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具備插入開ロ部的電子部件。
背景技術:
作為具備形成規(guī)定的對象物的插入開ロ部的金屬外殼,并利用軟釬焊安裝在電路板上的電子部件,可以列舉卡用連接器及類似物或數(shù)字 信號的輸入輸出、電源的輸入輸出用的連接器等。例如,現(xiàn)有的卡用連接器具備在并列狀態(tài)下保持多個端子的殼體、利用側面部和頂面部圍繞殼體而形成插入卡的插入開ロ部的金屬外売,將在從金屬外殼的側面部垂下的狀態(tài)下向外側延伸的垂下片的前端側的平面部作為焊接面進行相對于電路板的安裝(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另外,在該卡用連接器中,為了降低由軟釬焊引起的熱伸縮的影響,在比金屬外殼的垂下片的焊接面靠基端部側形成狹縫等剛性低下機構,實現(xiàn)防止由殘留應カ產生的剝離強度的下降。另外,近年來,為了按照實現(xiàn)電路板的薄型化的要求,普遍為采用下述所謂的中央安裝方式的電子部件在電路板上形成與金屬外殼的平面形狀對應的切ロ,在將金屬外殼嵌合在切口中的狀態(tài)下在電路板上進行電子部件的安裝。作為采用了上述中央安裝方式的電子部件,是具備保持多個信號端子的端子保持部件和圍繞該端子保持部件的金屬外殼的模擬/數(shù)字信號用連接器,可以列舉在從金屬外殼的側面部延伸的腳部的前端平面部軟釬焊在電路板上進行軟釬焊的復合連接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現(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4-273338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9-212009號公報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I及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從插入開ロ部進行規(guī)定的插入對象物的插入的電子部件中,在其使用時,因為在插入開ロ部進行卡或對象側的連接器等的插入作業(yè),因此負荷施加在以插入方向為中心的所有方向上,這成為金屬外殼的焊接部產生剝離的原因。因此,對金屬外殼的焊接部要求較高的剝離強度,但在專利文獻I的卡用連接器中,只實施軟釬焊時由加熱產生的殘留應カ對策,無法實現(xiàn)焊接面的剝離強度本身的強化。另外,專利文獻2的復合連接器因為采用中央安裝方式,因此尤其容易承受相對于電路板的垂直方向即向促進焊接面的剝離的方向的負荷,只利用從金屬外殼延伸的腳部的軟釬焊無法得到充足的剝離強度。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對具有插入開ロ部的電子部件實現(xiàn)相對于電路板的剝離強度的提聞。方案ー記載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備保持多個端子的端子保持部、在其內側具有上述端子保持部,并且形成插入與上述端子的連接對象物的插入開ロ部的金屬外殼,在上述金屬外殼的側面部形成用于利用焊接將上述金屬外殼固定在電路板上的板狀腳部,上述板狀腳部從上述金屬外殼的側面向外側延伸,并且將其延伸端部的焊接面的形狀做成具有下述部位的形狀沿上述延伸方向延伸的基部;以及從上述基部的側邊部與該基部正交并沿上述插入開ロ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正交延伸部。方案ニ記載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備與方案一記載的發(fā)明相同的結構,并且該電子部件通過與根據(jù)上述金屬外殼的外部形狀形成的電路板的切ロ部嵌合而固定在該電路板上。方案三記載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備與方案一或方案ニ記載的發(fā)明相同的結構,并且在上述金屬外殼的側面部沿上述插入方向形成有多個用于利用焊接將上述金屬外殼固定在電路板上的板狀腳部,就上述多個板狀腳部內的、至少成為上述插入方向最上游側 的板狀腳部而言,將上述焊接面的形狀做成具有上述基部和上述正交延伸部的形狀。