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離子發(fā)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離子發(fā)生器,該離子發(fā)生器將由于電暈放電而電離產生的電離空氣噴射到帶有要消除的靜電的元件(以下稱為“帶電元件”)上。
背景技術:
對于帶有靜電的帶電體(作為帶電元件),使用離子發(fā)生器(也稱為離子發(fā)生裝置或者靜電移除裝置)將電離空氣噴射到帶電元件上,以便從該帶電元件上消除靜電。例如,用于產品生產線或者電子元件裝配的離子發(fā)生器通過將電子元件或者產品裝配夾具等作為帶電元件來消除該帶電的帶電元件上的靜電。通過將電離空氣噴射到帶電元件上,可以防止異物因靜電而附著到電子元件等部件上,或者防止電子元件因靜電而損壞或者附著到夾具上。用于如上所述應用場合的離子發(fā)生器具有針形的放電電極和圓柱形的相對電極。 相對電極具有引導空氣的通孔,并且構成將電離空氣噴射到帶電元件上的噴嘴,放電電極設置在用作噴嘴的相對電極的底座端部的中心處。在為放電電極提供空氣的狀態(tài)下,當交流高壓施加在放電電極和相對電極之間時,在放電電極周圍發(fā)生電暈放電,并且將提供的空氣電離。電離的空氣從用作相對電極的噴嘴噴射到帶電元件上。放電電極不僅會因電暈放電而等離子化(plasmanized)的空氣而受到磨損,還不可避免地附著灰塵,一旦灰塵附著到放電電極上,便會降低產生離子的效率。由于這個原因,放電電極可拆卸地安裝在離子發(fā)生器的主體上,并且通過定期對放電電極做維護,可以實現(xiàn)放電電極的更換操作或者清理操作。在專利文件1 (日本專利No. 4170844)中公開了一種將放電電極安裝在發(fā)生器主體上的類型,在該類型中連接于固定件的放電電極相對于主體外殼的頭部從它的后側可拆卸。頭部連接于噴嘴(即安裝于連接支架的相對電極)。專利文件2 (公開號為2008-198533 的日本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離子發(fā)生裝置,其中包括電極針套筒,該電極針套筒可拆卸地安裝在主體塊內,放電電極和高壓發(fā)電器結合在該電極針套筒內;和噴嘴,該噴嘴安裝于主體塊內。另外,專利文件3(公開號為2004-362951的日本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離子發(fā)生裝置,其中包括輸送空氣的空氣管,該空氣管連接于設置有放電電極的放電單元;和相對電極單元,該相對電極單元裝配在離子發(fā)生裝置主體內,放電單元可拆卸地安裝在離子發(fā)生裝置主體內。在上述專利文件提到的離子發(fā)生裝置中,放電電極相對于作為噴嘴的相對電極從后側可拆卸。相反,專利文件4(公開號為2006-100M8的日本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以下類型的離子發(fā)生裝置,其中,固定件結合在中空的軸向體部內,放電電極被施壓插入到固定件內,并且圓柱形的相對電極螺接在固定件外側。放電電極和相對電極從前側可拆卸。
發(fā)明內容
放電電極設置在用作噴嘴的相對電極的底座端部的中心處,如果放電電極設置為與相對電極直接相對,則由于通過電暈放電而等離子化(plasmanized)的空氣與導電材料制造的相對電極的內圓周表面直接接觸,因此相對電極的內圓周表面會受到磨損。由于這個原因,結合在相對電極的內圓周表面內的為由具有防等離子化特性的絕緣材料(例如碳)制成的絕緣套筒。由于灰塵也會附著在套筒的這個內圓周表面上,因此附著在套筒上的灰塵需要定期移除。但是,常見地,存在一個問題,在將套筒固定到噴嘴上的形式的離子發(fā)生器中,為了移除附著在放電電極和套筒上的灰塵,放電電極和相對電極分別能夠從裝置主體拆卸, 因而離子發(fā)生器的維護操作不能簡單地實現(xiàn)。例如,由于在專利文件2中公開的電絕緣套筒固定于噴嘴,因此清潔套筒時需要從主體塊移除放電針套筒。