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信息記錄介質以及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和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信息記錄介質、信息再現設備以及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本發(fā)明尤其涉及一種光盤的數據記錄格式以及根據該數據記錄格式的、光盤的擺動地址變換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在當前的DVD-RAM標準中,利用L/G(凸脊/凹槽)記錄格式提高記錄密度。在這種格式中,信息記錄標記被記錄到螺旋狀凸脊部分和凹槽部分的軌道上。
當前的DVD-RAM標準的基本策略是使凸脊部分和凹槽部分的記錄條件(記錄功率和記錄脈沖條件)互相一致。因此,為了使凸脊部分的寬度與凹槽部分的寬度互相相等,并使這些部分的條件互相一致,用戶不得不采用ZCLV(分區(qū)恒線速度)格式。在這種ZCLV格式中,光盤的記錄區(qū)被劃分為多個環(huán)形區(qū)域。在每個區(qū)域上,轉速是固定的,而且轉速向著光盤的外徑降低。
凸脊部分與凹槽部分之間的邊界是波浪形的。該波浪形邊界被稱為擺動。擺動產生的擺動信號可以用于產生采樣時鐘信號,以控制使光盤轉動的主軸馬達的轉速,并從光盤上采樣模擬再現信號,然后將它變換為數字信號。擺動可以用于記錄光盤的扇區(qū)地址。
在ZCLV格式中,相鄰擺動互相同步(即,不在軌道的切向位移)。擺動具有接近光盤的外部周長的較長波長。然而,在同一個區(qū)域內,利用光學拾取器光跟蹤擺動獲得的擺動信號的波長是固定的。
下列文獻涉及光盤。
第2,663,817號專利識別信息被凸脊(L)(land)與凹槽(G)(groove)共享,而且不對準凸脊和凹槽的中心。這涉及當前的DVD-RAM光盤標準。
平成第04-172623號日本專利申請和平成第2000-11460號日本專利申請在凹槽位置形成記錄標記,而在凸脊部分上設置地址凸脊前置坑(address land prepit)。這涉及當前的DVD-RW光盤和DVD-R光盤。
平成第11-149644號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該文獻說明了一種在凸脊和凹槽上記錄信息的方法。根據利用格雷碼進行的擺動調制,記錄地址信息。
用戶要求利用使用僅再現(reproduction-exclusive)DVD視頻光盤的系統(tǒng),觀看“高清晰度”的視頻,在該光盤上,以MPEG-2格式記錄運動圖像。如果響應這種要求,確?!案咔逦取保以佻F時間等于當前再現時間(135分鐘)或者比當前再現時間(135分鐘)長,必須顯著提高信息記錄介質(光盤)的容量。
為了提供“高清晰度”視頻,對上述文獻中的技術的適用性進行研究。
1.該技術不能與DVD-ROM光盤實現充分格式兼容,DVD-ROM光盤是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因此,與DVD-ROM和DVD-RAM兼容的再現設備或記錄與再現設備必須具有大規(guī)模的電路和復雜電路固件。因此,難以降低該設備的價格。此外,該設備缺少性能穩(wěn)定性(可能發(fā)生控制故障)。
2.記錄標記(可記錄數據)不能記錄在CAPA(前置坑)位置,以便互相重疊。因此,不能提高記錄容量。
1.記錄標記(可記錄數據)僅記錄在凹槽上。因此,從理論上說,與L/G記錄方法相比,這些技術提供的記錄容量小。
2.由于這些技術以串行記錄為前提條件,所以難以利用小數據單元附加寫或重寫數據。如果利用小數據單元被迫執(zhí)行受限重寫,則可能部分破壞已經記錄的數據。因此,已經記錄的數據可能非常不可靠。
該技術利用徑向推挽信號檢測凸脊部分(該文獻中的圖1和圖2)上關于不定位的擺動信息(其位內容在相鄰凹槽之間變化的區(qū)域)。利用這種檢測方法,當“跟蹤期間發(fā)生偏移(偏離中心進行跟蹤)”、“信息記錄介質上發(fā)生傾斜”、“再現光頭的特性發(fā)生變化”等時,在凸脊部分上的不定位位置,徑向推挽信號的振幅和極性急劇變化。因此,利用該文獻的方法,檢測不準確,而且非常難以確保產品可靠。
此外,該文獻沒有說明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與附加可記錄(additionally recordable)信息記錄介質和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之間的格式兼容性。此外,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數據只有3層,即,“ECC格式”、“幀(扇區(qū)(圖4))”以及“分段”。因此,難以確保與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格式兼容。
此外,對于這種文獻,不對具有格雷碼特征的各種地址附加差錯檢驗碼(利用建立的多項式除格雷碼獲得的差錯檢驗碼不具有格雷碼特征,因此可以認為不能對格雷碼附加差錯檢驗碼)。因此,即使利用由擺動信號再現的信號確定各種地址,仍難以對確定結果是否正確進行評估。因此,不利的是,再現具有格雷碼特征的各種地址信息的過程非常不可靠。
如上所述,利用文獻1至4中的技術,難以容易地實現提供用戶要求的“高清晰度”視頻的目的。
作為光盤記錄格式的完全CLV(恒線速度)格式可以使存儲容量提高到高于上述ZCLV格式。然而,CLV格式產生的問題是,在凸脊部分和凹槽部分上,擺動互相不同步。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出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滿足下列條件的信息記錄介質α]不僅可以以比當前的DVD視頻光盤可以實現的清晰度高的清晰度進行顯示,而且可以提高信息記錄介質的容量,以便長時間再現高質量視頻。
β]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下一代DVD-ROM]和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下一代DVD-R]以及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下一代DVD-RAM]之間,確保格式高度兼容。
γ]確保在一個信息記錄介質上混合記錄高質量視頻和PC(個人計算機)數據,即,利用非常小的單元,例如用于PC數據的單元,附加寫以及重寫數據,而且即使利用非常小的單元附加寫數據和重寫數據,仍不會使已經記錄的數據不可靠(不破壞已經記錄的數據)。
δ]提高再現預先記錄到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或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的地址信息的可靠性。
ε]從預先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擺動信號中更精確提取基準時鐘,即,在記錄期間,使擺動信號中的基準時鐘同步(鎖相環(huán)處理過程),而且在從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記錄標記再現信息時,使基準時鐘同步(鎖相環(huán)處理過程)。
ζ]確保高速存取,即,確保更頻繁布置預先記錄在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或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的地址信息。
η]確保單側雙記錄層結構的可擴充性,即,確保對于單側雙記錄層結構,在一個記錄層上,執(zhí)行記錄或再現時,其它記錄層不影響操作。本發(fā)明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從信息記錄介質穩(wěn)定再現數據的信息再現設備,或一種可以將數據穩(wěn)定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的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在其軌道上記錄信息的信息存儲介質,該軌道被形成為凹槽和凸脊,其中該凹槽具有在該凹槽的兩壁上形成擺動,而且所述擺動互相同步的同步結構,而該凸脊具有在該凸脊的兩壁上形成擺動,而且所述擺動互相異步的異步結構。
上述信息存儲介質可以互相進行凸脊/凹槽記錄和CLV記錄,這樣可以提高記錄容量。
圖1A至1C是根據本發(fā)明的信息存儲介質的凹槽部分和凸脊部分的示意圖;圖2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信息記錄/再現設備的記錄單元的方框圖;圖3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信息記錄/再現設備的再現單元的方框圖;圖4是示出應用于圖2和3所示記錄/再現設備的信息記錄方法的第一實施例的流程圖;圖5A至5D是用于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記錄方法的示意圖;圖6是示出應用于圖2和3所示記錄/再現設備的信息記錄方法的第二實施例的流程圖;圖7是根據本發(fā)明的擺動地址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8A和8B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擺動地址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圖9是根據本發(fā)明的擺動地址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0是示出產生記錄數據字段的處理過程的示意圖;圖11是示出數據幀的配置的示意圖;圖12是示出圖11所示數據ID的內容的示意圖;圖13是示出圖12所示數據字段號的內容的示意圖;圖14是示出記錄類型的定義的示意圖;圖15A和15B是示出主數據加擾之前的移位寄存器組內的初始值的例子的示意圖;圖16是示出ECC塊的結構的示意圖;圖17是示出加擾幀的排列例子的示意圖;
圖18是其中在左塊和右塊中外奇偶(PO)交叉的ECC塊的示意圖;圖19A和19B是示出對其附加了同步碼的ECC塊中的調制數據的示意圖;圖20是示出圖19所示同步碼的類型的示意圖;圖21是示出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上的導入區(qū)的數據結構的示意圖;圖22是示出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各數據的數據單元的示意圖;圖23A和23B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的區(qū)別的示意圖;圖24A至24D是將根據本發(fā)明的各種信息記錄介質的數據記錄格式互相進行比較的示意圖;圖25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的區(qū)域結構的示意圖;圖26是示出擺動調制過程中的180°調相和NRZ方法的示意圖;圖27A至27C是示出在擺動調制基于凸脊(L)/凹槽(G)記錄過程的情況下,產生不定位的原理的示意圖;圖28是示出格雷碼的例子的示意圖;圖29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特殊軌道碼的示意圖;圖30A至30D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將可重寫數據記錄到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方法的示意圖;圖31A至31D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位于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擺動信息的示意圖;圖32A至32E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如何在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在其上設置了各擺動地址的區(qū)上排列地址位的示意圖;圖33A至33E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如何在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上,在其上設置了各擺動地址的區(qū)上排列地址位的示意圖;圖34是示出在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建立擺動地址數據的處理過程的示意圖;圖35是示出應用于本發(fā)明的基本概念和相關處理過程的內容的信號的示意圖;圖36是示出用于設置具有格雷碼特征的EDC信息的方法的示意圖;圖37是示出結合L/G記錄過程,在凸脊上設置奇數/偶數識別信息的方法的示意圖;圖38是示出在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設置軌道號信息的方法的示意圖;圖39A和39B是示出改變凹槽寬度的方法的示意圖;圖40是示出在L/G記錄過程中,在凹槽區(qū)上排列不定位的另一個例子的示意圖;圖41是示出ROM介質上的首標區(qū)的例子的示意圖;圖42是示出首標區(qū)的另一個例子的示意圖;圖43是示出通過利用軌道地址數據對凹槽擺動進行調相獲得的軌道形式與凸脊上的擺動檢測信號之間的關系的示意圖;圖44是示出凹槽擺動中的凸脊軌道上的地址檢測值的示意圖;圖45是示出由凹槽擺動獲得的軌道號和在凸脊軌道上檢測的數據的示意圖;圖46是示出尋址格式的例子的示意圖;圖47是示出在凸脊軌道上嵌入地址信息的例子的示意圖;圖48是示出其中通過改變部分凹槽的寬度,形成凸脊地址的例子的示意圖;圖49是示出根據部分凹槽的寬度變化,檢測凸脊軌道的奇數軌道號或偶數軌道號的原理的示意圖;圖50是示出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的尋址格式的例子的示意圖;圖51是示出地址布局的例子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在,將參考
本發(fā)明實施例。
圖1A是根據本發(fā)明的可重寫信息存儲介質(光盤)1的平面圖(俯視圖),圖1B是圖1A的部分放大圖,圖1C是信息存儲介質1的部分放大剖視圖。如圖1C所示,信息存儲介質1包括支承基底11,具有1.0mm至1.2mm的厚度;記錄膜12,形成在基底11上;以及透明保護層13,具有25μm至300μm的厚度,而且形成在膜12上。通過透明保護層13,對記錄膜12照射激光束14。通過物鏡15,對信息存儲介質1照射激光束14。
在本發(fā)明的凸脊記錄和凹槽記錄過程中,從激光束14的方向觀看,將凸面部分(凹槽)稱為凹槽(groove)部分2,而將凹面部分(邊沿(bank))稱為凸脊(land)部分3。凹槽部分2與凸脊部分3之間的邊界被定義為壁部分4。
檢驗被基本集聚在記錄膜12上的、激光束14的聚光點的大小時,通過分析矢量場,使對凹槽部分2照射的聚光點的大小相對提高,而使照射凸脊部分3的聚光點的大小相對降低。
因此,由記錄在凹槽部分2上的記錄標記5再現的信號的分辨率較低,因此,其可靠性也較低。當在凹槽部分2上形成記錄標記5時,容易發(fā)生記錄在相鄰凸脊部分3上的記錄標記被擦除的交叉擦除現象。
同樣,由記錄在凸脊部分3上的記錄標記5再現的信號的分辨率較高,因此,其可靠性也較高。當在凸脊部分3上形成記錄標記5時,不容易發(fā)生記錄在相鄰凹槽部分2上的記錄標記被擦除的交叉擦除現象。
本發(fā)明的顯著特征是,目的在于利用上述矢量場的分析結果提高信息存儲介質的容量的記錄方法。
如圖1所示,其中由記錄標記5再現的信號的可靠性較低的凹槽部分2的兩個壁部分4同步,而且擺動(彎曲)。換句話說,在信息存儲介質1的圓周方向(圖1A至1C中的上下方向),凹槽部分2兩側的擺動2a和2b互相不發(fā)生位移。在該實施例中,利用CLV格式提高存儲容量,而在該介質的整個表面上,擺動產生的擺動信號的頻率固定。
采用CLV格式阻止了凹槽部分2與凸脊部分3上的擺動互相同步。因此,發(fā)生了下面的現象。凹槽部分2和凸脊部分3的寬度根據位置發(fā)生變化,而該寬度的變化改變再現信號的光量,從而降低由記錄標記5再現的信號的特性。
由于將上述再現信號送到圖3所示的記錄/再現設備(之后進行說明)中的同步碼位置檢測部分45和解調電路52,所以降低了部分45和電路52的吞吐量。為了克服該缺陷,根據本發(fā)明,這樣形成軌道,以使其中利用矢量場的分析結果獲得的再現信號的可靠性高的凸脊部分3的兩個壁部分4上的擺動位移。
現在,將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信息記錄/再現設備。
圖2具體示出信息記錄/再現設備的一組記錄單元。通過接口部分42,將要記錄的主數據(源數據或用戶數據)送到給定信息附加部分68。部分68細分扇區(qū)的各單元上的主數據。
當用于記錄的介質是可重寫信息存儲介質時,給定信息附加部分68將扇區(qū)的數據ID、IED、數據類型、預置數據和保留區(qū)附加到主數據的前面,而且還將EDC附加到主數據的后面,如下所述。由數據ID生成部分65產生數據ID,而由預置數據生成部分66產生預置數據。
相反,當用于記錄的介質是僅再現信息存儲介質(原始母盤(original master))時,給定信息附加部分68將扇區(qū)的數據ID、IED和版權管理信息附加到主數據的前面,而將EDC附加到主數據的后面。由數據ID生成部分65產生數據ID,而由版權管理信息生成部分67產生版權管理信息。
將給定信息附加部分68產生的扇區(qū)數據送到數據布局局部交換部分(或數據提取部分)63。數據布局局部交換部分63確定所發(fā)送的扇區(qū)數據的位置。
將數據布局局部交換部分63發(fā)出的扇區(qū)數據送到加擾(scramble)電路57,然后,進行加擾處理。
將這樣加擾的扇區(qū)數據順序送到ECC編碼電路61。電路61利用預定數(例如,用于16個至32個扇區(qū)的數據)對該扇區(qū)數據進行ECC編碼。
將ECC編碼數據送到調制電路51。調制電路51對收到的數據進行給定的調制,而從調制變換表記錄部分53獲取必要信息(例如,該調制是8/16調制,而且可以采用另一種調制技術)。電路51將調制數據送到數據組合部分44。
DSV計算部分48計算送到部分44的調制數據的每個扇區(qū)的底部的調制數據(例如,6位通道)的DSV(數字和值)。部分48將計算的DSV送到同步碼選擇部分46。
根據DSV計算部分48計算的DSV和預置數據生成部分66或版權管理信息生成部分67產生的低位n位數據,同步碼選擇部分46從記錄在同步碼選擇表記錄部分47上的各種同步碼表中選擇特定(最佳)同步碼。
在數據組合部分44上交替排列同步碼選擇部分46選擇的同步碼和調制電路51提供的調制數據。
利用信息記錄/再現部分41,將這樣組合的數據寫入可重寫信息存儲介質(例如,采用相變記錄格式的RAM光盤和RW光盤)。部分41包括光學拾取器,而且對信息存儲介質發(fā)射激光束,以記錄信息,或者形成記錄標記。
當這樣組合的數據用在僅再現信息存儲介質時,(a)利用ROM光盤的原始母盤記錄部分,將它記錄到用于復制ROM光盤的原始母盤上,或者(b)利用信息記錄/再現部分41,將它燒灼記錄(burn)到僅再現R光盤上(例如,使用顏料的光盤,該光盤始終改變要將數據記錄到其上的激光照射部分的反射率)。
根據寫入部分43的ROM上的控制程序,控制部分43內的MPU控制上述設備的各單元的操作過程,在部分43內將RAM用作工作區(qū)。
圖3是示出在信息記錄/再現設備中,從可重寫信息存儲介質或僅再現信息存儲介質再現信息的再現單元的方框圖。
信息記錄/再現部分41利用激光束照射信息存儲介質,以再現信息。根據信息記錄/再現部分41提供的再現信號,擺動信號解調部分50解調擺動信號。根據電路50提供的擺動信號,主軸馬達旋轉控制部分60控制主軸馬達(未示出)的轉速,該主軸馬達使光盤轉動。