方案四記載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備與方案I 3任一項所述的發(fā)明相同的結構,并且上述板狀腳部的焊接面的正交延伸部是從上述基部向上述插入開ロ部的插入方向上游側延伸的形狀。本發(fā)明的效果如下。方案一記載的發(fā)明是具有板狀腳部的焊接面沿著延伸方向的基部和從該基部向正交方向延伸的正交延伸部的形狀,若剝離方向的應カ施加在金屬外殼的主體側,貝1J應カ沿其側邊部、即延伸方向在板狀腳部上傳遞。在該場合,如果在焊接面沿著板狀腳部的側邊部形成為一直線的場合,剝離應カ容易傳遞,若金屬外殼的主體側的應カ變大,則無法充分地防止剝離。但是,延伸端部的焊接面是具有從基部向與該基部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正交延伸部的形狀,因此沿基部傳遞的剝離應カ難以傳遞到正交延伸部,由此,能夠阻止向比正交延伸部更前端的剝離的進行,有效地抑制剝離,因此能實現(xiàn)剝離強度的提高。方案ニ記載的發(fā)明采用通過與根據(jù)金屬外殼的外部形狀形成的切ロ部嵌合而固定在電路板上的、所謂的中央安裝方式,在該方式中,在搭載電子部件時能實現(xiàn)電路板的薄型化。另ー方面,在中央安裝方式中,存在容易在與電路板垂直的方向上承受負荷的問題,但能相對于該場合的剝離負荷實現(xiàn)較高的耐久性,從而能實現(xiàn)電路板的薄型化和相對于電子部件的剝離的耐久力的提高雙方。方案三記載的發(fā)明在沿插入方向在金屬外殼的側面部形成多個板狀腳部的場合,至少在成為插入方向最上游側的板狀腳部中,在焊接面上設置正交延伸部。這樣,在具有多個板狀腳部的場合,以成為插入方向最下游側的板狀腳部為支點,金屬外殼的插入方向上游側容易進行擺動,但即使在該場合,通過實現(xiàn)成為插入方向最上游側的板狀腳部的剝離強度的耐久性的提高,對多個板狀腳部的整體實現(xiàn)剝離應カ的降低,能整體地提高剝離強度的耐久性。方案四記載的發(fā)明由于將板狀腳部的焊接面的正交延伸部做成向插入開ロ部的插入方向上游側延伸的形狀,因此,就由通過相對于金屬外殼的插入開ロ部將插入對象物插入的作業(yè)產生的剝離負荷引起的剝離應カ而言,正交延伸部沿與其傳遞方向反向延伸,因此能更有效地抑制剝離應カ的傳遞,能進ー步提高相對于剝離負荷的耐久性。
圖I是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立體圖。圖2是連接器的側視圖。圖3是沿圖I的X-X線的連接器的剖視圖。圖4 (A)是將連接器安裝在電路板上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4 (B)是其主視圖。
圖5是從下方觀察連接器具備的前側的板狀腳部的放大仰視圖。圖6是表不相對于金屬外殼的前端部側在上方施加負荷的場合的板狀腳部的應力分布的說明圖,圖6 (A)表示比較例的應カ分布,圖6 (B)表示實施方式的板狀腳部的應力分布。圖7 (A)是表示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板狀腳部的焊錫的附著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7 (B)是沿圖7 (A)的Y-Y線的剖視圖。圖8 (A)是表示比較例的板狀腳部的焊錫的附著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8 (B)是沿圖8 (A)的Z-Z線的剖視圖。圖9是板狀腳部的其他例的俯視圖,圖9 (A)表示在側端部上添加了凹狀部的例子,圖9 (B)表示在側端部和后端部上添加了凹狀部的例子,圖9 (C)表示還添加了ー個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的例子。圖10是板狀腳部的其他例的俯視圖,圖10 (A)表示添加了一個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的例子,圖10 (B)表示添加了兩個的例子。圖11是板狀腳部的其他例的俯視圖,圖11 (A)表示使第一延伸部的前后寬度寬的例子,圖11 (B)表示進ー步在側端部上添加了凹狀部的例子,圖11 (C)表示在側端部和后端部上添加了凹狀部的例子。