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分離元件、光射出體和光拾取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對記錄媒體進行信息記錄或再現(xiàn)用的分離體、光射出體和光拾取裝置。
背景技術(shù):
圖28是表示現(xiàn)有技術(shù)光拾取裝置1結(jié)構(gòu)的立體圖。圖29是表示全息圖形10的正面圖。在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光拾取裝置中,通過用感光元件對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進行感光來檢測物鏡對于光軸的位置偏移(例如參照特開2002-92933號公報和特開2002-237063號公報)。圖29所示的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光拾取裝置1,其包括光源2、格柵透鏡3、準直透鏡4、物鏡5、全息元件6和感光元件7a~7h。
來自光源2的光,通過格柵透鏡3被分離成一個主光束13a和兩個副光束13b、13c后,透射全息元件6和感光元件7,并被向物鏡5引導。被引導到物鏡5的主光束13a和各副光束13b、13c,以聚光狀態(tài)向記錄媒體8的第一記錄層9a照射。從第一記錄層9a反射的主光束13a和各副光束13b、13c,透射物鏡5和準直透鏡4,向全息元件6引導。
全息元件6具有全息圖形10。全息圖形10具有第一區(qū)域10a、第二區(qū)域10b和第三區(qū)域10c。第一區(qū)域10a,是利用通過圓形區(qū)域中心10d的分離線11而得到的兩個半圓形狀中的一個區(qū)域。第二區(qū)域10b,是把另一個半圓形狀區(qū)域利用通過圓形區(qū)域中心10d,且與所述分離線11垂直的其它分離線12而得到的兩個扇形區(qū)域中的一個區(qū)域。第三區(qū)域10c,是所述兩個扇形區(qū)域中的另一個區(qū)域。
圖30是在物鏡5處于中立位置的狀態(tài)下,說明來自第一記錄層9a的光的圖。圖31是在物鏡5處于中立位置的狀態(tài)下,用于說明向各感光元件7a~7h引導的光的圖。圖32是在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位置的狀態(tài)下,用于說明來自第一記錄層9a的光的一例的圖。圖33是在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的狀態(tài)下,用于說明向各感光元件7a~7h引導的光的一例的圖。圖34是在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位置的狀態(tài)下,用于說明來自記錄媒體8的光的其它例的圖。圖35是在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位置的狀態(tài)下,用于說明向各感光元件7a~7h引導的光的其它例的圖。物鏡5在處于中立位置時,來自第一記錄層9a的主光束13a,其光軸通過全息圖形10的中心10d地向全息元件6射入。這時來自第一記錄層9a的主光束13a和各副光束13b、13c,分別以相同的比例向第二區(qū)域13b和第三區(qū)域13c射入。
當物鏡5被配置在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的位置時,來自第一記錄層9a的主光束13a,其光軸沿所述分離線11變位。這時,如圖32~圖35所示,來自第一記錄層9a的主光束13a,以偏向第二區(qū)域10b和第三區(qū)域10c某一側(cè)的狀態(tài)射入。來自第一記錄層9a的主光束13a和各副光束13b、13c,在每個第一~第三區(qū)域10a~10c被衍射。
從第一記錄層9a向第一區(qū)域10a射入的光被衍射,并向用于檢測對焦誤差信號的感光元件7a、7b引導。根據(jù)所述感光元件7a、7b的感光結(jié)果,來檢測對焦誤差信號。從第一記錄層9a向第二區(qū)域10b射入的反射光中,在主光束13a被向感光元件7c引導的同時,各副光束13b、13c分別被向各感光元件7e、7g引導。從第一記錄層9a向第三區(qū)域10c射入的反射光中,在主光束13a被向感光元件7d引導的同時,各副光束13b、13c分別被向各感光元件7f、7h引導。根據(jù)與第二區(qū)域10b對應的各感光元件7c、7e、7g的感光結(jié)果,和與第三區(qū)域10c對應的各感光元件7d、7f、7h的感光結(jié)果,來檢測透鏡位置信號,這樣來求出徑向A的物鏡5從中立位置的位置偏移。
圖36是用于說明來自第一和第二記錄層9a、9b的反射光的圖。圖37是在物鏡5處于中立位置的狀態(tài)下,用于說明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的圖。圖38是在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位置的狀態(tài)下,用于說明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的一例的圖。圖39是在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位置的狀態(tài)下,用于說明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的其它例的圖。圖40是表示徑向A的物鏡5的位置與各感光元件7a~7h的輸出值關(guān)系的圖。所述光拾取裝置1中,在來自光源2的光向第一記錄層9a聚光時,如圖28和圖36的假想線14所示,其一部分透射了第一記錄層9a而在第二記錄層9b被反射。
第二記錄層9b,由于與第一記錄層9a相比,處于與物鏡5更遠的位置,所以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是在比物鏡5的焦距大的位置被反射,以被物鏡5和準直透鏡4縮小的狀態(tài)向全息元件6射入。當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由全息元件6衍射,則如圖37~圖39的假想線14a~14c所示,成為大尺寸的點,向多個感光元件射入。
在物鏡5處于中立位置時,根據(jù)第一記錄層9a反射光的透鏡位置信號所表示的輸出值雖然是0,但根據(jù)第二記錄層9b反射光的透鏡位置信號所表示的輸出值,是副光束14b向感光元件7g射入等,對各副光束13b、13c感光的各感光元件7e~7h的輸出值不是0。
且當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的位置時,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有時僅向全息圖形10的第二區(qū)域10b和第三區(qū)域10c中的某一側(cè)射入。這時,僅向第二和第三區(qū)域10b、10c中某一側(cè)區(qū)域射入的范圍中,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向與所述一側(cè)區(qū)域?qū)母鞲泄庠淙搿_@時,對副光束感光的感光元件7e~7h的輸出值,即使物鏡5變位,也是一定的,所以透鏡位置信號表示的輸出值并不產(chǎn)生偏置。
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中,當主光束14a向?qū)Ω惫馐泄獾母泄庠淙霑r,則由于主光束14a比副光束的光強度高,所以誤差成分更大。實際上物鏡5的徑向A的位置,與通過來自第一記錄層9a的副光束13得到的輸出值的關(guān)系,是由誤差成分而其傾向變大,且由偏置而如圖40的實線15所示那樣,表現(xiàn)為具有非線性特性的曲線圖。這樣,表示物鏡5的徑向A的位置與透鏡位置信號所示輸出值的關(guān)系的曲線16也具有非線性特性。由于得到的是與具有這種線性特性的理想的曲線17不同的非線性特性,所以不能正確求出關(guān)于徑向A的相對于物鏡中立位置的位置。
有的光拾取裝置在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射入的位置處,設(shè)置兩個感光元件,是通過取得其差而把誤差成分抵消的結(jié)構(gòu)。該光拾取裝置僅對對焦誤差信號有效果,而不能消除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僅向第二區(qū)域10b和第三區(qū)域10c的某一側(cè)射入的狀態(tài),所以,對于透鏡位置信號不能改善其非線性特性。
為了使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的點的尺寸,在感光元件7a~7h處減小,考慮在全息圖形10處把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的點的尺寸變大。全息元件6和各感光元件7a~7h的反射光的點的尺寸,由記錄媒體8的各記錄層9a、9b之間的距離,和包含準直透鏡4以及物鏡5的光學系統(tǒng)的透鏡倍率來決定。記錄媒體8的各記錄層9a、9b之間的距離,是根據(jù)規(guī)格預先決定。光學系統(tǒng)的透鏡倍率,是由作為光源2而使用的發(fā)光元件的發(fā)射角決定。對于這種記錄媒體8的各記錄層9a、9b之間的距離和光學系統(tǒng)的透鏡倍率若任意變更,則裝置會產(chǎn)生不良情況等,裝置在結(jié)構(gòu)上就不能容易變更。由于這種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光拾取裝置1,不能求出正確的透鏡位置信號,所以其不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的分離體、光射出體和光拾取裝置。
本發(fā)明的光拾取裝置,通過把光向形成有多個記錄層的記錄媒體照射,來進行主信息的記錄或再現(xiàn),該光拾取裝置包含光源;聚光裝置,其是把從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向記錄媒體的一個記錄層進行聚光的聚光裝置,其設(shè)置成在包含與向聚光裝置引導的射出光光軸同軸的中立位置的可動范圍內(nèi),能向與射出光光軸垂直的可變方向進行變位,通過該向可變方向的變位來改變射出光在記錄媒體上的聚光位置;感光裝置,其是對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反射光進行感光的感光裝置,其具有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其用于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平行方向的射出光感光位置的信息即跟蹤位置信息,和從聚光裝置的中立位置偏移的信息;第三感光部,其用于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垂直方向的射出光感光位置的信息即對焦位置信息;分離裝置,其是具有第一分離部、第二分離部和第三分離部,并把反射光通過感光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離部的每一個進行分離,該分離裝置,其把第一分離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導,把第二分離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導,把第三分離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導,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其配置在當聚光裝置處于中立位置時把與分離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光軸一致的分離軸線附近的軸附近部除去的殘余區(qū)域內(nèi);控制裝置,其根據(jù)感光裝置的感光結(jié)果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并根據(jù)該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來控制聚光裝置的位置,控制記錄媒體反射光的聚光位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記錄或再現(xiàn)主信息時,從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向形成有多個記錄層的記錄媒體進行照射。來自光源的射出光被向聚光裝置引導,通過該聚光裝置向記錄媒體的一記錄層聚光。聚光裝置被設(shè)置成在包含與被引導的射出光光軸是同軸的中立位置的可動范圍內(nèi),能在與射出光光軸垂直的可變方向上進行變位。通過向聚光裝置的可變方向上進行變位,而射出光在記錄媒體上的聚光位置產(chǎn)生變化。
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反射光,通過聚光裝置向分離裝置引導。分離裝置具有第一分離部、第二分離部和第三分離部。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其配置在當聚光裝置處于中立位置時把與分離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光軸一致的分離軸線附近的軸附近部除去的殘余區(qū)域內(nèi)。分離裝置把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離部的每一個進行分離,并向具有第一~第三感光部的感光裝置引導。第一分離部把分離了的反射光,向為了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平行方向射出光的聚光位置信息即跟蹤位置信息,和為了從聚光裝置的中立位置偏移的信息的第一感光部引導。第二分離部把分離了的反射光,向為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的第二感光部引導。第三分離部把分離了的反射光,向為了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垂直方向射出光的聚光位置信息即對焦位置信息用的第三感光部引導。
控制裝置根據(jù)感光裝置的感光結(jié)果,來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平行方向射出光的聚光位置信息即跟蹤位置信息,和從聚光裝置的中立位置偏移的信息。控制裝置根據(jù)取得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來控制聚光裝置的位置。這樣就控制了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由于光拾取裝置是這種結(jié)構(gòu),所以通過構(gòu)成包含聚光裝置和分離裝置等的光學系統(tǒng),即使來自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以在分離裝置被縮小的狀態(tài)進行照射,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也被向軸附近部引導,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射入。這樣,能防止由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通過取得正確的偏移信息而能消除聚光裝置超過可動范圍進行驅(qū)動等的不良情況。而且通過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就能正確地控制聚光裝置,能正確地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本發(fā)明中,軸附近部在分離裝置中,由所述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小于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形成在包含隨著聚光裝置的變位而進行變位時的移動區(qū)域部分的區(qū)域內(nèi)。
根據(jù)本發(fā)明,軸附近部在分離裝置中,由所述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小于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形成在包含隨著聚光裝置的變位而進行變位時的移動區(qū)域部分的區(qū)域內(nèi)。這樣即使使聚光裝置在與被聚光裝置引導的射出光光軸垂直的方向上變位,使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進行變化,也能防止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被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引導,能可靠地只把其向軸附近部引導。
