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感器以及電感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的是電感器以及電感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作為將卷繞于電感器的磁芯的繞線的末端與端子進行連接的一般方法,已知的有將繞線的末端以數(shù)匝程度的匝數(shù)卷繞并捆扎于端子的延伸部上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 獻1)。另外,已知的還有,在由板形磁芯、壺形磁芯、繞線以及端子構(gòu)成的電感器中,將繞 線嵌縫于端子的金屬線保持部而臨時固定之后,進而進行焊錫處理的方法(參照專利文獻 2)。專利文獻1 日本公開公報、特開2006-245271號(0025段落等)專利文獻2 日本公開公報、特開2005-159006號(權(quán)利要求1等)
發(fā)明內(nèi)容
上述那樣的將繞線進行捆扎、或嵌縫而臨時固定的連接方法,在阻止末端和端子 的連接脫落的方面上是有效的。其理由是因為,即使對卷繞于磁芯的繞線施加恢復力,也不 會對被強制性地連接的末端和端子的連接狀態(tài)帶來任何壞影響,其中,恢復力是通過解繞 的力發(fā)揮作用而欲恢復為原來的直線狀的形狀的力。但是,在制造電感器時,若采用這些連 接方法的話,制造工序會復雜化。除此之外,在將繞線捆扎而進行連接的方法中,也會發(fā)生 由于電線粗而變得無法進行捆扎的不良情況、或由于末端的卷繞凸起而抑制電感器的小型 化的情況。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作成的,其課題在于提供能夠可靠地將繞線的末端和端 子進行連接、并抑制因連接時的卷繞凸起而引起的大型化、且生產(chǎn)率高的電感器及其制造 方法。上述課題通過以下的本發(fā)明而達成。S卩,本發(fā)明的電感器的特征在于,設有至少具有卷軸部的第一磁芯,卷繞于所述 卷軸部的繞線,通過與所述第一磁芯組合而構(gòu)成閉合磁路的第二磁芯,以及具有至少一個 與所述繞線相連接的繞線連接部的端子;在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的磁 芯上,設有至少兩個凹部,該凹部能夠?qū)⑺隼@線的末端朝向與所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 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引出;所述凹部具有從其底部遠離的方向 的上面開口部和位于該上面開口部與所述底部之間、且開口面與所述上面開口部的開口面 略垂直相交的側(cè)面開口部;所述繞線連接部被配置于,與從所述側(cè)面開口部和所述上面開 口部選擇的任意一方的開口部接近的位置上;在至少一個繞線連接部上設有切口部,該切 口部被設置為其切向相對于與所述軸線平行、且所述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的方向,而形成 45度 180度的范圍,并且,所述末端的至少一方末端,在經(jīng)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切口部而從 所述第一磁芯側(cè)朝向外部側(cè)被引出的同時,以如所述一方末端的解繞力發(fā)揮作用那樣與所 述切口部的切面相接觸的狀態(tài)而被固定。
本發(fā)明的電感器的一實施形態(tài),以所述切口部的切向相對于與所述軸線平行、且 所述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方向,是170度 180度的范圍內(nèi)為佳。本發(fā)明的電感器的其他實施形態(tài),以所述切口部的切向相對于與所述軸線平行、 且所述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方向,是80度 100度的范圍內(nèi)為佳。本發(fā)明的電感器的其他實施形態(tài),以所述第一磁芯與所述第二磁芯的組合,是從鼓形磁芯與環(huán)形磁芯的組合和T字形磁芯與壺形磁芯的組合中選擇的任意一種組合為佳。本發(fā)明的電感器的其他實施形態(tài),以所述端子具有所述繞線連接部和將電感器固 定于底板時與所述底板相接觸的安裝部為佳。本發(fā)明的電感器的其他實施形態(tài),以所述切口部為U字狀、且所述U字狀切口部的 最大深度大于等于所述繞線的直徑為佳。本發(fā)明的電感器的制造方法,以至少經(jīng)過(1)板部件形成工序、(2)繞線連接部彎 曲工序、(3)繞線卷繞工序、(4)端子部粘接工序、(5)末端卡定工序、(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 以及(7)端子部分離工序而制作電感器,在所述繞線卷繞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一磁芯和所述 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磁芯上,設有至少兩個凹部,該凹部能 夠?qū)⑺隼@線的末端朝向與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所述第一磁芯的方 向而引出,在制作所述電感器時,具有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被配置于,與從所述凹部的側(cè)面 開口部和上面開口部選擇的任意一方開口部接近的位置為佳,其中,(1)板部件形成工序 通過將金屬的板狀部件進行起模而形成板部件,該板部件設有具有平板狀的安裝部和在 該安裝部的至少一方端部上與繞線相連接的繞線連接部的兩個以上的端子部、框架部以及 將所述兩個以上的端子部和所述框架部進行連接的連接部;所述兩個以上的端子部的一個 以上端子部具有一個以上的設有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其中,該切口部被設置為,其切向相 