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有關于一種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平板計算機的底座選用塑料材料,其以塑料射出的加工方式成型,而滿足低成本、快速加工與輕質量的要求。但,塑料材質的底座具有結構強度不足與外觀質感不受消費者青睞的缺失。因此,平板計算機的底座改選用金屬材質,金屬材質的底座具有較佳結構強度與散熱性佳,且金屬材質的質感較受消費者青睞。金屬材質的底座采用自動化切削工具機加工,自動化切削工具機加工雖然相較于傳統(tǒng)的車床與銑床加工速度已有提升,但,這樣的加工速度依然無法滿足于電子產業(yè)高產量出貨的要求,且切削加工的加工費用并不低廉。除此之外,采用切削加工過程會產生多余的廢料,因此并無法有效降低材料費用。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欲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缺失,提供一種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個金屬板;提供一個第一模具組,該第一模具組包括一個第一下模與一個第一上模;將該金屬板置于該第一上模與該第一下模之間,使該第一上模縱向朝向該第一下模移動,該第一上模抵靠該金屬板,以帶動該金屬板抵靠該第一下模,使該金屬板形成一個底邊與數(shù)個側邊;提供一個第二模具組,該第二模具組包括一個第二下模與一個第二上模,該第二下模包括一個內側凹壁,該第二下模具有一個第一高度,該第二上模具有一個第二高度,該第二高度小于該第一高度;將該金屬板由該第一模具組取出置入該第二模具組的第二下模,使該金屬板的底邊貼靠于該第二下模且該第二上模抵靠該金屬板的底邊,并使該第二上模朝向該第二下模內側凹壁橫向移動,其中,當該第二上模持續(xù)朝向該第二下模的內側凹壁移動時,該金屬板的側邊貼設于該第二下模的內側凹壁而完成壓側邊成型,且借助該第二高度小于該第一高度使該金屬板形成一個頂緣;以及,成型一個塑料件于該金屬板的底邊與側邊的內周緣。本發(fā)明主要改良的技術手段為,其借助第一模具組壓底邊成型,以及借助第二模具組壓側邊成型,第一模具組與第二模具組能夠采用沖壓或油壓驅動,沖壓或油壓成型具有加工速度快、沒有廢料產生且成本低的優(yōu)點。并且沖壓或油壓成型能夠采用金屬板進行加工,以相同面積的板狀的材料與塊狀材料相比,板狀材料的成本相較于塊狀的材料成本低廉,且板狀材料的重量也要輕,而有助于材料的運輸。本發(fā)明次要改良的技術手段為,該第一模具組與該第二模具組采用沖壓成型或油壓成型的加工方式完成壓底邊與壓側邊成型,底邊與側邊的形狀簡單,因此采用的模具造型簡單,無需精密尺寸的要求。
本發(fā)明再一要改良的技術手段為,該金屬板經過壓底邊成型與壓側邊成型后,gp完成了該底邊、該側邊與該頂緣。這種金屬材質的平板計算機底座具有結構強度佳與散熱性佳的優(yōu)點,能夠有效承載平板計算機的零組件。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發(fā)明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其借助第一模具組壓底邊成型,以及借助第二模具組壓側邊成型,第一模具組與第二模具組能夠采用沖壓或油壓驅動,沖壓或油壓成型具有加工速度快、沒有廢料產生且成本低的優(yōu)點。并且沖壓或油壓成型能夠采用金屬板進行加工,以相同面積的板狀的材料與塊狀材料相比,板狀材料的成本相較于塊狀的材料成本低廉,且板狀材料的重量也要輕,而有助于材料的運輸。2.本發(fā)明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該第一模具組與該第二模具組采用沖壓成型或油壓成型的加工方式完成壓底邊與壓側邊成型,底邊與側邊的形狀簡單,因此采用的模具造型簡單,無需精密尺寸的要求。3.本發(fā)明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該金屬板經過壓底邊成型與壓側邊成型后,即完成了該底邊、該側邊與該頂緣。這種金屬材質的平板計算機底座具有結構強度與散熱性佳的優(yōu)點,能夠有效承載平板計算機的零組件。
圖1: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流程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提供第一模具組的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壓底邊成型的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提供第二模具組的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壓側邊成型的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所成型的計算機底座的立體外觀圖。圖7: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所成型的計算機底座的剖視圖。圖8: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所成型的計算機底座的細部放大圖。圖9: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成型塑料件的示意圖。圖10: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成型塑料件的立體外觀圖。圖11: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成型塑料件的剖視圖。圖12: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成型塑料件的細部放大圖。圖13:為本發(fā)明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平板計算機的示意圖。其中:
10金屬板11底邊
12側邊13頂緣
20第一模具組21第一下模
211第一內底壁212內側壁
213頂壁214第一容納部
215第一內斜部
22第一上模221第一外底壁 222外側壁223第一外斜部
30第二模具組31第二下模
311第二內底壁312內側凹壁
313內側直壁314第二內斜部
315第二容納部
32第二上模321第二外底壁
322外側凸壁323頂壁
324第二外斜部
40塑料件401外表面
402內表面41 柱體
42肋部43加厚側壁
431平直面432貼合部
433階級部
hi第一高度h2第二高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圖1,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流程圖。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個金屬板一提供一個第一模具組一壓底邊成型一提供一個第二模具組一壓側邊成型一成型塑料件。參照圖2與圖3,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壓底邊成型的示意圖。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包括:
提供一個金屬板10:該金屬板10為鋁板、鋁合金板或鋁鎂合金板。該金屬板10為現(xiàn)購的薄板材,其選用為具有重量輕的特點的金屬。薄板材相較于塊材而言,薄板材的材料成本較低廉。提供一個第一模具組20,該第一模具組20包括一個第一下模21與一個第一上模22,該第一下模21包括一個第一內底壁211、四個內側壁212與四個頂壁213,該內側壁212位于該第一內底壁211與該頂壁213之間,該內側壁212呈平面狀,該頂壁213呈平面狀。該第一內底壁211與該內側壁212形成一個第一容納部214,該第一內底壁211鄰接該內側壁212處形成一個第一內斜部215。該第一上模22包括一個第一外底壁221與四個外側壁222,該外側壁222呈平面狀,該第一外底壁221鄰接該外側壁222處形成一個第一外斜部223。壓底邊成型:將該第一模具組20采用沖壓成型或油壓成型的加工方式完成壓底邊11成型,底邊11的形狀簡單,因此采用的模具造型簡單,無需精密尺寸的要求。該金屬板10置于該第一下模21的頂壁213,該第一下模21固定不動。該第一上模22對應于該第一容納部214,該第一上模22縱向朝向該第一下模21移動,該第一上模22利用沖壓或油壓驅動,該第一上模22先抵靠于該金屬板10,且該第一上模22持續(xù)朝向該第一下模21移動,使該金屬板10位于該第一下模21與該第一上模22之間,該第一內底壁211對應該第一外底壁221,該內側壁212對應該外側壁222,該第一內斜部215對應該第一外斜部223,此時,該金屬板10貼靠于該第一下模21的第一內底壁211、內側壁212與第一內斜部215而完成壓底邊成型,此時,該金屬板10成型一個底邊11與數(shù)個側邊12,該側邊12呈平直狀。同時參照圖4與圖5,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壓側邊成型的示意圖。提供一個第二模具組30,該第二模具組30包括一個第二下模31與一個第二上模32,該第二下模31包括一個第二內底壁311、四個內側凹壁312與四個內側直壁313,該內側凹壁312位于該第二內底壁311與該內側直壁313之間,該第二內底壁311鄰接該內側凹壁312處形成一個第二內斜部314,該第二內底壁311與該第二內斜部314的曲率相同于該第一內底壁211與該第一內斜部215。該內側凹壁312呈曲面狀,該內側直壁313呈直立狀。該第二內底壁311、該內側凹壁312與該第二內斜部314形成一個第二容納部315。該第二容納部315不包括該內側直壁313所包含的范圍,該第二下模31的第二容納部315具有一個第一高度hl,其為該第二內底壁311至該內側凹壁312相接于該內側直壁313之間的距離。該第二上模32包括一個第二外底壁321、四個外側凸壁322與四個頂壁323,該外側凸壁322呈曲面狀,該第二外底壁321鄰接該外側凸壁322處形成一個第二外斜部324。該第二上模32具有一個第二高度h2,其為該第二外底壁321至該頂壁323之間的距離。該第二高度h2小于該第一高度hi。壓側邊成型:該第二模具組30采用沖壓成型或油壓成型的加工方式完成壓側邊12成型,側邊12的形狀簡單,因此采用的模具造型簡單,無需精密尺寸的要求。該金屬板10由該第一模具組20取出置入該第二模具組30的第二下模31,該第二下模31固定不動,該金屬板10的底邊11抵靠于該第二下模31的第二內底壁311,該金屬板10的側邊12遠離于該底邊11的一端抵靠于該內側直壁313。