另外,雖然經常會在一次維護中根據(jù)一種帶電元件而將不同形狀的噴嘴安裝于相同的離子發(fā)生器上,但是當套筒結合在作為相對電極的噴嘴內時,需要將套筒設置到多種噴嘴中的每種上,因此無法僅更換噴嘴。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可以簡單地拆卸套筒,該套筒設置在放電電極和相對電極之間并且由絕緣材料制成,并且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離子發(fā)生器的維護操作。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可以容易地更換相對電極而不需要移除套筒,并且可以選擇性地使用具有各種形狀的相對電極。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離子發(fā)生器為一種離子發(fā)生器,在使得空氣流入放電電極和相對電極之間的狀態(tài)下,所述離子發(fā)生器將交流高壓施加在所述放電電極和所述相對電極上,并且產生電暈放電,以使所述空氣電離,所述離子發(fā)生器包括裝置主體,所述相對電極安裝在該裝置主體內,以向前突出;以及放電針單元,該放電針單元包括固定件和套筒,并且所述放電針單元從所述裝置主體的后側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裝置主體內,所述放電電極安裝在所述固定件內,以從所述固定件的一個端部突出,所述套筒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固定件的一個端部內,所述套筒安裝在所述相對電極內,并且在所述放電電極和所述套筒之間形成離子發(fā)生空間,其中,在將所述放電針單元從所述裝置主體移除的狀態(tài)下,所述放電電極和所述套筒能夠從所述固定件拆卸下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離子發(fā)生器設置為,所述相對電極從所述裝置主體的前側可拆卸地安裝。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離子發(fā)生器還包括夾銷,該夾銷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裝置主體內,并且所述夾銷與形成在所述相對電極的外圓周表面上的接合槽接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離子發(fā)生器設置為,所述固定件的外圓周表面設置有接合突起,并且所述裝置主體設置有插入槽和接合槽,所述接合突起插入所述插入槽內,所述接合槽與所述插入槽連通,并且通過旋轉所述固定件能夠使所述接合突起進入所述接合槽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離子發(fā)生器設置為,所述套筒的外圓周表面設置有接合突起,并且所述固定件設置有插入槽和接合槽,所述接合突起插入所述插入槽內,所述接合槽與所述插入槽連通,并且通過旋轉所述套筒而使所述接合突起進入所述接合槽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離子發(fā)生器設置為,所述裝置主體內形成有與外部連通的連通孔,并且所述固定件內形成有進氣孔,以與所述連通孔連通,所述進氣孔通過噴射到所述離子發(fā)生空間內的空氣而吸入外部空氣。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離子發(fā)生器設置為,所述裝置主體包括內殼體,該內殼體設置有支撐塊和供氣管,所述支撐塊支撐所述放電針單元,所述供氣管從外部向所述離子發(fā)生空間供應空氣;以及外殼體,該外殼體設置有主體部和單元接收部,所述供氣管結合在所述主體部內,所述單元接收部設置為從所述主體部突出,并且所述支撐塊結合在所述單元接收部內。