圖12是表不對圖11 (A)的板狀腳部在金屬外殼的前端部側施加上方負荷的場合的應カ分布的說明圖。圖13是板狀腳部的其他例的俯視圖,圖13 (A)表示使第一延伸部的前后寬度寬并形成長孔的例子,圖13 (B)表示進ー步在側端部上添加凹狀部的例子,圖13 (C)表示在側端部和后端部上添加凹狀部的例子。圖14是板狀腳部的其他例,圖14 (A)是表示形成了凹狀的凹坑的例子的立體圖,圖14 (B)是表示該板狀腳部的焊接面的說明圖。圖15是表示將利用發(fā)明的板狀腳部的電路板安裝結構應用于作為電子部件的電源用連接器上的場合的立體圖。圖中10、10J —連接器(電子部件),20—連接端子(端子),20J —電源用端子(端子),30、30J—端子保持部,40、40J —金屬外殼,41 一上表面部,42—側面部,43—底面部,46、461—板狀腳部,47、47ム、478、47(、470、47£、47 、476、4711、471、471—板狀腳部,200—板狀腳部,471—第一延伸部,472—第二延伸部,473—第三延伸部,474—前側端緣部,483—第四延伸部,484—第五延伸部,485—第六延伸部,SI—基部,S2、S3—正交延伸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整體結構)根據(jù)圖I 圖6對作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即電子部件的連接器10進行說明。圖I是連接器10的立體圖,圖2是側視圖,圖3是沿圖I的X-X線的剖視圖。連接器10是在電氣制品的機箱內部所存儲的電路板的端緣部以與切ロ嵌合的狀態(tài)所具備的、所謂的中央安裝式連接器。另外,該連接器10是依據(jù)所謂的USB (UniversalSerial Bus)的Micro-B式的規(guī)格的插座連接器,具備插入未圖示的插頭連接器的插入開ロ部。該連接器10具備在并列狀態(tài)下保持五個連接端子20,…,20的端子保持部30、圍繞該端子保持部30的上下左右四方并且形成插頭連接器的插入開ロ部的金屬外殼40。
以下,將相對于連接器10的金屬外殼40的插入開ロ部的插頭連接器的插入方向作為前后方向,將五個連接端子20,…,20的排列方向作為左右方向,將與這些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為上下方向進行說明。另外,上述前后方向和插頭連接器的插入方向一致,在此,將插頭連接器的插入方向下游側定義為“后”,將上游側定義為“前”。(連接端子)連接端子20是由良導體的金屬構成的平棒狀,前端部向上方折回而形成彈簧接點21。另外,連接端子20的后端部形成為向下方撓曲的大致曲柄狀,其下表面為與電路板的連接端子接觸而被焊接的接點部22。另外,在連接端子20的左右兩側面形成有突起23、24、25,通過與形成在后述的端子保持部30的狹縫35內的未圖示的凹部嵌合而將連接端子20固定在狹縫35內。另外,五個連接端子20從右側按照USB接地端子、ID端子、D+端子、D-端子、Vbus端子的順序排列。這些端子配置是根據(jù)USB規(guī)格的配置。(端子保持部)端子保持部30被金屬外殼40的內側包圍,如圖3所示,在其后端部具有固定在金屬外殼40上的立板部31,從該立板部31向前方突出設置有保持各連接端子20的突出部32。另外,該端子保持部30由絕緣體、例如絕緣性的樹脂形成。如圖I所示,在立板部31上,在上部和下部設有限制器33、34,該限制器33、34在將端子保持部30從金屬外殼40的后端側插入?yún)迹c該金屬外殼40的后端部抵接。并且,在利用這些限制器33、34制止插入的位置,通過形成在金屬外殼40的上部的固定爪49、49與立板部31的上表面嚙合而固定保持該立板部31。突出部32是在前端的各部形成有錐形的大致矩形狀,在其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并列地形成有五條狹縫35,…,35。各狹縫35貫通到立板部31的后端面,在其內部所存儲的連接端子20的接點部22在從立板部31的后端面向后方突出的狀態(tài)下被保持。插入金屬外殼40的內部的插頭連接器也是比金屬外殼40小的筒狀結構,在該筒狀結構的內表面上部具備朝向下方的五個接觸端子。