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戶識別模塊卡。
背景技術:
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利用移動終端進行電子支付的應用需求非常迫切,目前已經有多種實現方案。當前,已經出現了在移動終端中的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用戶識別模塊)卡上增加射頻功能(稱為射頻SIM卡)或者在移動終端主板上增加近距離通信模塊來實現移動終端近距離通信的方法,后者稱為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信),這些方法的出現使得移動終端成為一個可以充值、消費、交易及身份認證的超級智能終端,極大地滿足了市場的迫切需求。申請?zhí)枮?01010124327. 1的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以低頻磁場信號進行距離探測和單向數據傳輸,以特高頻(UHF)信號實現雙向數據傳輸的移動射頻裝置,使得設置有該移動射頻裝置的移動終端能夠實現電子支付等刷卡交易。同時解決了近場無線通訊NFC天線無法置于用戶識別模塊卡內而必須外置,以及距離控制的問題,使得不需要對移動終端進行任何軟件、硬件、結構的改動就可以使用。但是由于用戶識別模塊卡限制用戶對電信運營商和支付功能提供商的選擇權,而且電信運營商和支付提供商并非同一機構,存在不信任關系,對雙方而言都有安全性問題, 限制了其推廣應用。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戶識別模塊卡,使得用戶能夠選擇電信運營商和支付功能提供商,提高雙方的安全性,有利于推動移動終端作為電子支付終端的應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用戶識別模塊卡,包括支撐框架、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和電路板,所述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置于所述支撐框架內,所述電路板置于所述支撐框架上方,所述支撐框架、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和電路板組合后的裝置的整體外形及大小與小型用戶識別模塊卡相同。進一步地,上述用戶識別模塊卡還可具有以下特點,所述支撐框架上設有至少兩個孔,所述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內嵌于一個孔內,所述電路板上的元器件內嵌于另一個孔內。進一步地,上述用戶識別模塊卡還可具有以下特點,還包括粘貼薄膜,所述粘貼薄膜粘貼于所述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和所述支撐框架的背面、所述電路板的相對一側。進一步地,上述用戶識別模塊卡還可具有以下特點,所述支撐框架內放置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孔的一端具有開口。進一步地,上述用戶識別模塊卡還可具有以下特點,所述開口的兩個側邊的橫截面為斜面,所述斜面與電路板構成燕尾槽結構。
進一步地,上述用戶識別模塊卡還可具有以下特點,所述開口的兩個側邊的橫截面為臺階形狀,所述臺階與電路板構成導軌結構。進一步地,上述用戶識別模塊卡還可具有以下特點,所述支撐框架與所述電路板焊接,或通過觸點連接,或通過所述電路板上靠近支撐框架部分的布線與支撐框架的分布電容耦合。進一步地,上述用戶識別模塊卡還可具有以下特點,所述電路板為硬性電路板或柔性電路板。進一步地,上述用戶識別模塊卡還可具有以下特點,所述支撐框架的材料為鋼、不銹鋼、鋁、鋁合金、鈦合金、銅合金、塑料、玻璃纖維加強樹脂、碳纖維加強樹脂、鋅合金、橡膠或工程塑料。進一步地,上述用戶識別模塊卡還可具有以下特點,所述粘貼薄膜為塑料、金屬薄膜、金屬片或者鋁塑復合薄膜。本發(fā)明的用戶識別模塊卡,使得不同提供商的實現電子支付等刷卡交易的功能模塊可以與不同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任意組合,從而使得用戶能夠選擇電信運營商和支付功能提供商,提高雙方的安全性,有利于推動移動終端作為電子支付終端的應用。
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分解結構圖; 圖2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分解結構圖3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分解結構圖; 圖4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沿圖3中開口 222切開的橫截面圖; 圖5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沿圖3中開口 222切開的橫截面圖; 圖6為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中支撐框架的結構圖; 圖7為圖6中開口 322的橫截面圖8為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中支撐框架與電路板的焊接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第七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中支撐框架與電路板的粘接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第八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中支撐框架與電路板的粘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第一實施例
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分解結構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 用戶識別模塊卡包括電路板100、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和支撐框架120,在組裝成整體裝置的時候,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置于支撐框架120的內部,電路板100置于支撐框架 120的上方,組合后裝置的整體外形及大小與小型用戶識別模塊(miniSIM或插入式通用集成電路卡plug-in UICC)卡相同,可以直接放置在移動終端的小型用戶識別模塊卡插座上。 由于移動終端的用戶識別模塊卡插座空間有限,電路板100厚度受限,機械強度不高,支撐框架120可以加強對電路板100的機械支撐。同時,支撐框架120對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的移動和旋轉進行限制,國際標準的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有一個45度切角,支撐框架 120內放置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的空間也可以設有相同的45度切角,以防止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反向放入。本實施例中,支撐框架120上設有兩個孔,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內嵌于一個孔內,電路板100上的元器件內嵌于另一個孔內。其中,放置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的孔的形狀與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的外形相契合。