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且特別涉及一種改進電池模塊鎖固方式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可攜式電子裝置由于其可攜性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在沒有外接電源時,可攜式電子裝置可利用設置于其內(nèi)的電池模塊為主體提供電力,由此, 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可攜式電子裝置。然而,在現(xiàn)有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中,電池模塊多為通過卡勾卡合于主體。此種固定機構配合松動,易造成電池模塊與主體的接觸不良。再者,若可攜式電子裝置于使用中受到碰撞或沖擊,卡勾很容易失效。一旦電池模塊的卡勾失效,將給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維修造成極大的不便。另外,由于生產(chǎn)卡勾所需的模具需要較高的制作成本,因此,導致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生產(chǎn)成本也無法降低。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以改善現(xiàn)有技術的缺失。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主體、電池模塊以及鎖固模塊。主體具有容置空間與鎖固孔。電池模塊可分離地設置于容置空間,且電池模塊與主體形成連續(xù)表面。電池模塊具有凹槽。鎖固模塊設置于凹槽。鎖固模塊包括鎖固件與操作件。鎖固件螺紋連接于鎖固孔。操作件耦接鎖固件且部分露出于電池模塊。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鎖固模塊還包括齒輪單元,齒輪單元耦接于鎖固件和操作件之間。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主體還包括第一導向元件,第一導向元件設置于容置空間。電池模塊還包括第二導向元件,第二導向元件可滑動地設置于第一導向元件。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主體還包括彈性元件,彈性元件設置于容置空間。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電池模塊還包括第一穿孔。第一穿孔與凹槽連通,且操作件部分露出于第一穿孔。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凹槽面對主體。電池模塊還包括蓋板與固定件。蓋板覆蓋于凹槽且具有第二穿孔。固定件固定于蓋板且位于凹槽內(nèi)。操作件夾設于蓋板與固定件之間。鎖固件穿設于第二穿孔。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主體、電池模塊以及鎖固模塊。主體具有容置空間與凹槽,且凹槽位于容置空間的一側。電池模塊可分離地設置于容置空間,且電池模塊與主體形成連續(xù)表面。電池模塊具有鎖固孔。鎖固模塊設置于凹槽。鎖固模塊包括鎖固件與操作件。鎖固件螺紋連接于鎖固孔。操作件耦接鎖固件且部分露出于主體。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鎖固模塊還包括齒輪單元,齒輪單元耦接于鎖固件和操作件之間。
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主體還包括第一導向元件,第一導向元件設置于容置空間。電池模塊還包括第二導向元件,第二導向元件可滑動地設置于第一導向元件。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主體還包括彈性元件,彈性元件設置于容置空間。本發(fā)明通過鎖固模塊將電池模塊鎖固于主體,使得電池模塊與主體之間的連接牢靠,不易松脫。由于電池模塊與主體之間是采用螺紋連接,增強了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抗沖擊性,降低了鎖固模塊的失效風險。再者,本發(fā)明通過鎖固模塊取代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卡勾,能有效降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生產(chǎn)成本。另外,本發(fā)明的電池模塊和主體于組裝完畢后形成連續(xù)表面,使得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外觀平整,不但提高了視覺上的美感,而且增強了可攜式電子裝置放置在平面上使用時的穩(wěn)定性。同時,本發(fā)明利用凹槽的設置,使得操作件僅部分露出于電池模塊,避免了因使用者誤觸操作件而造成電池模塊和主體意外松脫,導致可攜式電子裝置突然斷電的問題。