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觸控面板領域,提供了一種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包含一指紋識別模組,設置于一第一基板的一通孔中,所述指紋識別模組及所述第一基板與一第二基板相貼合。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指紋識別模組設置于第一基板的通孔中,再與第二基板相貼合,保持了第二基板的完整性,避免了對第二基板的強度影響。
【專利說明】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觸控面板,尤其是一種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指紋識別技術憑借其所提供的安全識別功能,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電子設備中。近年來,被應用于智能手機中的指紋識別技術因具有很好的防盜功能和個人手機內容的隱私保護功能,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并將成為后續(xù)類似電子設備的發(fā)展方向。
[0003]現(xiàn)有技術中,以智能手機為例,指紋識別器對應于智能手機上的一活動按鍵設置,例如主頁鍵,活動按鍵一般是設置在手機保護蓋板的專設通孔中,與手機保護蓋板間存在縫隙,細小污垢很容易附著于專設通孔的周邊,從而影響手機的外觀并降低用戶體驗舒適度。此外,專設通孔往往是在整面的保護蓋板上鉆開一孔洞并進行打磨而形成,制程難度高,且影響保護蓋板的整體應力分布,對保護蓋板的強度有損害,如此一來,既影響制程的良率,又影響產品的性能。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解決【背景技術】中所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包含:一指紋識別模組,設置于一第一基板的一通孔中,所述指紋識別模組及所述
第一基板與一第二基板相貼合。
[0005]于一實施例中,一第一黏合層設置于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以貼合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第二基板。
[0006]于一實施例中,一第二黏合層設置于所述指紋識別模組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以貼合所述指紋識別模組與所述第二基板。
[0007]于一實施例中,所述指紋識別模組通過一膠體固定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通孔中。
[0008]于一實施例中,一觸控感應結構設置于所述第一基板遠離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
[0009]于一實施例中,一觸控感應結構設置于所述第一基板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
[0010]于一實施例中,一觸控感應結構設置于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
[0011]于一實施例中,一遮蔽層設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且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覆蓋所述指紋識別模組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
[0012]于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具有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與所述指紋識別模組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相互重疊。
[0013]于一實施例中,一屏蔽結構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并環(huán)繞于所述指紋識別模組設置。
[0014]于一實施例中,一屏蔽結構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與所述遮蔽層之間,并環(huán)繞于所述指紋識別模組設置。
[0015]于一實施例中,所述遮蔽層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與一屏蔽結構之間,所述屏蔽結構環(huán)繞于所述指紋識別模組設置。
[0016]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指紋識別模組設置于第一基板的通孔中,再與第二基板相貼合,形成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無需將用于保護產品的第二基板,即產品的保護蓋板,進行穿孔,保證了第二基板的完整性,維持了第二基板的自身強度,從而保證了產品性倉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正面示意圖;
[0018]圖2為圖1沿剖面線AA’的剖視圖;
[0019]圖3A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的圖標結構示意圖;
[0020]圖3B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的第二基板示意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的觸控感應結構示意圖;
