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特別涉及ー種鎖固式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典型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為平面長型的結構,且太陽能電池面板具有ー個光接收面與ー個非光接收面。光接收面用以接收太陽福射,并通過光能轉換效應(photovoltaiceffect)將光能轉換成電能。非光接收面則與支架連接,以固定于屋頂或地面。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尺寸不一,可達2. 2公尺乘以2. 6公尺的面積或者更大,且太陽能電池面板的脆性高,如何將太陽能電池面板有效安裝干支架上,且易于安裝與維護為設計安裝結構的重點。請參見圖1,圖I是一件美國公開專利2009/0250580所揭露的一種無框式薄膜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固定模塊的剖面示意圖。此固定模塊是由上夾板11、下夾板12與間隔塊13所組成。利用間隔塊13在上夾板11與下夾板12之間,隔出薄膜太陽能電池面板15厚度的空間,再以墊片14緩沖太陽能電池面板15與上夾板11、下夾板12和間隔塊13之間的應力。但此種固定模塊仍會接觸薄膜太陽能電池面板15,造成薄膜太陽能電池面板15破損的可能性。此外,另一件美國公開專利2009/0205703揭露了一種夾持太陽能電池面板結構的固定模塊,請參見圖2。此固定模塊是由夾持件21與支稱件22組成。夾持件21與太陽能電池面板23的夾持部211以弾性體212緩沖太陽能電池面板23與夾持部211間的應力,且夾持件21側向鎖固至支撐件22。此夾持件21須組合剛性材料(如金屬)與彈性材料(如橡膠),制作過程較為繁復且造價較高,此外,側向鎖固方式造成人員施工不便?;谏鲜鰡栴},因此業(yè)界亟需提出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能將損壞太陽能電池面板的機率降到最小,易于制造且同時易于人員安裝的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
實用新型內容根據(jù)先前技術的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中,夾持結構與太陽能電池面板接觸,造成太陽能電池面板損壞的問題、夾持結構材料不同不易制造的問題以及側向鎖固,人員操作維護不易等問題,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由于固定件不與太陽能電池面板接觸,減少太陽能電池面板破損的機會。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中,固定件可由同一種材料制造,制造簡易。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為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中,鎖固件正向鎖固太陽能電池面板干支架上,易于人員安裝與維護。為達到上述的各項目的,本實用新型揭露ー種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所述安裝結構包含至少ー個支架、至少ー個支撐軌、一個太陽能電池面板、多個固定件與多個鎖固件。支撐軌具有第一接合部,且于第一接合部的兩側邊上分別縱向延伸出一個支撐部,每一個支撐部橫向延伸出ー個第二接合部;此外,第二接合部位于第一接合部的外側,其中第ニ接合部配置干支架上。太陽能電池面板具有一個光接收面及與光接收面相對的ー個非光接收面,且非光接收面與支撐軌的第一接合部連接。固定件具有第一面及與第一面相對的第二面,且以固定件的一端的第二面壓第二接合部,而另一端曝露干支撐軌的外側,形成一個曝露端。最后,鎖固件將固定件的曝露端及支架鎖固成一體。為達到上述的各項目的,本實用新型另提出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所述安裝結構包含至少ー個支架、至少ー個支撐塊、一個太陽能電池面板、多個固定件與多個鎖固件。支撐塊具有第一接合面及與第一接合面相對的另一面的第二接合面,且于靠近第ニ接合面的兩側邊上分別形成ー個凹穴;此外,每ー個支撐塊的第二接合面配置干支架上。太陽能電池面板具有一個光接收面及與光接收面相對的ー個非光接收面,且非光接收面與支撐塊的第一接合面連接。固定件的一端嵌入凹穴中,另一端曝露干支撐塊的外側,形成一個曝露端。最后,鎖固件將固定件的曝露端及支架鎖固成一體。為達到上述的各項目的,本實用新型再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所述安裝結構包含至少ー個支架、至少ー個支撐軌、一個太陽能電池面板、多個固定件與多個鎖固件。支撐軌為一個兩端有開ロ的中空結構,且支撐軌具有ー個上表面所形成的第一接 合部,以及相對于上表面的另ー側的下表面所形成的第二接合部;此外,第二接合部配至于支架之上。太陽能電池面板具有一個光接收面及與光接收面相對的ー個非光接收面,且非光接收面與支撐軌的第一接合部連接。固定件具有ー個第一面及與第一面相對的ー個第二面,且以固定件貫穿于支撐軌的兩端開ロ,使得固定件的第二面壓合于第二接合部上,固定件的兩端暴露于支撐軌的開ロ的外側,以形成兩個暴露端。最后,鎖固件將兩個固定件的暴露端及支架鎖固成一體。為達到上述的各項目的,本實用新型再提出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所述安裝結構包含至少ー個支架、至少ー個支撐軌、一個太陽能電池面板、多個固定件與多個鎖固件。支撐軌為一個兩端有開ロ的中空結構,且支撐軌具有ー個上表面所形成的第一接合部,以及相對于上表面的另ー側的下表面所形成的第二接合部,其中,第二接合部配至于支架之上。太陽能電池面板具有一個光接收面及與光接收面相對的ー個非光接收面,且非光接收面與支撐軌的第一接合部連接。固定件具有ー個第一面及與第一面相對的ー個第二面,且以固定件的一端的第二面壓合開ロ的第二接合部上,另ー端端暴露于支撐軌的開ロ的外側,以形成ー個暴露端。鎖固件將固定件的暴露端及支架鎖固成一體。
