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計算機系統(tǒng)硬件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硬盤減振裝置以及一種硬盤組件。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一般是將硬盤安裝在整機內(nèi)部,拆裝更換時,需要將整機箱蓋打開才能將硬盤模塊拆卸下來,十分不方便。
再者,整機受到振動時,容易造成硬盤磁頭共振而使得硬盤不能正常工作,出現(xiàn)藍屏現(xiàn)象。因此,現(xiàn)有技術對于有抗振要求的硬盤兼設有減振裝置,但一般使用尺寸較大的減振墊,所以需要整機有較大的安裝空間,并且零件多、裝配復雜,且硬盤一般是水平方向安裝,導致體積大,對于空間上的緊湊型整機安裝不方便,且在振動中容易碰到其他部件而導致減振效果不理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因此,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陷和不足,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硬盤減振裝置以及一種硬盤組件,其可具有垂直安裝且拆卸方便等特點。
具體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硬盤減振裝置,包括:硬盤蓋;硬盤減振支架,與所述硬盤蓋固定連接在一起;多個減振墊;以及硬盤固定支架,與所述硬盤減振支架之間通過所述多個減振墊彈性連接在一起。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硬盤蓋包括片狀主體部、形成在所述片狀主體部的內(nèi)表面上的多個壓鉚螺柱、形成在所述片狀主體部的一個側邊的舌頭卡扣、形成在所述片狀主體部的另一個相對側邊的片狀豎直部、以及設置 在所述片狀豎直部上的松不脫螺釘;所述硬盤減振支架通過多個螺釘分別鎖入所述多個壓鉚螺柱而與所述硬盤蓋固定連接在一起。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硬盤減振支架包括片狀主體部、形成在所述片狀主體部的兩個相對側邊的兩個片狀豎直部、以及形成在所述片狀主體部的多個角落的多個安裝部;每一個所述安裝部上形成有螺釘過孔,從而通過螺釘穿過所述安裝部上的所述螺釘過孔而可將所述硬盤減振支架與所述硬盤蓋鎖固在一起;所述兩個片狀豎直部中的每一者上形成有兩對大小孔,每一對大小孔包括相連通的一個大孔和一個小孔,所述多個減振墊分別卡固在所述兩個片狀豎直部上的共計四對所述大小孔的小孔內(nèi)。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硬盤固定支架為兩個,每一個所述硬盤固定支架包括片狀托起部、形成在所述片狀托起部的一個側邊的一個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和兩個硬盤豎直片狀固定部、與所述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相對且間隔設置的第二豎直片狀固定部、以及連接所述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豎直片狀固定部的橫向連接部;所述兩個硬盤豎直片狀固定部分設在所述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的相對兩端外側且與所述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間隔設置,從而通過螺釘穿過所述硬盤豎直片狀固定部上的硬盤固定孔而可將所述硬盤固定支架與硬盤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的相對兩端分別形成有螺紋孔,所述第二豎直片狀固定部的相對兩端分別形成有與所述螺紋孔一一對應的螺紋過孔,從而通過螺釘依序穿過所述第二豎直片狀固定部上的所述螺紋過孔和相對應的減振墊而鎖入所述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上的所述螺紋孔而可使得所述硬盤減振支架與所述硬盤固定支架形成彈性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兩個硬盤豎直片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豎直片狀固定部分設在所述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的內(nèi)側和外側,所述第二豎直 片狀固定部的內(nèi)側表面和所述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的外側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預設間距以用于保證所述減振墊有彈性形變以及保證所述硬盤減振支架與所述硬盤固定支架之間為軟接觸,所述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的內(nèi)側表面與所述硬盤豎直片狀固定部的內(nèi)側表面之間具有第二預設間距以用于保證穿過減振墊的螺釘不會頂?shù)脚c所述硬盤固定支架固定連接的硬盤。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四對所述大小孔呈對稱分布。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硬盤減振支架的所述片狀主體部上形成有多個散熱通孔。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多個減振墊為橡膠減振墊。