對于與從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向繞線連接部和安裝部被連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繞 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方向,而形成45度 180度的范圍;(2)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qū)⑺隼@ 線連接部彎折成與所述安裝部呈略垂直;(3)繞線卷繞工序?qū)⒗@線卷繞于至少具有卷軸 部的第一磁芯的所述卷軸部;(4)端子部粘接工序?qū)⒕砝@有所述繞線的第一磁芯配置于 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安裝部上并與所述端子部粘接;(5)末端卡定工序使從所述卷軸部朝 向與所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被引出的所述 繞線的末端,以所述繞線的末端的解繞力相對于該切口部的切面而作用那樣,與具有所述 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的切口部相接觸并卡定;(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以相對于卷繞有所 述繞線的第一磁芯構(gòu)成閉合磁路那樣而配置第二磁芯;(7)端子部分離工序?qū)⑺鲞B接 部切斷而使所述端子部從所述板部件分離。采用本發(fā)明的話,能夠提供可以將繞線的末端和端子可靠地進行連接、并抑制因 連接時的卷繞凸起而引起的大型化、且生產(chǎn)率高的電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圖1是表示本實施形態(tài)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立體圖,是使未被進行表面安裝的面朝 向上方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2是表示將圖1所示的電感器分解而進行表示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末端向繞線連接部的卡定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角面的形狀的一例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凹部的側(cè)面開口部的形狀的一例的模式圖。在此,圖5(A)是表示側(cè)面 開口部為方形的情況的一例的模式圖,圖5(B)是表示側(cè)面開口部為將圖5(A)所示的側(cè)面 開口部呈方形的凹部的底面?zhèn)冗M一步切成V字狀形狀的、情況的一例的模式圖,圖5(C)是 表示側(cè)面開口部為半圓形的情況的一例的模式圖。圖6是表示切口部的形狀的一例的立體圖。在此,圖6㈧是切口部為U字形的情 況的示意圖,圖6(B)是切口部在切向的前端部分呈V字形的情況的示意圖,圖6(C)是切口 部為方形的情況的示意圖。圖7是表示切口部的形狀的其他例的立體圖。圖8是表示切口部46的開口部兩端48A、48B與凹部28的側(cè)面開口部的位置關系 的一例的模式圖。圖9是表示本實施形態(tài)的電感器的其他例的模式圖。在此,圖9(A)是將下凸緣部 的直徑大于上凸緣部的直徑的鼓形磁芯和環(huán)形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圖,圖 9(B)是將上凸緣部的直徑與下凸緣部的直徑相同的鼓形磁芯和環(huán)形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 器的一例的示意圖,圖9(C)是將下凸緣部的直徑小于上凸緣部的直徑的鼓形磁芯和環(huán)形 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圖。圖10是表示本實施形態(tài)的電感器的其他例的模式圖。在此,圖10㈧是將凸緣部 的直徑等于壺形磁芯的直徑的T字形磁芯和壺形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10(B)是將凸緣部的直徑稍小于壺形磁芯的中空部的內(nèi)徑的T字形磁芯和壺形磁芯進行 組合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圖。圖11是以將電感器分解而表示的狀態(tài)來表示本實施形態(tài)的電感器的其他例的立 體圖。在此,圖11的上段部分是構(gòu)成電感器的第一磁芯的示意圖,圖11的下段部分是構(gòu)成 電感器的第二磁芯及端子的示意圖。圖12是對圖11所示的電感器中的凹部和切口部附近的末端的配置狀態(tài)進行說明的模式圖。符號說明1、2、3、4、5、6電感器10A、10B、10C、IOF 鼓形磁芯(第一磁芯)10DU0ET字形磁芯(第一磁芯)12AU2B上凸緣部14AU4B下凸緣部16卷軸部18、18A、18B凹部20A,20B,20C,20F 環(huán)形磁芯(第二磁芯)20D.20E壺形磁芯(第二磁芯)22中空部24、24A、24B平面26角面26A第一面
26B第二面28、28A、28B、28C、28D、28E、28F 凹部28X底面28Y側(cè)壁面30繞線32、32A、32B末端40、40A、40B、40C、40D、40E、40F、40G、40H 端子42安裝部44繞線連接部44A末端側(cè)46、46A、46B、46C、46D 切口部48A、48B開 口部端
