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現(xiàn)今,觸控技術在移動終端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廣,消費者對于高精度觸摸顯示屏以及窄邊框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觸控顯示面板的示意圖,以自電容觸摸技術為例,觸控電極5呈矩陣排布。例如,圖1中觸控電極呈3*3的陣列排布。觸控電極5的實際大小大于像素電極(圖中未示出),覆蓋多行多列像素電極。因觸控電極5的材料多為氧化銦錫,因此電阻值較大,觸控電極5的近驅動電極7的一端與遠離驅動電極7的一端的電壓差較為明顯,觸控電極5沿柵極線(圖中未示出)方向上的電壓分布也因氧化銦錫的傳導率不同而不同。視覺上來看,因相鄰兩列觸控電極在邊緣處的電壓存在差異,以圖1第一行觸控電極5為例,第一行第一列觸控電極5左側實測電壓高于右側實測電壓,第一行第二列觸控電極5的左側實測電壓高于右側實測電壓。因此,第一列觸控電極5右側邊緣的電壓值與第二列觸控電極5左側邊緣的電壓值存在較大差異,視覺上產生豎線現(xiàn)象能夠被人眼識別。
因此,現(xiàn)急需解決因觸控電極電阻問題所帶來的豎紋現(xiàn)象。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具有第一基板以及與所述第一基板相對設置的第二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
柵極線層,設置有多條柵極線,所述柵極線沿第一方向延展;
數(shù)據(jù)線層,設置有多條數(shù)據(jù)線,所述數(shù)據(jù)線沿第二方向延展;
觸控電極,所述觸控電極呈m*n陣列排布,其中,m為大于1的正整數(shù),n為大于1的正整數(shù);
多條第一觸控線,所述第一觸控線沿所述第二方向延展,至少一條所述第一觸控線與一個所述觸控電極通過第一過孔實現(xiàn)電連接;
多條第二觸控線,所述第二觸控線沿所述第一方向延展,至少一條所述第二觸控線與一個所述觸控電極通過第二過孔實現(xiàn)電連接;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觸控線在所述觸控電極之間不連續(xù),所述第二觸控線在對應電連接的所述觸控電極內連續(xù)。
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上述所述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yōu)點之一:設置觸控電極,觸控電極與地形成電容用來實現(xiàn)觸控檢測。第一觸控線沿數(shù)據(jù)線方向延展,與觸控電極電連接。第二觸控線沿柵極線方向延展,與柵極線同層設置。此外,在柵極線方向上,第二觸控線在觸控電極之間不連續(xù),在該第二觸控線對應電連接的觸控電極內連續(xù)。通過設置與第一觸控線方向相交的第二觸控線,將同一觸控電極內的電壓進行均勻分布,以消除豎紋可見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觸控顯示面板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沿aa’方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再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示意圖對本發(fā)明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應該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發(fā)明,而仍然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應當被理解為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廣泛知道,而并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使用的術語是僅僅出于描述特定實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發(fā)明。在本發(fā)明實施例和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所使用的單數(shù)形式的“一種”、“所述”和“該”也旨在包括多數(shù)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義。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具有第一基板以及與所述第一基板相對設置的第二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
