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母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安裝到母連接器的外殼上的母端子,是關于在筒狀的殼體的內(nèi)部的具備有接觸到公端子的板簧的構(gòu)造的改良。
在將母端子卡止在外殼的情況,是在外殼的收容室設置具有可彎曲性的可彎曲片,且將可彎曲片卡止在母端子,以這種方式來進行。在該型態(tài)中,有將可彎曲片嵌合在開口于母端子的底壁部的可彎曲片插孔的第一型態(tài)、與將可彎曲片卡止在殼體的上壁后端的第二型態(tài)。而上述的母端子,由于必須要以底壁部擋住板簧的前端部、及由于要在底壁部確保有能切起第一立起片的部分等等的原因,所以不能采用將可彎曲片插孔開口于底壁部的第一型態(tài),而不得不采用第二型態(tài)。可是,如此一來,在要用精密螺絲起子等來把可彎曲片從母端子卸下時,則需要把精密螺絲起子等伸到里面把可彎曲片推起。由于是無法用目視確認而要依賴直覺的作業(yè),所以其作業(yè)性非常差。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母端子是具備有具有底壁部、設置在底壁部的寬度方向的兩端且相對向的側(cè)壁部、及設置在側(cè)壁部的上側(cè)且與底壁部相對向的上壁部,用來讓公端子從前面的開口插入的筒狀的殼體;具有一體地設置在殼體的底壁部的前端且朝后上方彎曲的第一彎曲部、從第一彎曲部朝后方延伸的中間部、從中間部的后端朝下前方彎曲的第二彎曲部、及從第二彎曲部朝前方延伸且是與中間部分離開的前端部且設置在殼體的內(nèi)部的板簧;用來將板簧前端部的前端卡止在側(cè)壁部的第一卡止裝置;在板簧中間部位移到下方而接觸到板簧前端部的狀態(tài)下,允許讓板簧中間部的比上述接觸部要前方的部分再向下方位移一定的距離且將其卡止在下死點的側(cè)壁部的第二卡止裝置;以及開口于比底壁部的板簧的第二彎曲部或前端部的后端向下方位移所抵接的部位要更前側(cè)處的可彎曲片插孔。
在母端子的情況,將母端子插入到外殼的收容室的話,則可彎曲片會嵌合在可彎曲片插孔,母端子會卡止在外殼。在從殼體前面的開口插入公端子的情況,由于是藉由第一卡止裝置來將板簧的前端部的前端卡止在側(cè)壁部,所以當公端子被插入到上壁部與板簧之間進入到正規(guī)的位置時,板簧是將前端部前端與第一彎曲部之間做為彈性區(qū)域而發(fā)揮其彈性復原力,則其與公端子之間可得到適當?shù)慕佑|力。產(chǎn)生下壓力的話,板簧的第二彎曲部或前端部后端會向下方位移接觸到底壁部,板簧僅把中間部當作彈性區(qū)域而發(fā)揮彈性復原力,會承受下壓力等且防止了板簧的過度變形。而下壓力等變得更高的話,則板簧中間部會朝下方位移且接觸到板簧前端部,藉此來承受下壓力等且防止板簧的過度變形。而下壓力等變得更高的話,則板簧中間部的比上述接觸部要前方的部分會向下方位移,會藉由第二卡止裝置而被卡止在側(cè)壁部而固定在下死點,藉此來承受下壓力等且防止板簧的過度變形。以這樣的三個階段來承受下壓力等且防止板簧的過度變形。
在這個情況,由于是藉由第一卡止裝置來將板簧的前端部的前端卡止在側(cè)壁部,在板簧處接觸于底壁部的部位會是第二彎曲部或前端部后端,也就是在板簧的后端附近。而由于是藉由第二卡止裝置將板簧中間部卡止在側(cè)壁部,所以不需要在傳統(tǒng)技術(shù)中所說明的立起片,就不需要在底壁部保有用來切起該立起部的部分。因此,可將可彎曲片插孔開口于底壁部的板簧的第一彎曲部、與板簧的第二彎曲部或前端部后端朝下方位移所抵接的部分之間,藉此就可以在殼體的前端附近來進行將可彎曲片從母端子卸下的作業(yè),就可以用目視來進行作業(yè),提升了作業(yè)性。并且,由于在板簧中間部的下側(cè)在第一彎曲部與前端部前端之間有空間空置著,藉由在這里讓可彎曲片退避,則可以將母端子的高度維持得比低,讓母端子小型化。而在底壁部沒有形成可彎曲片插孔的母端子之間則提高了金屬模具的共通化而可以讓成本減低。并且由于沒有傳統(tǒng)的立起片而讓母端子的展開形狀變得比簡化,減少了彎曲的工程,則能夠縮短制程且提升加工精度。
