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連接器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電連接器組件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組件,尤其指一種用于傳輸高速信號的電連接器組件。
背景技術:
符合序列先進附加技術(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SATA)標準 的SATA連接器普遍廣泛應用在桌上型計算機,比如主板向HDD傳輸信號、從計算機的電源 部供應器向HDD傳輸電源或外置HDD與計算機間的電源和信號傳輸。當SATA連接器作為 外部連接應用時,通常被設計為具有用于傳輸信號的信號端子和接地端子,或者用于不同 電壓電源傳輸的電源端子。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通常需要將信號端子、接地端子與電源端 子結合使用,以滿足某些特定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連接器組件,其具有可結合使用的信號端 子與電源端子。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連接器組件包括可互 相配合的第一連接器及第二連接器,第一連接器具有第一絕緣本體、若干第一導電端子及 設置于所述第一導電端子兩側的一對第二導電端子,第二連接器具有第二絕緣本體、若干 第三導電端子及設置于所述第三導電端子兩側的一對第四導電端子,該第一連接器的第 一、第二導電端子可以分別與第二連接器的第三、第四導電端子電性連接。其中,當第一導 電端子與第三導電端子配合時,第一導電端子可沿第一方向偏移,當第二導電端子與第四 導電端子配合時,該對第二導電端子可分別沿第二方向及與該第二方向相對的第三方向偏 移,并且,所述第二及第三方向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功效加設一組電源端子,使得所述電連接 器具有與不同應用的連接器連接的兼容性。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組件的立體組合圖。 圖2至圖3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組件的另一視角的視圖。 圖4至圖5是未顯示電路板的電連接器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圖6至圖7是圖1所示插座連接器沿A-A線和B-B線的剖視圖。 圖8至圖12是插頭連接器沿圖1和圖2中C-C線至G-G線的剖視圖。 圖13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組件結合后沿H-H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組件300包括第一連接器100與第
3二連接器200。第二連接器200安裝于一塊電路板9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100為 一插頭連接器,第二連接器200為一插座連接器。同時,該插頭連接器100與該插座連接器 200的界面均符合序列先進附加技術(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SATA)標準。 請參照圖3至圖5所示,插頭連接器100包括第一絕緣本體2、組裝于第一絕緣本 體2的若干導電端子4、安裝于第一絕緣本體2并為導電端子4的尾部提供支撐的固持構 件5、與導電端子4電性連接的線纜(未圖示),及將第一絕緣本體2、導電端子4、固持構件 5覆蓋的殼體3。該殼體3由上殼體31、下殼體32組裝而成。插座連接器200包括第二絕 緣本體6、組裝于第二絕緣本體6且與電路板9焊接的若干導電端子7,及將第二絕緣本體 6與導電端子7覆蓋的外殼體8。 插頭連接器100的第一絕緣本體2具有上壁21、與上壁21相對設置的下壁22,及 連接上壁21與下壁22的一對側壁23。上壁21、下壁22、側壁23共同圍設出一個矩形收容 空間20。側壁23上設置有一對導引柱230用以引導插頭連接器100插入插座連接器200。 上壁21內表面設有若干與收容空間20連通的第一通道218,一對側壁23上分別設置有一 個第二通道214,該第二通道214穿透至導引柱230并且部分地連通于第一絕緣本體2外 側。