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插座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一種插座連接器,尤其是指一種用于承接中央處理器(CPU)芯片并將其接合于電路板上的零插入力插座連接器。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零插入力插座連接器如美國專利第5,722,848號、第5,489,218號、第6,371,786號及中國專利公告CN2256169Y號所示,也可參照1995年2月發(fā)行的《電連接器說明》(CONNECTOR SPECIFIER)中第二頁“零插入力針腳柵格陣列電連接器”(ZIF PGA SOCKET)一文的附圖。這種連接器一般具有基座、設于基座中的導電端子、組設在基座上的蓋體以及驅動裝置,其中驅動裝置包括一撥桿及與撥桿一體相連且夾持在基座與蓋體間的凸輪軸,撥桿可操縱凸輪軸,并憑借凸輪軸的偏心旋轉而抵頂上層蓋體,驅使其相對于基座滑移,從而帶動插接于蓋體上的中央處理單元的插腳移動,使其與導電端子由脫離狀態(tài)而變?yōu)檫B接狀態(tài)。在此過程中,為防止蓋體向上運動過度而脫離基座,該連接器還包括一扣合機構,如第5,722,848號專利說明書的附圖8及8A所示。然而,這種結構的連接器只能提供較短的滑移行程,因為蓋體滑移的行程和凸輪軸的軸徑有關,如果滑移行程較長,勢必增加軸徑,使蓋體向上運動的距離增加,從而給基座與蓋體的扣合帶來麻煩。
請參閱圖1與圖2,另一現(xiàn)有技術如美國專利第6,280,223號所示,該連接器同樣包括有基座、導電端子、蓋體及驅動裝置。其中驅動裝置包括一撥桿及一其上形成有螺旋部的驅動軸,蓋體上開設有一可與螺旋部相配合的收容孔,通過撥桿操縱驅動軸旋轉,使螺旋部螺旋前進,并推動蓋體相對于基座水平滑移(如圖1中F所指方向)。這種結構的連接器相較于上述插座連接器,其蓋體可滑移較長的行程,且蓋體滑移過程中無向上運動的趨勢。該連接器還設有一導引定位機構,用于引導蓋體80的滑動使其不會產(chǎn)生垂直于滑動方向的側向偏移,以確保中央處理器芯片與該連接器間最可靠的電性連接。該導引定位機構包括由蓋體80一體向下延伸出的一對導引部81及開設于基座70上相應位置處的狹長通槽71,其中導引部81的末端向內彎折形成有勾部82,可與基座70的相應肩部72扣合。然而,這種導引定位機構從功效上而言并不可靠,組裝時,由于上述勾部的存在,為使導引部組入通槽時不會很困難,通常會留有組配上的裕度,也就是說,導引部組入通槽后其與通槽的兩側壁均形成有間隙B,這樣當螺旋部驅動蓋體滑移時,螺旋部會使蓋體在垂直于滑移方向的側向f(如圖1所示)上受到摩擦力,從而可能導致蓋體在f方向上產(chǎn)生偏移。業(yè)界也有采用在間隙B內塞入鐵片以限制蓋體在側向上的運動,然而,這樣會導致導引部81在通槽71內移動的過程中其勾部82與通槽71的內側壁及該鐵片產(chǎn)生面摩擦,將產(chǎn)生較大的滑動摩擦力,而使蓋體相對于基座70的滑移操作需提供較大的驅動力才能實現(xiàn)。
有鑒于此,確實有必要對現(xiàn)有的插座連接器的上述結構予以改良以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陷。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插座連接器,其可避免蓋體相對于基座在垂直于滑移方向的側向偏移,確保中央處理器芯片插腳與該插座連接器的導電端子間準確可靠的電性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導引定位機構的插座連接器,該導引定位機構組裝方便,且在操作過程中摩擦阻力較小,從而方便操作。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插座連接器,用于承接中央處理器(CPU)芯片并將其接合于電路板上,其包括基座、可滑動地組設在基座上的蓋體、設于基座中的若干導電端子、驅動裝置及導引定位機構,其中導引定位機構包括呈圓柱狀的導引部及具有第一與第二端部且可供導引部在其內移動的導引槽,其中該導引槽的第一端部形成有空間較導引部大的收容區(qū),而其第二端部形成有空間較第一端部的收容區(qū)小的導引區(qū),當蓋體相對于基座滑動時,導引部自收容區(qū)移動至導引區(qū),且與導引區(qū)內側產(chǎn)生抵靠,從而限制蓋體不會產(chǎn)生垂直于滑動方向上的側向滑移。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的導引部呈圓柱狀,用于收容該導引部并供其滑移的導引槽包括空間較導引部大的第一端部及恰可容置導引部的第二端部,通過這種結構,導引部可自導引槽的第一端部輕易組入,并在導引槽的第二端部內被限制定位,以避免蓋體此時相對于基座在垂直于滑移方向的側向產(chǎn)生偏移;此外,導引部在導引槽內滑移的過程中僅存在線摩擦,使滑動摩擦力大為減小,從而方便操作。
圖1為現(xiàn)有插座連接器的立體組合圖。
