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計算機及其周邊設備的固定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固定件,特別涉及一種計算機的周邊設備的固定件及使用該固定 件的計算機。
背景技術:
通常,計算機包括一機箱及收容于該機箱中的光驅、硬盤驅動器及電源等周邊設 備,該機箱內還設有至少一固定架,這些周邊設備通過若干鏍釘固定于該固定架上,然而, 這種通過螺釘固定的方式需借助螺絲刀等工具來鎖固螺釘,從而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再者,現(xiàn)有計算機機箱的內部空間狹小,使用工具鎖固螺釘也極不方便。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適用性強且使用方便的計算機周邊設備的固定件及使 用該固定件的計算機。一種固定件,包括一蓋帽、一套筒、一固定桿及一彈簧,該蓋帽與套筒的頂端連接, 該蓋帽內設有一收容孔,該套筒內于頂端及底端分別設有一收容槽及一穿孔,該固定桿的 一端形成一扭轉部,另一端形成一向外漸縮的楔形部,該楔形部包括一傾斜的楔面,該固定 桿于該扭轉部與該楔形部之間形成向外凸伸的擋止環(huán),該擋止環(huán)的外徑大于該套筒內的穿 孔的內徑,該彈簧套設于該扭轉部的外圍,該彈簧、該扭轉部及該擋止環(huán)收容于該套筒的收 容槽內,該扭轉部伸入該蓋帽的收容孔內,該彈簧夾設于蓋帽與擋止環(huán)之間,該扭轉部可隨 該蓋帽的旋轉而轉動,以調整該固定桿的楔面的朝向,該固定桿的楔形部可自該套筒內的 穿孔伸出套筒外或者退讓于套筒內。一種計算機,包括一機箱、設于該機箱內的一固定架及一周邊設備,該固定架包括 相對設置的兩側板,其中一側板上設有至少一通孔,該周邊設備夾置于該兩側板之間,該周 邊設備正對每一通孔處設有一固定孔,該計算機還包括至少一固定件,該固定件包括包括 一蓋帽、一套筒、一固定桿及一彈簧,該蓋帽與套筒的頂端連接,該蓋帽內設有一收容孔,該 套筒內于頂端及底端分別設有一收容槽及一穿孔,該固定桿的一端形成一扭轉部,另一端 形成一向外漸縮的楔形部,該楔形部包括一傾斜的楔面,該固定桿于該扭轉部與該楔形部 之間形成向外凸伸的擋止環(huán),該擋止環(huán)的外徑大于該套筒內的穿孔的內徑,該彈簧套設于 該扭轉部的外圍,該彈簧、該扭轉部及該擋止環(huán)收容于該套筒的收容槽內,該扭轉部伸入該 蓋帽的收容孔內,該彈簧夾設于蓋帽與擋止環(huán)之間,該扭轉部可隨該蓋帽的旋轉而轉動,以 調整該固定桿的楔面的朝向,該固定桿的楔形部可自該套筒內的穿孔伸出套筒外或者退讓 于套筒內。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上述固定件不需借用任何外部工具,只需通過按壓等操作即可 固定于機箱的固定架上,操作方便,適用性強,并且使用該固定件固時,計算機周邊設備的 安裝及拆卸也很方便,只需適時調整該固定件的固定桿的楔形部的斜面的朝向即可。
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中的計算機的立體組裝圖。圖2所示為圖1中的計算機的立體分解圖。圖3所示為圖1中圈III處的放大圖。圖4所示為圖3中的固定件的立體分解圖。圖5所示為圖3中的固定件于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圖6所示為圖4中的套筒于另一角度的立體圖。圖7所示為圖2中固定件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中的一計算機,該計算機包括一機箱10、收容于 該機箱10內的一固定架20及一周邊設備30。在圖1中,該機箱10的右側板被移去。該周 邊設備30可以為硬盤驅動器、軟驅或光驅等,本實施例中,該周邊設備30為一硬盤驅動器。 該周邊設備30通過該兩固定件40固定于該固定架20上。請參照圖2,該機箱10為大致呈中空的長方體狀,其包括一前面板11,該前面板11 上設有一安裝口 111。該固定架20靠近該前面板11且正對該安裝口 111設置,該固定架 20包括相互平行設置的兩側板21,該固定架20的其中一側板21上設有兩對扣耳22,兩對 扣耳22分別對應兩固定件40設置,每對扣耳22相對設置且自該側板21垂直向該固定架 20的外側凸伸。