在本實施例中,設置于側壁23的第二通道214不與收容空間20連通。上壁21上形成 有一塊長方形的平臺211,該平臺211高出上壁21上表面并沿上壁21后緣向后延伸形成一 個伸展部216。該伸展部216上形成有與第一通道218位置相應的肋條2160。相對該肋條 2160的平臺211另一面上形成有一第一突起217。側壁23的后部鄰近上壁21處分別設有 一個向外開口 、并與所述第二通道214連通的狹縫215。下壁22設有與上壁21的第一凹口 210和第一凸塊212相對應的第二凹口 220和第二凸塊222。下壁22上還設有一對第二槽 2210、一對第三槽2212及第二突起227。 插頭連接器100的端子4是由若干第一導電端子41及位于第一導電端子41外側 用以傳輸電源的第二導電端子42(也可稱作電源端子)組成。第一導電端子41由傳輸信 號的兩對差分對端子與位于每對差分對端子側的三個接地端子組成。每一導電端子4包括 彎曲的對接部(或稱接觸部M0、420、尾部44、424及連接對接部40 、420與尾部44、424的 中間部43、423。每一中間部43、423設有一對第一倒剌45及與第一倒剌45間隔設置的第 二倒剌46。第一導電端子41之間的間距相等,第二導電端子42與鄰近的第一導電端子41 間的距離大于第一端子41之間的間距。此外,第一端子41的對接部40與第二端子42的 對接部420彎曲方向相反,也就是說,第一端子41的對接部40沿連接器厚度方向彎曲,而 第二端子42的對接部424沿連接器寬度方向彎曲。 當組裝至第一絕緣本體2時,第一、第二導電端子41、42分別伸入第一、第二通道 218、214,第一端子41的對接部40暴露于收容空間20,而第二端子42的對接部420暴露于 第二通道214外。中間部43、423的第一倒剌45與第一、第二通道218、214相干涉以固定 端子4。尾部44、424延伸出第一絕緣本體2的后表面。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端子42 的工作電壓為5伏。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端子的工作電壓可以為其他值。 固持構件5包括基部50、自基部50向后延伸的板部53及自基部50向前延伸的一 對臂部52。若干第一通孔500貫穿基部50并與第一通道218呈直線排列,若干第二通孔 502貫穿基部50并與第一本體的第二通道214呈直線排列。板部53的一面設有與第一、第二通孔500、502相連通的若干第一、第二通道531、532。每一臂部52包括面積較大并具有 導引肋5210的第一臂部521及在豎直方向上與第一臂部521對齊的第二臂部522。 當固持構件5組裝于第一絕緣本體2時,臂部52的導引肋5210沿狹縫215滑動, 第一絕緣本體2的后端夾置于固持構件5的一對臂部52之間。第一、第二端子41、42的尾 部44、424對應收容于第一、第二通孔500、502,第二倒剌46與第一、第二通孔500、502干涉 配合,以提高端子4與固持構件5之間配合的穩(wěn)定性。固持構件5組裝于第一絕緣本體2 后,第一、第二端子41、42的尾部44、424位于固持構件5的板部53對應的第一、第二通道 531、532。在板部53區(qū)域,線纜的導線(未圖示)焊接于端子4。因而,固持構件5具有整 理并排列端子4尾部44、以方便其后焊接的功用。為提高固持構件5與第一絕緣本體2之 間結合的穩(wěn)定性,固持構件5設有若干槽道54以收容對應的肋條2160(請參照圖12與圖 13)。 插頭連接器100的殼體包含第一殼體31及與第一殼體31嚙合以共同屏蔽插頭連 接器100的第二殼體32。第一、第二殼體31、32包括U形的第一、第二前部310、320及較第 一、第二前部310、320寬長的U形第一、第二后部312、322。第一、第二前部310、320設有 與第一絕緣本體2的第一、第二槽2110、2210相對應的第一、第二切口 311、321及從前面一 部分裂開、收容于第一絕緣本體2的第一、第二凹口 210、220并由第一、二凸塊212、222定 位的第一、第二彈性片313、323。第一前部310的一對豎直側緣317分別遮蓋平臺211的 側緣,豎直側緣317的后端插入狹縫215以保持第一殼體31于第一絕緣本體2。第二前部 320的一對豎直側緣327分別遮蓋第一絕緣本體2的側壁23。第一、第二后部312、322設 有矩形第一、第二窗部318、328用以收容第一絕緣本體2的第一、第二突起217、227,以定位 第一、第二殼體31、32于第一絕緣本體2。第一后部312的每一豎直側緣314形成一對楔 316,第二后部322的每一豎直側緣324形成一對切口 326用以收容楔316,以于第一、第二 殼體31、32之間形成可靠接觸。