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離子產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通過對放電電極施加高電壓所產生的離子來對帶電體 除電的離子產生器,更詳細地說,涉及一種可解決直流式離子產生器、交 流式離子產生器所具有的問題的離子產生器。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這種離子產生器可大致分為直流式離子產生器和交流式離 子產生器。
如在特開平10-64691號公報(
段
段,圖1等)中所記載 那樣,直流式離子產生器交互配置^皮施加直流正電壓的^:電電極和^皮施加 負電壓的放電電極,從這些電極分別產生正離子和負離子。
另一方面,如在特開2003-157997號公報(
段
段、圖l、 圖2、圖4等)中所記載,交流式離子產生器通過對每個放電電極施加交流 電壓來產生正負離子。
此外,如在特開2004-178812號公報(
段
段、圖l、圖2 等)中所記載,還已知從交流電源電壓經由升壓變壓器、倍壓整流電路所 產生的直流樂P中電壓施加到充》欠電電路而產生脈沖狀的交流電壓,將該交 流電壓施加到放電電極的離子產生器。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在此一邊參照圖面, 一邊說明上述各種方式的離子產生器的優(yōu)缺點。 以下將敘述將多個放電電極配置成直線狀的棒型離子產生器。
圖18為直流式離子產生器的概念圖。在圖中,ll代表棒本體,12P代 表被施加正高電壓的放電電極(以下根據需要,也稱為正側電極),12N代表 被施加負高電壓的放電電極(一樣,也稱為負側電極),20P代表正離子,20N 代表負離子,正側電極12P及負側電極12N沿著棒本體11的長度方向交互
配置。
此外,在圖示中省略了對各個電才及12P, 12N施加高電壓的高電壓產生 電路。此外,雖未圖示,但也可以具備用來將產生離子沿著帶電體30方向 傳送的空氣通路、空氣供給源等。
在該直流式離子產生器中,若正側電極12P及負側電極12N的數目、 施加電壓的絕對值相等,某個瞬間的正負離子的產生量理論上會相等,不 過另一方面,在棒本體11的兩端附近的區(qū)域a、b,正離子20P或負離子20N 的分布不均勻,所以存在與帶電體30的表面區(qū)域a、 b對應的位置帶正電或 負電的問題。
圖19表示沿著棒本體11的長度方向的帶電體表面的位置(距離)x和表 面電位的關系,其同時也表示帶電體30的表面電位原本在0[V], -f旦受到上 述區(qū)域a, b的影響而在與其對應的區(qū)域a,、 b,帶正電或負電的狀態(tài)。
因此,存在難以對帶電體30均勻除電的問題。
另一方面,圖20為交流式離子產生器的概念圖,U代表被施加交流高 電壓的》文電電才及。
在交流式離子產生器中,如圖19所示,帶電體30的表面局部帶正電 或負電的現象不會產生,但是會因為施加于放電電極13的交流電壓的頻率 而存在到達帶電體30表面的正離子和負離子產生時間差。
因此,如圖21(橫軸表示時間t)所示,當對原本帶正電的帶電體30除 電時,負離子到達帶電體30的表面以促進除電的時間c和正離子到達以妨 礙除電的時間d交互反復出現,有除電效率差且正負的電位之間在帶電體 30的表面電位一旦變成O[V]后也持續(xù)振動而無法穩(wěn)定的問題。
此外,在對放電電極施加直流脈沖電壓的脈沖直流式離子產生器、交 流式離子產生器中,將施加電壓變?yōu)榈皖l的這種形態(tài)的低頻交流式離子產 生器使產生離子的到達距離變長,但在另一方面,前述直流式和交流式所 具有的問題變得顯著。
將這些直流式和交流式的功能安裝于單體的離子產生器上以互補兩者 的缺點是一個對策,但即使采取這種對策,也會有電路結構變復雜、離子 產生器整體變大、導致成本提高的結果。
因此,本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為,通過單體的離子產生器消除直流式離 子產生器、交流式離子產生器所分別具有的問題。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技術方案1的離子產生器為對多個放電電極施加
高電壓而通過電暈放電產生離子的離子產生器,其特征在于將多個放電 電極分割為n個群組(n為2以上的整數),對屬于每一群組的放電電極一起 施加同相的交流電壓,并分別施加相位隨不同群組而異的交流電壓。
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在技術方案1的離子產生器中,具備對應上述n個 群組來對放電電極施加交流電壓的n個控制器,通過各個控制器,對屬于 與每一控制器對應的群組的放電電極一起施加同相的交流電壓,并使從各 個控制器輸出的交流電壓的相位彼此互異。
