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音頻插座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插座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音頻插座連接器。
背景技術(shù):
音頻插座連接器用于與對應(yīng)的音頻插頭連接器配合達(dá)成其間的音頻訊號的傳輸。音頻插座連接器一般包括一絕緣本體及若干端子。絕緣本體一般包括主體部及對接部,絕緣本體自對接部向主體部內(nèi)開設(shè)有插接孔,絕緣本體于插接孔的兩側(cè)設(shè)置有端子槽,每一端子槽與插接孔連通。每一端子具有固持部、接觸部及壓接部。端子的固持部固持于端子槽內(nèi),導(dǎo)通部延伸于插接孔內(nèi),壓接部延伸于絕緣本體外部。
然而,傳統(tǒng)技術(shù)中,若干端子的接觸部均位于主體部的插接孔內(nèi)。如此使得音頻插座連接器的內(nèi)部空間較為擁擠,容易造成端子間的接觸不良。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音頻插座連接器,可以降低端子間的不良接觸。
為達(dá)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音頻插座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具有主體部及位于主體部一端的對接部,絕緣本體由對接部向主體部內(nèi)開設(shè)插接孔,絕緣本體上開設(shè)有若干端子槽,每一端子槽與插接孔連通,其中一端子槽是于對接部處與插接孔連通,每一端子槽并與外界連通;若干端子,每一端子均具有固持部、接觸部及壓接部,固持部定位于所述端子槽內(nèi),壓接部伸出絕緣本體外部,接觸部位于絕緣本體的插接孔內(nèi),其中一端子的接觸部是透過對接部而伸入插接孔內(nèi)。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部分端子槽是通過對接部處與插接孔連通,由此使得部分端子的接觸部可以設(shè)置于對接部處的插接孔內(nèi),從而使得絕緣本體主體部內(nèi)的插接孔可以為其它端子提供較為寬松的收容空間,降低了端子間不良接觸的可能性。
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jìn)一步說明。
圖1是實用新型音頻插座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音頻插座連接器的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音頻插座連接器的絕緣本體的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音頻插座連接器的剖視圖。
圖中各元件的附圖標(biāo)記說明如下1.音頻插座連接器,10.絕緣本體,110.主體部,120.對接部,121.開孔,130.插接孔,111.頂壁,112.第一側(cè)壁,113.第二側(cè)壁,114.底壁,11.第一端子槽,12.第二端子槽,13.第三端子槽,14.第四端子槽,15.第五端子槽,21.第一端子,211.固持部,212.接觸部,213.壓接部,22.第二端子,221.固持部,222.接觸部,223.壓接部,23.第三端子,231.固持部,232.接觸部,233.壓接部,24.第四端子,241.固持部,242.接觸部,243.壓接部,25.第五端子,251.固持部,252.接觸部,253.壓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音頻插座連接器1包括絕緣本體10及插設(shè)于絕緣本體10內(nèi)的若干端子21、22、23、24及25。
請結(jié)合參閱圖2及圖3,絕緣本體10大致呈一縱長方體,包括主體部110、自主體部110一端沿主體部110軸線方向延伸的對接部120及自對接部120向主體部110內(nèi)開設(shè)的插接孔130,該插接孔130貫穿主體部110和對接部120。所述主體部110包括頂壁111、第一側(cè)壁112、第二側(cè)壁113及底壁114。底壁114于靠近對接部120處一側(cè)向主體部110內(nèi)部開設(shè)有第一端子槽11,該第一端子槽11沿第二側(cè)壁113的內(nèi)邊緣開設(shè),該第一端子槽11于主體部110前端處彎折90度后延伸至主體部110與對接部120的結(jié)合處,并與此處橫向與外界連通。該第一端子槽11并貫穿底壁114,從而與外界連通。對接部120上設(shè)有開孔121,該開孔121將第一端子槽11與對接部120處的插接孔130連通。底壁114于靠近對接部120處的另一側(cè)開設(shè)一第二端子槽12,該第二端子槽12于主體部110內(nèi)部與插接孔130連通,并穿過底壁114向外與外界連通。主體部110的第一側(cè)壁112上開設(shè)有第三端子槽13,該第三端子槽13于主體部110內(nèi)部與插接孔130連通,并部分貫穿底壁114及主體部110的后端面而與外界連通。主體部110的第二側(cè)壁113上并排開設(shè)有第四端子槽14及第五端子槽15,第四端子槽14和第五端子槽15彼此連通,且均于主體部110內(nèi)部與插接孔130連通,并部分貫穿底壁114及主體部110的后端面而與外界連通。