每一扣耳22呈方框狀,其中部設有一方形的扣孔220,每對扣耳22的扣孔 220正對設置,該固定架20的側板21于每對扣耳22的中間設有一通孔23。該周邊設備30 自該機箱10的前面板11的安裝口 111插入且夾設于該固定架20的兩側板21之間,該周 邊設備30的側面正對該側板21的每一通孔23處設有一固定孔31。請參照圖3至圖5,該兩固定件40分別扣接于該兩對扣耳22之間,每一固定件40 包括一蓋帽41、位于該蓋帽41底部的一固定套42、位于該固定套42內的一套筒43、收容于 該套筒43內的一固定桿44、套設于該固定桿44外圍的一第一彈簧45及套設于該套筒43 外圍的一第二彈簧46。該蓋帽41呈圓餅狀,其頂面上設有用于指示方向的一標記411,本實施中該標記 411為自該蓋帽41的頂面向上凸起的一箭頭圖案,該蓋帽41的周緣呈鋸齒狀,以便對該蓋 帽41旋轉時施力。該蓋帽41的底面設有垂直向下凸伸的四個固定爪412,所述固定爪412 沿該蓋帽41的軸心同心等距排列,每一固定爪412的自由末端向所述固定爪412的內側凸 伸形成一鉤部413,該鉤部413向所述固定爪412內側凸伸的距離自下而上逐漸增大,從而 于該鉤部413的外側形成一滑移面414。該蓋帽41的底面于所述固定爪412的中間設有一 收容孔415,該收容孔415為一盲孔且呈半圓柱狀。該固定套42整體上大致呈圓筒狀,其包括一第一瓣體421及一第二瓣體422,該第 一瓣體421與第二瓣體422均呈半圓環(huán)狀,該第一瓣體421與第二瓣體422對接合圍成該 固定套42。該第一瓣體421的內表面的頂部形成有水平向內凸伸的第一凸緣423,該第一瓣 體421的內表面的底部形成有水平向內凸伸的第二凸緣424,該第一瓣體421的第二凸緣424的中部設有一定位槽425,該第一瓣體421的外表面的中部設有向外凸伸的扣塊426, 每一扣塊426向外凸伸的距離自上而下逐漸減小而呈楔形。該第一瓣體421與該第二瓣體 422對接的一對接面上凹設有兩對接孔4211,該第一瓣體421與該第二瓣體422對接的另 一對接面的中部沿徑向向外凸伸形成一凸耳4212,該凸耳4212呈條狀且沿該第一瓣體421 的軸向延伸。該第二瓣體422與該第一瓣體421的結構類似,該第二瓣體422在相同的位置上 也設有第一凸緣423、第二凸緣424、定位槽425以及扣塊426,該第二瓣體422與該第一瓣 體421的不同之處在于該第二瓣體422與該第一瓣體421對接且正對該兩對接孔4211的 一對接面上向外凸設有兩對接柱4221,該兩對接柱4221收容于該兩對接孔4211中,該第二 瓣體422與該第一瓣體421對接的另一對接面的中部先沿徑向向外凸伸再向沿周向向該第 一瓣體421的凸耳4212延伸形成一扣接部4220,該扣接部4220的內表面凹設有一扣接槽 4222,該扣接槽4222呈條狀且沿該第二瓣體422的軸向延伸,該凸耳4212收容于該扣接槽 4222中。該扣接部4220的自由末端形成有向該第二瓣體422內側傾斜的一斜面4223,以 便該凸耳4212沿該斜面4223滑入該扣接槽4222中。該第一瓣體421及該第二瓣體422上的扣塊似6對稱設置,每一固定件40的固 定套42上的兩扣塊似6分別收容于該固定架20的一對扣耳22的扣孔220中(如圖3所 示)°請同時參照圖5與圖6,該套筒43呈圓筒狀,其包括一管狀的側壁430,套筒43的 頂端于側壁430內設有一收容槽432,套筒43的底端于側壁430內設有一穿孔433,收容槽 432的孔徑大于穿孔433的孔徑,從而于套筒43的收容槽432的底端形成一擋止部431。該 側壁430的頂端的邊緣設有四個固定槽434,所述四個固定槽434與該蓋帽41的四個固定 爪412 —一對準,每一固定槽434沿該側壁430徑向的深度小于該側壁430的厚度。該固 定槽434呈階梯狀,其靠近該擋止部431的底部進一步向內凹陷,從而使該側壁430于每一 固定槽434內形成一水平的凸起4341 (如圖7所示)。該套筒43的側壁430靠近底端的外 圍垂直向外凸伸,形成圍繞該側壁430的一凸環(huán)435,該側壁430上對應該固定套42的第二 凸緣426的兩定位槽425分別設有兩定位塊436,該兩定位塊436均大致呈方塊形,每一定 位塊436自該凸環(huán)435的下緣沿該套筒43的側壁430向該套筒43的底端延伸且與該套筒 43的底端平齊。該第二彈簧46套設于該套筒43的外圍且位于該固定套42的第一凸緣423與套 筒43的凸環(huán)4;35之間。