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 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IA所示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分解示意圖;圖IB所示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于組裝后的局部示意圖;圖2A和圖2B所示分別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具體實施例的鎖固模塊的示意圖;圖3A所示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于組裝前的局部示意圖;圖IBB所示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于組裝后的局部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A所示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分解示意圖。圖IB 所示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于組裝后的局部示意圖。請參閱圖IA和圖1B。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主體1、電池模塊2以及鎖固模塊3。電池模塊2通過鎖固模塊3鎖固于主體1。于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為筆記本電腦。然而, 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實施例中,主體1具有容置空間11、鎖固孔12、第一導向元件13以及彈性元件14。鎖固孔12與容置空間11連通,且鎖固孔12的內(nèi)壁可具有螺紋。第一導向元件13 和彈性元件14設置于容置空間11。具體而言,于本實施例中,鎖固孔12可位于容置空間 11內(nèi)側的中央位置,第一導向元件13和彈性元件14的數(shù)目皆為兩個,且分別對稱地位于鎖固孔12的兩側。然而,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向元件13可為滑槽,彈性元件14可為彈簧。彈性元件14 可設置于第一導向元件13即滑槽內(nèi),且一端固定于容置空間11的內(nèi)側。然而,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實施例中,電池模塊2可分離地設置于容置空間11。電池模塊2具有凹槽21、第一穿孔22、第二導向元件23、蓋板M以及固定件25。凹槽21面對主體1,且與第一穿孔 22連通。第二導向元件23可滑動地設置于第一導向元件13。蓋板M覆蓋于凹槽21,且具有第二穿孔Ml。固定件25固定于蓋板M且位于凹槽21內(nèi)。具體而言,于本實施例中,凹槽21可位于電池模塊2的內(nèi)側表面,而第一穿孔22 可自電池模塊2的上表面開始朝下貫穿至凹槽21。第二導向元件23則可對稱地位于電池模塊2的兩側表面。然而,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實施例中,第二導向元件23對應于第一導向元件13設置,因此,第二導向元件23可為凸塊,且其數(shù)目為兩個(圖中僅示一個)。然而,本發(fā)明對第二導向元件23的數(shù)目與形式不作任何限定,只要其與第一導向元件13相對應即可。例如,于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導向元件13可為凸塊,而第二導向元件23可對應地為滑槽。于本實施例中,固定件25的兩側可對稱地向內(nèi)彎折,以形成半包圍狀。彎折的部分可各自形成一個固定孔,以通過鉚釘沈將固定件25固定于蓋板M。由此,蓋板M與固定件25之間可形成一活動空間。然而,本發(fā)明對固定件25固定于蓋板M的方式不作任何限定。例如,于其它實施例中,固定件25可通過卡勾卡合于蓋板M。另外,本發(fā)明對活動空間的形成方式亦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實施例中,活動空間可通過控制鉚釘沈的鎖附深度來形成。于本實施例中,鎖固模塊3設置于凹槽21。鎖固模塊3包括鎖固件31與操作件 32。操作件32耦接鎖固件31。鎖固件31穿設于第二穿孔Ml。操作件32夾設于蓋板24 與固定件25之間,于本實施例中,即位于蓋板M與固定件25形成的活動空間內(nèi)。另外,部分的操作件32可穿過第一穿孔22以露出于電池模塊2。較佳地,于本實施例中,由于操作件32露出于電池模塊2的上表面,因此,電池模塊2的上表面可自第一穿孔22處向下傾斜。由此,即使操作件32部分露出于電池模塊2, 操作件32仍不會超出電池模塊2的上表面,從而保證了可攜式電子裝置放置在平面上使用時的穩(wěn)定性。于其它實施例中,若操作件32露出于電池模塊2的側面或其它表面,電池模塊2 的上表面則可不必傾斜。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實施例中,為使操作件32能牢固地夾設于蓋板M與固定件25之間而不產(chǎn)生晃動,可于固定件25上增設第三穿孔251,且于蓋板M和操作件32之間增設墊片27。具體而言,鎖固件31的一端穿設于第二穿孔M1,另一端穿設于第三穿孔251,從而限制了鎖固件31和操作件32于平行于蓋板M的平面內(nèi)的上下左右移動。蓋板M與固定件25形成的活動空間的大小(于本實施例中,可通過固定件25兩側的彎折程度來控制)以及墊片 27的輔助固定作用,進一步限制了操作件32于垂直于蓋板M的方向上的前后移動。然而, 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可僅通過調(diào)整蓋板M與固定件25之間形成的活動空間的大小以及設置第二穿孔M1,從而限制操作件32的晃動。于本實施例中,鎖固件31為具有一段螺紋的螺柱,操作件32為撥盤。鎖固件31 和操作件32可為一體成型。