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連接器。
背景技術:
日本未審專利公開No. 2002-110289公開一種連接器,在所述連接器中,單體橡膠塞被外殼的后表面和保持件的前表面夾在中間,所述外殼包括多個端子容納室,所述保持件被設置在外殼后方。采用一種結構作為保持裝配有所述外殼的保持件的裝置,所述結構用于將從所述外殼的后表面向后突起并且穿過單體橡膠塞的鎖定突起與在所述保持件的前表面中開口的鎖定孔接合。如果這樣使用鎖定結構,所述鎖定結構用于將穿過所述單體·橡膠塞的鎖定突起與鎖定孔接合,則單體橡膠塞能夠在其外周緣表面暴露的情況下被安裝。在日本未審專利公開No. 2002-110289所披露的連接器中,在所述鎖定突起和鎖定孔接合的過程中,鎖定突起在與其突起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彈性地變形。示出在圖9至12中的結構被認為是一種用于將鎖定突起和鎖定孔接合而不使鎖定突起彈性地變形的鎖定結構。如圖9所示,外殼100形成有從其后表面突起并且穿過單體橡膠塞101的鎖定突起102,并且在與鎖定突起102的突起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起的鎖定突起103形成在每個鎖定突起102的突起端部處。另一方面,如圖11和12所示,保持件104形成有彈性接收部106,所述彈性接收部106在與鎖定突起102的突起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橫越在鎖定孔105中并且具有被支撐在鎖定孔105的內(nèi)表面上的相反端。在保持件104安裝到外殼100的過程中,當鎖定突起102插入到鎖定孔105中時,由于與鎖定突起103干涉,所以彈性接收部106在遠離鎖定突起103的方向上彈性地變形,如圖12所示。當保持件104被適當?shù)匮b配時,彈性接收部106彈性地恢復成與鎖定突起103接合如圖11所示,并且保持件104和外殼100通過該鎖定動作而鎖定在裝配狀態(tài)下。在以上鎖定結構中,彈性接收部106的相反端部分用作被聯(lián)接到鎖定孔105的內(nèi)表面的聯(lián)接部分107。當彈性接收部106彈性地變形時,聯(lián)接部分107變形到大的程度,如圖12所示。因而,壓力集中在聯(lián)接部分107上并且可能發(fā)生不適當?shù)淖冃位蛑T如裂紋的損壞。如果發(fā)生聯(lián)接部分107的不適當?shù)淖冃?、損壞等等,則降低了通過彈性接收部106和鎖定突起102的接合的鎖定功能的可靠性。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鑒于以上情形而完成,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鎖定功能方面具有極好可靠性的連接器。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獨立權利要求的特征解決該目的。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是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連接器,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包括至少一個端子容納室;至少一個連接器形成構件,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將與所述外殼裝配;至少一個鎖定突起,所述鎖定突起形成為從所述外殼和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中的任一個突起;至少一個鎖定孔,所述鎖定孔形成在所述外殼和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中的另一個中,并且能夠使所述鎖定突起至少部分地插入;至少一個可彈性變形的彈性接收部,所述可彈性變形的彈性接收部被布置成橫越所述鎖定孔的開口區(qū)域,并且在位于縱向方向上的大體相反端上的聯(lián)接部分處聯(lián)接到所述鎖定孔的內(nèi)表面;至少一個止動部,所述止動部呈沿著彈性接收部的縱向方向大體從所述鎖定突起突起的肋形,并且被構造成擠壓所述彈性接收部,以在裝配所述外殼和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的過程中使所述彈性接收部彈性地彎曲和變形;以及一個或更多個退避邊緣部分,所述退避邊緣部分沿縱向方向形成在所述止動部上,并且傾斜于不發(fā)生彈性變形的所述彈性接收部的縱向方向,并且所述退避邊緣部分被布置成大體面向所述聯(lián)接部分。