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防水功能的分體式杠桿連接器。
背景技術:
JP-A-08-078097公開了一種分體式杠桿連接器。該連接器包括第一殼體;以可轉動方式安裝在第一殼體上的杠桿;以及第二殼體,該第二殼體能夠通過裝配接合而與第一殼體接合。該第二殼體具有合成樹脂框架,該合成樹脂框架形成有容納空間,并且,子殼體被容納在這些容納空間中。凸輪從動件從所述框架的與容納空間相面對的雙用途外壁的外表面突出。該杠桿具有凸輪,當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輕輕地裝配在一起時,該凸輪與凸輪從動件接合。然后,轉動該杠桿,從而凸輪和凸輪從動件產生了促使這些殼體進入裝配接合的凸輪作用(肘節(jié)倍增作用(toggle action))。已考慮將環(huán)形密封構件布置在子殼體的外周與容納空間的內周之間,以為上述連接器實現防水功能。然而,存在有如下可能性在杠桿轉動期間,凸輪從動件將由于這些殼體之間的裝配接合阻力而被朝著所述凸輪拉動。因此,由于此拉力,其上形成有凸輪從動件的所述雙用途壁部可能朝向外表面?zhèn)纫莆弧=Y果,密封構件與雙用途壁的內表面之間的防水性能降低了?;谶@種情形做出了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一種連接器它能夠避免框架與子殼體之間的防水性能降低。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涉及具有第一殼體的連接器。杠桿以可轉動方式安裝在第一殼體上并且具有凸輪。該連接器還具有第二殼體,該第二殼體能通過裝配接合而與第一殼體接合。第二殼體具有由合成樹脂制成的框架,并且在該框架內形成有容納空間。第二殼體還具有容納在這些容納空間中的子殼體。凸輪從動件在所述框架的與容納空間面對的雙用途外壁的外表面上突出。在子殼體的外周與容納空間的內周之間設置有環(huán)形密封件。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稍微裝配在一起,以使得凸輪和凸輪從動件接合。然后,轉動該杠桿,并且,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由于凸輪與凸輪從動件之間的凸輪作用而彼此接合。在該框架上組裝有框架形限制構件。該框架形限制構件包圍所述框架并且限制所述雙用途壁的向外移位。當杠桿轉動時,由于這些殼體之間的裝配接合阻力,力可能會使雙用途壁向外展開并移位。然而,框架形限制構件包圍了具有雙用途壁的框架,由此限制了雙用途壁的展開和移位。因此,密封件與雙用途壁的內表面之間的防水性能不會降低。優(yōu)選地,在第一殼體上形成有限制擴展壁,并且該限制擴展壁被構造成限制杠桿的向外移位。因此,該限制擴展壁進一步限制了雙用途壁的向外移位。優(yōu)選地,在限制構件上形成有加強部,并且該加強部被構造成沿周向方向突出。該加強部加強了所述限制構件,并且進一步阻止了限制構件的變形。因此,更確實地防止了雙用途壁的向外移位。在所述框架的開口緣部處,該雙用途壁的可能產生的向外移位將具有最大量。因此,當限制構件組裝到框架上時,優(yōu)選將限制構件布置在所述框架的開口端,以進一步防止雙用途壁的移位。優(yōu)選地,在限制構件上形成有防移除部,并且該防移除部被構造成與容納空間中的子殼體接合并限制該子殼體從容納空間中脫離。
圖1是示出限制構件從第二殼體中移除的透視圖。圖2是示出限制構件組裝到第二殼體的透視圖。圖3是示出第二子殼體從第二框架移除的截面圖。圖4是示出第二子殼體組裝到第二框架的截面圖。圖5是示出第二子殼體和限制構件組裝到第二框架的截面圖。圖6是第一殼體的截面圖。圖7是示出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彼此通過裝配接合來正常接合的截面圖。圖8是第二框架的后視圖。圖9是限制構件的正視圖。圖10是第一殼體的平面圖。圖11是第一殼體的正視圖。圖12是示出第一殼體通過夾子安裝在面板上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結合圖1至圖12來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連接器。該連接器具有分體式的第一殼體 10和分體式的第二殼體60,該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60通過使用杠桿22進行裝配接合來彼此接合,并且該連接器具有防水性能。