本發(fā)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記錄層上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圍向分離裝置照射。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記錄層上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圍向分離裝置照射。這樣,就能盡可能地縮小軸附近部所形成的區(qū)域,能盡可能地提高向第一分離部和第二分離部引導的反射光的光強度。
本發(fā)明中,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長大于或等于650納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納米波長范圍內(nèi)的光。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長大于或等于650納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納米波長范圍內(nèi)的光的結(jié)構(gòu),所以,對于例如數(shù)字多用盤(DigitalVersatile Disk,簡稱DVD)等的記錄媒體能提高便利性。
本發(fā)明還包含有衍射裝置,其位于光源與聚光裝置之間而使一部分射出光衍射,而形成用于取得記錄媒體上記錄的主信息用的主光束,和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聚光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
根據(jù)本發(fā)明,衍射裝置位于光源與聚光裝置之間,而使來自光源的一部分射出光衍射。其通過使來自光源的射出光衍射,而形成用于取得記錄媒體上記錄的主信息用的主光束,和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聚光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即使在這樣使用主光束和副光束的情況下,也能防止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主光束和副光束被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引導,而只能向軸附近部引導。這樣,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
本發(fā)明中,控制裝置,根據(jù)第三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刀口法來取得對焦位置信息,根據(jù)對焦位置信息來控制聚光裝置的位置,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控制裝置,根據(jù)第三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刀口法來取得對焦位置信息??刂蒲b置根據(jù)取得的對焦位置信息來控制聚光裝置的位置,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這樣,就能取得正確的對焦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本發(fā)明中,控制裝置,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相位差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控制聚光裝置的位置,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控制裝置,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相位差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刂蒲b置根據(jù)取得的跟蹤位置信息來控制聚光裝置的位置,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這樣,就能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本發(fā)明中,控制裝置,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差動推挽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控制聚光裝置的位置,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控制裝置,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差動推挽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刂蒲b置根據(jù)取得的跟蹤位置信息來控制聚光裝置的位置,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這樣,就能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本發(fā)明中,軸附近部是以分離軸線為中心的圓形部分。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軸附近部是以分離軸線為中心的圓形部分,所以能使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向軸附近部射入,能可靠地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射入。
本發(fā)明光拾取裝置的光射出體,其是光拾取裝置的光射出體,該光拾取裝置,其是在把來自光射出體的光利用聚光裝置進行聚光,并向形成有多個記錄層的記錄媒體照射,把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光由光射出體感光來進行信息記錄或再現(xiàn)的光拾取裝置中,聚光裝置,把從光射出體射出的射出光向記錄媒體的一個記錄層進行聚光,其設(shè)置成在包含與射出光光軸同軸的中立位置的可動范圍內(nèi),能向與射出光光軸垂直的可變方向進行變位,通過該向可變方向的變位來改變射出光在記錄媒體上的聚光位置,該光射出體包含
光源;感光裝置,其是對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反射光進行感光的感光裝置,其具有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其用于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平行方向的射出光感光位置的信息即跟蹤位置信息;第三感光部,其用于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垂直方向的射出光感光位置的信息即對焦位置信息;分離裝置,其具有第一分離部、第二分離部和第三分離部,并把反射光通過感光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離部的每一個進行分離,該分離裝置,其把第一分離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導,把第二分離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導,把第三分離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導,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其配置在當聚光裝置處于中立位置時把與分離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光軸一致的分離軸線附近的軸附近部除去的殘余區(qū)域內(nèi);根據(jù)本發(fā)明,光射出體設(shè)置在光拾取裝置內(nèi)。聚光裝置把從光射出體射出的射出光向記錄媒體的一記錄層聚光。且聚光裝置被設(shè)置成在包含與射出光光軸是同軸的中立位置的可動范圍內(nèi),能在與射出光光軸垂直的可變方向上進行變位。通過向該可變方向上進行變位,使射出光在記錄媒體上的聚光位置產(chǎn)生變化。光拾取裝置,把來自光射出體的光利用聚光裝置進行聚光,并向形成有多個記錄層的記錄媒體照射,把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光由光射出體感光來進行信息記錄或再現(xiàn)。
感光裝置,對從光源射出并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反射光感光。感光裝置具有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其用于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平行方向的射出光感光位置的信息即跟蹤位置信息;第三感光部,其用于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垂直方向的射出光感光位置的信息即對焦位置信息。分離裝置具有第一分離部、第二分離部和第三分離部,并把反射光通過感光裝置進行引導。分離裝置把引導的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離部的每一個進行分離,第一分離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導,第二分離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導,第三分離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導。分離裝置的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其配置在當聚光裝置處于中立位置時把與分離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光軸一致的分離軸線附近的軸附近部除去的殘余區(qū)域內(nèi)。
通過把這種結(jié)構(gòu)的光射出體設(shè)置在光拾取裝置內(nèi),即使來自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以在分離裝置中被縮小的狀態(tài)進行照射,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也被向軸附近部引導,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射入。這樣,能防止由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通過取得正確的偏移信息而能消除聚光裝置超過可動范圍進行驅(qū)動等的不良情況。而且通過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就能正確地控制聚光裝置,能正確地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本發(fā)明中,軸附近部在分離裝置中,由所述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小于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形成在包含隨著聚光裝置的變位而進行變位時的移動區(qū)域部分的區(qū)域內(nèi)。
根據(jù)本發(fā)明,軸附近部在分離裝置中,由所述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小于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形成在包含隨著聚光裝置的變位而進行變位時的移動區(qū)域部分的區(qū)域內(nèi)。這樣即使使聚光裝置變位,使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進行變化,也能防止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被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引導,能可靠地只把其向軸附近部引導。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記錄層上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圍向分離裝置照射。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記錄層上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圍向分離裝置照射。這樣,就能盡可能地縮小軸附近部所形成的區(qū)域,能盡可能地提高向第一分離部和第二分離部引導的反射光的光強度。
本發(fā)明中,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長大于或等于650納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納米波長范圍內(nèi)的光。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長大于或等于650納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納米波長范圍內(nèi)的光的結(jié)構(gòu),所以,對于例如數(shù)字多用盤(DigitalVersatile Disk,簡稱DVD)等的記錄媒體能提高便利性。
本發(fā)明還包含有衍射裝置,其位于光源與聚光裝置之間而使一部分射出光衍射,而形成用于取得記錄媒體上記錄的主信息用的主光束,和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聚光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
根據(jù)本發(fā)明,衍射裝置位于光源與聚光裝置之間,而使來自光源的一部分射出光衍射。其通過使來自光源的射出光衍射,而形成用于取得記錄媒體上記錄的主信息用的主光束,和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聚光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即使在這樣使用主光束和副光束的情況下,也能防止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主光束和副光束被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引導,而只能向軸附近部引導。這樣,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主信息和位置信息。
本發(fā)明中,光射出體是設(shè)置在根據(jù)第三感光部多個感光元件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刀口法來取得對焦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
根據(jù)本發(fā)明,光射出體是設(shè)置在根據(jù)第三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刀口法來取得對焦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這樣,就能取得正確的對焦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本發(fā)明中,光射出體是設(shè)置在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相位差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