然而,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實際應用中,當使用者欲將電池模塊2組裝至主體1時,可將第二導向元件23 沿第一導向元件13滑動,直至鎖固件31部分進入鎖固孔12中。然后,使用者可以鎖固孔 12為軸心轉動操作件32,以使鎖固件31螺紋連接于鎖固孔12。此時,如圖IB所示,電池模塊2完全容置于容置空間11,且與主體1形成連續(xù)表面。另外,于本實施例中,在電池模塊2逐漸進入容置空間11的過程中,電池模塊2會不斷擠壓設置于容置空間11的彈性元件14使其產(chǎn)生彈性形變。當使用者欲拆卸電池模塊2時,可沿相反方向轉動操作件32,以使鎖固件31退出鎖固孔12。然后,電池模塊2將在彈性元件14的彈性作用力下沿第一導向元件13自動滑出容置空間11。然而,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實施例中,當未設置彈性元件14 時,也可由使用者施力將電池模塊2移出容置空間11。圖2A和圖2B所示分別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具體實施例的鎖固模塊的示意圖。請參閱圖2A和圖2B。本實施例與上一實施例的差別僅在于鎖固模塊4,因此,本實施例僅示意出了差別部分,其余部分可參閱圖IA和圖1B。于本實施例中,鎖固模塊4除了包括上一實施例所述的鎖固件31與操作件32外, 還可包括齒輪單元33,其耦接于鎖固件31和操作件32之間。于圖2A所示的實施例中,齒輪單元33包括齒輪331和齒條332。齒輪331耦接鎖固件31,齒條332耦接操作件32,且齒條332嚙合齒輪331。于圖2B所示的實施例中,齒輪單元33僅包括一齒輪,操作件32可對應設置為齒輪的形式,從而與齒輪單元33的齒輪嚙合。然而,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實施例中,通過齒輪單元33的設置,可靈活調(diào)整對于操作件32的施力方向, 從而不必拘泥于鎖固件31的鎖固方向。換言之,操作件32于電池模塊2上的設置位置可作彈性調(diào)整。由此,根據(jù)不同的設計需求,操作件32可部分露出于電池模塊2的不同位置, 從而增加設計的靈活性和使用的便利性。圖3A所示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于組裝前的局部示意圖。圖:3B所示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于組裝后的局部示意圖。請參閱圖3A和圖;3B。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主體5、電池模塊6以及鎖固模塊7。電池模塊6通過鎖固模塊7鎖固于主體5。于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為筆記本電腦。然而,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實施例中,主體5具有容置空間51、凹槽52、第一導向元件53以及彈性元件 54。凹槽52位于容置空間51的一側。第一導向元件53和彈性元件M設置于容置空間 51。具體而言,于本實施例中,凹槽52可位于容置空間51內(nèi)側的中央位置,且其開口設置于主體5的上表面。第一導向元件53和彈性元件M的數(shù)目皆為兩個(圖中僅示出一個), 且分別對稱地位于凹槽52的兩側。然而,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向元件53可為滑槽,彈性元件M可為彈簧。彈性元件M 可設置于第一導向元件53即滑槽內(nèi),且一端固定于容置空間51的內(nèi)側。然而,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實施例中,電池模塊6可分離地設置于容置空間51。于本實施例中,電池模塊 6具有鎖固孔62與第二導向元件63。第二導向元件63可滑動地設置于第一導向元件53。 具體而言,鎖固孔62可位于電池模塊6內(nèi)側的中央位置,且其內(nèi)壁可具有螺紋。第二導向元件63可對稱地位于電池模塊6的兩側表面。然而,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實施例中,第二導向元件63對應于第一導向元件53設置,因此,第二導向元件63可為凸塊,且其數(shù)目為兩個。然而,本發(fā)明對第二導向元件63的數(shù)目與形式不作任何限定,只要其與第一導向元件53相對應即可。例如,于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導向元件53可為凸塊,而第二導向元件63可對應地為滑槽。于本實施例中,鎖固模塊7設置于凹槽52。鎖固模塊7包括鎖固件71與操作件 72。操作件72耦接鎖固件71且部分露出于主體5。具體而言,部分操作件72容置于凹槽 52中,其另一部分露出于主體5的上表面。鎖固件71則凸出于容置空間51的內(nèi)側表面。于本實施例中,鎖固件71為具有一段螺紋的螺柱,操作件72為撥盤。鎖固件71 和操作件72可為一體成型。然而,本發(fā)明對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實施例中,鎖固模塊還可包括齒輪單元(如圖2A和圖2B所示),其耦接于鎖固件和操作件之間。然而,本發(fā)明對此亦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實施例中,凹槽52的大小對應于操作件72的大小。具體而言,凹槽52的長度和寬度限制了操作件72的左右前后移動。凹槽52的深度不超過操作件72的直徑,只要操作件72能部分露出主體5即可。