具體實施例方式(電感器)圖1是表示本實施形態(tài)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立體圖,且是使未被進行表面安裝的面 朝向上方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另外,圖2是表示將圖1所示的電感器分解而進行表示的狀態(tài) 的立體圖。圖1和圖2所示的電感器1,設有鼓形磁芯(第一磁芯)10A、環(huán)形磁芯(第二磁 芯)20A、繞線30以及兩個端子40A、40B。鼓形磁芯10A,由卷繞繞線30的卷軸部(圖1、2中未圖示)和分別設置于該卷軸 部的兩端的圓盤狀的上凸緣部12A及下凸緣部14A構(gòu)成。該下凸緣部14A,其直徑大于上凸 緣部12A的直徑。另外,繞線30以與上凸緣部12A的直徑略一致的程度而卷繞于卷軸部。 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存在將卷軸部的軸線方向、且上凸緣部12A相對于下凸緣部14A所 處的一側(cè)稱為“上方”或“上側(cè)”,將下凸緣部14A相對于上凸緣部12A所處的一側(cè)稱為“下 方”或“下側(cè)”,將與卷軸部的軸線方向略垂直相交的方向稱為“左(右)方”或“左(右) 側(cè)”,將上下方向稱為“縱向”,將左右方向稱為“橫向”的情況。另外,在圖1中,箭頭A是指 與卷軸部的軸線平行、且從下凸緣部14A側(cè)向上凸緣部12A側(cè)延伸的方向。環(huán)形磁芯20A,具有內(nèi)徑稍大于上凸緣部12A、且與軸線垂直相交的面呈圓形的中 空部22,環(huán)形磁芯20A的外形是與下凸緣部14A的直徑略相同程度的略正方形狀。該環(huán)形 磁芯20A,以上凸緣部12A和卷繞有繞線30的卷軸部位于中空部22那樣,而被配置于鼓形 磁芯IOA的下凸緣部14A的上面(上表面)。而且,環(huán)形磁芯20A的高度,與鼓形磁芯IOA 的卷軸部的高度和上凸緣部12A的厚度的總和略相同。另外,環(huán)形磁芯20A的外周面由四個平面24構(gòu)成,其中,平面24形成為,構(gòu)成環(huán)形 磁芯20A的外周面的平面彼此之間垂直相交,且相互相對的平面彼此之間形成平行。而且, 通過這些相互鄰接的兩個平面24而構(gòu)成的四角部分,如與該兩個平面24以略45度的角度 交叉那樣而被切削(以下,將該被切削的面稱為“角面”)。而且,在環(huán)形磁芯20A的下面?zhèn)龋?以從四個角面26朝向中空部22貫通那樣而設有四個凹部28 (但是,在圖2中,四個中的一 個凹部28未圖示)。該凹部28,具有從其底部遠離的方向的上面開口部(在圖2中,朝向 下側(cè)開口的部分),和位于上面開口部與底部之間、且開口面與上面開口部的開口面略垂直相交的側(cè)面開口部(例如,在圖2中的凹部28A中,朝向紙面外側(cè)和內(nèi)側(cè)(圖中未圖示)開 口的部分)。端子40A、40B由安裝部42和平板狀的繞線連接部44構(gòu)成,其中,安裝部42由縱 向長度與鄰接的兩個角面26之間的距離略相同的帶狀的平板構(gòu)成,繞線連接部44是從該 安裝部42的一端相對于安裝部42被垂直地彎折的部分。而且,在繞線連接部44上,以從 末端側(cè)44A朝向安裝部42側(cè)切入那樣而設有切口部46。該切口部46的寬度設置為與末端 32A、32B的直徑相等、或稍大于該直徑。該端子40A、40B,以將鼓形磁芯IOA的下凸緣部14A的下面(底面)和安裝部42 的繞線連接部44突出側(cè)的面進行粘合,而在鼓形磁芯IOA上安裝兩個。此時,繞線連接部 44被配置在與凹部28的側(cè)面開口部(圖2中的角面26側(cè)的開口部)接近的位置。另外, 繞線連接部44,以其末端側(cè)44A相比凹部28的底面更位于上側(cè)那樣,與側(cè)面開口部接近而 配置。通過這樣,設置于繞線連接部44的切口部46和環(huán)形磁芯20A的凹部28的側(cè)面開口 部,成為位于與略垂直相交于卷軸部的軸線方向的方向平行的直線上。另外,安裝部42的 與繞線連接部44突出側(cè)的面相反側(cè)的面,作為將電感器1安裝并固定于底板時的接合面而 利用。在此,卷繞于鼓形磁芯IOA的卷軸部的繞線30的兩末端32A、32B,通過環(huán)形磁芯 20A的凹部28A、28B和繞線連接部44的切口部46,而從卷軸部側(cè)朝向與卷軸部的軸線略垂 直相交的方向而被引出至電感器1的外側(cè)。因此,末端32A、32B,其左右方向和下方被切口 部46的切面包圍,上方被凹部28A、28B的底面包圍。
另一方面,在末端32A和末端32B的至少一方上,經(jīng)常作用有朝向與繞線30相對 于卷軸部卷繞的方向相反側(cè)的方向(圖1、圖2中的箭頭Rl方向和/或R2方向)解繞的 力。例如,在以繞線30的縱向的中央部附近作為起點,使末端32A側(cè)相對于卷軸部向順時 針方向卷繞,同時,使末端32B向逆時針方向卷繞,而將繞線30卷繞于卷軸部的情況(所謂 的“α卷繞”的情況)下,在末端32Α上作用有朝向箭頭Rl方向解繞的力,在末端32Β上作 用有朝向箭頭R2方向解繞的力。但是,在末端32Α、32Β的解繞力作用的Rl、R2方向上,存在切口部46的切面的側(cè) 壁側(cè)的部分。因此,末端32Α、32Β,以與切口部46的切面的側(cè)壁側(cè)的部分相接觸的狀態(tài)而被 穩(wěn)定地固定。除此之外,末端32Α、32Β的周圍,其三方向(左右及下方)被切口部46的切 面包圍,剩余的一方向(上方)被凹部28的底面包圍。因此,在對電感器1施加了使末端32Α、32Β向上下左右方向移動這樣的某種外力 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末端32Α、32Β向切口部46的外部脫落而將繞線連接部44與末端 32Α、32Β的連接永久性地切斷。具體地說,在將繞線30卷繞于鼓形磁芯IOA并安裝了環(huán)形 磁芯20Α之后,直至將末端32Α、32Β和繞線連接部44進行焊接或軟釬焊之前的期間,能夠 進行臨時固定(temporarily fix)?;蛘撸趯⒗@線30卷繞于鼓形磁芯IOA之后,直至將末 端32A、32B和繞線連接部44進行焊接或軟釬焊之前的期間,能夠進行臨時固定。因此,圖 1和圖2所示的電感器1,不需要如專利文獻1、2等所示的現(xiàn)有電感器那樣將繞線的末端進 行捆扎、或嵌縫(caulking)于端子的金屬線保持部而進行臨時固定,從而能夠減少制造工 序的工序數(shù)量。因此,圖1和圖2所示的電感器1,相比現(xiàn)有的電感器生產(chǎn)率高。另外,由于 不需要為了連接而將末端32A、32B進行捆扎,因此,也能夠抑制因連接時的卷繞凸起而引起的電感器1的大型化。另外,在電感器1中,如上所述利用末端32A、32B的解繞力,將末 端32A、32B相對于繞線連接部44穩(wěn)定地固定。另外,在以繞線30的縱向的末端32A附近側(cè)作為起點,使末端32B側(cè)如將末端32A 附近側(cè)的繞線30部分覆蓋那樣而相對于卷軸部向逆時針方向進行卷繞,而將繞線30卷繞 于卷軸部的情況下,僅在末端32B上作用有朝向箭頭R2方向解繞的力。