如圖6、圖10和圖11所示,第一殼體10具有由合成樹脂制成的第一框架11。該第一殼體還具有尺寸不同的陽端子接頭(未示出)以及上下兩個第一子殼體(未示出)。第一框架11具有一體式本體,它具有塊狀的端子保持部12和大致四邊形管形狀的罩部13,該罩部13從端子保持部12的前端部的外周向前(圖6和圖7中的左側)突出。 每個陽端子接頭均具有公知的構造,帶有從本體向前延伸的細長突片。每個陽端子接頭的本體均容納在第一子殼體的內部,并且該第一子殼體容納在端子保持部12中。在端子保持部12內部形成有多個第一腔體14,并且每個陽端子接頭的本體均插入到相應的第一腔體 14中。每個陽端子接頭的突片從端子保持部12的前表面向前突出并被罩部13包圍。陽端子接頭相對于兩個殼體10、60的裝配接合方向(縱向方向)上的對稱軸線(未示出)點對稱地布置在第一殼體10中。在罩部13上,以與罩部13的上下兩個壁的外表面對向間隔開的關系一體地形成有兩個限制擴展壁15。在罩部13的上表面與上側的限制擴展壁15之間以及在罩部13的下表面與下側的限制擴展壁15之間,形成有轉動空間16,該轉動空間16用于以可轉動的方式容納杠桿22的臂24。在每個轉動空間16中形成有支撐軸17,并且該支撐軸17從罩部13的上下表面向外突出,從而形成豎直軸線。如圖6、圖7和圖11所示,在罩部13中布置有移動板18,并且移動板18具有允許各個突片穿過的定位孔19。移動板18可沿縱向方向移動,該縱向方向與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60的裝配接合方向平行。周壁部在移動板18的外周邊緣上向前突出。連接部20 從該周壁部的上下壁面向外突出,并且,在罩部13上形成有切口部21,以避免罩部13與連接部20之間干涉。杠桿22由合成樹脂一體地制成,并且包括操作部23和兩個板狀對稱臂對,這兩個板狀對稱臂M從操作部23的上下兩端彼此平行地延伸。在每個臂部M上形成有軸承孔25和弧形凸輪槽26。杠桿22安裝在第一殼體10上,用于在臂M容納在轉動空間16中且支撐軸17裝配到軸承孔25中的狀態(tài)下在初始位置(見圖10和圖11)與裝配接合位置 (見圖7)之間轉動。在轉動該杠桿22的過程中,操作部23沿著第一框架11的左側外表面縱向移位。如圖10至圖12所示,在第一框架11的右側外表面(與操作部23不對應的一側) 上形成有安裝部27,以將第一框架11與夾子40接合。安裝部27 —體地形成有前后兩個引導肋觀,這兩個引導肋觀從第一框架11的外表面豎直地突出。在兩個引導肋觀的上端形成有止動件四,并且橋部30在兩個引導肋觀之間延伸。鎖定臂31從橋部30呈懸臂狀向上延伸,并且可彈性地偏轉離開第一框架11的右側表面。在鎖定臂31上形成有突起狀鎖定部32,并且該鎖定部32朝向第一框架11的右側表面突出。夾子40由合成樹脂制成。如圖12所示,夾子40安裝在形成有安裝孔H的面板P 上。夾子40具有基部41和從該基部41向左突出的軸42。上下兩個彈性接合構件43分別從軸42的左側末端沿斜向上和斜向下方向向右呈懸臂狀延伸。在軸42的基端部的外周上形成有安裝槽44。上下兩個彈性推壓構件45從基部41的上下兩端向左傾斜地呈懸臂狀延伸。接合板46沿著基部41的右側表面向上延伸,并且通孔47沿橫向貫穿該接合部46。在安裝槽44上安裝有橡膠密封環(huán)48。密封環(huán)48 —體地形成,從而限定了裝配到安裝槽44中的環(huán)本體49和位于該環(huán)本體49的外周上的密封功能部50。唇緣51從密封功能部50的左右表面突出。通過將接合部46插入到鎖定臂31與第一框架11之間的間隙中,將夾子40從下方組裝到第一框架11的安裝部27。在該插入過程中,接合部46的上端與鎖定部32干涉, 因此,鎖定臂31彈性偏轉。當夾子40相對于安裝部27呈現正常的組裝狀態(tài)時,接合部46 的上端接觸止動件四,并且限制了夾子40的進一步向上移位。同時,鎖定臂31彈性地恢復,從而鎖定部32與通孔47接合,以限制夾子40相對于第一框架11的向下脫離(落下)。 因此,夾子40在組裝的狀態(tài)下鎖定到第一框架11 (安裝部27)。已經組裝到第一框架11的夾子40安裝到面板P上。更具體地,夾子40的軸42 指向安裝孔H并且插入到安裝孔H中。在插入過程期間,彈性接合構件43彈性地偏轉并且接近該軸42。當夾子40在面板P上呈現為正常的組裝狀態(tài)時,彈性接合構件43彈性地恢復并展開,以沿板厚度方向將面板P夾在該彈性恢復的彈性接合構件43與彈性推壓構件45 之間。因此,夾子40在安裝狀態(tài)下鎖定到板P。密封環(huán)48的密封功能部50夾在基部41與面板P之間,并且在夾子40安裝到面板P上時彈性地收縮并變形。密封環(huán)48的彈性恢復力使唇緣51與面板P及基部41密封地接觸。