較佳地,于本實施例中,主體5的上表面于凹槽52處向下凹陷。由此,即使操作件72部分露出于主體5,操作件72仍不會超過主體5的上表面,從而保證了可攜式電子裝置放置在平面上使用時的穩(wěn)定性。于本實施例中,當電池模塊6完全容置于容置空間51后,電池模塊6與主體5形成連續(xù)表面,且鎖固件71螺紋連接于鎖固孔62。電池模塊6和主體5的具體組裝過程如上一實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贅述。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通過鎖固模塊將電池模塊鎖固于主體,使得電池模塊與主體之間的連接牢靠,不易松脫。由于電池模塊與主體之間是采用螺紋連接,增強了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抗沖擊性,降低了鎖固模塊的失效風險。再者,本發(fā)明通過鎖固模塊取代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卡勾,能有效降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生產(chǎn)成本。另外,本發(fā)明的電池模塊和主體于組裝完畢后形成連續(xù)表面,使得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外觀平整,不但提高了視覺上的美感,而且增強了可攜式電子裝置放置在平面上使用時的穩(wěn)定性。同時,本發(fā)明利用凹槽的設置,使得操作件僅部分露出于電池模塊,避免了因使用者誤觸操作件而造成電池模塊和主體意外松脫,導致可攜式電子裝置突然斷電的問題。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書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是,包括主體,具有容置空間與鎖固孔;電池模塊,可分離地設置于上述容置空間,上述電池模塊與上述主體形成連續(xù)表面,上述電池模塊具有凹槽;以及鎖固模塊,設置于上述凹槽,上述鎖固模塊包括鎖固件與操作件,上述鎖固件螺紋連接于上述鎖固孔,上述操作件耦接上述鎖固件且部分露出于上述電池模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是,上述鎖固模塊還包括齒輪單元, 上述齒輪單元耦接于上述鎖固件和上述操作件之間。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是,上述主體還包括第一導向元件, 上述第一導向元件設置于上述容置空間,上述電池模塊還包括第二導向元件,上述第二導向元件可滑動地設置于上述第一導向元件。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是,上述主體還包括彈性元件,上述彈性元件設置于上述容置空間。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是,上述電池模塊還包括第一穿孔, 上述第一穿孔與上述凹槽連通,上述操作件部分露出于上述第一穿孔。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是,上述凹槽面對上述主體,上述電池模塊還包括蓋板與固定件,上述蓋板覆蓋于上述凹槽且具有第二穿孔,上述固定件固定于上述蓋板且位于上述凹槽內(nèi),上述操作件夾設于上述蓋板與上述固定件之間,上述鎖固件穿設于上述第二穿孔。
7.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是,包括主體,具有容置空間與凹槽,上述凹槽位于上述容置空間的一側;電池模塊,可分離地設置于上述容置空間,上述電池模塊與上述主體形成連續(xù)表面,且上述電池模塊具有鎖固孔;以及鎖固模塊,設置于上述凹槽,上述鎖固模塊包括鎖固件與操作件,上述鎖固件螺紋連接于上述鎖固孔,上述操作件耦接上述鎖固件且部分露出于上述主體。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是,上述鎖固模塊還包括齒輪單元, 上述齒輪單元耦接于上述鎖固件和上述操作件之間。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是,上述主體還包括第一導向元件, 上述第一導向元件設置于上述容置空間,上述電池模塊還包括第二導向元件,上述第二導向元件可滑動地設置于上述第一導向元件。
10.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是,上述主體還包括彈性元件,上述彈性元件設置于上述容置空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主體、電池模塊以及鎖固模塊。主體具有容置空間與鎖固孔。電池模塊可分離地設置于容置空間,且與主體形成連續(xù)表面。電池模塊具有凹槽。鎖固模塊設置于凹槽。鎖固模塊包括鎖固件與操作件。鎖固件螺紋連接于鎖固孔。操作件耦接鎖固件且部分露出于電池模塊。由于電池模塊與主體之間是采用螺紋連接,增強了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抗沖擊性,降低了鎖固模塊的失效風險。
文檔編號G06F1/16GK102478907SQ20101059121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29日
發(fā)明者劉小敏, 孟平一, 邱挺昱 申請人:名碩電腦(蘇州)有限公司, 和碩聯(lián)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