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卡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與主表面上具有兩排接觸墊的卡(諸如通稱為智能卡的IC卡)相連接的卡連接器。
背景技術(shù):
近年來,由于計算機技術(shù)方面的發(fā)展,個人電腦已日趨普及。特別是在筆記本式個人電腦的情況中,已研制出了小型高性能的電腦,并且已研制出了電腦安裝卡連接器,所述電腦安裝卡連接器與通稱為智能卡的IC卡相連接,所述智能卡具有與信用卡大致相同的尺寸。
這里,如圖9中所示的,智能卡是這樣構(gòu)成的,即,在深度為1,寬度為w,厚度為t的矩形卡100的一個主表面上安置兩排接觸墊101。
例如,過去已知的如
圖10中所示的卡連接器(參見日本專利No.2841046)作為與卡(諸如在一個主表面上具有兩排接觸墊的上述智能卡)相連接的卡連接器。
該卡連接器200與在一個主表面(圖10(A)中的下表面)上具有兩排接觸墊的卡C相連接;該連接器200包括外殼210;在外殼210中以兩排的方式彼此面對地布置發(fā)觸點220,;以及蓋元件(在圖中未示出)。
這里,外殼210基本上是以框架形式構(gòu)成的,并且在底部211的上側(cè)具有用于接收卡C的卡接收空間212。
此外,每個觸點220都包括固定部分221,所述固定部分221被壓配于外殼210的底部211;從固定部分221的一端延伸的引線部分222;以及從固定部分221的另一端延伸的接觸臂223。而且,在接觸臂223上形成有接觸部分224,當(dāng)卡C被接收在卡接收空間212中時,所述接觸部分224接觸卡C的相應(yīng)的接觸墊。接觸部分224通常從外殼210的底部211向上伸出。此外,彼此面對的觸點220被附于外殼210上以使接觸部分224以彼此面對的方式布置,并且使引線部分222朝向彼此遠(yuǎn)離的相對側(cè)延伸。而且,如圖10(A)中的實線和雙點劃線所示的,為了給每個觸點220施加預(yù)壓,使得位于接觸臂223尖端處的接觸部分225接觸形成于外殼210的底部211中的相應(yīng)孔211a周邊部分的下表面。如圖10(B)中所示的,當(dāng)接觸部分224接觸卡C的相應(yīng)接觸墊時,可使得接觸臂223的接觸部分224縮進(jìn)相應(yīng)孔211a中。此外,通過焊接將引線部分222連接于電路板(圖中未示出)。
而且,蓋元件被布置于外殼210的上表面上,并且所述蓋元件具有這樣一種功能,即,當(dāng)卡C被接收到卡接收空間212中時,所述蓋元件將卡引導(dǎo)到指定接觸位置。
此外,例如,已知的如圖11中所示出的卡連接器(參見歐洲專利No.444396)是與在一個主表面上具有兩排接觸墊的卡相連接的卡連接器的其他傳統(tǒng)示例。
圖11(A)中所示的卡連接器具有兩排觸點302a和302b,所述觸點302a和302b分別與所述卡上的兩排接觸墊301a和301b相接觸。此外,接觸第一排接觸墊301a的觸點302a的引線部分朝向第二排接觸墊301b延伸,而接觸第二排接觸墊301b的觸點302b的引線部分朝向第一排接觸墊301a延伸,以使得兩組引線部分沿相反的方向延伸。
而且,圖11(B)中所示的卡連接器具有兩排觸點302a和302b,所述觸點302a和302b分別與所述卡上的兩排接觸墊301a和301b相接觸。此外,接觸第一排接觸墊301a的觸點302a的引線部分和接觸第二排接觸墊(pad)301b的觸點302b的引線部分沿相同的方向延伸。
而且,圖11(C)中所示的卡連接器也具有兩排觸點302a和302b,所述觸點302a和302b分別與所述卡上的兩排接觸墊301a和301b相接觸。與圖11(B)中所示的卡連接器一樣,接觸第一排接觸墊301a的觸點302a的引線部分和接觸第二排接觸墊301b的觸點302b的引線部分沿相同的方向延伸。然而,在圖11(C)中所示的卡連接器中,為了避免與接觸第二排接觸墊301b的觸點302b相接觸,接觸第一排接觸墊301a的觸點302a的引線部分在延伸方向的中點處彎曲;在這點上來看,該卡連接器有別于圖11(B)中所示的卡連接器。
然而,在圖10和圖11中所示的卡連接器中存在以下問題。
具體地,在圖10中所示的卡連接器200的情況中,以彼此面對的方式設(shè)置的觸點220被附于外殼210以使引線部分222朝向彼此遠(yuǎn)離的相對側(cè)延伸;因此,與外側(cè)接觸的界面沒有集中在一個位置中。因此,與除電路板之外的外部裝置(諸如繼電器連接器)的連接是不容易的。