并且,若將插頭連接器插入金屬外殼40,則突出部32為被插入插頭連接器的筒狀結構的內側的狀態(tài),插頭連接器的五個接觸端子分別與從突出部32的上表面突出的各連接端子20的彈簧接點21接觸,形成為互相電連接的連接狀態(tài)。(金屬外殼)金屬外殼40通過從良導體的金屬的一張板進行局部的切除、軋制、折彎加工而形成各部。該金屬外殼40是截面為大致長方形狀的筒狀體,具備上表面部41、左右的側面部42,42和底面部43,包圍端子保持部30及各連接端子20的大致整體。在金屬外殼40的上表面部41的中央部和其左右兩側利用大致コ字狀的切ロ形成舌片狀的板彈簧44、45、45。這些各板彈簧44、45其前端部向下方撓曲,能夠以壓接在插入金屬外殼40的內部的插頭連接器而使插頭連接器無法容易地拔出的方式進行保持。在金屬外殼40的右側的側面部42上形成有兩個板狀腳部46、47,該兩個板狀腳部 46,47以從該側面部42撓曲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狀態(tài)立起,并向外側(更右側)延伸。一方的板狀腳部46位于金屬外殼40的側面部42的后端(以下,為了區(qū)別該板狀腳部46而稱為“后側的板狀腳部”),另一方的板狀腳部47位于側面部42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間(以下,為了區(qū)別該板狀腳部47而稱為“前側的板狀腳部”)。 另外,在左側的側面部42上同樣地也形成有向外側(更左側)延伸的前側和后側的板狀腳部46、47,但因為這些除了與右側的側面部42的延伸方向相反這一點外是相同的結構,因此主要對右側的側面部42的前側和后側的板狀腳部46、47進行說明。圖4 (A)是將連接器10安裝在電路板K上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4 (B)是其主視圖。連接器10以在電路板K的端緣部利用與金屬外殼40的平面形狀對應的形狀切割的切ロ部Kl嵌合的方式安裝。此時,連接器10以金屬外殼40的底面部43的底面高度為比電路板K的下表面的高度低的位置的方式安裝,采用所謂的中央安裝方式。S卩,連接器10與以載置狀態(tài)安裝在電路板K的上表面的場合相比,以向下方?jīng)]入的方式設置。由此,連接器10不會從安裝后的電路板K突出,實現(xiàn)部件安裝后的電路板K的薄型化。設置在金屬外殼40的側面部42上的前后的板狀腳部46、47的任ー個的下表面都位于比金屬外殼40的底面43高的位置,在利用中央安裝方式的安裝時,以前后的板狀腳部46,47的前端部的下表面與電路板K的上表面為相同的高度的方式進行安裝。S卩,由此,金屬外殼40的上表面41比電路板K的上表面高,底面部43比電路板K的下表面低。另外,前后的板狀腳部46、47相對于形成在電路板K的上表面的電路板側端子Pl、P2分別進行焊接。另外,這些電路板側端子P1、P2是SMT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端子。此時,可以將電路板端子Pl和電路板側端子P2的任一方或雙方連接在地面上,將金屬外殼40作為用于接地連接的端子而利用。在該連接器10中,在金屬外殼40的左右側面的后端和比其靠前側設置板狀腳部46、47,進行與電路板K的焊接。另外,如圖4 (A)所示,各連接端子20的接點部22也焊接在電路板K的各個連接端子P3上,但這主要以用于通電、信號的收受的電連接為目的,連接器10相對于電路板K的安裝強度主要由左右的板狀腳部46、47和各電路板側端子PI、P2的接合強度決定。并且,該連接器10的金屬外殼40前端部開ロ,形成插頭連接器的插入開ロ部。因此,在插頭連接器插入連接器10時,金屬外殼40的后端部側為支點,前端部為力點,位于中間的前側的板狀腳部47為作用點而施加負荷。因此,因為比后側的板狀腳部46靠前側的板狀腳部47承受較大的剝離負荷,因此需要專門對前側的板狀腳部47實施相對于剝離負荷的加固對策。首先,后側的板狀腳部46從右側的側面部42側的基端部向垂直下方延伸,在中途向水平方向彎曲,并向右方延伸。另外,左側的側面部42的后側的板狀腳部46向左方延伸。并且,在后側的板狀腳部46,從基端部到延伸方向前端部其前后方向的寬度均勻地形成,與電路板側端子Pl接觸的板狀腳部46的焊接面大致為長方形狀。