同步碼位置提取部分45檢測記錄在光盤上的每個扇區(qū)的頂部的同步碼。根據同步碼位置提取部分45檢測的同步碼信息,解調部分52可以檢測再現部分41再現的數據的扇區(qū)頂部的位置以及該扇區(qū)上的同步碼的位置。在解調電路52中,根據同步碼位置提取部分45提供的同步碼信息,從扇區(qū)上刪除同步碼。根據解調變換表記錄部分54提供的解調信息,對剩余在扇區(qū)上的、被8/16調制的數據進行解調。
解擾電路58首先解擾加擾數據的數據ID部分和IED部分。數據ID和IED部分提取部分71提取解擾的ID和IED部分,然后,將它們送到控制部分43??刂撇糠?3監(jiān)視順序提供的數據ID部分。根據解擾數據的內容,控制部分43可以檢測出軌(out-of-track)。當控制部分檢測到出軌時,它可以再一次在短時間周期內讀信息。
還將解調電路52解調的數據送到ECC解碼電路162。電路162將給定數量的扇區(qū)(16個或32個扇區(qū))作為一個ECC塊,然后,ECC解碼ECC編碼的數據,并將它送到解擾電路58和59。
解擾電路59解擾整個主數據,然后,將該解擾數據送到數據位置交換部分64。部分64將解擾數據的特定數據送到數據ID部分和IED部分提取部分71。
部分71從解擾數據中檢測數據ID和IED,然后,提取檢驗到其差錯的數據ID。數據ID部分差錯檢驗部分72檢驗數據ID是否包括差錯。如果檢測到差錯,則ECC解碼電路62就校正該差錯。此外,主數據提取部分73提取距每個扇區(qū)數據的頂部給定距離的主數據,然后,通過接口部分42輸出該主數據。
圖4是示出應用于圖2和3所示信息記錄/再現設備的信息記錄方法的第一實施例的流程圖。當將AV(音頻視頻)信息主要記錄在信息存儲介質1上時,它并不比寫PC信息更頻繁地重寫。借助這種特征,圖2和3所示信息記錄/再現設備將信息記錄到信息存儲介質1上,如下所述。
信息存儲介質1包括數據區(qū),用于記錄信息;以及管理區(qū),用于管理記錄在數據區(qū)上的信息。將諸如視頻數據的內容記錄到數據區(qū)上。圖2和3所示的控制部分43完全控制該處理過程。
1.基本上將信息順序記錄到未記錄區(qū)上。
2.當用戶發(fā)出指令以重寫記錄信息時,將該信息記錄到未記錄區(qū)上,先前記錄的信息被保留,并通過刪除管理信息中的數據,可以禁止將其送到用戶。
3.在將信息完全記錄到信息存儲介質1的整個表面上后,禁止送到用戶的信息被用戶指定其記錄的新信息覆蓋寫(overwrite)。
正如在圖4所示的步驟ST101中那樣,如果用戶發(fā)出指令以記錄信息,則首先,將該信息附加寫到位于介質1的內徑上的凹槽部分上。如果用戶發(fā)出指令以刪除文件,則通過刪除介質1的管理信息中的數據,禁止將該文件提供給用戶,并且不刪除記錄在數據區(qū)上的文件。如果用戶發(fā)出指令以重寫文件時,通過刪除管理信息中的數據,禁止將該文件送到用戶,而無需覆蓋寫該文件,并且將信息附加寫到未記錄區(qū)。
在完成將信息附加寫到凹槽部分時(步驟ST103中的是),將信息附加寫到凸脊部分(步驟ST104)。還是在這種情況下,當用戶發(fā)出指令以刪除或重寫文件時,通過刪除信息存儲介質1的管理信息中的數據,禁止將該文件送到用戶,并且將信息附加寫到未記錄區(qū)上。
在完成將信息附加寫到凸脊部分上時(步驟ST105中的是),利用被給出重寫指令或刪除指令的記錄信息的、凹槽部分或凸脊部分的文件區(qū)被新信息覆蓋寫。
上述記錄方法減少了對位于光盤內徑上的凹槽部分進行寫的次數,而且可以防止破壞位于光盤的內徑上的記錄膜。
圖5A是其中信息記錄到介質1的中途,而且僅記錄到凹槽部分的信息存儲介質1的示意圖。在圖5A中,參考編號7表示僅用于半徑為r的凹槽部分的記錄區(qū),而參考編號6表示從記錄區(qū)7的半徑到介質1的最外部半徑的未記錄區(qū)。圖5B是對應于圖5A中的半徑r的范圍的部分放大圖。如圖5B所示,在凹槽部分2的中途,形成記錄標記5。圖5C是其中完成將信息記錄到所有凹槽部分2上,而開始將信息記錄到凸脊部分3上的信息存儲介質的示意圖。在圖5C中,參考編號9表示從存儲介質1的最內部半徑到半徑r的凹槽部分和凸脊部分的記錄區(qū),而參考編號8表示僅用于從半徑r到存儲介質1的最外部半徑的凹槽部分的記錄區(qū)。圖5D是對應于圖5C中的半徑r的范圍的部分放大圖。如圖5D所示,在凸脊部分3的中途,形成記錄標記5,然后,在所有凹槽部分2上,形成記錄標記5。
圖6是示出應用于圖2和3所示信息記錄/再現設備的、根據本發(fā)明的信息記錄方法的第二實施例的流程圖。
根據圖6所示的方法,在步驟ST201至ST203,首先,將信息附加寫到(記錄標記5被形成后)位于信息存儲介質上的所有凹槽部分2,然后,在步驟ST204和ST205,覆蓋寫用戶指定對其進行刪除或重寫的凹槽部分2的文件區(qū)。如果以這樣的方式,將信息完全記錄到凹槽部分2上,則在步驟ST206至ST208,開始將它記錄到凸脊部分3上。
如上所述,當根據矢量場的分析結果,將信息記錄到凹槽部分2上時,在凸脊部分3上容易發(fā)生交叉擦除現象。因此,首先,將信息記錄到凹槽部分2上(在這種情況下,不發(fā)生交叉擦除現象,因為在凸脊部分上不形成記錄標記5)。在完成在凹槽部分2上進行記錄之前,不將信息記錄到凸脊部分3上,由于在將信息記錄到凸脊部分3上時,較難在凹槽部分2上發(fā)生交叉擦除現象。因此,當在凸脊部分3上形成記錄標記5時,在記錄在凹槽部分2上的記錄標記5上,不容易產生不必要的交叉擦除現象。因此,在凸脊(凸脊)/凹槽(凹槽)記錄過程中,可以減小交叉擦除的影響,而且可以使CLV格式的軌道間距變窄,從而提高信息存儲介質的記錄容量。
作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現在將參考圖7和8說明將根據擺動的擺動信號用作信息存儲介質1上的地址信息的方法,在凹槽部分2的右壁部分和左壁部分4上,該擺動互相同步變化。
FSK(頻移鍵控根據頻率的變化,信息項“1”和“0”重疊在擺動上)方法用作擺動形式的地址信息的記錄格式。假定用于FSK方法的頻率是f1和f2,則在擺動地址區(qū)內形成具有頻率f1和f2的擺動(下面說明)。在位于擺動地址區(qū)與其相鄰擺動地址區(qū)之間的壁部分上,形成其頻率f3遠低于頻率f1和f2的擺動。然而,為了簡單說明下面的實施例,將壁部分看作直線。
請注意圖7所示的凹槽部分2,凹槽部分2的大多數右壁部分和左壁部分4不擺動,而是直的。然而,在奇數區(qū)21上,壁部分互相同步擺動(彎曲)。
在諸如DVD-RAM的可重寫光盤上形成的擺動中,將對應于例如一個扇區(qū)的大小定義為包括塊A和B的一組,每塊的頭半部分用作地址區(qū),如圖7所示。將塊A的地址區(qū)定義為奇數區(qū)21,而將塊B的地址區(qū)定義為偶數區(qū)22。奇數區(qū)21的總長與沿信息存儲介質1的周邊的軌道長度之比是1比4,而偶數區(qū)22的總長與該軌道的長度之比也是1比4。
通過檢測記錄膜12反射的、并通過物鏡15的激光束14的總光量的變化,檢測由記錄標記5再現的信號,如圖1C所示。相反,通過計算通過圖1C所示物鏡15的光軸(利用交替的長短虛線示出)的右側的激光束14與通過物鏡光軸的左側的激光束14之間的總光量的差值,產生擺動檢測信號。圖3所示的擺動信號解調電路50處理這樣產生的擺動檢測信號,并將它解碼為信息存儲介質1上的地址信息。該擺動檢測信號與在奇數區(qū)21的凹槽部分2的右壁部分和左壁部分4上形成的擺動的形狀具有同樣的波形。
當集聚在信息存儲介質1的記錄膜12上的聚光點跟蹤(trace)凹槽部分2時,響應從圖7所示的奇數區(qū)21檢測的擺動信號,擺動信號解調電路50檢測地址信息。當聚光點跟蹤凸脊部分3時,響應在激光束通過與凸脊部分3相鄰的凹槽部分2的壁部分4上(位于存儲介質的內徑上)的擺動時檢測的擺動信號,電路50檢測地址信息。在聚光點跟蹤凸脊部分3時由與凸脊部分3相鄰的凹槽部分2(位于存儲介質的內徑上)產生的擺動檢測信號與在光點跟蹤凹槽部分2時由奇數區(qū)21產生的擺動檢測信號具有基本相同的波形。
盡管圖3中未示出,但是為了使聚光點穩(wěn)定跟蹤凹槽部分2或凸脊部分3,產生出軌檢測信號(跟蹤誤差信號)。在光點跟蹤凹槽部分2時產生的出軌檢測信號與在它跟蹤凸脊部分3時產生的該信號的極性互相相反。通過檢測出軌檢測信號的極性,控制部分43確定擺動檢測信號是表示凹槽部分2上的地址信息,還是表示凸脊部分3上的地址信息。
上面先對記錄在凹槽部分2上的信息進行了說明,然后對記錄在凸脊部分3上的信息進行了說明。在本實施例中,根據記錄順序,確定設置地址號的順序。換句話說,如果利用奇數區(qū)21產生的擺動信號檢測的凹槽部分2的地址號是“i”,則與位于信息存儲介質1的外徑的凹槽部分2相鄰的凸脊部分3的地址號也被檢測為“i”。這是因為,當光點跟蹤凸脊部分3時,從與位于介質1的內徑上的凸脊部分3相鄰的凹槽部分2的壁部分4上的擺動信號中檢測地址號。假定位于介質1的最外部半徑上的凹槽部分2的最后一個地址號是“j”,則控制部分43利用下面的等式計算凸脊部分的地址kk=j+1在凹槽部分2上,控制部分43直接根據檢測的擺動信號計算地址號k。在凸脊部分3上,通過將位于介質1的最外部半徑的凹槽部分2上的地址號j與直接根據擺動信號檢測的地址信息相加,它計算地址號k。
如上所述,將信息記錄到凹槽部分2上,然后,記錄到凸脊部分3上。然而,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首先將信息記錄到凸脊部分和凹槽部分之一上,然后,在首先的記錄完成后,將信息記錄到另一部分上。因此,作為另一個實施例,可以提供一種將信息記錄到凸脊部分上,然后記錄到凹槽部分3上的信息記錄方法。
現在,將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信息存儲介質的另一個實施例。
為了穩(wěn)定檢測擺動信號,當聚光點跟蹤凸脊部分3時,如果凸脊部分3的壁部分(右壁部分和左壁部分)之一擺動時,其它壁部分始終需要是直的。當正如在本發(fā)明中那樣以完整CLV格式,記錄信息時,根據信息存儲介質1的半徑,凸脊部分3的右壁部分和左壁部分可能同時擺動,如圖8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為了避免發(fā)生這種現象,使擺動部分從偶數區(qū)22移動到奇數區(qū)21,如圖8B所示。請僅注意凹槽部分2,在相鄰凹槽部分2的奇數區(qū)21和偶數區(qū)22上交替形成擺動。換句話說,將擺動地址記錄到與另一個凹槽部分相鄰形成的凹槽部分的偶數區(qū)上,該另一個凹槽部分具有在其上記錄了擺動地址的奇數區(qū),其中凸脊部分插在這些相鄰凹槽部分之間。
現在,將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信息存儲介質的又一個實施例。
在聚光點跟蹤圖7所示的凸脊部分3時讀地址信息的方法中,從凹槽部分2的壁部分之一檢測擺動。圖9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信息存儲介質的擺動地址結構。如圖9所示,形成擺動,使凹槽部分2的擺動地址區(qū)23a與另一個與該凹槽部分2相鄰形成的凹槽部分2的壁部分之一同步,凸脊部分3插在這兩個凹槽部分2之間。換句話說,與在擺動地址區(qū)23的凹槽部分上相同,與擺動地址區(qū)23的凹槽部分2的兩側相鄰的兩個凸脊部分3之一具有同步結構。在凸脊部分3的擺動地址區(qū)23c上,凸脊部分3的右壁部分與左壁部分互相同步。因此,響應擺動檢測信號,以較高穩(wěn)定性和較高可靠性,從凸脊部分3檢測地址信息,結果,以較高精度再現地址信息。
現在,將說明應用于不是將CLV系統(tǒng)應用于上述光盤的整個表面上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的信息記錄介質的各種擺動地址系統(tǒng)的實施例。不是基于CLV系統(tǒng)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的信息記錄介質包括基于ZCLV系統(tǒng)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其在徑向具有多個區(qū)域,而且在該記錄介質上,在同一個區(qū)域內采用同樣的轉速,而且在多個區(qū)域上采用不同轉速;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其僅能寫一次(附加寫);以及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在下面的說明中,將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和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共同稱為“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
本實施例具有許多特征。因此,在詳細說明該實施例之前,下面將作為發(fā)明要點簡要說明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下面的說明中,利用諸如A)的字母表示主要發(fā)明要點的內容。利用例如(a14)表示實現主要發(fā)明要點需要改進的內容(中級發(fā)明要點)。此外,利用例如(a141)表示實現改進內容需要的詳細內容。即,將分層次一起全面說明發(fā)明點的內容。
利用圓括號內的相應字母數字,表示對應于下面的發(fā)明點的各實施例的部分詳細說明。
A)在下面的實施例中,對于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可以設置多種記錄格式。[效果]可以根據記錄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上的內容,優(yōu)化介質(數據)結構。具體地說,使用下面說明的技術。
(aa)對于可以自由復制任意次數的內容(不非常重要的內容),與在現有技術中相同,通過將各分段(segment)連續(xù)連接在一起(互相靠近排列),記錄數據。
(ab)對于限制復制的重要內容,在信息記錄介質上,互相分離排列各分段,以便將“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識別信息”、“復制信息”、“有關信息的加密密鑰”等記錄到各分段之間的間隙上。這樣可以保護信息記錄介質上的內容,而且確保提高的存取速度。為此,采用下面的技術。
(a11)在同一個光盤上采用共同格式(在同一個光盤上不能改變格式)。
(a12)根據記錄內容,在同一個光盤上,可以將兩種格式混合在一起。
(a13)兩種格式局部具有共同格式區(qū)(在起動后,讀該區(qū))。
如果數據結構在整個信息記錄介質上改變,則當再現設備第一次開始從信息記錄介質再現數據時,它不能判定應該使用哪種數據結構。因此,開始再現需要不必要的長時間。當在信息記錄介質的一部分(導入部分和導出部分)上采用共同數據結構時,起動后,首先存取該部分(在安裝信息記錄介質后,當信息再現設備或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立即開始再現時),以便能利用該同一種格式,再現所需的最少信息。因此,起動后,可以穩(wěn)定、迅速開始再現。
(a14)將DVD-ROM的格式識別標志信息(包括第二建議的一部分)記錄到光盤上。
(a141)將格式識別標志信息記錄到共同格式區(qū)上。
(a142)將格式識別標志信息記錄到可重寫區(qū)上。
如圖16和17所示,在本發(fā)明中,二維排列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數據。此外,作為糾錯附加位,在行方向,附加設置PI(內奇偶校驗(Parity In)),而在列方向附加設置PO(外奇偶校驗(ParityOut))。根據擦除校正過程和垂直和水平重復校正過程,這種結構提供良好糾錯能力。
(b11)一個糾錯單元(ECC塊)由32個扇區(qū)構成。具體地說,如圖16和17所示,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通過從“扇區(qū)0”到“扇區(qū)31”順序排列32個扇區(qū),構造ECC塊。一個扇區(qū)由6列構成。[效果]即使在信息記錄介質的表面上具有某個長度的劃痕,利用糾錯過程,下一代DVD仍必須能夠準確再現信息,該長度的劃痕是當代DVD利用糾錯過程可以準確再現信息的劃痕。為了提供足以處理高質量視頻的大容量,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高記錄密度。因此,當應用傳統(tǒng)的一個ECC塊=16扇區(qū)時,利用糾錯過程可以糾錯的物理劃痕的長度降低。通過象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那樣,利用32個扇區(qū)構造一個ECC塊,可以提高利用糾錯過程可以糾錯的信息記錄介質表面上的容許劃痕長度。這樣還可以與當前DVD的ECC塊結構兼容,并繼續(xù)使用當前格式。
(c)將同一個扇區(qū)劃分為多個部分。對各劃分部分提供不同的乘積碼(product code)(小于ECC塊)。
如圖17所示,分別來自扇區(qū)數據的172字節(jié)的數據集交替排列在左側和右側上,以獲得右組和左組(使分別屬于右組和左組的數據交錯,以便被“嵌套”)。然后,劃分右組和劃分左組的32個扇區(qū)聚合在一起,構成較小ECC塊。例如,圖17中的“2-R”表示扇區(qū)號和右與左組識別號(例如,第二右數據)(圖17中的L表示左)。
提高校正扇區(qū)數據中的錯誤的能力,以使記錄數據更可靠。
例如,假定在記錄期間軌道發(fā)生偏移,以致無意中覆蓋寫已經記錄的數據,從而破壞一個扇區(qū)的數據。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為了處理一個扇區(qū)中的破壞數據,兩個較小的ECC塊用于實現糾錯。因此,減小了對一個ECC塊的糾錯負擔,以確保以提高的性能進行糾錯。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即使在形成ECC塊之后,將數據ID設置在每個扇區(qū)的頭部位置。因此,在進行存取之前,可以迅速檢驗數據位置。
(c11)使同一個扇區(qū)上的數據交錯(扇區(qū)分割成的同樣長度的小數據集交替地屬于不同的組)。各組屬于不同的較小ECC塊。[效果]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以提供防止突發(fā)錯誤的結構。例如,假定存在沿信息記錄介質的圓周方向延伸的長劃痕,因此可以預防172個字節(jié)以上的數據被讀出。在這種情況下,172字節(jié)以上的突發(fā)錯誤分布式排列在兩個較小ECC塊上。這樣可以減輕對一個ECC塊的糾錯負擔,以確保以改進的性能進行糾錯。
D)構成ECC塊的扇區(qū)用于確定多種類型的同步幀結構。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同步幀結構根據構成一個ECC塊的扇區(qū)的扇區(qū)號是偶數還是奇數發(fā)生變化。[效果]由于即使在構造了ECC塊之后,仍將數據ID設置在每個扇區(qū)的頭部位置,所以在進行存取之前,可以迅速檢驗該數據的位置。
(d11)使PO交錯并插入PD的位置在右組與左組之間不同(圖18)。[效果]由于即使在構造了ECC塊之后,仍可以使數據ID位于每個扇區(qū)的頭部位置,所以在進行存取之前可以迅速檢驗數據位置。
E)ECC塊被分割為分段的結構。[效果]該結構可以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和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以及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之間實現高度格式兼容。
結合L/G擺動調制這適于區(qū)域布局(一圈軌道不能容納ECC塊)。
F)首標(header)設置在分段之間的結構。[效果]可以迅速、容易地將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以及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互相區(qū)別開。
(f11)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和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以及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之間,數據內容不同(這用于進行區(qū)別)。
(f12)隨機信號用于DVD-ROM首標。[效果]盡管相鄰軌道之間的位置匹配,但是在DBD-ROM首標位置,仍可以穩(wěn)定檢測DPD信號。