此外,在圖11(A)中所示的卡連接器的情況中,接觸第一排接觸墊301a的觸點302a的引線部分朝向第二排接觸墊301b延伸,而接觸第二排接觸墊301b的觸點302b的引線部分朝向第一排接觸墊301a延伸。因此,難于使得各個引線部分延伸到一個位置。
另一方面,在圖11(B)和11(C)中所示的卡連接器的情況中,由于接觸第一排接觸墊301a的觸點302a的引線部分和接觸第二排接觸墊301b的觸點302b的引線部分沿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可將與外部接觸的界面集中在一個位置中。然而,由于接觸第一排接觸墊301a的觸點302a的接觸臂長度和接觸第二排接觸墊301b的觸點302b的接觸臂長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兩組觸點302a和302b中為接觸臂獲得合適的彈性設(shè)計是困難的。特別是,當(dāng)接觸臂與接觸墊相接觸時,較長接觸臂相對于接觸墊的觸點壓力是低的,并且較短接觸臂中的彎曲應(yīng)力是大的,因此存在值得考慮的彈性變形的危險。
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在考慮了上述問題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卡連接器,所述卡連接器與其一個主表面上具有兩排接觸墊的卡相連接,其中可容易地執(zhí)行該卡連接器與外部裝置的連接,并且也可容易地實現(xiàn)各個接觸臂的合適的彈性設(shè)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申請的方案1的卡連接器是這樣一種卡連接器,即,該卡連接器與一種卡相連接,所述卡在其一個主表面上具有兩排接觸墊,所述卡連接器包括接收所述卡的絕緣外殼;以及附于所述外殼的兩排觸點,所述第一排觸點具有第一接觸臂和第一引線部分,所述第一接觸臂接觸所述卡上的第一排接觸墊,所述第一引線部分從第一接觸臂處延伸,而所述第二排觸點具有第二接觸臂和第二引線部分,所述第二接觸臂接觸所述卡上的第二排接觸墊,所述第二引線部分從第二接觸臂處延伸;其特征在于,第一排觸點的第一接觸臂和第二排觸點的第二接觸臂被相互面對地布置,并且,第一排觸點的第一引線部分從第一接觸臂的根部平行于第一排觸點的第一接觸臂并沿與第一排觸點的第一接觸臂相同的方向延伸,并平行于第二排觸點的第二引線部分并沿與第二排觸點的第二引線部分相同的方向延伸。
在該卡連接器中,第一排觸點的第一接觸臂和第二排觸點的第二接觸臂被相互面對地布置;因此,在接觸臂的彈性形狀設(shè)計方面上的自由度是高的,因此可容易地設(shè)定所期望的彈性。因此,可容易地實現(xiàn)兩排觸點中適合接觸臂的彈性設(shè)計。此外,第一排觸點的第一引線部分從第一接觸臂的根部平行于第一排觸點的第一接觸臂并沿與第一排觸點的第一接觸臂相同的方向延伸,并平行于第二排觸點的第二引線部分并沿與第二排觸點的第二引線部分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與外部接觸的界面可被集中在一個位置中,因此可容易地執(zhí)行與外部裝置之間的連接。
此外,本申請的方案2的卡連接器是方案1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第一引線部分與第二引線部分都分別被嵌入模制在外殼中。
在該卡連接器中,由于一引線部分與第二引線部分都分別被嵌入模制在外殼中,因此在模制外殼時使得兩排觸點附于外殼;所以無需在外殼的模制之后通過壓配合將各個觸點附于外殼,因此不需要額外的觸點裝配工作。
此外,本申請的方案3的卡連接器是方案1或方案2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分別形成于第一引線部分和第二引線部分上的接觸部分被暴露在外殼端部的表面處。
在該卡連接器中,外殼端部可用作凸式連接器,因此可進(jìn)一步便于與外部裝置之間的連接。
