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便攜式電腦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便攜式電腦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便攜式電腦,特別是一種兼?zhèn)淞似桨咫娔X的使用方式以及筆記本電腦的使用方式的便攜式電腦。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改善,電腦產(chǎn)品日漸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學習和工作當中。而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等便攜式電腦產(chǎn)品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0003]然而,筆記本電腦在商務辦公方面雖有著強大的應用功能,而在娛樂休閑方面的操控又顯得十分不便捷。但平板電腦雖然有其強大的娛樂功能帶給人們聽歌、看電影、聊天、上網(wǎng)、看電子書和玩游戲等娛樂享受,但是辦公能力明顯不足,主要是因為平板電腦為了便攜而取消了鍵盤使得其在商務辦公方面又顯得乏力,雖然有產(chǎn)品配備了藍牙或以其他方式接入的鍵盤,但是攜帶起來仍然不方便。實用新型內(nèi)容[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兼?zhèn)淞似桨咫娔X的使用方式以及筆記本電腦的使用方式,而且操作方便的便攜式電腦。[0005]一種便攜式電腦,包括容納運算部件和顯示部件的第一殼體,容納輸入部件的第二殼體和連接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的連接部件,所述連接部件使得所述第一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旋轉并且所述第一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存在閉合和開啟狀態(tài),所述輸入部件包括兩塊透明的平板觸控屏和位于兩塊平板觸控屏之間的在非工作狀態(tài)為透明的平板顯示屏。[0006]所述第一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在閉合狀態(tài)時,所述平板顯示屏處于非工作狀態(tài),所述輸入部件置于所述顯示部件的顯示屏正上方,所述顯示部件的顯示屏顯示的圖像可透過所述輸入部件顯示,所述第一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在開啟狀態(tài)時,所述顯示部件所在平面與所述輸入部件所在平面之間設有一角度,所述平板顯示屏處于工作狀態(tài)。[0007]還包括安裝在第一殼體或/和第二殼體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殼體在開啟狀態(tài)時能平穩(wěn)支撐所述第一殼體的支撐部件。[0008]所述支撐部件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兩側靠近所述連接部件位置的導槽和U 形支撐桿,所述U形支撐桿插裝在所述導槽內(nèi),并且通過限位裝置限制伸縮的長度。[0009]所述輸入部件的平板顯示屏在工作狀態(tài)時顯示虛擬鍵盤。[0010]所述連接部件上設有阻尼裝置或/和自鎖裝置,通過所述阻尼裝置或/和自鎖裝置實現(xiàn)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之間的相對位置。[0011]所述第一殼體或所述第二殼體上設有在所述第一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在閉合狀態(tài)時固定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的固定裝置。[0012]所述固定裝置為活動鎖扣或磁力部件。[0013]所述平板觸控屏為多點式平板觸控屏,所述平板顯示屏為透明液晶屏。[0014]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部布局使得所述第一殼體內(nèi)較重的部件靠近所述連接部件分布。[0015]采用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點[0016]I、將安裝在第二殼體上的輸入部件通過連接部件安裝在第一殼體上并且第一殼體可相對所述第二殼體旋轉,使得輸入部件方便攜帶;輸入部件采用兩塊透明的平板觸控屏和位于兩塊平板觸控屏之間的在非工作狀態(tài)為透明的平板顯示屏構成,在作為筆記本電腦使用時,只需將顯示部件的顯示屏通過第一殼體翻轉開啟,通過第二殼體和支撐部件支撐,同時平板顯示屏通電顯示,通過平板顯示屏顯示虛擬鍵盤,即可通過輸入部件中的靠近顯示部件一側的平板觸控屏輸入,在作為平板電腦使用時,將第一殼體相對第二殼體閉合, 此時,輸入部件置于所述顯示部件的顯示屏正上方,并且所述顯示部件的顯示屏顯示的圖像可透過所述輸入部件顯示,即可通過外側的平板觸控屏實現(xiàn)操控;這樣兼?zhèn)淞似桨咫娔X的使用方式以及筆記本電腦的使用方式,集平板電腦的娛樂和筆記本電腦的辦公快捷特點于一體,而且還攜帶方便;[0017]2、在第二殼體上設有能平穩(wěn)支撐第一殼體的支撐部件,這樣使得當?shù)谝粴んw在開啟狀態(tài)時,第一殼體內(nèi)的顯示部件可以穩(wěn)定支撐,當支撐部件由插裝在導槽內(nèi)的U形支撐桿構成時,支撐部件的U形支撐桿除開支撐功能還具有握持的功能,使得本裝置更加方便攜帶;[0018]3、連接部件上設有阻尼裝置或/和自鎖裝置,通過所述阻尼裝置和自鎖裝置實現(xiàn)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之間的相對位置;[0019]4、通過安裝在第一殼體或第二殼體上的固定裝置,使得第一殼體閉合后可固定在所述第二殼體上,使得在閉合狀態(tài)下從平板觸控屏輸入更加方便和穩(wěn)定;[0020]5、第一殼體的內(nèi)部布局使得所述第一殼體內(nèi)較重的部件靠近所述連接部件分布, 使得第一殼體的重心下移,可以減少支撐部件作為穩(wěn)定支撐時的拉伸范圍。[0021]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采用兩塊透明的平板觸控屏和一塊在非工作狀態(tài)為透明的平板顯示屏組合成的輸入部件,因此解決了在作為平板電腦使用時的顯示和輸入問題, 以及在作為筆記本電腦使用時的輸入問題,同時,設計的U形支撐桿在作為筆記本電腦的使用形式時拉出可以起到平穩(wěn)支撐作用,而在平板電腦的形式時可以拉出用于握持攜帶。 所以,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同時兼?zhèn)淞似桨咫娔X的使用方式以及筆記本電腦的使用方式的一種便攜式電腦。