相反地,在以繞線 30的縱向的末端32B附近側(cè)作為起點,使末端32A側(cè)如將末端32B附近側(cè)的繞線30部分覆 蓋那樣而相對于卷軸部向順時針方向進行卷繞,而將繞線30卷繞于卷軸部的情況下,僅在 末端32A上作用有朝向箭頭Rl方向解繞的力。在以該兩種形態(tài)中的任意一種形態(tài)將繞線 30卷繞于卷軸部的情況下,只要至少在作用有解繞力的末端側(cè)使用具有設有切口部46的 繞線連接部44的端子即可。另外,如圖3所例示,末端32A,也可以以其末端部分與繞線連接部44的外面(繞 線連接部44的與安裝部42側(cè)相反側(cè)的面)接觸那樣而彎折。通過這樣,能夠使繞線連接 部44和末端32A的連接更穩(wěn)定且可靠。另外,對于末端32B也可以同樣地如圖3所例示那 樣進行彎折。另外,角面26的形狀不限于圖1和圖2所示的形態(tài),可以形成為各種形狀,例如如 圖4所示,角面26也可以由第一面26A和第二面26B構(gòu)成,其中,第一面26A與該角面26 所鄰接的一方的平面24A相平行、且與另一方 的平面24B垂直相交,第二面26B相對于兩平 面26A、24A以例如45度左右的角度傾斜地交叉。該情況下,可以以側(cè)面開口部位于第一面 26A的下部那樣而設置凹部28 (圖中未圖示)。另外,端子40 (圖4中為端子40A)設置為, 其繞線連接部44與第一面26A相對。凹部28的數(shù)量也可以如圖2所示那樣為四個,但是只要是至少為兩個以上即可。 另外,設有兩個凹部28時,既可以是以卷軸部的軸線(中空部22的中心軸)為起點而形成 90度的角度的位置(例如,圖2中的凹部28A、28B),也可以是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例 如,圖2中的凹部28A、28C)。另外,凹部28配置于以卷軸部的軸線為起點而形成180度的 角度的位置時,不是如圖1和圖2所示那樣將端子40A和端子40B進行組合而使用,而是使 用兩個端子40A (或使用兩個端子40B)。該情況下,能夠?qū)⒏鱾€端子40A(或端子40B)的繞 線連接部44配置于以卷軸部的軸線為起點而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因此,在凹部28 配置于以卷軸部的軸線為起點而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時,僅準備一種端子即可。另外, 在凹部28的數(shù)量如圖2所示那樣以卷軸部的軸線為起點每90度便設置一個凹部28、合計 設置四個的情況下,可以從該四個凹部28中選擇兩個作為將末端32A、32B從卷軸部側(cè)朝向 電感器1的外部引出的位置。因此,在組裝電感器1時,能夠以0. 25旋轉(zhuǎn)單位對繞線30的 匝數(shù)進行微調(diào)。凹部28的側(cè)面開口部的形狀沒有特別地限定,如圖5所示可以選擇各種形狀。例 如,側(cè)面開口部的形狀既可以如圖5(A)所示的凹部28D那樣為方形,也可以如圖5 (B)所示 的凹部28E那樣將方形的凹部的底面?zhèn)冗M一步切成V字狀后的形狀(五角形),也可以如圖 5(C)所示的凹部28F那樣為半圓形。切口部46的形狀,只要是在經(jīng)常作用有解繞力的末端32A、32B的外周面與切面相 接觸的狀態(tài)下,末端32A、32B能夠穩(wěn)定地固定于相同位置的形狀,便沒有特別地限定。例 如,既可以如圖6 (A)所示的端子40C那樣切口部46A具有U字形狀,也可以如圖6 (B)所示的端子40D那樣,切口部46B在切向(切口方向)的前端部分呈V字形狀,也可以如圖6 (C) 所示的端子40E那樣切口部46C具有方形。另外,在具有與末端32A、32B的剖面形狀相同 形狀或相似形狀的部分的點上,以U字形狀的切口部46A為佳。另外,圖6所示的切口部46A、46B、46C的切向(切口方向)(圖6中以點劃線所表 示的箭頭C)和與卷軸部(圖6中未圖示)的軸線平行、且繞線連接部44的末端側(cè)44A的方 向(圖6中以實線表示的箭頭A(與圖1中所示的箭頭A相同))所形成的角度θ (以下, 有時稱為“切角(切口角度)θ ”),為180度。但是,切口部46A、46B、46C能夠以切角θ為 45度 180度的范圍而設置于繞線連接部44。另外,從切口部46的形狀加工的容易度等 實用方面的觀點出發(fā),切角θ以170度 180度或80度 100度為佳,以180度或90度 為更佳。另外,所謂“切向”,更正確地說是指以最短距離從切口部46的開口部側(cè)朝向底部 側(cè)的方向。另外,在切角θ為45度以上且小于135度時,端子40被安裝為使切向C和末端 32Α、32Β的解繞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在45度以內(nèi)。通過這樣,能夠利用切口部46的底部附近 側(cè)的切面可靠地阻止作用于末端32Α、32Β的解繞力。因此,能夠可靠地將繞線30和端子40 進行連接。例如如圖7所示,若切角θ為90度、且是圖7中的具有從右側(cè)朝向左側(cè)切成U 字狀的切口部46D的端子40F的話,便可以取代圖1或圖2中的左側(cè)的端子40Β而安裝該 端子40F。該情況下,圖1中的作用有從右側(cè)向左側(cè)方向(箭頭R2方向)解繞的力的末端 32Β,以與U字狀的切口部46D的呈半圓狀的底部側(cè)的切面相接觸的狀態(tài)而被穩(wěn)定地固定。另外,在切角θ為45度以上且小于135度時,與切角θ為135度以上且180度 以下的情況相比,切向C和末端32Α、32Β的解繞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小、為0度 45度左右。 因此,在對電感器1施加振動或外力時,即使末端32Α、32Β欲朝向從切口部46脫出的方向 移動,也能夠?qū)⒛┒?2Α、32Β可靠地保持于切口部46內(nèi)。能夠得到這樣的效果的理由為以 下兩個。即,作為第一理由可以舉出,末端32Α、32Β如朝向橫向脫出那樣而從切口部46內(nèi) 跳出(jump)時,由于其跳出方向與解繞方向為相反方向,因此跳出力和作用于解繞方向的 力相抵消。另外,作為第二理由可以舉出,末端32A、32B欲朝向縱向脫出時,末端32A、32B 與切口部46的側(cè)壁側(cè)的切面發(fā)生碰撞,從而末端32A、32B的移動被抑制。