請再參閱圖2,端子組20包括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第三端子23、第四端子24及第五端子25。第一端子21具有固持部211,固持部211呈片狀,固持部211側(cè)端向前延伸先彎折90度再彎折90度,然后向上凸伸形成接觸部212,固持部211上端中部向上延伸并彎折后形成壓接部213。第二端子22具有固持部221,固持部221側(cè)端延伸并向內(nèi)彎折形成幾乎與固持部221平行的接觸部222,固持部221上端延伸并彎折后形成壓接部223。第三端子23具有固持部231,固持部231中部向內(nèi)彎折形成接觸部232,固持部231上端延伸并彎折一小角度后形成壓接部233。第四端子24具有固持部241,固持部241的側(cè)端部分向內(nèi)彎折形成接觸部242,固持部241上端中部延伸并彎折后形成壓接部243。第五端子25具有固持部251,固持部251的中央部分向內(nèi)彎折形成接觸部252,固持部251上端延伸并彎折后形成壓接部253。每一端子的接觸部和壓接部均位于固持部的同一側(cè)。
組裝時,第一端子21及第二端子22由底壁114向下插入絕緣本體10內(nèi),第一端子21的固持部211沿第一端子槽11而定位于主體部110的內(nèi)邊緣,其接觸部212延伸至對接部120處并由對接部120上所開設(shè)的開孔121伸入插接孔130內(nèi)。第二端子的固持部221定位于第二端子槽12內(nèi),第二端子22的接觸部222伸入主體部110的插接孔130內(nèi)。第三端子23、第四端子24及第五端子25均由絕緣本體10后端插入,其各自的固持部231、241及251分別定位于第三端子槽13、第四端子槽14及第五端子槽15內(nèi),其接觸部232、242及252均伸入主體部110的插接孔130內(nèi)。所有端子21、22、23、24及25的壓接部213、223、233、243及253均由底壁114伸出絕緣本體10外,并按一定次序排列。請參閱圖4,圖中示出組裝完成后各端子的接觸部在插接孔130內(nèi)的位置。
使用時,該音頻插座連接器1各端子的壓接部與電路板以壓接的方式電性連接,進(jìn)而與其匹配的音頻插頭連接器插接,從而實現(xiàn)音頻信號的傳輸。
本實用新型中,音頻插座連接器1的第一端子21的固持部211沿主體部110的邊緣布置,第一端子21的接觸部212延伸至對接部120處并由設(shè)置于對接部120處的開孔121伸入插接孔130內(nèi),如此使得主體部110處的插接孔130可以為其它端子的插接部提供寬松的收容空間,從而降低端子間的不良接觸。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音頻插座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具有主體部及位于主體部一端的對接部,絕緣本體由對接部向主體部內(nèi)開設(shè)插接孔,絕緣本體上開設(shè)有若干端子槽,每一端子槽與插接孔連通,每一端子槽并與外界連通;若干端子,每一端子均具有固持部、接觸部及壓接部,固持部定位于所述端子槽內(nèi),壓接部伸出絕緣本體外部,接觸部位于絕緣本體的插接孔內(nèi);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端子槽是于對接部處與插接孔連通,其中一端子的接觸部是透過對接部而伸入插接孔內(nèi)。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音頻插座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端子的接觸部與壓接部位于固持部的同一側(cè)。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音頻插座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體部包括頂壁、底壁及兩側(cè)壁,底壁于靠近對接部處一側(cè)向主體部內(nèi)部開設(shè)所述其中一端子槽,該其中一端子沿一側(cè)壁的內(nèi)邊緣開設(shè),該其中一端子槽于主體部前端處彎折90度后延伸至主體部與對接部的結(jié)合處,并與此處橫向與外界連通。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音頻插座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對接部上開設(shè)有開孔,該開孔將所述其中一端子槽與所述插接孔連通。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音頻插座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一端子包括固持部,固持部呈片狀,固持部側(cè)端向前延伸先彎折90度再彎折90度,然后向上凸伸形成接觸部,固持部上端中部向上延伸并彎折后形成壓接部,該接觸部穿過所述開孔而伸入插接孔內(nèi)。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音頻插座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具有主體部及主體部一端的對接部,絕緣本體由對接部向主體部內(nèi)開設(shè)插接孔,絕緣本體上開設(shè)有若干端子槽,每一端子槽與插接孔連通,其中一端子槽是于對接部處與插接孔連通,每一端子槽并與外界連通;若干端子,每一端子均具有固持部、接觸部及壓接部,固持部定位于所述端子槽內(nèi),壓接部伸出絕緣本體外部,接觸部位于插接孔內(nèi),其中一端子的接觸部是透過絕緣本體的對接部而伸入插接孔內(nèi)。由此使得主體部處的插接孔可以為其它端子的接觸部提供寬松的收容空間,從而降低端子間的不良接觸。
文檔編號H01R24/58GK2901631SQ20062005727
公開日2007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3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3月30日
發(fā)明者吳迎龍 申請人:富港電子(東莞)有限公司, 正崴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