G)對于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以分段格式記錄防護區(qū)(guardarea),以便互相部分重疊。[效果]當在分段之間,在前防護區(qū)與后防護區(qū)之間,存在間隙(不存在記錄標記的部分),從宏觀觀點出發(fā),光反射率在該間隙內發(fā)生變化,因為光反射率根據是否存在記錄標記發(fā)生變化。因此,利用單側雙記錄層結構,該間隙干擾信息再現信號,以致在再現期間,頻繁產生錯誤。與本發(fā)明情況下相同,通過以使它們互相部分重疊的方式排列防護區(qū),可以防止產生其中不存在記錄標記的間隙。此外,可以消除由單側雙記錄層上的已記錄區(qū)產生的層間串擾產生的負面影響,以提供穩(wěn)定的再現信號。
H)每個分段多次排列地址信息。[效果]可以迅速檢測記錄期間的軌道偏移。如果在記錄記錄標記時,發(fā)生軌道偏移,則覆蓋寫已記錄區(qū),以破壞已記錄信息。如果每個分段將地址信息排列n次,則在再現聚光點通過一個分段區(qū)時,可以理想地n次檢測到地址信息。因此,隨著每個分段設置的地址信息的條數的增加,再現一條地址信息所需的時間縮短。如本發(fā)明的情況,即使在記錄期間發(fā)生了軌道偏移而破壞了一部分已記錄信息,通過對每個分段多次排列地址信息,仍可以迅速檢測軌道偏移。因此,根據ECC塊,利用糾錯過程可以內插破壞信息。
I)關于地址信息(特別是分段地址信息),調整應用地址號的方法。[效果]擺動符號(地址位)極性反轉的頻率升高,使得能更準確檢測符號(地址位)之間的邊界位置。
(i11)地址號從“1”開始,而不是從“0”開始,這樣使所有位具有同樣的值。
(i12)刪除具有3個或者更多個連續(xù)“1”或“0”的地址號。
J)利用L/G記錄+擺動調制過程,記錄地址信息。[效果]可以使容量最大。
K)利用L/G記錄+擺動調制過程,將未定義位分布排列在凸脊和凹槽上。[效果]當將所有未定義位排列在凸脊或凹槽上時,如果由在其上排列了未定義位的部分再現地址信息,則經常發(fā)生誤檢。通過在凸脊和凹槽上分布式排列不確定位,可以分散誤檢的風險,從而提供可以完全穩(wěn)定檢測地址信息的系統(tǒng)。
(k11)局部改變凹槽的寬度,以在該凹槽內形成不確定位(indefinite bit)。
(k12)局部改變凹槽的擺動振幅,以在該凹槽內形成不確定位。
(L)對于L/G記錄過程,采用180°(±90°)擺動調相。[效果]關于“L/G記錄+凹槽的擺動調制”,改變凹槽上的軌道數,以在相應凸脊上產生不確定位,從記錄在凸脊上的記錄標記產生的再現信號的總電平(general level)發(fā)生變化。因此,不利的是,由記錄標記產生的再現信號的差錯率在局部升高。然而,當如本發(fā)明的情況,將180°(±90°)的調相用于對凹槽進行的擺動調制時,在該凸脊上的不確定位位置,凸脊寬度以橫向對稱的正弦波形式發(fā)生變化。因此,由記錄標記產生的再現信號的總電平變化具有與正弦波類似的非常簡單的形狀。此外,如果進行穩(wěn)定跟蹤,則可以預測該凸脊上的不確定位的位置。因此,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電路用于對從記錄標記再現的信號執(zhí)行校正過程。這樣提供了一種可以容易地提高再現信號的質量的結構。
M)格雷碼用于軌道地址。[效果]降低在凸脊上產生不確定位的頻率,對于“L/G記錄+凹槽的擺動調制”,通過改變該凹槽上的軌道數,產生不確定位。在該凸脊上的不確定位位置,凸脊寬度以橫向對稱方式發(fā)生變化。因此,不能根據該凸脊上的不確定位的位置獲得擺動檢測信號。此外,由記錄在凸脊上的記錄標記產生的再現信號的總電平發(fā)生變化。因此,不利的是,由記錄標記產生的再現信號的差錯率在局部降低。因此,通過降低在凸脊上產生不確定位的頻率,可以降低產生諸如上述描述的問題區(qū)的頻率。此外,可以穩(wěn)定再現擺動檢測信號和由記錄標記產生的再現信號。
N)對格雷碼附加具有格雷碼特征的檢錯碼。[效果]1.由于對軌道地址信息附加檢錯碼,所以可以顯著提高再現軌道地址信息的準確性。2.由于檢錯碼具有格雷碼特征以減少凸脊部分上的不確定位的數量,所以可以更準確再現并確定凸脊部分上包括檢錯碼的軌道地址信息。為此,使用下面描述的技術。
(n11)將擺動地址設置區(qū)561和562分別分割為糾錯單元606和檢錯單元607和608。[效果]即使具有混合不確定位,仍可以使它們的不利影響包含在一個檢錯單元內,以便能更準確再現其它數據。此外,利用EDC信息613和614檢測不確定位的位置,根據EDC信息與偶數軌道/奇數軌道檢測信息的組合,可以確定不確定位混合在其上的區(qū)域上的軌道數。
O)利用“異或”計算過程,對格雷碼進行加擾。[效果]加擾碼仍滿足格雷碼條件。這樣可以抑制凸脊部分上的不確定位數量增加。
P)以擺動地址格式設置移位保留區(qū),以使地址信息的位置移位(結合其它技術,這樣做有效)。
Q)每個不確定位均不與重新排列的軌道地址信息對準(結合其它技術,這樣做有效)。
(q11)在同一個軌道上,不確定位的相對位置是固定的,與分段的位置無關。
(q12)即使在同一個軌道上,不確定位的相對位置仍根據分段的位置變化。
(q13)即使在同一個軌道上,不確定位的相對位置仍根據分段的位置變化。
(q14)通過順序循環(huán)軌道號信息A 611和B 612的較高位,可以改變不確定位的位置。
R)對地址信息進行加擾。[效果]每個符號(地址位)的擺動極性反轉的頻率升高,使得能更準確檢測符號(地址位)之間的邊界位置。
(r11)利用分段號作為籽數(seed),進行加擾。
(r111)利用M序列變化,改變要“異或”運算的目標的數據圖形。
(r112)使要“異或”運算的目標的數據圖形固定。
(r12)通過加擾該信息,而改變加擾M序列,可以在軌道號信息A 611與軌道號信息B 612之間改變加擾圖形。
(r13)在同一個分段上,在兩個地址區(qū)之間,改變加擾籽數。
(r131)提供用于前地址和后地址的兩種類型籽數,并在光盤上的各處使用固定籽數。
(r132)將分段地址信息和擺動地址號信息用作籽數。
S)在同一個分段的兩個地址區(qū)之間,改變圖形的內容。[效果]提高擺動符號(地址位)的極性反轉的頻率,以便更準確檢測符號(地址位)之間的邊界位置。
(s11)對同一個分段上的兩個地址區(qū),執(zhí)行位反轉過程。
T)將軌道號的偶數/奇數識別信息設置在分段之間的區(qū)上。[效果]偶數/奇數識別信息位于由記錄標記形成的記錄信息區(qū)之外。因此,偶數/奇數識別信息不影響記錄標記產生的再現信號。為此,使用下面描述的技術。
(t11)物理地放置偶數/奇數識別信息。[效果]可以快速、準確進行檢測。
(t12)局部斷開(sever)各條凹槽。[效果]這樣可以提高可制造性和生產率,從而降低產品價格。使用一束光進行記錄使得可以使用廉價、通用主記錄設備。
(t13)在各凸脊部分上排列前置坑(prepit)。
(t14)各條凹槽在局部顯著擺動(這種技術包括“凹槽斷開+凸脊前置坑”)。[效果]這樣可以提高可制造性和生產率,從而降低產品價格。使用一束光進行記錄使得可以使用廉價、通用主記錄設備??梢燥@著降低單側雙記錄層上的已記錄區(qū)產生的層間串擾(在信息再現期間,其它記錄層對再現信號的不利影響)。
U)通過使偶數軌道號或奇數軌道號能被檢測并改善格雷碼,盡管存在不確定位,但是仍可以確定(define)地址。[效果]可以準確確定地址,而與根據不確定位的確定結果無關。
V)利用用于移位地址號的軌道號信息A/B(611/612)和特定軌道碼,甚至可以確定各條凸脊上的軌道地址。[效果]該技術甚至可以使凸脊部分具有不含有不確定位、而且可以確定軌道地址的區(qū)。這樣甚至可以準確確定凸脊部分的地址。為此,使用下面描述的技術。
(v11)交錯遞增軌道號。同樣軌道號之間的凸脊區(qū)被定義具有該軌道號。利用用于確定軌道號是偶數還是奇數的裝置,確定不同軌道號之間的凸脊區(qū)的軌道號。
W)還在凹槽區(qū)上,分布排列未定義位。[效果]該技術甚至可以使凸脊部分具有不含有任何不確定位,而且可以確定軌道地址的區(qū)。這樣甚至可以準確確定凸脊部分的地址。可以預測凸脊部分和凹槽部分上不含有任何不確定位,而且可以確定軌道地址的區(qū)。這樣可以更準確檢測軌道地址。
(w11)在產生凹槽時,局部改變凹槽寬度,以產生具有固定凸脊寬度的區(qū)。
(w12)改變凹槽的擺動振幅,以在凹槽區(qū)上排列不確定位。
X)在每個分段上排列區(qū)域識別信息和分段地址信息。將軌道地址設置在分段之間的首標區(qū)上。[效果]1.通過進行擺動調制,記錄所有信息,如當前DVD-RAM的情況,這樣可以防止再現信號在前置坑首標部分具有斷續(xù)部分。因此,根據記錄標記,可以穩(wěn)定再現數據。2.與當前的DVD-RAM相比,在每個分段上,排列區(qū)域識別信息和分段地址信息(可以將記錄標記記錄在同一個位置,以便互相重疊)。這樣可以更有效進行記錄,以提高容量。3.將軌道地址設置在分段之間的首標區(qū)上。因此,凸脊上不確定位的位置不存在于在分段區(qū)上。這樣可以防止從記錄標記再現期間差錯率升高。為此,使用下面描述的技術。
(x11)在多個首標區(qū)上,分布式記錄軌道地址。
將詳細說明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基于ZCLV系統(tǒng)的信息記錄介質的數據格式以及適合該數據格式的各種擺動地址系統(tǒng)。
1]根據本發(fā)明的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下一代DVD-ROM)、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下一代DVD-R)以及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下一代DVD-RAM)通用的數據結構部分。
如圖10所示,取決于信號處理級將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的數據字段上的數據稱為幀,加擾幀或記錄幀或記錄數據字段。數據幀由2,048字節(jié)構成,而且具有主數據、4字節(jié)數據ID、2字節(jié)ID檢錯碼(IED)、6字節(jié)保留字節(jié)以及4字節(jié)檢錯碼(EDC)。附加部分68(參考圖2)將數據ID、IED以及EDC附加到主數據上。
附加了檢錯碼(EDC)后,對主數據進行加擾。然后,對加擾的32個數據幀(加擾幀)附加交叉RS(Reed-Solomon)糾錯碼,以執(zhí)行所謂ECC編碼過程。這樣可以構造記錄幀。該記錄幀含有外碼奇偶校驗(PO)和內碼奇偶校驗(PI)。
PO和PI分別是由32個加擾幀構成的、對ECC塊建立的糾錯碼。
對記錄數據字段進行4/6調制。以91字節(jié)的間隔,將同步碼(SYNC)附加到記錄數據字段上,以構成記錄幀。在一個數據字段上記錄4個記錄數據字段。
圖10示出如何使數據從主數據變更為記錄幀的。圖11示出數據幀的形式。該數據幀具有2,064字節(jié),該2,064字節(jié)由172字節(jié)×2×6行構成,而且包括2.048字節(jié)的主數據。
圖12示出由4個字節(jié)構成的數據ID。由位b31至b24構成的頭1個字節(jié)是字段信息。接著的3個字節(jié)(位b23至b0)是數據字段號。
如下所述,數據字段信息在凸出數據區(qū)域(embossed data zone)上。該數據字段信息含有扇區(qū)格式類型、跟蹤方法、反射率、記錄類型、區(qū)類型、數據類型、層號等。
扇區(qū)格式類型1b表示區(qū)域格式類型,跟蹤方法0b表示坑跟蹤,反射率1b表示最大40%,記錄類型0b表示通用類型,而1b表示實時信息(不同的缺陷管理方法用于0b和1b),區(qū)類型01b表示導入區(qū),數據類型0b表示只讀數據,層號0b表示雙層0或單層光盤,而1b表示雙層1。
下面將說明可重寫數據區(qū)上的數據字段信息。
扇區(qū)格式類型1b表示區(qū)域格式類型,跟蹤方法1b表示凹槽跟蹤,反射率1b表示最大40%,記錄類型0b表示通用類型,而1b表示實時信息(不同的缺陷管理方法用于0b和1b),區(qū)類型00b表示數據區(qū),數據類型1b表示可重寫數據,層號0b表示雙層0或單層光盤,而1b表示雙層1。還必須根據上述規(guī)則,分配這些位。
圖13示出所描述的數據字段號的內容。如果ECC塊屬于凸出數據區(qū)域、缺陷管理區(qū)或光盤識別區(qū)域,則無論如何要記錄扇區(qū)號。如果ECC塊屬于數據區(qū),則數據字段號是“邏輯扇區(qū)號(LSN)+031000h”。在這種情況下,ECC塊含有用戶數據。
此外,ECC塊屬于數據區(qū),但是不含有用戶數據,即,未使用該ECC塊。這相當于下面描述的3種情況之任一。(1)在第一扇區(qū)上,以位0開始的3位是0。在每個后續(xù)扇區(qū)上,描述連續(xù)遞增的字段號。(2)描述00 0000h與00 000Fh之間的字段號。(3)什么也沒有描述。
圖14示出記錄類型的定義。
即,當出現在凸出數據區(qū)域上時,ECC塊被“保留”。當出現在可重寫區(qū)域以及導入區(qū)和導出區(qū)上時,“保留”ECC塊。當ECC塊出現在可重寫數據區(qū)域和數據區(qū)上時,0b表示一般數據(general data),而1b表示實時數據。對于一般數據,如果該塊存在缺陷時,對相應扇區(qū)應用線性替換算法。對于實時數據,如果該塊存在缺陷,則不對相應扇區(qū)執(zhí)行線性替換算法。
現在,將說明檢錯碼(IED)。
當將以矩陣形式排列的每個字節(jié)被定義為Ci,j(i=0至11,i=0至171),而IED的每個字節(jié)被定義為C0,j(j=0至4)時,則IED被表示為如下IED(X)=Σj=45C0,j·X5-j]]>={I(X)·X2}mod{GE(X)}]]>在這種情況下,下面的等式成立I(X)=Σj=03C0,j·X3-j]]>GE(X)=Πk=01(X+αk)]]>其中α表示原始多項式的原根。
P(x)=x8+x4+x3+x2+1RSV是6字節(jié),而第一字節(jié)用作用于加擾的籽數信息。其它5個字節(jié)是0h,并保留該其它5個字節(jié)。
檢錯碼(EDC)是4個字節(jié)的檢驗碼并伴隨有未加擾數據幀中的2,060字節(jié)。假定數據ID的第一字節(jié)的MSB是b16511,而最后一字節(jié)的LSB是b0。然后,EDC的每位bi(i=31至0)被表示為如下EDC(x)=Σi=310bixi]]>=I(x)mod{g(x)}]]>在這種情況下,下面的等式成立I(x)=Σi=1651132bixi]]>g(x)=x32+x31+x4+1]]>
圖15A示出在產生加擾幀時,送到反饋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值的例子。圖15B示出反饋移位寄存器,它用于產生加擾字節(jié)。準備16種預置值。
r7(MSB,最高有效位)至r0(LSB,最低有效位)中的8位被移位并被用作加擾字節(jié)。圖15中的每個初始預置號等于數據ID 4位(b7(MSB)至b4(LSB))。在開始加擾數據幀時,必須根據4位數據ID,將r14至r0上的初始值設置為圖15A所示表中的初始預置值。
該初始預置值用于16個連續(xù)數據幀。然后,轉換初始預置值,然后,將該轉換的預置值用于接著的16個連續(xù)數據幀。
提取初始值的低8位r7至r0作為加擾字節(jié)S0。隨后,移位該8位,之后,提取加擾字節(jié)S1。將這種操作重復2047次。一旦從r7至r0中提取了加擾字節(jié)S0至S2047,數據幀就從主字節(jié)Dk改變?yōu)榧訑_字節(jié)D’k。加擾字節(jié)D’k被表示為如下D’k=DK·SK 對于k=0至2047其中·意味著“異或”邏輯運算現在,將說明ECC塊的配置。(B)(C)圖16示出ECC塊。ECC塊由32個連續(xù)加擾幀構成。在垂直方向,排列192行+16列。在水平方向,排列(172+10)×2列?!癇0,0”、“B1 ,0”...分別是1字節(jié)。PO和PI表示糾錯碼,而且分別意味著外奇偶校驗和內奇偶校驗。
在圖16所示的ECC塊中,將(6行×172字節(jié))單元看作一個加擾幀。圖17示出作為加擾幀的排列再示出(redrawn)的ECC塊。即,ECC塊由32個連續(xù)加擾幀構成。此外,該系統(tǒng)將ECC塊看作一對(塊182字節(jié)×207字節(jié))。當利用L表示左ECC塊中的每個加擾幀,而利用R表示右ECC塊中的每個加擾幀時,如圖17所示排列各幀交替出現在右塊上。
即,ECC塊由32個連續(xù)加擾幀構成。每行奇數扇區(qū)的左半部分被右半部分代替。此外,172字節(jié)×2×192行等于172字節(jié)×12行×32加擾幀,而且構成信息字段。將16字節(jié)PO分別附加到兩個172字節(jié)列上,以形成RS的外碼(208,192,17)。此外,將10字節(jié)PI(RS(182,172,11))附加到左塊和右塊上的兩個208字節(jié)行的每一個上。
每個加擾幀內的號表示加擾幀號。尾標R和L分別表示加擾幀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利用下面描述的過程,產生圖16所示的PO和PI。
首先,將16字節(jié)Bi,j(192=至207)附加到列j(j=0至171以及j=182至353)。利用如下所示的多項式Rj(X)定義Bi,j。多項式Rj(X)形成兩個172字節(jié)列的每一個的外碼RS(208,192,17)。
Rj(X)=Σi=192207Bi,j·X207-i]]>={Ij(X)·X16}mod{GPO(X)}]]>在這種情況下,下面的等式成立Ij,k(X)=Σi=0191Bm,n·X191-i]]>GPO(X)=Πk=015(X+αk)]]>然后,將10字節(jié)的Bi,j(j=172至181,j=354至363)附加到行i(i=0至207)。利用如下所示的多項式Ri(X)定義Bi,j。多項式Rj(X)形成每一(208×2)/2字節(jié)行(對于j=172至181)的外碼RS(182,172,11)。
Ri(X)=Σj=172181Bi,j·X181-j]]>={Ii(X)·X10}mod{GPI(X)}]]>
在這種情況下,下面的等式成立Ii(X)=Σj=0171Bi,j·X171-j]]>GPI(X)=Πk=09(X+αk)]]>(對于j=354至363)Ri(X)=Σj=354363Bi,j·X363-j]]>={Ii(X)·X10}mod{GPI(X)}]]>在這種情況下,下面的等式成立Ii(X)=Σj=182353Bi,j·X353-j]]>GPI(X)=Πk=09(X+αk)]]>其中α表示原始多項式的原根。
P(x)=x8+x4+x3+x2+1圖16所示每個B矩陣的元素Bi,j構成208行×182×2行。在B矩陣中,各行交錯,以便元素Bi,j重新排列成元素Bm,n。利用下面的等式表示交錯規(guī)則 n=j[當i≤191,j≤181]m=(i-191)×13-7n=j[當i≥192,j≤181] n=j[當i≤191,j≥182]m=(i-191)×13-1n=j[當i≥192,j≥182]
其中 意味著小于p的最大整數。
因此,如圖18所示,單獨分布16個奇偶校驗行(由PO和PI構成)。具體地說,數據布局局部交換部分63(參考圖2)將16個奇偶校驗行的每一個設置在兩個記錄幀之間的間隔內。因此,先前由12行構成的記錄幀現在由12+1行構成。在行交錯之后,13行×182字節(jié)被稱為記錄幀。因此,在行交錯之后,ECC塊由32個記錄幀構成。在圖17所示幀的右側和左側中,每個記錄幀含有總共6行。此外,在左塊(182×208字節(jié))和右塊(182×208字節(jié))的不同行排列PO。該圖將該ECC塊顯示為一個完整ECC塊。然而,在實際數據再現過程中,該ECC塊順序到達糾錯部分。為了提高這種糾錯過程的糾錯能力,采用諸如圖18所示交錯系統(tǒng)的交錯系統(tǒng)。ECC編碼電路61(參考圖2)執(zhí)行這種交錯處理過程和糾錯處理過程。
現在,將說明記錄數據字段(點D)的配置。
調制電路51(參考圖2)連續(xù)調制13行×182字節(jié)(2,366字節(jié))的記錄幀。然后,數據合成字段44將兩個同步碼附加到被調制的記錄幀上。同步碼之一附加設置到第0列的前面。同步碼之另一附加設置到第91列的前面。當記錄數據字段開始時,同步碼SY0處于狀態(tài)1(如圖20所示)。記錄數據字段由13組×2同步幀構成,如圖19所示。在調制之前,29,016通道位長度(channel bit length)的一個記錄數據字段等同于2,418字節(jié)。
在圖19中,SY0至SY3表示從圖20所示的代碼中選擇的同步碼(SYNC)。圖19所示的數24和1,092表示通道位長度。
在圖19中,對于偶數記錄數據字段和奇數記錄數據字段,將PO(外奇偶校驗)信息插入最后兩個同步幀的同步數據區(qū)內(即,具有SYNC碼SY3的最后一個同步幀和具有SYNC碼SY1的后續(xù)同步幀)。