根據(jù)本發(fā)明,設置有放電電極、套筒和固定件的所述放電針單元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裝置主體內,并且所述套筒和所述放電電極分別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固定件內,在從所述裝置主體分離所述放電針單元的狀態(tài)下,所述套筒和放電電極可以容易地從所述固定件移除。從而,涉及放電電極和套筒的例如清潔和更換的維護操作可以容易地實現(xiàn)。由于相對電極可以從套筒分離,只涉及相對電極的例如清潔和更換的維護操作可以容易地實現(xiàn),并且所有多種相對電極可以選擇性地安裝在支撐塊內,每種相對電極內未設置套筒。所述裝置主體具有內殼體,該內殼體設置有支撐塊和供氣管,所述支撐塊支撐所述放電針單元,所述供氣管從外部向所述離子發(fā)生空間供應空氣;以及外殼體,該外殼體設置有主體部和單元接收部,所述供氣管結合在所述主體部內,所述支撐塊結合在所述單元接收部內。從而,通過將內殼體插入外殼體,裝置主體可以容易地裝配。
圖1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離子發(fā)生器的前側的透視圖;圖2為圖1的側視圖;圖3為表示在作為相對電極的噴嘴被移除的狀態(tài)下的離子發(fā)生器的前側的透視圖;圖4為表示在放電針單元被移除的狀態(tài)下的離子發(fā)生器的后側的透視圖;圖5為從后側觀察的離子發(fā)生器的分解透視圖;圖6為在套筒從安裝有放電電極的固定件移除的狀態(tài)下的放電針單元的透視圖;圖7為在固定件、放電電極和套筒相互分離的狀態(tài)下的放電針單元的分解透視圖;圖8為沿圖1中的線8-8的剖視圖;圖9為圖1的后視圖;圖10為沿圖9中的線10-10的剖視圖;圖11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離子發(fā)生器的側視圖;圖12為沿圖11中的線12-12的剖視圖;圖13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離子發(fā)生器的與圖10相似部分的剖視圖;圖14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離子發(fā)生器的側視圖;以及圖15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離子發(fā)生器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離子發(fā)生器具有由樹脂制成的裝置主體10,并且裝置主體10由殼體組件構成,該殼體組件包括外殼體IOa ;和插入在該外殼體中的內殼體10b。外殼體IOa具有基本為長方體形狀的主體部11和與其成為整體的單元接收部12,單元接收部12設置為使得在主體部11的前端部的側面上向上突出。如圖5、圖8和圖10所示,主體部11具有左壁11a、右壁lib、頂壁11c、后壁Ild和底壁lie。 裝置接收腔室13形成在主體部11內,并且主體部的前端部開放。單元接收部12具有與主體部11的左壁Ila和右壁lib連續(xù)的側壁1 和12b,以及頂壁12c。如圖5所示,單元接收腔室14形成在單元接收部12內,并且單元接收腔室14的前端部和后端部開放。如圖5所示,由樹脂制成的內殼體IOb結合在外殼體IOa內。內殼體IOb具有前壁、支撐塊16和供氣管17,前壁在外殼體IOa內插入主體部11的前端部內,支撐塊16在單元接收部12內裝配在單元接收腔室14內,供氣管17裝配在主體部11內,并且這些元件均成為整體。當內殼體IOb從前側插入外殼體IOa內時,如圖5和圖10所示,設置在支撐塊 16上的連接爪18b與形成在單元接收部12的頂壁12c內的接合孔18a接合。圍繞供氣管 17安裝有連接部19,并且連接部19的端部從外殼體IOa的主體部11向后突出。連接于空氣供給源的未圖示的供氣管可拆卸地安裝在連接部19內,并且空氣從外部供應至供氣管 17內部的流動通道17a。