相對于此,在切角θ為135度以上且180度以下時,切向C和末端32Α、32Β的解繞 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大、為45度 90度左右。因此,末端32Α、32Β如朝向縱向脫出那樣而從 切口部46內(nèi)跳出時,其跳出方向是與解繞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因此,跳出力無法與作用 于解繞方向上的力相抵消。除此之外,縱向的一側(cè)成為切口部46的開口部側(cè)。因此,在對 電感器1施加的外力或沖擊大的情況下,末端32Α、32Β變得容易向切口部46的外部脫出。 為了確實地防止這樣的情況,以繞線連接部44如其末端側(cè)44Α相比凹部28的底面更位于 上側(cè)那樣而與凹部28的側(cè)面開口部接近而配置為佳。另外,為了防止末端32Α、32Β向切口部46外脫落,也可以將繞線連接部44配置為,在與設有凹部28的側(cè)面開口部的面平行的面上,切口部46的開口部兩端位于凹部28 的側(cè)面開口部外。圖8是表示切口部46的開口部兩端48Α、48Β與凹部28的側(cè)面開口部的 位置關系的一例的模式圖。另外,圖中對末端32省略了記載。例如,在具有如圖6(A)所示 以切角θ呈180度那樣而設置的切口部46Α的繞線連接部44中,如圖8(A)所示,能夠使開 口部兩端48Α、48Β相比凹部28的側(cè)面開口部的底面28Χ更位于上方側(cè)。另外,例如在具有如圖7所示以切角θ呈90度那樣而設置的切口部46D的繞線連接部44中,如圖8(B)所 示,能夠使開口部兩端48Α、48Β相對于凹部28的側(cè)面開口部的側(cè)壁面28Υ而位于側(cè)面開口 部的相反側(cè)。通過這樣,末端32的周圍通過切口部46的切面和側(cè)壁面28Υ而被包圍。因 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末端32本來如向切口部46外脫落那樣而跳出時,由于跳出的末 端32必然與切口部46的切面或側(cè)壁面28Υ發(fā)生碰撞,因此也無法向切口部46外脫出。另外,在圖1和圖2所示的電感器1中,作為第一磁芯而使用鼓形磁芯10Α,作為第 二磁芯而使用環(huán)形磁芯20Α,但是,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形狀或這兩個磁芯的組合,只要 是能夠構(gòu)成閉合磁路便沒有特別地限定。例如,作為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組合,除了圖1 等所例示的鼓形磁芯和環(huán)形磁芯的組合之外,下述T字形磁芯和壺形磁芯的組合等也可以 作為一例而舉出。另外,所謂由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組合而形成的閉合磁路,不僅指在第 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之間無間隙而完全地形成閉合磁路的狀態(tài),也指雖然在第一磁芯和第二 磁芯之間存在細微的間隙,但是實際上形成閉合磁路的狀態(tài)。以下,對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 的組合或形狀的變形進行說明。圖9是表示本實施形態(tài)的電感器的其他例的模式圖,具體地說,表示將鼓形磁芯 (第一磁芯)和環(huán)形磁芯(第二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器的變形。另外,圖10是表示本實 施形態(tài)的電感器的其他例的模式圖,具體地說,表示將T字形磁芯(第一磁芯)和壺形磁芯 (第二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器的變形。在此,在圖9㈧ 圖9(C)及圖10㈧ 圖10(B) 中,圖面的左半部分表示電感器的模式剖面圖,圖面的右半部分表示電感器的側(cè)面外觀圖。圖9㈧是在圖1和圖2中也作為立體圖和分解圖表示的電感器1的示意圖。相 對于此,圖9(B)所示的電感器2和圖9(C)所示的電感器3,改變了電感器1所使用的鼓形 磁芯IOA的上凸緣部或下凸緣部的直徑。具體地說,相對于電感器1使用下凸緣部的直徑 大于上凸緣部的鼓形磁芯10Α,在電感器2中使用上凸緣部的直徑與下凸緣部的直徑相同 的鼓形磁芯10Β,在電感器3中使用下凸緣部的直徑小于上凸緣部的鼓形磁芯10C。另外, 在電感器2中,鼓形磁芯IOB配置于與其高度相等的環(huán)形磁芯20Β的中空部。另外,在電感 器3中,鼓形磁芯IOC被配置為,在具有與鼓形磁芯IOC的下凸緣部的厚度和卷軸部的高度 的總和相等的高度的環(huán)形磁芯20C的中空部中,通過鼓形磁芯IOC的上凸緣部將環(huán)形磁芯 20C的上部蓋住。另外,作為圖9中所示的環(huán)形磁芯20A、20B、20C,例如也可以將使其分為 兩部分后呈半圓形狀的部分組合而使用。圖10㈧所示的電感器4,與圖9 (A)所示的電感器1相比,在將T字形磁芯IOD和 壺形磁芯20D進行組合上具有特征,其他的構(gòu)成實際上與電感器1相同,其中,T字形磁芯 IOD由將電感器1的鼓形磁芯IOA的上凸緣部拆除后的形狀構(gòu)成,壺形磁芯20D是在電感 器1的環(huán)形磁芯20A的上面形成有蓋后的形狀。圖10(B)所示的電感器5是將T字形磁芯 IOE和壺形磁芯20E進行組合,基本的構(gòu)成與圖10(A)所示的電感器4相同。但是,電感器 5與電感器4相比,在使T字形磁芯IOE的凸緣部的直徑縮小至能夠收容于壺形磁芯20E的 中空部的程度,且T字形磁芯IOE包括其凸緣部也被配置于壺形磁芯20E的中空部內(nèi)的方 面上,具有特征。接著,對與圖1和圖2所示的電感器1不同、且凹部不是設置于第二磁芯側(cè)而是設 置于第一磁芯側(cè)的形態(tài)的電感器的一例進行說明。圖11是表示本實施形態(tài)的電感器的其 他例的立體圖,是使未被進行表面安裝的面朝向上方、且將電感器分解而表示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另外,在圖11中,對繞線省略了記載。圖11所示的電感器6,設有鼓形磁芯(第一磁 芯)10F、環(huán)形磁芯(第二磁芯)20F、繞線(圖11中未圖示)以及兩個端子40G、40H。