本發(fā)明的母端子,由于是將比板簧的前端部前端及板簧中間部的接觸部要前面的部分卡止在側(cè)壁部,所以可在與公端子之間得到適當?shù)慕佑|力且防止板簧的過度變形,且可以將可彎曲片插孔開口于底壁部,可在殼體的前端附近來進行從母端子卸下可彎曲片的作業(yè),可以用目視來進行作業(yè),可以使作業(yè)性提升。并且,由于在板簧中間部的下側(cè)在第一彎曲部與前端部前端之間的空間可以讓可彎曲片退避,而可將母端子小型化。而在底壁部沒有形成可彎曲片插孔的母端子之間則提高了金屬模具的共通化而可以讓成本減低,并且由于沒有傳統(tǒng)的立起片而讓母端子的展開形狀變得比簡化,減少了彎曲的工程,則能夠縮短制程且提升加工精度。
附面說明
圖1是第一實施例的母端子的立體圖。
圖2是將上述母端子的其中一部分剖開來看的立體圖。
圖3是上述母端子的側(cè)面圖。
圖4是上述母端子的殼體的縱剖視圖。
圖5是顯示在將公端子插入到正規(guī)位置的狀態(tài)下的上述母端子的殼體的縱剖視圖。
圖6是顯示在稍微傾斜于正規(guī)位置地插入公端子的狀態(tài)下的上述母端子的殼體的縱剖視圖。
圖7是顯示在比圖6要更傾斜地插入公端子的狀態(tài)下的上述母端子的殼體的縱剖視圖。
圖8是顯示在比第7圖要更傾斜地插入公端子的狀態(tài)下的上述母端子的殼體的縱剖視圖。
圖9是將第二實施例的母端子的殼體剖開且省略板簧的中間部來顯示的立體圖。標號說明10殼體11底壁部12、13側(cè)壁部14、15上壁部16開口20板簧21第一彎曲部22中間部23第二彎曲部24前端部30第一卡止裝置40第二卡止裝置50可彎曲片插孔61、62導片70公端子80可彎曲片90筒殼部這個母端子是具備有從前面的開口16用來讓公端子70插入的筒狀的殼體10、與設置在殼體10的內(nèi)部的板簧20。殼體10則具備有底壁部11、相對向地設置在底壁部11的寬度方向的兩端的側(cè)壁部12、13、及設置在側(cè)壁部12、13的上側(cè)且與底壁部11相對向的上壁部14、15。藉由各壁部11~15而在前端形成開口16。在這個實施例的情況,殼體10是藉由彎曲一片板子所形成的。也就是說,殼體10是具備有底壁部11、從底壁部11的寬度方向的兩端分別立起的側(cè)壁部12、13、及從側(cè)壁部12、13的上端朝側(cè)邊延伸的上壁部14、15。第一上壁部14是從其中一邊的側(cè)壁部12的上端朝側(cè)邊延伸,第二上壁部15則是從另一邊的側(cè)壁部13的上端朝側(cè)邊延伸而重疊在第一上壁部14的上側(cè)。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這個實施例,只要是具備有具有底壁部、側(cè)壁部及上壁部且形成為筒狀的殼體的母端子都可以。上壁部沒有重疊而是以一片板子構(gòu)成也可以。在殼體的后端,是一體地設置有從前后方向來看是形成為略U字型的筒殼部90。筒殼部90是具備有設置在前側(cè)用來壓接電線的芯線的電線筒殼部、與設置在后側(cè)用來壓接電線的包覆部的絕緣筒殼部。
如圖2~圖4所示,板簧20是具備有一體地設置在殼體10的底壁部11的前端朝后上方彎曲的第一彎曲部21、從第一彎曲部21朝后方延伸的中間部22、從中間部22的后端朝下前方彎曲的第二彎曲部23、及從第二彎曲部23朝前方延伸且是與中間部22分離開的前端部24。第一彎曲部21及第二彎曲部23分別從側(cè)面來看是形成為略橫向的U字型。雖然前端部24是在比第一彎曲部21的更高的位置,且前端部24的前端是在比第一彎曲部21的更后側(cè)處,而其尺寸主要是以與后述的外殼的可彎曲片80的關系來決定的。在將公端子70插入之前,在殼體10的底壁部11與中間部22之間、及中間部22與前端部24之間是分別空置著空隙。而因應需要在中間部22形成淺凹部,藉由這個淺凹部來確定與公端子70的接觸點。