如上所述,后側的板狀腳部46與前側相比,由于剝離負荷小,因此焊接面的形狀即使為加工エ序少的簡單的形狀,也能夠確保耐久性。接著,對前側的板狀腳部47進行說明。圖5是從下方觀察前側的板狀腳部47的 放大仰視圖。在圖5中,利用雙點劃線表示電路板側端子P2。在前側的板狀腳部47的下表面,被電路板側端子P2包圍的范圍為焊接面。前側的板狀腳部47具備從右側的側面部42側的基端部到延伸方向前端部前后方向的寬度是一定的第一延伸部471 ;在電路板側端子P2的范圍內,從第一延伸部471的前側端緣部474與該第一延伸部471正交而朝向前方(插頭連接器的插入方向上游側)延伸的第二延伸部472及第三延伸部473。S卩,前側的板狀腳部47的焊接面為具有下述部位的形狀與第一延伸部471的下表面為相同形狀的使前后方向的寬度一定且向右側延伸的基部SI ;與第二及第三延伸部472,473的下表面為相同形狀,從基部SI的前側端緣部與該基部SI正交地朝向前方(插頭連接器的插入方向上游側)延伸的兩個正交延伸部S2、S3。另外,設在左側的側面部42上的前側的板狀腳部47除了第一延伸部471及基部SI向左側延伸這一點外,與上述板狀腳部47為相同結構。(前側的板狀腳部的結構上的效果)接著,一邊與比較例進行比較ー邊對上述結構的板狀腳部47的剝離強度的提高效果進行說明。圖6表示在將具有只有與上述金屬外殼40的前側的板狀腳部結構不同的板狀腳部200的比較例的金屬外殼40和具備上述板狀腳部47的金屬外殼40分別對前后的板狀腳部進行軟釬焊,并在上方相對于金屬外殼40的前端部側施加負荷的場合,各個板狀腳部的應カ分布,圖6 (A)表不比較例的板狀腳部200的應カ分布,圖6 (B)表不板狀腳部47的應カ分布。比較例的板狀腳部200從基端部到前端部前后方向寬度是一定的,在前后方向的中間形成有貫通表里的長孔201。在進行焊接的場合,焊錫也從焊接面的外緣部附著在側面?zhèn)壬隙玫絼冸x強度,因此焊接面的外形線的長度長而能夠得到剝離強度。在比較例的板狀腳部200中,通過形成長孔201,能夠得到與板狀腳部47相同程度的外形線,實現(xiàn)比較條件的均一化。如上所述,若從前側在上方承受負荷,則任ー個板狀腳部也從側面部42沿板狀腳部的前側的端緣部向右側傳遞剝離負荷。在比較例的板狀腳部200的場合,因為其前側的端緣部202從基端部到前端部形成為一直線,因此圖6 (A)呈現(xiàn)出直到更接近前端部的位置均產生較高的應力。另ー方面,板狀腳部47從其基端部沿前側的端緣部474向右側傳遞剝離負荷,但由于在端緣部474的中途形成有向前方延伸的第二延伸部472,因此阻止剝離負荷的傳遞。另外,由于應カ從金屬外殼40的前端部施加,因此能容易地進行向后方的傳遞,但抑制向前方的應カ的傳遞。因此,也抑制從前側的端緣部474沿第二延伸部472向前方的剝離應力的傳遞。因此,在板狀腳部47的場合,在圖6 (B)中呈現(xiàn)出較高的應カ只到達更遠離前端部的位置。這樣,在前側的板狀腳部47,由于是具有其焊接面沿板狀腳部47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基部SI、和與該基部SI正交且向前方延伸的正交延伸部S2、S3的形狀,因此如上所述,金屬外殼40能夠有效地抑制例如由插頭連接器的插入作業(yè)等產生的負荷、尤其由作用在剝離上的向上方的負荷引起的應カ的傳遞,由此,即使在反復的插頭插入使用中,也能相對于長期間或多次的插入次數(shù),防止板狀腳部47的剝離,得到較高的耐久性。另外,由于板狀腳部47沿其延伸方向具備多個(在該例子中為兩個)由延伸部472,473產生的正交延伸部S2、S3,因此下ー個正交延伸部S3進ー步降低超過正交延伸部 S2而傳遞的剝離應力,能夠階段性地降低剝離應カ的傳遞。另外,由于多個正交延伸部S2、S3排列,因此即使ー個產生剝離,下ー個也能夠防止剝離,能夠在更長期間內或相對于更多的插入次數(shù)防止板狀腳部47的剝離,能夠進ー步實現(xiàn)耐久性的提高。另外,圖7和圖8分別表不板狀腳部47和板狀腳部200的焊錫的附著狀態(tài)。板狀腳部47在第二延伸部472和第三延伸部473之間形成有凹狀的切ロ,因為板狀腳部200形成有長孔201,因此任ー個都能夠更長地確保焊接面的外形線,能夠實現(xiàn)剝離強度的提高。但是,板狀腳部47的凹狀部是其開ロ側向ー側敞開的形狀,因此如圖7 (B)所示,不僅是焊接面,焊錫H還流入凹狀部的內側,焊錫H附著到側面上部。