如果退避邊緣部分沒有形成在所述止動部的突起邊緣部分上,則在彈性接收部彎曲和變形到最大程度時,突起端邊緣的相反端接觸彈性接收部。與此相反,如果退避邊緣部分形成在所述突起邊緣部分的相反端上,則在彈性接收部彎曲和變形到最大程度時,退避邊緣部分接觸彈性接收部。因此,通過彈性接收部和鎖定突起的接合的鎖定功能具有極好的可靠性。 根據(jù)具體的實施例,多個退避邊緣部分在縱向方向上形成在所述止動部的突起邊緣部分的相反端上。退避邊緣部分可以在比突起邊緣部分的相反端靠近中心的位置處接觸彈性接收部。因而,在退避邊緣部分與彈性接收部的兩個橫向(左和右)接觸位置之間的間距要比當退避邊緣部分未形成時在突起邊緣部分的兩個接觸位置(即突起端邊緣的相反端)之間的間距(即止動部的最大寬度)窄。因為在突起邊緣部分與彈性接收部的兩個接觸位置之間的間距變得更窄,所以減小彈性接收部的彈性變形量和/或減小產(chǎn)生在聯(lián)接部分上在彈性接收部的相反端上的壓力。因而,能夠進一步防止聯(lián)接部分的不適當?shù)淖冃?、損壞等等。因此,通過彈性接收部和鎖定突起的接合的鎖定功能具有極好的可靠性。根據(jù)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提供一種連接器,所述連接器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包括端子容納室;連接器形成構件,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將與所述外殼裝配;鎖定突起,所述鎖定突起形成為從所述外殼和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中的任一個突起;鎖定孔,所述鎖定孔形成在所述外殼和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中的另一個中,并且能夠使所述鎖定突起插入;可彈性變形的彈性接收部,所述可彈性變形的彈性接收部被布置成橫越所述鎖定孔的開口區(qū)域,并且在位于縱向方向上的大體相反端上的聯(lián)接部分處聯(lián)接到所述鎖定孔的內(nèi)表面;止動部,所述止動部呈沿著彈性接收部的縱向方向從所述鎖定突起突起的肋形,并且被構造成擠壓所述彈性接收部,以在裝配所述外殼和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的過程中使所述彈性接收部彈性地彎曲和變形;以及退避邊緣部分,所述退避邊緣部分沿著縱向方向形成在所述止動部的突起邊緣部分的相反端上,并且傾斜于不發(fā)生彈性變形的所述彈性接收部的縱向方向,并且所述退避邊緣部分被布置成大體面向所述聯(lián)接部分。如果退避邊緣部分沒有形成在所述止動部的突起邊緣部分上,則在彈性接收部彎曲和變形到最大程度時,突起端邊緣的相反端接觸彈性接收部。與此相反,如果退避邊緣部分形成在所述突起邊緣部分的相反端上,則在彈性接收部彎曲和變形到最大程度時,退避邊緣部分接觸彈性接收部。退避邊緣部分在比突起邊緣部分的相反端靠近中心的位置處接觸彈性接收部。因而,在退避邊緣部分與彈性接收部的左右兩個接觸位置之間的間距比當退避邊緣部分未形成時在突起邊緣部分的兩個接觸位置(即突起端邊緣的相反端)之間的間距(即止動部的最大寬度)窄。因為在突起邊緣部分與彈性接收部的兩個接觸位置之間的間距變窄,所以減小彈性接收部的彈性變形量并且減小產(chǎn)生在聯(lián)接部分上在彈性接收部的相反端上的壓力。因而,防止聯(lián)接部分的不適當?shù)淖冃?、損壞等等。因此,通過彈性接收部和鎖定突起的接合的鎖定功能具有極好的可靠性。具體地,還設置一個或更多個切口部,用于局部地減小彈性接收部在聯(lián)接部分處的寬度。因為彈性接收部的寬度在聯(lián)接部分處局部地減小,所以在彈性接收部彈性地變形時產(chǎn)生的壓力減小。