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可以根據需要確定孔的數量,設置兩個孔是本發(fā)明較優(yōu)的實施方式,而非對孔的數量的限制。本實施例中,電路板100上設有功能電路103。功能電路103可以是實現電子支付交易的功能電路,包括射頻模塊、低頻數據傳輸模塊、存儲模塊及身份認證模塊等。功能電路103可以由一系統(tǒng)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簡稱SIP)組成,系統(tǒng)級封裝的優(yōu)勢是可以組合各種功能的電路和集成電路,功能電路103也可以由分立元件、集成電路等組成。本實施例中,電路板上設有8個上觸點101,上觸點101用于實現功能電路103與移動終端的電氣連接。電路板上還設有8個下觸點102,下觸點102用于實現功能電路103 與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的電氣連接。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上設有8個觸點111,觸點111與電路板的下觸點102配合以實現功能電路103與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的電氣連接。其中,電路板100可以為柔性電路板(又稱為撓性電路板),也可以采用厚度合適的硬性電路板。其中,電路板100與支撐框架120可以通過粘貼的方式組裝在一起,也可以通過錫
焊、點焊的方式組裝在一起。其中,支撐框架材料可以為鋼、不銹鋼、鋁、鋁合金、鈦合金、銅合金、塑料、玻璃纖維加強樹脂、碳纖維加強樹脂、鋅合金、橡膠或者工程塑料。第二實施例
圖2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分解結構圖。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用戶識別模塊與第一實施例相比,增加了粘貼薄膜130,由于支撐框架120無法限制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從中滑落,粘貼薄膜130粘貼于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和支撐框架 120背面,防止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110脫落,方便用戶使用。本實施例中,粘貼薄膜130的粘接劑可以采用非永久性粘接劑,揭起后可以更換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再如圖2所示,粘貼薄膜130也可以在非永久粘接區(qū)域131采用不干膠粘貼,在永久粘接區(qū)域132則采用永久性膠粘劑,以防止粘貼薄膜130完全剝落。第三實施例
圖3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分解結構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 用戶識別模塊卡包括電路板200、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210和支撐框架220,在組裝成整體裝置的時候,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210置于支撐框架220的內部,電路板200置于支撐框架 220的上方,組合后裝置的整體外形及大小與小型用戶識別模塊(miniSIM或插入式通用集成電路卡plug-in UICC)卡相同,可以直接放置在移動終端的小型用戶識別模塊卡插座上。本實施例中,電路板200上設有功能電路203。功能電路203可以是實現電子支付交易的功能電路,包括射頻模塊、低頻數據傳輸模塊、存儲模塊及身份認證模塊等。功能電路203可以由一系統(tǒng)級封裝組成,系統(tǒng)級封裝的優(yōu)勢是可以組合各種功能的電路和集成電路,功能電路203也可以由分立元件、集成電路等組成。本實施例中,電路板上設有8個上觸點201,上觸點201用于實現功能電路203與移動終端的電氣連接。電路板上還設有8個下觸點202,下觸點202用于實現功能電路203 與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210的電氣連接。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210上設有8個觸點211,觸點211與電路板的下觸點102配合以實現功能電路203與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210的電氣連接。其中,電路板200可以為柔性電路板(又稱為撓性電路板),也可以采用厚度合適的硬性電路板。其中,電路板200與支撐框架220可以通過粘貼的方式組裝在一起,也可以通過錫焊、點焊的方式組裝在一起。與第一實施例相比,本實施例中,支撐框架220中放置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孔的一端具有開口 222。其中,具有開口的一端為45度切角所在邊的一個鄰邊。圖4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沿圖3中開口 222切開的橫截面圖。 如圖4所示,開口 222的兩個側邊分別加工一斜面221,即開口 222的兩個側邊的橫截面為斜面,斜面221與電路板200構成一燕尾槽結構,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210在切割掉切割區(qū)域212部分之后,從燕尾槽插入,燕尾槽的結構可以防止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210掉落,電路板200的下觸點202與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210的觸點211接觸的摩擦和燕尾槽等處摩擦力可以防止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210滑出。第四實施例
本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相似,但支撐框架的結構不同。本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包括電路板400、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410和支撐框架420,在組裝成整體裝置的時候,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410置于支撐框架420的內部, 電路板400置于支撐框架420的上方,組合后裝置的整體外形及大小與小型用戶識別模塊 (miniSIM或插入式通用集成電路卡plug-in UICC)卡相同,可以直接放置在移動終端的小型用戶識別模塊卡插座上。電路板400設有下觸點402。圖5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沿圖3中開口 222切開的橫截面圖。 如圖5所示,支撐框架420開口的兩個側邊分別加工一臺階421,即開口的兩個側邊的橫截面為臺階形狀,臺階421與電路板400構成一導軌結構,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410在切割掉切割區(qū)域412部分之后從導軌插入,導軌的結構可以防止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410掉落,下觸點402與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410觸點接觸的摩擦和導軌等處摩擦力可以防止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滑出。第五實施例