在裝置主體內,內殼體IOb的支撐塊16內安裝有由導電材料制成的中空的相對電極21。支撐塊16內形成有安裝孔22,相對電極21安裝在安裝孔22內,并且相對電極21 可拆卸地安裝,即,從裝置主體10的前側在安裝孔22的前端部內可移動地安裝。相對電極 21內形成有通孔23,并且作為噴嘴的相對電極21從它的尖端向外部噴射電離空氣。在本說明書描述的裝置主體10中,安裝相對電極的部分為前部,即前端部,并且它的相對部分為后面部分,即后端部。如圖5所示,相對電極21的后端部的外圓周表面內形成有環(huán)形接合槽M。同時, 如圖3所示,裝置主體10的單元接收部12內形成有插銷開口部25,并且夾銷沈從插銷開口部25插入。如圖3和圖5所示,夾銷沈具有連接部26a和從它的兩個端部垂直延伸到連接部 26a的兩個銷主體部^b,并且夾銷沈形成為顛倒的C形狀。如圖5所示,支撐塊16內形成有銷孔27,夾銷沈的兩個銷主體部26b插入到銷孔27內。當夾銷沈從插銷開口部25 插入銷孔27內時,對應的銷主體部26b插入與相對電極21的接合槽M接合的銷孔27內。 從而,相對電極21固定于支撐塊16。同時,當夾銷沈取回并拉出時,相對電極21可以容易地沿前端部的方向從支撐塊16拆卸。因此,如果相對電極21的底座端部一側制造為通用的,則多種相對電極21的所有種類可以選擇性地安裝在相同的裝置主體10內。如圖1所示,在夾銷沈連接于支撐塊16的狀態(tài)下,連接部26c進入內殼體10b, 并且不會突出到外部。順便提一下,雖然夾銷沈形成為具有兩個銷主體部^b的顛倒的C 形狀,但是通過將兩個直線型銷各自插入銷孔27內也可以將相對電極21固定于支撐塊16。 而且,在相對電極21的底座端部形成陽螺紋,在安裝孔22內形成陰螺紋,從而相對電極21 可以螺接至支撐塊16內。如圖8和圖10所示,放電針單元31可拆卸地安裝在裝置主體10的內殼體IOb內, 并且放電針單元31安裝于安裝孔22的后端部側,從而與相對電極21相對并且與相對電極 21同軸。如圖6至圖8所示,放電針單元31具有基本為圓柱形的固定件32,并且固定件32 由絕緣材料形成??刹鹦兜匕惭b在固定件32的中心部分處的為由導電材料制成的針形的放電電極33。安裝在固定件32內的放電電極33的尖端部從一端面(即固定件32的尖端面)進一步向前突出。
如圖6和圖7所示,固定件32內形成有環(huán)形槽34,如圖10所示,環(huán)形槽34與供氣管17的流動通道17a連通。內殼體IOb的支撐塊16內形成有連通孔35,該連通孔35使得環(huán)形槽34和流動通道17相互連通,固定件內形成有噴射孔(即供氣口 36),以使得固定件 32的前部開放,該噴射孔通過連通孔35和環(huán)形槽34與流動通道17a連通。由于這樣的布置,通過連接于連接部19的未圖示的軟管,從外部供給的壓縮空氣在前面的方向沿放電電極33從供氣口 36放電。放電電極33穿過供氣口 36的中心,但是多個供氣口 36可以設置在徑向向外的位置處而不是放電電極處。固定件32的后端部設置有操作旋鈕37,在進行放電針單元31相對于單元接收部 12內的支撐塊16的連接操作時,操作者將操作旋鈕37握在他/她的手里以實現(xiàn)放電針單元31的插入操作和旋轉操作。如圖6和圖7所示,固定件32的后端部的外圓周表面設置有在圓周方向以預定的間隔相互分離的三個接合突起38。如圖9所示,三個插入槽39形成在另一個端部(即支撐塊16的后端部)從而與對應的接合突起38對應。如圖4所示, 當放電針單元31從裝置主體10的后側插入支撐塊16內時,對應的接合突起38插入插入槽39內。如圖5所示,接合槽40形成在支撐塊16內從而與每個插入槽39連通,在接合突起38插入插入槽39內的狀態(tài)下,當操作旋鈕37握在手里以在順時針方向旋轉放電針單元 31時,接合突起38進入接合槽40內,并且放電針單元31連接于支撐塊16。同時,當放電針單元31在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后向后拉時,放電針單元31可以容易地從支撐塊16拆卸。