因此,密封功能部50防止了可能已通過安裝孔H的任何液體浸入到第一框架11 (第一殼體10)中。第二殼體60包括由合成樹脂制成的第二框架61、上下兩個第二子殼體62、以及不同尺寸的陰端子接頭(未示出)。當從前方或后方觀察時,第二框架61具有大致方形的形狀。上下兩個容納空間63 在第二框架61的后表面處開口,并且多個第二腔體64在第二框架61的前表面處開口。上下兩個容納空間63形成沿水平方向伸長的長圓形形狀,并且基本上在第二框架61的整個寬度上橫向延伸。前壁67形成在第二框架61的前端。突片插入孔65穿過該前壁67而形成,并且與容納空間63及第二腔體64連通,從而突片能夠穿過這些突片插入孔65。第二框架61具有分別與上側容納空間和下側容納空間63相面對的上側雙用途壁和下側雙用途壁 66。前壁67基本上密閉第二框架61的所有前端表面,并且第二框架61的前端外周在整個周邊上與前壁67連續(xù)。因此,第二框架61的前端部幾乎不可以沿豎直方向或橫向方向彈性變形或移位。相反,第二框架61的后端表面形成了用于陽端子接頭或用于第二子殼體62的插入口。因此,與前端部相比,第二框架61的開口后端更易于沿豎直方向和橫向方向彈性變形或移位。在與橫向較寬的容納空間63相面對的雙用途壁66中,易發(fā)生彈性變形或移位。在此,雙用途壁66與前壁67的連接限定了支點,從而雙用途壁66利用前壁67 的外周為支點而以豎直傾斜的方式變形或移位。在此,雙用途壁66的變形量或移位量在第二框架61 (雙用途壁66)的后緣處變得最大。凸輪從動件68沿著與殼體10、60的裝配接合方向交叉的向上或向下方向、從每個雙用途壁66的外表面向外突出。凸輪從動件68形成在第二框架61的縱向中央稍后的位置且位于第二框架61的橫向中央位置。在殼體10、60的裝配接合過程中,凸輪從動件68 與移動板18的連接部20接合。鎖定突起69從雙用途壁66的外表面突出,并且左右對稱布置。鎖定突起69形成在第二框架61的后端附近,因此沿縱向方向遠離凸輪從動件68。類似地,接合突起70從第二框架61的左右兩個側壁的外表面突出。接合突起70形成在第二框架61的沿縱向方向的后端,并且沿豎直方向位于中央位置。防前移肋71在第二框架61的外周上沿周向方向延伸,以便在利用模具來形成第二框架61時能夠沿縱向方向移除該模具。在凸輪從動件68、鎖定突起69和接合突起70的區(qū)域中未形成防前移肋71。陰端子接頭具有公知的形狀,并且在前端具有四邊形管狀部,在后端具有電線連接部。當殼體10、60彼此連接時,陰端子接頭的突片插入到該四邊形管狀部中,并且接觸該四邊形管狀部內的彈性接觸構件。陰端子接頭插入到第二腔體64中,同時插入到第二子殼體62中。陰端子接頭相對于對稱軸線(未示出)點對稱地布置在第二殼體60中,并且沿著殼體10、60的裝配接合方向縱向延伸。第二子殼體62具有扁平形狀,并且當從前方或后方觀察時,其形成為長圓形形狀。陰端子接頭從后方插入到第二子殼體62中,并且,與陰端子接頭連接的電線72向后方引出。在第二子殼體62的外周上形成有密封槽73,并且環(huán)形密封構件74安裝在密封槽73 上。
第二子殼體62從后方插入到容納空間63中,直到第二子殼體62的前端與容納空間63的前壁67接觸,從而防止了第二子殼體62的進一步向前移動。通過稍后描述的限制構件80的加強部87的止動接合作用來防止第二子殼體62的移除。第二子殼體62的后端表面變成與第二框架61的后端表面共面。密封構件74的外周緊密地接觸所述容納空間63 的內周表面,同時,密封構件74的內周表面緊密地接觸所述密封槽73的底表面。因此,在第二子殼體62的外周與容納空間63的內周之間獲得了氣密的密封。雙用途壁66形成上側容納空間63的上側平坦內表面和下側容納空間63的下側平坦內表面。上側雙用途壁66從上方與容納在上側容納空間63中的密封構件74的、沿橫向延伸的上側平直部直接接觸,而下側雙用途壁66從下方與容納在下側容納空間63中的密封構件74的、沿橫向延伸的下側平直部直接接觸。限制構件80安裝在第二框架61上。該限制構件80由合成樹脂制成,當沿縱向方向觀察時,其具有大致方形的框架形狀,并且相對于沿殼體10、60的縱向裝配接合方向的對稱軸線(未示出)具有點對稱形狀。限制構件80具有上板81、下板82、左側板83L和右側板83R。限制構件80從后方組裝成包圍第二框架61的后端處的開口緣部的外周,并且設置其尺寸使得在限制構件80與第二框架61之間沿豎直方向和橫向方向不存在游隙。兩個鎖定部84在限制構件80的上板81和下板82的每一個上呈懸臂狀向前延伸, 并且左右對稱布置。鎖定部84可沿豎直方向(與限制構件80組裝到第二框架61時的組裝方向交叉的方向)彈性偏轉。鎖定孔85豎直貫穿每個鎖定部84。類似地,接合孔86沿橫向方向橫向貫穿左側板83L和右側板83R。