這可靠地防止在聯(lián)接部分處 的不適當?shù)淖冃?、損壞等等并且改善鎖定功能的可靠性。此外具體地,通過切割兩個翹曲邊緣部分中凹陷地彎曲和變形的翹曲邊緣部分形成切口部,所述兩個翹曲邊緣部分大體沿著所述彈性接收部的縱向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彈性接收部彈性地變形時彎曲和變形。當由在聯(lián)接部分處壓力增加而導致的不適當?shù)淖冃魏蛽p壞的形成時,由于拉伸載荷的動作在翹曲邊緣部分上時常出現(xiàn)裂紋,所述翹曲邊緣部分在彎曲和變形的兩個翹曲邊緣部分中凹陷地彎曲和變形??紤]到這點,在本發(fā)明中,使凹陷地彎曲和變形的翹曲邊緣部分凹進。因此,能夠有效地防止在聯(lián)接部分處的不適當?shù)淖冃魏蛽p壞。此外具體地,在所述退避邊緣部分與所述彈性接收部的接觸位置之間的間距比所述止動部的最大寬度窄。此外具體地,所述退避邊緣部分是大體弓形的或彎曲的或圓形的。此外具體地,所述退避邊緣部分布置在比所述鎖定突起的凹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上的所述聯(lián)接部分更靠近中心的位置處。此外具體地,所述連接器還包括彈性件,所述彈性件保持與所述外殼的接觸,其中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適合于保持所述彈性件由此將所述彈性件至少部分地夾持在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和所述外殼之間。此外具體地,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形成有對應于所述端子容納室的至少一個插入孔。本發(fā)明的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優(yōu)點將在理解優(yōu)選實施例和附圖的以下詳細描述而變得更為清楚。需要明白的是,即使實施例被單獨地描述,其單個特征也可以組合到另外的實施例。
圖1是根據(jù)一個實施例的連接器的后視圖,圖2是示出彈性接收部彈性地變形的狀態(tài)的后視圖,圖3是保持件的后視圖,圖4是連接器的截面圖,圖5是圖1的局部放大的后視圖,圖6是圖2的局部放大的后視圖,
圖7是示出鎖定孔和彈性接收部的形狀的放大的后視圖,圖8是示出鎖定突起的形狀的放大的后視圖,圖9是常規(guī)連接器的截面圖,圖10是常規(guī)連接器的后視圖,圖11是圖10的局部放大的后視圖,以及圖12是常規(guī)連接器的局部放大的后視圖,示出彈性接收部彈性地變形的狀態(tài)。參考符號
A 連接器10 外殼11端子容納室12鎖定突起15止動部16止動部的突起邊緣部分18退避邊緣部分30保持件(連接器形成構件)32鎖定孔35彈性接收部36聯(lián)接部分39凹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凹陷地彎曲并且變形的翹曲邊緣部分)40凸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翹曲邊緣部分)41 切口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在下文中,參考圖1至8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如圖4所示,該實施例的連接器A包括外殼10,所述外殼10例如由合成樹脂制成,并且包括一個或更多個、具體地多個端子容納室11 ;彈性件(具體地單體橡膠塞)20,所述彈性件(具體地單體橡膠塞)20被設置成與外殼10的后表面保持接觸;保持件(具體地連接器形成構件)30,所述保持件(具體地連接器形成構件)30例如由合成樹脂制成,并且適合于通過大體從前后側將彈性件(具體地單體橡膠塞)20至少部分地夾持在保持件30和外殼10的后表面之間而保持彈性件(具體地單體橡膠塞)20 ;以及一個或更多個已知形式的端子接頭(未示出)。下面,帶有匹配連接器(未示出)的連接側稱為前方或前側。外殼10形成有一個或更多個、具體地成對上下對稱的鎖定突起12,所述鎖定突起12大體從外殼10的后表面向后突起。