操作旋鈕37設置為從固定件32的后端面向后突出,但是只要操作旋鈕的結構能夠使操作者可以手工旋轉放電針單元31,操作旋鈕不限于圖中所示的結構,并且接合槽可以形成在固定件32的后端面內,該接合槽與工具接合。如圖6和圖7所示,圓柱形套筒41可拆卸地安裝在固定件32的前端部內,并且套筒41由例如碳的絕緣材料形成。安裝孔42形成在固定件32的前端部內,套筒41可滑動地安裝在安裝孔42內,并且套筒41安裝在固定件32上從而從固定件的前端面突出。如圖 6和圖7所示,套筒41的后端部的外圓周表面設置有多個接合突起43和插入槽44,該多個接合突起43在圓周方向以預定的間隔相互分離,插入槽44形成在固定件32內,對應的接合突起43插入插入槽44內。在固定件32內形成有接合槽45,該接合槽45與對應的插入槽44連通并且接合突起43進入接合槽45內。因此,在套筒41推進固定件32的安裝孔42 以使得接合突起43插入插入槽44內之后,當套筒41在順時針方向旋轉使得接合突起43 進入接合槽45內時,套筒41安裝在固定件32上。同時,當套筒41在逆時針方向旋轉并且被拉出時,套筒41可以容易地從固定件32拆卸。由固定件32、套筒41和安裝在固定件32上的放電電極33構成的放電針單元31 通過從支撐塊后側插入而安裝在裝置主體10的支撐塊16內。相反,相對電極21通過從支撐塊前側插入而安裝在支撐塊16內。當相對電極21和放電針單元31安裝在裝置主體10 的支撐塊16內時,如圖10所示,套筒41安裝在相對電極21內。從而,放電電極33成為進入后端部(即相對電極21的底座端部)內的狀態(tài),并且在放電電極33和套筒41之間形成離子發(fā)生空間46。從形成在固定件32內的供氣口 36進入的壓縮空氣直接噴射在離子發(fā)生空間46 內。但是,可以在套筒41的后端上設置端壁,并且可以在端壁內形成與供氣口 36連通的孔, 從而該孔可以用作供氣口。同時,供氣管17的流動通道17a可以使其與形成在端壁內的孔連通。放電針單元31從支撐塊16朝向它的后側移除。當套筒41在放電針單元31從支撐塊16拆卸的狀態(tài)下從固定件32拆卸時,套筒41和固定件32相互分離,并且放電電極33 的尖端部從固定件32的前端部暴露在外部。從而,當附著在放電電極33上的諸如灰塵等異物去除時,由于放電針單元31移除,因此可以容易地對放電電極33和套筒41進行維護, 而不需要移除相對電極21。在固定件32內,電力饋送電極(power-feeding electrode) 48插入形成為徑向延伸的連接孔47內。如圖7所示,電力饋送電極48的一個端部形成有安裝孔49,放電電極 33的后端部安裝在安裝孔49內,并且當放電電極33在將電力饋送電極48插入連接孔47 內的狀態(tài)下安裝在固定件32內時,放電電極33進入連接孔47內,并且放電電極33電連接于電力饋送電極48。供氣管17和內裝有放電針單元31的支撐塊16通過前壁15成為整體并且由樹脂制成,從而形成內殼體10b。內殼體IOb裝配在由樹脂制成的外殼體IOa內。因此,放電針單元31和相對電極21成為同軸的,并且可拆卸地安裝在支撐塊16內。通過這樣操作,離子發(fā)生器可以容易地裝配。在裝置主體10內的外殼體IOa的主體部11內,結合有未圖示的高壓發(fā)電機。高壓發(fā)電機的其中一個輸出端子連接于電力饋送電極48。同時,如圖5所示,支撐塊16的側面上安裝有接地板51,在接地板51已安裝的狀態(tài)下,支撐塊16插入外殼體IOa內。如圖8 所示,接地板51與相對電極21接觸,并且高壓發(fā)電機的其它輸出端子連接于接地板51。因此,在從外部供給供氣管17的壓縮空氣從供氣口 36噴射進離子發(fā)生空間46內的狀態(tài)下,當交流高壓從高壓發(fā)電機施加在放電電極33和相對電極21上時,在離子發(fā)生空間46內圍繞放電電極33發(fā)生電暈放電。從而,從供氣口 36噴射的空氣被電離,并且從作為噴嘴的相對電極21的通孔23噴射到外部。相對電極21的尖端部形成有小直徑部觀,并且未圖示的軟管圍繞小直徑部觀安裝或者連接。從而,從相對電極21的通孔23噴射的電離空氣通過軟管引導到帶電元件。