附圖的簡要說明圖1是平面圖,示出了這樣一個狀態(tài),其中本發(fā)明的卡連接器與繼電器連接器相配合(在圖1中也示出了卡);圖2是圖1中所示的卡連接器的正視圖(在圖2中也示出了卡);圖3是右視圖,示出了這樣一種狀態(tài),其中圖1中所示的卡連接器與繼電器連接器相配合(在圖3中還示出了卡和電路板);圖4是平面圖,詳細(xì)地示出了在配合狀態(tài)下的卡連接器的觸點與繼電器連接器的觸點的布置;圖5是沿圖1的線5-5所截的截面圖(在圖5中還示出了電路板);圖6是沿圖1的線6-6所截的截面圖(然而,在圖6中未示出繼電器連接器);
圖7示出了第一排的一個觸點,其中圖7(A)是平面圖,而圖7(B)是右側(cè)視圖;圖8示出了第二排的一個觸點,其中圖8(A)是平面圖,而圖8(B)是右側(cè)視圖;圖9示出了一張智能卡,其中圖9(A)是平面圖,而圖9(B)是正視圖;圖10示出了卡連接器的傳統(tǒng)示例,其中圖10(A)是在卡連接過程中的卡連接器的截面圖,而圖10(B)是完成了連接以后的卡連接器的截面圖;圖11示出了卡連接器的另一個傳統(tǒng)示例,其中圖11(A)是卡連接器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圖,其中兩組引線部分沿相反的方向延伸;圖11(B)是卡連接器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圖,其中兩組引線部分沿相同的方向延伸;圖11(C)也是卡連接器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圖,其中兩組引線部分沿相同的方向延伸。
優(yōu)選實施例的描述接下來將參照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圖1是平面圖,示出了這樣一個狀態(tài),其中本發(fā)明的卡連接器與繼電器連接器相配合。圖2是圖1中所示的卡連接器的正視圖。圖3是右視圖,示出了這樣一種狀態(tài),其中圖1中所示的卡連接器與繼電器連接器相配合。在圖1到3中都示出了卡。圖4是平面圖,詳細(xì)地示出了在配合狀態(tài)下的卡連接器的觸點與繼電器連接器的觸點的布置。圖5是沿圖1的線5-5所截的截面圖。圖6是沿圖1的線6-6所截的截面圖(然而,在圖6中未示出繼電器連接器)。
在圖1到圖6中,卡連接器A與卡C相連接,所述卡C在其一個主表面(圖5中的上表面)上具有兩排接觸墊C1和C2;該卡連接器A包括外殼10、以兩排的方式設(shè)置在外殼10中的觸點201和202、附于外殼10的一組檢測觸點301和302、以及蓋罩40??ㄟB接器A以這樣一種方式接收卡C,即,其中卡連接器A與安裝于電路板PCB上的繼電器連接器B相配合并連接;因此該卡連接器A使得卡C與電路板PCB彼此電連接。此外,在本實施例的情況中,卡C為智能卡,分別具有四個接觸墊C1和C2。
這里,外殼10基本上以矩形形狀形成,并且在下側(cè)(圖5中的下側(cè))具有用于接收卡C的卡接收空間11。可通過模制絕緣合成樹脂(諸如PBT)而構(gòu)成外殼10。卡接收空間11開口于外殼10的下表面和后表面(圖5中的左表面)中。以這樣的方式形成了平臺部分14,即,所述平臺狀部分14被接收在連接器接收凹槽51中,所述連接器接收凹槽51形成于繼電器連接器B的外殼50中,使得該平臺部分從外殼10的前端伸出。此外,在外殼10中對應(yīng)于所接收的卡C的兩排接觸墊C1和C2中的每個接觸墊的位置形成了兩排接觸臂撓曲接收孔121和122,所述接觸臂撓曲接收孔121和122穿過卡接收空間11和外殼10的上表面。而且,在外殼10中在卡接收空間11前端處的位置中形成了檢測開關(guān)部分接收孔13,所述檢測開關(guān)部分接收孔13穿過卡接收空間11和外殼10的上表面。
接下來,將參照圖1、4、7和8來詳細(xì)描述各個觸點201和202。圖7示出了第一排的一個觸點;圖7(A)是平面圖,而圖7(B)是右側(cè)視圖。圖8示出了第二排的一個觸點;圖8(A)是平面圖,而圖8(B)是右側(cè)視圖。