彈性件(具體地單體橡膠塞)20形成有一個或更多個、具體為多個密封孔21和一個或更多個、具體為成對上下對稱的通孔22,如圖1和2所示,所述多個密封孔21形成為通孔,且具體地大體對應于各個端子容納室11,如圖4所示,所述成對通孔22用于允許鎖定突起12穿入。如圖1至3所示,保持件30形成有一個或更多個、具體地多個插入孔31和一個或更多個、具體地成對上下對稱的鎖定孔32,所述多個插入孔31形成為通孔,并且具體地大體對應于各個端子容納室11和/或密封孔21,所述鎖定孔對32具體地大體形成為通孔,鎖定突起12能夠與該通孔接合。如圖4所示,在外殼10、彈性件(具體地單體橡膠塞)20和保持件30被裝配的狀態(tài)下,鎖定突起12與鎖定孔32接合,由此保持件30與外殼10被鎖定在裝配狀態(tài)下,并且彈性件(具體地單體橡膠塞)20被保持在裝配狀態(tài)下。因為該實施例的連接器A采用用于將穿過單體橡膠塞20的鎖定突起12與鎖定孔30鎖定的鎖定結構,所以彈性件(具體地單體橡膠塞)20的外周緣表面被保持為與匹配連接器(未示出)的配合管部分的內(nèi)周緣表面緊密接觸,或能夠被保持成與匹配連接器(未示出)的配合管部分的內(nèi)周緣表面緊密接觸,該實施例的連接器A能夠連接到所述匹配連接器(未示出)。接下來,描述鎖定突起12的詳細形式。注意,因為鎖定突起對12具體地上下對稱,所以下面描述被布置在下側處的鎖定突起12,而不描述被布置在上側處的鎖定突起12。
如圖4所示,鎖定突起12由貫通部13和鎖定部14組成,或包括貫通部13和鎖定部14,所述貫通部13以流體密封或液體密封的方式貫通彈性件(具體地單體橡膠塞)20的通孔22,所述鎖定部14大體從所述貫通部13向后延伸和/或能夠被至少部分地插入到鎖定孔32中。如圖5、6和8所示,鎖定部14的后部形狀(在平行于突起方向上從外殼10觀察到的形狀)具體地為大體橫向較長的矩形,在所述鎖定部14中,寬度尺寸(在水平方向HD上的尺寸)大于垂直尺寸(高度)。止動部15形成在鎖定突起12的突起端部分(后端部分)處,且止動部15形成為沿著水平方向HD突起的長肋。止動部15具體地大體在整個寬度上從鎖定部14的橫向表面或下表面橫向地或向下地(在與外殼10的裝配方向呈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的方向、優(yōu)選地大體與外殼10的裝配方向正交的方向)突起,和/或止動部15的后表面具體地相對于鎖定突起12插入到鎖定孔32中的方向ID傾斜。止動部15的前表面與鎖定突起12插入到鎖定孔32中的方向ID呈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優(yōu)選地大體與鎖定突起12插入到鎖定孔32中的方向ID垂直。止動部15的突起邊緣部分16 (下端邊緣)的、除了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兩者外的寬闊范圍具體地用作筆直邊緣部分17,所述筆直邊緣部分17大體筆直地水平地延伸。鎖定部14的下表面和筆直邊緣部分17之間的高度差(即止動部15的形成筆直邊緣部分17的區(qū)域從鎖定部14的橫向或下表面的突起距離)具體地在筆直邊緣部分17的整個寬度上大體不變。接下來,描述鎖定孔32的詳細形式。注意,因為成對鎖定孔32具體地上下對稱,所以下面描述布置在下側處的鎖定孔32,而不描述布置在上側處的鎖定孔32。如圖5至7所示,鎖定孔32 (的開口區(qū)域)形成為定位區(qū)域33具體地大體具有橫向較長的矩形,和/或鎖定部14能夠至少部分地緊密配合到所述定位區(qū)域33中;鎖定區(qū)域34具體地大體具有橫向較長的矩形,和/或被布置在所述定位區(qū)域33下方,以便連通、大體豎直地連通所述定位區(qū)域33。鎖定區(qū)域34的寬度具體地大于定位區(qū)域33的寬度,并且鎖定區(qū)域34的兩個橫向(左和右)端部在寬度方向WD上從定位區(qū)域33的兩個橫向(左和右)端部向外突起。此外,定位區(qū)域33的開口在保持件30的前后表面上具體地大體具有相同的形狀和/或相同的尺寸。鎖定區(qū)域34在保持件30的前表面上的開口寬度具體地大體等于鎖定區(qū)域34在保持件30的后表面上的開口寬度。然而,鎖定區(qū)域34的垂直開口范圍具體地在保持件30的前表面(靠近外殼10的表面)上比在保持件30的后表面上更向下地延伸。即,如圖4所示,在鎖定孔32的下側(下表面)處的內(nèi)表面的前側比其后側低一個臺階,所述臺階形成在前側和后側之間。