由此,能夠更有效地實現(xiàn)剝離強度的提高。另ー方面,因為板狀腳部200的場合是封閉了長孔201的區(qū)域,因此焊錫H沒有流入,如圖8 (B)所示,焊錫沒有附著到長孔201的側面上部,這一點成為產生剝離強度的下降的結構。(板狀腳部的其他形狀例)以下對實施了剝離負荷的耐久結構的板狀腳部的形狀表示其他例子。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對板狀腳部的平面形狀進行說明,但以該平面形狀和焊接面的形狀一致為前提。如圖9 (A)及圖9 (B)所示的板狀腳部47A、47B,與上述的板狀腳部47是相同形狀,另外,也可以為在其端緣部、例如在側端部或后端部添加凹狀部481、482的形狀。由此,延長外形線,進ー步增強剝離強度。另外,如圖9(C)所示的板狀腳部47C那樣,為除了與上述的板狀腳部47相同地在向前方延伸的第二、第三延伸部472、473之外,還可以添加第四延伸部483的形狀。由此,能進ー步提高剝離強度的耐久性。另外,如圖10 (A)及圖10 (B)所示的板狀腳部47D、47E那樣,與上述的板狀腳部47是相同形狀,另外,也可以為在其后端部側添加向后方延伸的第五、第六延伸部484、485的形狀。與板狀腳部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延伸部的向前方延伸的場合能夠更有效地抑制在金屬外殼40的前端部側承受的剝離負荷的傳遞,但只要是與板狀腳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即使是向后方延伸的第五、第六延伸部484、485,也能抑制剝離負荷的傳遞。 另外,在上述的板狀腳部47,第一延伸部471在從其基端部到第二延伸部472的期間可以使前后方向寬度更寬地形成。即,如圖11 (A) (C)所示的板狀腳部47F、47G、47H那樣,可以為第一延伸部471從基端部到第二延伸部472的跟前為前后寬度寬的形狀,在第ニ延伸部472的跟前由于凹狀部使前后方向的寬度形成得窄,然后朝向前方使第二延伸部472延伸的形狀。即使為該形狀的場合,也能得到與上述的板狀腳部47大致相同的效果。另外,如板狀腳部47G、47H那樣,可以為在側端部或后端部添加凹狀部481、482的形狀。
圖12是表示利用軟釬焊將圖11 (A)的板狀腳部47F固定在電路板上,相對于金屬外殼40的前端部側在上方施加負荷的場合的板狀腳部47F的應カ分布。板狀腳部47F從其基端部沿前側的端緣部474向右方傳遞剝離負荷,是第一延伸部471從基端部到第二延伸部472的跟前在為前后寬度寬的形狀,在第二延伸部472的跟前由于凹狀部上使前后方向的寬度形成得窄之后,向前方使第二延伸部472延伸的形狀,因此圖12顯現(xiàn)出阻止剝離負荷傳遞到比凹狀部位于前端的第二延伸部472。另外,如板狀腳部47F、47G、47H那樣,在使第一延伸部471寬度寬的場合,如圖13(A) (C)所示,可以在其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沿左右方向的長孔486。該長孔486在由于熱伸縮等在板狀腳部47F、47G、47H的焊接面和金屬外殼40之間產生前后的撓曲等的場合,能使第一延伸部471更容易撓曲而防止由于殘留應カ的產生引起的剝離強度的下降。另外,就板狀腳部的剝離負荷的耐久結構中,在上述的各板狀腳部的例子中,只表示任一個都使焊接面的形狀和板狀腳部的在俯視中的形狀一致的例子,但焊接面的形狀和板狀腳部的在俯視中的形狀一致不是必須的要素。S卩,在上述的板狀腳部47中,通過將第二延伸部472和第三延伸部473之間切除為凹狀而形成第二延伸部472和第三延伸部473,在焊接面上形成正交延伸部S2、S3。相對于此,如圖14 (A)所示的板狀腳部471那樣,通過不進行凹狀的切除地利用軋制加工,向上方形成凹狀的凹坑487,如圖14 (B)所示,板狀腳部的俯視的形狀在該狀態(tài)下能在焊接面上形成正交延伸部S2、S3。該結構的板狀腳部471也能得到與上述的板狀腳部471相同的效果。(其他)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電子部件示例了 USB連接器,但利用上述板狀腳部的電路板安裝結構能應用于其他所謂的連接器。