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在技術方案1的離子產生器中,具備用來對放電電 極施加交流電壓的單一的控制器和依次以規(guī)定相位延遲從該控制器輸出的 交流電壓的(n-l)個延遲電路,通過上述單一的控制器,對屬于與該控制器 對應的群組的》t電電才及一起施加同相的交流電壓,并對屬于與每個延遲電 路對應的群組的放電電極分別 一起施加分別從(n-1 )個延遲電路輸出的交流 電壓。
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在技術方案2或3的離子產生器中,還具備分別對 屬于各個群組的放電電極施加正或負直流電壓的直流電壓施加部件,可切 換上述控制器所施加的交流電壓和上述直流電壓施加部件所施加的直流電 壓。
技術方案5的發(fā)明在技術方案1至3的任一項的離子產生器中,上述 交流電壓為^K沖狀或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
技術方案6的發(fā)明在技術方案1至3的任一項的離子產生器中,上述 交流電壓為脈沖狀或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
發(fā)明效果
如上根據本發(fā)明,可防止在直流式離子產生器中帶電體表面局部帶正 電或負電的現象、在交流式離子產生器中正離子群和負離子群帶著時間差 到達帶電體表面的現象,并消除這些現象所引起的除電效率下降、不穩(wěn)定 性和正負離子的不平衡狀態(tài)。
此外,可根據用途而轉換成交流式、直流式、脈沖直流式等,具有極 為經濟且通用性高等效杲。
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第1實施方式的結構圖。
圖2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控制器的輸出電壓波形。
圖3為第1實施方式的動作說明圖。 圖4為第1實施方式的作用的說明圖。
圖5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帶電體表面的位置和表面電位之間的關系。
圖6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除電時間和表面電位的關系。
圖7為表示本發(fā)明第2實施方式的結構圖。
圖8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控制器的輸出電壓波形。
圖9為表示本發(fā)明第3實施方式的結構圖。
圖IO為表示本發(fā)明第4實施方式的結構圖。
圖ll表示第5實施方式的控制器的輸出電壓波形。
圖12為表示本發(fā)明第5實施方式的結構圖。
圖13(a) (b)表示本發(fā)明第6實施方式的控制器的輸出電壓波形。
圖14為表示本發(fā)明第6實施方式的結構圖。
圖15(a) (b)為表示本發(fā)明第7實施方式的結構圖。
圖16(a) (b)為表示本發(fā)明第8實施方式的結構圖。
圖17(a) (b)為表示本發(fā)明第9實施方式的結構圖。
圖18為直流式離子產生器的概念圖。
圖19表示直流式離子產生器的帶電體表面的位置和表面電位之間的關系。
圖20為交流式離子產生器的概念圖。
圖21表示交流式離子產生器的除電時間和表面電位的關系。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根據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各個實施方 式中,主要是敘述棒型的離子產生器,如第8實施方式所示,本發(fā)明可應 用于以多個放電電極配置成圓環(huán)狀這種形態(tài)的離子產生器為首的與多個放 電電極的排列形態(tài)無關的部件。
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第1實施方式的結構圖。在圖中,在棒本體ll的下 面,沿著其長度方向配置了多個放電電極141, 142。這些放電電極141,
分成兩個群組,屬于第一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1, 141,…和屬于第二 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2, 142,…交替配置。