將圖17中的“部分左PO”插入偶數記錄數據字段的最后兩個同步幀內。將圖17中的“部分右PO”插入奇數記錄數據字段的最后兩個同步幀內。如圖17所示,一個ECC塊由左和右“較小ECC塊”構成。對于每個扇區(qū),交替插入不同PO組(屬于左較小ECC塊的PO和屬于右較小ECC塊的PO)中的數據。
圖19A示出其中同步碼SY3和SY1連續(xù)的左數據字段。圖19B示出其中同步碼SY3和SY1連續(xù)的右數據字段。
圖21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上的導入區(qū)的數據結構的示意圖。
2]根據本發(fā)明的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第一實施例(A)本發(fā)明可以將兩種數據結構記錄到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下一代DVD-ROM)上。內容提供商可以根據數據內容選擇兩種數據結構之任一。
2-1)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下一代DVD-ROM)的第一實施例的數據結構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可以位于或者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數據具有第一數據單元(ECC塊),該第一數據單元由第二數據單元(分段)構成,第二數據單元由第三數據單元(扇區(qū))構成,第三數據單元由第四數據單元(同步數據)構成,其特征還在于,可以檢測和校正第一數據單元內的數據錯誤。
即,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數據具有與信息記錄介質(僅再現/附加可記錄/可重寫)的類型無關的數據單元和分層結構,例如圖22所示的數據單元和分層結構。本發(fā)明的最基本特征在于,將一個ECC塊401,即其內的數據錯誤可以被檢測或校正的最大數據單元分割為8個分段411至418[這對應于發(fā)明點(E)]。分段411至418分別由4個扇區(qū)230至233或234至238構成。如圖19和18已經示出的那樣,以及如圖22再一次示出的那樣,扇區(qū)230至241分別由#0 420至#25 429的26個同步幀構成。一個同步幀由同步碼431和同步碼432構成,如圖20所示。一個同步幀含有1,116通道位(24+1,091)的數據,如圖19所示。同步幀長度433是其上記錄了一個同步幀的信息記錄介質221上的物理距離,同步幀長度433在各處是固定的(假定排除了因為區(qū)域內(intra-zone)同步引起的物理距離變化)。
本發(fā)明的特征還在于,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允許設置多種類型的記錄格式[這對應于發(fā)明點(A)]。具體地說,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示出兩種類型的記錄格式。圖23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之間的差別。圖23A示出第一實施例。分段#1 411至#8 418物理地連續(xù)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221上,以便在各分段之間沒有任何間隙。相反,在第二實施例中,首標區(qū)#1 441至#8 448分別插在相應兩個分段#1 411至#8 418之間[這對應于發(fā)明點(F)]。首標區(qū)#1 441至#8 448的物理長度分別等于同步幀長度433。
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221上的數據的物理距離基于同步幀長度433。因此,使首標區(qū)#1 441至#8 448的物理長度分別等于同步幀長度433在有助于管理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221上的實際數據布局和控制存取數據方面有效。
2-2)與根據本發(fā)明的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下一代DVD-ROM)的第二實施例共同的部分具有這樣的數據結構,即在導入部分與導出部分之間不產生間隙。[效果]如果在整個信息記錄介質上,數據結構發(fā)生變化,則當再現設備第一次開始從信息記錄介質再現數據時,它不能判定它應該使用哪種數據結構。因此,開始再現需要不必要的長時間。當對一部分(導入部分和導出部分)信息記錄介質使用共同數據結構時,起動后(安裝了信息記錄介質后,當信息再現設備或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立即開始再現時),首先存取該部分,以便能利用同樣的格式再現最少量的所需信息。因此,起動后,可以穩(wěn)定、快速再現。
2-3)其上記錄了兩種格式的識別信息的位置[這對應于發(fā)明點(A)](2-311)在同一個光盤上使用共同格式(在同一個光盤上不能改變格式)。
下面是替換實施例(2-312)根據記錄內容,可以將兩種格式混合在一起。
(2-313)將DVD-ROM的格式識別標志信息(包括一部分第二建議)記錄到光盤上。
(2-321)將格式識別標志信息記錄到共同格式區(qū)上(在控制數據區(qū)上,如圖21所示)。
(2-322)將格式識別標志信息記錄到可記錄區(qū)上。對于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將識別標志設置在可重寫數據區(qū)域的光盤識別區(qū)域上。
3]根據本發(fā)明的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下一代DVD-ROM)的第二實施例3-1)說明位于分段之間的“ROM-首標”的結構配置在根據本發(fā)明的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第二實施例中描述的記錄格式,以使首標區(qū)#1 441至#8 448分別插在圖23B所示的上述相應兩個分段#1 411至#8 418之間[這對應于發(fā)明點(A)]。
3-2)說明第二實施例的“ROM首標”的具體數據結構[這對應于發(fā)明點(F)]在傳統(tǒng)ROM介質的再現操作過程中,必須首先讀含有請求數據塊的糾錯塊。然后,根據塊號等的差別,計算并預測相對于當前位置、預期在其上存在指定塊的位置。然后,開始尋道操作。在尋道操作進展到預測的指定位置后,從信息數據中提取讀時鐘。然后,執(zhí)行通道位同步、檢測幀同步信號以及符號同步,以讀取符號數據。其后,檢測塊號,以確認這就是指定的塊。即,在從公用ROM介質再現時,僅將基于信息坑的RF信號用作檢測信號。因此,RF信號負責對光盤轉動、信息線速度以及產生作為數據讀時鐘的通道位讀時鐘進行的所有控制。在記錄與再現介質上,本發(fā)明關心的地址信息等以與數據信息的形式不同的信號形式存在,以指定記錄位置。因此,通道位時鐘生成PLL等可以利用這種信號檢測線速度等。因此,可以進行控制,以使PLL的振蕩頻率接近正確通道位時鐘頻率。因此,可以提供不僅可以縮短PLL的鎖定時間,而且可以防止失控的最佳系統(tǒng)。然而,ROM介質不允許使用這種信號,因而不允許使用類似的控制系統(tǒng)。因此,構造了使用信息信號中的最長代碼長度(Tmax)或最短代碼長度(Tmin)信號的系統(tǒng)。即,對于ROM介質,重要的是盡早鎖定PLL。要求提供用于實現該目的的信號形式。然而,對于現有CD或DVD的ROM介質,通過僅聚焦于記錄密度,然后構造記錄與再現介質的數據/軌道結構,確定數據/軌道結構。結果,數據流等因介質而不同。
為了開發(fā)用于下一代介質、同時允許在諸如ROM介質和R/RAM的的記錄與再現介質之間使用同樣的數據流的記錄系統(tǒng),考慮采取措施提高記錄密度。提高記錄密度的一種方法是提高調制效率。考慮引入新型調制系統(tǒng),相對于記錄與再現光束的直徑,該調制系統(tǒng)可以減小最短位長度(Tmin)。當相對于光束直徑,縮短最短位長度時,不能控制信號振幅。此外,即使利用PPML技術等可以進行數據讀,但是仍難以檢測用于執(zhí)行通道位分離的通道位時鐘生成PLL的相位。為了提高密度而引入這種技術,使得更難以僅根據上述坑信號,鎖定ROM介質上的PLL。因此,高速尋道也變得困難,而且為了進行尋道,必須插入輔助信號。
配置在根據本發(fā)明的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第二實施例中描述的記錄格式,以致即使對于ROM介質,仍可以將首標區(qū)#1 441至#8 448分別插在相應兩個分段#1 411至#8 418之間,如上所述,而且如圖23B所示。此外,將進行尋道和鎖定通道位時鐘生成PLL所需的信號插入每個首標區(qū)。這樣可以實現與對可記錄介質的再現過程執(zhí)行的控制相同的控制。
圖41是示出ROM介質上的首標區(qū)的實施例的示意圖。首標區(qū)由首標同步1001和特定碼1002構成。首標同步由每一比信息信號內的Tmax長的重復通道位長度構成。特定碼由糾錯ECC塊號、分段號(分段序號)、版權保護信號以及其它控制信息信號構成。用于信息數據的幀同步信號的Tmax信號考慮通道位同步和符號同步能力確定其代碼長度。然而,分段首標區(qū)上的同步信號幾乎不受這種限制。因此,如果在變速再現過程的尋道操作期間,同步信號可以檢測與其它信息數據區(qū)上的信號形式不同的信號形式,則可以預測線速度等。這使得可以進行控制,以致即使振蕩頻率失控,仍可以使通道位時鐘生成PLL的振蕩頻率接近通道位時鐘頻率。特定方法可以建立多個信號,每一個信號代碼長度比插入幀同步信號內的Tmax信號的代碼長度長。
可以以特定碼的方式,設置在數據區(qū)上未設置的特殊控制信號。例如,特殊控制信號包括版權保護信號或介質特定信息信號。設置這種特殊信息區(qū)使得該系統(tǒng)能夠被擴展。
圖42是示出另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首標區(qū)由首標同步1001和隨機碼1003構成。在圖41所示的特定代碼區(qū)上設置隨機信號,以便于鎖定通道位時鐘生成PLL。在諸如傳統(tǒng)DVD-RAM的記錄介質上,插入重復的固定碼長度的信號(VFO),以便容易鎖定PLL。ROM介質很可能象檢測跟蹤誤差信號的方法那樣,采用檢測相差的方法。利用檢測相差的方法,如果與目標軌道相鄰的軌道的信號圖形與目標軌道的信號圖形相似,則相鄰軌道產生的串擾使跟蹤誤差不能被檢測。因此,采用由用于記錄介質等的固定周期信號構成的VFO信號有問題。相反,如果利用PRML系統(tǒng)等以提高記錄密度,則最短代碼長度很可能使得難以利用通道位時鐘生成PLL檢測相差。當然,關于便于鎖定PLL的相位,檢測靈敏度一致地隨相位檢測次數提高。必須考慮該方面。因此,圖42所示的隨機碼部分使用隨機信號,該隨機信號由有限碼長度的組合構成,該有限碼長度不取決于PLL相位檢測可靠的代碼長度的最短坑部分和減少檢測次數的代碼長度的最長坑部分。即,隨機信號由具有有限行程(run length)的代碼構成。
還可以利用隨機數發(fā)生器產生的隨機信號,加擾圖41所示的特定代碼,利用分段號指定隨機信號的初始值。在這種情況下,當將解擾數據調制為記錄信號時,要求分解(deform)調制表,以提供具有有限行程的記錄信號流。與將加擾處理功能用于當前DVD-ROM中數據區(qū)的情況,這種處理過程可以防止特定代碼區(qū)上的相鄰軌道圖形相同。
4]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與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下一代DVD-ROM)之間的格式關系將參考圖24,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與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下一代DVD-ROM)之間的記錄格式(格式)關系。圖24A和24B是圖23所示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第一和第二實施例的復制。與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第二實施例相同,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具有首標區(qū),每一首標區(qū)設置在分段#1 411至#8 418中的相應兩個分段之間,該首標區(qū)的長度等于同步幀長度433。然而,將不同的數據(記錄標記)圖形記錄到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首標區(qū)上和圖24C所示的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的首標區(qū)#2 452至#448上。同樣,將不同數據(記錄標記)圖形記錄到圖24B所示的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首標區(qū)#2 442至#8 448和圖24D所示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的首標區(qū)#2 462至#8 468上。這樣可以確定信息記錄介質221的類型。
在[5]中已經描述了使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首標區(qū)的方法。然而,將參考圖24B、24C和24D說明根據這些介質之間的差別使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和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的首標區(qū)的方法。在此所示的附加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是僅對其進行一次記錄操作的一次性寫入型記錄介質。因為下面的原因,在圖24中使用術語“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通常執(zhí)行連續(xù)刻印過程,但是如果對特定塊進行記錄,則利用附加寫系統(tǒng)繼續(xù)將數據記錄到2個相鄰數據塊上。
在說明介質之間的首標結構的差別前,先說明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與記錄與再現介質之間的數據流的差別。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上,在包括首標區(qū)的所有數據塊上,在通道位與符號數據之間建立規(guī)定的關系。然而,在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上,通道位的相位至少在塊之間的區(qū)以及對應于記錄操作的停止的區(qū)上發(fā)生變化。在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相位很可能因分段而不同。即,在僅再現介質上,通道位相位從開始到結束保持不變,而在記錄型介質上,通道位相位在首標區(qū)上顯著變化。
相反,在記錄型介質上,物理地形成記錄軌道凹槽,作為記錄軌道,而且為了控制記錄速率或者能夠插入地址信息,使該凹槽擺動。因此,即使在諸如變速再現的處理操作期間,仍可以控制通道位時鐘生成PLL的振蕩頻率,而且可以防止該振蕩頻率失控(run away)。然而,在記錄過程完成后,僅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用于再現。因此,為了處理其中作為[5]中描述的檢測跟蹤誤差的方法,引入相差系統(tǒng)的情況,要求避免在相鄰軌道上具有同樣的記錄信號圖形。在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如果相差系統(tǒng)不用作檢測跟蹤誤差的方法,則即使在相鄰軌道上具有同樣的信息信號圖形,通常仍不發(fā)生問題。因此,首標區(qū)最好具有可以容易地鎖定通道時鐘生成PLL的結構,即,圖42所示的隨機碼區(qū)最好具有諸如VFO的固定周期信號。
由于不同類型的介質具有相應特性,所以將考慮到介質的特性優(yōu)化的數據結構分別引入圖24B所示的首標區(qū)442、圖24C所示的首標區(qū)452以及圖24D所示的首標區(qū)462。
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每個首標區(qū)由有助于檢測線速度的圖形和有助于根據隨機信號鎖定通道位生成PLL的信號構成。
為了處理首標區(qū)上的相位變化,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的每個首標區(qū)由有助于根據隨機信號鎖定通道位生成PLL的信號構成,因為擺動檢測防止通道位時鐘生成PLL的振蕩頻率失控,而且因為進行控制以將該振蕩頻率設置到接近通道位時鐘頻率。
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的每個首標區(qū)可以引入固定周期的VFO圖形,以便于鎖定PLL,而且每個首標區(qū)分別包括首標標記信號等。
通過根據信息記錄介質的類型改變首標區(qū),可以容易地識別該介質。此外,由于僅再現介質的首標區(qū)與可記錄介質的首標區(qū)不同,所以提高了版權保護系統(tǒng)的保護能力。
5]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的各實施例的共同技術特征
5-1)說明區(qū)域結構根據本發(fā)明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具有區(qū)域結構,如圖25所示。
在本發(fā)明中,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具有再現線速度5.6m/s通道長度0.086μm軌道間距0.34μm通道頻率64.8MHz記錄數據(RF信號)(1,7)RLL擺動載波頻率約700kHz(93T/擺動)調制相差[deg]±90.0分段/軌道12至29分段區(qū)域約18個區(qū)域5-2)說明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地址信息的記錄形式在本發(fā)明中,利用擺動調制過程,將地址信息預先記錄到記錄型信息記錄介質上。作為擺動調制系統(tǒng),使用±90°(180°)相位調制,而且采用NRZ(不歸零)方法。此外,使用L/G(凸脊和凹槽)記錄方法用于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本發(fā)明的該實施例的主要特征是,擺動調制系統(tǒng)用于L/G記錄方法。參考圖26做具體說明。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利用8或12個擺動表示1個地址位(還被稱為地址符號)區(qū)511。在1個地址位區(qū)511上的各處,頻率、振幅和相位相同。如果連續(xù)的地址位具有同樣的值,則在1個地址位區(qū)511的邊界(在圖26中利用帶陰影三角形表示)上,相位保持不變。如果保留地址位,則保留擺動圖形(被移相180°)。
5-3)說明L/G記錄方法和由擺動調制產生的未定義位的混合作為信息記錄介質221上的信息指示地址,根據本發(fā)明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具有3種地址信息,即,作為區(qū)域識別信息的區(qū)域號信息、作為分段地址信息的分段號信息以及作為軌道地址信息的軌道號信息。分段號表示一圈內的一個數,而軌道號是區(qū)域上的一個數。如果采用圖25所示的區(qū)域結構,則對于區(qū)域識別信息和分段地址信息,相鄰軌道具有同樣的值。然而,對于軌道地址信息,相鄰軌道具有不同的值。