在兩排觸點201和觸點202中,如圖1、4和7中所示的,第一排中的每個觸點201都包括第一接觸臂211,所述第一接觸臂211與所接收的卡C的第一排接觸墊C1中的一個接觸墊相接觸;以及第一引線部分231,所述第一引線部分231從該第一接觸臂211的根部221延伸。每個觸點201都通過金屬板沖壓成型而形成。此外,每個第一接觸臂211都是如此構(gòu)成的,即,使得該接觸臂能夠彈性變形,并且如圖7(B)中更清楚地示出的,第一接觸臂211從根部221處以向前傾斜的方式向下延伸,然后使得第一接觸臂211在頂點處彎曲,以使得該臂以向前傾斜的方式向上延伸。而且,第一引線部分231從該第一接觸臂211的根部221平行于第一接觸臂211并沿與第一接觸臂211相同的方向(向前)延伸。此外,通過連接部分241在第一引線部分231的前端上形成了接觸部分251,所述連接部分241以向前傾斜的方式向下延伸。接觸部分251平行于第一引線部分231延伸,并這樣布置所述接觸部分251,即,使得它可接觸繼電器連接器B的相對應(yīng)觸點60的接觸部分61。在接觸部分251的前端上形成了臺階部分261,所述臺階部分261用于促進(jìn)與觸點60的接觸部分61之間的接觸操作。如圖4和5中所示的,每個觸點201的第一引線部分231與根部221都嵌入模制在外殼10中以使第一接觸臂211位于接觸臂撓曲接收孔121中,并使得接觸部分251暴露于平臺狀部分14的下表面處。
其間,如圖1、4和8中所示的,第二排觸點202中的每個都包括第二接觸臂212,所述第一接觸臂212與所接收的卡C的第二排接觸墊C2中的一個接觸墊相接觸;以及第二引線部分232,所述第二引線部分232從該第二接觸臂212的根部222延伸。每個觸點202都通過金屬板沖壓成型而形成。此外,每個第二接觸臂212都是如此構(gòu)成的,即,使得該接觸臂能夠彈性變形,并且如圖8(B)中更清楚地示出的,第二接觸臂212從根部222處以向后傾斜的方式向下延伸,然后使得第二接觸臂212在頂點處彎曲,以使得該臂以向后傾斜的方式向上延伸。而且,第二引線部分232從該第二接觸臂212的根部222沿與第二接觸臂212相反的方向(向前)延伸。此外,通過連接部分242在第二引線部分232的前端上形成了接觸部分252,所述連接部分242以向前傾斜的方式向下延伸。接觸部分252平行于第二引線部分232延伸,并這樣布置所述接觸部分252,即,使得它可接觸繼電器連接器B的相對應(yīng)觸點60的接觸部分61。在接觸部分252的前端上形成了臺階部分262,所述臺階部分262用于促進(jìn)與觸點60的接觸部分61之間的接觸操作。如圖4和5中所示的,每個觸點202的第二引線部分232與根部222都嵌入模制在外殼10中,以使第二接觸臂212位于接觸臂撓曲接收孔122中并以與第一排的相應(yīng)的觸點201的第一接觸臂211位相對的方式布置所述第二接觸臂212,并使得接觸部分252暴露于平臺狀部分14的下表面處,以及使得第二引線部分232平行于第一引線部分231以及沿與第一引線部分231相同的方向延伸。
這樣,由于第一排的觸點201的第一接觸臂211與第二排的觸點202的第二接觸臂212是彼此相對地布置的,因而可增強接觸臂彈性形狀設(shè)計方面的自由度,從而可容易地設(shè)定彈性。因此,可容易地實現(xiàn)兩排觸點中的適合接觸臂的彈性設(shè)計。
此外,第一排的觸點201的第一引線部分231從第一接觸臂211的根部221平行于第一排的觸點201的第一接觸臂211并沿與第一排的觸點201的第一接觸臂211相同的方向延伸,并平行于第二排的觸點202的第二引線部分232并沿與第二排的觸點202的第二引線部分232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與外部接觸的界面可被集中在一個位置中,因此可容易地執(zhí)行與繼電器連接器B之間的連接。
此外,第一引線部分231和根部221與第二引線部分232與根部222都嵌入模制在外殼10中,因此在模制外殼10時使得兩排觸點201和202附于外殼10。因此,無需在外殼10的模制之后通過壓配合將各個觸點201和202附于外殼10,因此不需要額外的觸點201和202的裝配工作。
此外,由于形成于第一引線部分231和第二引線部分232各個前端部分上的接觸部分251和252被暴露在形成于外殼10前端上的平臺部分的下表面處,因此形成于外殼10前端上的平臺部分可用作是凸式連接器,因此可容易地執(zhí)行與繼電器連接器B之間的連接。
接下來,將如下描述附于外殼10的這組檢測觸點301與302具體地,檢測觸點301和302都是相互短路的觸點,并且當(dāng)卡C被接收在卡接收空間11中時所述檢測觸點301和302發(fā)出檢測卡C的接收的信號。這些觸點由第一觸點301和第二觸點302構(gòu)成。
