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子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通過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設(shè)計提升外觀美感的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shù):
隨著科技發(fā)展,便攜式電子裝置(例如:一便攜式通話裝置、平板電腦)的使用已十分普及。在便攜式電子裝置中,通常包括一電池,以提供便攜式電子裝置所需的電力。當電池電力耗盡時,用戶打開位于便攜式電子裝置背面的電池蓋,以取出電池。此時,用戶必須藉由電池蓋側(cè)面的指扣,掀開電池蓋。然而,指扣的設(shè)計,將破壞攜式電子裝置的視覺美感,不符合現(xiàn)今的設(shè)計潮流。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電子裝置,利用創(chuàng)新的機構(gòu)設(shè)計,使電子裝置的結(jié)構(gòu)得以簡化,以增加電子裝置在視覺上的美感。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主電路板、一按鍵電路板、一按鍵、一抵靠件及一蓋板。按鍵電路板以可相對于主電路板移動的方式電性連接于主電路板,其中按鍵電路板包括一第一面與一相反于第一面的第二面。按鍵面對按鍵電路板的第一面。抵靠件連接于按鍵電路板的第二面。蓋板連接于抵靠件。當按鍵移動至一第一位置時,按鍵電路板發(fā)出一信號,當按鍵自第一位置移動至一第二位置時,按鍵帶動按鍵電路板及抵靠件共同移動,并抵壓蓋板。由于本發(fā)明的按鍵連接于按鍵電路板及蓋板,當用戶按壓按鍵時,不但可施予一既定指令,亦可達到取出蓋板的目的。如此,即可達到簡化電子裝置外觀,提升電子裝置的美感的效果。
圖1是本發(fā)明電子裝置的元件分解圖;圖2A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部分元件示意圖;圖2B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部分元件示意圖;圖3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部分元件示意圖;圖4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部分元件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按鍵未受按壓前的剖面圖;圖6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按鍵位于第一位置時的剖面圖;以及圖7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按鍵位于第二位置時的剖面圖。其他:100 電子裝置;110 前蓋;111 開孔;120 按鍵;
121 本體;123 凸塊;125 凸鍵;130 后蓋;131 本體;133 側(cè)緣;135 凸緣;137 凸塊;138 第一穿孔;139 第二穿孔;140 蓋板;141 凸塊;143 卡槽;150 抵靠件;151 基板;153 延伸臂;153a 第一部分;153b 第二部分;157 凸緣;160 彈性元件;170 按鍵電路板;171 第一面;173 第二面;174 插孔;175 主電路板;177 插孔;180 支撐件;190 電性連接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配合
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1-5。圖5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0沿圖2A的A-A截線所視的剖面圖。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0包括一前蓋110、一按鍵120、一后蓋130、一蓋板140、一抵靠件150、一彈性兀件160、一按鍵電路板170、一主電路板175、一支撐件180及一電性連接件190 (圖4)。前蓋110包括一開孔111,其中按鍵120設(shè)置于前蓋110的開孔111內(nèi)。按鍵120包括一本體121、一凸塊123及至少二個凸鍵125。凸塊123凸出于本體121的底面,二個凸鍵125相對于凸塊123的二側(cè)凸出于本體121的底面。值得注意的是,凸鍵125的延伸長度大于凸塊123的延伸長度,其所產(chǎn)生的功效將待于后續(xù)說明。請參閱圖2A、2B。后蓋130包括一本體131、一側(cè)緣133、一凸緣135、復(fù)數(shù)個凸塊137、二第一穿孔138、二第二穿孔139。側(cè)緣133圍繞于本體131,并連接于前蓋110 (如圖5所示),使一空間形成于前蓋110與后蓋130之間。