順便提一下,如圖10所示,圍繞固定件32外圓周表面安裝有密封件52,該密封件 52位于環(huán)形槽34的兩側,以防止在環(huán)形槽34內流動的空氣從固定件32和支撐塊16之間向外部泄漏。圍繞相對電極21的后端部的外圓周表面安裝有密封件53,該密封件53用于防止空氣從相對電極21和支撐塊16之間向外部泄漏。如圖9所示,主體部11的后壁Ild 形成有開口部M,連接件插入該開口部M內,通過將連接件連接到與高壓發(fā)電機連接的電力饋送插頭,電力從外部供應給高壓發(fā)電機。隨著離子發(fā)生器的長時間使用,放電電極33會因為被電暈放電而等離子化的空氣而受到磨損,并且從外部供給的空氣中的灰塵會附著在放電電極33上。同時,空氣中的灰塵還附著在由例如碳等絕緣材料制成的套筒41的內圓周表面上。由于這些原因,為了清潔放電電極33和套筒41或者更換放電電極33,離子發(fā)生器受到定期維護。此時,放電針單元31在裝置主體10的后面方向從裝置主體10拆卸。在這種狀態(tài)下,當套筒41從固定件 32移除時,并且當放電針單元31與套筒41和固定件32分離時,由于放電電極33的尖端部暴露在外部,因此例如附著于放電電極33的灰塵等異物可以容易地清除,并且附著于套筒 41的內圓周表面的異物可以容易地清除。同時,在更換放電電極33時,放電電極33在固定件32的前面方向從固定件32取回和拉出,從而放電電極33可以容易地從固定件32移除。 因此,放電電極33和套筒41的維護可以容易地實現(xiàn)而不需要移除相對電極21。圖11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離子發(fā)生器的側視圖,圖12為沿著圖11中的線12-12的剖視圖。在這些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注與構成上述離子發(fā)生器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如圖11和圖12所示的離子發(fā)生器中的相對電極21a和放電針單元31a 與上述離子發(fā)生器中的這些元件不同,但是如圖11和圖12所示的離子發(fā)生器中的其它元件與上述離子發(fā)生器中的這些元件相同。如圖12所示,固定件32的尖端部形成有吸入口 55,并且該吸入口 55與離子發(fā)生空間46連通。如圖12所示,裝置主體10的外殼體IOa內形成有與插銷開口部25成為整體的空氣引入口 56,內殼體IOb的支撐塊16內形成有使得空氣引入口 56和吸入口 55相互連通的連通孔57。由于這樣的布置,通過吸入從供氣口 36供給到離子發(fā)生空間46的空氣,外部空氣通過空氣引入口 56和連通孔57從外部供給離子發(fā)生空間46。因此,當空氣從外部吸入并且供給離子發(fā)生空間46時,由于在不需要增加從氣壓供給源供給供氣口 36的壓縮空氣的量的情況下便能夠增加供給離子發(fā)生空間46的外部空氣的量,因此即使供給供氣口 36的空氣的量會變小,也可以將大量電離空氣噴射到帶電元件上。過濾腔58形成在單元接收部12和支撐塊16之間,從而穿過空氣引入孔56和連通孔57,并且通過在過濾腔內裝配過濾器,從外部吸入離子發(fā)生空間46內的空氣中的灰塵被清除。在如圖2所示的離子發(fā)生器中,空氣引入孔56也形成在外殼體IOa內,如圖8所示,連通孔57和過濾腔58也形成在支撐塊16內。因此,如圖8所示,當無吸入口 55的放電針單元31安裝在裝置主體10內時,空氣不會從圖2所示的空氣引入孔56吸入并且供給放電針單元的內部。因此,在不改變裝置主體10的結構的情況下,離子發(fā)生器的形式可以設置為安裝有圖8所示的放電針單元31的結構和安裝有圖12所示的放電針單元31a的結構。圖11和圖12所示的相對電極21a的尖端部的形式與上述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對電極21的尖端部的形式不同,并且未設置小直徑部觀。因此,從相對電極21a噴射的電離空氣從相對電極21a直接噴射到帶電元件上。因此,如果在具有圖8所示的形式的相對電極21中和在具有圖12所示的形式的相對電極21a中的對應的后端部設定為在尺寸上具有相同的大小,則可以選擇性地將它們安裝在支撐塊16內。