[0022]圖5A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的屏蔽結構示意圖;
[0023]圖5B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的屏蔽結構示意圖;
[0024]圖6為圖1沿剖面線AA’的剖視圖;
[0025]圖7為圖1沿剖面線AA’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梢岳斫獾氖?,下文中所提及的“上”、“下”的位置關系,是根據(jù)圖示的位置描述,以方便對技術方案的清楚描述,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限制。
[0027]請同時參照圖1及圖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正面示意圖,圖2為圖1沿剖面線AA’的剖視圖,顯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本實施例中,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100包含第一基板11,第一基板11設有通孔110 ;第二基板13,位于第一基板11上,并與第一基板11相對設置;指紋識別模組12,設置于第一基板11的通孔110中;其中第一基板11及指紋識別模組12分別通過第一黏合層14及第二黏合層15與第二基板13相貼合;觸控感應結構16設置于第一基板11的下表面。
[0028]第二基板13由經(jīng)過強化的玻璃或硬質塑料基材形成,其可作為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100的保護蓋板,其中,第二基板13的上表面可供用戶直接進行觸控操作。為保證指紋識別模組12能更準確的進行指紋識別,第二基板13的厚度較佳為小于或等于0.3_。第二基板13的下表面設置有遮蔽層17,遮蔽層17位于第二基板13與第一黏合層14之間,其在第二基板13上的正投影覆蓋指紋識別模組12在第二基板13上的正投影。遮蔽層17由不透光的油墨或者光阻材料形成,用以遮蔽位于第二基板13下的一些不透明的元件,如指紋識別模組等。遮蔽層17可為單層的結構,亦可為由多層材料堆疊而形成的多層結構,本實用新型不作限制。本實施例中,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100中,遮蔽層17所在區(qū)域定義為非可視區(qū)V2,除非可視區(qū)V2之外的區(qū)域為可視區(qū)Vl。非可視區(qū)V2中包含指紋識別區(qū)V21,指紋識別模組12設置于非可視區(qū)V2內,其所在的區(qū)域定義為指紋識別區(qū) V21。
[0029]請參照圖3A,圖3A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的圖標結構示意圖。為了將指紋識別區(qū)V21與非可視區(qū)V2的其他部分區(qū)別開來,使得用戶可準確、方便地在指紋識別區(qū)V21上進行操作,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通過將遮蔽層17部分鏤空,并于鏤空處填充顏色不同于遮蔽層17的遮光材料,以形成圖標結構170,用以指示指紋識別區(qū)V21,圖3A所示的實施例中,圖標結構170環(huán)繞非可視區(qū)V21設置,于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圖標結構170也可以是其他圖案形狀,本實用新型對圖標結構170的標識方式并不做限制。
[0030]請參照圖3B,圖3B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的第二基板示意圖,其繪示了本實用新型中另一種指示指紋識別區(qū)V21的實施例。第二基板13于指紋識別區(qū)V21自上表面(供用戶進行觸控操作的表面)向下表面(與上表面相對的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凹陷部130,凹陷部130在第二基板13上的正投影與指紋識別模組12在第二基板13上的正投影相互重疊,用戶在凹陷部130進行按壓操作,以進行指紋信號輸入。
[0031]第一基板11由透明的玻璃或塑料基材形成,其上設有通孔110,用以容置指紋識別模組12。第一基板11通過第一黏合層14與第二基板13的下表面相貼合,本實施例中,貼合第一基板11與第二基板12的方式為全貼合的方式,具體而言,第一黏合層14設置于第一基板11與第二基板13之間,并完全填充于前述兩者之間。于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貼合第一基板11與第二基板13的方式亦可為框貼的方式,具體而言,第一黏合層14設置于第一基板11與第二基板13之間,但其僅位于第一基板11與第二基板13相貼合區(qū)域的周邊位置。
[0032]指紋識別模組12設置于第一基板11的通孔中110,并通過第二黏合層15與第二基板13的下表面相貼合,第二黏合層15設置于指紋識別模組12與第二基板13之間。值得注意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指紋識別模組12為預先被固定于第一基板11的通孔110中后再與第二基板13相貼合,本實施例中通過在第一基板11的通孔110內側壁與指紋識別模組12之間填充膠體18,使指紋識別模組12固定于第一基板11中,可以理解的是,將指紋識別模組12固定于第一基板11中的方式還可以為其他方式,例如通過設置輔助元件進行固定,或通過控制通孔尺寸或形狀進行相互卡合的固定。由于指紋識別模組12的細部結構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習知,因此不再贅述。