此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硬盤組件,包括硬盤和前述任意一種硬盤減振裝置,其中所述硬盤與所述硬盤減振裝置的所述硬盤固定支架固定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硬盤組件垂直安裝在工控整機箱體側壁上。
由上可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硬盤減振裝置具有組裝簡便、零件少、成本低且適于垂直安裝等優(yōu)點,而且體積小,其對于緊湊型整機而言能夠節(jié)省空間且不會影響整機的整體性能。
通過以下參考附圖的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其它方面和特征變得明顯。但是應當知道,該附圖僅僅為解釋的目的設計,而不是作為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的限定。還應當知道,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繪制附圖,它們僅僅力圖概念地說明此處描述的結構和流程。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硬盤減振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硬盤減振裝置的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硬盤減振裝置中的硬盤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所示硬盤減振裝置中的硬盤減振支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2所示硬盤減振裝置中的減震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4所示硬盤減振支架和圖5所示減振墊的裝配示意圖。
圖7為圖2所示硬盤減振裝置中的硬盤固定支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所示硬盤固定支架的俯視圖。
圖9為兩個圖7所示的硬盤固定支架與硬盤的裝配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硬盤減振裝置裝配有硬盤后在整機箱體中的安裝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參見圖1和圖2,其中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硬盤減振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硬盤減振裝置的結構爆炸示意圖。具體地,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硬盤減振裝置10包括:一個硬盤蓋11、一個硬盤減振支架13、四個用于硬盤減振支架13和硬盤蓋11相連接的螺釘12、四個減振墊15、兩個硬盤固定支架17、四個用于硬盤固定支架17與硬盤減震支架13相連接的螺釘16以及四個硬盤固定螺釘18。
參見圖3,其為圖2所示硬盤減振裝置10中的硬盤蓋1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在圖3中,硬盤蓋11包括片狀主體部110、形成在片狀主體部110內(nèi)表面上的四個壓鉚螺柱112、形成在片狀主體部110的一側邊的至少一個例如兩個舌 頭卡扣114、形成在片狀主體部110的另一相對側邊的片狀豎直部116、以及設置在片狀豎直部116上的松不脫螺釘118。
參見圖4、圖5及圖6,圖4為圖2所示硬盤減振裝置10中的硬盤減振支架13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2所示硬盤減振裝置10中的減振墊15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以及圖6為硬盤減振支架13和四個減振墊15的裝配示意圖。在圖4中,硬盤減振支架13包括片狀主體部130、形成在片狀主體部130的兩個相對側邊的兩個片狀豎直部132、以及形成在片狀主體部130的四個角落的四個安裝部134。其中,片狀主體部130上形成有多個通孔以便于散熱;每一個安裝部134上形成有螺釘過孔1340,從而硬盤減振支架13可以通過螺釘12穿過螺釘過孔1340鎖入壓鉚螺母112而與硬盤蓋11形成固定連接;每一個片狀豎直部132上形成有兩對大小孔1320,每一對大小孔1320包括相連通的一個大孔和一個小孔,小孔用于將減振墊15的中間槽152卡住,大孔用于減振墊15的大端穿過。四對大小孔1320對稱分布,其便于減振墊15安裝在硬盤減振支架13上,如圖6所示,四個減振墊15分別被卡固在四對大小孔1320的小孔中,使得減振墊15能起到減振作用且不會通過大孔脫出。本實施例中,減振墊15例如是橡膠減振墊15,其除了具有中間槽152之外,還具有貫穿孔(圖中未標示)。