如圖5至7所示,在橫向方向(與鎖定突起12插入到鎖定孔32中的方向ID和止動部15從鎖定突起12的突起方向兩者相交叉的方向)上被布置成橫越鎖定區(qū)域34的(具體地大體長而窄的)彈性接收部35形成在鎖定孔32中,或形成在鎖定孔32處。在彈性接收部35的縱向方向LD (寬度方向W))的大體相反的端部上的聯(lián)接部分36處,彈性接收部35具體地聯(lián)接到鎖定區(qū)域34的兩個橫向(左和右)內(nèi)側表面。彈性接收部35的、除了在相反端上的聯(lián)接部分36外的部分具體地用作變形部分37。S卩,聯(lián)接部分36和變形部分37組成或形成彈性接收部35的一部分。此外,變形部分37的上表面具體地與鎖定突起12插入到鎖定孔32中的方向ID呈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優(yōu)選地與鎖定突起12插入到鎖定 孔32中的方向ID大體呈直角。彈性接收部35被形成為使得變形部分37可彈性地變形成向下地或向外地(與鎖定突起12插入到鎖定孔32中的方向ID交叉的方向)彎曲。彈性接收部35在鎖定區(qū)域34中被布置在前端側面。如圖4至7所示,鎖定區(qū)域34的在彈性接收部35下方的空間具體地用作變形空間38,所述變形空間38用于許可彈性接收部35的彎曲變形,以向下地突起。如圖5至7所示,彈性接收部35的上表面(位于定位區(qū)域33中并且大體面向鎖定部14的表面)具體地用作凹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39,所述凹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39大體沿著縱向方向LD在彈性接收部35的大體整個長度上延伸,和/或具體地在彈性接收部35彈性地變形時凹陷地彎曲和變形。另一方面,彈性接收部35的下表面具體地用作凸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40,所述凸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40大體沿著縱向方向LD在彈性接收部35的大體整個長度上延伸,和/或具體地在彈性接收部35彈性地變形時凸起地彎曲和變形。在彈性接收部35未彈性地變形的狀態(tài)下,凹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39和/或凸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40兩者具體為大體水平且平坦的表面。在將保持件30與外殼10裝配的過程中,彈性件(具體地單體橡膠塞)20具體地大體從后方被安裝在其中,鎖定部14至少部分地插入到鎖定孔32中和/或止動部15與彈性接收部35接觸。此后,隨著裝配保持件30的進行,止動部15擠壓彈性接收部35,因此彈性接收部35彎曲和變形。這時,彈性接收部35具體地彎曲和變形為在遠離鎖定部14的方向上在下鎖定孔32中(向下地或向外地)突起,并且彈性接收部35彎曲和變形成在上鎖定孔32中向上地或向外地突起。隨著裝配保持件30的進行并且止動部15的突起邊緣部分16接觸彈性接收部35,如圖6所示,彈性接收部35彈性地變形到最大程度(即翹曲邊緣部分的曲率半徑是最小的)。當保持件30到達適當?shù)难b配位置時,止動部15通過彈性接收部35,如圖4所示,因此彈性接收部35由于其彈性恢復力而至少部分地彈性地恢復。因為彈性接收部35具體地從前方這樣與(接觸或大致面向)止動部15接合,如圖4和5所示,所以保持件30通過該鎖定動作而被鎖定在裝配狀態(tài)下。在該實施例的鎖定結構中,彈性接收部35的相反的端部具體地用作聯(lián)接部分36,所述聯(lián)接部分36被聯(lián)接到鎖定孔32的內(nèi)表面。當彈性接收部35彈性地變形時,變形部分37也彎曲和變形,如圖6所示。聯(lián)接部分36的變形量和壓力比變形部分37的變形量和壓力大。由于該應力集中,聯(lián)接部分36可能經(jīng)歷不適當?shù)淖冃位蛑T如裂縫的損壞。如果聯(lián)接部分36不適當?shù)淖冃位驌p壞,則通過彈性接收部35與鎖定突起12的接合的鎖定功能的可靠性降低了。因而,在該實施例中在鎖定突起12和鎖定孔32 (彈性接收部35)處具體地設置克服此的措施。