該固定桿44包括位于頂端的一第一桿段441、位于底端的一第二桿段442及位于 該第一桿段441與該第二桿段442之間的一擋止環(huán)443。該第一桿段441的外徑大于該第 二桿段442的外徑,該擋止環(huán)443的外徑大于該第一、第二桿段441、442的外徑且大于該套 筒43的擋止部431上的穿孔433的內徑。該第一彈簧45套設于該第一桿段441上,該第一 桿段441遠離該擋止環(huán)43的上部形成一半圓柱狀的扭轉部4410,該第二桿段442遠離該擋 止環(huán)43的下部形成一向下漸縮的楔形部4420,該楔形部4420的一側形成一斜面4421,該 斜面4421自該第二桿段442的側面向其遠離該擋止環(huán)443的末端延伸,該斜面4421所朝 的方向與該蓋帽41上的標記411所指示的方向一致。該第一彈簧45與該固定桿44的第 一桿段441及擋止環(huán)443共同收容于該套筒43的收容槽432內,該扭轉部4410伸入該蓋
5帽41的收容孔415中,以使該固定桿44可以隨該蓋帽41 一起轉動,該固定桿44的擋止環(huán) 443抵靠并擋止于該套筒43的擋止部431上,該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自該套筒43的擋 止部431上的穿孔433伸出。該固定桿44的扭轉部4410伸入蓋帽41的收容孔415內,并 可以在該收容孔415中上下運動,以使該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能退讓于該套筒43內。請參照圖7,組裝該固定件40時,將該第一彈簧45套設于該固定桿44的第一桿段 上441,將該固定桿44及該第一彈簧45 —起伸入該套筒43的側壁430的收容槽432內,使 該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穿過該套筒43的擋止部431的穿孔433直至該固定桿44的擋 止環(huán)443抵靠于該套筒43的擋止部431上;將該第一彈簧44套設于該套筒43的側壁430 的外圍,將該蓋帽41底部的收容孔415正對該固定桿44的扭轉部4410,并使該蓋帽41底 部的四個固定爪412分別正對該套筒43頂端的四個固定槽434,按壓該蓋帽41,使該蓋帽 41的每一固定爪412的鉤部413滑過該固定槽434內的凸起4341而鉤在凸起4341的底面 上,此時,該第一彈簧45壓縮于該蓋帽41與該固定桿44的擋止環(huán)443之間;將該套筒43 連同該第一彈簧44置于該固定套42的第一瓣體421或第二瓣體422的內側。如以第二瓣 體422為例,則使該套筒43的外壁430的凸環(huán)435及該第二彈簧46位于該第二瓣體422 的第一凸緣423與第二凸緣似4之間,并使該套筒43的外壁430上的一定位塊436伸入該 第二瓣體422的第二凸緣似4的定位槽425中;將該第一瓣體421上的對接孔4211正對該 第二瓣體422上的對接柱4221,并使該第一瓣體421的凸耳4212正對該第二瓣體422的扣 接部4220,相對按壓該第一瓣體421與該第二瓣體422,使該第一瓣體421的凸耳4212沿 該第二瓣體422的扣接部4220的斜面4223滑入該第二瓣體422的扣接部4220的扣接槽 4222中,此時,該套筒43的側壁430上的另一定位塊436伸入該第一瓣體421的第二凸緣 424的定位槽425中,該第二彈簧46及該套筒43的凸環(huán)435位于該第一瓣體421及第二瓣 體422的第一凸緣423與第二凸緣似4之間。將該固定件40固定于該機箱10的固定架20上時,使該固定件40的固定桿44的 楔形部4420對準該固定架20上的通孔23,并使該固定件40的固定套42的兩扣塊似6對 準該通孔23兩側的扣耳22,按壓該固定件40的蓋帽41,使該兩扣塊似6分別滑放入該兩 扣耳22的扣孔220中。安裝該周邊設備30時,先依照該蓋帽41上的標記411將該兩固定件40的固定桿 44的楔形部4420的斜面4421調整成朝向該機箱10的安裝口 111的方向。