柵極線層,設置有多條柵極線,所述柵極線沿第一方向延展;
數(shù)據(jù)線層,設置有多條數(shù)據(jù)線,所述數(shù)據(jù)線沿第二方向延展;
觸控電極,所述觸控電極呈m*n陣列排布,其中,m為大于1的正整數(shù),n為大于1的正整數(shù);
多條第一觸控線,所述第一觸控線沿所述第二方向延展,至少一條所述第一觸控線與一個所述觸控電極通過第一過孔實現(xiàn)電連接;
多條第二觸控線,所述第二觸控線沿所述第一方向延展,至少一條所述第二觸控線與一個所述觸控電極通過第二過孔實現(xiàn)電連接;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觸控線在所述觸控電極之間不連續(xù),所述第二觸控線在對應電連接的所述觸控電極內連續(xù)。
通過設置與第一觸控線方向相交的第二觸控線,將同一觸控電極內的電壓進行均勻分布,以消除豎紋可見問題。
如圖2至圖3所示,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沿aa’方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觸控顯示面板具有第一基板1以及與第一基板1相對設置的第二基板2。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可以是陣列基板,第二基板2可以是彩膜基板,第一基板1與第二基板2之間通過設置液晶來實現(xiàn)觸控顯示面板的顯示。
具體的,第一基板1包括柵極線層(圖中未示出),設置有多條柵極線30,且柵極線30沿第一方向x延展并且沿第二方向y排列,以圖2為例,柵極線30沿水平方向延展,沿垂直方向順序排列。還包括數(shù)據(jù)線層(圖中未示出),設置有多條數(shù)據(jù)線40,且數(shù)據(jù)線40沿第二方向y延展并沿第一方向x排列,以圖2為例,數(shù)據(jù)線40沿垂直方向延展,沿水平方向順序排列。
此外,第一基板1上設置有觸控電極5,觸控電極5呈m*n陣列排布,m為大于1的正整數(shù),n為大于1的正整數(shù)。同樣以圖2為例,示意性的,觸控電極5呈3*3的陣列排布,觸控電極5為3行3列的結構。多條第一觸控線51沿第二方向y延展,且至少一條觸控線51與一個觸控電極5通過第一過孔510實現(xiàn)電連接。以圖2為例,第一行第一列的觸控電極5與一條第一觸控線51對應連接,并且通過一個第一過孔510實現(xiàn)電性連接。第一觸控線51的一端與觸控電極5電連接,另一端與驅動電路7電連接,驅動電路7通過第一觸控線51為觸控電極5傳輸相應信號。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觸控電極5為自電容觸控電極,即觸控電極5接收觸控信號的同時進行觸控信號變化的檢測。當手指觸碰顯示面板時,觸控電極與地形成自電容,因手指的觸碰導致電容變化,此時觸控位置被偵測到。
具體的,第一基板1還具有第二觸控線52,第二觸控線52沿第一方向x延展,且至少一條第二觸控線52與一個觸控電極5通過第二過孔520實現(xiàn)電連接。以圖2舉例來說,第一行第一列的觸控電極5設置有一條沿第一方向x延展的第二觸控線52,第二觸控線52的兩端各設置有一個第二過孔520。
具體的,第一觸控線51和第二觸控線52除了在設置方向上不同外,還體現(xiàn)在:沿第一方向x上,第二觸控線52在觸控電極5之間不連續(xù),第二觸控線52在對應電連接的觸控電極5內連續(xù)。同樣以圖2為例,第一觸控線51是連續(xù)設置的,即觸控電極5之間的空隙位置處第一觸控線51未間斷;第一行觸控電極5之間,沿第一方向x,第二觸控線52不連續(xù),即觸控電極5之間的空隙處第二觸控線52間斷。通過設置第二觸控線52,保證了同一觸控電極5內沿第一方向x上電壓分布能夠保證均勻。因此,同一行觸控電極5內,不同觸控電極5之間的邊界之間不會因為電壓差問題導致邊緣可見問題。例如,當?shù)谝恍杏|控電極5通入相同的電壓時,由于第二觸控線52可以起到均勻分布電壓的作用,這樣就能保證第一行第一列觸控電極5的右邊緣電壓與第一行第二列觸控電極5的左邊緣電壓相對一致,第一行第二列觸控電極5的右邊緣電壓與第一行第三列觸控電極5左邊緣電壓相對一致。
具體的,上述實施例中,第一方向x與第二方向y正交,即兩者達到近似90度。