圖13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離子發(fā)生器的剖視圖。在圖13中, 圖示了與圖10中所示的上述實施方式中的截面類似的截面,并且相同的附圖標記標注圖 13中所示的元件,它們與圖10所示的這些元件相同。本實施方式的裝置主體10中的內殼體IOb中形成的安裝孔22整體具有相同的直徑。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離子發(fā)生器中,相對電極21可以從前側和后側的任意一個方向連接和拆卸。套筒41安裝在固定件32的安裝孔42中,并且相對電極21安裝在套筒41外部,從而套筒41相對于安裝孔42的安裝強度變得大于相對電極21相對于套筒41的安裝強度。在圖13所示的離子發(fā)生器中,在通過夾銷沈將相對電極21連接到支撐塊16的狀態(tài)下,當放電針單元31從裝置主體10的后面方向取回和拉出時,套筒41與固定件32 —起從裝置主體10移除,并且放電針單元31與相對電極21分離。同時,在移除夾銷沈的狀態(tài)下,當放電針單元31從裝置主體10的后面方向取回和拉出時,放電針單元31在與相對電極21結合的狀態(tài)下從裝置主體10移除。當相對電極21從已經移除的放電針單元31移除時,相對電極21與放電針單元31分離。圖14和圖15為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離子發(fā)生器的側視圖。在這些離子發(fā)生器中的每個的相對電極的結構與上述相對電極21和21a的結構不同,但是這些離子發(fā)生器的其它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的結構相同。如圖14所示,相對電極21b的尖端部連接有離子輸送管61。多個離子噴射口 62 形成在離子輸送管61上,從而以預定的間隔分離,并且離子輸送管的尖端部由蓋63封閉。 為了與上述各離子噴射口 62相對應,在離子輸送管61的在圓周方向上相差180度相位的相對側面上也形成有相同的離子噴射口 62,離子噴射口 62設置為在離子輸送管61上的兩條線。通過使用這種類型的相對電極21b,電離空氣可以在容器或者通道內噴射。順便提一下,離子噴射口 62可以形成為在離子輸送管61上的每隔90度的四條線。如圖15所示,連接于相對電極21c的尖端部的為柔性離子導管64。離子導管64 可以在任意的方向彎曲,如水平方向和如圖15中的箭頭所示的上下(垂直)方向,并且從設置在離子導管的尖端部處的噴射口 65噴射的電離空氣可以朝向位于各種位置的帶電元件噴射,并且不需要改變裝置主體10的位置。在上述的每個離子發(fā)生器中,套筒41不是固定于具有噴嘴功能的相對電極,套筒 41安裝在放電針單元31內,放電電極33裝配在放電針單元31內。從而,通過移除放電針單元31,可以對放電電極33和套筒41進行維護。同時,由于相對電極21與放電針單元31 分離,并且相對于裝置主體10成為可拆卸的,因此上述所有的各種種類的形式的相對電極可以選擇性地安裝在裝置主體10內。由于這個原因,使用同樣的離子發(fā)生器可以得到各種種類的可用式樣。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并且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的情況下,可以做各種修改。例如,如果離子發(fā)生器具有放電針單元31相對于裝置主體可拆卸地安裝的形式,其中放電電極33和套筒41可拆卸地安裝在固定件32內,則單元接收部12和主體部 11可以相互分離,而不需要使裝置主體10與裝配有供氣管17的主體部11和從主體部11 突出的單元接收部12形成為整體。另外,放電電極不限于上述結構,并且也可以用于任何尺寸,只要放電電極的后端部具有可以安裝在支撐塊16內的上述尺寸。
權利要求