該第二上模32位于該第二容納部315內,該第二上模32朝向該第二下模31橫向移動,該第二上模32利用沖壓或油壓驅動,該第二上模32先抵靠于該金屬板10的底邊11,且該第二上模32持續(xù)朝向該第二下模31的內側凹壁312移動,該第二內底壁311對應該第二外底壁321,該內側凹壁312對應該外側凸壁322,該第二內斜部314對應該第二外斜部324,此時,該金屬板10的底邊11貼設于該第二下模31的第二內底壁311與第二內斜部314,該金屬板10的側邊12貼設于該第二下模31的內側凹壁312而完成壓側邊成型,且借助該第二高度h2小于該第一高度hi使該金屬板10形成一個頂緣13。本實施例的金屬板10共具有四個側邊12,壓側邊成型的加工步驟共進行四次分別針對不同的側邊12加工,即能夠完成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借助第一模具組20壓底邊11成型,以及借助第二模具組30壓側邊12成型,第一模具組20與第二模具組30能夠采用沖壓或油壓驅動,沖壓或油壓成型具有加工速度快、沒有廢料產生且成本低的優(yōu)點。并且沖壓或油壓成型能夠采用金屬板10進行加工,以相同面積的板狀的材料與塊狀材料相比,板狀材料的成本相較于塊狀的材料成本低廉,且板狀材料的重量也要輕,而有助于材料的運輸。參照圖6至圖8,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所成型的金屬板的示意圖。該金屬板10經過壓底邊11成型與壓側邊12成型后,即完成了該底邊11、該側邊12與該頂緣13。這種金屬材質的平板計算機底座具有結構強度佳的優(yōu)點,能夠有效承載平板計算機的零組件。參照圖9至圖12,為本發(fā)明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成型塑料件的示意圖。成型塑料件:成型一個塑料件40于該金屬板10的底邊11與側邊12的內周緣。該塑料件40黏合于該金屬板10,該塑料件40也能夠采用射出成型的方式成型于該金屬板10。該塑料件40包括一個外表面401與一個內表面402,該塑料件40的外表面401吻合地結合于該金屬件10的底邊11、側邊12與頂緣13。該塑料件40的內表面402包括數(shù)個柱體41與數(shù)個肋部42,該柱體41與該肋部42能夠裝設平面計算機的電子組件。該塑料件40成型四個加厚側壁43,該加厚側壁43位于該頂緣13之內,該加厚側壁43相反于該側邊12的一面形成一個平直面431,該加厚側壁43朝向該頂緣13的一面形成一個貼合部432與一個階級部433。該貼合部432貼合于該頂緣13,且該貼合部432與該頂緣13形成切齊,該階級部433呈內凹狀,而位于貼合部432與該平直面431之間。參照圖13,為本發(fā)明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的平板計算機的示意圖。該平板計算機的底座成型完成后,該底座能夠裝設電子零件與屏幕而形成一個平板計算機。就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的優(yōu)點:
1.本發(fā)明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其借助第一模具組壓底邊成型,以及借助第二模具組壓側邊成型,第一模具組與第二模具組能夠采用沖壓或油壓驅動,沖壓或油壓成型具有加工速度快、沒有廢料產生且成本低的優(yōu)點。并且沖壓或油壓成型能夠采用金屬板進行加工,以相同面積的板狀的材料與塊狀材料相比,板狀材料的成本相較于塊狀的材料成本低廉,且板狀材料的重量也要輕,而有助于材料的運輸。2.本發(fā)明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該第一模具組與該第二模具組采用沖壓成型或油壓成型的加工方式完成壓底邊與壓側邊成型,底邊與側邊的形狀簡單,因此采用的模具造型簡單,無需精密尺寸的要求。3.本發(fā)明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該金屬板經過壓底邊成型與壓側邊成型后,即完成了該底邊、該側邊與該頂緣。這種金屬材質的平板計算機底座具有結構強度與散熱性佳的優(yōu)點,能夠有效承載平板計算機的零組件。但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范圍;故,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及創(chuàng)作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fā)明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驟: 提供一個金屬板; 提供一個第一模具組,該第一模具組包括一個第一下模與一個第一上模; 將該金屬板置于該第一上模與該第一下模之間,使該第一上??v向朝向該第一下模移動,該第一上模抵靠該金屬板,以帶動該金屬板抵靠該第一下模,使該金屬板形成一個底邊與數(shù)個側邊; 提供一個第二模具組,該第二模具組包括一個第二下模與一個第二上模,該第二下模包括一個內側凹壁,該第二下模具有一個第一高度,該第二上模具有一個第二高度,該第二高度小于該第一高度; 將該金屬板由該第一模具組取出置入該第二模具組的第二下模,使該金屬板的底邊貼靠于該第二下模且該第二上模抵靠該金屬板的底邊,并使該第二上模朝向該第二下模內側凹壁橫向移動,其中,當該第二上模持續(xù)朝向該第二下模的內側凹壁移動時,該金屬板的側邊貼設于該第二下模的內側凹壁而完成壓側邊成型,且借助該第二高度小于該第一高度使該金屬板形成一個頂緣;以及 成型一個塑料件于該金屬板的底邊與側邊的內周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上模與該第二上模利用沖壓驅動。