專利名稱:電子裝置的上機體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上機體構造,特別是一種電子裝置的上機體構造。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在追求輕便性與實用性的考慮下,目前市面上的電子裝置一般都趨向于做成輕、薄、短、小,以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方式。電子裝置如筆記型計算機(Notebook Computer)、個人數(shù)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 PDA)、電子字典和手機,其中筆記型計算機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而為了使這些電子裝置便于攜帶,制造商通常會將這些電子裝置設計成折迭式,以節(jié)省其所占據(jù)的空間。 一般來說,折迭式的電子裝置可分為兩機體,兩機體之間以樞接的方式相互連接。 以目前常見的筆記型計算機為例,筆記型計算機主要是由主機體與顯示器兩個部分所組成,其中顯示器與主機體通常是通過樞轉結構來相互連接,以開啟或閉合筆記型計算機。當使用者將筆記型計算機的顯示器閉合于主機體時,筆記型計算機的操作系統(tǒng)會自動進入休眠狀態(tài),而當使用者將筆記型計算機從閉合狀態(tài)開啟時,操作系統(tǒng)又會從休眠狀態(tài)恢復到正常使用狀態(tài)。 為了使筆記型計算機的操作系統(tǒng)可自動在休眠狀態(tài)與使用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可設置一磁性傳感器在主機體中,并在顯示器的機體中對應磁性傳感器的位置設置一磁鐵。如此一來,便可以通過磁鐵與磁性傳感器之間的磁性感測,來改變操作系統(tǒng)的切換狀態(tài),進而節(jié)省筆記型計算機的電力消耗。 目前所見的設置在顯示器機體內的磁鐵是通過顯示器機殼內側面上的卡勾予以卡固,而使磁鐵固定在顯示器的機體之內。然而,磁鐵利用卡勾固定在顯示器的機殼上,在組裝磁鐵的過程中,很容易因為卡勾本身的強度不足以及組裝人員手法的不同而造成卡勾斷裂。如此一來,磁鐵就無法有效地固定在機殼上,導致磁鐵無法與對應的磁性傳感器相互感應,進而影響筆記型計算機的可靠度。此外,在組裝磁鐵的過程中所造成卡勾的斷裂,使顯示器的機殼無法再用以組裝磁鐵,機殼即成為次品,進而影響生產(chǎn)組裝的成品率。另外,筆記型計算機會隨著使用者的移動而或多或少受到振動,而這些外力的振動與碰撞則也可能會使卡勾損壞。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的上機體構造,由此解決先前技術中利用卡勾將磁鐵固定的方式導致在組裝過程中卡勾易于斷裂的問題。 本發(fā)明公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上機體構造,與電子裝置的一下機體相樞接,且下機體內具有一磁性傳感器。上機體構造包含有一前機殼、一磁性組件以及一后機殼。前機殼其一側面具有一擋板及一限位架。限位架鄰近于擋板并且對應于磁性傳感器,且限位架與前機殼形成一透槽。磁性組件穿設于透槽并且設置于限位架與前機殼之間。磁性組件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且第一側面抵靠于擋板。后機殼裝設于前機殼上,且后機殼相對于前機殼的一側面上具有一止擋片,抵靠在磁性組件的第二側面,以使磁性組件保持 在限位架與前機殼之間而不致脫落。 本發(fā)明的技術效果在于所述的電子裝置的上機體構造可將磁性組件穩(wěn)定地固定 在前機殼與后機殼之間,以使磁性組件可保持在對應于磁性傳感器的相對位置。相對于現(xiàn) 有技術,本發(fā)明的電子裝置的上機體構造具有較好的固定強度。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圖1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上機體構造分解示意圖3為圖1的上機體構造立體圖4為圖1的上機體構造剖面圖5為圖1的組裝磁性組件圖。
其中,附圖標記
10電子裝置100上機體110前機殼112擋板114限位架114a透槽116、126、132b、134 側面
