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筆記本電腦的保護型后蓋。
背景技術:
筆記本電腦后蓋結構的主要作用是對lcd進行支撐和保護,這對后蓋結構的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后蓋結構對于保證lcd正常工作有著重要意義。現(xiàn)有技術中,后蓋常采用工程塑料、環(huán)氧樹脂、pmma等樹脂復合材料來制備,對筆記本做靜壓測試以考察后蓋外殼的剛度發(fā)現(xiàn),后蓋結構容易變形,lcd屏容易出現(xiàn)損傷,嚴重影響產品可靠性。因此這些材料制備的后蓋重量較大,且剛度不滿足日益趨近超薄電腦的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筆記本電腦的保護型后蓋,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后蓋重量大、剛度不足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筆記本電腦的保護型后蓋,筆記本電腦包括底殼和與底殼旋轉連接的后蓋,其特征是,后蓋包括從后往前依次排列的后殼、支架、lcd和前框,后殼的四周邊緣處向底殼方向弧形凹陷,lcd的四周沿邊緣處與后殼連接,支架作為lcd四周與后殼四周連接的固定件,前框通過卡扣連接到后殼的邊框四周,在前框的上邊緣處兩端對稱設置有緩沖墊腳,后殼與前框均采用碳纖維材料制成,后殼由4個不同方向的碳纖維鋪層構成。
進一步的,后殼的四角處設有加強筋。
進一步的,4個不同方向的碳纖維鋪層從上至下分別為0°、45°、-45°及90°。
進一步的,4個不同方向的碳纖維鋪層從上至下分別為90°、45°、90°及-45°。
進一步的,每個碳纖維鋪層的厚度為0.2~0.4mm。
進一步的,前框的上邊緣處中間位置還設有卡扣,用于與底殼卡扣。
進一步的,后殼的四角處設有彈性包邊。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的后蓋結構具有重量輕,剛度強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筆記本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后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4個碳纖維鋪層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底殼;2、后蓋;3、后殼;4、支架;5、lcd;6、前框;7、緩沖墊腳;8、碳纖維鋪層;9、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在本發(fā)明專利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專利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fā)明專利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專利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筆記本電腦的保護型后蓋,筆記本電腦包括底殼1和與底殼1旋轉連接的后蓋2,后蓋2包括從后往前依次排列的后殼3、支架4、lcd5和前框6,后殼3的四周邊緣處向底殼1方向弧形凹陷,lcd5的四周沿邊緣處與后殼3連接,支架4作為lcd5四周與后殼3四周連接的固定件,前框6通過卡扣連接到后殼1的四周,在前框6的上邊緣處兩端對稱設置有緩沖墊腳7,以使后蓋與底殼蓋合時緩沖兩者之間撞擊的沖力。后殼3與前框6均采用碳纖維材料制成,碳纖維具有比重小、很高的比強度特性,并且還具有耐高溫、耐摩擦的特點。已知碳纖維是正交各向異性材料,其鋪設方向影響著后殼結構剛度,碳纖維鋪層角度變化范圍為-90°~90°(0°為平行與后殼長邊方向)。后殼3由4個不同方向的碳纖維鋪層8構成,鋪層次序如圖3所示,4個不同方向的碳纖維鋪層8從上至下分別為0°、45°、-45°及90°,每個碳纖維鋪層8的厚度為0.2~0.4mm,優(yōu)選0.3mm?;蛘?,4個不同方向的碳纖維鋪層從上至下分別為90°、45°、90°及-45°。經靜壓測試,采用本發(fā)明結構的后蓋,其剛度強且重量輕。此靜壓測試標準為在后蓋中心部位、直徑為75mm的圓形區(qū)域內均勻施加大小為0.045mpa的載荷。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后殼3的四角處設有加強筋9,以增強后殼四角處的強度,或者在后殼3的四角處設有彈性包邊,以提升四角處的彈性,在碰撞時緩解撞擊沖力。
進一步的,前框6的上邊緣處中間位置還設有卡扣,用于與底殼1卡扣連接。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