如圖27A所示,假定將“...110...”記錄到凹槽區(qū)501上作為軌道地址信息,而將“...0010...”記錄到凹槽區(qū)502上作為軌道地址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插在“1”和“0”的相鄰凹槽區(qū)之間的凸脊區(qū)504具有周期性變化的凸脊寬度。因此,未定義基于擺動的地址位。下面將簡要說明其原因。光盤反射的激光束被光檢測器PD檢測,該光檢測器PD由4個光電檢測單元Sa、Sb、Sc和Sd構成,如圖27所示的光電檢測單元。如果利用A至D表示各檢測部分的檢測輸出,產生擺動地址信號作為差值信號“A+B-(C+D)”。因此,如圖27B所示,在凸脊區(qū)504上,擺動地址信號的振幅是不確定的,或者降低,從而防止定義地址位。
在本發(fā)明中,該區(qū)被稱為“不確定位區(qū)504”。當聚光點通過不確定位區(qū)504時,凸脊寬度周期性地變化。因此,該區(qū)反射的并在通過物鏡(未示出)后返回到它的總光量周期性地變化。由于記錄標記被形成在凸脊上的不確定區(qū)504上,所以上述作用周期性地改變從記錄標記再現的信號。這樣不利于降低再現信號的檢測特性(降低再現信號的差錯率)。
5-4)說明用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格雷碼和特殊軌道碼(根據本發(fā)明)的內容為了減小不確定位區(qū)504的入射,本發(fā)明對已知的“格雷碼”或上述格雷碼進行了改進,而且使用本發(fā)明新建議的特殊軌道碼(這構成發(fā)明點)[這對應于發(fā)明點(M)]。
圖28示出格雷碼。格雷碼的特征在于,在十進制值每次改變1時,“僅1位變化”(以反射二進制方式)。
圖29示出本發(fā)明新建議的特殊軌道碼。特殊軌道碼的特征在于,在十進制值每次改變2時,“僅1位變化”(軌道號m與m+2具有反射二進制關系),而且在2n與2n+1(n是整數值)之間,僅最高有效位發(fā)生變化,而其它較低位不變。根據本發(fā)明的特殊軌道碼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通過設置代碼,滿足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范圍,該代碼的特征在于,在十進制值每次改變2時,“僅1位變化”(軌道號m與m+2具有反射二進制關系),而且地址位因2n與2n+1之間保持的特定關系而變化。
6]說明擺動地址格式排列的實施例6-1)說明分段格式的實施例圖30示出要記錄到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的可重寫數據的記錄格式。圖30A示出與先前說明的、圖24A所示內容相同的內容。在本發(fā)明的該實施例中,對每個分段重新可重寫數據。圖30B至30D示出可重寫單元上的可重寫數據的結構。利用分段#2信息的重寫單元531,重寫可以重寫到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數據。分段#2上的可重寫數據525的數據內容具有同樣的數據結構格式,而與諸如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圖24B)和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圖24C)的介質類型無關。因此,可以將9,672字節(jié)的數據記錄到該分段上。具體地說,分段#2上的可重寫數據525的數據內容由圖22所示的4個扇區(qū)數據構成。每個扇區(qū)數據由圖22或圖19所示的26個同步幀構成(數據字段結構)。如圖30C所示,在分段2上的信息的可重寫單元531上,對進行復制保護的復制信息區(qū)524分配2字節(jié),這2字節(jié)位于分段#2的可重寫數據525之前。在復制信息區(qū)524之前,對用于指示VFO區(qū)的結束位置的預同步區(qū)523設置3字節(jié)。對VFO(可變頻率振蕩器)區(qū)522設置35字節(jié),在再現期間,VFO區(qū)522用于可重寫數據525的同步。緊接在可重寫數據525之后設置后同步信號(postamble)區(qū)526,以指出可重寫數據525的結束位置。分別在分段#2的信息的可重寫單元531上的前端和尾端排列防護區(qū)521和527。前防護區(qū)521是30字節(jié)+J,而后防護區(qū)527是22字節(jié)-J。這樣可以實現“隨機移位”,在“隨機移位”中,改變“J”的值,以改變分段#2的信息的可重寫單元531的寫開始位置和寫結束位置。相變型記錄膜的特征在于,在可重寫數據的寫開始位置和寫結束位置,記錄膜的特性很可能發(fā)生顯著變化。隨機移位,例如上面描述的隨機移位可以防止相變型記錄膜的特性降低。
為了將可重寫單元的物理范圍進行比較,圖30B示出用于分段#1的信息的可重寫單元530的一部分,而圖30C示出用于分段#3的信息的可重寫單元的一部分532。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重寫時,在重疊部分541和542上,前防護區(qū)521和后防護區(qū)527互相部分重疊[這對應于發(fā)明點(G)]。在單側雙記錄層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上,利用部分重疊進行重寫可以消除層間串擾。
現在,將參考圖31,說明通過進行擺動調制,用于將地址信息記錄到根據本發(fā)明的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上的記錄格式。圖31A對應于圖24C或24D。在圖31中,描述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然而,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不局限于該方面,而且可以應用于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即,代替可重寫首標區(qū)462和463,可以提供附加可記錄首標區(qū)452和453。
根據采用180°調相的擺動調制,預先記錄其上記錄了分段#2412的信息的物理區(qū),如圖31B所示。凹槽區(qū)551擺動,如圖26或27所示。在該區(qū)上,預先記錄總共1,248周期的擺動。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如圖26所示,使用8個或者12個擺動,利用NRZ方法表示一個地址位。此外,如圖31C所示,將擺動地址區(qū)551分割為兩個區(qū),這兩個區(qū)包括區(qū)561,在其上設置擺動地址1w;以及區(qū)562,在其上設置擺動地址2w(在每個區(qū)上分別排列624周期的擺動)。在這兩個區(qū)上記錄基本相同的地址信息(調制信息形式因加擾過程而不同)。因此,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對每個分段#2 412多次排列地址信息[這對應于發(fā)明點(H)]。此外,如圖31B所示,偶數/奇數軌道號確定區(qū)552和553存在于分別位于擺動地址區(qū)551之前,而且與擺動地址區(qū)551相連的這些區(qū)上,其中記錄可重寫首標區(qū)462和463上的信息。
圖31D示出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排列軌道地址記錄區(qū)571和572,代替偶數/奇數軌道號確定區(qū)552和553。下面將詳細說明軌道地址記錄區(qū)571和572。
8-2)說明EDC被送到每個軌道地址的實施例圖32和33示出位于其上設置了擺動地址1w的區(qū)561上的以及其上設置了擺動地址2w的區(qū)域562上的數據的結構,如圖31C所示。利用圖26所示的地址位表示,描述這兩種數據結構。在圖32和33上,數據被分割為糾錯單元606以及檢錯單元607和608。因此,不確定位的不利影響被限制在檢錯單元內,以確??煽吭佻F其它數據。通過檢測偶數號軌道或奇數號軌道,可以確定不確定位的位置。在圖32所示的例子中,0≤k≤4。格雷碼或特殊軌道碼用于“軌道號信息”。對應于分段地址信息的分段號以“000001”開始。
在圖32和33所示的實施例中,利用8個擺動表示一個地址位。圖32和33所示的“(...b)”指出地址位的每條信息的數據長度。數據長度總值是78地址位,對應于624個擺動。擺動地址設置區(qū)561和562中的數據主要由指出擺動地址的開始位置的地址同步信息603、軌道地址信息記錄區(qū)605以及用于非軌道地址的其它地址的地址信息記錄區(qū)604構成。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圖32所示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具有區(qū)域結構。圖33所示的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具有CLV(恒線速度)結構。
因此,結構差別反映在圖32與圖33之間的格式差別上。在具有區(qū)域結構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通過設置前地址位位置移位區(qū)601和尾地址位位置移位區(qū)602,以使至多4個地址位向前或向后移位,防止在圖17所示的ECC塊的垂直方向排列不確定位(后面將做更詳細說明)[這對應于發(fā)明點(P)]。圖32中的“K”具有在0至4范圍內的任意值。利用隨機數發(fā)生器(未示出)的輸出值設置“K”的值,以便在其上排列各擺動地址的區(qū)561與562之間變化。
在圖32所示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將在下面的1、2、3和4中所述的地址信息記錄到其上排列了各擺動地址的區(qū)561和562上。
1.軌道地址信息記錄區(qū)506-表示區(qū)域上的軌道號?;旧蠈⑼粋€軌道號寫兩次,作為軌道號信息A 611和軌道號信息B 612。然而,因為如下所述的數據加擾過程,在加擾之后,將軌道號信息A 611和軌道號信息B 612記錄到軌道地址信息記錄區(qū)605上,作為不同形式的數據代碼[這對應于發(fā)明點(S)]。
2.分段地址信息621和633-指出軌道上的軌道號(信息記錄介質221的一圈上的)。基本上將同一個分段號寫兩次,作為分段地址信息621和分段地址信息622。第一分段地址信息621用作數據加擾過程的“籽”信息,因此,以原始(raw)形式記錄它(而不根據加擾過程,進行代碼變換)。然而,以被數據加擾過程變換的代碼形式,將第二分段地址信息622記錄在到信息記錄介質622上[這對應于發(fā)明點(S)]。地址位的值在圖26所示的1地址位區(qū)511的邊界(“三角形”示出)發(fā)生變化。因此,信息再現設備或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將PLL(鎖相環(huán))設置到邊界位置,以檢測地址位。因此,當地址位長時間保持同樣的值(“0”或“1”)時,PLL的相位偏離邊界位置。因此,為了防止地址位在長時間內保持同一個值,進行數據加擾[這對應于發(fā)明點(R)]。
然而,如上所述,第一分段地址信息621用作用于數據加擾的“籽”信息,因此以原始形式記錄它(不根據加擾過程進行代碼變換)。如圖32所示,分段地址信息621具有6位的長數據長度。本發(fā)明對第一分段地址信息621進行處理,以防止同一個值保持長時間周期。當作為分段地址信息621,從“0”開始對分段號計數時,由6個連續(xù)“0”構成的圖形“000000”出現在分段地址信息621上。為了避免出現該問題,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從“000001”開始對分段號計數[這對應于發(fā)明點(I)]。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不局限于上述內容,而且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特征在于,調整設置地址號的方法。替換上述實施例的方法例如刪除地址號信息中具有n(n為例如至少3或4)個連續(xù)“1”或“0”的地址號。
3.區(qū)域識別信息625和626-指出信息記錄介質221上的區(qū)域號,而且含有“區(qū)域(n)”中的值“n”,如圖25所示。將同一個區(qū)域號寫兩次,作為區(qū)域識別信息625和區(qū)域識別信息626,對區(qū)域識別信息625和區(qū)域識別信息626均進行數據加擾。
4.記錄層識別信息626和627-無論是根據本發(fā)明的僅再現型、附加可記錄型還是可重寫型的信息記錄介質221均具有“單側雙記錄層”結構,這種結構具有記錄層A 222和B 223,而且在該數據結構中,可以對同一側再現和記錄數據。記錄層識別信息626和627指出現在正在對記錄層A 222和B 223中的哪個進行再現或記錄。將同一個記錄層號寫兩次,作為記錄層識別信息626和記錄層識別信息627。
根據本發(fā)明原理,記錄1、2、3和4中的信息。此外,如圖31所示,將擺動地址區(qū)551分割為多個(在本發(fā)明例子上是2個)區(qū),將地址信息記錄到每個區(qū)上。在這種情況下,記錄用于指出現在再現的地址信息對應于擺動地址設置區(qū)561和562中的哪個的信息,作為擺動地址號信息623和624。此外,在圖32所示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記錄用于指出分段號是否是同一個軌道上的最終值的信息,作為軌道間最終分段識別信息628和629。
如圖33所示,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采用上述CLV系統(tǒng)。因此,區(qū)域識別信息625和626以及軌道間最終分段識別信息628和629是不必要的。此外,在這種情況下,利用相應的連號表示信息記錄介質221上的所有軌道。因此,數據長度從圖32所示的12位增加到圖33所示的20位。
在圖32或圖33中,除了軌道地址外,在地址信息記錄區(qū)604上建立一個糾錯單元606。在軌道地址信息記錄區(qū)605上,對相應軌道號信息A 611和B 612,建立檢錯單元607和608。這樣,擺動地址設置區(qū)561和562被分離為糾錯單元606和檢錯單元607和608。因此,可以將諸如圖27所示不確定位區(qū)的不確定位區(qū)504的混合的不利影響包含在一個檢錯單元607或608內,以防止不確定位區(qū)504的混合對外部數據區(qū)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糾錯過程和檢錯過程使得可以從不含有不確定位的糾錯單元606和檢錯單元607和608可靠讀取信息[這對應于發(fā)明點(N)]。此外,在這兩個附圖中,將出現在從位于頭部的分段地址信息621到記錄層識別信息626的區(qū)上的8位看作數據加擾過程的“籽”信息記錄區(qū)641。將數據加擾目標數據642設置在圖32內從區(qū)域識別信息625到軌道號信息B 612的范圍內,或者設置在圖33中從分段地址信息622到軌道號信息B 612的范圍內。如果如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情況,分段地址信息621或擺動地址號信息623包含在數據加擾過程的“籽”信息中,則在同一個軌道上,用于加擾的“籽”信息因分段而不同,而且在擺動地址設置區(qū)(placed area)561與562之間變化。因此,加擾軌道號信息A 611和B 612中的記錄代碼(變換代碼)因分段而不同,而且在擺動地址設置區(qū)561與562之間變化。因此,改變不確定位區(qū)(圖27中的504)的位置,以防止不確定位以垂直方向排列在圖18所示的ECC塊上。
參考圖34,說明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建立擺動地址數據的過程。首先,在步驟ST01,產生上述各種地址信息(未加擾原始數據)。然后,在ST02,分別對軌道號信息A 611和B 612執(zhí)行圖28或29所示的格雷碼變換過程或特殊軌道碼變換過程[這對應于發(fā)明點(O)]。此外,在ST03,從各條地址信息中提取8位,這8位存在于從位于頭部的分段地址信息621到記錄層識別信息626的區(qū)上,該區(qū)包含在用于進行數據加擾的“籽”信息記錄區(qū)641上。然后,利用籽信息,對包含在范圍642內的所有目標數據應用數據加擾,以進行數據加擾(ST04)[這對應于發(fā)明點(R)和(O)]。
因此,將8位ECC(糾錯碼)信息630附加到出現在從分段地址信息621到軌道間最終分段識別信息629的區(qū)上的24位上(在圖33中,出現在從分段地址信息621到記錄層識別信息627的區(qū)上的16位),該區(qū)包含在糾錯單元606中。最后,在ST06,附加對應于檢錯單元607和608的EDC,(檢錯碼)信息[這對應于發(fā)明點(O)]。
下面將說明數據加擾特征以及根據本發(fā)明附加EDC(檢錯碼)信息的方法。如圖35所示,利用任意數據,對格雷碼序列或特殊軌道碼序列的數據陣列651進行按位(bit-wise)“加法運算”、“減法運算”或“異或”運算,或者它們的組合獲得的數據序列的特征在于,持續(xù)保持根據本發(fā)明的格雷碼特征或特殊軌道碼特征。本發(fā)明的主要特征在于,僅采用按位“加法運算”、“減法運算”或“異或”運算,或者其與任意數據的組合,利用上述特征進行數據加擾處理過程和附加EDC(檢錯碼)信息的處理過程[這對應于發(fā)明點(N)和(O)]。
利用移位寄存器電路和“異或”電路的組合,可以構建加擾電路57(參考圖2)。加擾電路57用作“M序列”的隨機數發(fā)生器。在圖34所示步驟ST03,加擾電路57利用“籽”數據進行加擾,以加擾包含在范圍642內的數據(在圖34中的步驟ST01產生的未加擾數據),從而進行圖32或33所示的數據加擾過程[這對應于發(fā)明點(Q)]。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其上設置擺動地址1w的區(qū)561上和在其上設置擺動地址2w的區(qū)562上,用于加擾的“籽”信息含有具有不同值的擺動地址號信息623。因此,在同一個分段的兩個地址區(qū)之間(在其上設置擺動地址1w的區(qū)561和在其上設置擺動地址2w的區(qū)562),可改變圖形[這對應于發(fā)明點(S)]。
作為一種選擇,通過在軌道號信息A 611與軌道號信息B 612之間,或者在其上設置擺動地址1w的區(qū)561與在其上設置擺動地址2w的區(qū)562之間進行位反轉,而不進行加擾處理,可以改變圖形內容[這對應于發(fā)明點(S)]。
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異或”運算用于用于數據加擾過程。然而,本發(fā)明范圍包括僅使用按位“加法運算”、“減法運算”或“異或”運算,或者它與任意數據的組合的執(zhí)行數據加擾過程的任何方法。
此外,對于解擾,利用用于數據加擾的籽信息記錄區(qū)641上的信息,解擾電路58(參考圖3)順序解擾加擾數據。
在圖32或33所示軌道地址之外的地址信息記錄區(qū)604上,該值在相鄰軌道之間不發(fā)生變化。因此,產生ECC代碼630的方法可以包括利用傳統(tǒng)的建立多項式,執(zhí)行除法,以獲得余數,作為ECC代碼630。
現在,參考圖36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產生EDC信息613和614的方法,該EDC信息613和614指出軌道號。本發(fā)明的主要特征在于,指出軌道號的EDC信息613和614具有格雷碼特征或特殊軌道碼特征,以減小不確定位的入射(incidence)[這對應于發(fā)明點(N)]。
在逐漸升高(該數每次改變1)時,傳統(tǒng)的二進制數據允許多個位同時改變。相反,在逐漸升高(該數每次改變1)時,圖28所示的格雷碼僅允許1位改變。圖36示出建立具有格雷碼特征或特殊軌道碼特征的EDC(檢錯碼)的方法的例子。
如果利用余項多項式除軌道號,并利用獲得的余數值附加EDC,當軌道號改變“1”時,EDC中的多位發(fā)生變化。因此,可以認為難以對格雷碼附加差錯檢驗碼。相反,根據本發(fā)明,如果對其附加EDC信息613和614的目標數據(軌道號信息A 611和B 612)上僅1位發(fā)生變化,則與特定數進行“加法過程”、“減法過程”或“異或”運算,或者它們的組合。EDC信息613和614,即由上述過程獲得的數據的特征在于,僅對應于原始數據中被改變位的位。本發(fā)明采用了該特征。