118凸點120磁性組件122第一側面124第二側面130后機殼132止擋片132a抵持部200下機體210磁性傳感器300樞轉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 圖1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示意圖。圖2為圖1的上機體構造分解示 意圖。如圖1及圖2,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例如是筆記型計算機,而本發(fā)明所稱的電子裝 置10是指筆記型計算機、平板計算機、超便攜計算機(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 UMPC)、電子辭典等以轉軸結構連接于顯示器與主機本體的電子裝置,并不以本實施例為 限。
電子裝置10包括上機體100、下機體200以及一樞轉結構300,而上機體100可經(jīng) 由樞轉結構300與下機體200相互樞接。如此一來,使用者即可以通過樞轉結構300來使 上機體100相對下機體200轉動,來開啟或閉合電子裝置10。在本實施例中,上機體100為 一顯示器,下機體200為一主機體。上機體100包含一前機殼110、一磁性組件120以及一 后機殼130。后機殼130裝設于前機殼110上,且磁性組件120組裝于前機殼110與后機殼 130所構成的空間之中而未露出于外。下機體200內部具有一磁性傳感器210,且此磁性傳 感器210設置于對應磁性組件120的位置,以感應磁性組件120的磁力并被觸發(fā)。
圖3為圖1的上機體構造立體示意圖。圖4為圖1的上機體構造剖面示意圖。圖 5為圖1的組裝磁性組件示意圖。如圖3、圖4及圖5,前機殼110具有一擋板112及一限位 架114。擋板112與限位架114位于前機殼110的一側面116上,且限位架114鄰近于擋 板112。限位架114的位置對應于下機體200內的磁性傳感器210的位置,以使磁性傳感 器210與磁性組件120能相互感應。限位架114與前機殼110形成一透槽114a。此透槽 114a的尺寸為略大于磁性組件120的尺寸,并與磁性組件120保持一適當間隙,以使磁性組 件120可順利穿過透槽114a且設置在限位架114與前機殼110之間。磁性組件120的形 狀大致呈矩形且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側面122及一第二側面124,其中第一側面122抵靠于擋 板112。在本實施例中,磁性組件120為一磁鐵。此外,后機殼130具有一止擋片132,且止 擋片132位于相對于前機殼110的側面134上。止擋片132例如是以射出成型的方式而一 體成型于后機殼130上,其厚度以及長度可依不同的情況作適當?shù)恼{整。
基于上述的結構,當磁性組件120組裝到前機殼110時,磁性組件120朝向擋板 112的方向移動,且磁性組件120穿過透槽114a后持續(xù)移動到接觸擋板112而到達定位。此 時,磁性組件120被限位在限位架114與前機殼110之間,而磁性組件120的第一側面122 抵靠于擋板112。當前機殼110與后機殼130組裝在一起之后,后機殼130的止擋片132 抵靠于磁性組件120的第二側面124。特別是,止擋片132還可具有一抵持部132a,抵持部 132a例如為凸出于止擋片132的一側面132b上,且止擋片132的側面132b為相對磁性組 件120的第二側面124。當前機殼110與后機殼130完成組裝,抵持部132a壓抵于磁性組 件120相對于后機殼130的一側面126上,以防止磁性組件120從限位架114中松脫。由 上述可知,磁性組件120的各方向的移動自由度皆被限制住,使磁性組件120可穩(wěn)定地固定 在前機殼110與后機殼130之間,因此本發(fā)明的上機體100構造具有較佳的固定強度。
如圖1,由于磁性傳感器210設在下機體200內,且對應上機體100內的磁性組件 120。當使用者將電子裝置10的上機體100與下機體200相互開啟或閉合時,隨著磁性傳 感器210與磁性組件120之間對應的距離逐漸縮小,磁性傳感器210會感應到磁性組件120 的磁力變化而使電子裝置10的系統(tǒng)執(zhí)行相對應的動作。詳細而言,當使用者將電子裝置10 的上機體100閉合于下機體200時,由于上機體100與下機體200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而 使下機體200內的磁性傳感器210感應到上機體100內的磁性組件120。此時,電子裝置10 的操作系統(tǒng)會進入休眠狀態(tài)。然而,當使用者將電子裝置10的上機體100開啟時,操作系 統(tǒng)會恢復到正常使用的狀態(tài)。需注意的是,本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通過磁性傳感器210與 磁性組件120互相感應后,電子裝置10內的操作系統(tǒng)所執(zhí)行的動作,可依照實際需求而定。