第一個群組的多個放電電極141 一起連接至第一控制器41,第二個群 組的放電電極142—起連接至第二控制器42。這兩個控制器41, 42用來對 各個放電電極141 , 142施加圖2所示的脈沖(矩形波)狀的交流電壓。此外, 施加于控制器41, 42的交流電壓可為正弦波狀。
從圖2可知,在第一控制器41的輸出電壓和第二控制器42的輸出電 壓之間設置了 180。的相位差e,在對第一個群組的》丈電電極141施加正電壓 的期間,對第二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2施加負電壓,在對第一個群組的放 電電極141施加負電壓的期間,對第二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2施加正電壓。
圖3為用來說明該實施方式的動作的圖。此外,從棒本體ll向下方的 帶電體(未圖示)形成空氣通路。當然,圖3為本發(fā)明其中一個實施方式,從 技術方案的記載可知,空氣通路的有無并非本發(fā)明的要旨,所以本發(fā)明也 可以應用在不具有空氣通路的離子產生器。
在此,在形成空氣通路的情況下,空氣/人纟奉本體11通過放電電極141, 142之間,再朝向帶電體方向,由此,可防止分別從鄰接的放電電極141, 142產生的正負離子結合。
現在,使兩個控制器41, 42的輸出電壓具有圖2所示的相位差e,并 將其施加于放電電極141, 142上,藉此,從這兩個放電電極141, M2所 產生的正離子20P及負離子20N的某個時刻(例如tl, t2)的空間分布在概念 上如圖3所示。
即,依據該實施方式,^^越棒本體11的全長,可在時間上、空間上大 體均一地產生正負離子。
圖4及圖5為用來具體說明上述作用的圖,如圖4所示,由放電電極 141, 142而產生的正離子20P及負離子20N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以近乎均勻 分布的狀態(tài)到達帶電體30。因此,如圖5所示,沒有帶電體30的表面局部 帶正電或負電的可能,可消除圖19所示的以往的直流式離子產生器所具有 的問題。
此外,如圖3及圖4的時刻tl, t2所示,在任意時刻,正負離子以近 乎均勻分布的狀態(tài)被傳送至帶電體30,所以,并非正離子群和負離子群帶 著時間差到達帶電體30的表面。
因此,即使帶電體30原本以具有正電位的形態(tài)來帶電,其表面電位如
圖6所示,漸漸接近O[V]。換言之,通過比較圖6和前述的圖21可知,沖艮 據該實施方式,可在不增減帶電體30的表面電位的情況下快速地減少,有 助于除電效率的提高和除電后的穩(wěn)定性。即,可消除以往的交流式離子產 生器所具有的問題。
此外,若對圖2所示的控制器41, 42的輸出電壓賦予直流偏壓以將負 方向的振幅設定得較大,則在放電電極141, 142產生的產生離子中負離子 的量變多,可進一步縮短除電時間。
再者,根據該實施方式,在某個瞬間對相鄰的放電電極141, 142施加 極性互異的電壓,所以,其中一個放電電極相對于另一個放電電極作為在 直流式離子產生器中的相向電極來起作用。由此,可在兩個電極之間產生 強度如直流式離子產生器的電場,產生更大量的離子。
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通過第一及第二控制器41, 42,分別對第一 個群組和第二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1, 142施加脈沖狀的交流電壓,不過, 也可將放電電極分為3個以上的群組,設置與各個群組對應的個數的控制 器。即, 一般來說,在將多個放電電極分割成n個群組(n為2以上的整數) 的情況下,可使用與上述n個群組對應的n個控制器,對各個群組的放電 電極分別施加相位偏移的脈沖狀的交流電壓。
圖7及圖8表示根據上述想法而產生的本發(fā)明第2實施方式。
在圖7中,143為構成第三個群組的放電電極,各個群組的放電電極 141, 142, 143沿著棒本體11的長度方向依次配置如第一個群的放電電極 141、第二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2、第三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3那樣。
此外,第三個群組的多個放電電極143—起連接至第三控制器43。其 他結構和第1實施方式相同。
圖8表示第一至第三控制器41 43的輸出電壓波形,第一控制器41和 第二控制器42的輸出電壓相位差ei設定為+90。,第一控制器41和第三控 制器43的輸出電壓相位差62設定為+180°。
換言之,第一控制器41和第三控制器43的輸出電壓為反相,第二控 制器42的輸出電壓的相位為第一及第三控制器41, 43的輸出電壓的相位 的中間值。