當從后方觀察該限制構件80時,右側板83R 中的接合孔86處于比右側板83R的豎直中央稍偏下的位置,而左側板83L中的接合孔86 處于比左側板83L的豎直中央稍偏上的位置。當限制構件80組裝到第二框架61時,鎖定孔85接合所述鎖定突起69,同時,接合孔86接合所述接合突起70,以限制該限制構件80從第二框架61向后脫離。另外,限制構件80從后方接觸所述防前移肋71,從而防止限制構件80相對于第二框架61向前移動。 因此,限制構件80被鎖定在如下狀態(tài)其中,限制構件80相對于第二框架61的縱向移位受到限制。如圖9所示,在限制構件80上形成有上下兩個加強部87。加強部87形成為從限制構件80的后端緣部向內延伸的板。圖9是限制構件80的正視圖。當從后方觀察時,確定了限制構件80的橫向方向。因此,在圖9中,左右方向是反的。上側加強部87具有第一板88、第二板89和第三板90。第一板88以條形形狀沿著上板81橫向延伸,并且在其整個長度上具有固定高度。第二板89與第一板88的左端連續(xù),沿著左側板83L的上端布置,并且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狀。第二板89的下端部形成為與左側板83L的形成有接合孔86的區(qū)域連續(xù)。第三板90與第一板88的右端部連續(xù),沿著右側板83R的上端部布置,并且大致具有沿豎直方向伸長的三角形狀。下側加強部87與上側加強部87類似,并且具有第一板88、第二板89和第三板90。 關于形狀和布置結構,下側加強部87與上側加強部87呈點對稱地布置。更具體地,第一板 88以條形形狀沿著下板82橫向延伸,并且在其整個長度上具有固定高度。第二板89與第一板88的右端連續(xù),沿著右側板83R的下端部布置,并且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狀。第二板89 的上端部與右側板83R的形成有接合孔86的區(qū)域連續(xù)。第三板90與第一板88的左端連續(xù),沿著左側板83L的下端部布置,并且大致具有沿豎直方向伸長的三角形狀。當限制構件80組裝到第二框架61時,加強部87接觸第二框架61的后端表面和第二子殼體62的后端表面??赡軙┘佑性噲D使第二子殼體62相對于第二框架61沿向后方向移位的力。然而,第二子殼體62的后端表面接觸該加強部87,因此限制了第二子殼體62相對于第二框架61的向后移位(即第二子殼體62從容納空間63中脫離)。因此,加強部87也起到了限制第二子殼體62脫離的防移除作用。通過最初在杠桿22處于初始位置的同時將第二殼體60輕輕裝配到第一殼體10 的罩部13中,來連接該殼體10、60。因此,凸輪從動件68與移動板18的連接部20接合, 同時,凸輪從動件68和連接部20進入凸輪槽沈中。然后,使杠桿22朝向裝配接合位置轉動,從而通過凸輪槽沈、凸輪從動件68和連接部20之間的凸輪作用(肘節(jié)倍增作用)將殼體10、60拉到一起。當杠桿22達到裝配接合位置時,殼體10、60達到正常的裝配接合狀態(tài),同時,陽端子接頭和陰端子接頭的突片以導電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在杠桿22從初始位置向裝配接合位置轉動的同時,由于陰端子接頭和陽端子接頭之間的滑動阻力,在殼體10、60之間產生了裝配接合阻力。該裝配接合阻力將凸輪從動件68朝向凸輪槽沈側推進,并且能夠使其上形成有凸輪從動件68的雙用途壁66移位。因此,以展開的方式將雙用途壁66朝向外表面?zhèn)?在上側雙用途壁66的情況下是向上,而在下側雙用途壁66的情況下是向下)推進。結果,存在如下如下可能性密封構件74與雙用途壁66的內表面之間的緊密接觸力可能降低,因此密封構件74與雙用途壁66之間的防水性能也降低。為了避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連接器具有框架形狀的限制構件80,該限制構件80 裝配在第二框架61的后端部。力可能會使雙用途壁66豎直地變形。然而,該框架形狀的限制構件80裝配在雙用途壁66的第二框架61上,并且限制了雙用途壁66的由于展開而產生的移位。因此,密封構件74與雙用途壁66的內表面之間的防水性能(密封性能)不會降低。由于臂M上的凸輪槽沈與凸輪從動件68之間的滑動阻力,力可能會使杠桿22 的臂M向外移位。伴隨著臂M的移位,可能會使凸輪從動件68向外移位的外力作用在凸輪從動件68上。作用在凸輪從動件68上的外力變成使雙用途壁66向外移位的力。然而, 限制擴展壁15形成在第一殼體10上,并且限制了臂M的向外移位。因此,臂M的向外移位受到限制,并且雙用途壁66的向外移位也確實地受到限制。