使用者在開啟與閉合此電子裝置10的過程中,僅需將上機體100相對于下機體 200旋轉,而不用額外觸碰或開啟任何電子裝置10上的開關,即可通過下機體200內的磁性傳感器210與上機體100內的磁性組件120的磁力感應,而使電子裝置10的系統(tǒng)執(zhí)行相對 應的動作,有助于增加使用者操作上的方便性。 如圖4及圖5,在本實施例中,為能更有效地使磁性組件120固定在前機殼110的 限位架114與前機殼110之間,本實施例可以在前機殼110上設置一凸點118,通過凸點118 的設置以限制磁性組件120的移動。詳細而言,凸點118凸設于前機殼110的側面116且設 置于對應止擋片132的位置。當磁性組件120組裝于前機殼110的限位架114時,以磁性 組件120穿設透槽114a并推移磁性組件120至接觸擋板112為止。此時,將磁性組件120 向前機殼110的側面116下壓以使磁性組件120的第二側面124與凸點118接觸。如此一 來,磁性組件120便可被限制在凸點118與止擋片132之間,使磁性組件120可穩(wěn)定地固定 在前機殼110上,而避免在前機殼110與后機殼130組裝時磁性組件120脫落或移位。
由于本發(fā)明的磁性組件套設于前機殼的限位架與前機殼之間,且磁性組件的第一 側面抵靠于前機殼的擋板,磁性組件的第二側面被后機殼的止擋片所抵住,使磁性組件各 方向的移動自由度被限制住,進而使磁性組件可穩(wěn)定地固定于前機殼,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 發(fā)明改善了現(xiàn)有技術中以卡勾固定磁鐵而造成卡勾斷裂的問題,因此本發(fā)明具有較好的固 定強度。此外,由于本發(fā)明的前機殼具有凸點的設計,因此當磁性組件組裝于限位架并抵靠 擋板后,可通過此凸點以防止磁性組件從前機殼上移動或松脫。 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 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jù)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 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一種電子裝置的上機體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子裝置的上機體構造與該電子裝置的一下機體相樞接,且該下機體內具有一磁性傳感器,該上機體構造包含有一前機殼,其一側面具有一擋板及一限位架,該限位架鄰近該擋板并且對應于該磁性傳感器,且該限位架與該前機殼形成一透槽;一磁性組件,穿設于該透槽并且設置于該限位架與該前機殼之間,該磁性組件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該第一側面抵靠于該擋板;以及一后機殼,裝設于該前機殼上,該后機殼相對該前機殼的一側面上具有一止擋片,抵靠于該磁性組件的該第二側面,以使該磁性組件保持在該限位架與該前機殼之間。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的上機體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止擋片相對該磁 性組件的一側面還具有一抵持部,壓抵于該磁性組件相對于該后機殼的一側面上。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的上機體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機殼對應于該 止擋片的位置還具有一凸點,用以限制該磁性組件保持在該限位架與該前機殼之間。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的上機體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性組件為一磁鐵。
全文摘要
一種電子裝置的上機體構造,與電子裝置的一下機體相樞接,且下機體內具有一磁性傳感器。上機體構造包含有一前機殼、一磁性組件以及一后機殼。前機殼的一側面具有一擋板及一限位架,限位架鄰近擋板并且對應于磁性傳感器,且限位架與前機殼形成一透槽。磁性組件穿設于透槽以設置在限位架與前機殼之間,且磁性組件以一側面抵靠于擋板。后機殼裝設于前機殼上,且后機殼相對前機殼的一側面上具有一止擋片,并抵靠于磁性組件的另一側面,以使磁性組件保持在限位架與前機殼之間。
文檔編號G06F1/16GK101739068SQ20081018089
公開日2010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1月26日
發(fā)明者吳耀宗 申請人:英業(yè)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