圖2為現(xiàn)有插座連接器沿圖1A-A線方向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的立體組合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在蓋體位于第一位置時的仰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在蓋體位于第二位置時的仰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沿圖6B-B線方向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沿圖7C-C線方向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第二實施例中在蓋體位于第二位置時的仰視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第三實施例中在蓋體位于第二位置時的仰視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第四實施例中在蓋體位于第二位置時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3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1用于承接中央處理器(CPU)芯片(未圖示)并將其接合于電路板(未圖示)上,以提供芯片插腳與電路板相應回路的電性連接,其包括基座10、蓋接在基座10上并可相對于其滑移的蓋體20、收容在基座10內的若干導電端子30、驅動裝置40以及導引定位機構50。
其中基座10包括一本體11以及由本體11一端延伸而出的凸部12。該本體11上開設有呈矩陣排列的若干端子收容孔111以用于收容導電端子30,本體11靠近凸部12的一側沿蓋體20的滑移方向設有收容槽112,位于本體11的兩側邊處凸設出若干狹長楔形凸塊113。
蓋體20安裝于基座10的上表面114,且可借助驅動裝置40的驅動作用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間滑移,蓋體20上設有可與基座10的端子收容孔111相對應的若干插孔21,用于供插置在其上的中央處理器芯片的插腳插接。當蓋體20位于第一位置時,中央處理器的插腳尚未與導電端子30接觸,而當蓋體20位于第二位置時,插腳與導電端子30形成電性連接。蓋體20的上表面對應上述基座10的收容槽112處設有一方形凹槽22,用以容置一金屬片23,且該金屬片23上開設有一槽口231。此外,蓋體20的兩側邊內沿凹設有若干凹口24,可與上述基座10的楔形凸塊113配合以避免蓋體20向上運動。
驅動裝置40包括可組設在基座10的凸部12中的一撥桿41以及與撥桿41垂直相連的一驅動軸42。其中驅動軸42上設有一螺旋部421,其底部可收容在上述基座10的收容槽112內,而其頂部則可收容在上述金屬片23的槽口231中。當撥桿41在開啟狀態(tài)與閉合狀態(tài)間旋轉時,螺旋部421隨著撥桿41的旋轉在收容槽112內作同步轉動,而蓋體20則通過螺旋部421對金屬片23的螺旋推動在第一與第二位置間線性移動。
請配合參閱圖6至圖9,導引定位機構50設于蓋體20與基座10之間,其包括蓋體20在鄰近其凹槽22的兩側豎直向下一體延伸出的一對圓柱形導引部51,以及基座10的本體11在鄰近其收容槽112兩側貫穿本體11設置的導引槽52,導引部51可收容在導引槽52中并隨蓋體20的滑移而在其內移動。請配合參閱圖6與圖7,該導引槽52包括鄰近凸部12呈圓弧孔狀的第一端部521、自第一端部521沿蓋體20的滑移方向延伸的矩形孔522及形成于矩形孔522末端呈圓形孔狀的第二端部5221,該第一與第二端部可分別在蓋體20位于第一與第二位置時相應收容導引部51。請配合參閱圖8,第一端部521的圓弧孔的內徑大于導引部51的外徑,使第一端部形成一空間較大的收容區(qū),當蓋體20與基座10在組裝時,導引部51可順利組入導引槽52的第一端部521。請配合參閱圖9,第二端部5221的圓形孔的內徑與導引部51的外徑相同,使第二端部形成一空間較小的導引區(qū),如此蓋體20滑移至第二位置時,導引部51與第二端部5221的壁面緊密貼合,避免蓋體20在此時相對于基座10本體11出現(xiàn)垂直于滑移方向的側向移位的情形,使蓋體20的插孔21與基座10的端子收容孔111準確對正,確保中央處理器芯片的插腳與該插座連接器1的導電端子30可靠電性連接。此外,由于導引部51為圓柱狀構形,使其在導引槽52內的滑動過程中,其與導引槽52的側壁5223只存在有線摩擦,如此,相對于現(xiàn)有的導引部與槽壁間存在的面摩擦,滑動摩擦力大為減小,從而方便操作。
上述導引槽52的構形并不僅限于此,如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1a的第二實施例中,該導引槽52a大致呈一倒置的“凸”字形,其矩形孔522a與第二端部5221a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所揭示的相同,僅僅是將第一端部521a由第一實施例中的大圓弧孔置換為一橫向設置的大矩形孔,該大矩形孔形成的收容區(qū)空間較大,同樣方便于導引部51a順利地組入。
如圖11所示的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1b的第三實施例中,該導引槽52b大致呈水滴狀,其第一端部521b與第二端部5221b的結構均與第一實施例中所揭示的相同,而第一實施例中導引槽52的矩形孔則被置換為一梯形孔522b,如此導引部51b在由第一位置滑移至第二位置滑移的過程中,其與導引槽52b兩側槽壁5223b幾乎無接觸,當然也不會有任何摩擦阻力存在,完全避免了由摩擦阻力而造成的負面影響。
如圖12所示的本實用新型插座連接器1c的第四實施例中,導引槽52c呈等腰梯形狀,其尺寸較小的一端為第二端部5221c,而其尺寸較大的一端則為第一端部521c。由該第一端部521c形成的收容區(qū)與由第二端部5221c形成的導引區(qū)具有的功效與上述三個實施例所揭示的相同,且第一端部521c與第二端部5221c間通過一梯形孔522c相連通,如同第三實施例中的梯形孔522b,其同樣可避免由摩擦阻力造成的負面影響。