這個母端子是具備有用來將板簧20的前端部24的前端卡止在側(cè)壁部12、13的第一卡止裝置30。第一卡止裝置30是具備有在板簧20的前端部24朝寬度方向的兩側(cè)突出的突起部31、及形成在側(cè)壁部12、13用來嵌合突起部31的貫穿孔32。藉由讓突起部31會在貫穿孔32的緣部被擋住的方式,讓前端部24的前端會被卡止在側(cè)壁部12、13。
這個母端子是具備有允許讓板簧20的中間部朝下方位移一定的距離且在下死點將其卡止在側(cè)壁部12、13的第二卡止裝置40。如第7圖所示,這個第二卡止裝置,在板簧中間部22向下方位移且接觸于板簧前端部24的狀態(tài)下會開始發(fā)揮功能。也就是說,第二卡止裝置40,在這個狀態(tài)下會允許讓板簧中間部22的比上述接觸部22a的更前方的部分22b再向下方位移一定的距離且將這個部分22b在下死點卡止在側(cè)壁部12、13。第二卡止裝置40則具備有在板簧中間部22的比上述接觸部22a要更前面的部分22b朝寬度方向的兩側(cè)突出突起部41、及形成在側(cè)壁部12、13且用來嵌合突起部41的貫穿孔42。貫穿孔42是形成到在板簧中間部22接觸于板簧前端部24的狀態(tài)(圖7所示的狀態(tài))的突起部41的位置的更下方處,藉此則允許板簧中間部22的比上述接觸部22a要更前面的部分22b向下方位移一定的距離。而且,如果板簧20受到很大的向下方的力量的話,突起部41會抵接在貫穿孔42的下緣部,藉此來將板簧中間部22的比上述接觸部22a要更前面的部分22b在下死點卡止在側(cè)壁部12、13。
當要將這個母端子卡止在外殼時,是在外殼的收容室設置了具有可彎曲性且前端可向上下方向彎曲的可彎曲片80,將這個可彎曲片80卡止在母端子。因此,用來讓可彎曲片80嵌合的可彎曲片插孔50是開口于底壁部11。這個可彎曲片插孔50,是形成在比底壁部11的板簧20的第二彎曲部23或前端部24的后端向下方位移所抵接的部分的更前側(cè)處。在這種情況,最好是將可彎曲片插孔50的后端緣部設置在比底壁部11的板簧20所抵接的部位要更非常前側(cè)處。如此一來,板簧20抵接的部位會確實地在底壁部11的上面部,所以與設定成板簧20是連接固定在可彎曲片插孔50的后端緣部的方式比比起來,每個制品其板簧20抵接停止在底壁部11時的角度會比穩(wěn)定,尺寸管理變得比容易。61、62是從底壁部11朝下方延伸的導片,當把母端子對外殼插入時,則會嵌合在形成于外殼的導引溝槽且發(fā)揮導引母端子插入的機能,且發(fā)揮了防止以相反方向插入的機能。這個導片61、62是因應需要而設置的。
底壁部11上的板簧20的第二彎曲部23或前端部24的后端朝下方位移所抵接的部分是形成了凹陷部11a。
雖然母端子的成形方法并不限定,而在這個實施例,母端子是以一片金屬板所成形。以展開形狀所成形的復數(shù)的母端子是在連于葉輪的狀態(tài)由金屬板所沖裁出,然后再將各部分彎曲把母端子成形為最后的形狀,最后再將各母端子從葉輪切離開來。