[0022]圖I為本實用新型開啟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0023]圖2為本實用新型閉合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0024]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殼體安裝支撐部件的結構示意圖。[0025]圖4為輸入部件的結構示意圖。[0026]圖5為圖I的側面結構圖。[0027]圖6為本實用新型支撐部件伸出后的狀態(tài)圖。[0028]圖7為本實用新型支撐部件結構示意圖。[0029]圖8為圖7B處的支撐部件內(nèi)限位裝置的結構示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0]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一種便攜式電腦的具體實施方式
。[0031]如圖I至6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容納運算部件和顯示部件11的第一殼體5 ;容納輸入部件2的第二殼體I ;用于握持或支撐作用的一支撐部件4 ;連接部件3,分別連接所述第一殼體5與所述第二殼體I ;以及支撐部件4,支撐部件4用于在所述第一殼體5在開啟狀態(tài)時能平穩(wěn)支撐所述第一殼體5,所述輸入部件2包括第一平板觸控屏8和第二平板觸控屏10以及一塊透明的平板顯示屏9。平板顯示屏9位于第一平板觸控屏8與第二平板觸控屏10之間,第一平板觸控屏8在第二殼體I的第一端面101表露,而第二平板觸控屏10 在第二殼體I的第二端面102表露。第一平板觸控屏8和第二平板觸控屏10可以包括諸如電容式觸控屏在內(nèi)的任意多點式平板觸控屏,平板顯示屏9可以包括諸如透明液晶屏在內(nèi)的任意平板顯示屏。[0032]如圖I和圖5所不,第一殼體5包括前端面51和后端面52。同樣,第二殼體I包括第一端面101和第二端面102,所述顯示部件的顯示屏在第一殼體5的前端面51表露,以顯示運算部件輸出的圖形,所述輸入部件2的平板顯示屏9的顯示端在所述第二殼體I的第一端面101表露。[0033]連接部件3將第一殼體5與第二殼體I連接,使得第一殼體5的前端面51與第二殼體I的第一端面101相對,在本實施例中,該連接部件3可以包括如鉸鏈之類的轉軸結構。第一殼體5與第二殼體I通過該轉軸結構連接,并且第一殼體5可以通過該轉軸結構相對第二殼體I旋轉。第一殼體5相對于第二殼體I之間的旋轉角度可以在O度至180度之間。此外,該轉軸通過阻尼裝置或/和自鎖裝置來實現(xiàn)固定第一殼體5與第二殼體I之間的相對位置。此外,可以采用任意的轉軸結構來實現(xiàn)第一殼體5與第二殼體I之間的連接,并且這些轉軸結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熟知的。[0034]連接部件3的軸芯可以為中空的,因此可以在連接部件3中布置電線、管腳、或FPC (柔性印刷線路)來使第一殼體5中的運算部件和電源部件與第二殼體I的輸入部件電連接,從而電源部件可以向輸入部件供電,并且運算部件能夠接收來自輸入部件的輸入。這里,由于上述電連接方式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熟知的,并且可以根據(jù)具體的接口、規(guī)范或類型任意地設置,因此這里省略了對此電連接的詳細描述。[0035]如圖I、圖3和圖6所示,支撐部件4與第二殼體I連接,在本實施例中,該支撐部件4可以包括諸如滑軌之類的任意滑動伸縮結構。[0036]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第一殼體5容納有運算部件、顯示部件以及電源部件,第二殼體I只容納有輸入部件,第一殼體5所具有的重量明顯大于第二殼體I。 因此,如圖I和圖5所示,當?shù)诙んwI平置第二端面向下時,同時第一端面與第一殼體5 前端面之間夾角在90度至180度時,重心會向第一殼體5后端面偏移。為此,如圖7和圖 8所示,將支撐部件4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I兩側靠近所述連接部件3位置的導槽12 和U形支撐桿13,所述U形支撐桿13插裝在所述導槽12內(nèi),并且通過限位裝置14限制伸縮的長度,該U形支撐桿13的材料可以為輕硬型材料,特別是鋁合金或鈦合金或不銹鋼。U 形支撐桿朝第一殼體5后端面方向伸展,其伸展范圍應該是在能夠平穩(wěn)支撐如上所述所產(chǎn)生重心偏移的范圍為宜。這里,該用于握持或支撐作用的支撐部件4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筆記本模式下起支撐作用。[0037]如圖2、圖3以及圖6所示,第一殼體5與第二殼體I之間夾角為O度時,通過裝在殼體上的固定裝置將第一殼體5的前端面與第二殼體I的第一端面緊密扣合,固定裝置可以為活動鎖扣或磁力部件或其它具有使得第一殼體5的前端面與第二殼體I的第一端面緊密連接的裝置。支撐部件4伸展拉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閉合狀態(tài)下起握持作用。[0038]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第一殼體5的內(nèi)部布局應當設計較重的部件分布在靠近連接部件3附近,以使第一殼體5的重心盡可能地接近連接部件3,這樣布局的目的在于,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處于筆記本模式下的第一殼體5的重心下移,可以減少支撐部件4作為支撐時的拉伸范圍。[0039]如圖3所示,第二殼體I為框架結構,輸入部件2安裝在所述框架結構內(nèi),所述框架結構可以為輕硬型材料,特別是鋁合金或鈦合金或不銹鋼。