根據(jù)本發(fā)明,光射出體是設(shè)置在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相位差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這樣,就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本發(fā)明中,光射出體是設(shè)置在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差動推挽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
根據(jù)本發(fā)明,光射出體是設(shè)置在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差動推挽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這樣,就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本發(fā)明中,軸附近部是以分離軸線為中心的圓形部分。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軸附近部是以分離軸線為中心的圓形部分,所以能使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向軸附近部射入,能可靠地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射入。
本發(fā)明具有根據(jù)來自光源的射出光和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的偏振光方向,在不用分離裝置分離而使其透射的同時,也用分離裝置分離的偏振光特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光射出體具有根據(jù)來自光源的射出光和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的各偏振光方向,在不用分離裝置分離而使其透射的同時,也具有分離裝置分離的偏振光特性。這樣,能消除把來自光源的射出光對記錄媒體照射時的光強度損失等,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本發(fā)明特征在于還包括導光裝置,其位于光源與聚光裝置之間,把從光源射出的射出光不用分離裝置分離地向聚光裝置引導,同時,把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反射光向分離裝置引導。
根據(jù)本發(fā)明,導光裝置位于光源與聚光裝置之間。導光裝置把從光源射出的射出光不用分離裝置分離地向聚光裝置引導,同時,把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反射光向分離裝置引導。這樣,由于來自光源的射出光不通過分離裝置地向記錄媒體引導,所以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本發(fā)明特征在于還包括偏振光方向變化裝置,其位于分離裝置與聚光裝置之間,把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偏振光方向變化成與來自光源的射出光偏振光方向不同的方向。
根據(jù)本發(fā)明,偏振光方向變化裝置位于分離裝置與聚光裝置之間。偏振光方向變化裝置把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偏振光方向變化成與來自光源的射出光偏振光方向不同的方向。這樣,就能使來自光源的射出光不被位于光源與記錄媒體之間的光學零件衍射等地進行透射,并且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能被所述光學零件進行衍射和反射。這樣,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本發(fā)明的分離體設(shè)置在下面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該光拾取裝置是在把來自光源的光利用聚光裝置進行聚光,并向形成有多個記錄層的記錄媒體照射,把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光由感光裝置感光來進行主信息記錄或再現(xiàn),其中,聚光裝置,把從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向記錄媒體的一個記錄層進行聚光,其設(shè)置成在包含與射出光光軸同軸的中立位置的可動范圍內(nèi),能向與射出光光軸垂直的可變方向進行變位,通過該向可變方向的變位來改變射出光在記錄媒體上的聚光位置,該分離體具有第一分離部、第二分離部和第三分離部,并把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反射光通過感光裝置引導,把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離部的每一個進行分離,第一分離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導,第二分離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導,第三分離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導的分離裝置中,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其配置在當聚光裝置處于中立位置時把與分離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光軸一致的分離軸線附近的軸附近部除去的殘余區(qū)域內(nèi)。
根據(jù)本發(fā)明,分離體設(shè)置在光拾取裝置內(nèi)。光拾取裝置具有聚光裝置。聚光裝置把從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向記錄媒體的一記錄層聚光,且其被設(shè)置成在包含與射出光光軸是同軸的中立位置的可動范圍內(nèi),能在與射出光光軸垂直的可變方向上進行變位。通過向該可變方向上進行變位,使射出光在記錄媒體上的聚光位置產(chǎn)生變化。該光拾取裝置,把來自光源的光利用聚光裝置進行聚光,并向形成有多個記錄層的記錄媒體照射,把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光由感光裝置感光來進行主信息的記錄或再現(xiàn)。分離體具有第一分離部、第二分離部和第三分離部。分離體把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反射光通過聚光裝置引導,把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離部的每一個進行分離,第一分離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導,第二分離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導,第三分離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導。分離體的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其配置在當聚光裝置處于中立位置時把與分離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光軸一致的分離軸線附近的軸附近部除去的殘余區(qū)域內(nèi)。
通過把這種結(jié)構(gòu)的分離體設(shè)置在光拾取裝置內(nèi),即使來自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以在分離體中被縮小的狀態(tài)進行照射,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也被向軸附近部引導,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射入。這樣,能防止由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通過取得正確的偏移信息而能消除聚光裝置超過可動范圍進行驅(qū)動等的不良情況。而且通過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就能正確地控制聚光裝置,能正確地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參考以下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合適的實施例。
圖1是簡略表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結(jié)構(gòu)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3是表示小型光盤22的剖面圖;圖4是表示記錄媒體21其它例的剖面圖;圖5是表示記錄媒體21又其它例的剖面圖;圖6是表示記錄媒體21又其它例的剖面圖;圖7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中立位置時,來自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8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中立位置時,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
圖9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中立位置時,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0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到徑向A一側(cè)位置時,來自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1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到徑向A一側(cè)位置時,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2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到徑向A一側(cè)位置時,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3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到徑向A一側(cè)位置時,來自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4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到徑向A一側(cè)位置時,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5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到徑向A一側(cè)位置時,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6是表示在把射出光向第二記錄層21b聚光時,來自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7是用于說明透鏡倍率的圖;圖18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A一部分的立體圖;圖19是用于說明向全息圖形25引導的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一例的圖;圖20是用于說明向全息圖形25引導的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其它例的圖;圖21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B的立體圖;圖22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C的立體圖;圖23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D的立體圖;圖24是表示第二實施例全息圖形25A的平面圖;圖25是表示第三實施例全息圖形25B的平面圖;圖26是表示第四實施例全息圖形25C的平面圖;圖27是表示第五實施例全息圖形25D的平面圖;圖28是表示現(xiàn)有技術(shù)光拾取裝置1結(jié)構(gòu)的立體圖;圖29是表示全息圖形10的正面圖;圖30是用于說明在物鏡5處于中立位置的狀態(tài)下,來自第一記錄層9a的光的圖;圖31是用于說明在物鏡5處于中立位置的狀態(tài)下,向各感光元件7a~7h引導的光的圖;圖32是用于說明在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位置的狀態(tài)下,來自第一記錄層9a的光的一例的圖;圖33是用于說明在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位置的狀態(tài)下,向各感光元件7a~7h引導的光的一例的圖;圖34是用于說明在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位置的狀態(tài)下,來自記錄媒體8的光的其它例的圖;圖35是說明在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位置的狀態(tài)下,向各感光元件7a~7h引導的光的其它例的圖;圖36是用于說明來自第一和第二記錄層9a、9b的反射光的圖;圖37是說明在物鏡5處于中立位置的狀態(tài)下,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的圖;圖38是用于說明在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位置的狀態(tài)下,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的一例的圖;圖39是用于說明在物鏡5處于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偏移位置的狀態(tài)下,來自第二記錄層9b的反射光的其它例的圖;圖40是表示徑向A的物鏡5的位置與各感光元件7a~7h的輸出值關(guān)系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考以下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合適的實施例。
圖1是簡略表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結(jié)構(gòu)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3是表示小型光盤22的剖面圖。圖4是表示記錄媒體21其它例的剖面圖。圖5是表示記錄媒體21又其它例的剖面圖。圖6是表示記錄媒體21又其它例的剖面圖。光拾取裝置20是通過對記錄媒體21照射光而用于把主信息進行記錄或再現(xiàn)的裝置。主信息例如是音樂信息和圖像信息等的各種信息。在記錄媒體21上形成有用于記錄或再現(xiàn)主信息的多個記錄層。多個記錄層是層合在與向記錄媒體21照射的光的光軸平行的方向上。
記錄媒體21例如通過數(shù)字多用盤(Digital Versatile Disk,簡稱DVD)來實現(xiàn)。記錄媒體21與圖3所示的小型光盤(Compact Disk,簡稱CD)22相同,由聚碳酸酯等形成。記錄媒體21在是DVD的情況下,與CD是具有1.2毫米[mm]厚度的單層結(jié)構(gòu)相對,記錄媒體21是形成把兩張0.6毫米[mm]厚度的盤粘合的多層結(jié)構(gòu)。通過減小盤的厚度,而把記錄層的記錄面相對于照射光的光軸垂直配置,能減小傾斜角的影響。還能如圖3~圖6所示,實現(xiàn)一個盤中的記錄層的多層化和把多張盤粘合的兩面化。
雖然也可以在記錄媒體21上形成大于或等于3個的記錄層,但為了方便,決定形成第一記錄層21a和第二記錄層21b這兩個記錄層。第一記錄層21a配置成比第二記錄層21b更接近物鏡27。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配置成與向記錄媒體21照射的射出光光軸垂直。