鼓形磁芯10F,由卷繞未圖示的繞線的卷軸部16和分別設置于該卷軸部的兩端的 圓盤狀的上凸緣部12B及下凸緣部14B構(gòu)成。該下凸緣部14B,其直徑小于上凸緣部12B的 直徑。另外,繞線以與下凸緣部14B的直徑略一致的程度而卷繞于卷軸部16。另外,在以 下的說明中,存在將卷軸部16的軸線方向、且上凸緣部12B相對于下凸緣部14B所處的一 側(cè)稱為“上方”或“上側(cè)”,將下凸緣部14B相對于上凸緣部12B所處的一側(cè)稱為“下方”或 “下側(cè)”,將與軸線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稱為“左(右)方”或“左(右)側(cè)”的情況。另外, 存在將上下方向稱為“縱向”,將左右方向稱為“橫向”的情況。環(huán)形磁芯20F,具有內(nèi)徑稍大于下凸緣部14B的直徑、且與軸線垂直相交的面的形 狀為圓形的中空部22,環(huán)形磁芯20F的外形為與上凸緣部12B的直徑略相同程度的略正方 形狀。鼓形磁芯IOF被配置為,下凸緣部14B和卷繞有繞線的卷軸部16位于該環(huán)形磁芯 20F的中空部22,且上凸緣部12B從上方側(cè)將中空部22蓋住。而且,環(huán)形磁芯20F的高度, 與鼓形磁芯IOF的卷軸部16的高度和下凸緣部14B的厚度的總和略相同。另外,該環(huán)形磁 芯20F,除了不具有凹部28這一點之外,具有與環(huán)形磁芯20A略相同的形狀。
另外,在圖1和圖2所示的電感器1中,凹部28設置于第二磁芯20A側(cè),但是,在 圖11所示的電感器6中,凹部18設置于第一磁芯IOF側(cè),這一點不同。如圖11所示,該凹 部18設置為,以使側(cè)面開口部(另外,所謂該“側(cè)面”是指與上凸緣部12B的上面和下面相 一致的面)的形狀呈U字狀那樣而從上凸緣部12B的側(cè)面?zhèn)冗M行切割。凹部18,在以卷軸 部16的軸線為起點而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圖11中的凹部18A、18B)上設有兩個。而 且,鼓形磁芯10F,以兩個凹部18A、18B與環(huán)形磁芯20F的相互相對的角面(在圖11中,相 對于以符號26表示的角面,在環(huán)形磁芯20F的圓周方向上位于90度的位置的角面)一致 那樣,而配置于環(huán)形磁芯20F的中空部22。另外,凹部18也可以沿著上凸緣部12B的圓周 方向而等間隔地設有四個。另外,凹部18的側(cè)面開口部的形狀,可以如圖5所示那樣適當 地選擇各種形狀。端子40G、40H,由平板狀的安裝部(圖11中未圖示)、和從該安裝部的端部相對于 安裝部被垂直地彎折的平板狀的一個繞線連接部44構(gòu)成。而且,在繞線連接部44的末端 部分上,以從末端側(cè)44A向安裝部側(cè)切入那樣而設有切口部46。該切口部46的寬度設置為 與繞線的末端(圖11中未圖示)的直徑相等、或稍大于該直徑。另外,繞線連接部的與卷 軸部的軸線方向平行的方向的長度,被設置為稍長于環(huán)形磁芯20F的高度。端子40G和端子40H被配置為,在環(huán)形磁芯20F的相互相對的兩個角面26部分 上,繞線連接部44與角面26相對,同時,切口部46相比環(huán)形磁芯20F的上面更位于上側(cè)。 另外,這些端子40G、40H的安裝部,與環(huán)形磁芯20F的底面粘合而固定。此時,繞線連接部 44被配置在與凹部18的上面開口部(所謂該“上面”是指與上凸緣部12B的側(cè)面相一致的 面)接近的位置。另外,繞線連接部44,以其末端側(cè)44A相比上凸緣部12B的上面更位于稍 高的位置那樣,而與凹部18的上面開口部接近而配置。通過這樣,設置于繞線連接部44的 切口部46和鼓形磁芯IOF的凹部18的上面開口部,位于與卷軸部的軸線方向略垂直相交 的方向。接著,對圖11所示的電感器6中的凹部18和切口部46附近的末端的配置狀態(tài)進行說明。圖12是對電感器6中的凹部18和切口部46附近的末端32的配置狀態(tài)進行說明 的模式圖,圖12(A)表示從上方觀察圖11所示的電感器的俯視圖,圖12(B)是從箭頭X3方 向側(cè)觀察圖12(A)中以點劃線表示的X1-X2之間切斷的面的模式圖。繞線30的末端32,在沿著上凸緣部12B的底面從卷軸部(圖12中未圖示)側(cè)朝 向繞線連接部44側(cè)被引出之后,沿著凹部18的底面朝向上方彎折成略直角(以下,將該彎 曲稱為“第一彎曲”),并如從凹部18的底面?zhèn)韧ㄟ^上面開口部、切口部46而向電感器6的 外部引出那樣,在凹部18底面的中央再次朝向橫向彎折成略直角(以下,將該彎曲稱為“第 二彎曲”)。另外,在圖12中,α 1表示第一彎曲中的彎曲角度,α 2表示第二彎曲中的彎曲 角度。
在通過這樣而被引出至電感器6的外部的末端32上,在左右方向上作用有解繞的 力(在圖12中,在箭頭R所示的方向上作用有解繞的力)。但是,末端32,以利用切口部46 的側(cè)壁側(cè)的切面阻止該解繞的力那樣,而在與切口部46的切面相接觸的狀態(tài)下被穩(wěn)定地 固定。另外,通過對電感器6施加強的外力或沖擊,而對位于切口部46內(nèi)的末端32作用朝 向上方跳出的力時,末端32有可能脫落至切口部46外。為了確實地防止這樣的情況的發(fā) 生,也可以作用使末端32朝向下側(cè)移動那樣的力(圖12中的箭頭D方向)。通過這樣,即 使在對位于切口部46內(nèi)的末端32作用朝向上方跳出的力的情況下,也可以將該跳出力抵 消,因此能夠更可靠地抑制末端32脫落至切口部46外。另外,作為對末端32賦予使其朝向下側(cè)移動的作用力的方法,可以舉出例如在第 一彎曲中的彎曲角度α 1為90度時,使第二彎曲中的彎曲角度α 2超過90度的方法,或在 第二彎曲中的彎曲角度α 2為90度時,使第一彎曲中的彎曲角度α 1小于90度的方法。另 夕卜,利用這樣的方法而被賦予末端32的朝向下側(cè)移動的作用力,與作用于繞線30解繞的方 向上的力同樣地是半永久性的。這是因為,無論第一彎曲還是第二彎曲,都將繞線30彎折 成略直角,因此,一旦被彎折之后便保持彎折的狀態(tài),其中,略直角是超過以金屬為主材料 的繞線30能夠可逆地變形的彈性變形的界限的彎曲角度。另外,在對位于切口部46內(nèi)的末端32作用朝向上方跳出的力的情況下,作為抑制 末端32向切口部46外脫落的其他方法,也可以將端子40G的切口部46的切角θ,如圖7 所示的一例那樣形成為80度 100度。