參見圖7,其為圖2所示硬盤減振裝置中的硬盤固定支架17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在圖7中,硬盤固定支架17包括:片狀托起部170、形成在片狀托起部170的一個側邊的一個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及兩個硬盤豎直片狀固定部176、與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相對且間隔設置的第二豎直片狀固定部174、以及連接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和第二豎直片狀固定部174的橫向連接部173。這兩個硬盤豎直片狀固定部176位于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的相對兩端 外側且與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間隔設置,每一個硬盤豎直片狀固定部176形成有一個硬盤固定孔1760以便于硬盤固定螺釘18(參見圖2)穿過此硬盤固定孔1760將硬盤固定支架17與硬盤20鎖固在一起。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的相對兩端分別形成有螺紋孔1720,第二豎直片狀固定部174的相對兩端分別形成有螺紋過孔1740,螺紋孔1720與螺紋過孔1740一一對應且相對并間隔設置,從而圖6中硬盤減振支架13的片狀豎直部132上卡固的減振墊15可以伸入螺紋孔1720和螺紋過孔1740之間,再經(jīng)由螺釘16(如圖2所示)依序穿過螺紋過孔1740、減振墊15的貫穿孔而鎖入螺紋孔1720中從而將硬盤減振支架13與硬盤固定支架17彈性固定在一起。再者,從圖7中可以得知:兩個硬盤豎直片狀固定部176位于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的內(nèi)側,且第二豎直片狀固定部174位于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的外側,或者說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位于硬盤豎直片狀固定部176和第二豎直片狀固定部174之間。
參見圖8,其為圖7所示硬盤固定支架17的俯視圖。在圖8中,第二豎直片狀固定部174的內(nèi)側表面(也即鄰近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的側表面)和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的外側表面之間的間距為*A,此間距*A用于保證固定在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和第二豎直片狀固定部172之間的減振墊15有彈性形變以及保證硬盤固定支架17與硬盤減振支架13之間是軟接觸,從而起到減振作用;至于間距*A的大小,其典型地根據(jù)減振墊15的長度來決定。再者,第一豎直片狀固定部172的內(nèi)側表面與硬盤豎直片狀固定部176的內(nèi)側表面之間的間距為*B,此間距*B用于保證螺釘16能有一定的擰緊力但可以避免螺釘16伸出的長度頂?shù)接脖P20;至于間距*B的大小,其典型地取決于螺釘16的長度。
參見圖9,其為兩個硬盤固定支架17與硬盤20的裝配示意圖。在圖9中,兩個硬盤固定支架17通過四個硬盤固定螺釘18穿過硬盤固定孔1760(參見圖7) 固定連接在硬盤20的相對兩側。
參見圖10,其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硬盤減振裝置10裝配有硬盤20后在整機箱體中的安裝狀態(tài)示意圖。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硬盤減振裝置10裝配有硬盤20后能夠采用垂直安裝方式通過硬盤蓋11上的兩個舌頭卡扣114及松不脫螺釘118與整機箱體側壁固定,也即硬盤20的寬度/長度方向與整機箱體側壁大致平行,后續(xù)只有擰松松不脫螺釘118就可以將整個裝配有硬盤20的硬盤減振裝置10拆卸下來,如此不用拆整機箱體蓋就可以更換硬盤了。由此可見,本實施例的硬盤減振裝置具有組裝簡便、零件少、成本低等優(yōu)點,而且體積小,其對于緊湊型整機而言能夠節(jié)省空間且不會影響整機的整體性能。另外,從圖10中可以得知:硬盤減振支架13與硬盤蓋11之間通過螺釘12固定連接,而兩個硬盤固定支架17和硬盤20的組合件與硬盤減振支架13之間通過減振墊15實現(xiàn)彈性連接;如此,在減振過程中,兩個硬盤固定支架17和硬盤20的組合件是可活動的,可通過減振墊15起到緩沖作用,而硬盤減振支架13及硬盤蓋11是固定在整機箱體上例如CPS-620工控整機箱體上,是不可自由活動的,整機減振時會與整機一起減振。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中將圖1和圖10所示硬盤20與硬盤減振裝置10的組合結構稱之為硬盤組件。再者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硬盤減振支架13的結構、硬盤固定支架17的結構、和/或硬盤減振支架13和硬盤固定支架17之間通過減振墊15形成彈性連接的方式僅為舉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基礎上可以適當?shù)匦薷挠脖P減振支架、硬盤固定支架等元件的結構,只要兩者能夠通過減振墊實現(xiàn)彈性連接即可。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 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nèi),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nèi)容做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nèi)容,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