圖I是已知的薄膜式太陽能電池面板固定模塊的示意圖。圖2是已知的薄膜式太陽能電池面板固定模塊的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結構的示意圖。圖4A至圖4H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示意圖;圖4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示意圖。圖5A至圖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剖面示意圖。圖5E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側面示意圖。[0019]圖6A、圖6C、圖6D和圖6E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剖面示意圖。圖6B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側面示意圖。圖7A、圖7C、圖7D和圖7E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剖面示意圖。圖7B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側面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上夾板11下夾板12 間隔塊13墊片14太陽能電池面板15、23、3、43、43a、43b、53、53a、53b、63、73夾持件21支撐件22夾持部211弾性體212基板31前向接觸層32主動層33背向接觸層34金屬層35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4、5、6、7支架41、51、61、71支稱軌42、62、72支稱塊52第一接合部421、622、722第一接合面521上表面621、721下表面623、723凹穴523支稱部422第二接合部423、624、724上壓面423a下壓面423b側壓面423c光接收面431、531、631、731非光接收面432、532、632、732固定件44、54、64、74第一面441、541、641、741[0056]第二面442、542、642、742暴露端443、543、543a、643、643a、743、743a凹部端444、544、644、744第三面444a第四面444b 鎖固件45、55、65、75黏著層46、56、66、7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所運用的技術內容、實用新型目的及其達成的功效有更完整且清楚的揭露,在此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地說明,并請一起參照所揭露的圖示及圖號。首先,請參見圖3,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所安裝的太陽能電池面板3包含基板31、前向接觸層32 (front contactTCO)、主動層33 (active layer)、背向接觸層34 (back contact TC0)和金屬層35 ;在此要強調,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電池面板并不限定該種類,圖3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示例。接著,請參見圖4A至圖41,圖4A至圖4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是ー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的剖面示意圖與俯視圖。如圖4A所示,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4由至少ー個支架41、至少ー個支撐軌42、一個太陽能電池面板43、多個固定件44及多個鎖固件45組成。本實施例的支撐軌42具有第一接合部421,且在第一接合部421的兩側邊上分別縱向延伸出一個支撐部422,每ー個支撐部422橫向延伸ー個第二接合部423 ;此外,第ニ接合部423位于第一接合部421的外側,其中,第二接合部423具有上壓面423a、下壓面423b與側壓面423c,且以第二接合部423的下壓面423b配置干支架41上。太陽能電池面板43具有ー個光接收面431和與光接收面431相対的非光接收面432,且非光接收面432與支撐軌42的第一接合部421連接,連接方式可以是通過黏著層46連接;接著,固定件44具有第一面441及與第一面441相対的第二面442,且以每ー個固定件44的一端的第二面442壓合在第二接合部423的上壓面423a上,而固定件44的另一端曝露干支撐軌的外側,形成ー個曝露端443 ;最后,將鎖固件45由上方正向鎖固固定件44的曝露端443,將固定件