在圖36至圖32和33所示的實施例中,軌道號信息611或612具有利用格雷碼或特殊軌道碼設置的12位。將具有格雷碼特征或特殊軌道碼特征的的4位檢錯信息613和614附加到軌道號信息上。將12位軌道號數據上的每4位相加在一起。然后,從附加獲得的值的奇偶性(指出奇數號或偶數號)對應于檢錯碼信息613和614。對于構成軌道號信息611和612的位“全部位a0(all to a0)”,例如,“a10”、“a6”、和“a2”相加在一起以獲得“C2”。如果“C2”的值是奇數,則位于檢錯碼信息613和614上的相應位置的“b2”被置位為“0”。如果“C2”的值是偶數,則“b2”被置位為“1”。例如,如果相鄰軌道上僅“a5”改變,則僅將“C1”的奇數與偶數關系反轉。因此,僅“b1”變化,而且檢錯碼信息613和614滿足格雷碼特征或特殊軌道碼特征。
將說明避免在ECC塊上垂直排列不確定位的方法。將說明如果不對圖32中的軌道號信息A 611和B 612進行數據加擾,而且如果不設置前地址位位置移位區(qū)601和尾地址位位置移位區(qū)602,可能產生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在同一個分段上,在徑向并排出現軌道號信息A 611和軌道號信息B 612,并因此而并排出現圖27所示的不確定位區(qū)504。如圖27所示,在不確定位區(qū)504上,凸脊寬度或凹槽寬度發(fā)生變化。因此,由記錄在不確定位區(qū)上的可重寫記錄標記再現的信號的電平發(fā)生變化,以降低可重寫信息中的差錯率。在圖18所示的ECC塊上的垂直方向,以直線方式,排列具有降低的差錯率的區(qū)。
圖18所示的、使用乘積碼(product code)的ECC塊結構的問題[這對應于發(fā)明點(B)]在于,降低了它對在垂直方向以直線方式排列的差錯進行校正的能力。解決該問題的發(fā)明點是,移位很可能產生差錯的不確定位位置,以提高圖18所示的、使用乘積碼的ECC塊結構的糾錯能力[這對應于發(fā)明點(Q)]。
在本發(fā)明中,如上所述,(a)設置前地址位位置移位區(qū)601和尾地址位位置移位區(qū)602,以便移位不確定位位置[這對應于發(fā)明點(P)]。此外,(b)對軌道號信息A 611和B 612進行數據加擾。
然而,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為了移位不確定位,可以采用例如在分段地址設置區(qū)561和擺動地址設置區(qū)562每次發(fā)生變化時,循環(huán)移位C軌道號信息611和612的較高位的方法。
7]說明在根據本發(fā)明的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上設置軌道地址的方法的第一實施例[一種用于改善其中即使具有不確定位,仍可以設置格雷碼,以便進行地址檢測的方法的方法]。
(所有不確定位均包括在凸脊上的軌道地址信息內)[發(fā)明點(U)的內容]在現有技術中,與DVD-RAM的情況相同,由凸出前置坑形成凸脊/凹槽記錄軌道上的地址。此外,建議了一種方法,該方法包括利用凹槽軌道的擺動嵌入地址信息。這種方法的主要問題是,在凸脊軌道上形成地址。利用一種建議的方法,執(zhí)行凹槽擺動,以分別排列凹槽擺動和凸脊擺動。通過使與兩側上的每條凸脊相鄰的凹槽擺動,獲得凸脊擺動。然而,利用使它似乎象是執(zhí)行凸脊擺動的配置實現凸脊地址。
然而,該方法要求雙倍或更大的軌道地址區(qū),而且該方法不經濟。如果一組地址信息既可以用作凹槽地址信息,又可以用作凸脊地址信息,則可以實現有效排列。為此,可以將格雷碼用作軌道地址數據。
圖43示出軌道形式與由凸脊獲得的擺動檢測信號之間關系,當利用軌道地址數據對凹槽擺動進行調相時,獲得該關系。
作為地址數據,在夾在關于凹槽n的地址數據(..100..)與關于凹槽n+1的地址數據(..110..)之間凸脊n上,檢測擺動信號(..1×0)。在這種情況下,部分X夾在凹槽n的(0)與凹槽n+1的(1)之間。擺動檢測信號處于中心電平,而且其振幅為0。在實際系統(tǒng)中,利用讀光束離開軌道的偏移,或檢測器中的不平衡,產生振幅。因此,檢測信號很可能更靠近(1)或(0)。可考慮到根據檢測電平在夾在不同凹槽地址數據之間的凸脊區(qū)上降低的事實,對照地址區(qū)的位置校驗該部分,以檢測凸脊地址信號。然而,如果擺動檢測信號具有高C/N,則該方法適用,但是如果存在大噪聲,則該方法不可靠。
因此,作為一種從凸脊軌道上的擺動檢測信號讀取地址數據的方法,要求即使夾在不同的、相對的凹槽擺動數據之間的凸脊擺動檢測數據是不確定的(可能確定為“0”或“1”),仍能夠確定正確的凸脊地址數據。
因此,建議了下面的系統(tǒng),配置該系統(tǒng)以利用格雷碼數據對凹槽軌道地址進行擺動調制,而且通過在擺動調制過程中,附加特殊標記或附加特殊識別標記,容易確定該凸脊軌道是對應于奇數凸脊還是偶數凸脊。
如果可以確定凸脊軌道是奇數凸脊還是偶數凸脊,則根據格雷碼的性質,可以容易地確定凸脊地址數據。參考圖44說明其原因。
在每個步驟中,僅改變1位格雷碼,如圖28所示。當利用格雷碼,尋址凹槽軌道時,檢測由與兩側上的凸脊相鄰的凹槽擺動形成的凸脊的擺動,作為不確定碼。
具體地說,當地址數據,例如圖44所示的地址數據排列在凹槽軌道上時,由夾在凹槽軌道之間的凸脊軌道獲得的1位擺動檢測信號是“0”、“1”,或者“不確定”。檢測其它位,以具有與由相鄰凹槽獲得的擺動信號的值相同的值。在圖44所示的偶數凸脊(n)上的擺動檢測信號中檢測(n)或(n+1)。同樣,在奇數凸脊(n+1)上,檢測(n+1)或(n+2)。
在此,預定凸脊軌道是奇數凸脊還是偶數凸脊,而且n是偶數。然后,對于奇數凸脊(n+1),如果檢測到(n+1),則該數據是地址值。如果檢測到(n+2),則(檢測值-1)是地址值。同樣,對于偶數凸脊(n),如果檢測到(n),則該數據是地址值。如果檢測到(n+1),則(檢測值-1)是地址值。
如上所述,假定凸脊軌道被確定為奇數軌道或偶數軌道,則盡管在由凸脊軌道獲得的擺動檢測值中存在不確定位,但是仍可以容易地確定正確地址值。對于凹槽軌道,擺動檢測信號與軌道地址直接對應。
圖45示出在排列了4位軌道地址的格雷碼時獲得的具體檢測內容。如果凹槽軌道G-(n)具有格雷碼地址數據(0100),而凹槽軌道G-(n+1)具有格雷碼地址數據(1100),則對于偶數凸脊L-(n),檢測到(1100)或(0100),作為擺動信號。然而,根據圖44上的描述,由于這是偶數凸脊,所以確定(0100)是正確地址位。
此外,即使未如圖4所示,利用“0”或“1”校正檢測值,如果已經確定它是奇數凸脊或偶數凸脊,則仍可以認為該凸脊軌道具有兩個地址值。不考慮在圖45所示的偶數凸脊L-(n)上檢測到的是(1100)還是(0100),在其它偶數凸脊上檢測不到該代碼。因此,該檢測值可以用于確定地址數據。
上述內容還可以應用于特殊軌道碼,如圖29所示。
8]說明用于設置用于確定偶數/奇數軌道號的信息的方法的實施例[這對應于發(fā)明點(T)的內容]圖46示出在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當凹槽軌道和凸脊軌道均被用作記錄與再現軌道時使用的建議地址格式的例子。在圖72中,設置擺動地址同步圖形,代替圖24所示的首標區(qū),并將它附加到每個分段塊上。利用擺動調制過程,將圖25所示的區(qū)域號(Zn)、軌道號(TR-N)以及分段號(Sn)嵌入數據區(qū)。
為了如圖44和45所示,確定凸脊具有奇數還是偶數,利用前置坑標記該凸脊的首標區(qū)。對于根據本發(fā)明的凹槽擺動尋址系統(tǒng),對于檢測凸脊地址,重要的是確定奇數凸脊/偶數凸脊。各種方法可以用于識別標記系統(tǒng)。
圖37示出一個實施例。在圖37所示的實施例中,分割部分凹槽區(qū)502以產生凹槽分割區(qū)(groove severed area)508。如果再現聚光點跟蹤凸脊區(qū)503和504,則通過檢測軌道差信號迅速變化的方向,可以確定正在跟蹤偶數軌道還是奇數軌道。
對于用作一次性寫入型信息記錄介質的附加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重要的是,記錄數據流盡可能與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上的記錄數據流相同。照目前的情況看,可以采用圖46或37所示的凹槽軌道的擺動尋址(addressing)格式。
9]說明在根據本發(fā)明的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上設置軌道地址的方法的第二實施例[僅在該凸脊上設置不確定位,而在每個凸脊上設置軌道地址確定區(qū)][這對應于發(fā)明點(V)的內容]9-1)說明在根據本發(fā)明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設置軌道地址信息的方法圖38示出在圖32所示實施例中設置軌道號信息A 611和B 612的值的方法。圖38所示的值指出在進行特殊軌道碼變換過程ST02和加擾處理過程ST04,例如圖34所示的特殊軌道碼變換過程和加擾處理過程之前,存在的原始信息。如圖38所示,對相對于軌道號信息A611和B 612成鋸齒形的凹槽區(qū),設置軌道號。如果對兩側上的相鄰凹槽設置同樣的軌道號,則對凸脊區(qū)設置同樣的軌道號。如果對兩側上的相鄰凹槽區(qū)設置不同軌道號,則不確定軌道號。然而,可以利用圖45所示的方法預測(predictively)確定軌道號??梢詮膱D38所示信息中提取下面描述的特征。
1.在凹槽上,A和B的較小值對應于軌道號。
2.在凸脊上,對偶數軌道,確定軌道號A,而對奇數軌道確定軌道號B。
3.在該凸脊上,對偶數軌道確定軌道號B,而對奇數軌道,軌道號是不確定的。然而,可以利用圖45所示的方法預測確定軌道號。
此外,根據圖29所示的本發(fā)明,關于特殊軌道碼,表現下面所述的特征。
4.在該凹槽上,對于偶數軌道,在進行了特殊軌道碼變換后的兩個值之間,不是最高有效位的所有位的值相同。對于奇數軌道,在進行了特殊軌道碼變換后的兩個值之間,較低位不同。
9-2)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確定軌道地址的方法利用上面1至4所列的特征,可以確定軌道地址。
首先,描述利用圖29、32和38所示的系統(tǒng)確定凹槽部分上的地址的方法。
控制部分43從擺動地址設置區(qū)A 561和B 562,讀取信息。如果從區(qū)A和B再現的數據沒有任何差錯,則控制部分43進行解擾過程,以同時使對區(qū)A和B上的軌道號的代碼執(zhí)行的特殊軌道碼變換進行反轉。此外,控制部分43在軌道號信息A和B中選擇較小值,并存儲它作為例如Ts。
此外,執(zhí)行了解擾過程后,在特殊軌道碼狀態(tài)下,控制部分43確定在A與B之間是否不是最高有效位的所有位均相同。控制部分43進一步確定軌道號是偶數還是奇數。如果在A與B之間各位均相同,則控制部分43選擇軌道號碼A。如果在A與B之間,各位不相同,則控制部分43選擇軌道號碼B。然后,控制部分43對選擇碼進行特殊軌道碼反變換,并存儲轉換碼作為例如Tc。
控制部分43將存儲的Ts與Tc互相進行比較。如果Ts和Tc相同,則將該值定義為軌道號。如果Ts和Tc不相同,則從擺動地址設置區(qū)A 561和B 562讀取信息,以發(fā)現由區(qū)A或區(qū)B再現的數據具有差錯,控制部分43轉移到從下一個擺動地址設置區(qū)A 561和B 562進行再現。
現在,將利用圖29、32、37、38和45所示的系統(tǒng),說明在凸脊部分上確定地址的方法。
控制部分43從凸脊部分的首標區(qū)462讀取偶數軌道號信息/奇數軌道號信息,然后,存儲讀取的信息。然后,控制部分43從擺動地址設置區(qū)561和562讀取信息,以確定由區(qū)A和B再現的每個數據是否具有任何差錯。
如果只有一個再現數據具有差錯,則對于偶數軌道,控制部分43確定軌道號碼A是否具有差錯。對于奇數軌道,控制部分43確定軌道號碼B是否具有差錯。如果這些確定的結果均是“否”,則控制部分43對軌道號碼執(zhí)行解擾過程。
進行了解擾過程之后,控制部分使用圖105所示的方法預測確定偶數軌道的軌道號B或奇數軌道的軌道號A。然后,控制部分存儲確定結果,作為例如Tp。此外,進行了解擾處理之后,控制部分對偶數軌道的軌道號A或對奇數軌道的軌道號B執(zhí)行特殊軌道碼反變換(在圖67中確定的軌道號)。然后,控制部分存儲處理結果,作為例如Tr。
然后,控制部分將存儲的Tp與Tr互相進行比較。如果結果相同,則,將該值定義為軌道號。如果Ts與Tc不相同,而且從擺動地址設置區(qū)A 561和B 562讀取信息以發(fā)現從區(qū)A和B再現的數據均具有差錯,則控制部分43轉移到從下一個擺動地址設置區(qū)A 561和B 562進行再現。
10]說明在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上設置軌道地址的方法的第三實施例[局部改變凹槽寬度以也在該凹槽上定位不確定位][這對應于發(fā)明點(W)]10-1)通過改變凹槽寬度,而不改變相鄰凸脊的寬度,生產信息記錄介質的方法在以圖77結束的附圖所示的實施例中,說明了利用固定凹槽寬度掩蓋地址信息進行擺動調制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在凸脊部分的一部分上,可以改變凸脊寬度,而且該部分上的地址數據可以是不確定的(擺動信號的電平可以降低。盡管利用發(fā)生電平降低的位置,可以檢測該數據,但是如果產生大量噪聲等,則可能降低可靠性)。
圖47顯示凹槽(n+1)和凸脊(n+1)以及凹槽(n+2)之間的關系。當軌道凹槽(n+1)進行擺動調制時,記錄地址數據(..100×2..)。在此,利用改變凹槽寬度以使凸脊(n)是“1”,而凸脊(n+1)是“0”的調幅過程,形成部分(x1)。同樣,在凹槽(n+2)的區(qū)(x2)上,利用改變凹槽寬度以使凸脊(n+1)是“0”,而凸脊(n+2)是“1”的調幅過程,形成凹槽。當引入這樣部分改變凹槽寬度的系統(tǒng)時,即使由凹槽軌道插在其間的凸脊軌道獲得不同的地址數據,擺動調制仍可以正確檢測請求的奇數凸脊。圖48示出基于凸脊/凹槽系統(tǒng)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的地址格式的例子,在該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導入部分改變凹槽寬度的這種技術。
在圖48所示的地址格式中,引入基于凹槽擺動,但是部分改變凹槽寬度的技術,以將每個凹槽軌道地址區(qū)和每個凸脊軌道地址區(qū)設置在單獨位置。設置G同步信號(G-S),以識別凹槽軌道地址位置,并記錄凹槽軌道上的地址數據。然后,設置指出凸脊地址區(qū)的信號(L-S),然后,記錄該凸脊地址數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相對的凸脊具有不同地址數據,則改變凹槽寬度,并記錄該凹槽寬度,如同在對凸脊軌道進行擺動調制。如果為了對凸脊軌道進行記錄或再現,而檢測地址信息,則該過程可以獲得正確檢測信號。在圖48中,凹槽跟蹤地址數據和凸脊跟蹤地址數據設置在單獨位置。然而,利用同樣的凹槽擺動調制過程,可以采用改變凹槽寬度的技術形成凸脊地址數據和凹槽地址數據。
圖49示出該技術的實施例。如上所述,通過使它可以識別奇數和偶數,可以使同一個凹槽擺動既表示凸脊地址數據又表示凹槽地址數據。可以利用凸脊寬度調制識別奇數和偶數。具體地說,在圖45所示軌道號之后的位,該系統(tǒng)對奇數凸脊設置“0”,而對偶數凸脊設置“1”,由于確定了凸脊軌道的軌道號,所以在檢測時,可以忽略軌道號后面的冗余位。對于凸脊軌道,可以根據軌道號之后的檢測位是“0”還是“1”,確定凸脊號是奇數還是偶數。因此,對于凸脊軌道,根據包括奇數/偶數軌道識別數據的數據陣列,確定軌道號。因此,可以檢測凹槽/凸脊地址數據,而無需任何特殊奇數/偶數軌道識別標記。此外,還在凹槽軌道上產生僅利用凸脊軌道上的格雷碼產生的軌道寬度改變區(qū)。因此,利用同樣的技術配置凹槽和凸脊檢測系統(tǒng)。這樣可以優(yōu)化系統(tǒng)平衡。
在上面的說明中,設置用于指出凸脊地址區(qū)的G同步信號(G-S)和信號(L-S)。此外,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該方面。例如,不設置用于指出凸脊地址區(qū)的G同步信號(G-S)和信號(L-S),而是與圖32所示實施例的情況相同,在軌道號信息A 611和B 612的預定位區(qū)上設置凸脊地址數據和凹槽地址數據。具體地說,可以執(zhí)行下面的操作。
(*)在軌道號A的軌道號信息A611和EDC信息613指出的區(qū)上的任何位置設置同樣的凹槽寬度,以確定凹槽軌道地址信息(局部改變凸脊寬度,使得能在凸脊上設置不確定位)。
(*)在軌道號B的軌道號信息B612和EDC信息614指出的區(qū)上的任何位置設置同樣的凹槽寬度,以確定凸脊軌道地址信息(局部改變凹槽寬度,使得能在凸脊上設置不確定位)。同時,執(zhí)行下面的操作。
(*)將同樣的軌道號信息既記錄為軌道號信息A611,又記錄為軌道號信息B612。在這種情況下,執(zhí)行下面的操作。
(**)如果正在跟蹤凹槽,則再現對其已經確定了軌道號的軌道號信息A611,并利用圖49所示的方法預測確定軌道號信息B612的軌道號。
(**)如果正在跟蹤凸脊,則再現對其已經確定了軌道號的軌道號信息A612,并利用圖49所示的方法預測確定軌道號信息A611的軌道號。
這樣,在同一個軌道上,可以設置一部分凹槽,不含有不確定位,而且可以對該凹槽確定軌道地址信息;以及一部分凹槽,含有不確定位,但是利用圖49所示的技術,可以預測確定軌道地址。在這種情況下,與此同時,在同一條軌道上設置下面各部分一部分凸脊,不含有不確定位,而且可以對該凸脊確定軌道地址信息;以及一部分凸脊,含有不確定位,但是利用圖49所示的技術,可以預測確定軌道地址。在這種情況下,與上面描述的過程相同,如下執(zhí)行用于確定地址的方法1.利用EDC信息613和614,對不含有不確定位,而且可以確定軌道地址信息的部分,進行檢錯(如果未檢測到差錯,則該處理過程進行步驟2和后續(xù)步驟。如果檢測到差錯,則該處理過程進行從擺動地址設置區(qū)561和562再現擺動信號的過程)。
2.對含有不確定位而且可以預測確定軌道地址的部分,預測確定軌道號。
3.解擾過程4.對格雷碼執(zhí)行的反變換過程5.將可以確定軌道地址信息的部分的軌道號提取結果與可以預測確定軌道地址的部分的軌道號的預測確定結果進行比較。
(如果軌道號相同,則確定軌道地址。如果軌道號不同,則處理過程轉移到由擺動地址設置區(qū)561和562再現擺動信號)。
圖39示出為了在凹槽區(qū)內形成不確定位,局部改變凹槽寬度,而不改變凸脊寬度的方法。盡管在圖39A所示的方法中未示出,但是通過在位置α與β之間,改變信息記錄介質221的主記錄設備使用的聚光點791的曝光以形成凹槽區(qū)502、改變凹槽寬度以及調整改變量,可以使凸脊區(qū)504和504的寬度保持固定值。
利用圖39B所示的方法,主記錄設備將兩個光點702和703用作用于形成凹槽區(qū)的聚光點。主記錄設備在位置γ與δ之間改變光點的相對位置。
12-2)說明在根據本發(fā)明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設置軌道地址信息的方法導入部分改變凹槽寬度的技術就不需要在凸脊/凹槽記錄與生成軌道系統(tǒng)中設置奇數/偶數凸脊識別標記,如圖46所示,因此,這樣就更類似于其它信息記錄介質的地址結構。圖50示出一個實施例。
12-3)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的格式對于用于一次性寫入型信息記錄介質的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重要的是,記錄的數據流與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上記錄的數據流盡可能相同。實際上,可以采用圖50所示凹槽軌道的擺動地址格式。然而,由于奇數/偶數識別確定過程是不必要的,所以不需要改變軌道寬度。因此,去除相應部分,而將偽碼填充到該部分。這樣可構建與可重寫凸脊/凹槽軌道系統(tǒng)的地址格式相同的地址格式。
11]說明在根據本發(fā)明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設置軌道地址的方法的第四實施例[局部改變凹槽的擺動振幅,以使不確定位位于凹槽上][這相當于發(fā)明點(W)的內容]根據如圖39所示,局部改變凹槽寬度以在凹槽區(qū)上分布設置不確定位的另一個實施例,改變凹槽區(qū)502的擺動振幅,如圖40所示。凹槽區(qū)502上的不確定位區(qū)710具有直壁表面,這樣防止擺動檢測信號被獲得。然而,在與凹槽區(qū)502相鄰的凸脊區(qū)503和507上的位置ε和η,壁之一是擺動的,因此可以獲得擺動信號。與圖39和27所示的方法相比,在不確定位區(qū)上,凹槽寬度不顯著變化。因此,由記錄在不確定位區(qū)上的記錄標記再現的信號電平也不顯著變化。這樣可以有效抑制降低可重寫信息中的差錯率。如果使用該方法,則該格式與圖47和50所示形式的格式具有完全相同的結構。