[0040]如圖I為開啟狀態(tài),圖2為閉合狀態(tài),在閉合狀態(tài)時,所述輸入部件2置于所述顯示部件11的顯示屏正上方,也就是如圖I所示的第一殼體5的前端面51與第二殼體I的第一端面101貼合,所述顯示部件11的顯示屏顯示的圖像可透過所述輸入部件2顯示,同時表露在第二殼體I的第二端面102上的第二平板觸控屏10開啟,平板顯示屏9和表露在第二殼體I的第一端面101上的第一平板觸控屏8關閉,此時通過第二平板觸控屏10實現(xiàn)操控;[0041]在開啟狀態(tài)時,所述輸入部件2所在第二殼體I與所述顯示部件11所在第一殼體 5開啟大于O度并且在180度之內(nèi)的角度,當處于開啟狀態(tài)時,所述第二平板觸控屏10關閉,所述第一平板觸控屏和所述平板顯示屏開啟并且顯示虛擬鍵盤,所述第一平板觸控屏作為輸入部件,方便輸入。[0042]上述的開啟和閉合狀態(tài),本實用新型的通過控制開關組件控制。[0043]如上所述,已經(jīng)在上面具體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理解,可以根據(jù)設計要求或其他因素進行各種修改、組合、子組合或者替換,而它們在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的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1.一種便攜式電腦,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納運算部件和顯示部件的第一殼體,容納輸入部件的第二殼體和連接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的連接部件,所述連接部件使得所述第一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旋轉并且所述第一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存在閉合和開啟狀態(tài),所述輸入部件包括兩塊透明的平板觸控屏和位于兩塊平板觸控屏之間的在非工作狀態(tài)為透明的平板顯示屏。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便攜式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在閉合狀態(tài)時,所述平板顯示屏處于非工作狀態(tài),所述輸入部件置于所述顯示部件的顯示屏正上方,所述顯示部件的顯示屏顯示的圖像可透過所述輸入部件顯示,所述第一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在開啟狀態(tài)時,所述顯示部件所在平面與所述輸入部件所在平面之間設有 一角度,所述平板顯示屏處于工作狀態(tài)。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便攜式電腦,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安裝在第一殼體或/和第二殼體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殼體在開啟狀態(tài)時能平穩(wěn)支撐所述第一殼體的支撐部件。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便攜式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件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兩側靠近所述連接部件位置的導槽和U形支撐桿,所述U形支撐桿插裝在所述導槽內(nèi),并且通過限位裝置限制伸縮的長度。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便攜式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件上設有阻尼裝置或/和自鎖裝置,通過所述阻尼裝置或/和自鎖裝置實現(xiàn)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之間的相對位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便攜式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殼體或所述第二殼體上設有在所述第一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在閉合狀態(tài)時固定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的固定裝置。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便攜式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為活動鎖扣或磁力部件。
8.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便攜式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觸控屏為多點式平板觸控屏,所述平板顯示屏為透明液晶屏。
9.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便攜式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部布局使得所述第一殼體內(nèi)較重的部件靠近所述連接部件分布。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便攜式電腦,包括容納運算部件和顯示部件的第一殼體,容納輸入部件的第二殼體和連接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的連接部件,所述連接部件使得所述第一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旋轉并且所述第一殼體相對所述第二殼體存在閉合和開啟狀態(tài),所述輸入部件包括兩塊透明的平板觸控屏和位于兩塊平板觸控屏之間的在非工作狀態(tài)為透明的平板顯示屏,本實用新型兼?zhèn)淞似桨咫娔X的使用方式以及筆記本電腦的使用方式,集平板電腦的娛樂和筆記本電腦的辦公快捷特點于一體的同時還方便攜帶。
文檔編號G06F1/16GK202815669SQ20122040751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16日
發(fā)明者曾斌 申請人:曾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