光拾取裝置20包括光源23、格柵透鏡24、全息圖形25、準直透鏡26、物鏡27、感光裝置28和控制裝置29。本實施例把格柵透鏡24、全息圖形25和準直透鏡26配置成使它們的軸線與從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光軸同軸。光源23是用于把光向記錄媒體21照射的裝置,例如由半導體激光器實現(xiàn)。光源23是把其中心波長位于適合于進行主信息記錄或再現(xiàn)的波長范圍的光向多層式的記錄媒體21射出的結(jié)構(gòu)。光源23,例如是對DVD等多層式記錄媒體21使用,是把中心波長大于或等于650納米[nm]且小于或等于660納米[nm]波長范圍內(nèi)的光射出。
從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向相對設(shè)置的格柵透鏡24射入。衍射裝置即格柵透鏡24配置在從光源23到物鏡27的光路之間,其介于光源23與物鏡27之間。格柵透鏡24使部分射出光衍射而形成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主光束30是用于取得記錄在記錄媒體21上的主信息的主光束。副光束31是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30在記錄媒體21上聚光位置用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
副光束31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本實施例中,副光束31包含第一副光束31a和第二副光束31b。第一和第二副光束31a、31b的任一個若被叫做正(+)一級衍射光等時,則另一個叫做負(-)一級衍射光等。以下,在來自光源23射出光被向記錄媒體21引導的去路上,在指向記錄媒體21照射的主光束30以及第一和第二副光束31a、31b中的至少任一個時,有時單表示為“射出光”。
來自格柵透鏡24的射出光,通過全息圖形25向準直透鏡26射入。準直透鏡26把來自格柵透鏡24的射出光變成平行光,并向物鏡27引導。聚光裝置即物鏡27把從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向記錄媒體21的一記錄層聚光。具體說就是,物鏡27面臨記錄媒體21設(shè)置,并把來自準直透鏡26的射出光向記錄媒體21的一記錄層聚光。
物鏡27被設(shè)置成在包含中立位置的可動范圍內(nèi)能向徑向R變位。中立位置是在配置物鏡時與向物鏡27引導的射出光光軸同軸的位置??勺兎较蚣磸较騌是與向物鏡27引導的射出光光軸垂直的方向。且徑向R是與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平行的方向的同時,也是對記錄區(qū)域即磁道進行掃描的方向。在是圓盤狀DVD等的情況下,徑向R是半徑方向。物鏡27被設(shè)置成能向?qū)狗较騀變位。對焦方向F是與向物鏡27引導的射出光光軸平行的方向,且是與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垂直的方向。
物鏡27利用驅(qū)動裝置即傳動裝置32而在徑向R和對焦方向F上被驅(qū)動變位。傳動裝置32例如通過對物鏡27的磁作用而使物鏡27驅(qū)動變位。物鏡27通過傳動裝置32進行的向徑向R的變位,而使射出光在記錄媒體21上的聚光位置變化,以使射出光照射在希望的磁道上。且物鏡27通過傳動裝置32進行的向?qū)狗较騀的變位,而使射出光在記錄媒體21上的照射范圍變化,以便射出光以希望的點的尺寸向希望的記錄層上聚光。
向記錄媒體21引導的主光束30以及第一和第二副光束31a、31b,在記錄媒體21被反射。以下,在把被記錄媒體21反射的光向感光裝置28引導的回路上,在指由記錄媒體21反射的主光束30以及第一和第二副光束31a、31b中的至少任一個時,有時單表示為“反射光”。
由記錄媒體21反射的反射光,通過物鏡27向全息圖形25引導。具體說就是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通過物鏡27和準直透鏡26而向全息圖形25引導。本實施例中,全息圖形25介于光源23與物鏡27之間。全息圖形25具有第一TES分離部35和第二TES分離部36以及FES分離部37。
第一分離部即第一TES分離部35和第二分離部即第二TES分離部36,被配置在當物鏡27處于中立位置時除去與向全息圖形25引導的反射光光軸一致的分離軸線L25附近的軸附近部38以外的其余區(qū)域內(nèi)。軸附近部38被形成以分離軸線L25為中心的圓形(參照圖7)。
第一TES分離部35和第二TES分離部36,分別大致形成為扇形。第一TES分離部35是把從圓形區(qū)域部分39除去了軸附近部38的其余區(qū)域部分用第一假想平面40分割為二時的一個區(qū)域部分,再次用第二假想平面41分割為二時的一個區(qū)域部分。所述圓形區(qū)域部分39,是比軸附近部38半徑方向尺寸大的且以分離軸線L25為中心的區(qū)域部分。
所述第一假想平面40是包含分離軸線L25且與對應于徑向R的分離方向X平行的一個假想平面。第二假想平面41是包含分離軸線L25且與第一假想平面40正交的另一個假想平面。第二TES分離部36是把從圓形區(qū)域部分39除去了軸附近部38的其余區(qū)域部分用第一假想平面40分割為二時的一個區(qū)域部分,再次用第二假想平面41分割為二時的另一個區(qū)域部分。第二TES分離部36,相對于第二假想平面41與第一TES分離部35是對稱形成的。
FES分離部37,被形成得大致是半圓形。FES分離部37是把從圓形區(qū)域部分39除去了軸附近部38的其余區(qū)域部分用第一假想平面40分割為二時的另一個區(qū)域部分。FES分離部37配置在對于第一假想平面40而是與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的相反側(cè)。本實施例中,F(xiàn)ES分離部37,是從所述圓形區(qū)域部分39把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除去了的區(qū)域部分,其包含軸附近部38,因此,全息圖形25具有三個部分。
在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以及FES分離部37上,分別形成有沒入在與分離軸線L25平行方向內(nèi)的多個槽。形成在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以及FES分離部37上的槽,根據(jù)全息圖形25的衍射效率和感光裝置28的配置位置,來設(shè)定其深度、間隔和延長方向等。且全息圖形25上槽的深度和間隔等的各種結(jié)構(gòu),也可以根據(jù)裝置的結(jié)構(gòu)而自由變更。
第一TES分離部35上,例如對于第一假想平面40和第二假想平面41以預先規(guī)定的角度傾斜而空開間隔形成多個槽。第二TES分離部36上,對于第二假想平面41而與第一TES分離部35對稱地形成多個槽。FES分離部37上,例如與第一假想平面40大致垂直延伸地形成多個槽。所述大致垂直包含有垂直。而且本實施例中,全息圖形25也可以是分離體。
從記錄媒體21引導且向全息圖形25射入的反射光,通過每次在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以及FES分離部37被衍射而分離,并向感光裝置28引導。感光裝置28對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感光。感光裝置28具有第一TES感光部45和第二TES感光部46和FES感光部47。第一TES感光部45是用于取得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的第一感光部。第二TES感光部46是用于取得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的第二感光部。FES感光部47是用于取得對焦位置信息的第三感光部。
跟蹤位置信息,其是關(guān)于與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平行的徑向R的射出光聚光位置的信息,是關(guān)于對于射出光跟蹤的位的位置的信息。偏移信息,是關(guān)于相對于物鏡27的中立位置偏移的信息。對焦位置信息,是關(guān)于與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垂直的對焦方向F的射出光聚光位置的信息。
向所述全息圖形25射入的反射光被各分離部35~37分離,第一TES分離部35被向第一TES感光部45引導,第二TES分離部36被向第二TES感光部46引導,F(xiàn)ES分離部37被向FES感光部47引導。第一TES感光部45對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中由第一TES分離部35引導的反射光感光。第二TES感光部46對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中由第二TES分離部36引導的反射光感光。FES感光部47對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中由FES分離部37引導的反射光感光。
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以及FES感光部47具有一個或多個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例如通過光電二極管來實現(xiàn)。第一TES感光部45具有感光元件即主感光元件45a以及第一和第二副感光元件45b、45c。第一TES感光部45的主感光元件45a,對來自第一TES分離部35反射光中的主光束30感光。第一TES感光部45的第一副感光元件45b,對來自第一TES分離部35反射光中的第一副光束31a感光。第一TES感光部45的第二副感光元件45c對來自第一TES分離部35反射光中的第二副光束31b感光。
第二TES感光部46具有感光元件即主感光元件46a以及第一和第二副感光元件46b、46c。第二TES感光部46的主感光元件46a對來自第二TES分離部36反射光中的主光束30感光。第二TES感光部46的第一副感光元件46b對來自第二TES分離部36反射光中的第一副光束31a感光。第二TES感光部46的第二副感光元件46c對來自第二TES分離部36反射光中的第二副光束31b感光。
FES感光部47具有多個,在本實施例中是兩個FES感光元件47a、47b。FES感光部47,通過所述兩個FES感光元件47a、47b的至少一個來對來自FES分離部37的反射光感光。
感光裝置28,把對應于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以及FES感光部47的各感光結(jié)果即反射光的光強度輸出值,作為電信號給予控制裝置29。控制裝置29,根據(jù)感光裝置28的各感光結(jié)果而取得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具體說就是,控制裝置29,根據(jù)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結(jié)果而取得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刂蒲b置29根據(jù)取得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來控制物鏡27在徑向R上的位置。
而且控制裝置29,根據(jù)感光裝置28的各感光結(jié)果而取得對焦位置信息。具體說就是,控制裝置29利用FES感光部47的感光結(jié)果,取得對焦位置信息??刂蒲b置29根據(jù)取得的對焦位置信息,來控制物鏡27在對焦方向F的位置。這樣,控制裝置29來控制物鏡27的位置,這樣來控制記錄媒體21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控制裝置29例如通過中央處理機(CentralProcessing Unit,簡稱叫做CPU)來實現(xiàn)。
圖7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中立位置時,來自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8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中立位置時,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9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中立位置時,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把主信息進行再現(xiàn)時,對于記錄媒體21的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的任一個,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以聚光狀態(tài)進行照射的。所述主信息是根據(jù)第一TES感光部45的主感光元件45a的感光結(jié)果、第二TES感光部46的主感光元件46a的感光結(jié)果和FES感光部47的一個感光元件47a的感光結(jié)果而取得的。
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例如在照射第一記錄層21a時,為了進行再現(xiàn)主信息,控制物鏡27相對于記錄媒體21的位置。具體說就是,物鏡27通過根據(jù)跟蹤位置信息的跟蹤隨動,而控制相對于記錄媒體21向徑向R的變位,通過根據(jù)對焦位置信息對焦隨動,而控制相對于記錄媒體27向?qū)狗较騀的變位。
跟蹤位置信息,根據(jù)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結(jié)果,例如按照相位差法(Differential Phaee Detection,簡稱叫做DPD),通過控制裝置29來取得。所述DPD法中,把表示跟蹤位置信息的徑向誤差信號通過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結(jié)果來檢測。徑向誤差信號,通過第一TES感光部45的主感光元件45a的主光束30的光強度,與第二TES感光部46的主感光元件46a的主光束30的光強度的相位差來進行檢測。用于檢測徑向誤差信號的檢測裝置(未圖示),例如設(shè)置在控制裝置29中。這樣,通過控制裝置29就取得了跟蹤位置信息。
對焦位置信息,根據(jù)FES感光部47的感光結(jié)果,按照刀口法通過控制裝置29來取得。刀口法中,把表示對焦位置信息的對焦誤差信號通過FES感光部47的感光結(jié)果來檢測。對焦位置信息,是通過FES感光部47的各感光元件47a、47b根據(jù)感光的光的光強度而分別輸出的輸出值的差來檢測的。用于檢測對焦誤差信號的檢測裝置,例如設(shè)置在控制裝置29中。這樣,通過控制裝置29就取得了對焦位置信息。
在通過跟蹤隨動而控制物鏡27變位時,檢測表示偏移信息的透鏡位置信號。根據(jù)該透鏡位置信號,光拾取裝置20利用送進裝置(未圖示),在徑向R上進行變位驅(qū)動,以把物鏡27配置在中立位置上等,使物鏡27在可動范圍內(nèi)被變位驅(qū)動。在透鏡位置信號不能被正確檢測的情況下,徑向R上由從物鏡27的中立位置開始的變位量過大,而在通過感光裝置28得到的信號中含有噪聲而被惡化。且這種情況下,控制裝置29控制物鏡27超過可動范圍地進行變位等而產(chǎn)生誤動作。這樣,傳動裝置32上被給予過大的電流等而使傳動裝置32產(chǎn)生故障,所以裝置的可靠性降低。因此,可靠地檢測正確的透鏡位置信號是必要的。
透鏡位置信號,是使用通過格柵透鏡24得到的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來進行檢測的。根據(jù)主光束30的信號中,有兩個主信號S1、S2。一個主信號S1,是表示第一TES感光部45的主感光元件45a,根據(jù)與感光的主光束30的光強度而輸出的輸出值的信號。另一個主信號S2,是表示第二TES感光部46的主感光元件46a,根據(jù)與感光的主光束31的光強度而輸出的輸出值的信號。
根據(jù)副光束31的第一副光束31a的信號中,有兩個第一副信號S3、S4。一個第一副信號S4,是表示第一TES感光部45的第一副感光元件45b,根據(jù)與感光的第一副光束31a的光強度而輸出的輸出值的信號。另一個第一副信號S4,是表示第二TES感光部46的第一副感光元件46b,根據(jù)與感光的第一副光束31a的光強度而輸出的輸出值的信號。