如圖1所示,該 蓋帽41上的標記411的箭頭朝向機箱10后方,則需要先將標記411的箭頭調整成朝向機 箱10前方,即朝向該機箱10的安裝口 111的方向,以使兩固定件40的固定桿44的楔形部 4420的斜面4421朝向該機箱10的安裝口 111的方向,具體方法為將該固定件40的蓋帽 41向外拉出,該蓋帽41帶動該套筒43向外移動,直至該套筒43的側壁430上的定位塊436 移出該固定套42的第二凸緣似4上的定位槽425,將該蓋帽41旋轉180度,該套筒43及 該固定桿44在該蓋帽41的帶動下也旋轉180度,該套筒43的側壁430上的兩定位塊436 再次對準該固定套43的第二凸緣似4上的兩定位槽425,釋放該蓋帽41,在該第二彈簧46 的作用下,該套筒43的側壁430上的定位塊436再次進入該固定套42的第二凸緣似4上 的定位槽425中。然后,將該周邊設備30自該安裝口 111插入該固定架20內,該周邊設備 30先后觸碰該兩固定件40的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的斜面4421,該周邊設備30對該兩 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的斜面4421施加作用力使該兩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向該兩固定件40的套筒43內退讓,從而使該周邊設備30能過滑過該兩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 的末端而進入該固定架20內,當該周邊設備30上的兩固定孔31分別對準該固定架20的 側壁21上兩通孔23時,該兩固定件40的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被該兩固定件40內第 一彈簧45彈向該周邊設備30的兩固定孔31中。最后,依照上述相同的方法,將該兩固定 件40的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的斜面4421調整成朝向不同的方向,從而防止該周邊設 備30在意外情況下被從該固定架20內抽出。拆卸該周邊設備30時,根據該蓋帽41上的標記411及依照上述方法將該兩固定 件40的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的斜面4421調整成朝向機箱10后方,即與該機箱10的 安裝口 111相反的方向,然后自該安裝口 111向外抽動該周邊設備30,在該周邊設備30的 固定孔31的孔壁對該兩固定件40的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的斜面4421施加的作用下, 該兩固定件40的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分別向兩固定件40的套筒43內退讓,以使該周 邊設備30可以自該兩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的末端滑出該固定架20。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上述實施例中的固定件40在使用時,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工 具,只需通過按壓的操作即可將該固定件40固定于機箱10的固定架20上,并且該周邊設 備30的安裝也大大簡化,只需適時調整該固定件40的固定桿44的楔形部4420的斜面4421 的朝向之后,即可對該周邊設備30進行安裝及拆卸,操作方便,適用性較強。
權利要求
1.一種固定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蓋帽、一套筒、一固定桿及一彈簧,該蓋帽與套筒 的頂端連接,該蓋帽內設有一收容孔,該套筒內于頂端及底端分別設有一收容槽及一穿孔, 該固定桿的一端形成一扭轉部,另一端形成一向外漸縮的楔形部,該楔形部包括一傾斜的 楔面,該固定桿于該扭轉部與該楔形部之間形成向外凸伸的擋止環(huán),該擋止環(huán)的外徑大于 該套筒內的穿孔的內徑,該彈簧套設于該扭轉部的外圍,該彈簧、該扭轉部及該擋止環(huán)收容 于該套筒的收容槽內,該扭轉部伸入該蓋帽的收容孔內,該彈簧夾設于蓋帽與擋止環(huán)之間, 該扭轉部可隨該蓋帽的旋轉而轉動,以調整該固定桿的楔面的朝向,該固定桿的楔形部可 自該套筒內的穿孔伸出套筒外或者退讓于套筒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固定套,該固定套呈圓筒狀,該 套筒收容于該固定套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另一彈簧,該固定套的內表面的頂 部設有向內凸伸的一第一凸緣,該固定套的內表面的底部設有向內凸伸的一第二凸緣,該 套筒的側壁設有向外凸伸的一凸環(huán),該凸環(huán)擋止于該第一凸緣與該第二凸緣之間,該另一 彈簧套設于該套筒的外圍且擋止于該第一凸緣與該凸環(huán)之間。