此外,圖3示例性的顯示了觸控電極5與像素電極6的相對位置,圖示顯示的是mid-com結構,即像素電極6位于觸控電極5之上,且兩者均為塊狀結構,此結構主要為ips結構(in-planeswitching,簡稱面內轉換模式)。當然,本發(fā)明實施例不局限于此,還可以是top-com結構,即像素電極位于觸控電極之下;或者,像素電極位于觸控電極之上,且觸控電極呈面狀,形成ffs結構(fringefiledswitching,簡稱邊緣場開關)。本發(fā)明實施例不限于此,任何符合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均屬于本發(fā)明保護范圍。
現(xiàn)結合圖3與圖4來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二觸控線52與柵極線30同層設置,這樣設置的好處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顯示面板厚度,有利于輕薄化。且,第二觸控線52的延展方向和柵極線30相同,兩者同層設置便于工藝制作也便于設計排布。具體的,觸控電極5復用為公共電極,與像素電極6形成電場效應e來驅動液晶轉動實現(xiàn)顯示發(fā)光。觸控電極5在顯示階段復用為公共電極接收顯示信號,觸控電極5在觸控階段接收觸控信號。在設置上,觸控電極5可以設置在平坦化層8之上,平坦化層8位于第一基板1靠近第二基板2的一側,觸控電極5與像素電極6之間通過絕緣層實現(xiàn)電絕緣。
具體的,如圖5與圖6所示,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示意圖。至少一條第一觸控線51貫穿一列觸控電極5,圖5與圖6所示的全部第一觸控線51貫穿觸控電極5。當?shù)谝挥|控線51全部從面板的一端延展到另一端時,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工藝的復雜性同時避免第一觸控線51圖形可見的問題。此外,同一第一觸控線51通過至少兩個第一過孔510與觸控電極5實現(xiàn)電連接。以圖5為例,與第一行觸控電極5電連接的第一觸控線51上設置有3個第一過孔510。設置多個第一過孔510的目的是提高觸控電極5與第一觸控線51之間的連接性能,防止因工藝問題造成的接觸不良問題。以圖6為例,示例性的示出了所有與觸控電極5電連接的第一觸控線51均通過兩個第一過孔510實現(xiàn)電連接。
具體的,同一觸控電極5還可以電連接至少兩條第一觸控線51。如圖5所示,第一行第一列觸控電極5電連接兩條第一觸控線51,兩條第一觸控線51通過并聯(lián)的方式與觸控電極5電連接,能夠有效降低第一觸控線51的電阻,減少輸入信號的損失。
可選的,與同一觸控電極5電連接的相鄰兩條第一觸控線51的第一過孔510的連線方向與第一方向x平行。以圖5為例,第一行第一列的觸控電極5電連接有兩條第一觸控線51,每條第一觸控線51分別通過三個第一過孔510與第一行第一列的觸控電極5實現(xiàn)電連接。此時,從第一基板1遠驅動電路7的一端至靠近驅動電路7的一端的方向上,上述兩條第一觸控線51的第一個第一過孔510的連線與第一方向x平行,第二個第一過孔510的連線與第一方向x平行,第三個第一過孔510的連線與第一方向x平行。本實施例中,第一過孔510的分布是均勻的,便于工藝制作與設計。同時,通過多條第一觸控線51并聯(lián),可以有效降低第一觸控線的電阻。每條第一觸控線通過多過孔設置也可以增強第一觸控線51與觸控電極5之間的連接性能。
可選的,圖6與圖5的基本結構相同,相同之處不再贅述,區(qū)別點僅在于:與同一觸控電極5電連接的相鄰兩條第一觸控線51的第一過孔510相互交錯。即,如圖6所示,第一行的觸控電極5均電連接有兩條第一觸控線51。其中,第一行第一列的觸控電極5的兩條第一觸控線51分別設置有兩個第一過孔510。第一條第一觸控線51上的第一個第一過孔510與第二條第一觸控線51上的第一個第二過孔510之間交錯,即兩個過孔的連接線與第一方向x不平行。同理,第一條第一觸控線51上的第二個第一過孔510與第二條第一觸控線51上的第二個第二過孔510之間交錯。通過第一過孔510交錯排布,可以增加第一過孔510分布的均勻性,避免顯示畫面出現(xiàn)條紋可見的問題。
具體的,為了更好的說明第二觸控線52的設置,現(xiàn)結合圖7與圖8來說明。其中,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再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示意圖。觸控顯示面板中,同一觸控電極5具有兩條第二觸控線52,如圖7所示,所有觸控電極5均設置有兩條第二觸控線52,可以分別設置與觸控電極5中遠離驅動電路7的一側與靠近驅動電路7的一側。當然,本發(fā)明實施例第二觸控線52的條數(shù)不限于此,還可以是三條或者四條等,同一觸控電極5內的第二觸控線52在觸控電極5內均勻排布,以第二觸控線為三條舉例,其具體設置可以是設置在遠離驅動電路的一側、靠近驅動電路的一側以及觸控電極中間。這樣設置可以達到均一化,且工藝制程簡單。