上述導引定位機構也可顛倒設置,即導引部由基座本體的上表面鄰近收容槽兩側的位置處凸伸而出,而導引槽則開設于蓋體上鄰近其凹槽的兩側位置處。至于導引部及導引槽的具體結構及功效均與第一至第四實施例中所揭示的相同,此處不再詳細說明。
權利要求1.一種插座連接器,用于承接中央處理器(CPU)芯片并將其接合于電路板上,其包括基座、蓋體、若干導電端子及驅動裝置,其中基座開設有若干端子收容孔以收容導電端子;蓋體組設于基座上并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間滑移,其上設有與基座端子收容孔對應的若干插孔;驅動裝置裝設在基座與蓋體之間,借其轉動可提供蓋體在基座上滑移的驅動力;基座與蓋體間進一步設有導引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該導引定位機構包括導引部及導引槽,其中導引槽設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其分別形成空間較大的收容區(qū)及空間較小的導引區(qū),當蓋體相對于基座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間滑移時,導引部可選擇性地與收容區(qū)及導引區(qū)產(chǎn)生配合,從而使蓋體處于第一位置時相對于基座有一定的側向偏移空間,而處于第二位置時,蓋體在垂直于滑移方向上則被限制定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導引部為自蓋體底部豎直向下一體延伸而出的一對圓柱體,其可與導引槽的側壁形成線接觸,導引槽貫穿基座本體且對應設于所述導引部的位置處。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連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導引部為自基座本體的上表面豎直向上一體延伸而出的一對圓柱體,其可與導引槽的側壁形成線接觸,上述導引槽貫穿蓋體且對應設于所述導引部的位置處。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蓋體位于第一位置時,中央處理器芯片的插腳與導電端子相脫離,蓋體位于第二位置時,中央處理器芯片的插腳與導電端子電性連接。
5.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插座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引槽第一端部形成的收容區(qū)形狀為一大圓弧孔,且該圓弧孔的直徑大于導引柱的直徑,而導引槽的第二端部形成的導引區(qū)形狀為一直徑等于導引柱外徑的小圓形孔,該小圓形孔與大圓弧孔之間由一矩形孔相連通。
6.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插座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引槽近似呈一倒置的“凸”字形,即其第一端部的收容區(qū)為一大矩形孔,而第二端部的導引區(qū)為一內徑等于導引柱外徑的圓弧孔,且圓弧孔與矩形孔之間由一小矩形孔相連通。
7.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插座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引槽第一端部形成的收容區(qū)形狀為一大圓弧孔,且該圓弧孔的直徑大于導引柱的直徑,而導引槽的第二端部形成的導引區(qū)形狀為一直徑等于導引柱外徑的小圓形孔,該小圓形孔與大圓弧孔之間由一梯形孔相連通。
8.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插座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引槽呈等腰梯形狀,其第一端部為尺寸較大的一端,而第二端部則為尺寸較小的一端。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連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裝置包括一撥桿及與撥桿垂直相連的一驅動軸,其中驅動軸上設有一螺旋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用于承接中央處理器(CPU)芯片并將其接合于電路板上的插座連接器,其包括基座、可滑動地組設在基座上的蓋體、設于基座中的若干導電端子、驅動裝置及導引定位機構,其中導引定位機構包括呈圓柱狀的導引部及具有第一與第二端部且可供導引部在其內移動的導引槽,其中該導引槽的第一端部形成有空間較導引部大的收容區(qū),而其第二端部形成有空間較第一端部的收容區(qū)小的導引區(qū),當蓋體相對于基座滑動時,導引部自收容區(qū)移動至導引區(qū),且與導引區(qū)內側產(chǎn)生抵靠,從而限制蓋體不會產(chǎn)生垂直于滑動方向上的側向滑移。
文檔編號H01R33/76GK2554833SQ02239168
公開日2003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02年6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6月19日
發(fā)明者侯松沛, 陳翔斌 申請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