這在下面詳細地描述。在裝配保持件30的過程中,當彈性接收部35彈性地變形到最大程度時,止動部15在其突起邊緣部分16的兩個橫向(左和右)端部處擠壓彈性接收部35。此外,位于彈性接收部35的大體相反端上的聯(lián)接部分36具體地在寬度方向WD上被定位在止動部15的橫向(左和右)端的外側處。需要注意的是,一個或更多個退避邊緣部分18具體地大體兩側對稱地形成在止動部15的突起邊緣部分16的兩個橫向(左和右)端部上,所述退避邊緣部分18具體地在彈性接收部35未彈性地變形時傾斜到筆直邊緣部分17(彈性接收部35的縱向方向LD),和/或被布置成當從后方(與鎖定突起12插入到鎖定孔32中的方向ID平行的方向)觀察時大體面向聯(lián)接部分36。這些退避邊緣部分18具體地大體為弓形或彎曲形或圓形,和/或被布置在比在鎖定突起12的凹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39上的聯(lián)接部分36更靠近中心的位置。所述退避邊緣部分18和筆直邊緣部分17形成止動部15的突起邊緣部分 16 (或形成止動部15的突起邊緣部分16的部分)。如果退避邊緣部分18未形成在止動部15的突起邊緣部分16上,則當彈性接收部35彎曲和變形到最大程度時,突起端邊緣的相反端接觸彈性接收部35。與此相反,如果退避邊緣部分18形成在突起邊緣部分16的相反端上,則當彈性接收部35彎曲和變形到最大程度時,退避邊緣部分18接觸彈性接收部35。退避邊緣部分18具體地大體在比突起邊緣部分16的相反端靠近中心的位置處接觸彈性接收部35。因而,在退避邊緣部分18與彈性接收部的兩個橫向(左和右)接觸位置之間的間距具體地比當退避邊緣部分18未形成時在突起邊緣部分16的兩個接觸位置(即突起端邊緣的相反端)之間的間距(即止動部15的最大寬度)窄。因為在突起邊緣部分16與彈性接收部35的兩個接觸位置之間的間距變得更窄,所以減小了彈性接收部35的彈性變形量和/或減小了產(chǎn)生在聯(lián)接部分36上在彈性接收部35的相反端上的壓力。因而,防止了聯(lián)接部分36的不適當?shù)淖冃巍p壞等等。因此,通過彈性接收部35和鎖定突起12的接合的鎖定功能具有極好的可靠性。此外,作為用于避免在聯(lián)接部分36上的應力集中的裝置,彈性接收部35特別地形成有一個或更多個切口部41,所述切口部41局部地減小彈性接收部35在聯(lián)接部分36處的寬度(在彈性接收部35由于止動部15的擠壓而彈性地變形時,大體平行于移位方向的尺寸)。此外,隨著由于在聯(lián)接部分36處的壓力增加而導致形成不適當?shù)淖冃魏蛽p壞,從而在被彎曲和變形的兩個翹曲邊緣部分39、40中,經(jīng)常在凹陷變形側的、發(fā)生凹陷彎曲和變形的翹曲邊緣部分39上出現(xiàn)由于拉伸載荷作用而引起的裂紋??紤]到這點,在沿著彈性接收部35的縱向方向延伸并且當彈性接收部35彈性變形時發(fā)生彎曲和變形的兩個翹曲邊緣部分39、40中,具體地通過切割發(fā)生凹陷彎曲和變形的凹陷變形側的翹曲邊緣部分39來形成該實施例的一個或更多個切口部41。通過以此方式特別地形成切口部41,從而彈性接收部35的寬度在聯(lián)接部分36處局部地減小。因而減小了彈性接收部35彈性變形時產(chǎn)生的壓力。這可靠地防止了聯(lián)接部分36處的不當變形、損壞等等,并且改善了鎖定功能的可靠性。另外,由于具體地通過使得發(fā)生凹陷彎曲和變形且因拉伸載荷的作用而時常破裂的凹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39凹入來形成切口部41,從而能夠有效地防止在聯(lián)接部分36處的不當?shù)淖冃?、損壞。
因此,提供一種在鎖定功能方面具有極好可靠性的連接器,連接器A包括至少一個可彈性變形的彈性接收部35,所述可彈性變形的彈性接收部35被布置成橫越被形成在保持件30 (作為具體的連接器形成構件)中的至少一個鎖定孔32的開口區(qū)域,并且在縱向方向LD上的大體相反端上的聯(lián)接部分36處聯(lián)接到所述鎖定孔32的內(nèi)表面;至少一個止動部15,所述止動部15大體呈從被形成在外殼10中的鎖定突起12突起、并沿著彈性接收部35的縱向方向的肋形,并且被構造成擠壓所述彈性接收部35,以在裝配所述外殼10和所述保持件30的過程中,使所述彈性接收部35彈性地彎曲和變形;以及一個或更多個退避邊緣部分18,所述退避邊緣部分18沿著縱向方向LD形成在所述止動部15的突起邊緣部分16(具體地大體相反端)上,并且傾斜于未發(fā)生彈性變形的所述彈性接收部35的縱向方向LD,并且被布置成大體面向所述聯(lián)接部分36。