第二殼體32于第二后部322后端形成應力釋放裝置325 用以緊抓線纜,以轉移線纜所受應力。 請參照圖4、圖5并結合圖6與圖7,插座連接器200的第二絕緣本體6包括主體 部60、自主體部60向前延伸的舌部62,及與主體部60連接、并位于舌部62相對兩側的一 對側部64。每一側部64設有超越主體部60前表面的L形部641及延伸出主體部60后表 面的U形部642。 L形部641內側形成插座連接器200的對接滑道,可方便插頭連接器100 中第二端子42的插入。若干第一通道600貫穿主體部60, 一對第二通道640貫穿側部64。 舌部62上設有若干具有不同長度的收容通道620,該收容通道620與第一通道600對應連 通。 一對矩形凸塊6420分別形成于側部64的U形部642的上表面。凸塊65突出于側部 64底表面,并與該底表面之間形成一個狹槽650。另外,于側部64的外表面上、接近U形部 642之處設有一個開口槽645 。 插座連接器200的端子7由若干第三導電端子71與一對第四導電端子72組成。 第三導電端子71具有結構相同、用于傳輸信號的兩對差分對端子及位于每對差分對端子 兩側的三個接地端子。第四導電端子72(亦可稱電源端子)位于第三導電端子71外側,且 相對第三導電端子71具有相對較大的尺寸用以傳輸電源。同時,該第四導電端子72相對 該第三導電端子71處于較高的水平面內。該第三導電端子71具有平板狀的對接部70、自 對接部70延伸的干涉部73及自干涉部73向下彎曲而后水平延伸的焊接部74,該焊接部74焊接于電路板9。每一第四導電端子72具有平板狀的對接部720、大致呈U形的焊接部 724及彎折連接對接部720與焊接部724的連接部723。特別地,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導電 端子71的對接部70被設置于同一平面中,而第四導電端子72的對接部720在與前述平面 垂直的一個平面內延伸。 當端子7組裝至第二絕緣本體6時,第三導電端子71與第四導電端子72分別插 入第一、第二通道600、640,第三導電端子71的對接部70曝露地放置于收容通道620內,干 涉部73與第一通道600干涉配合以固定第三導電端子71。第四導電端子72的連接部723 抵接于第二通道640后側以固持該第四導電端子72 。組裝后,第一導電端子71中的接地端 子放置于較差分對端子靠前的舌部62處以提供可靠的信號傳輸。 插座連接器200的外殼體8呈倒置的U形,其包括頂壁80、與頂壁80相對的底壁 81及自頂壁80向下延伸的一對側壁82。頂壁80設有一對第一彈性指800用以與插頭連 接器100的上殼體31彈性抵接,底壁81對應第一彈性指800處設有一對第二彈性指810 用以與插頭連接器100的下殼體32彈性抵接。頂壁80上還設有一對方形槽802,該方形槽 802收容對應矩形凸塊6420以定位外殼體8于第二本體6。底壁81的后緣插入第二絕緣 本體6的狹縫650。每一側壁82形成一向內伸展的彈片820,用以鎖入側部64上的開口槽 645內以固定外殼體8。每一側壁82設有固持腳822以定位遮蔽殼體8于電路板9。若干 彈片83由頂壁80、底壁81及側壁82的前邊緣向外彎折形成,每一彈片83形成有隆起830 以在插座連接器200安裝于面板(圖未示)時增加彈片83抵壓面板的彈性力。 請參照圖1至圖3并結合圖13,當插頭連接器100與插座連接器200接合時,插頭 連接器100的導引柱230沿插座連接器200的L形部641滑動以導引插頭連接器100進入 插座連接器200。插頭連接器100的收容空間20收容插座連接器200的舌部62。插座連 接器200的第三導電端子71的對接部70與插頭連接器100的第一導電端子41的彎曲狀 對接部40相配合,第四導電端子72的對接部70與第二導電端子42的彎曲狀對接部40相 配合。特別地,如果定義每一第一導電端子41與第三導電端子71接合時的對接部位移方 向為第一方向,同時定義一對電源端子42、72分別接合時的對接部位移方向為第二及第三 方向,則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和第三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另外,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是 相對的。 殼體31、32的第一和第二前部310、320會對應插入外殼體8的頂壁80、底壁81與 舌部62之間形成的空間內,第一和第二彈性指800、810分別壓入第一與第二切口 311、321 及第一絕緣本體2的第一與第二槽2110、2210。