凸緣135圍繞一區(qū)域而設(shè)置于本體131,且朝前蓋110的方向凸出,使一容置空間形成于其中。第一穿孔138形成于本體131且鄰近側(cè)緣133的區(qū)域,第二穿孔139形成于側(cè)緣133。凸塊137形成于第一穿孔138與第二穿孔139之間,并朝內(nèi)部凸出。請參閱圖1、5。背板140以可分離的方式連接于后蓋130。整體觀之,后蓋130設(shè)置于背板140與前蓋110之間。背板140包括至少一凸塊141及二卡槽143。凸塊141相對于第一穿孔138卡槽143相對于第二穿孔139。請參閱圖4、5。按鍵電路板170與主電路板175設(shè)置于前蓋110與后蓋130所共同定義的空間內(nèi)。按鍵電路板170包括一第一面171與一第二面173及一插孔174。第一面171面向按鍵120的底面,第二面173相反于第一面171并連接于抵靠件150。插孔174設(shè)置于按鍵電路板170的第一面171。主電路板175包括一插孔177,面向于插孔174。
請參閱圖5。支撐件180設(shè)置于按鍵電路板170的第一面171,并連接于按鍵120的凸塊123。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支撐件180由橡膠所制成,但并不限制于此,支撐件180亦可由一可彈性變形的金屬所制成。請參閱圖4。電性連接件190連接于插孔174與插孔177之間,如此,按鍵電路板170即可相對于主電路板175移動并電性連接于主電路板175。在一具體實施例中,電性連接件190為一軟性電路板,但并不限制于此。請參閱圖3、5。彈性元件160設(shè)置于凸緣135所圍繞的容置空間中。在此實施例中,彈性元件160為一彈簧,但并不限制于此,彈性元件160亦可為一彈片,或任何受一外力可彈性變形的元件。支撐件150連接于彈性元件160上。支撐件150包括一基板151、一延伸臂153及一凸緣157。基板150設(shè)置于彈性元件160與按鍵電路板170之間。凸緣157朝后蓋130的方向自基板150底部延伸,并相鄰后蓋130的凸緣135,以限制支撐件150的位移路徑。延伸臂153朝后蓋130的側(cè)緣133凸出,且其末端穿過后蓋130的第二穿孔139卡合于蓋板140的卡槽143內(nèi)。詳而言之,延伸臂153包括一第一部分153a及一第二部分153b。第一部分153a連接于基板151,且第二部分153b連接于第一部分153a。如圖5所不,第一部分153a先朝遠離前蓋110的方向延伸,并具有一 U字形的曲部,并朝前蓋110的方向延伸,其中該U字形的曲部相對于第一穿孔138。第二部分153b連接于第一部分153a,并穿過第二穿孔139,其中第二部分153b連接于背板140的卡槽143。本發(fā)明的電子裝置100的操作方式說明如下:請參見圖5、6、7。圖5是本發(fā)明的電子裝置100在使用狀態(tài)下的剖面圖;圖6是本發(fā)明電子裝置100的按鍵120位于第一位置時的剖面圖;圖7顯示本發(fā)明電子裝置100的按鍵120位于第二位置時的剖面圖。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按鍵120為一功能鍵。當用戶施予按鍵120—指令外力時,按鍵120朝按鍵電路板130移動至一第一位置(圖6)。此時,按鍵120的凸塊123抵靠支撐件180使其變形,且按鍵電路板170自支撐件180接收該指令外力,發(fā)出一電子信號至主電路板175的中央處理器(未圖示)以執(zhí)行一既定步驟。若用戶停止施予按鍵120該指令外力時,支撐件180將提供一恢復(fù)力量使按鍵120回復(fù)至原位置(圖5)。值得注意的是,如上所述,凸鍵125的延伸長度大于凸塊123的延伸長度,當按鍵120位于第一位置時(圖6),按鍵120的凸鍵125將恰巧抵靠按鍵電路板170的第一面171。因此,當用戶希望將蓋板140自后蓋130分離,用戶可施予按鍵120 —大于該指令外力的一分解外力。該分解外力同時藉由凸塊123與支撐件180、以及凸鍵125傳遞至按鍵電路板170,使按鍵120、抵靠件150、按鍵電路板170同時朝后蓋130的方向移動。此時,受該分解外力的影響,彈性元件160亦同時地遭到壓縮。如圖7所示,當?shù)挚考?50朝向后蓋130移動時,抵靠件150將受到后蓋130的凸塊137擠壓使延伸臂153的第二部分153b自蓋板140的卡槽143脫離。另一方面,由于抵靠件150朝后蓋130的方向移動,延伸臂153的第一部分153a的曲部向下壓迫蓋板140的凸塊141使蓋板140脫離后蓋130。相似地,當用戶停止施予一分解外力時,彈性元件160的自身恢復(fù)力將使按鍵120、抵靠件150、按鍵電路板170、支撐件180同時朝前蓋110的方向移動(圖6)。在此同時,支撐件180也因自身恢復(fù)力使按鍵120回復(fù)至原先位置(圖5)。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分解外力同時藉由凸塊123與支撐件180、以及凸鍵125傳遞至按鍵電路板170,但并不限定于此。分解外力亦可單就凸塊123與支撐件180傳遞至按鍵電路板170。然而,為了避免用戶施予按鍵120過大的分解外力,使支撐件180產(chǎn)生永久變形,凸鍵125設(shè)置于按鍵120的底面。詳而言之,當用戶施予按鍵120過大的分解外力時,凸鍵125將優(yōu)先于凸塊123與支撐件180提供按鍵電路板170該分解外力,使按鍵120、抵靠件150、按鍵電路板170同時朝后蓋130的方向移動。在一具體實施方式