力可能會使雙用途壁66向外移位。如果限制構件80的剛度弱于作用在雙用途壁 66上的這樣的力,則限制構件80將變形,在這種情況下,雙用途壁66將向外移位。然而,加強部87形成在限制構件80上,從而抑制了這種移位。加強部87增強了限制構件80的強度(剛度),因此限制了限制構件80的向外變形。因此,雙用途壁66將不會向外移位。當雙用途壁66向外移位時,最大的移位發(fā)生在第二框架61的后開口端。然而,限制構件80沿著第二框架61的開口緣部布置,從而防止了雙用途壁66的移位。本發(fā)明不限于上面描述和圖示的實施例。例如,下面的實施例也包含在由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中。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殼體是陽型殼體,第二殼體是陰型殼體。然而,第一殼體也可以是陰型殼體,第二殼體可以是陽型殼體。
在上述實施例中,杠桿形成有從操作部的端部延伸的兩個臂。然而,該杠桿可以是一個板。在上述實施例中,用于限制杠桿向外移位的限制擴展壁形成在第一殼體上。然而, 這樣的限制擴展壁也可以不形成在第一殼體上。在上述實施例中,加強部在限制構件上向內突出。然而,這樣的加強件也可以不形成在限制構件上。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限制構件布置在框架的開口緣部上,但該限制構件也可以布置在比框架的開口緣部更靠近凸輪從動件(在其前側)的位置。在上述實施例中,通過限制構件上的防移除部(加強部)來防止子殼體的脫離。然而,可以使用不同的接合裝置來限制子殼體的脫離。在上述實施例中,加強部也用作防移除部。然而,也可以形成除該加強部以外的專用防移除部。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陽端子接頭相對于兩個殼體的裝配接合方向上的對稱軸線點對稱地布置,但這些陽端子接頭也可以以非對稱的方式布置。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陰端子接頭相對于兩個殼體的裝配接合方向上的對稱軸線點對稱地布置,但這些陰端子接頭也可以以非對稱的方式布置。雖然在圖示的實施例中,限制構件相對于裝配接合方向上的對稱軸線是點對稱的,但該限制構件也可以是非對稱的。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加強部朝向限制構件的內周側突出,但該加強部也可以朝向外周側突出。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接器,包括 第一殼體(10);杠桿(22),所述杠桿0 以可轉動方式安裝在所述第一殼體(10)上并且形成有凸輪 (26);以及第二殼體(60),所述第二殼體(60)能與所述第一殼體(10)連接,所述第二殼體(60) 包括框架(61)、在所述框架(61)中形成的至少一個容納空間(63)、容納在相應容納空間 (63)中的至少一個子殼體(62)、與所述容納空間(63)面對的至少一個雙用途壁(66)、在所述雙用途壁(66)的外表面上向外突出的至少一個凸輪從動件(68),當使所述杠桿02)轉動時,所述第一殼體(10)和所述第二殼體(60)能夠通過由所述凸輪06)和所述凸輪從動件(68)的接合而引起的凸輪作用來連接;環(huán)形密封構件(74),所述環(huán)形密封構件(74)設置在所述子殼體(6 的外周與所述容納空間(63)的內周之間;以及框架形限制構件(80),所述框架形限制構件(80)組裝到所述框架(61),所述框架形限制構件(80)包圍所述框架(61)并且限制所述雙用途壁(66)的向外移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在所述第一殼體(10)上形成有限制擴展壁 (15),并且所述限制擴展壁(1 被構造成限制所述杠桿0 的向外移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加強部(87)在所述限制構件(80)上向內突出ο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加強部(87)在所述限制構件(80)上充分地向內突出,以接合所述子殼體(62)并防止所述子殼體(62)從所述容納空間(63)中脫離 O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限制構件(80)鎖定到所述框架(61)。