44及支架41鎖固成一體,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44的曝露端443與支架41之間形成空隙。以上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的俯視圖,請參見圖4B。另外,本實施例的支撐部422與第一接合部421的夾角角度Θ可等于90度(如圖4A所示),夾角角度Θ可小于(如圖4C所示)或大于90度(如圖4D所示);很明顯,本實施例對支撐部422與第一接合部421的夾角角度并不加以限制。此外,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支撐軌42的長度可以等于太陽能電池面板43的長度(如圖4A所示)或小于太陽能電池面板43的長度(如圖4E所示),對此,本實用新型也并不加以限制。再接著,支撐軌42的寬度可大于支架41的寬度(如圖4F所示)或支撐軌42的寬度可等干支架41的寬度(未示出);而當支撐軌42的寬度大干支架41的寬度吋,能增強乘載太陽能電池面板43的強度,且在裝設時能容許較大的安裝誤差;其中,前述的支架41和支撐軌42的材質可為金屬、碳纖或陶瓷等。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固定件44的另ー種實施方式為進ー步地在每ー個固定件44的第二面442的ー側上形成一個凹部端444,而凹部端444具有第三面444a與第四面444b,并通過凹部端444的第三面444a壓合第二接合部423的上壓面423a以及由凹部端444的第四面444b壓合第二接合部423的側壓面423b ;特別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當固定件44的凹部端444的第三面444a壓合于第二接合部423的上壓面423a后,固定件44的曝露端443可與支架41接觸(如圖4G所示);而當固定件44的凹部端444的第三面444a壓合于第二接合部423的上壓面423a后,固定件44的曝露端443也可與支架41間形成空隙(如圖4H所示)。固定件44的材質可為金屬、碳纖或陶瓷,并可一體地成型制造,無需結合剛性材質與彈性材質,制造簡易且固定件44并未接觸太陽能電池面板43,可降低損壞太陽能電池面板43的機率。最后,請參見圖41,圖4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示意圖。很明顯,在經過適當?shù)呐渲煤?,其中ー個固定件44的第二面442可同時壓合兩個太陽能電池面板的第二接合部423的上壓面423a,再以其中一個鎖固件45同時固定兩個太陽能電池面板43a與43b。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具有易于組裝及維護的優(yōu)點。請參見圖5A至圖5E,圖5A至圖5E為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5A所示,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5由至少ー支架51、至少ー支撐塊52、一個太陽能電池面板53、多個固定件54及多個鎖固件55組成。每ー個支撐塊52 (例如,ー個矩形的支撐塊)具有第一接合面521及與第一接合面521相對的另一面的第·ニ接合面522,且于靠近第二接合面522的兩側邊上分別形成凹穴523,而每ー支撐塊52的第二接合面522配置于支架51上,其中支架51與支撐塊52的材質可為金屬、碳纖或陶瓷。太陽能電池面板53具有ー個光接收面531及與光接收面531相対的一個非光接收面532,且非光接收面532與每ー個支撐塊52的第一接合面521通過黏著層56連接。固定件54具有兩個端,其中的一端嵌入凹穴523中,而另一端曝露干支撐塊52的外側,以形成曝露端543 ;最后,將鎖固件55由上方正向鎖固固定件54的曝露端543,將固定件54及支架51鎖固成一體;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54的曝露端543與支架51之間形成空隙。此外,本實施例的支撐塊52的長度可以等于太陽能電池面板53的長度(如圖5A所示)或小于太陽能電池面板53的長度(如圖5B所示);另外,支撐塊52的寬度可大于支架51的寬度或者支撐塊52的寬度可等干支架51的寬度,以增強乘載太陽能電池面板53的強度,且在裝設時能容許較大的安裝誤差。此外,對本實施例的固定件54的另ー種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固定件54具有第一面541和第二面542,且在第二面542的ー側上形成一個凹部端544,并通過凹部端544嵌入凹穴523中,而相對于凹部端的另一端曝露干支撐塊52的外側,以形成曝露端543a ;因此,當本實施例的固定件54嵌入凹穴523中之后,固定件54的曝露端543a可與支架51接觸(如圖5C所示);另外,當本實施例的固定件54嵌入凹穴523中之后,固定件54的曝露端543a也可與支架51間形成空隙(如圖所示)。此外,固定件54可密合地嵌入凹穴523中,當然,固定件54也可與凹穴523間形成空隙;另外,固定件54的材質可為金屬、碳纖或陶瓷,并可一體地成型制造,無需結合剛性材質與彈性材質,制造簡易且固定件54并未接觸太陽能電池面板53,可降低損壞太陽能電池面板53的機率。最后,請參見圖5E,圖5E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示意圖。很明顯,在經過適當?shù)呐渲煤?,其中ー個固定件54的兩端可同時嵌入兩個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凹穴523,再以其中一個鎖固件55同時固定兩個太陽能電池面板53a與53b,之后,再以鎖固件55同時固定兩個太陽能電池面板。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具有易于組裝及維護的優(yōu)點。