中,上述的指令外力為L 6N,且上述的分解外力為2.0N,但并不受限于此。本發(fā)明的電子裝置,由于按鍵連接于按鍵電路板,且連接于蓋板,因此當用戶施予不同力道時,將可達到不同的目的。于是,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為了掀開電池蓋而設(shè)計的指扣即可得到簡化,以提升電子裝置視覺上的美感。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權(quán)利要求書為準。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電子裝置,包括: 一主電路板; 一按鍵電路板,以可相對于該主電路板移動的方式電性連接于該主電路板,其中該按鍵電路板包括一第一面與相反于該第一面的一第二面; 一按鍵,面對該按鍵電路板的第一面; 一抵靠件,連接于該按鍵電路板的該第二面;以及 一蓋板,連接于該抵靠件; 其中當該按鍵移動至一第一位置時,該按鍵電路板發(fā)出一信號,當該按鍵自該第一位置移動至一第二位置時,該按鍵帶動該按鍵電路板及該抵靠件共同移動,并抵壓該蓋板。
2.按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前蓋;以及 一后蓋,連接于該前蓋與該蓋板之間; 其中該主電路板、該按鍵電路板及該抵靠件設(shè)置于該前蓋及該后蓋所共同定義的空間。
3.按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后蓋包括一第一穿孔,相對于該抵靠件,其中該抵靠件穿過該第一穿孔并抵靠該后蓋。
4.按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蓋板包括一卡槽,該后蓋還包括一第二穿孔相對于該卡槽,且該抵靠件包括: 一基板,其中該按鍵電路板的第二面連接于該基板;以及 一延伸臂,連接于該基板,其中該延伸臂的末端穿過該第二穿孔,并卡合于該蓋板的卡槽內(nèi)。
5.按權(quán)利要求4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延伸臂包括: 一第一部分,連接于該基板并朝遠離該前蓋的方向延伸,其中該第一部分穿過該第一穿孔以抵靠該蓋板;以及 一第二部分,連接于該第一部分,當該第一部分穿過該第一穿孔抵靠該蓋板時,該第二部分的末端脫離該卡槽。
6.按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蓋板包括一突塊,設(shè)置于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之間。
7.按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彈性元件,連接于該抵靠件相反于該按鍵電路板的一側(cè)。
8.按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前蓋包括一開孔,該按鍵設(shè)置于該開孔內(nèi)。
9.按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電性連接件,連接于該主電路板與該按鍵電路板之間。
10.按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按鍵面對于該按鍵電路板的一側(cè)具有至少一凸鍵,朝該按鍵電路板延伸。
11.按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支撐件,設(shè)置于該按鍵與按鍵電路板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通過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設(shè)計提升外觀美感的電子裝置,包括一主電路板、一按鍵電路板、一按鍵、一抵靠件及一蓋板。按鍵電路板以可相對于主電路板移動的方式電性連接于主電路板,其中按鍵電路板包括一第一面與一相反于第一面的第二面。按鍵面對按鍵電路板的第一面。抵靠件連接于按鍵電路板的第二面。蓋板連接于抵靠件。當按鍵移動至一第一位置時,按鍵電路板發(fā)出一信號,當按鍵自第一位置移動至一第二位置時,按鍵帶動按鍵電路板及抵靠件共同移動,并抵壓蓋板。當用戶按壓按鍵時,不但可施予一既定指令,亦可達到取出蓋板的目的,簡化了電子裝置外觀,提升了電子裝置的美感。
文檔編號G06F1/16GK103092261SQ201110335278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10月28日
發(fā)明者洪佑宗 申請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