根據(jù)副光束31的第二副光束31b的信號中,有兩個第二副信號S5、S6。一個第二副信號S5,是表示第一TES感光部45的第二副感光元件45c,根據(jù)與感光的第二副光束31b的光強度而輸出的輸出值的信號。另一個第二副信號S6,是表示第二TES感光部46的第二副感光元件46c,根據(jù)與感光的第二副光束31b的光強度而輸出的輸出值的信號。
從物鏡27的中立位置開始的向徑向R的變位量,能夠根據(jù)與來自第一TES分離部35反射光的光強度的輸出值,和根據(jù)與來自第二TES分離部36反射光的光強度的輸出值的差求出。徑向R上從物鏡27的中立位置開始的變位量,在把附在檢測的各信號S1~S6上的參照符號與由各信號S1~S2表示的輸出值對應時,可通過以下的式(1)表示。
SLP=(S1-S2)+{(S3+S5)-(S4+S6)} (1)式(1)中,左邊的透鏡位置信號SLP表示的輸出值,在右邊,能通過第一項主推挽信號表示的值,和第二項副推挽信號表示的值的和來求得。主推挽信號,是表示第一TES感光部45主感光元件45a的主信號S1表示的輸出值,與第二TES感光部46主感光元件46b的主信號S2表示的輸出值的差的信號。副推挽信號,是表示從第一TES感光部45的第一和第二副信號S3、S5分別表示的輸出值的和中,減去第二TES感光部46的第一和第二副信號S4、S6分別表示的輸出值的和的值的信號。
在通過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以及FES感光部47輸出的各信號S 1~S6中,包含物鏡27橫穿磁道時產(chǎn)生的交流(AC)成分和由反射光的光強度引起的直流(DC)成分。主推挽信號和副推挽信號,它們所表示的值中由于分別殘留有AC成分,所以需要除去,但由于其相位相互偏離180度,所以通過取式(1)那樣的和,就把不需要的AC成分除去了。通過這樣使用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控制裝置29,就把與僅用DC成分表示的光強度對應的輸出值通過根據(jù)式(1)演算來求出,把求出的物鏡27從中立位置開始的變位量作為透鏡位置信號SLP而取得。
表示跟蹤位置信息的徑向誤差信號,也可以代替所述的DPD法,而根據(jù)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結(jié)果,例如按照差動推挽法(Differential Push Pull,簡稱叫做DPP)法來進行檢測。DPP法中,徑向誤差信號通過第一和第二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結(jié)果進行檢測。DPP法中徑向誤差信號所表示的輸出值Stes,例如通過以下的式(2)表示。
Stes=(S1-S2)-k{(S3-S5)+(S4-S6)} (2)
所述式(2)中,系數(shù)k,用于校正主光束30與副光束31光強度的不同。強度比例如在主光束∶第一副光束∶第二副光束=k1∶k2∶k2的情況下,系數(shù)k可通過k1/(2×k2)來求得。
把第一記錄層21a上記錄的主信息進行再現(xiàn)時,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具體說就是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以聚光狀態(tài)向一記錄層即第一記錄層21a照射。向第一記錄層21a照射的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其一部分被第一記錄層21a反射的同時,其余的一部分透射第一記錄層21a而被向其它的記錄層即第二記錄層21b引導。被第一記錄層21a反射的反射光通過物鏡27和準直透鏡26被向全息圖形25引導。
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位于一記錄層即第一記錄層21a上時,被其它的記錄層即第二記錄層21b反射的反射光,以比被第一記錄層21a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圍向全息圖形25照射。具體說就是,向第二記錄層21b引導的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由于第二記錄層21b位于比第一記錄層21a遠離物鏡27的位置上,所以其是在比物鏡27的焦距大的位置上被反射。這樣,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例如如圖1的假想線所示,通過物鏡27和準直透鏡26,以比第一記錄層21a縮小的狀態(tài)向全息圖形25引導。
物鏡27位于中立位置時,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其主光束30的光軸與分離軸線L25一致地向全息圖形25射入。這時,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以及FES分離部37射入。且這時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第一和第二副光束31,是它們的光軸與垂直于第一假想平面且與分離軸線L25正交的一假想直線正交地向全息圖形25射入。向全息圖形25射入的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被每個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以及FES分離部37分離,并向感光裝置28引導。
且物鏡27位于中立位置時,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主光束30,其光軸與分離軸線L25一致進行射入。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不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射入,而是僅向軸附近部38射入。由于軸附近部38包含F(xiàn)ES分離部37,所以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通過軸附近部38而向FES感光部47引導。
圖10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到徑向A一側(cè)位置時,來自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1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到徑向A一側(cè)位置時,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2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到徑向A一側(cè)位置時,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3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到徑向A一側(cè)位置時,來自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4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到徑向A一側(cè)位置時,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圖15是表示在物鏡27處于從中立位置偏移到徑向A一側(cè)位置時,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物鏡27為了隨動記錄媒體21的偏心,而從中立位置向徑向A一側(cè)或另一側(cè)地被驅(qū)動變位。
當物鏡27被驅(qū)動變位,則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其在全息圖形25上所照射的位置,如圖10、圖11和圖13、圖14所示,向徑向R的一側(cè)或另一側(cè)變化。具體說就是,當物鏡27被向徑向R驅(qū)動變位,則向全息圖形25引導的反射光的照射位置,就使其光軸包含在第一假想平面40內(nèi)地在全息圖形25上在分離方向X上變化。在全息圖形25上,在來自第二記錄層21b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小于來自第一記錄層21a反射光的照射范圍的情況下,所述軸附近部38形成于包含有來自第二記錄層21b反射光的照射范圍隨著物鏡27的變位而變位時的移動區(qū)域部分的區(qū)域內(nèi)。軸附近部38其半徑方向的尺寸被設(shè)定為,即使物鏡27在徑向R上被驅(qū)動變位,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也不能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射入的程度。
由于軸附近部38是這種結(jié)構(gòu),所以即使物鏡27在可動范圍內(nèi)在徑向R上被驅(qū)動變位,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也是在其照射范圍是軸附近部38形成的區(qū)域內(nèi)在分離方向X上進行變位。這樣,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就可靠地向軸附近部38射入,而防止了其僅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的任一個射入。這樣就能在透鏡位置信號SLP中把僅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的任一個射入而產(chǎn)生的偏置除去。且表示透鏡位置信號SLP的輸出值與物鏡27在徑向R上位置的關(guān)系,能通過具有線形性的曲線圖來表示。因此,能正確求出物鏡27在徑向R上從中立位置的偏移。
由于防止了被第二記錄層21b射入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所以,能防止在副推挽信號中產(chǎn)生偏置,能檢測正確的徑向誤差信號。由于這樣檢測出正確的透鏡位置信號SLP和徑向誤差信號,所以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偏移信息和跟蹤位置信息。這樣,根據(jù)偏移信息和跟蹤位置信息,就能高精度控制物鏡27,能高精度控制記錄媒體21上射出光的位置。因此,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雖然通過FES分離部37被引導向了FES感光部47,但由于在檢測對焦誤差信號時被除去了,所以能可靠地檢測出正確的對焦誤差信號。因此,在跟蹤隨動的基礎(chǔ)上還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對焦隨動。
圖16是表示在把射出光向第二記錄層21b聚光時,來自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圖形25的平面圖。在把記錄在第二記錄層21b上的主信息進行再現(xiàn)時,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通過物鏡27以聚光的狀態(tài)向第二記錄層21b照射。全息圖形25上,有被第二記錄層21b反射的反射光和被第一記錄層21a反射的反射光射入。在全息圖形25上,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以比第二記錄層21b的大的照射范圍進行照射。這時即使物鏡27在徑向R上被驅(qū)動變位,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也總是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這兩者射入。因此,能把僅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的任一個射入而產(chǎn)生的偏置除去。由于偏置被除去了,所以,表示透鏡位置信號SLP的輸出值與物鏡27在徑向R上位置的關(guān)系,能通過具有線形性的曲線圖來表示。因此,能檢測正確的透鏡位置信號,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圖17是用于說明透鏡倍率的圖。為了使通過物鏡27射出光沒被聚光而被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在感光裝置28上成為盡可能小的點的尺寸,可考慮把射出光聚光的記錄層與射出光沒聚光的記錄層之間的間隔,和透鏡倍率的某一個進行變更。各記錄層之間的間隔由于在規(guī)格上是預先規(guī)定了的,所以不能變更。透鏡倍率,是包含準直透鏡26和物鏡27的光學系統(tǒng)的透鏡倍率。例如在由準直透鏡26和物鏡27構(gòu)成的光學系統(tǒng)中,透鏡倍率可用以下的式(3)表示。
(透鏡倍率)=(準直透鏡的焦距)÷(物鏡的焦距) (3)透鏡倍率,是準直透鏡26的焦距被物鏡27的焦距除所得的值。準直透鏡26的焦距D1,在遠場圖形(Far Field Patern,簡稱為FFP)中,與光源23射出光的發(fā)射角減小的水平方向M有關(guān)而被決定。所述水平方向M,相對于活性層層合的垂直方向N來說是垂直的方向。
水平方向M的射出光發(fā)射角在比預先規(guī)定的設(shè)定值大的情況下,準直透鏡27的焦距,設(shè)定成比設(shè)定值的焦距大,換言之,數(shù)值口徑NA設(shè)定成比設(shè)定值的數(shù)值口徑大。水平方向的射出光發(fā)射角在比設(shè)定值小的情況下,準直透鏡27的焦距,設(shè)定成比設(shè)定值的焦距小,換言之,數(shù)值口徑NA設(shè)定成比設(shè)定值的數(shù)值口徑小。
如圖17所示,例如物鏡27的焦距D1是一定的情況下,當把光源23在水平方向M的射出光發(fā)射角設(shè)定大,則就成為比準直透鏡26的焦距D2大的焦距D3。這樣,雖然能增大透鏡倍率,但通過FFP的變更等,對光源23,具體說就是對激光二極管(Laser Diode,簡稱為LD)芯片的特性會給予這種影響,所以不能任意變更。因此,透鏡倍率是不能容易變更的參數(shù)之一。光源23,例如在FFP中,被設(shè)定為把位于水平方向M中大于或等于12度且小于或等于14度的發(fā)射角范圍內(nèi),并且在垂直方向N中大于或等于15度且小于或等于20度的發(fā)射角范圍內(nèi)的光射出。
所述全息圖形25,例如也可以與玻璃基板等構(gòu)成一體。光拾取裝置20,也可以是包含位于全息圖形25與準直透鏡26之間的1/4波片的結(jié)構(gòu)。光拾取裝置20,也可以是把全息圖形25設(shè)置在玻璃基板上的同時,具備與其它光學零件等設(shè)置成一體的全息元件的結(jié)構(gòu)。
在包含準直透鏡26和物鏡27的光學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上,在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的聚光位置是位于第二記錄層21b上的情況下,有可能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以在全息圖形25中被縮小的狀態(tài)進行照射。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與所述同樣地,能防止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照射。這樣,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根據(jù)本實施例,通過是包含物鏡27和全息圖形25等的光學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使來自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以在全息圖形25中被縮小的狀態(tài)進行照射。這樣,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就被向軸附近部38引導,防止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射入,防止通過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