[0033]請參照圖4,圖4為本實施例中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的觸控感應結構示意圖。觸控感應結構16設置于第一基板11的下表面,即第一基板11遠離第二基板13的表面,包含位于可視區(qū)Vl的電極層161及位于非可視區(qū)V2的導線層162,其中,電極層161與導線層162相互電性連接。電極層161包含復數(shù)第一軸向電極軸1611、復數(shù)第二軸向電極軸1612及絕緣層1613,其中復數(shù)第一軸向電極1611沿第一方向Dl延伸并沿第二方向D2間隔排列,第二軸向電極1612沿第二方向D2延伸并沿第一方向Dl間隔排列,絕緣層1613由復數(shù)形成于第一軸向電極1611與第二軸向電極1612交叉處的絕緣塊組成,以將第一軸向電極1611與第二軸向電極1612相互電性隔絕。第一軸向電極1611及第二軸向電極1612分別電性連接于導線層162。第一軸向電極1611、第二軸向電極1612為透明的導電結構,其材料可以是氧化銦錫、納米銀、石墨烯、納米碳管、金屬網(wǎng)格等導電材料其中的一種或多種。絕緣層1613為透明的絕緣結構,其材料可以是二氧化硅、透明光阻等。導線層162有金屬材料形成,位于非可視區(qū)V2內,設置于遮蔽層17下方,導線層162受到遮蔽層17的遮蓋而不被用戶可視。本實施例中,觸控感應結構16為單層導電材料的感應結構,于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其亦可以是由雙層或多層導電材料的感應結構,本實用新型并不以此為限。
[0034]本實用新型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100可更包含屏蔽結構19,位于第一基板11與第二基板13之間,并環(huán)繞指紋識別模組12設置。屏蔽結構19用于為指紋識別模組12提供屏蔽電磁雜訊的功能,本實施例中,屏蔽結構19為一環(huán)狀的金屬結構,設置于第一基板11表面,并位于第一基板11與第一黏合層14之間,值得注意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請分別參照圖5A及圖5B屏蔽結構19也可以是設置于第二基板13與第一黏合層14之間。
[0035]請參照圖5A,圖5A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屏蔽結構19設置于第二基板13的下表面,并位于第二基板13與遮蔽層17之間,由于屏蔽結構19由金屬材料形成,其顏色可區(qū)別于遮蔽層17,將其設置于第二基板13與遮蔽層17之間,用戶從觸控操作面上可看見屏蔽結構19,故將其環(huán)繞指紋識別區(qū)V2設置時,可用于指示指紋識別區(qū)V21,從而可省略其他的指示結構。
[0036]請參照圖5B,圖5B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屏蔽結構19設置于遮蔽層17與第一黏合層14之間,對應于圖3A所示實施例中的遮蔽層17的鏤空處設置,可借助其與遮蔽層17之間的顏色差異,用戶可從遮蔽層17的鏤空處看見屏蔽結構19,以同時實現(xiàn)指示指紋識別區(qū)V21的功能,并省略圖3A中填充其他遮蔽材料的步驟。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中屏蔽結構19為一獨立形成的金屬元件,其設置于遮蔽層17的鏤空處的正下方,用戶可透過屏蔽層17的鏤空處看到屏蔽結構19,換言之,遮蔽層17的鏤空處為空置狀態(tài),而于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屏蔽結構19可通過濺鍍或印刷的方式形成于遮蔽層17的表面,故遮蔽層17的鏤空處可能會填充進屏蔽結構19的材料,從最終的結構上來看,屏蔽結構19為部分或全部內嵌入遮蔽層17中。
[0037]上述的第一黏合層14、第二黏合層15及膠體18分別具有各自的材料特性。第一黏合層14由透明的光學貼合膠形成,其可以是固體膠片,亦可以是液態(tài)膠。第二黏合層15由防爆光學膠形成,其相較于一般光學膠而言,對電信號的屏蔽效果較弱,將其設置于第二基板13與指紋識別模組12之間,可減小從第二基板13的上表面?zhèn)鬏數(shù)街讣y識別模組12的電信號衰減,對指紋識別模組12的靈敏度影響較小。膠體18為液態(tài)的具有流動性的膠,可靈活的填充于第一基板11的通孔110側壁與指紋識別模組12之間。
[0038]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指紋識別模組12嵌入第一基板11中,并于完整的第二基板13相貼合,形成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100,無需通過對第二基板13進行穿孔,使得第二基板13自身的強度不受影響,保證了產品的性能,此外,指紋識別模組12的設置不受活動按鈕的限制,不僅省略了復雜的對活動按鈕的封裝結構,還靈活的設置于觸控面板中,在保證同樣可實現(xiàn)指紋識別功能的前提下,簡化了產品的結構,提升了產品設計的靈活性。
[0039]上述實施例中,以觸控感應結構16設于第一基板11的下表面為例,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觸控感應結構16也可以被設置于其他位置,請同時參照圖1及圖6,圖6為圖1沿剖面線AA’的剖視圖,顯示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
[0040]本實施例與上一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觸控感應結構16設置于第一基板11的上表面,即設置于第一基板11靠近第二基板13的表面,夾設于第一基板11與第一黏合層14之間,此外,本實施例中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101更包含導電材料層20,設置于第一基板11的下表面,用于為觸控感應結構16提供屏蔽電磁雜訊的功能。導電材料層20由透明的導電材料形成,為一整面的結構,或僅設置于第一基板11下表面的周邊,構成一環(huán)形結構,本實用新型并不做限制。本實施例中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101中的其他組成元件及之間的連接關系與上一實施例中的大致相同,在此不再進行贅述。