根據該實施方式,控制器41, 42, 43對各個群組的放電電4及141, 142, 分別施加偏移90。的脈沖狀交流電壓,所以正離子20P及負離子20N在 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分布在概念上如圖7所示,正負離子以近乎均勻的分布 狀態(tài)到達帶電體30的表面。
因此,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沒有正負離子在位置上和時間上不均勻 的情況,可消除直流式離子產生器和交流式離子產生器分別具有的缺點。
接著,圖9為表示本發(fā)明第3實施方式的結構圖。該實施方式可使用 單一的控制器41來實現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動作。
在圖9中,在對第一個群組的》文電電極141, 141,…直接施加脈沖交 流電壓的控制器41上,連接有延遲電路51。該延遲電路51使從控制器41
輸出的交流電壓的相位延遲e來輸出,相位差e和第1實施方式相同,例如
可i殳定為±180。。
另外,延遲電路51的輸出電壓施加在第二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2, 142,".上。
根據該實施方式,通過延遲電路51對第二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2, 142,...施加具有相位差e的交流電壓,從而可得到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 作用。
此外,如圖IO所示的第4實施方式,可以將延遲電路51的輸出電壓 還加到其他延遲電路52上,對第三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3施加具有相位差 e的交流電壓。如此,可如第2實施方式所示,構成和使用三個控制器41, 42, 43來驅動第一個群組到第三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1 143等價的系統(tǒng), 而且,可通過以串聯方式進一步增設延遲電路來驅動四個群組以上的放電 電極。
換言之,可在將放電電極分割為n個群組的情況下,依次以串聯方式 連接單一的控制器41和(n-l)個延遲電路,對各個群組的放電電極分別施加 控制器41的輸出電壓及各個延遲電路的輸出電壓。
此外,以并聯方式連接相位差彼此互異的(n-l)個延遲電路,將單一的 控制器41的輸出分別加到這些延遲電路上,由此,可使控制器41及各個 延遲電路的輸出電壓的相位全都不同。
接著,圖11及圖12表示本發(fā)明第5實施方式。
該實施方式是,在第1實施方式中為了將對第一個群組和第二個群組 的放電電極141, 142施加的脈沖狀交流電壓的相位差e(± 180。)設為0。,而
如圖11所示,使第一及第二控制器41, 42的輸出電壓設為同相?;蛘?, 可通過開關等的切換,將所有的放電電極141, 142連接至單一的控制器41 或42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與通過單一的控制器41對方欠電電極141, 142雙方 施加脈沖狀交流電壓成為等價的狀態(tài),如圖12所示,可實現在時間上交互 產生正離子20P及負離子20N的交流式離子產生器。
此外,如前述的第2實施方式所示,當控制器在三個以上的情況下, 也可通過使其輸出電壓為同相來得到相同的作用。
又可知,除了使所有的控制器的輸出電壓為同相以外,即使將第3實 施方式的延遲電路51, 52,…的延遲量(相位差e)設為零,也可得到相同的 作用。
根據該實施方式,可僅通過調整控制器41, 42的輸出電壓的相位,就 能夠根據用途分別使用如圖2所示對各個群組的放電電極的施加電壓具有 相位差的離子產生器和圖11所示對各個群組的放電電極的施加電壓為同相 的交流式離子產生器。
圖13及圖14表示本發(fā)明第6實施方式。
此實施方式是關于分別從第1實施方式中的第一及第二控制器41, 42 輸出脈沖狀的正負直流電壓的直流式離子產生器。
圖13(a)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分別從第一及第二控制器41, 42輸出的 正直流電壓和負直流電壓。這些正負直流電壓如圖13(b)所示,可通過整流 第1實施方式的控制器41, 42的輸出即脈沖狀的交流電壓或加入直流偏壓 等方式來輕易取得。