在這個實施例的母端子,將母端子插入到外殼的收容室的話,則可彎曲片80會嵌合在可彎曲片插孔50,母端子會卡止在外殼。在從殼體10前面的開口16插入公端子的情況,由于是藉由第一卡止裝置30來將板簧20的前端部24的前端卡止在側(cè)壁部12、13,所以當公端子70被插入到上壁部14與板簧20之間進入到正規(guī)的位置時,板簧20是將前端部24的前端與第一彎曲部21之間做為彈性區(qū)域而發(fā)揮其彈性復原力,則其與公端子70之間可得到適當?shù)慕佑|力(參照圖5)。產(chǎn)生下壓力的話,板簧20的第二彎曲部23或前端部24的后端會向下方位移接觸到底壁部11,板簧20僅把中間部22當作彈性區(qū)域而發(fā)揮彈性復原力,會承受下壓力等且防止了板簧20的過度變形(參照圖6)。而下壓力等變得更高的話,則板簧中間部22會朝下方位移且接觸到板簧前端部24的前端,藉此來承受下壓力等且防止板簧20的過度變形(參照圖7)。而下壓力等變得更高的話,則板簧中間部22會向下方位移,比中間部22的接觸部22a要更前方的部分22b會藉由第二卡止裝置40而被卡止在側(cè)壁部12、13而固定在下死點,藉此來承受下壓力等且防止板簧20的過度變形(參照圖8)。以這樣的三個階段來承受下壓力等且防止板簧20的過度變形。
在這個情況,由于是藉由第一卡止裝置30來將板簧20的前端部24的前端卡止在側(cè)壁部12、13,在板簧20處接觸于底壁部11的部位會是第二彎曲部23或前端部24的后端,也就是在板簧20的后端附近。而由于是藉由第二卡止裝置40將板簧中間部22卡止在側(cè)壁部12、13,所以不需要在傳統(tǒng)技術(shù)中所說明的立起片,就不需要在底壁部11保有用來切起該立起部的部分。因此,可將可彎曲片插孔50開口于底壁部11的板簧20的第一彎曲部21、與板簧20的第二彎曲部23或前端部24的后端朝下方位移所抵接的部分之間,藉此就可以在殼體10的前端附近來進行將可彎曲片80從母端子卸下的作業(yè),就可以用目視來進行作業(yè),提升了作業(yè)性。并且,由于在板簧中間部22的下側(cè)在第一彎曲部21與前端部24的前端之間有空間空置著,藉由在這里讓可彎曲片80退避,則可以將母端子的高度維持得比低,讓母端子小型化。而在底壁部11沒有形成可彎曲片插孔50的母端子之間則提高了金屬模具的共通化而可以讓成本減低。并且由于沒有傳統(tǒng)的立起片而讓母端子的展開形狀變得比簡化,減少了彎曲的工程,則能夠縮短制程且提升加工精度。
本發(fā)明的第一卡止裝置,只要是能夠發(fā)揮將板簧前端部的前端卡止在側(cè)壁部的功能的構(gòu)造即可。本發(fā)明的第二卡止裝置,只要是能夠發(fā)揮能允許將比板簧中間部的更前方的部分朝下方位移一定的距離且在下死點將其卡止在側(cè)壁部的功能的構(gòu)造即可。這些卡止裝置,可以藉由在側(cè)壁部形成朝內(nèi)側(cè)突出的突起部、及在板簧形成用來嵌合該突起部的貫穿孔的方式來實現(xiàn)。在這種情形,突起部是藉由切起側(cè)面的其中一部份的方式所形成的,貫穿孔則是將板簧的側(cè)緣部弄彎再貫穿加工而成??墒牵缟鲜龅膶嵤├?,當要使突起部31、41突出于板簧20的寬度方向的兩側(cè)、且在側(cè)壁部12、13形成用來嵌合突起部31、41的貫穿孔32、42時,由于是以沖裁加工形成,不需要彎曲加工,所以加工容易,尺寸管理也變得很容易。
本發(fā)明是包含了將底壁部的板簧的第二彎曲部或前端部后端向下方位移所抵接的部位作成平面的實施例??墒?,當將這個部位形成為凹陷部時,可以減低形成凹陷部11a的深度的殼體10的高度,所以可讓母端子小型化。
圖8是顯示第二實施例,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比比起來對突起部31、41的側(cè)壁部12、13的卡止構(gòu)造不相同,而其它構(gòu)造是一樣的。于是在相同的構(gòu)件則加上同一圖號,且引用第一實施例的說明。對突起部31、41的側(cè)壁部12、13的卡止構(gòu)造如下。側(cè)壁部12、13是朝外側(cè)突出,藉此而形成了用來嵌合突起部31的突出部32。這個突出部32例如是以修型加工所形成的。而且突起部31是嵌合在上述的突出部32。藉由讓突起部31會在突出部32的緣部被擋住的方式,前端部24的前端會被卡止在側(cè)壁部12、13。而雖然沒有圖標,在側(cè)壁部12、13也形成有用來嵌合突起部41的突出部42。這個突出部42也是以修型加工所成型的。突起部41是嵌合在上述突出部42。藉由讓突起部41會在突出部42的緣部被擋住的方式,讓比板簧中間部22的接觸部22a要更前面的部分22b被卡止在側(cè)壁部12、13。