[0041]請同時參照圖1及圖7,圖7為圖1沿剖面線AA’的剖視圖,顯示本實用新型又一較佳實施例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本實施例中與上一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觸控感應結構16設置于第二基板13的下表面,即設置于第二基板13靠近第一基板11的表面,遮蔽層17位于第二基板16與觸控感應結構16之間。本實施例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102中,觸控感應結構16直接設置于第二基板13的表面,指紋識別模組12設置于第一基板11的通孔中,再將兩者進行貼合,避免了第一基板11上既要形成觸控感應結構16,又要與指紋識別模組12相固定而存在的多個制程之間的相互影響,降低了在第一基板11相關的制程難度,可于一定程度上提升制程良率,且將觸控感應結構16設置于第二基板13的下表面,使其更靠近用戶操作面,使得用戶觸控信號更強烈,進而提升觸控感應結構16的靈敏度。本實施例中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102中的其他組成元件及之間的連接關系與上一實施例中的大致相同,在此不再進行贅述。
[0042]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實施例中,觸控感應結構16為直接形成于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3的表面,于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觸控感應結構16亦可為預先形成于一薄膜上,再將該薄膜貼合于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3的表面,本實用新型并不對此做限制。
[004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指紋識別模組,設置于一第一基板的一通孔中,所述指紋識別模組及所述第一基板與一第二基板相貼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一第一黏合層設置于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以貼合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第二基板。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一第二黏合層設置于所述指紋識別模組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以貼合所述指紋識別模組與所述第二基板。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紋識別模組通過一膠體固定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通孔中。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一觸控感應結構設置于所述第一基板遠離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一觸控感應結構設置于所述第一基板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一觸控感應結構設置于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一遮蔽層設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且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覆蓋所述指紋識別模組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具有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與所述指紋識別模組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相互重疊。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一屏蔽結構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并環(huán)繞于所述指紋識別模組設置。
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一屏蔽結構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與所述遮蔽層之間,并環(huán)繞于所述指紋識別模組設置。
12.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屏蔽結構,所述遮蔽層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與所述屏蔽結構之間,所述屏蔽結構環(huán)繞于所述指紋識別模組設置。
【文檔編號】G06F3/041GK204203913SQ201420316858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6月13日
【發(fā)明者】李裕文, 陳江萍, 陳浩, 張羽, 夏祥龍, 戴荃芬, 葉冬梅 申請人: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