或者,可變化第1實施方式的控制器41, 42的輸出即脈沖狀的交流電 壓的占空比來得到正的直流電壓和負的直流電壓,然后,斬波(chopping) 這些直流電壓來得到圖13(a)的電壓波形。
如此,通過對放電電極141, 142施加分別從第一及第二控制器41, 42 輸出的圖13(a)的正負直流電壓,可從放電電極141, 142分別產生正離子 20P及負離子20N,且使其分布在概念上如圖14所示。因此,可僅通過控 制控制器41, 42的輸出電壓,使本發(fā)明的應用范圍可從如第1實施方式所 示對各個群組的放電電極的施加電壓具有相位差的離子產生器到圖13(a)所 示施加電壓為正負同相的脈沖狀直流電壓的直流式離子產生器。
此外,當然也可通過圖13(a)中的控制器41的輸出電壓(正的直流電壓) 及控制器42的輸出電壓(負的直流電壓)的占空比來調整正負的離子產生量。
例如,若使這些占空比趨近于l,可實現一種離子產生器,其和可對各 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1 、 142分別施加在近乎整個期間具有固定大小的正負 直流電壓而不是圖13(a)所示的脈沖狀正負直流電壓的直流式離子產生器等 價。
再者,作為發(fā)展上述想法的本發(fā)明第7實施方式,可構成圖15所示的 離子產生器。
在圖15(a)中,61為直流電源,為在整個期間輸出具有規(guī)定大小的正或 負直流電壓的電源。此外,62是在直流電源61和第一及第二控制器45、 46之間連接的開關。
在此,在斷開了上述開關62的狀態(tài)下,控制器45, 46具備和前述的 控制器41、 42相同的功能,在結構上可對第一個群組和第二個群組的放電 電極141、 142分別施加相位互異的脈沖狀交流電壓。
再者,控制器45、 46在接通上述開關62連接到直流電源61的狀態(tài)下, 還具備以如下的方式動作的功能。
換言之,第一控制器45具備在開關62接通時停止脈沖狀交流電壓的 輸出的同時升高直流電源61的輸出電壓來輸出的功能,第二控制器46具 備在開關62接通時停止脈沖狀交流電壓的輸出的同時反轉直流電源61的 輸出電壓的極性并進一步對其升壓來輸出的功能。
此外,反轉直流電源61的輸出電壓的極性的這個功能可以由第一控制 器45具備,而不是由第二控制器46具有。
在上述的結構中,直流電源61、開關62、控制器45、 46內的升壓部 件和極性反轉部件構成技術方案4的直流電壓施加部件。
在上述結構中,在開關62斷開的狀態(tài)下,可構成在實質上和圖l相同 的電路,可以對各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1、 142施加相位偏移e的脈沖狀交 流電壓。
另一方面,若接通開關62以使直流電壓施加部件動作,則可經由控制 器45、 46,對各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1、 142分別施加如圖15(b)所示那樣 相位反轉的正負直流高電壓。另外,圖15(b)所示的輸出電壓是通過以下方 式而得到的電壓,即將直流電源61的輸出電壓設定為正電壓,將其在第一
控制器45升壓并輸出,另一方面,在第二控制器46將直流電源61的輸出 電壓極性反轉為負電壓并升壓、輸出,或者,將直流電源61的輸出電壓設 定為負電壓,在第一控制器45對其作極性反轉并升壓、輸出,同時在第二 控制器46對直流電源61的輸出電壓升壓并輸出。
換言之,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開關62的斷開和接通,可選擇性地實 現對各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1、 142施加相位偏移的脈沖狀交流電壓的離子 產生器和整個期間施加正或負的固定直流電壓的純粹的直流式離子產生 器。
接著,圖16表示本發(fā)明第8實施方式,其中,如(a)所示,從控制器 41, 42分別輸出正負的直流脈沖電壓,如(b)所示,通過將其施加于各個》文 電電極141, 142上,構成所謂的脈沖直流式離子產生器。
在脈沖直流式離子產生器中,從各個放電電極141, 142朝向帶電體的 方向,通常分別存在相同極性的離子,此外,如圖16(b)所示,在鄰接的方丈 電電極141, 142之間以不同的相位產生相反極性的離子,所以難以發(fā)生正 負離子的再結合,具有從放電電極141, 142產生的離子的大部分到達帶電 體(離子到達性高)的優(yōu)點。
換言之,正負離子到達很遠而在長時間不進行再結合,所以可對遠距 離的帶電體除電。切換至具有這種優(yōu)點的脈沖直流式離子產生器非常有用。
此外,上述第1至第8實施方式說明了所謂的棒型離子產生器,但本 發(fā)明也可不受到多個放電電極的排列形態(tài)的限制而被應用。