進而,也可以如圖3所例示那樣通過將末端32向 下方彎折而施加作用于箭頭D方向的力。以上圖1 圖12中舉例說明的本實施形態(tài)的電感器所使用的繞線30的粗細并沒 有特別地限定,可以采用一般的電感器所使用的繞線的粗細。另一方面,考慮到本實施形態(tài) 的電感器中的繞線連接部44和末端32的連接穩(wěn)定性,通過利用末端32的解繞力而實現(xiàn)的 話,可以認為末端32的解繞力越強越佳??紤]到這點的話,作為繞線30的直徑以0. 07mm 以上為佳,以0. 50mm以上為更佳。(電感器的制造方法)以上所說明的本實施形態(tài)的電感器的制造方法并沒有特別地限定,但是,從確保 生產(chǎn)率的觀點出發(fā),以利用能夠成為電感器的端子的端子部使用與框架部分相連的兩個以 上板部件的制造方法為佳。該情況下,以至少一個端子部具有一個以上的設有切口部的繞 線連接部為佳,其中,該切口部,其切向相對于與從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向繞線連接部和安 裝部被連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方向,而形成45度 180度的范圍。另外,作為使用了這樣的板部件的電感器的制造方法,具體地說以具有以下(1) (7)所示的工序為佳。(1)通過將金屬的板狀部進行起模(rapping)而形成板部件的板部件形成工序,其中,該板部件設有具有平板狀的安裝部、和在該安裝部的至少一方端部上與繞線連接的 繞線連接部的兩個以上的端子部,框架部以及將上述兩個以上的端子部和上述框架部進行 連接的連接部;上述兩個以上的端子部的一個以上端子部具有一個以上的設有切口部的繞 線連接部,其中,該切口部,其切向相對于與從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向繞線連接部和安裝部 被連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方向,而形成45度 180度的范圍。另外,所謂“與從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向繞線連接部和安裝部被連接的部分延伸 的方向平行、且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方向”,是指與在下述的⑵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中,將 繞線連接部彎折成與安裝部呈略垂直、且將端子安裝于電感器主體時,圖1或圖6所示的箭 頭A所指示的方向相當?shù)姆较颉?2)將上述繞線連接部彎折成與上述安裝部呈略垂直的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3)將繞線卷繞于至少具有卷軸部的第一磁芯的上述卷軸部的繞線卷繞工序。(4)將卷繞有上述繞線的第一磁芯配置于上述板部件的上述安裝部并與上述端子 部粘接的端子部粘接工序。(5)使從上述卷軸部朝向與上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上述 第一磁芯的方向而被引出的上述繞線的末端,以上述繞線的末端的解繞力相對于該切口部 的切面作用那樣,與具有上述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的切口部相接觸并卡定的末端卡定工序。(6)以相對于卷繞有上述繞線的第一磁芯構(gòu)成閉合磁路那樣而配置第二磁芯的第
二磁芯配置工序。(7)將上述連接部切斷而使上述端子部從上述板部件分離的端子部分離工序。但是,在(3)繞線卷繞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一磁芯和(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中所使 用的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的磁芯上,設有至少兩個凹部,其中,該凹部能夠?qū)⑸鲜隼@線的末 端朝向與上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上述第一磁芯的方向引出。另外, 在利用上述(1) (7)所示的工序制作電感器時,具有上述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被配置于, 與從上述凹部的側(cè)面開口部和上面開口部選擇的任意一方的開口部接近的位置。另外,除了上述(1) (7)所示的各工序之外,也可以根據(jù)需要而實施其他的工 序。例如,可以在實施了(5)末端卡定工序之后的任意的時間,實施將卡定于切口部的末端 和繞線連接部進行焊錫的焊錫工序。另外,上述(1) (7)所示的各工序,既可以以該順序 依次實施,也可以對一部分工序進行其實施順序的調(diào)換。例如,(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也 可以在工序(7)之后進行實施。另外,(2)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也可以在從工序(1)結(jié)束 后至工序(4)開始前的任意時間進行實施。另外,工序(1)和工序(3),既可以調(diào)換實施順 序,也可以同時進行實施。
權(quán)利要求