突出部32、42是形成在比高度方向的中央部要更向上下方向偏離的部位。
第二實施例的作用及效果是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如第二實施例,使突起部31、41朝板簧20的寬度方向的兩側(cè)突出,當在側(cè)壁部12、13形成了用來嵌合突起部31、41的突出部32、42時,是以沖裁加工及修型加工所形成,由于不需要彎曲加工,加工很容易,尺寸管理也變得很容易。
如第二實施例,當突出部32、42形成在比高度方向的中央部要更偏離于上下方向的部位時,則發(fā)揮了防止以相反方向插入的機能。也就是說,當要將母端子插入到外殼的收容室時是先將用來讓突出部32、42嵌合的導引溝槽設置成朝向內(nèi)壁部的內(nèi)側(cè)。如此一來,當相反方向插入,也就是把母端子上下顛倒插入收容室進行錯誤安裝時,突出部32、42就無法嵌合到導引溝槽,就無法將母端子插入到收容室,藉此來防止以相反方向插入母端子。
本發(fā)明是包含了全部的綜合了以上的實施例的特征的實施例。
藉由實施例的記載,則可充分地揭示在之前的發(fā)明概要中所說明的第一母端子。且藉由這些實施例的記載,也可充分說明以下說明的第二~第五的母端子。
第二母端子,在上述第一母端子中,其中卡止裝置是具備有突出于板簧的寬度方向的兩側(cè)的突起部、與形成在側(cè)壁部用來嵌合突起部的貫穿孔。如此一來,藉由讓突起部會在貫穿孔的緣部被擋住的方式,板簧前端部的前端或比板簧中間部的上述接觸部要更前面的部分會卡止在側(cè)壁部。于是可以用沖裁加工等方式來成型卡止裝置,所以很容易加工,尺寸管理也變得很容易。
第三母端子,在第一或第二母端子中,其中卡止裝置是具有突出于板簧的寬度方向的兩側(cè)的突起部、與朝外側(cè)突出形成于側(cè)壁部且用來嵌合突起部的突出部。如此一來,藉由讓突起部會在突出部的內(nèi)壁被擋住的方式,板簧前端部的前端或比板簧中間部的上述接觸部要更前面的部分會卡止在側(cè)壁部。于是可以用修型加工等方式來成型卡止裝置,所以很容易加工,尺寸管理也變得很容易。
第四母端子,在第三母端子中,其中突出部是形成在比高度方向的中央部要更向上下方向偏離的部位。如此一來,則發(fā)揮了防止以相反方向插入的機能。也就是說,當要將母端子插入到外殼的收容室時是先將用來讓突出部嵌合的導引溝槽設置成朝向內(nèi)壁部的內(nèi)側(cè)。如此一來,當相反方向插入,也就是把母端子上下顛倒插入收容室進行錯誤安裝時,突出部就無法嵌合到導引溝槽,就無法將母端子插入到收容室,藉此來防止以相反方向插入母端子。也就是利用突出部來達到防止以相反方向插入母端子的機能。
第五母端子,在第一、二、三或四的母端子中,其中底壁部的板簧的第二彎曲部或前端部后端向下方位移所抵接的部位是被形成為凹陷部。如此一來,就可以減低形成凹陷部深度的殼體的高度,所以可讓母端子小型化。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母端子,其特征在于,該母端子具備有具有底壁部(11)、設置在底壁部(11)的寬度方向的兩端且相對向的側(cè)壁部(12)、(13)、以及設置在側(cè)壁部(12)、(13)的上側(cè)且與底壁部(11)相對向的上壁部(14)、(15),用來讓公端子從前面的開口(16)插入的筒狀的殼體(10);具有一體地設置在殼體(10)的底壁部(11)的前端且朝后上方彎曲的第一彎曲部(21)、從第一彎曲部(21)朝后方延伸的中間部(22)、從中間部(22)的后端朝下前方彎曲的第二彎