這里,如圖1、4和6中所示的,第一觸點301包括可移動接觸片311,所述可移動接觸片311由于受到所接收的卡C的擠壓而移動;以及從可移動接觸片311的根部321向后延伸的引線部分331。此外,接觸部分351通過連接部分341形成于引線部分331的后端,所述連接部分341以向后傾斜的方式向下延伸。接觸部分351平行于引線部分331延伸并且以這種方式布置所述接觸部分351,即,使得該接觸部分接觸繼電器連接器B的觸點62的接觸部分63。在接觸部分351的前端上形成了臺階部分361,所述臺階部分361用于促進(jìn)與觸點62的接觸部分63之間的接觸操作。如圖4和6中所示的,第一觸點301的引線部分331與根部321都嵌入模制在外殼10中,即,使得可移動接觸片311位于檢測開關(guān)部分接收孔13中,并使得接觸部分351暴露于平臺狀部分14的下表面處。
同時,如圖1、4和6中所示的,第二觸點302包括接觸片312,所述接觸片312具有位于可移動接觸片311之上的一部分,并且當(dāng)接收卡C時,所述接觸片312與可移動接觸片311相接觸;以及從接觸片312的根部322向后延伸的引線部分332。此外,接觸部分352通過連接部分342形成于引線部分332的后端,所述連接部分342以向后傾斜的方式向下延伸。接觸部分352平行于引線部分332延伸并且以這種方式布置所述接觸部分352,即,使得該接觸部分接觸繼電器連接器B的觸點62的接觸部分63。在接觸部分352的前端上形成了臺階部分362,所述臺階部分362用于促進(jìn)與觸點62的接觸部分63之間的接觸操作。如圖4和6中所示的,第二觸點302的引線部分332與根部322都嵌入模制在外殼10中以使得接觸片312位于可移動接觸片311之上的檢測開關(guān)部分接收孔13中,并使得接觸部分352暴露于平臺狀部分14的下表面處。
此外,將如下描述覆蓋罩40如圖1到圖3中所示的,該覆蓋罩40包括覆蓋外殼10下表面的平板狀部分41、從平板狀部分41的左右側(cè)升起的一對側(cè)板部分42、以及從各個側(cè)板部分42延伸并通過壓接緊固于外殼10的多個緊固件43。覆蓋罩40通過金屬板沖壓成型而構(gòu)成。覆蓋罩40的平板狀部分41覆蓋外殼10下表面,以使得卡接收空間11構(gòu)成卡接收槽,從而防止所接收的卡C沿向下的方向滑出。此外,當(dāng)將卡C接收在卡接收空間11中時,第一接觸臂211與第二接觸臂212從上面按壓卡C并接觸卡C的接觸墊C1與C2;在這種情況下,覆蓋罩40接收卡C,因此第一接觸臂211與第二接觸臂212的按壓力被覆蓋罩40接收。因此,可實現(xiàn)由第一接觸臂211與第二接觸臂212對卡C的充分的按壓,以使得充分確保與接觸墊C1與C2之間的接觸。這里,由于覆蓋罩40是用金屬制成的,因此其機械強度高于合成樹脂的強度;因此,可將覆蓋罩40的厚度制得相當(dāng)小,以使得連接器具有較低高度。
這樣構(gòu)成的卡連接器A與繼電器連接器B相配合并連接,并在這種狀態(tài)下被運送,所述繼電器連接器B被安裝于電子器件(諸如筆記本型個人電腦)內(nèi)部的電路板PCB上。當(dāng)卡連接器A與繼電器連接器B相配合并連接時,外殼10的平臺狀部分14被插入到繼電器連接器B的連接器接收凹槽51中。因此,觸點201和202的各個接觸部分251和252分別接觸繼電器連接器B的觸點60的接觸部分61,并且檢測觸點301和302的各個接觸部分351和352接觸繼電器連接器B的觸點62的接觸部分63,以使得各個觸點201、202、301和302與電路板PCB電連接。
在這種狀態(tài)下,當(dāng)如圖1到3、5和6中所示的將卡C插入到卡接收空間11中時,形成于卡C上表面上的接觸墊C1和C2分別接觸觸點201與觸點202的第一接觸臂211與第二接觸臂212。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接觸臂211與第二接觸臂212分別受到卡C的擠壓并向上位移。因此,卡C與電路板PCB彼此電連接。此外,與此同時,卡C向上推動構(gòu)成一個檢測觸點的第一觸點301的可移動接觸片311,以使得可移動接觸片311接觸構(gòu)成另一個檢測觸點的第二觸點302的接觸片312,從而造成兩個檢測觸點301與302的短路。在該接觸的情況中,接觸片312還向上彎曲,以使得在可移動接觸片311與接觸片312之間出現(xiàn)摩擦接觸。因此,向電路板PCB的側(cè)面發(fā)出檢測卡C的接收的信號。