通過取得正確的偏移信息,能消除物鏡27超過可動范圍地被驅(qū)動等的不良情況。通過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能正確地控制物鏡27,能正確地控制記錄媒體21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根據(jù)本實施例,即使使物鏡27在與向物鏡27引導的射出光光軸垂直的方向上進行變位,使記錄媒體21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變化,也能防止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被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引導,能可靠地僅向軸附近部38引導。
根據(jù)本實施例,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位于第一記錄層21a上時,由第二記錄層21b反射的反射光,以比第一記錄層21a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圍向全息圖形25照射。這樣,能盡可能地縮小軸附近部38所形成的區(qū)域,能盡可能地提高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引導的反射光的光強度。
根據(jù)本實施例,光源23由于是把中心波長位于大于或等于650納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納米波長范圍內(nèi)的光射出的結(jié)構(gòu),所以,能對例如數(shù)字多用盤(Digital Versatile Disk,簡稱DVD)等的記錄媒體21提高便利性。
根據(jù)本實施例,即使在使用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的情況下,也能在防止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被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引導的基礎(chǔ)上,把其僅向軸附近部38引導。這樣,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
根據(jù)本實施例,控制裝置29在根據(jù)FES感光部47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刀口法取得對焦位置信息的情況下,取得了正確的對焦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據(jù)本實施例,控制裝置29在根據(jù)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相位差法取得跟蹤位置信息的情況下,取得了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據(jù)本實施例,控制裝置29在根據(jù)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差動推挽法取得跟蹤位置信息的情況下,取得了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據(jù)本實施例,軸附近部38由于是以分離軸線L25為中心的圓形部分,所以,能把從其它記錄層以被縮小的狀態(tài)向全息圖形25照射的反射光可靠地向軸附近部38射入。由于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在全息圖形25中是圓形的,所以,能可靠地向軸附近部38形成的圓形的區(qū)域照射。這樣,能可靠地防止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射入。
根據(jù)本實施例,通過把即使是分離體的全息圖形25也設(shè)置在光拾取裝置20中,使即使來自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以在全息圖形25中被縮小的狀態(tài)進行照射,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也是被向軸附近部38引導。這樣就防止了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射入,防止了其通過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
通過取得正確的偏移信息,能消除物鏡27超過可動范圍地被驅(qū)動等的不良情況。通過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能正確地控制物鏡27,能正確地控制記錄媒體21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通過是分離體的全息圖形25,包含全息圖形25構(gòu)成的全息元件的結(jié)構(gòu),其無論有無具有偏振光面的微棱鏡和有無偏振光特性,都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圖18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A一部分的立體圖。圖19是說明向全息圖形25引導的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一例的圖。圖20是說明向全息圖形25引導的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其它例的圖。圖18中,把光拾取裝置20A的一部分切出來表示的同時,把準直透鏡26和物鏡27省略了表示。本實施例的光拾取裝置20A中,在與所述第一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相同的結(jié)構(gòu)上,付與了相同的參照符號,而省略了對相同結(jié)構(gòu)和效果的說明。
本實施例的光拾取裝置20A,把光源23、全息圖形25和感光裝置28作為光射出體即全息激光器60而單元化,構(gòu)成為一體。全息激光器60具有全息元件61。全息元件61位于光源23與物鏡27之間,被形成板狀。全息元件61,在面臨光源23的一表面部61a上形成有衍射格柵62,且在與光源23相反一側(cè)的另一表面部61b上形成有全息圖形25。衍射格柵62,與格柵透鏡24同樣地是形成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用的衍射裝置。
全息元件61,對于光的偏振光方向具有折射率不同的偏振光特性。全息元件61具有多折射部63。多折射部63,對于全息圖形25是設(shè)置在與光源23相反一側(cè)的一表面部上。多折射部63由多折射材料構(gòu)成,其具有隨光的偏振光方向不同而折射率不同的特性。光源23和感光裝置28被設(shè)置在全息激光器60的底座64上,且被收容在由底座64和蓋65形成的內(nèi)側(cè)空間內(nèi)。所述全息元件61設(shè)置在蓋65的外表面部上,例如通過在蓋65上形成的透孔從光源23把射出光射入。
光拾取裝置20A是還包含1/4波片66的結(jié)構(gòu)。偏振光方向變化裝置即1/4波片66,使來自記錄媒體21反射光的偏振光方向,向與來自光源23射出光的偏振光方向不同的方向變化。1/4波片66與全息元件61是分別設(shè)置。1/4波片66使向預先決定的偏振光方向進行直線偏振的光圍繞光軸進行角變位,而變化成圓偏振光的光并射出,同時使圓偏振光的光圍繞光軸進行角變位,而變化成直線偏振光的光并射出。1/4波片66,位于全息激光器60與物鏡27之間,具體說就是位于全息圖形25與準直透鏡26之間。
如圖20所示,把全息圖形25設(shè)置在玻璃基板等上的全息元件中,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被每個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以及FES分離部37衍射并分離。全息圖形25上光的衍射效率依賴于槽的深度,正和負一級衍射光的光強度,是從光源23射出的光的約百分之40是最大值。在能進行主信息記錄的光拾取裝置中,由于去路在記錄媒體21上需要盡可能高的光強度,所以希望降低衍射效率而減少光強度的損失?;芈穭t希望能提高衍射效率,盡可能把光強度高的衍射光向感光裝置28引導,提高信噪(S/N)比。圖20中,由于全息元件是由全息圖形25和玻璃基板構(gòu)成的,所以不能同時達到去路的要求和回路的要求。
本實施例中,全息圖形25為了降低去路上的衍射效率而設(shè)定槽的深度。且全息圖形25為了提高回路上的衍射效率,設(shè)置了所述的多折射部63。由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為了不被全息圖形25分離,其是向預先決定的偏振光方向進行直線偏振的光。
從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通過被衍射光柵62衍射而被分離成主光束30和第一與第二副光束31a、31b,并向全息圖形25引導。被向全息圖形25引導的射出光并不被全息圖形25分離,而是如圖20所示透射全息圖形25。透射了全息圖形25的射出光,由于是不被多折射部63折射的偏振光方向,所以在保持不變透射了多折射部63之后被向1/4波片66引導。1/4波片66,使被引導的射出光僅圍繞光軸角變位45度,變化成圓偏振光的光并射出。來自1/4波片66的射出光,通過準直透鏡26和物鏡27以聚光的狀態(tài)向記錄媒體21照射。
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通過準直透鏡26和物鏡27被向1/4波片66引導。從記錄媒體21引導并透射了1/4波片66的反射光,變化成與從光源23射出時的偏振光方向僅角變位了90度的偏振光方向,并向多折射部63引導。在多折射部63中,從1/4波片66引導的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變化成衍射效率最高的偏振光方向。這樣,多折射部63與全息圖形25協(xié)同動作,把反射光向每個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以及FES分離部37分離,并向感光裝置28引導。
通過這樣在全息圖形25上設(shè)置多折射部63即使增大了槽的深度以使回路上光的衍射效率最大,也能降低去路上光的衍射效率。這樣,就大幅度提高了光的利用效率。因此,例如在對主信息進行記錄或再現(xiàn)時,能提高便利性。由于全息圖形25上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的點的尺寸即照射范圍并不依賴于偏振光狀態(tài),所以能得到與所述第一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同樣的效果。
根據(jù)本實施例,全息圖形25位于光源23與物鏡27之間。全息激光具有不使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被全息圖形25分離,而使其進行透射的偏振光特性。這樣,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對記錄媒體21進行照射時,其光強度無損失等,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根據(jù)本實施例,1/4波片66是位于全息圖形25與物鏡27之間。1/4波片66,使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的偏振光方向在射入前后,向與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的偏振光方向不同的方向變化。這樣,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就不被位于光源23與記錄媒體21之間的全息圖形25等的光學零件衍射等,而是能進行透射,同時,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能通過所述光學零件進行衍射和反射。這樣,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圖21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B的立體圖。圖21中,把光拾取裝置20B的一部分切出來表示的同時,把準直透鏡26、物鏡27和1/4波片66省略了表示。本實施例的光拾取裝置20B中,在與所述第一和第二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20A相同的結(jié)構(gòu)上,付與了相同的參照符號,而省略了對相同的說明。
本實施例的光拾取裝置20B中,為了避免由去路上全息圖形25的衍射而引起的射出光分離,把全息圖形25配置在回路上光照射的位置處。全息激光器60B,是在所述第二實施例全息激光器60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還具有偏振光棱鏡70。
導光裝置即偏振光棱鏡70,位于光源23與物鏡27之間,其把從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不被全息圖形25分離地向物鏡27引導,同時,把由記錄媒體21反射的反射光向全息圖形25引導。偏振光棱鏡70具有位于衍射光柵62與準直透鏡26之間的第一偏振光面70a,和把由第一偏振光面70a反射的光向全息圖形25引導的第二偏振光面70b。
從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通過衍射光柵62被向第一偏振光面70a引導。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為了不被第一偏振光面70a反射而是以直線偏振光的狀態(tài)射入的。這樣,射出光就不在第一偏振光面70a反射地原樣進行透射,并通過1/4波片66、準直透鏡26和物鏡27向記錄媒體21照射。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通過物鏡27、準直透鏡26和1/4波片66而被向第一偏振光面70a引導。
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由于在去路和回路上透射1/4波片66,所以,其偏振光方向以對于從光源23射出時的偏振光方向僅圍繞光軸角變位90度的狀態(tài),向第一偏振光面70a引導。這樣,第一偏振光面70a反射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并向第二偏振光面70b引導。被向第二偏振光面70b引導的來自記錄媒體21的反射光,通過第二偏振光面70b反射,并向全息圖形25引導。
根據(jù)本實施例,偏振光棱鏡70位于光源23與物鏡27之間。偏振光棱鏡70,把從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不被全息圖形25分離地向物鏡27引導,同時,把由記錄媒體21反射的反射光向全息圖形25引導。由于來自光源23的射出光不通過全息圖形25地向記錄媒體21引導,所以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且由于能僅把全息圖形25配置在回路上,所以不降低光的利用效率,能提高衍射效率地形成。
圖22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C的立體圖。圖22中,把光拾取裝置20C的一部分切出來進行表示。本實施例的光拾取裝置20C中,在與所述第一~第三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20A、20B相同的結(jié)構(gòu)上,付與了相同的參照符號,而省略了關(guān)于相同結(jié)構(gòu)和效果的說明。
與所述第二實施例的光拾取裝置20A中把全息元件61和1/4波片66分別構(gòu)成的情況相對,本實施例的光拾取裝置20C,具有把全息元件61和1/4波片66構(gòu)成一體的全息激光器60C。1/4波片66位于全息元件61與物鏡27之間,具體說就是位于全息元件61與準直透鏡26之間。1/4波片66設(shè)置成接觸在對于全息圖形25而與光源23相反側(cè)的一表面部上。1/4波片66形成薄膜狀,為了確??煽啃?,其與全息圖形25相反側(cè)的一表面部通過保護玻璃71進行保護。通過這種全息激光器60C的結(jié)構(gòu),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實施例效果的基礎(chǔ)上能實現(xiàn)光拾取裝置20C的小型化。
圖23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D的立體圖。圖23中,把光拾取裝置20D的一部分切出來進行表示。本實施例的光拾取裝置20D中,在與所述第一~第四實施例光拾取裝置20、20A~20C相同的結(jié)構(gòu)上,付與了相同的參照符號,而省略了相同的說明。