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計算機 底座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上模與該第二上模利用油壓驅動。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下模包括一個第一內底壁、四個內側壁與四個頂壁,該內側壁位于該第一內底壁與該頂壁之間,該第一內底壁與該內側壁形成一個第一容納部,該第一內底壁鄰接該內側壁處形成一個第一內斜部,該第一上模包括一個第一外底壁與一個外側壁,該第一外底壁鄰接該外側壁處形成一個第一外斜部; 其中,利用該第一模具組使該金屬板形成一個底邊與數(shù)個側邊時更包括使該金屬板置于該第一下模的頂壁,該第一上模對應于該第一容納部,該第一上??v向朝向該第一下模移動,該第一內底壁對應該第一外底壁,該內側壁對應該外側壁,該第一內斜部對應該第一外斜部,該金屬板貼設于該第一下模的第一內底壁、內側壁與第一內斜部而完成壓底邊成型,該金屬板成型一個底邊與數(shù)個側邊,該側邊呈平直狀; 該第二下模包括一個第二內底壁、該內側凹壁與一個內側直壁,該內側凹壁位于該第二內底壁與該內側直壁之間,該第二內底壁鄰接該內側凹壁處形成一個第二內斜部,該第二內底壁、該內側凹壁與該第二內斜部形成一個第二容納部,該第二上模包括一個第二外底壁與一個外側凸壁與一個頂壁,該第二外底壁鄰接該外側凸壁處形成一個第二外斜部;其中,利用該第二模具組使該金屬板形成壓側邊成型更包括使該金屬板的底邊抵靠于該第二下模的第二內底壁,該金屬板的側邊遠離于該底邊的一端抵靠于該內側直壁,該第二上模位于該第二容納部內,該第二上模朝向該第二下模橫向移動,該第二上模先抵靠于該金屬板的底邊,且該第二上模持續(xù)朝向該第二下模的內側凹壁移動,該第二內底壁對應該第二外底壁,該內側凹壁對應該外側凸壁,該第二內斜部對應該第二外斜部,該金屬板的底邊貼設于該第二下模的第二內底壁與第二內斜部,該金屬板的側邊貼設于該第二下模的內側凹壁而完成壓側邊成型。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內側壁呈平面狀,該頂壁呈平面狀,該外側壁呈平面狀;該內側凹壁呈弧面狀,該內側直壁呈平面狀,該外側凸壁呈曲面狀。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內底壁與該第二內斜部的曲率相同于該第一內底壁與該第一內斜部。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二下模的第二容納部具有該第一高度,其為該第二內底壁至該內側凹壁相接于該內側直壁之間的距離,該第二高度為該第二外底壁至該頂壁之間的距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塑料件黏合于該金屬板,該塑料件包括一個外表面與一個內表面,該塑料件的外表面吻合地結合于該金屬件的底邊、側邊與頂緣,該塑料件的內表面包括數(shù)個柱體與數(shù)個肋部,該柱體與該肋部能夠裝設平面計算機的電子組件,該塑料件成型四個加厚側壁,該加厚側壁位于該頂緣之內,該加厚側壁相反于該側邊的一面形成一個平直面,該加厚側壁朝向該頂緣的一面形成一個貼合部與一個階級部,該貼合部貼合于該頂緣,且該貼合部與該頂緣形成切齊,該階級部呈內凹狀,而位于貼合部與該平直面之間。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塑料件采用射出成型的方式成型于該金屬板該塑料件包括一個外表面與一個內表面,該塑料件的外表面吻合地結合于該金屬件的底邊、側邊與頂緣,該塑料件的內表面包括數(shù)個柱體與數(shù)個肋部,該柱體與該肋部能夠裝設平面計算機的電子組件,該塑料件成型四個加厚側壁,該加厚側壁位于該頂緣之內,該加厚側壁相反于該側邊的一面形成一個平直面,該加厚側壁朝向該頂緣的一面形成一個貼合部與一個階級部,該貼合部貼合于該頂緣,且該貼合部與該頂緣形成切齊,該階級部呈內凹狀,而位于貼合部與該平直面之間。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該金屬板共具有四個側邊,壓側邊成型的加工步驟共進行四次分別針對不同的側邊加工,即能夠完成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平板計算機底座的成型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個金屬板→提供一個第一模具組→壓底邊成型→提供一個第二模具組→壓側邊成型→成型塑料件。借助第一模具組壓底邊成型,以及借助第二模具組壓側邊成型,第一模具組與第二模具組能夠采用沖壓或油壓驅動,沖壓或油壓成型具有加工速度快、沒有廢料產生且成本低的優(yōu)點。并且沖壓或油壓成型能夠采用金屬板進行加工,以相同面積的板狀的材料與塊狀材料相比,板狀材料的成本相較于塊狀的材料成本低廉,且板狀材料的重量也要輕,而有助于材料的運輸。
文檔編號G06F1/16GK103207641SQ201210007009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11日
發(fā)明者陳贊升 申請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