1.一種離子發(fā)生器,在使得空氣流入放電電極和相對電極之間的狀態(tài)下,所述離子發(fā)生器將交流高壓施加在所述放電電極和所述相對電極上,并且產生電暈放電,以使所述空氣電離,所述離子發(fā)生器包括裝置主體,所述相對電極安裝在該裝置主體內,以向前突出;以及放電針單元,該放電針單元包括固定件和套筒,并且所述放電針單元從所述裝置主體的后側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裝置主體內,所述放電電極安裝在所述固定件內,以從所述固定件的一個端部突出,所述套筒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固定件的一個端部內,所述套筒安裝在所述相對電極內,并且在所述放電電極和所述套筒之間形成離子發(fā)生空間,其中,在將所述放電針單元從所述裝置主體移除的狀態(tài)下,所述放電電極和所述套筒能夠從所述固定件拆卸下來。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子發(fā)生器,其中,所述相對電極從所述裝置主體的前側可拆卸地安裝。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離子發(fā)生器,該離子發(fā)生器還包括夾銷,該夾銷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裝置主體內,并且所述夾銷與形成在所述相對電極的外圓周表面上的接合槽接I=I O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離子發(fā)生器,其中,所述固定件的外圓周表面設置有接合突起,并且所述裝置主體設置有插入槽和接合槽,所述接合突起插入所述插入槽內,所述接合槽與所述插入槽連通,并且通過旋轉所述固定件能夠使所述接合突起進入所述接合槽內。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離子發(fā)生器,其中,所述套筒的外圓周表面設置有接合突起,并且所述固定件設置有插入槽和接合槽,所述接合突起插入所述插入槽內,所述接合槽與所述插入槽連通,并且通過旋轉所述套筒而使所述接合突起進入所述接合槽內。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離子發(fā)生器,其中,所述裝置主體內形成有與外部連通的連通孔,并且所述固定件內形成有進氣孔,以與所述連通孔連通,所述進氣孔通過噴射到所述離子發(fā)生空間內的空氣而吸入外部空氣。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離子發(fā)生器,其中,所述裝置主體包括內殼體,該內殼體設置有支撐塊和供氣管,所述支撐塊支撐所述放電針單元,所述供氣管從外部向所述離子發(fā)生空間供應空氣;以及外殼體,該外殼體設置有主體部和單元接收部,所述供氣管結合在所述主體部內,所述單元接收部設置為從所述主體部突出,并且所述支撐塊結合在所述單元接收部內。
全文摘要
離子發(fā)生器的維護操作可以容易地實現(xiàn)。裝置主體具有內殼體和外殼體,該內殼體具有支撐塊和插入外殼體內的供氣管。相對電極從裝置主體的前側可拆卸地安裝在支撐塊內,并且放電針單元從其相反的方向可拆卸地安裝。放電針單元具有固定件和套筒,放電電極設置在固定件內,套筒可拆卸地安裝在固定件內,并且在相對電極和套筒之間形成離子發(fā)生空間。從外部提供的空氣通過供氣管內的流動通道供給離子發(fā)生空間。
文檔編號H01T23/00GK102163807SQ20111004097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17日
發(fā)明者后藤章, 小根澤和義, 小辻一雄, 深田佳成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金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