曲部(23)、及從第二彎曲部(23)朝前方延伸且是與中間部(22)分離開的前端部(24)且設置在殼體(10)的內(nèi)部的板簧(20);用來將板簧前端部(24)的前端卡止在側(cè)壁部(12)、(13)的第一卡止裝置(30);在板簧中間部(22)位移到下方而接觸到板簧前端部(24)的狀態(tài)下,允許讓板簧中間部(22)的比上述接觸部(22a)要前方的部分(22b)更向下方位移一定的距離且將其卡止在下死點的側(cè)壁部(12)、(13)的第二卡止裝置(40);以及開口于比底壁部(11)的板簧(20)的第二彎曲部(23)或前端部(24)的后端向下方位移所抵接的部位要更前側(cè)處的可彎曲片插孔(50)。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卡止裝置(30)、(40)是具備有突出于板簧(20)的寬度方向的兩側(cè)的突起部(31)、(41)、與形成在側(cè)壁部(12)、(13)用來嵌合突起部(31)、(41)的貫穿孔(32)、(42)。
3.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卡止裝置(30)、(40)是具有突出于板簧(20)的寬度方向的兩側(cè)的突起部(31)、(41)、與朝外側(cè)突出形成于側(cè)壁部(12)、(13)且用來嵌合突起部(31)、(41)的突出部(32)、(42)。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突出部(32)、(42)是形成在比高度方向的中央部要更向上下方向偏離的部位。
5.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底壁部(11)的板簧(20)的第二彎曲部(23)或前端部(24)的后端向下方位移所抵接的部位是被形成為凹陷部。
6.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底壁部(11)的板簧(20)的第二彎曲部(23)或前端部(24)的后端向下方位移所抵接的部位是被形成為凹陷部。
7.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底壁部(11)的板簧(20)的第二彎曲部(23)或前端部(24)的后端向下方位移所抵接的部位是被形成為凹陷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母端子具備:筒狀的殼體;具有從殼體底壁部的前端朝后上方彎曲的第一彎曲部、從第一彎曲部朝后方延伸的中間部、從中間部的后端朝下前方彎曲的第二彎曲部、及從第二彎曲部朝前方延伸且與中間部分離開的前端部且設置在殼體的內(nèi)部的板簧;將板簧前端部的前端卡止在側(cè)壁部的第一卡止裝置;在板簧中間部位移到下方而接觸到板簧前端部的狀態(tài)下,允許板簧中間部的比上述接觸部要前方的部分再向下方位移一定的距離且將其卡止在下死點的側(cè)壁部的第二卡止裝置;以及開口于比底壁部的板簧的第二彎曲部或前端部的后端向下方位移所抵接的部位要更前側(cè)處的可彎曲片插孔。本發(fā)明母端子與公端子之間有適當?shù)慕佑|力,可防止板簧的過度變形并提升作業(yè)性。
文檔編號H01R13/115GK1360368SQ01143908
公開日2002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01年12月1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0年12月18日
發(fā)明者陳平 申請人:日本壓著端子制造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