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喇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喇叭,尤指一種接設在電腦主機上的喇叭。
請參閱
圖1所示,一般已知接設在一電腦主機上的喇叭1,該喇叭1在適當位置上分別各設有一電源線2及一聲音訊號線8,該電源線2在相對該喇叭1的另一端上設有一交直流電源轉換器3,該聲音訊號線8在相對該喇叭1的另一端上設有一聲音訊號接收端82,該聲音訊號接收端82可插接在電腦主機上,藉由該交直流電源轉換器3才能將家用的交流電源轉換成該喇叭1所需的直流電源,同時,通過該聲音訊號線8將電腦主機輸出的聲音訊號傳輸至該喇叭1,以令該喇叭1發(fā)出聲響,惟,該交直流電源轉換器3本身體積龐大且具有相當的重量,常會將其所插接的插座相鄰的插座蓋住,且增加該喇叭1在搬移時的負擔,進而造成使用者在使用上的困擾,故如能解決上述已知技藝的缺點,將是業(yè)界的一大進步,亦是消費者的一大福音。
有鑒于此,為改進現有常用結構的缺點,本創(chuàng)作人經過長久努力研究與實驗,終于開發(fā)設計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喇叭。
本實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接設在電腦主機上的喇叭,使可由電腦主機的電源供應器供應直流電源至該喇叭,可免去體積龐大的交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使用,使使用及搬運更方便。
為實現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喇叭,包括一電腦主機及一喇叭,其中該電腦主機在適當位置上分別各設有一聲音訊號輸出端及一電連接座,該電連接座通過一導體與電腦主機的電源供應器相連接;該喇叭在適當位置上分別各設有一聲音訊號線有一電源線,該聲音訊號線在相對該喇叭的另一端設有一聲音訊號接收端,該聲音訊號接收端插接在該聲音訊號輸出端上,該電源線在相對該喇叭的另一端上設有一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插接在該電連接座上;藉以上所述構件的組成,使當該聲音訊號接收端與聲音訊號輸出端相接在一起時,可藉由該電連接座與該電連接器相接在一起,令該電源供應器通過該電源線傳送直流電源至該喇叭,同時,該電腦主機將一聲音訊號經該聲音號輸出端、聲音訊號接收端傳輸出至該喇叭,進而使該喇叭發(fā)出聲響。
所述電連接座可為一匯流連接器。
很明顯,本實用新型利用上述構造,使可由電腦主機的電源供應器供應直流電源至該喇叭,可免去體積龐大的交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使用,從而可使使用及搬運更方便。
為使能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形狀、構造裝置特征及其功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茲舉實施例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圖1是常用結構的立體外觀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請參閱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喇叭,其是一接設在電腦主機4上的喇叭5,該電腦主機4在適當位置上分別各設有一聲音訊號輸出端(圖中未示)及一電連接座42(于本實施例中該電連接座42可為一匯流連接器(PS/2)但本實用新型在實際實施時,并不限于此),其中,該電連接座42是通過一導體(圖中未示)與電腦主機4的電源供應器(圖中未示)相連接,該喇叭5在適當位置上分別各設有一聲音訊號線6及一電源線7,其中,該聲音訊號線6在相對該喇叭5的另一端設有一聲音訊號接收端62,該聲音訊號接收端62可插接在該聲音訊號輸出端上,該電源線7在相對該喇叭5的另一端上設有一電連接器72,該電連接器72可插接在該電連接座42上。
藉以上所述構件的組成,使當該聲音訊號接收端62與聲音訊號輸出端相接在一起時,可藉由該電連接座42與該電連接器72相接在一起,令該電源供應器通過該電源線7傳送直流電源至該喇叭5,同時,該電腦主機4將一聲音訊號經該聲音訊號輸出端、聲音訊號接收端62傳輸至該喇叭5,進而使該喇叭5發(fā)出聲響。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最佳的一具體實施例,惟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該項技藝者在本技術領域內,可輕易思及的變化或修飾,皆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喇叭,包括一電腦主機及一喇叭,其特征在于該電腦主機在適當位置上分別各設有一聲音訊號輸出端及一電連接座,該電連接座通過一導體與電腦主機的電源供應器相連接;該喇叭在適當位置上分別各設有一聲音訊號線有一電源線,該聲音訊號線在相對該喇叭的另一端設有一聲音訊號接收端,該聲音訊號接收端插接在該聲音訊號輸出端上,該電源線在相對該喇叭的另一端上設有一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插接在該電連接座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喇叭,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連接座為一匯流連接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喇叭,包括電腦主機、喇叭,電腦主機上設有聲音訊號輸出端及電連接座,電連接座通過導體與電腦主機的電源供應器相連接;喇叭上分別各設有聲音訊號線有源線,聲音訊號線在相對該喇叭的另一端設有聲音訊號接收端,聲音訊號接收端插接在該聲音訊號輸出端上,電源線在相對該喇叭的另一端上設有電連接器,電連接器插接在該電連接座上。本實用新型免去了體積龐大的交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使用,故使用及搬運更方便。
文檔編號G06F1/18GK2396432SQ9924809
公開日2000年9月13日 申請日期1999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陳萬添 申請人:陳萬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