參考圖2,對于同一條第二觸控線52,其具有至少兩個第二過孔520并且這兩個第二過孔520位于第二觸控線52的兩端。第二觸控線52通過兩端的第二過孔520與觸控電極5實現(xiàn)電連接。具體的,驅動電路7通過第一觸控線52向觸控電極5傳輸電壓信號,因觸控電極5由氧化銦錫(即ito)組成,其電壓傳導效率遠不如金屬材料,使得同一觸控電極5上的上下左右的電壓分布不均勻。特別是,相鄰兩個觸控電極5,由于邊緣電壓差問題導致觸控電極5圖形可見。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沿第一方向x的第二觸控線52,可以使得同一觸控電極5內沿第一方向x上的電壓分布均勻。且,第二觸控線52由金屬材料組成,電壓傳導效率遠高于觸控電極5的材料氧化銦錫,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達到電壓均勻化的效果。
具體的,第二觸控線52的設置還可以如圖7所示。圖7實施例中,每個觸控電極5設置有兩條第二觸控線52,通過兩條第二觸控線52可以達到更好的電壓均勻化效果。此外,每條第二觸控線52通過三個第二過孔520與觸控電極5進行電連接。通過設置多個第二過孔520可以達到更好的電連接效果。
結合圖4與圖8來說明第二過孔520的具體位置關系。以第二基板2為彩膜基板為例,第二基板2還包括黑矩陣9。黑矩陣9的材料主要為深色金屬或者樹脂材料,主要作用是防止背景光泄漏,提高顯示對比度,防止混色和增加顏色的純度。黑矩陣9主要位于第二基板2靠近第一基板1的一側,且其在第一基板1上的投影主要覆蓋非發(fā)光區(qū),即覆蓋數(shù)據(jù)線、柵極線、觸控線等金屬線。以圖8為例,第二觸控線52的第二過孔520在第二基板2的投影位于黑矩陣9內。即,黑矩陣9覆蓋第二過孔520,如此設計可以不占用開口率,保證了發(fā)光效率。此外,把第二過孔520設置于非發(fā)光區(qū),可以避免過孔圖形可見問題。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顯示面板主要為液晶顯示面板,如圖9所示,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第一基板1與第二基板2相對設置,且第一基板1與第二基板2之間設置有液晶層10。具體的,液晶層10內包括負性液晶。負性液晶是指液晶分子長軸方向的介電常數(shù)小于分子短軸方向的介電常數(shù)的一類液晶分子。負性液晶在電場中垂直電場方向排列。且負性液晶相比于正性液晶具有較高的穿透率。在觸控顯示領域,運用負性液晶,不僅可以得到較高的穿透率還可以有效降低功耗。
此外,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如圖10所示,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裝置的示意圖。顯示裝置包括上述所述實施例中的觸控顯示面板。該顯示裝置具有顯示區(qū)201與非顯示區(qū)101,顯示區(qū)201可以實現(xiàn)觸控功能。并且,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提供的觸控顯示裝置,本發(fā)明提供的顯示裝置因設置有第二觸控線可以實現(xiàn)觸控電極內的電壓均勻化,不會因電壓差異造成觸控電極圖形可見的問題。
注意,上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及所運用技術原理。本領域技術人員會理解,本發(fā)明不限于這里所述的特定實施例,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能夠進行各種明顯的變化、重新調整和替代而不會脫離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雖然通過以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但是本發(fā)明不僅僅限于以上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情況下,還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實施例,而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范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