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關(guān)于一種樞軸,特別是關(guān)于一種電子裝置的滑動樞軸。
背景技術(shù):
首先請參閱圖1,傳統(tǒng)滑蓋式移動電話或個人數(shù)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 PDA)通常具有一顯示模塊100以及一輸入模塊200,前述顯示模塊100 設(shè)有一顯示屏幕300,輸入模塊200則設(shè)有一輸入鍵盤400,其中顯示模塊100可相對于 輸入模塊200滑動(如圖1中箭頭方向所示)。一般而言,前述顯示模塊100以及輸入模塊200通過如圖2A所示的半自動滑動 樞軸S (semi-auto sliding hinge)而相互連接,上述滑動樞軸S包括兩個彈性組件10、一滑 動件20、一滑動板40以及一固定件50,其中滑動板40組裝于滑動件20底側(cè),滑動件 20則組裝至前述顯示模塊100,此外固定件50組裝至輸入模塊200。如圖2A、圖2B所 示,固定件50具有一本體51以及兩個凸出的連接部52,前述滑動板40則固定于滑動件 20下方,并且活動地容置于本體51和連接部52之間的凹槽內(nèi)。前述彈性組件10兩端分 別與固定件50以及滑動板40樞接,當顯示模塊100相對于輸入模塊200滑動時,滑動件 20以及滑動板40會相對于固定件50沿Y軸方向產(chǎn)生位移,此時彈性組件10可提供適當 的彈力以達到半自動滑動的功能。請繼續(xù)參閱圖2A、圖2B,前述彈性組件10與固定件50通常利用鉚釘R接合, 組裝時則必須將鉚釘R穿過固定件50的連接部52以及彈性組件10上的開孔。由于采 用鉚釘R接合的方式必須使彈性組件10與連接部52在Z軸方向上相互重疊(如圖2B所 示),另外鉚釘R本身也會占據(jù)一高度dl,如此將導(dǎo)致整體機構(gòu)的厚度增加,而不利于電 子裝置的薄型化。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有滑動樞軸的電子裝置,上述滑動樞軸可用以連 接一輸入模塊以及一顯示模塊,其主要包括一固定件、一蓋板、一滑動件、一滑動板以 及一彈性組件。前述固定件與輸入模塊固接,具有一本體以及一連接部,其中連接部凸 出于本體,并且形成有一凹陷部。前述蓋板固定于連接部上,其中固定件與蓋板之間形 成一容納空間。前述滑動件與顯示模塊固接,并可相對于固定件滑動。前述滑動板固定 于滑動件上,并且活動地容置于容納空間內(nèi)。前述彈性組件設(shè)置于容納空間內(nèi),具有一 端部,其中前述端部配置于凹陷部內(nèi)。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連接部具有一 L形截面。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彈性組件設(shè)置于蓋板以及滑動板之間。在一實施例中,前述蓋板設(shè)置于滑動件以及固定件之間。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凹陷部具有半圓形結(jié)構(gòu)。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端部與凹陷部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彈性組件的厚度大致等于凹陷部的厚度。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彈性組件與連接部以及滑動板相互樞接。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彈性組件包括一螺旋彈簧(COilspring)或扭簧。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滑動樞軸還包括兩個彈性組件,且固定件還具有兩個連接 部,前述連接部分別位于本體的相反側(cè),且前述彈性組件分別與前述連接部相互耦合。為使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優(yōu)選實施例并 配合附圖做詳細說明。
圖1表示一傳統(tǒng)滑蓋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圖2A表示一傳統(tǒng)滑動樞軸分解透視圖;圖2B表示一傳統(tǒng)滑動樞軸剖面圖;圖3表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滑動樞軸分解透視圖;圖4表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滑動樞軸示意圖;以及圖5表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滑動樞軸剖面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彈性組件10端部101、102滑動件20蓋板30滑動板40固定件5O本體 51連接部52凹陷部521顯示模塊100輸入模塊200顯示屏幕300輸入鍵盤400開孔H鉚釘R滑動樞軸S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3,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滑動樞軸S主要用以連接一滑蓋式電子裝置的顯 示模塊以及輸入模塊(例如圖1中的顯示模塊100以及顯示模塊200)。如圖3所示,本 實施例的滑動樞軸S包括兩個彈性組件10、一滑動件20、一蓋板30、一滑動板40以及 一固定件50,前述滑動板40與滑動件20固接,蓋板30則與固定件50固接,其中滑動件 20以及滑動板40可相對于固定件50滑動。應(yīng)了解的是,前述滑動件20和固定件50分別與一電子裝置的顯示模塊以及輸入模塊固接,其中借由本發(fā)明的滑動樞軸S可使顯示 模塊相對于輸入模塊沿Y軸方向滑動。