一種電感器,其特征在于,設有至少具有卷軸部的第一磁芯,卷繞于所述卷軸部的繞線,通過與所述第一磁芯組合而構(gòu)成閉合磁路的第二磁芯,以及具有至少一個與所述繞線相連接的繞線連接部的端子;在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的磁芯上,設有至少兩個凹部,該凹部能夠?qū)⑺隼@線的末端朝向與所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引出;所述凹部具有從其底部遠離的方向的上面開口部和位于該上面開口部與所述底部之間、且開口面與所述上面開口部的開口面略垂直相交的側(cè)面開口部;所述繞線連接部被配置于,與從所述側(cè)面開口部和所述上面開口部選擇的任意一方的開口部接近的位置上;在至少一個繞線連接部上設有切口部,該切口部被設置為其切向相對于與所述軸線平行、且所述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方向,而形成45度~180度的范圍,并且,所述末端的至少一方的末端,在經(jīng)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切口部而從所述第一磁芯側(cè)朝向外部側(cè)被引出的同時,以如所述一方的末端的解繞力發(fā)揮作用那樣與所述切口部的切面相接觸的狀態(tài)而被固定。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的切向,相對于與所述軸線平 行、且所述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方向,為170度 180度的范圍內(nèi)。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的切向,相對于與所述軸線平 行、且所述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方向,為80度 100度的范圍內(nèi)。
4.如權(quán)利要求1 3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電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與所述第二 磁芯的組合,是從鼓形磁芯與環(huán)形磁芯的組合和T字形磁芯與壺形磁芯的組合中選擇的任 意一種組合。
5.一種電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經(jīng)過(1)板部件形成工序、(2)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3)繞線卷繞工序、(4)端子 部粘接工序、(5)末端卡定工序、(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以及(7)端子部分離工序而制作電 感器;其中,(1)板部件形成工序通過將金屬的板狀部件進行起模而形成板部件,該板部件 設有具有平板狀的安裝部和在該安裝部的至少一方端部上與繞線相連接的繞線連接部 的兩個以上的端子部、框架部以及將所述兩個以上的端子部和所述框架部進行連接的連接 部;所述兩個以上的端子部的一個以上端子部具有一個以上的設有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 其中,該切口部被設置為,其切向相對于與從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向繞線連接部和安裝部 被連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cè)方向,而形成45度 180度的范 圍;(2)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qū)⑺隼@線連接部彎折成與所述安裝部呈略垂直;(3)繞線卷繞工序?qū)⒗@線卷繞于至少具有卷軸部的第一磁芯的所述卷軸部;(4)端子部粘接工序?qū)⒕砝@有所述繞線的第一磁芯配置于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安裝部 上并與所述端子部粘接;(5)末端卡定工序使從所述卷軸部朝向與所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被引出的所述繞線的末端,以所述繞線的末端的解繞力相對于該切口部的切面而作用那樣,與具有所述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的切口部相接觸并卡定;(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以相對于卷繞有所述繞線的第一磁芯構(gòu)成閉合磁路那樣而配置第二磁芯;(7)端子部分離工序?qū)⑺鲞B接部切斷而使所述端子部從所述板部件分離; 在所述繞線卷繞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磁芯上,設有至少兩個凹部,該凹部能夠?qū)⑺隼@線的末端朝向與所述卷 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引出;在制作所述電感器時,具有所述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被配置于,與從所述凹部的側(cè)面 開口部和上面開口部選擇的任意一方開口部接近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能夠可靠地將繞線的末端和端子進行連接,并抑制因連接時的卷繞凸起而引起的大型化,且生產(chǎn)率高的電感器以及電感器的制造方法;該電感器設有具有卷軸部的磁芯(10A)、繞線(30)、磁芯(20A)以及端子(40);在磁芯(10A)、(20A)的至少一方的磁芯上,設有兩個以上能夠?qū)⒛┒?32)引出的凹部(28),在與凹部(28)的側(cè)面開口部接近的位置上配置有繞線連接部(44),在至少一個繞線連接部(44)上設有切口部(46),切口部(46)設置為其切向相對于與卷軸部的軸線平行、且繞線連接部(44)的末端側(cè)(44A)的方向而形成45度~180度的范圍,并且,末端(32)在經(jīng)由凹部(28)和切口部(46)而從第一磁芯(10A)側(cè)朝向外部側(cè)被引出的同時,以如末端(32)的解繞力(R1)、(R2)發(fā)揮作用那樣與切口部(46)的切面相接觸的狀態(tài)而被固定。
文檔編號H01F41/00GK101819852SQ20101011928
公開日2010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2月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2月27日
發(fā)明者大木壽一 申請人:勝美達集團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