與所述第三實施例的光拾取裝置20B中把全息元件61和1/4波片66分別構(gòu)成的情況相對,本實施例的光拾取裝置20D,具有把全息元件61和1/4波片66構(gòu)成一體的全息激光器60D。1/4波片66位于偏振光棱鏡70與物鏡27之間,具體說就是位于偏振光棱鏡70與準直透鏡26之間。通過這種全息激光器60D的結(jié)構(gòu),在所述第一和第三實施例效果的基礎(chǔ)上能實現(xiàn)光拾取裝置20D的小型化。
圖24是表示第二實施例全息圖形25A的平面圖。在圖24和以下的圖25~圖27中,全息圖形上是形成有槽,但為了圖解容易把其簡略化表示了。在所述第一~第五各實施例的光拾取裝置20、20A~20D中,在全息圖形25的軸附近部38上形成有與FES分離部37同樣的槽,但作為第二實施例,也可以是具有圖24所示的軸附近部38A的全息圖形25A。
第二實施例的軸附近部38A在關(guān)于第一假想平面40而進行二分離時,相對第一假想平面40而配置在FES分離部37相反側(cè)的一側(cè)形成半圓形的第一區(qū)域部分73,是由不透射光的材料構(gòu)成。通過這種軸附近部38A的結(jié)構(gòu),由于能防止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中通過第一區(qū)域部分73而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射入,所以能防止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通過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35、36感光。因此,能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形成在另一側(cè)半圓形上的第二區(qū)域部分74上,形成有與FES分離部37同樣的槽。向第二區(qū)域部分74射入的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與向FES分離部37射入的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一起通過FES感光部37感光。
圖25是表示第三實施例全息圖形25B的平面圖。雖然在所述其它實施例的軸附近部38A中,第一區(qū)域部分73是形成得不透射光,但作為第三實施例也可以是在第一區(qū)域部分75不被衍射地進行透射的結(jié)構(gòu)。第三實施例的軸附近部38B中,由于在第一區(qū)域部分75上沒形成槽,所以,來自第一和第二記錄層21a、21b的反射光一起不衍射地進行透射。
由于在軸附近部38B的第二區(qū)域部分74上形成有與FES感光部37同樣的槽,所以被FES感光部47感光來自第一記錄層21a的反射光的光強度沒有變化。這樣,能可靠地對焦位置信息。而且在去路上配置全息圖形時,向第一區(qū)域部分75射入的光不被衍射,所以能盡可能地減少光強度的損失。
圖26是表示第四實施例全息圖形25C的平面圖。所述第二實施例的全息圖形25A中,僅第一區(qū)域部分73形成得不使光透射,但作為第四實施例也可以使軸附近部38C由不透射光的材料形成。這樣,就防止了在射出光向第一記錄層21a聚光時,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射入,利用軸附近部38C把所有的除去。因此,能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圖27是表示第五實施例全息圖形25D的平面圖。所述第三實施例的全息圖形25B中,僅第一區(qū)域部分75形成得不使光衍射地進行透射,但作為第五實施例也可以使軸附近部38C整體形成得不使光衍射地進行透射。這樣,就防止了在射出光向第一記錄層21a聚光時,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射入,使向軸附近部38C射入的來自記錄媒體21反射光都不衍射地進行透射。因此,能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所述各實施例不過是本發(fā)明的例示,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也可以變更結(jié)構(gòu)。例如在軸附近部上形成的槽,也可以形成得其延長方向與在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以及FES分離部37上形成的槽的延長方向不同。這樣,就防止了在把射出光向第一記錄層21a聚光時,來自第二記錄層21b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以及FES分離部37射入。這樣,就能在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的同時,能取得正確的對焦位置信息,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對焦隨動。
在軸附近部,第一區(qū)域部分只要是關(guān)于第二假想平面41是對稱的形狀,則其也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長方形和梯形等。且各實施例是使用了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的結(jié)構(gòu),但即使是僅一個光束,也能得到同樣的效果。
本發(fā)明不脫離其精神或主要特點地能實施其它各種形式。因此,所述實施例的所有點不過是單進行例示,本發(fā)明的范圍是在專利要求的范圍中所表示的,不被說明書有任何限制。且專利要求范圍所屬的變形和變更,都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構(gòu)成包含聚光裝置和分離裝置等的光學系統(tǒng),即使來自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以在分離裝置被縮小的狀態(tài)進行照射,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也被向軸附近部引導,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射入。這樣,能防止由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通過取得正確的偏移信息而能消除聚光裝置超過可動范圍進行驅(qū)動等的不良情況。而且通過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就能正確地控制聚光裝置,能正確地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根據(jù)本發(fā)明,即使使聚光裝置在與被聚光裝置引導的射出光光軸垂直的方向上變位,使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進行變化,也能防止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被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引導,能可靠地只把其向軸附近部引導。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記錄層上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圍向分離裝置照射。這樣,就能盡可能地減小軸附近部所形成的區(qū)域,能盡可能地提高向第一分離部和第二分離部引導的反射光的光強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長大于或等于650納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納米波長范圍內(nèi)的光的結(jié)構(gòu),所以,對于例如數(shù)字多用盤(DigitalVersatile Disk,簡稱DVD)等的記錄媒體能提高便利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即使在使用主光束和副光束的情況下,也能防止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主光束和副光束被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引導,而只能向軸附近部引導。這樣,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
根據(jù)本發(fā)明,控制裝置,根據(jù)第三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刀口法來取得對焦位置信息的情況下,能取得正確的對焦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控制裝置,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相位差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的情況下,能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控制裝置,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差動推挽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的情況下,能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軸附近部是以分離軸線為中心的圓形部分,所以能使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向軸附近部射入,能可靠地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射入。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把包含光源、分離裝置和感光裝置的光射出體設(shè)置在光拾取裝置內(nèi),即使來自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以在分離裝置被縮小的狀態(tài)進行照射,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也被向軸附近部引導,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射入。這樣,能防止由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通過取得正確的偏移信息而能消除聚光裝置超過可動范圍進行驅(qū)動等的不良情況。而且通過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就能正確地控制聚光裝置,能正確地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根據(jù)本發(fā)明,軸附近部其光射出體的分離裝置中,由所述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小于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形成在包含隨著聚光裝置的變位而進行變位時的移動區(qū)域部分的區(qū)域內(nèi)。這樣即使使聚光裝置變位,使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進行變化,也能防止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被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引導,能可靠地只把其向軸附近部引導。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記錄層上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圍向光射出體的分離裝置照射。這樣,就能盡可能地縮小軸附近部所形成的區(qū)域,能盡可能地提高向第一分離部和第二分離部引導的反射光的光強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光射出體的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長大于或等于650納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納米波長范圍內(nèi)的光的結(jié)構(gòu),所以,對于例如數(shù)字多用盤(Digital Versatile Disk,簡稱DVD)等的記錄媒體能提高便利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即使在使用主光束和副光束的情況下,也能防止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主光束和副光束被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引導,而只能向軸附近部引導。這樣,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主信息和位置信息。
根據(jù)本發(fā)明,光射出體是設(shè)置在根據(jù)第三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刀口法來取得對焦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這樣,就能取得正確的對焦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光射出體是設(shè)置在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相位差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這樣,就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光射出體是設(shè)置在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差動推挽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這樣,就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光射出體的軸附近部是以分離軸線為中心的圓形部分,所以能使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向軸附近部射入,能可靠地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射入。