接著請一并參閱圖3 圖5,前述固定件50具有一本體51以及兩個連接部52, 其中連接部52形成于本體51兩側(cè),并且朝Z軸方向凸出于本體51。需特別說明的是, 本實施例的連接部52具有一 L形截面,前述蓋板30則固定于連接部52上方,其中蓋板 30與固定件50的本體51之間形成一具有高度D的容納空間(如圖5所示),用以容納前 述彈性組件10以及滑動板40。請繼續(xù)參閱圖3 圖5,本實施例的滑動件20和滑動板40相互固接,其中滑動 板40活動地容置于前述容納空間內(nèi),當顯示模塊相對于輸入模塊滑動時,滑動件20以及 滑動板40會相對于蓋板30以及固定件50沿Y軸方向滑動。此外,由圖3中可以看出, 每一彈性組件10的端部102樞接至滑動板40,此外每一彈性組件10的端部101則配置于 固定件50上的連接部52,借以在滑動樞軸S運動的過程中提供適當?shù)膹椓ΓM而使其可 具有半自動滑動的功能。應(yīng)了解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的連接部52末端設(shè)有一圓弧形凹陷部521,彈性組 件10的端部101則具有一圓弧形結(jié)構(gòu),對應(yīng)于前述凹陷部521,組裝時可將彈性組件10 的端部101配置于連接部52的凹陷部521內(nèi),借以使彈性組件10以及固定件50相互耦 合。如圖4、圖5所示,前述端部101與凹陷部521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彈性組件10 的厚度則大致等于凹陷部521的厚度;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的凹陷部521具有半圓形結(jié) 構(gòu),對應(yīng)于彈性組件10的端部101形狀,前述彈性組件10則可包括一螺旋彈簧或扭簧, 借此可提供適當?shù)膹椓?,使得本發(fā)明的滑動樞軸S可具有半自動滑動的功能。如前所述,本發(fā)明通過在固定件50的連接部52末端設(shè)置圓弧形的凹陷部521, 并使其與彈性組件10的端部101活動地耦合,借此可省去使用鉚釘所需的材料成本,同 時由于彈性組件10與固定件50的連接部52不必在Z軸方向上重疊,因此能有效縮減滑 動樞軸S內(nèi)部組件的厚度(如圖5的厚度d2所示,其中d2 < dl),進而可達到電子裝置 薄型化的目的。雖然本發(fā)明以前述的優(yōu)選實 施例公開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本發(fā)明 所屬技術(shù)領(lǐng)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當可做些許的更動 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權(quán)利要求書所界定者為準。
權(quán)利要求
1.一電子裝置,包括 一輸入模塊;一顯示模塊,可相對該輸入模塊滑動;一滑動樞軸,連接該輸入模塊以及該顯示模塊,該滑動樞軸包括 一固定件,與該輸入模塊固接,具有一本體以及一連接部,其中該連接部凸出于該 本體,并且形成有一凹陷部;一蓋板,固定于該連接部上,其中該固定件與該蓋板之間形成一容納空間;一滑動件,與該顯示模塊固接,并可相對于該固定件滑動;一滑動板,固定于該滑動件上,并且活動地容置于該容納空間內(nèi);以及一彈性組件,設(shè)置于該容納空間內(nèi),并且具有一端部,其中該端部配置于該凹陷部內(nèi)。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連接部具有一L形截面。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彈性組件位于該蓋板以及該滑動板之間。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蓋板位于該滑動件以及該固定件之間。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凹陷部具有一半圓形結(jié)構(gòu)。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端部與該凹陷部呈圓弧形,并且大致位于 同一平面上。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彈性組件的厚度大致等于該凹陷部的厚度。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彈性組件與該連接部以及該滑動板相互耦合。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彈性組件包括一螺旋彈簧或扭簧。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滑動樞軸還包括兩個彈性組件,且該固 定件還具有兩個連接部,該些連接部分別位于該本體的相反側(cè),且該些彈性組件分別與 該些連接部相互耦合。
全文摘要
一種電子裝置,具有一滑動樞軸,用以連接一輸入模塊以及一顯示模塊,前述滑動樞軸包括一固定件、一蓋板、一可相對于固定件滑動的滑動件、一固定于滑動件上的滑動板、以及一彈性組件。前述固定件具有一本體以及一連接部,其中連接部凸出于本體,并形成有一凹陷部。前述蓋板固定于連接部上,其中固定件與蓋板之間形成一容納空間,用以容置前述滑動板以及彈性組件,且前述彈性組件的一端部配置于前述凹陷部內(nèi)。
文檔編號G06F1/16GK102014178SQ20091017305
公開日2011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9月4日
發(fā)明者李應(yīng)興, 陳建宏, 黃建偉 申請人: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