另外,未限定于連接器,即使具備形成供任何對象物插入的插入開ロ部的金屬外殼的其他電子部件、例如讀卡機或卡片插槽也能應用利用上述板狀腳部的電路板安裝結構。例如在圖15中,示例將利用上述板狀腳部的電路板安裝結構應用于作為電子部件的電源用連接器IOJ的場合。該連接器IOJ是安裝在電子設備所內置的電路板上的電源供給用連接器,與上述連接器10相同,利用中央安裝方式在電路板的邊緣部進行焊接。并且,該連接器IOJ與連接器10相同,具備在并列狀態(tài)下保持兩端子的電源用端子20J、20J的端子保持部30J、和圍繞該端子保持部30J的上下左右的四方并且形成供電用插頭連接器的插入開口部的金屬外殼40J0另外,電源用端子20J、20J也向端子保持部30J的后端部側突出而焊接在電路板上,金屬外殼40J也具備與板狀腳部46、47相同結構的板狀腳部46J、47J這一點與連接器10相同。并且,該電源用連接器IOJ進行供電用插頭連接器的插拔,板狀腳部47J與板狀腳部47相同,能夠防止剝離,得到較高的耐久性。另外,就后側的板狀腳部46而言,未特別地實施剝離負荷的耐久結構,但當然也可以設置與前側的板狀腳部47相同的結構。另外,在金屬外殼40的一側的側面部42上只設置前后兩個板狀腳部,但也可以在 前后方向上設置更多的板狀腳部。在該場合,期望至少在最前位置的板狀腳部實施與板狀腳部47相同的剝離負荷的耐久結構,也可以對更多的板狀腳部實施剝離負荷的耐久結構。另外,各板狀腳部46、47與金屬外殼40 —體地形成,但也可以使各板狀腳部46、47與金屬外殼40為不同部件,利用焊接、粘接等在金屬外殼40的側面部實施后續(xù)加工。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子部件,其特征在干, 具備保持多個端子的端子保持部;以及 金屬外殼,該金屬外殼在其內側具有上述端子保持部,并且形成插入與上述端子的連接對象物的插入開ロ部, 在上述金屬外殼的側面部形成用于利用焊接將上述金屬外殼固定在電路板上的板狀腳部, 上述板狀腳部從上述金屬外殼的側面向外側延伸,并且將其延伸端部的焊接面的形狀做成具有下述部位的形狀 沿上述延伸方向延伸的基部;以及從上述基部的側邊部與該基部正交并沿上述插入開ロ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正交延伸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子部件,其特征在干, 該電子部件通過與根據(jù)上述金屬外殼的外部形狀形成的電路板的切ロ部嵌合而固定在該電路板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電子部件,其特征在干, 在上述金屬外殼的側面部上沿上述插入方向形成有多個用于利用焊接將上述金屬外殼固定在電路板上的板狀腳部, 就上述多個板狀腳部內的、至少成為上述插入方向最上游側的板狀腳部而言,將上述焊接面的形狀做成具有上述基部和上述正交延伸部的形狀。
4.根據(jù)權利要求I 3任一項所述的電子部件,其特征在干, 上述板狀腳部的焊接面的正交延伸部是從上述基部向上述插入開ロ部的插入方向上游側延伸的形狀。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子部件,提高電子部件相對于電路板的剝離負荷的耐久性。該電子部件具備保持多個端子(20)的端子保持部、以及金屬外殼(40),該金屬外殼(40)在其內側具有端子保持部,并且形成插入與端子的連接對象物的插入開口部,在金屬外殼的側面部(42)上形成用于利用焊接將金屬外殼固定在電路板上的板狀腳部(47),板狀腳部從金屬外殼的側面向外側延伸,并且將其延伸端部的焊接面的形狀做成具有下述部位的形狀沿延伸方向延伸的基部(S1);以及從基部的側邊部與該基部正交并沿插入開口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正交延伸部(S2、S3)。
文檔編號H01R13/516GK102780101SQ20121013755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6日
發(fā)明者武田正吾, 筒井敬貴, 貴船哲也 申請人:三美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