同時,第一與第二彈性片313、323抵壓頂壁 80和底壁81的內表面以增加導電殼體3與外殼體8之間的固持力。 在本創(chuàng)作中,插頭連接器100也可以與其他插座連接器(圖未示,可稱為第二對接 連接器)接合。該第二對接連接器可以具有與插座連接器200相同的尺寸但卻不具有第二 導電端子72,也就是說,該第二對接連接器不具備電源端子。這樣,當插頭連接器100與該 第二對接連接器配接時,插頭連接器100的第二導電端子42會閑置(即不與任何元件電性 配接)。因此,本創(chuàng)作中的插頭連接器100可以兼容兩種不同的插座連接器。 當然,插座連接器200亦可兼容具相同尺寸帶有第二導電端子或不具第二導電端 子等兩種不同的插頭連接器100。
權利要求一種電連接器組件,包括可互相配合的第一連接器及第二連接器,第一連接器具有第一絕緣本體、若干第一導電端子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導電端子兩側的一對第二導電端子,第二連接器具有第二絕緣本體、若干第三導電端子及設置于所述第三導電端子兩側的一對第四導電端子,該第一連接器的第一、第二導電端子可以分別與第二連接器的第三、第四導電端子電性連接,其特征在于當第一導電端子與第三導電端子配合時,第一導電端子可沿第一方向偏移,當第二導電端子與第四導電端子配合時,該對第二導電端子可分別沿第二方向及與該第二方向相對的第三方向偏移,所述第二及第三方向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絕緣本體包含上壁、下壁 及連接上壁、下壁的一對側壁,所述上壁、下壁與該對側壁共同圍設出一個收容空間。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電端子收容于該第一 絕緣本體并部分地暴露于所述收容空間。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導電端子分別設置于該 第一絕緣本體的一對側壁上并部分地暴露于第一絕緣本體之外。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器進一步包含一個固持構件,該固持構件組裝于第一絕緣本體后部。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導電端子具U形尾部,該 U形尾部設置于該固持構件。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是第一連接器的厚 度方向,所述第二、第三方向是第一連接器的寬度方向。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導電端子均具有 彎曲的對接部,所述第三、第四導電端子均具有平板狀的對接部以與第一及第二導電端子 彈性接合。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導電端子的對接部設置 于同一平面,所述第四導電端子的對接部垂直于該平面。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連接器分別進一 步包含有金屬外殼。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連接器組件,該電連接器組件包括可互相配合的第一連接器及第二連接器,第一連接器具有第一絕緣本體、若干第一導電端子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導電端子兩側的一對第二導電端子,第二連接器具有第二絕緣本體、若干第三導電端子及設置于所述第三導電端子兩側的一對第四導電端子,該第一連接器的第一、第二導電端子可以分別與第二連接器的第三、第四導電端子電性連接,其特征在于當第一導電端子與第三導電端子配合時,第一導電端子可沿第一方向偏移,當第二導電端子與第四導電端子配合時,該對第二導電端子可分別沿第二方向及與該第二方向相對的第三方向偏移,所述第二及第三方向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文檔編號H01R13/46GK201478632SQ20092016630
公開日2010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7月18日
發(fā)明者杰利·吳 申請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