根據(jù)本發(fā)明,光射出體具有根據(jù)來自光源的射出光和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的各偏振光方向,在不用分離裝置分離而使其透射的同時,也用分離裝置分離的偏振光特性。這樣,能消除把來自光源的射出光對記錄媒體照射時的光強度損失,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導光裝置使來自光源的射出光不通過分離裝置地向記錄媒體引導,所以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偏振光方向變化裝置,使來自光源的射出光不被位于光源與記錄媒體之間的光學零件衍射等地進行透射,而且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能通過所述光學零件進行衍射和反射。這樣,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把具有第一~第二分離部的分離體設(shè)置在光拾取裝置內(nèi),即使來自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以在分離體被縮小的狀態(tài)進行照射,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也被向軸附近部引導,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射入。這樣,能防止由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通過取得正確的偏移信息而能消除聚光裝置超過可動范圍進行驅(qū)動等的不良情況。而且通過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就能正確地控制聚光裝置,能正確地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跟蹤隨動。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光拾取裝置,其通過把光向形成有多個記錄層的記錄媒體照射,來進行主信息的記錄或再現(xiàn),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聚光裝置,其是把從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向記錄媒體的一個記錄層進行聚光的聚光裝置,其設(shè)置成在包含與向聚光裝置引導的射出光光軸同軸的中立位置的可動范圍內(nèi),能向與射出光光軸垂直的可變方向進行變位,通過該向可變方向的變位來改變射出光在記錄媒體上的聚光位置;感光裝置,其是對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反射光進行感光的感光裝置,其具有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其用于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平行方向的射出光聚光位置的信息即跟蹤位置信息,和從聚光裝置的中立位置偏移的信息;第三感光部,其用于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垂直方向的射出光聚光位置的信息即對焦位置信息;分離裝置,其是具有第一分離部、第二分離部和第三分離部,并把反射光通過感光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離部的每一個進行分離,該分離裝置,其把第一分離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導,把第二分離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導,把第三分離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導,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其配置在當聚光裝置處于中立位置時把與分離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光軸一致的分離軸線附近的軸附近部除去的殘余區(qū)域內(nèi);控制裝置,其根據(jù)感光裝置的感光結(jié)果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并根據(jù)該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來控制聚光裝置的位置,控制記錄媒體反射光的聚光位置。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軸附近部在分離裝置中,由所述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小于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形成在包含隨著聚光裝置的變位而進行變位時的移動區(qū)域部分的區(qū)域內(nèi)。
3.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記錄層上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圍向分離裝置照射。
4.如權(quán)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光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長大于或等于650納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納米波長范圍內(nèi)的光。
5.如權(quán)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光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衍射裝置,其位于光源與聚光裝置之間而使一部分射出光衍射,而形成用于取得記錄媒體上記錄的主信息的主光束,和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聚光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
6.如權(quán)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光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其控制裝置,根據(jù)第三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刀口法來取得對焦位置信息,根據(jù)對焦位置信息來控制聚光裝置的位置,控制記錄媒體的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7.如權(quán)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光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其控制裝置,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相位差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控制聚光裝置的位置,控制記錄媒體的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8.如權(quán)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光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其控制裝置,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差動推挽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控制聚光裝置的位置,控制記錄媒體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9.如權(quán)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光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其軸附近部是以分離軸線為中心的圓形部分。
10.一種光射出體,其是光拾取裝置的光射出體,該光拾取裝置,其在把來自光射出體的光利用聚光裝置進行聚光,并向形成有多個記錄層的記錄媒體照射,把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光由光射出體感光來進行主信息記錄或再現(xiàn),其中,聚光裝置,把從光射出體射出的射出光向記錄媒體的一個記錄層進行聚光,其設(shè)置成在包含與射出光光軸同軸的中立位置的可動范圍內(nèi),能向與射出光光軸垂直的可變方向進行變位,通過該向可變方向的變位來改變射出光在記錄媒體上的聚光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感光裝置,其是對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反射光進行感光的感光裝置,其具有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其用于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平行方向的射出光聚光位置的信息即跟蹤位置信息;第三感光部,其用于取得關(guān)于與記錄層垂直方向的射出光聚光位置的信息即對焦位置信息;分離裝置,其具有第一分離部、第二分離部和第三分離部,并把反射光通過感光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離部的每一個進行分離,該分離裝置,其把第一分離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導,把第二分離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導,把第三分離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導,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其配置在當聚光裝置處于中立位置時把與分離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光軸一致的分離軸線附近的軸附近部除去的殘余區(qū)域內(nèi);
11.如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光射出體,其特征在于,軸附近部在分離裝置中,由所述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小于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圍,形成在包含隨著聚光裝置的變位而進行變位時的移動區(qū)域部分的區(qū)域內(nèi)。
12.如權(quán)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光射出體,其特征在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記錄層上時,由其它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記錄層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圍向分離裝置照射。
13.如權(quán)利要求10~12任一項所述的光射出體,其特征在于,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長大于或等于650納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納米波長范圍內(nèi)的光。
14.如權(quán)利要求10~13任一項所述的光射出體,其特征在于,其還包含有衍射裝置,其位于光源與聚光裝置之間而使一部分射出光衍射,而形成用于取得記錄媒體上記錄的主信息用的主光束,和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聚光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
15.如權(quán)利要求10~14任一項所述的光射出體,其特征在于,其是設(shè)置在根據(jù)第三感光部多個感光元件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刀口法來取得對焦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
16.如權(quán)利要求10~15任一項所述的光射出體,其特征在于,其是設(shè)置在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相位差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
17.如權(quán)利要求10~15任一項所述的光射出體,其特征在于,其是設(shè)置在根據(jù)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結(jié)果并按照差動推挽法來取得跟蹤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
18.如權(quán)利要求10~17任一項所述的光射出體,其特征在于,其軸附近部是以分離軸線為中心的圓形部分。
19.如權(quán)利要求10~18任一項所述的光射出體,其特征在于,其具有根據(jù)來自光源的射出光和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的偏振光方向,在不用分離裝置分離而使其透射的同時,用分離裝置分離的偏振光特性。
20.如權(quán)利要求10~18任一項所述的光射出體,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導光裝置,其位于光源與聚光裝置之間,把從光源射出的射出光不用分離裝置分離地向聚光裝置引導,同時,把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反射光向分離裝置引導。
21.如權(quán)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光射出體,其特征在于,其還包含偏振光方向變化裝置,其位于分離裝置與聚光裝置之間,把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偏振光方向變化成與來自光源的射出光偏振光方向不同的方向。
22.一種分離體,其設(shè)置在如下所述的光拾取裝置內(nèi),其是在把來自光源的光利用聚光裝置進行聚光,并向形成有多個記錄層的記錄媒體照射,把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光由感光裝置感光來進行主信息記錄或再現(xiàn),其中,聚光裝置,把從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向記錄媒體的一個記錄層進行聚光,在包含與射出光光軸同軸的中立位置的可動范圍內(nèi),設(shè)置成能向與射出光光軸垂直的可變方向進行變位,通過該向可變方向的變位來改變射出光在記錄媒體上的聚光位置,其特征在于,該分離體具有分離裝置,該分離裝置具有第一分離部、第二分離部和第三分離部,并把由記錄媒體反射的反射光通過感光裝置引導,把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離部的每一個進行分離,第一分離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導,第二分離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導,第三分離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導,第一和第二分離部,其配置在當聚光裝置處于中立位置時把與分離裝置引導的反射光光軸一致的分離軸線附近的軸附近部除去的殘余區(qū)域內(nèi)。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實現(xiàn)穩(wěn)定跟蹤隨動的分離體、光射出體和光拾取裝置。其通過包含物鏡(27)和全息圖形(25)等的光學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使來自一記錄層以外的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即使以被縮小的狀態(tài)向全息圖形(25)照射,來自其它記錄層的反射光也不向第一和第二TES分離部(35)、(36)照射而僅被向軸附近部(38)引導。這樣,就防止了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感光,取得正確的跟蹤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消除物鏡(27)被驅(qū)動超出可動范圍等的不良情況。
文檔編號G11B7/125GK1768380SQ20048000839
公開日2006年5月3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1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3年3月28日
發(fā)明者土田和弘, 長浜敏也, 酒井啟至, 上山徹男, 增井克榮, 大塚尚孝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