例如,如圖17所示的第9實施方式,也可應用于一種形態(tài)的離子產生 器,其將多個放電電極配置成圓環(huán)狀,沿著配置于圓環(huán)的中心軸上的帶電 體方向對離子送風。
在將多個放電電極配置成圓環(huán)狀的形態(tài)中,沿著帶電體方向對產生離 子送風的離子產生器也會產生前述的直流式離子產生器的問題(圖19所示 的帶電體表面的局部帶電現象)和交流式離子產生器的問題(到達帶電體表 面的正離子和負離子產生時間差的現象)。
因此,在第9實施方式中,如圖17(a)和圖17(b)所示,以和前述相同的 方式將多個放電電極141、 142分割成第一個群組和第二個群組,通過第一 控制器41和第二控制器42分別驅動各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1、 142。在此 情況下,可如圖17(a)所示,交替配置各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1、 142,也可 如圖17(b)所示,并列配置多個同一群組的放電電極。
當然,在圖17的例子中沒有限定放電電極141、 142的排列方式(作 為其他例子,四角形狀、多角形狀等)或總數、要分割的群組的數目。
在該實施方式中,從各個控制器41、 42對放電電極141、 142施加的 電壓的模式與前述的各個實施方式相同地可有各種選擇,對圖15所示的直 流式離子產生器的切換也可通過電路結構的稍微的變更來輕易實現。
權利要求
1.一種離子產生器,對多個放電電極施加高電壓,從而通過電暈放電產生離子,其特征在于:將多個放電電極分割為n個群組,對屬于每一群組的放電電極一起施加同相的交流電壓,并施加相位隨不同群組而異的交流電壓,其中,n為2以上的整數。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子產生器,其中,具備對應上述n個群組來對放電電極施加交流電壓的n個控制器,通 過各個控制器,對屬于與每一控制器對應的群組的放電電極一起施加同相 的交流電壓,并使從各個控制器輸出的交流電壓的相位彼此互異。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子產生器,其中,具備用來對放電電極施加交流電壓的單一的控制器和依次以規(guī)定相位 延遲從該控制器輸出的交流電壓的(n-l)個延遲電路,通過上述單一的控制器,對屬于與該控制器對應的群組的放電電極一 起施加同相的交流電壓,并對屬于與每個延遲電路對應的群組的放電電極 分別 一起施加分別從(n-l)個延遲電路輸出的交流電壓。
4. 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離子產生器,其中,還具備分別對屬于各個群組的放電電極施加正或負直流電壓的直流電 壓施加部件,構成為可切換上述控制器所施加的交流電壓和上述直流電壓 施加部件所施力。的直流電壓。
5. 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離子產生器,其中, 上述交流電壓為脈沖狀或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
6.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離子產生器,其中, 上述交流電壓為脈沖狀或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可解決直流式離子產生器、交流式離子產生器所分別具有的問題的離子產生器。其對多個放電電極施加高電壓,通過電暈放電產生離子,將多個放電電極分割為例如2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1、142),對屬于每一群組的放電電極一起施加同相的交流電壓,并通過控制器(41、42)對2個群組的放電電極(141、142)分別施加相位隨不同群組而異(例如反相)的交流電壓?;蛘撸ㄓ脕韺Ψ烹婋姌O施加交流電壓的單一的控制器(41)和依次以規(guī)定相位延遲從該控制器(41)輸出的交流電壓的延遲電路(51),通過上述控制器(41)對放電電極(141)一起施加同相的交流電壓,并對放電電極(142)一起施加從延遲電路(51)輸出的交流電壓。
文檔編號H01T23/00GK101375475SQ20068005298
公開日2009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4月12日
發(fā)明者山口崇信 申請人:修谷魯電子機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