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限制構件(80)布置在所述框架(61)的開□端。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在所述限制構件(80)上形成有防移除部 (87),并且,所述防移除部(87)被構造成與容納在所述容納空間(63)中的所述子殼體(62) 接合,并限制所述子殼體(62)從所述容納空間(63)中脫離。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至少一個容納空間(63)包括形成在所述框架(61)中的兩個容納空間(63),所述至少一個子殼體(62)包括容納在相應容納空間 (63)中的兩個子殼體(62),所述至少一個雙用途壁(66)包括與相應容納空間(63)相面對的兩個雙用途壁(66),所述至少一個凸輪從動件(68)包括在相應雙用途壁(66)的外表面上向外突出的兩個凸輪從動件(68)。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連接器,其中,組裝到所述框架(61)上的所述框架形限制構件(80)布置在所述雙用途壁(66)的外面,并且限制所述雙用途壁(66)的向外移位。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還包括夾子(40),所述夾子00)連接到所述第一殼體(10)并且構造成將所述第一殼體(10)安裝到面板(P)。
11.一種連接器,包括 第一殼體(10);杠桿(22),所述杠桿0 以可轉動方式安裝在所述第一殼體(10)上并且形成有凸輪(26);以及第二殼體(60),所述第二殼體(60)能與所述第一殼體(10)連接,所述第二殼體(60) 包括框架(61)、在所述框架(61)中形成的容納空間(63)、容納在相應容納空間(63)中的子殼體(62)、與所述容納空間(6 面對的雙用途壁(66)、在所述雙用途壁(66)的外表面上向外突出的凸輪從動件(68),當使所述杠桿0 移動時,所述第一殼體(10)和所述第二殼體(60)能夠通過由所述凸輪06)和所述凸輪從動件(68)的接合而引起的凸輪作用來連接;環(huán)形密封件(74),所述環(huán)形密封件(74)位于所述子殼體(62)的外周與所述容納空間 (63)的內周之間;以及框架形限制構件(80),所述框架形限制構件(80)圍繞所述框架(61)組裝,并且限制所述雙用途壁(66)的向外移位。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在所述第一殼體(10)上形成有限制擴展壁 (15),并且所述限制擴展壁(1 被構造成限制所述杠桿0 的向外移位。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加強部(87)在所述限制構件(80)上向內突出。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加強部(87)在所述限制構件(80)上充分地向內突出,以接合所述子殼體(62)并防止所述子殼體(62)從所述容納空間(63)中脫離。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限制構件(80)鎖定到所述框架(61)。
16.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限制構件(80)布置在所述框架(61)的開口端。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連接器,它能夠避免框架與子殼體之間的防水性能降低。通過轉動在第一殼體上安裝的杠桿來使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接合。第二殼體具有第二框架,并且第二子殼體容納于在第二框架中形成的容納空間內。在第二框架的外面,在與容納空間面對的雙用途外壁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凸輪從動件。在第二子殼體的外周與容納空間的內周之間設置有密封件。框架形限制構件組裝到第二框架并且包圍該第二框架,以限制所述雙用途壁的向外移位。
文檔編號H01R13/52GK102185210SQ20101062306
公開日2011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月8日
發(fā)明者勝真孝年, 鄭松 申請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