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水冷頭。
背景技術:
為解決計算機在CPU上的散熱問題,現(xiàn)下采用水冷方式進行冷卻,外部水冷源經(jīng)管道連接水冷頭,水冷頭貼附在裝有電腦的主板發(fā)熱源上,水冷頭的散熱底板與主板接觸;傳統(tǒng)水冷存在的缺陷是:水流從水冷殼體內經(jīng)過的時候,在水冷殼體的下端兩側形成水流死角,即此處的流速基本為零,因此,對于該部分的熱量便不能有效進行快速交換,換熱效率就會降低;
其次,現(xiàn)在的水冷座中大多采用設計呈凹形狀,原因在于可以使水冷殼體在不改變整體長寬的情況下,使散熱鰭片的上端進一步接近殼體,但是以往的這種凹形設計帶來的缺陷就是水冷殼體整體的強度強度降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水冷頭。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水冷頭,包括截面為凹形的水冷殼體,所述水冷殼體內形成水平設置的散熱腔、豎向設置的進液腔以及出液腔,所述進液腔的上端設置有進液管圓管,所述出液腔的上端設置有出液圓管;
所述水冷殼體的底板為散熱底板,所述散熱底板上設置有至少2組散熱鰭片,所述散熱鰭片的上端與散熱腔頂壁之間的距離為1-3mm;
所述進液腔的底部設置有第一水輪,所述出液腔的底部設置有第二水輪。
進一步的,所述散熱腔的頂板上固定設置有螺栓,所述螺栓豎直設置,所述螺栓兩側的水冷殼體上分別設置有外凸的擋片,兩擋片上設置有擋板,所述螺栓的上端穿過擋板并連接固定螺母。
進一步的,所述水冷殼體與底板之間設置有密封墊圈。
進一步的,所述水冷殼體與底板之間采用焊接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依靠在水冷殼體內的兩個水輪,當水流在進液腔、出液腔和散熱腔之間流動的時候,可以帶動水冷殼體下端兩側死角處的水流流動,提升水冷座的散熱性。
擋板以及螺栓之間的設置,可以提升水冷殼體的進液腔以及出液腔部分的殼體的強度,防止水冷殼體變形。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水冷頭的示意圖;
其中,1、水冷殼體,2、進液腔,3、散熱腔,4、出液腔,5、第一水輪,6、第二水輪,7、散熱鰭片,8、散熱底板,9、擋板,10、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在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fā)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fā)明有關的構成。
如圖1所示,一種水冷頭,包括截面為凹形的水冷殼體1,水冷殼體1內形成水平設置的散熱腔3、豎向設置的進液腔2以及出液腔4,進液腔2的上端設置有進液管圓管,出液腔4的上端設置有出液圓管。
水冷殼體1的底板為散熱底板8,散熱底板8上設置有至少2組散熱鰭片7,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3組。散熱鰭片7的上端與散熱腔3頂壁之間的距離為1-3mm;
進液腔2的底部設置有第一水輪5,出液腔4的底部設置有第二水輪6。依靠在水冷殼體1內的兩個水輪,當水流在進液腔2、出液腔4和散熱腔3之間流動的時候,可以帶動水冷殼體1下端兩側死角處的水流流動,提升水冷座的散熱性。
散熱腔3的頂板上固定設置有螺栓10,螺栓10豎直設置,螺栓10兩側的水冷殼體1上分別設置有外凸的擋片,兩擋片上設置有擋板9,螺栓10的上端穿過擋板9并連接固定螺母。螺栓10將擋板9固定在兩個擋片上,用于提升水冷座橫向強度。
冷殼體與底板之間設置有密封墊圈。水冷殼體1與底板之間采用焊接連接。
使用時,本發(fā)明的水冷頭安裝在主板的熱源上,進液管圓管、出液圓管與外部冷源連通,水流進圖進液腔2后,容積變大,流速變慢,然后進入散熱腔3帶走散熱底板8上的熱量,同時帶動第一水輪5轉動,水流進入出液腔4,帶動第二水輪6轉動。
以上述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fā)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fā)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jù)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