當(dāng)將卡C從卡接收空間11中拔出時,接觸墊C1和C2與第一接觸臂211和第二接觸臂212之間的接觸狀態(tài)被斷開了,并且也斷開了兩個檢測觸點301與302的短路狀態(tài)。
上面已經(jīng)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然而,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可對本發(fā)明作出各種改進(jìn)。
例如,所述卡不局限于其上各布置有四個接觸墊C1和C2的智能卡,只要卡C是其一個主表面上具有兩排接觸墊的都可以作為本發(fā)明的卡。
在本申請的方案1的卡連接器中,如以上所描述的,第一排觸點的第一接觸臂和第二排觸點的第二接觸臂被相互面對地布置;此外,在接觸臂的彈性形狀設(shè)計方面上的自由度是高的,因此可容易地設(shè)定所期望的彈性。因此,可容易地實現(xiàn)兩排觸點中的適合接觸臂的彈性設(shè)計。此外,第一排觸點的第一引線部分從第一接觸臂的根部平行于第一排觸點的第一接觸臂并沿與第一排觸點的第一接觸臂相同的方向延伸,并平行于第二排觸點的第二引線部分并沿與第二排觸點的第二引線部分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與外部的接觸面可被集中在一個位置中,因此可容易地執(zhí)行與外部裝置之間的連接。
此外,本申請的方案2的卡連接器是方案1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第一引線部分與第二引線部分都分別被嵌入模制在外殼中。因此,由于在模制外殼時使得兩排觸點附于外殼,所以無需在外殼的模制之后通過壓配合將各個觸點附于外殼,因此不需要觸點的額外裝配工作。
此外,本申請的方案3的卡連接器是方案1或方案2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分別形成于第一引線部分和第二引線部分上的接觸部分被暴露在外殼端部的表面處。因此外殼端部可用作是凸式連接器,因此可容易地執(zhí)行與外部裝置之間的連接。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卡連接器,與一種卡相連接,所述卡在其一個主表面上具有兩排接觸墊,所述卡連接器包括接收所述卡的絕緣外殼;以及附于所述外殼的兩排觸點,所述第一排觸點具有第一接觸臂和第一引線部分,所述第一接觸臂接觸所述卡上的第一排接觸墊,所述第一引線部分從第一接觸臂處延伸,而所述第二排觸點具有第二接觸臂和第二引線部分,所述第二接觸臂接觸所述卡上的第二排接觸墊,所述第二引線部分從第二接觸臂處延伸;第一排觸點的第一接觸臂和第二排觸點的第二接觸臂被相互面對地布置,并且,第一排觸點的第一引線部分從第一接觸臂的根部平行于第一排觸點的第一接觸臂并沿與第一排觸點的第一接觸臂相同的方向延伸,并平行于第二排觸點的第二引線部分并沿與第二排觸點的第二引線部分相同的方向延伸。
2.依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卡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引線部分與第二引線部分都分別嵌入模制在外殼中。
3.依照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分別形成于第一引線部分和第二引線部分上的接觸部分被暴露在外殼端部的表面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與卡相連接的卡連接器,所述卡在其一個主表面上具有兩排接觸墊,并且本發(fā)明的卡連接器可使得與外部裝置的連接更容易,并且可容易地獲得相應(yīng)的適合接觸臂的彈性設(shè)計。卡連接器A與卡C相連接,所述卡C在其一個主表面上具有兩排接觸墊C
文檔編號H01R13/405GK1453903SQ0312320
公開日2003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2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2年4月22日
發(fā)明者渡邊吉則 申請人:安普泰科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