<其它實施例>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和圖示的實施例。例如,下面的實施例也包括在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中。( I)在以上實施例中,盡管退避邊緣部分呈弓形或彎曲形,但是所述退避邊緣部分可以大體筆直。(2)在以上實施例中,盡管外殼形成有一個或更多個鎖定突起,保持件形成有一個或更多個鎖定孔,但是保持件可以形成有一個或更多個鎖定突起,而外殼可以形成有一個或更多個鎖定孔。(3)在以上實施例中,盡管用于彈性接收部的變形空間只在保持件的前表面中開口,但是所述變形空間可以在保持件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兩者中都開口,或可以只在保持件的后表面中開口。(4)在以上實施例中,盡管用于減小聯(lián)接部分的寬度的切口部具體地僅形成在凹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上,所述凹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在沿著彈性接收部的縱向方向延 伸的兩個翹曲邊緣部分中凹陷地彎曲和變形,但是所述切口部可以僅形成在凸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上,或可以形成在凹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和凸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兩者上。( 5 )在以上實施例中,盡管具體地通過將翹曲邊緣部分凹入而形成所述切口部,但是所述切口部可以是貫通聯(lián)接部分的孔而不是在翹曲邊緣部分上的凹槽。(6)在以上實施例中,盡管具體地形成用于減小聯(lián)接部分的寬度的所述切口部,但是彈性接收部的寬度在整個長度上可以是不變的而不在聯(lián)接部分處形成所述切口部。(7)在以上實施例中,盡管鎖定突起對和鎖定孔對大體上下對稱,但是鎖定突起對和鎖定孔對可以不對稱。 ( 8 )在以上實施例中,盡管設置了成對鎖定突起和成對鎖定孔,但是可以設置一個鎖定突起和一個鎖定孔或可以設置三個或更多個鎖定突起和鎖定孔。(9)在以上實施例中,盡管鎖定孔具體地大體形成為在保持件的后表面中開口的通孔,但是所述鎖定孔可以形成為不在保持件的后表面中開口的封閉孔。(10)在以上實施例中,盡管外殼和保持件具體地在裝配狀態(tài)下被鎖定,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外殼和保持件的組合并且能夠應用到裝配外殼和不同于保持件(例如具有保持端子接頭的功能和檢測端子接頭的插入狀態(tài)的功能的保持器或形成在外殼中的端子各納室的前端部分的前構件) 的構件的情況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接器(A),包括 外殼(10),所述外殼(10)包括至少一個端子容納室(11); 至少一個連接器形成構件(30),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30)能夠與所述外殼(10)組裝; 至少一個鎖定突起(12),所述鎖定突起(12)形成為從所述外殼(10)和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30)中的任一個突起; 至少一個鎖定孔(32),所述鎖定孔(32)形成在所述外殼(10)和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30)中的另一個中,并且能夠使得所述鎖定突起(12)至少部分地插入; 至少一個可彈性變形的彈性接收部(35),所述彈性接收部(35)被布置成橫越所述鎖定孔(32)的開口區(qū)域,并且在位于縱向方向(LD)上的大體相反端上的聯(lián)接部分(36)處聯(lián)接到所述鎖定孔(32)的內(nèi)表面; 