12]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的第五實施例[這對應于發(fā)明點(X)的內容]12-1]概括說明分段之間的首標區(qū)上的系統(tǒng)設置軌道地址作為信息記錄介質的尋址系統(tǒng),凹槽擺動系統(tǒng)具有大量優(yōu)點。然而,如果凸脊軌道和凹槽軌道均被用作記錄軌道,則難以象開頭描述的那樣,將地址數據嵌入凸脊軌道內。作為該問題的解決方案,開發(fā)了本發(fā)明的技術。然而,軌道寬度在局部發(fā)生變化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當減小軌道寬度以提高記錄密度時,在具有小軌道寬度的區(qū)與具有大軌道寬度的區(qū)之間,記錄信號的特性發(fā)生變化。這樣導致數據可靠性發(fā)生變化。因此,本發(fā)明利用格雷碼等,將軌道寬度變化的區(qū)降低到最小。然而,可能發(fā)生局部變化,因此提供希望的措施。在圖48所示的配置中,作為指出本發(fā)明的基本配置的數據結構,在分段塊上形成多個扇區(qū),并使多個分段塊聚合在一起,構成糾錯數據塊。如果將首標區(qū)441附加到每個分段數據塊上的記錄數據上,則每個分段均存在首標區(qū)。這對應于多次寫信息。即,即使與主數據相比,降低了可靠性,但是不會產生問題。因此,作為凸脊-凹槽軌道系統(tǒng)的地址布局結構,地址數據由軌道號(T*)、區(qū)域號(Z*)以及分段號(S*)的組合構成。將軌道號、軌道寬度改變的數據設置在首標區(qū)上。
12-2)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的軌道地址記錄格式。
圖51示出作為用于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的凸脊/凹槽記錄與再現軌道系統(tǒng)的地址數據,根據本發(fā)明的地址數據布局結構的實施例。在相對的軌道之間,區(qū)域號與分段號具有同樣的數據。因此,不需要使用格雷碼,而且無論使用什么代碼,軌道寬度均不發(fā)生變化。因此,通過利用可以將其數據在相對的軌道之間改變的位的數量降低到最小的、諸如格雷碼的代碼,僅在首標區(qū)上設置軌道號,可以實現記錄與再現,而不會使記錄與再現信號以及地址信息信號不可靠。
12-3)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的格式與其它發(fā)明的情況相同,實際上,在一次性寫入型信息記錄介質上采用凹槽擺動地址數據。
13]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信息再現設備或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圖60和61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信息再現設備或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的內部結構。在圖60中,數據被裝載到接口部分142上。將裝載的數據引導到數據相加部分168,在數據相加部分168,開始進行數據處理,例如圖10所示的處理過程。數據ID生成部分165輸出數據ID,并將數據ID送到數據相加部分168。CPR MAI數據生成部分167輸出關于復制保護的數據,并將該數據送到數據相加部分168。此外,預置數據生成部分166輸出預置數據,并將該預置數據送到數據相加部分168。數據布局部分交換部分163排列數據相加部分168輸出的數據。然后,該數據使其主數據部分被加擾電路157加擾。然后,ECC編碼電路161將PO和PI附加到加擾電路157的輸出上,然后,使PO交錯,如圖18所示。將獲得的ECC塊輸入到調制電路151,以形成調制信號。此時,根據輸入數據,選擇用于調制變換表153的調制碼。數據合成部分144對調制電路151輸出的調制數據附加同步碼,如圖19所示。同步碼選擇部分146從同步碼選擇表記錄部分147選擇了同步碼。在選擇過程中,DSV值計算部分148對同步碼的選擇進行控制,以便“0”和“1”的游程(run)在在其上連續(xù)排列同步碼和數據的區(qū)上的預定范圍內。數據合成部分144將記錄信號送到信息記錄與再現部分141??刂撇糠?43控制所有其它塊。
圖61示出再現系統(tǒng)。將信息記錄與再現部分141輸出的信號輸入到擺動信號解調電路150、同步碼位置提取部分145以及解調電路152。將擺動信號解調電路150解調的擺動信號用作例如主軸馬達旋轉控制電路160的基準信號。同步碼提取部分145提取的同步碼(SYNC)控制解調電路152的定時。利用記錄在解調變換表記錄部分154上的變換表,解調電路152對調制信號進行解調。將解調信號輸入到ECC解碼電路162。ECC解碼部分162處理ECC塊,例如圖18所示的ECC塊。即,將每個PO分別設置為原始狀態(tài),而且該PO(16字節(jié))和PI(10字節(jié))用于進行糾錯處理。然后,解擾電路159對主數據部分進行解擾。然后,對于其上的左塊與右塊互相交換的各行,數據布局部分交換部分164使這些塊返回其原始位置。在這種狀態(tài)下,主數據提取部分173可以提取解調的主數據。然后,通過接口142,輸出該數據。此外,將數據布局部分交換部分164的輸出送到數據ID提取部分171。將提取的數據ID輸入到控制部分143,作為識別數據和定時數據。解擾電路158部分解擾數據ID。此外,差錯檢驗部分172檢驗該數據的差錯。如果該ID是不正確的,則控制部分143再一次裝載數據。
如上所述,在根據本發(fā)明的系統(tǒng)中<主數據具有基于分段的結構>
具體地說,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信息記錄介質,利用聚焦的光,可以從該信息記錄介質再現信息,也可以將信息記錄到該信息記錄介質上,其特征在于,可以位于或者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數據具有第一數據單元(ECC塊),該第一數據單元由第二數據單元(分段)構成,第二數據單元由第三數據單元(扇區(qū))構成,第三數據單元由第四數據單元(同步數據)構成,其特征還在于,可以檢測和校正第一數據單元內的數據錯誤,或者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從信息記錄介質再現數據的信息再現設備,或者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將數據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的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
<效果>由于ECC塊被分割為多個分段,所以可以將分別由多個扇區(qū)構成的各分段單獨設置在信息記錄介質上。因此,根據該內容,可以優(yōu)化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結構。即,1A]對于可以自由復制任意次數的數據內容,通過將各分段順序連接在一起(將它們互相緊密排列在一起),記錄數據。1B]對于限制復制的重要數據,在信息記錄介質上,互相離開排列各分段,以便將“關于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的識別信息”、“復制控制信息”、“關于加密密鑰的信息”、“地址信息”等記錄到各分段之間的間隙上。這樣可以用于保護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數據,并確保提高存取速度。此外,2.確保該數據結構與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以及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全部兼容。因此,再現設備或記錄與再現設備中的處理電路和控制軟件可以用于多種用途,而且被簡化。2A]如果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具有在[1A]描述的結構,則通過在分段之間的邊界上分割在上述[1A]所描述的結構的數據,并將特定信息設置在分割數據之間,可以分別在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或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執(zhí)行各分段上的附加寫過程或重寫過程。2B]如果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具有在上面的[1B]描述的結構,則通過使數據插在在上面的[1B]所描述的結構的數據的分段(間隙內)之間,以將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附加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以及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互相區(qū)別開,分別在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或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執(zhí)行各分段的附加寫過程和重寫過程。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利用格雷碼記錄軌道地址,或者將軌道地址設置在分段之間的間隙上>。
具體地說,本發(fā)明可以提供一種信息記錄介質,利用聚焦的光,可以從該信息記錄介質再現信息,而且可以將信息記錄到該信息記錄介質上,其特征在于,可以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或者可以從信息記錄介質再現的數據具有第一數據單元(ECC塊),該第一數據單元由第二數據單元(分段)構成,第二數據單元由第三數據單元(扇區(qū))構成,第三數據單元由第四數據單元(同步數據)構成,其特征在于,可以檢測和校正第一數據單元內的數據錯誤,其特征在于,至少區(qū)域識別信息、分段地址信息以及軌道地址信息預先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其特征在于,利用擺動調制,記錄區(qū)域識別信息或分段地址信息,以及其特征在于,利用特定格式記錄軌道地址信息,或者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從信息記錄介質再現數據或信息的信息再現設備。
<效果>1.由于利用擺動調制記錄區(qū)域識別信息和分段地址信息,所以在其上記錄了區(qū)域識別信息和分段地址信息的區(qū)上,可以以重疊方式記錄附加寫數據或重寫數據(記錄標記)。因此,與在其上形成前置坑并防止在前置坑地址的位置附加寫數據或重寫數據(記錄標記)的傳統(tǒng)DVD-RAM光盤相比,可以提高記錄容量。2.如果采用區(qū)域結構,則在相鄰軌道之間,區(qū)域識別信息和分段地址信息記錄在其內的擺動調制信息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利用特定格式,記錄在相鄰軌道之間具有不同形式的軌道地址信息(利用格雷碼間隙記錄,或者設置在分段之間的間隙內)。可以這樣將軌道地址信息記錄到凸脊和凹槽上。因此,與進行凹槽記錄的傳統(tǒng)DVD-RW光盤(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相比,本發(fā)明提高了記錄容量。
此外,<利用加、減或“異或”,或者它們的組合>,本發(fā)明可以將EDC附加到每個軌道地址。具體地說,本發(fā)明可以提供一種信息記錄介質,利用聚焦的光,可以從該信息記錄介質再現信息,而且可以將信息記錄到該信息記錄介質上,在該信息記錄介質上,至少預先記錄區(qū)域識別信息、分段地址信息以及軌道地址信息之任一,其特征在于,利用加過程、減過程或“異或”運算至少之一,或者至少兩個這些過程的組合,將檢錯碼附加到軌道地址信息?;蛘弑景l(fā)明提供了一種從信息記錄介質再現數據或信息的信息再現設備。
<效果>利用加過程、減過程或“異或”運算至少之一,或者至少兩個這些過程的組合,附加到具有格雷碼或修改的格雷碼特征的軌道地址信息的檢錯碼,同樣可以保持格雷碼或修改的格雷碼特征。
1.由于將檢錯碼附加到軌道地址信息上,所以可以顯著提高再現軌道地址信息的準確性。2.由于檢錯碼具有格雷碼的特征,所以凸脊部分幾乎不含有不確定位。這樣可以更精確再現或確定在包括檢錯碼區(qū)的凸脊部分上的軌道地址信息。
現在,參考在
之前引入的表1和2,概括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信息記錄介質、再現設備和再現方法以及用于該信息記錄介質的信息記錄設備和方法。
參考表1,說明通過將本發(fā)明的各發(fā)明點組合在一起產生的組合效果。
請注意]在該表中,“圓圈”表示從理論上說有助于產生原始效果的發(fā)明點的內容?!叭切巍北硎九c原始效果的內容有關,但是是附加的,而非所需的必要發(fā)明點內容。
說明具有對應于表1的各效果編號的效果。
<確保提高容量以處理高質量圖像,而且更可靠存取高質量視頻>
(1)如果不將傳統(tǒng)SD(標準清晰度)視頻,而利用文件或文件夾分離技術,將HD(高清晰度)視頻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則必需提高信息記錄介質的記錄容量,因為HD視頻要求的分辨率高。與凹槽記錄相比,L/G記錄過程可以提高記錄容量。此外,在前置坑地址不能形成記錄標記。因此,與使用前置坑地址相比,擺動調制可以更有效記錄地址信息。因此,“L/G記錄過程+擺動調制”可以將記錄容量提高到最大。此外,在這種情況下,軌道間距密。因此,必需進一步提高檢測地址的能力,以使存取過程更可靠。由于“L/G記錄過程+擺動調制”的問題在于產生不確定位,所以利用格雷碼或特殊軌道碼降低不確定位的發(fā)生率。此外,執(zhí)行按位加、減或“異或”運算,以執(zhí)行附加檢錯碼的過程和加擾過程,同時保持格雷碼特征或特殊軌道碼特征。這樣可以顯著提高地址的檢測精度。
(2)為了對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高質量視頻進行處理,需要提高子圖像(sub-picture)的質量。然而,當不將傳統(tǒng)2位表示,而將4位表示用于子圖像時,必須記錄大量數據。因此,需要提高在其上記錄了子圖像的信息記錄介質的容量。與凹槽記錄相比,L/G記錄過程可以提高記錄容量。此外,在前置坑地址不能形成記錄標記。因此,與使用前置坑地址相比,擺動調制可以更有效記錄地址信息。因此,“L/G記錄過程+擺動調制”可以將記錄容量提高到最大。此外,在這種情況下,軌道間距密。因此,必需進一步提高檢測地址的能力,以使存取過程更可靠。由于“L/G記錄過程+擺動調制”的問題在于產生不確定位,所以利用格雷碼或特殊軌道碼降低不確定位的發(fā)生率。此外,執(zhí)行按位加、減或“異或”運算,以執(zhí)行附加檢錯碼的過程和加擾過程,同時保持格雷碼特征或特殊軌道碼特征。這樣可以顯著提高地址的檢測精度。
<有效進行區(qū)域分割,以提高記錄效率,并且為了處理高質量圖像,確保增加的容量>
(3)如果不將傳統(tǒng)SD視頻,而利用文件或文件夾分離技術,將HD視頻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則必需提高信息記錄介質的記錄容量,因為HD視頻要求的分辨率高。與凹槽記錄相比,L/G記錄過程可以提高記錄容量。此外,在前置坑地址不能形成記錄標記。因此,與使用前置坑地址相比,擺動調制可以更有效記錄地址信息。因此,“L/G記錄過程+擺動調制”可以將記錄容量提高到最大。L/G記錄過程使用圖25所示的區(qū)域結構。然而,在設置區(qū)域時使一圈等于一個ECC塊的整數倍,記錄效率非常低。相反,如在本發(fā)明中,當一個ECC塊被分割為多個(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為8個)分段時,而且當排列各區(qū)域時使一圈信息記錄介質等于一個分段的整數倍,記錄效率非常高。
(4)為了對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高質量視頻進行處理,需要提高子圖像的質量。然而,當不將傳統(tǒng)2位表示,而將4位表示用于子圖像時,必須記錄大量數據。因此,需要提高在其上記錄了子圖像的信息記錄介質的容量。與凹槽記錄相比,L/G記錄過程可以提高記錄容量。此外,在前置坑地址不能形成記錄標記。因此,與使用前置坑地址相比,擺動調制可以更有效記錄地址信息。因此,“L/G記錄過程+擺動調制”可以將記錄容量提高到最大。L/G記錄過程使用圖25所示的區(qū)域結構。然而,在設置區(qū)域時使一圈等于一個ECC塊的整數倍,記錄效率非常低。相反,如在本發(fā)明中當一個ECC塊被分割為多個(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為8個)分段時,而且當排列各區(qū)域時使一圈信息記錄介質等于一個分段的整數倍,記錄效率非常高。
<保護高質量視頻,識別介質類型以及確保存取速度>
(4)如果不將傳統(tǒng)SD視頻,而利用文件或文件夾分離技術,將HD視頻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則HD視頻要求高分辨率,而且最好增強防止HD視頻被不正當復制的能力。如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利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上的兩種記錄格式,將ECC塊分割為多個分段,并在要防止被不正當復制的高質量視頻的各分段之間設置首標,不僅可以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和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以及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之間確保格式兼容,而且便于識別介質類型。此外,在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和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在每個分段上將地址信息記錄多次,作為識別信息的一部分。因此,同時產生了輔助作用,即,提高了存取速度。
(6)為了對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高質量視頻進行處理,需要提高子圖像的質量。對于不采用傳統(tǒng)2位表示,而采用4位表示的高質量子圖像,最好增強防止HD視頻被不正當復制的能力。如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利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上的兩種記錄格式,將ECC塊分割為多個分段,并在要防止被不正當復制的高質量視頻的各分段之間設置首標,不僅可以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和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以及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之間確保格式兼容,而且便于識別介質類型。此外,在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和可重寫信息記錄介質上,在每個分段上將地址信息記錄多次,作為識別信息的一部分。因此,同時產生了輔助作用,即,提高了存取速度。