請參見圖6A至圖6E,圖6A至圖6E是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首先,如圖6A所示,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6由至少ー個支架61、至少ー個支撐軌62、一個太陽能電池面板63、多個固定件64及多個鎖固件65所組成;其中,本實施例的支撐軌62為ー個兩端有開ロ 625的中空結構,且支撐軌62具有ー個上表面621所形成的第一接合部622以及與上表面622相対的另ー側的下表面623所形成的第二接合部624,且第二接合部624配置干支架61上;而上述的支架61與支撐軌62的材質可為金屬、碳纖或陶瓷。太陽能電池面板63具有ー個光接收面631及與光接收面631相対的非光接收面632,且非光接收面632與支撐軌62的第一接合部621通過黏著層66連接;固定件64具有第一面641及與第一面641相対的第二面642,且每ー個固定件64貫穿于支撐軌62的兩端開ロ 625,使得固定件64的第二面642壓合在第二接合部623上,而固定件64的兩端曝露于支撐軌62的開口外側,以形成兩曝露端643 ;最后,將鎖固件65由上方正向鎖固固定件64的曝露端643,將固定件64及支架61鎖固成一體;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64的 曝露端643與支架61之間形成空隙。此外,本實施例的支撐軌62的寬度可大于支架61的寬度(如圖6B所示)或支撐軌62的第二接合部624寬度可等干支架61的寬度,且支撐軌62的形狀可為矩形或多邊形;當支撐軌62的寬度大干支架61的寬度,能增強乘載太陽能電池面板63的強度,且在裝設時能容許較大的安裝誤差。此外,支撐軌62的長度可以等于太陽能電池面板63的長度(如圖6A所示)或支撐軌62的長度可以小于太陽能電池面板63的長度(如圖6C所示)。此外,對本實施例的固定件64的另ー種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固定件64的第二面642的中間部分可進ー步地形成一個凹部644,并通過凹部644壓合第二接合部624,凹部644的兩端曝露干支撐軌62的開ロ 625的外側,以形成兩曝露端643a ;因此,當本實施例的固定件64在壓合于第二接合部623之后,曝露端643a可與支架61接觸(如圖6D所示);另外,當本實施例的固定件64在壓合于第二接合部623之后,也可與支架61間形成空隙(如圖6E所示);而固定件64的材質可為金屬、碳纖或陶瓷,并可一體地成型制造,無需結合剛性材質與彈性材質,制造簡易且固定件64并未接觸太陽能電池面板63,可降低損壞太陽能電池面板63的機率。請參見圖7A,圖7A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的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7A所示,太陽能電池面板安裝結構7由至少ー個支架71、至少ー個支撐軌72、一個太陽能電池面板73、多個固定件74及多個鎖固件75組成;其中,每ー個支撐軌72為兩端有開ロ 725的中空結構,且具有ー個上表面721所形成的第一接合部722以及與上表面722相対的另ー側的下表面723所形成的第二接合部724,且第二接合部724配置干支架71上。太陽能電池面板73具有ー個光接收面731及與光接收面731相対的一個非光接收面732,且非光接收面732與每ー個支撐塊72的第一接合部721通過黏著層76連接;每ー個固定件74具有第一面741及與第一面741相対的第二面742,且以固定件74的一端的第二面742壓合在開ロ 725的第二接合部724上,而另一端暴露于開ロ 725的外側,以形成ー個暴露端743 ;最后,將鎖固件75由上方正向將固定件74的暴露端743及支架71鎖固成一體,易于組裝或維護。此外,固定件74的材質可為金屬、碳纖或陶瓷,并可一體地成型制造;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74的曝露端743與支架71之間形成空隙。此外,本實施例的支撐軌72的寬度可大于支架71的寬度(如圖7B所示)或支撐軌72的第二接合部724的寬度可等干支架71的寬度,且支撐軌72的形狀可為矩形或多邊形;當支撐軌72的寬度大干支架71的寬度,能增強乘載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強度,且在裝設時能容許較大的安裝誤差。此外,支撐軌72的長度可以等于太陽能電池面板73的長度(如圖7A所示)或支撐軌72的長度可以小于太陽能電池面板73的長度(如圖7C所示)。此外,對本實施例的固定件74的另ー種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固定件74的第二面742的一側可進一歩地形成凹部端744,并通過凹部端744壓合第二接合部724,相對于凹部端744的另一端暴露干支撐軌72的外側,以形成暴露端743a ;因此,當本實施例的固定件74的凹部端744壓合于第二接合部724后,固定件74的曝露端743a可與支架71接觸(如圖7D所示);而當本實施例的固定件74的凹部端744壓合于第二接合部724后,固定件74的曝露端743a也可與支架71間形成空隙(如圖7E所示)。雖然本實用新型以前述的較佳實施例進行揭露,然而并非意圖限定本實用新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作改變與修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應視本說明書的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安裝結構包含 支架; 至少ー個支撐軌,每個支撐軌具有第一接合部,且在所述第一接合部的兩側邊上分別縱向延伸出支撐部,每個支撐部橫向延伸出第二接合部,而所述第二接合部位于所述第一接合部的外側,其中,所述第二接合部配置于所述支架上; 太陽能電池面板,具有光接收面及與光接收面相對的非光接收面,且所述非光接收面與所述支撐軌的所述第一接合部連接; 多個固定件,每個固定件具有第一面及與第一面相對的第二面,且以每個固定件的一端的所述第二面壓合所述第二接合部,而每個固定件的另一端曝露于所述支撐軌的外側,以形成曝露端; 多個鎖固件,每個鎖固件將所述固定件的所述曝露端和所述支架鎖固成一體。