至少一個止動部(15),所述止動部(15)大體呈沿著彈性接收部(35)的縱向方向(LD)從所述鎖定突起(12)突起的肋狀,并且被構造成擠壓所述彈性接收部(35),以在裝配所述外殼(10)和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30)的過程中,使得所述彈性接收部(35)彈性地彎曲和變形;以及 一個或更多個退避邊緣部分(18),所述退避邊緣部分(18)沿縱向方向(LD)形成在所述止動部(15)上,并且傾斜于不發(fā)生彈性變形時的所述彈性接收部(35)的縱向方向(LD),并且所述退避邊緣部分(18)被布置成大體面向所述聯(lián)接部分(36)。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多個退避邊緣部分(18)沿縱向方向(LD)形成在所述止動部(15)的突起邊緣部分(16)的相反端上。
3.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還包括一個或更多個切口部(41),所述切口部(41)用于局部地減小所述彈性接收部(35 )在所述聯(lián)接部分(36 )處的寬度。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器,其中,在大體沿著所述彈性接收部(35)的縱向方向(LD)延伸并且在所述彈性接收部(35)彈性變形時發(fā)生彎曲和變形的兩個翹曲邊緣部分(39,40)中,通過切割發(fā)生凹陷彎曲和變形的翹曲邊緣部分(39)來形成所述切口部(41)。
5.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位于所述退避邊緣部分(18)與所述彈性接收部(35)的相接觸的接觸位置之間的間距小于所述止動部(15)的最大寬度。
6.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退避邊緣部分(18)大體呈弓形或彎曲形或圓形。
7.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退避邊緣部分(18)布置在比所述鎖定突起(12)的凹陷變形側翹曲邊緣部分(39)上的所述聯(lián)接部分(36)更靠近中心的位置。
8.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還包括彈性件(20),所述彈性件(20)被保持為與所述外殼(10)相接觸,其中,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30)適合于保持所述彈性件(20),由此將所述彈性件(20)至少部分地夾持在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30)和所述外殼(10)之間。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連接器形成構件(30)形成有對應于所述端子容納室(11)的至少一個插入孔(31)。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連接器,其具有極高可靠性的鎖定功能。連接器(A)包括可彈性變形的彈性接收部(35),其布置成橫越形成在保持件(30)中的鎖定孔(32)的開口區(qū)域,并且在縱向上在聯(lián)接部分(36)處的相反端聯(lián)接到所述鎖定孔的內(nèi)表面;止動部(15),其呈肋形,且沿著彈性接收部的縱向從形成在外殼(10)中的鎖定突起(12)突起,并且被構造成擠壓彈性接收部,以在裝配所述外殼和保持件的過程中使彈性接收部彈性彎曲和變形;以及退避邊緣部分(18),其在縱向上形成在止動部的突起邊緣部分(16)的相反端,傾斜到彈性接收部的無彈性變形的縱向,并且布置成面向聯(lián)接部分。
文檔編號H01R13/502GK103022791SQ201210359479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24日
發(fā)明者鈴木雅和, 深津幸弘 申請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