<即使為了處理高質量視頻,提高了記錄密度,但是仍允許表面劃痕最長延伸與現有技術的劃痕長度相同的長度>
(7)如果不將傳統(tǒng)SD視頻,而利用文件或文件夾分離技術,將HD視頻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則必需提高信息記錄介質的記錄容量,因為HD視頻要求的分辨率高。提高記錄密度相對提高了信息記錄介質表面上同樣長度的劃痕對記錄數據的不利影響程度。與一個ECC塊由16個扇區(qū)構成的傳統(tǒng)DVD相比,在本發(fā)明中,一個ECC塊由加倍數量的扇區(qū),即,32個扇區(qū)構成,即使為了處理高質量視頻,提高了記錄密度,但是仍允許表面劃痕最長延伸與現有技術的劃痕長度相同的長度。此外,一個ECC塊由2個較小ECC塊構成,而一個扇區(qū)分布排列在兩個ECC塊上。這樣可以使同一個扇區(qū)上的數據基本交錯。因此,可以抑制較長劃痕或突發(fā)差錯的不利影響。
(8)為了對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高質量視頻進行處理,需要提高子圖像的質量。然而,在不將傳統(tǒng)2位表示,而將4位表示用于子圖像時,必須記錄更大數量的數據。因此,需要提高在其上記錄子圖像的信息記錄介質的容量。提高記錄密度相對提高了信息記錄介質表面上同樣長度的劃痕對記錄數據的不利影響程度。與一個ECC塊由16個扇區(qū)構成的傳統(tǒng)DVD相比,在本發(fā)明中,一個ECC塊由加倍數量的扇區(qū),即,32個扇區(qū)構成,以致即使為了處理高質量視頻,提高了記錄密度,但是仍允許表面劃痕最長延伸與現有技術的劃痕長度相同的長度。此外,一個ECC塊由2個較小ECC塊構成,而一個扇區(qū)分布排列在兩個ECC塊上。這樣可以使同一個扇區(qū)上的數據基本交錯。因此,可以抑制較長劃痕或突發(fā)差錯的不利影響。
(9)如果不將傳統(tǒng)SD視頻,而利用文件或文件夾分離技術,將HD視頻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則必需提高信息記錄介質的記錄容量,因為HD視頻要求的分辨率高。提高記錄密度相對提高了信息記錄介質表面上同樣長度的劃痕對記錄數據的不利影響程度。與一個ECC塊由16個扇區(qū)構成的傳統(tǒng)DVD相比,在本發(fā)明中,一個ECC塊由加倍數量的扇區(qū),即,32個扇區(qū)構成,即使為了處理高質量視頻,提高了記錄密度,但是仍允許表面劃痕最長延伸與現有技術的劃痕長度相同的長度。此外,一個ECC塊由2個較小ECC塊構成,而在本發(fā)明中,對各扇區(qū)插入屬于不同的較小ECC塊的PO數據。因此,在每間隔扇區(qū)上,較小ECC塊上的PO數據交錯(分布式排列)。這樣使得即使具有劃痕,PO數據仍更可靠,因此實現精確糾錯處理。
(10)為了對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高質量視頻進行處理,需要提高子圖像的質量。然而,在不將傳統(tǒng)2位表示,而將4位表示用于子圖像時,必須記錄更大數量的數據。因此,需要提高在其上記錄子圖像的信息記錄介質的容量。提高記錄密度相對提高了信息記錄介質表面上同樣長度的劃痕對記錄數據的不利影響程度。與一個ECC塊由16個扇區(qū)構成的傳統(tǒng)DVD相比,在本發(fā)明中,一個ECC塊由加倍數量的扇區(qū),即,32個扇區(qū)構成,以致即使為了處理高質量視頻,提高了記錄密度,但是仍允許表面劃痕最長延伸與現有技術的劃痕長度相同的長度。此外,一個ECC塊由2個較小ECC塊構成,而在本發(fā)明中,對于各扇區(qū),插入屬于不同的較小ECC塊的PO數據。因此,在每個間隔扇區(qū)上,較小ECC塊上的PO數據交錯(分布式排列)。這樣使得即使具有劃痕,PO數據仍更可靠,因此實現精確糾錯處理。
<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與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之間,確保良好匹配,而且利用小單元,可以進行附加寫處理>
(11)傳統(tǒng)DVD-R或DVD-RW的問題在于,利用小單元,不能進行附加寫和重寫。當執(zhí)行受限覆蓋寫,以強迫執(zhí)行這種附加寫或重寫時,可能破壞已經記錄的信息。如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對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設置多種類型的記錄格式,以使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具有首標設置在分段之間的記錄結構,該分段是由ECC塊分割成的,在僅再現信息記錄介質與附加可記錄信息記錄介質之間,確保良好兼容。此外,可以在首標的中間,開始進行附加寫或重寫。這樣可以防止附加寫或重寫過程破壞已經記錄在各分段上的信息。此外,在附加寫或重寫期間,防護區(qū)被記錄在首標上,以便互相部分重疊。這樣可以防止在不含有記錄標記的首標上出現間隙區(qū)。因此,可以消除因為間隙區(qū)而在兩層之間產生串擾的不利影響,而且可以防止單側雙記錄層上產生層間串擾。
<更經常設置確定的地址信息,以確保該存取速度>
(12)利用軌道號的偶數/奇數識別信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以預測確定不確定位。然而,該信息僅用于預測確定,而不用于定義。相反,在不含有不確定位、但是對其附加了檢錯碼的部分上,可以非常準確地檢測軌道信息。因此,在本發(fā)明中,在凹槽區(qū)上設置不確定位,因此,不確定位分布排列在凸脊區(qū)和凹槽區(qū)上。這樣使能在凸脊區(qū)上不含有不確定位、但是對其附加了檢錯碼的部分上的信息。然而,由于不確定位分布排列在凸脊區(qū)和凹槽區(qū)上,所以相對降低以其設置不含有不確定位的軌道上的軌道號信息611和612的頻率。相反,在本發(fā)明中,在每個分段上,地址信息被排列多次,以提高不含有不確定位、但是對其附加了檢錯碼的部分的頻率。這樣可以更頻繁再現地址信息,而且可以確保高存取速度。
<更準確讀取擺動地址>
(13)如圖26所示,通過在1地址位區(qū)511之間的邊界(以“三角形”標記的)上,更頻繁改變擺動的方向,可以提高讀取擺動地址的準確性。因此,通過如圖32和33所示,從分段地址信息621具有的一組數值中消除“000000”,然后進行數據加擾(642),在1地址位區(qū)511之間的邊界(以“三角形”標記的)上,可以更頻繁改變擺動的方向。這時,如果在用于加擾的籽信息641上以長周期連續(xù)出現“0”,則在進行數據加擾時,很可能提高擺動變向(reversal)頻率。因此,通過從分段地址信息621具有的一組數值中消除“000000”,在進行數據加擾時,擺動變向頻率提高,以在籽信息中更頻繁出現“1”。
<通過確??梢詮脑撏辜股显佻F軌道號,從該凸脊上更精確再現軌道號>
(14)利用軌道號的偶數/奇數識別信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以預測確定不確定位。然而,該信息僅用于預測確定,而不用于定義。相反,在不含有不確定位、但是對其附加了檢錯碼的部分上,可以非常準確地檢測軌道信息。因此,在本發(fā)明中,在凹槽區(qū)上設置不確定位,因此,不確定位分布排列在凸脊區(qū)和凹槽區(qū)上。這樣使能在凸脊區(qū)上不含有不確定位、但是對其附加了檢錯碼的部分上的信息。因此,可以從凸脊上準確讀取軌道號,以確保對凸脊部分的存取穩(wěn)定、高速。
現在,參考表2,說明各種組合配置與效果號(effect number)之間的對應關系。
<在凹槽區(qū)和凸脊區(qū)上,非常容易的方法用于分布式排列不確定位>
采用用于形成凹槽區(qū)并用于改變兩個聚光點的相對位置、利用±90°擺動調相調制圖39所示聚光點701至703的曝光的非常容易的方法,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以在凹槽區(qū)和凸脊區(qū)上分布式排列不確定位。因此,利用用于生產信息記錄介質的傳統(tǒng)主記錄設備,可以實現本發(fā)明實施例。由于利用現有設備可以實現本發(fā)明實施例,所以可以制造廉價信息記錄介質,而無需增加僅設施。
<可以顯著提高再現擺動地址信息的準確性(可靠性)>
(16)僅利用按位“加法運算”、“減法運算”或“異或”運算,或者它們與任意數據的組合,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既可以產生EDC碼,又可以進行數據加擾過程。因此,利用非常容易的方法,可以顯著提高再現擺動地址信息的準確性(可靠性)(基于EDC的檢測過程和加擾過程提高擺動變向位置的發(fā)生率,使得再現系統(tǒng)容易使用PLL)。此外,實現該方法,僅需要少量附加電路。因此,可以提供廉價信息再現設備或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
<防止不確定位位于每個ECC塊上的垂直方向的線上,以確保糾錯能力>
(17)將各條信息非常規(guī)則地排列在圖31C所示擺動地址設置區(qū)561和562上的數據布局和圖32和33所示的軌道號信息611和612上。因此,不利的是,不確定位排列在圖18所示每個ECC塊上的垂直方向的線上,以致顯著降低糾錯能力。本發(fā)明使用各種方法改變不確定位的排列,以防止它們排列在每個ECC塊上的垂直方向的線上。這樣可以在ECC塊上適當提供糾錯能力。因此,可以降低從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記錄標記再現信息的差錯率,從而實現準確再現。
<可以非常容易地、廉價提高擺動地址信息的再現可靠性>
(18)利用非常簡單的電路,例如圖48所示的電路,可以進行數據加擾。此外,通過在地址位區(qū)之間的邊界上,使擺動更頻繁變向,可以提高擺動地址信息的再現可靠性,從而有助于檢測地址位區(qū)之間的邊界上的各位置。此外,可以非常廉價地制造圖48所示的電路。因此,可以提供廉價信息再現設備或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
(19)在兩個地址區(qū)之間改變圖形內容,以使擺動在地址位區(qū)之間的邊界上更頻繁變向,從而有助于檢測地址位區(qū)之間的邊界上的各位置。這樣可以提高擺動地址信息的再現可靠性。
<可以設置軌道號的偶數/奇數識別信息,以便準確檢測該偶數/奇數識別信息,而不影響記錄標記>
(20)不是根據擺動調制的數據結構,而是根據物理形狀的變化,例如圖37所示的物理形狀,記錄軌道號的偶數/奇數識別信息。因此,可以準確檢測軌道號的偶數/奇數識別信息。此外,可以在分段之間的首標上設置偶數/奇數識別信息。這樣可以防止記錄信息受記錄在每個分段上的記錄標記的影響。此外,該信息可以用于確定信息記錄介質的類型,即,僅再現型、附加可記錄型或可重寫型。因此,可以容易地檢測不正當復制高質量視頻或要求防止被不正當復制的子圖像信息。
<可以預先準確確定不確定位>
(21)不是根據擺動調制的數據結構,而是根據物理形狀的變化,例如圖37所示的物理形狀,記錄軌道號的偶數/奇數識別信息。因此,可以準確檢測軌道號的偶數/奇數識別信息。將可以準確確定的軌道號的偶數/奇數識別信息用作基準,可以預測確定不確定位。這樣可以實現較準確預測確定。
<在凸脊區(qū)上,可以準確定義地址號,而無需在凹槽區(qū)上設置不確定位>
(22)利用軌道號的偶數/奇數識別信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以預測確定不確定位。然而,該信息僅用于預測確定,而不用于定義。相反,在不含有不確定位、但是對其附加了檢錯碼的部分上,可以非常準確地檢測軌道信息。如圖38所示,本發(fā)明利用L/G記錄方法順序設置鋸齒形軌道號信息。這樣可以避免在凹槽區(qū)上設置不確定位,而附加其上不含有不確定位、但是對其附加檢錯碼的設置部分,以便準確定義地址號。因此,不僅可以準確定義凸脊區(qū)上的軌道號,而且可以確保較高存取速度(因為更快速確定地址號)。
<在凸脊和凹槽上均可以快速、容易地確定地址號>
(23)如圖48至50、32和33所示,對凸脊和凹槽,預測確定定義的地址和預測確定的區(qū)。因此,可以立即確定地址定義區(qū)和地址預測區(qū),以定義或預測地址號信息。因此,不僅可以容易地實現再現地址信息的方法,而且可以快速定義地址號。因此,可以較快進行存取過程。
<由每個分段再現記錄標記的可靠性>
(24)在本發(fā)明中,及每個ECC塊分割為多個分段,而將首標設置在各分段之間。如圖51所示,在首標區(qū)上設置軌道地址信息。因此,即使利用L/G記錄過程的擺動調制,記錄地址信息,仍可以防止不確定位被混合到分段區(qū)。因此,由分段區(qū)上的記錄標記可以獲得高質量的再現信號。因此,可以使由記錄標記進行的再現過程可靠。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可以顯示“高清晰度”主視頻和高質量子圖像,而且具有增加的容量的信息記錄介質,該信息記錄介質確保格式高度兼容,以提高對PC數據的附加寫過程或重寫過程以及再現地址信息的可靠性,可以從擺動信號中更準確提取基準時鐘,而且可以擴展到單側雙記錄層結構。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可以從信息記錄介質穩(wěn)定再現數據的信息再現設備,或可以將數據穩(wěn)定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的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
表1示出各種組合配置與效果號之間的對應關系的表(I)
表1示出各種組合配置與效果號之間的對應關系的表(I)
表2示出各種組合配置與效果號之間的對應關系的表(II)
表2示出各種組合配置與效果號之間的對應關系的表(I)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在其中記錄信息的軌道的信息存儲介質,該軌道被形成為凹槽和凸脊,其中該凹槽具有在該凹槽的兩壁上形成擺動,而且所述擺動互相同步的同步結構,而該凸脊具有在該凸脊的兩壁上形成的擺動互相異步的異步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存儲介質,其特征在于凹槽包括以規(guī)則間隔排列的多對奇數區(qū)和偶數區(qū),擺動地址被記錄到奇數區(qū)和偶數區(qū)之一上,并且擺動地址被記錄到一個凹槽的偶數區(qū)上,所述凹槽是與具有在其上記錄了擺動地址的奇數區(qū)的另一個凹槽相鄰形成的,一個凸脊被插在所述凹槽與所述另一個凹槽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存儲介質,其特征在于與擺動地址區(qū)上的凹槽的兩側相鄰的兩個凸脊之一具有同步結構。
4.一種通過形成記錄標記,在信息存儲介質上記錄信息的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該信息存儲介質具有用于記錄信息的數據區(qū)和用于管理記錄在數據區(qū)上的信息的管理區(qū),而且包括作為信息記錄軌道螺旋狀形成的凹槽和凸脊,該設備包括第一附加寫裝置,在重寫指令或刪除指令被給出時,將信息記錄到信息存儲介質的數據區(qū)的凹槽上,刪除管理區(qū)上的信息,以及對凹槽附加寫信息,而不覆蓋寫凹槽;第二附加寫裝置,在重寫指令或刪除指令被給出時,在利用第一附加寫裝置將信息附加寫到整個凹槽上后,將信息記錄到該數據區(qū)的凸脊上,刪除管理區(qū)上的信息,以及對凸脊附加寫信息;以及覆蓋寫裝置,在利用第二附加寫裝置將信息附加寫到整個凸脊上后,覆蓋寫其上記錄了信息、對其發(fā)出重寫指令或刪除指令的凹槽或凸脊。
5.一種通過形成記錄標記,在信息存儲介質上記錄信息的信息記錄/再現設備,該信息存儲介質具有用于記錄信息的數據區(qū)和用于管理記錄在數據區(qū)上的信息的管理區(qū),而且包括作為信息記錄軌道,螺旋狀形成的凹槽和凸脊,該設備包括第一附加寫裝置,在重寫指令或刪除指令被給出時,將信息記錄到信息存儲介質的數據區(qū)的凹槽上,刪除管理區(qū)上的信息,以及對凹槽附加寫信息,而不覆蓋寫凹槽;第一覆蓋寫裝置,在利用第一附加寫裝置將信息附加寫到整個凹槽上后,覆蓋寫其上記錄了信息、對其發(fā)出重寫指令或刪除指令的凹槽;第二附加寫裝置,在重寫指令或刪除指令被給出時,在利用第一附加寫裝置將信息記錄到整個凹槽上后,將信息記錄到該數據區(qū)的凸脊上,刪除管理區(qū)上的信息,以及對凸脊附加寫信息,而不覆蓋寫該凸脊;以及第二覆蓋寫裝置,在利用第二附加寫裝置將信息附加寫到整個凸脊上后,覆蓋寫其上記錄了信息、對其發(fā)出重寫指令或刪除指令的凸脊。
6.根據權利要求4和5之一所述的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該信息記錄與再現設備進一步包括,當凹槽的最后一個地址是j,而跟蹤凸脊獲得的地址是i時,用于確定該凸脊的地址是j+i的裝置。
7.一種在通過形成記錄標記,將信息記錄到信息存儲介質上的信息記錄/再現設備中的信息記錄方法,該信息存儲介質具有用于記錄信息的數據區(qū)和用于管理記錄在數據區(qū)上的信息的管理區(qū),而且包括作為信息記錄軌道螺旋狀形成的凹槽和凸脊,該方法包括在給出重寫指令或刪除指令時,將信息記錄到信息存儲介質的數據區(qū)的凹槽上,刪除管理區(qū)上的信息,以及對凹槽附加寫信息,而不覆蓋寫凹槽;在給出重寫指令或刪除指令時,在將信息附加寫到整個凹槽上后,將信息記錄到該數據區(qū)的凸脊上,刪除管理區(qū)上的信息,以及對凸脊附加寫信息;以及在利用第二附加寫裝置將信息附加寫到整個凸脊上后,覆蓋寫其上記錄了信息、對其發(fā)出重寫指令或刪除指令的凹槽或凸脊。
8.一種利用聚焦光,可以從其再現信息或可以將信息記錄到其上的信息記錄介質,其中可以記錄到或者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數據具有第一數據單元(ECC塊),第一數據塊由第二數據單元(分段)構成,第二數據單元由第三數據單元(扇區(qū))構成,第三數據單元由第四數據單元(同步數據)構成,以及其中在第一數據單元內,可以檢測或校正數據差錯。
9.一種利用聚焦光,可以從其再現信息而且可以將信息記錄到其上的信息記錄介質,其中可以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或者可以從信息記錄介質上再現的數據具有第一數據單元(ECC塊),第一數據單元由第二數據單元(分段)構成,第二數據單元由第三數據單元(扇區(qū))構成,第三數據單元由第四數據單元(同步數據)構成,以及其中在第一數據單元內,可以檢測或校正數據差錯,至少將區(qū)域識別信息、分段地址信息以及軌道地址信息之任一預先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利用擺動調制,記錄區(qū)域識別信息或分段地址信息,以及利用特定格式,記錄軌道地址信息。
10.一種利用聚焦光,可以從其再現信息而且可以將信息記錄到其上的信息記錄介質,在該信息記錄介質上,至少預先記錄區(qū)域識別信息、分段地址信息以及軌道地址信息之任一,其中至少利用加法過程、減法過程以及“異或”運算過程,或者至少兩個這些過程的組合其中之一,將檢錯碼附加到軌道地址信息上。
11.根據權利要求8至10之一所述的信息記錄設備,具有用于將數據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的裝置。
12.根據權利要求8至10之一所述的信息記錄設備,具有用于再現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數據的裝置。
全文摘要
信息存儲介質(1)具有在其上記錄信息的軌道。軌道被形成為凹槽部分(2)和凸脊部分(3)。凹槽部分(2)具有其中在凹槽部分(2)的兩壁上形成的擺動(2a)和(2b)在該介質的圓周方向互相不存在位移的同步結構,而凸脊部分(3)具有其中在凸脊部分(3)的兩側形成的擺動互相存在位移的異步結構。分別從凹槽部分和凸脊部分上再現良好信號。
文檔編號G11B7/24082GK1643579SQ0380608
公開日2005年7月20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3月15日
發(fā)明者安東秀夫, 渡部一雄, 佐藤裕治, 山田尚志, 長井裕士, 能彈長作, 柏原裕, 小川昭人, 小島正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