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凸緣上設有若干定位槽,該套筒的 側壁上設有向外凸伸的至少一定位塊,該至少一定位塊收容于該第二凸緣的定位槽內。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凸緣上設有兩定位槽,該兩定位槽 對稱設置,該套筒的側壁上形成有兩定位塊,該兩定位塊分別收容于該兩定位槽中。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該固定套包括一第一瓣體及一第二瓣體, 該第一瓣體及第二瓣體均呈半圓筒狀,該第一瓣體及第二瓣體對接合圍成該固定套。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瓣體與該第二瓣體對接的其中一 對接面上分別設有若干對接孔及若干對接柱,所述對接柱分別收容于所述對接孔中,該第 一瓣體與該第二瓣體對接的另一對接面的外側分別設有一凸耳及一扣接部,該凸耳卡扣于 該扣接部中。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該套筒的收容槽的孔徑大于穿孔的孔徑, 套筒的收容槽的底端形成一擋止部,該固定桿的擋止環(huán)抵靠在擋止部上。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該蓋帽內的收容孔為一盲孔且呈半圓柱 狀,該固定桿的扭轉部為半圓柱狀。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該蓋帽的頂面上設有一標記,該標記指 示該固定桿的楔形部的斜面的朝向。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該蓋帽的底面設有若干固定爪,該套筒 朝向蓋帽的端部設有若干固定槽,所述固定爪分別鉤合于所述套筒的固定槽中。
12.—種計算機,包括一機箱、設于該機箱內的一固定架及一周邊設備,該固定架包括 相對設置的兩側板,其中一側板上設有至少一通孔,該周邊設備夾置于該兩側板之間,該周 邊設備正對該每一通孔處設有一固定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如權利要求1至11中 任意一項所述的固定件,每一固定件安裝在該固定架的側板上,該固定件的固定桿的楔形 部自該固定架的側板上的通孔伸入該周邊設備的固定孔中。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計算機,其特征在于該固定架的側板上于每一通孔的兩側 設有一對扣耳,所述固定件固定在扣耳上。
全文摘要
一種固定件,包括一蓋帽、一套筒、一固定桿及一彈簧,該蓋帽與套筒連接,該蓋帽內設有一收容孔,該套筒內分別設有一收容槽及一穿孔,該固定桿的一端形成一扭轉部,另一端形成一向外漸縮的楔形部,該楔形部包括一傾斜的楔面,該固定桿于該扭轉部與該楔形部之間形成向外凸伸的擋止環(huán),該擋止環(huán)的外徑大于該套筒內的穿孔的孔徑,該彈簧套設于該扭轉部的外圍,該彈簧、該扭轉部及該擋止環(huán)收容于該套筒的收容槽內,該扭轉部伸入蓋帽的收容孔內,該彈簧夾設于蓋帽與擋止環(huán)之間,該扭轉部可隨蓋帽的旋轉而轉動,以調整該固定桿的楔面的朝向,該固定桿的楔形部可自套筒內的穿孔伸出套筒外或者退讓于套筒內。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使用該固定件的計算機。
文檔編號G06F1/16GK102072231SQ20091031020
公開日2011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1月23日
發(fā)明者孫正衡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