本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第四實施例相似,但支撐框架開口的位置不同。圖6為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中支撐框架的結構圖。支撐框架320 在如圖6所示位置有一開口 322。開口 322所在邊為45度切角所在邊的一個鄰邊。圖7為圖6中開口 322的橫截面圖。如圖7所示,開口 322的兩個側邊加工與第三實施例相同,實現一燕尾槽結構,在將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切割部分切割之后,從燕尾槽插入,燕尾槽的結構可防止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脫落。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中,開口的位置也可以在其他可能的方向上。第六實施例
6本實施例與第一至第五實施例相似,不同的是,支撐框架為金屬材質,支撐框架與電路板的電路焊接作為射頻天線。圖8為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中支撐框架與電路板的焊接示意圖。 如圖8所示,電路板500通過焊盤570,用焊料571與支撐框架520焊接。第七實施例
本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相似。圖9為本發(fā)明第七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中支撐框架與電路板的粘接示意圖。如圖9所示,電路板600與支撐框架620用粘接劑650粘接,電路板600與支撐框架620通過天線觸點660進行電氣連接,金屬材質的支撐框架620作為天線。第八實施例
本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相似,不同的是,支撐框架的結構不同。圖10為本發(fā)明第八實施例中用戶識別模塊卡中支撐框架與電路板的粘接示意圖,如圖10所示,電路板700與支撐框架720用粘接劑790粘接,電路板700與支撐框架720通過銅箔780與支撐框架720 的分布電容進行射頻耦合,金屬材質的支撐框架720作為天線。由上可見,本發(fā)明的用戶識別模塊卡,將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基本功能模塊(本發(fā)明中為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與實現電子支付等刷卡交易的其他附加功能模塊分離,使得不同提供商的實現電子支付等刷卡交易的功能模塊可以與不同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任意組合,從而使得用戶能夠選擇電信運營商和支付功能提供商,提高雙方的安全性,有利于推動移動終端作為電子支付終端的應用。同時整個裝置的形狀與小型用戶識別模塊(miniSIM 或插入式通用集成電路卡plug-in UICC)基本相同,可以直接放置在移動終端的小型用戶識別模塊卡插座。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戶識別模塊卡,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框架、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和電路板, 所述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置于所述支撐框架內,所述電路板置于所述支撐框架上方,所述支撐框架、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和電路板組合后的裝置的整體外形及大小與小型用戶識別模塊卡相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戶識別模塊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框架上設有至少兩個孔,所述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內嵌于一個孔內,所述電路板上的元器件內嵌于另一個孔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戶識別模塊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粘貼薄膜,所述粘貼薄膜粘貼于所述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和所述支撐框架的背面、所述電路板的相對一側。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戶識別模塊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框架內放置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的孔的一端具有開口。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戶識別模塊卡,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的兩個側邊的橫截面為斜面,所述斜面與電路板構成燕尾槽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戶識別模塊卡,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的兩個側邊的橫截面為臺階形狀,所述臺階與電路板構成導軌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戶識別模塊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框架與所述電路板焊接,或通過觸點連接,或通過所述電路板上靠近支撐框架部分的布線與支撐框架的分布電容耦合。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戶識別模塊卡,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板為硬性電路板或柔性電路板。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戶識別模塊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框架的材料為鋼、不銹鋼、鋁、鋁合金、鈦合金、銅合金、塑料、玻璃纖維加強樹脂、碳纖維加強樹脂、鋅合金、橡膠或工程塑料。
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戶識別模塊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貼薄膜為塑料、金屬薄膜、金屬片或者鋁塑復合薄膜。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戶識別模塊卡,包括支撐框架、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和電路板,所述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置于所述支撐框架內,所述電路板置于所述支撐框架上方,所述支撐框架、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和電路板組合后的裝置的整體外形及大小與小型用戶識別模塊卡相同。本發(fā)明的用戶識別模塊卡,使得不同提供商的實現電子支付等刷卡交易的功能模塊可以與不同微型用戶識別模塊卡任意組合,從而使得用戶能夠選擇電信運營商和支付功能提供商,提高雙方的安全性,有利于推動移動終端作為電子支付終端的應用。
文檔編號G06K19/07GK102486841SQ201010574640
公開日2012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6日
發(fā)明者黃臻 申請人:國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