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支撐部與所述第一接合部之間的夾角小于90度。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支撐部與所述第一接合部之間的夾角大于90度。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太陽能電池面板的所述非光接收面通過黏著層與所述支撐軌的所述第一接合部連接。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支架與所述支撐軌的材質是從下組中選出的ー種金屬、碳纖和陶瓷。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支撐軌的寬度大于所述支架的寬度。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每個固定件的所述第ニ面的一側上進一歩形成凹部端,并通過所述凹部端壓合所述第二接合部,而相對于所述凹部端的另一端曝露于所述支撐軌的外側,以形成所述曝露端。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每個固定件的所述曝露端與所述支架接觸。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每個固定件的所述曝露端與支架之間形成空隙。
10.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安裝結構包含 支架; 至少ー個支撐塊,每個支撐塊具有第一接合面及與所述第一接合面相對的另一面的第ニ接合面,且在靠近所述第二接合面的兩側邊上分別形成凹穴,而每個支撐塊的所述第二接合面配置于所述支架上; 太陽能電池面板,具有光接收面及與光接收面相對的非光接收面,且所述非光接收面與所述支撐塊的所述第一接合面連接; 多個固定件,每個固定件的一端嵌入所述凹穴中,而另一端曝露于所述支撐塊的外側,以形成曝露端; 多個鎖固件,每個鎖固件將所述固定件的所述曝露端和所述支架鎖固成一體。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支架與所述支撐塊的材質從下組中選出的ー種金屬、碳纖和陶瓷。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每個固定件具有第一面及與第一面相對的第二面,且在所述第二面的一側上進一歩形成凹部端,并通過所述凹部端嵌入所述凹穴中,而相對于所述凹部端的另一端曝露于所述支撐塊的外側,以形成所述曝露端。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每個固定件的所述曝露端與所述支架接觸。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每個固定件的所述曝露端與支架之間形成空隙。
15.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安裝結構包含 太陽能電池面板,具有光接收面及與光接收面相對的非光接收面,且所述非光接收面連接支撐軌,所述支撐軌為兩端有開ロ的中空結構,所述支撐軌具有上表面所形成的第一接合部以及與所述上表面相對的另ー側的下表面所形成的第二接合部; 至少ー個固定件,每個固定件具有第一面及與第一面相對的第二面,且每個固定件貫穿于所述支撐軌的兩端開ロ,使得所述固定件的所述第二面壓合在所述第二接合部上,而每個固定件的兩端曝露于所述支撐軌的所述開ロ的外側,以形成兩個曝露端,用以將所述太陽能電池面板鎖固成一體。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每個固定件的所述第二面的中間部份形成凹部,并通過所述凹部壓合所述第二接合部,而所述凹部的兩端曝露于所述支撐軌的所述開ロ的外側,以形成所述兩個曝露端。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每個固定件的所述兩個曝露端與所述支架接觸。
18.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每個固定件的所述兩個曝露端與支架之間形成空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安裝結構,所述安裝結構包含至少一個支架、至少一個支撐軌、一個太陽能電池面板、多個固定件與多個鎖固件。支撐軌具有第一接合部,且第一接合部的兩側邊上分別縱向延伸出一個支撐部,每個支撐部橫向延伸出一個第二接合部;此外,第二接合部位于第一接合部的外側,其中第二接合部配置于支架上。太陽能電池面板具有一個光接收面及一個非光接收面,且非光接收面與支撐軌的第一接合部連接。固定件具有第一面及與第一面相對的第二面,且以第二面壓合第二接合部。最后,每一個鎖固件將固定件及支架鎖固成一體。
文檔編號H01L31/042GK202473947SQ201120373018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8日
發(fā)明者林輝巨, 陳家裕 申請人:聯(lián)相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