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連接器【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電連接器,包括多個連接在一起的連接模塊,連接模塊包括一個基座以及至少一組位于基座中的端子,定義相鄰的兩個連接模塊中左側的模塊為第一模塊,右側的模塊為第二模塊,在第一模塊的左右側外表面設置第一第二扣合結構,在第二模塊的左右側外表面設置第三第四扣合結構,第四與第一扣合結構呈互補,第三與第二扣合結構呈互補,當相鄰兩個連接模塊連接時,實現(xiàn)多個電源模塊或者信號模塊之間的連接,從而完成電源與信號的不同排列組合,使得電連接器的適用性更加廣泛。
【專利說明】電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連接器【技術領域】,特別是有關于一種信號模塊與電源模塊相結合并能夠根據(jù)電性需要而拓展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電子設備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占據(jù)重要的地位,而電子設備之間的連接通常依靠電連接器實現(xiàn)。隨著電子部件的向更小更快的發(fā)展趨勢,也要求電連接器能夠提供最高的密度,同時承受更大的數(shù)據(jù)吞吐量。而針對不同的電子設備,連接器的形狀與尺寸各不相同,導致各種產品的連接器互換性很差,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成本,同時浪費大量的寶貴資源。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電連接器,以期通過接插式的信號模塊和電源模塊,實現(xiàn)電連接器的擴展。
[0004]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電連接器,包括多個連接在一起的連接模塊,所述連接模塊包括一個基座以及至少一組位于所述基座中的端子,其特征是,定義相鄰的兩個連接模塊中左側的模塊為第一模塊,右側的模塊為第二模塊,在所述第一模塊的左側外表面設置第一扣合結構,所述第一模塊的右側外表面設置第二扣合結構;所述第二模塊的左側外表面設置第三扣合結構,所述第二模塊的右側外表面設置第四扣合結構;所述第四扣合結構與所述第一扣合結構呈對應契合互補形狀,所述第三扣合結構與所述第二扣合結構呈對應契合互補形狀,當所述連接模塊的第四扣合結構與第一扣合結構嚙合時,相鄰兩個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與左側外表面相互貼靠并連接在一起;當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三扣合結構與第二扣合結構嚙合時,相鄰兩個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與右側外表面相互貼靠并連接在一起。
[0005]進一步,所述連接模塊為信號模塊和/或電源模塊。
[0006]進一步,所述電連接器包括至少一個信號模塊與至少一個電源模塊相連接。
[0007]進一步,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一扣合結構與第二扣合結構呈對應契合互補形狀。
[0008]進一步,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一扣合結構包括設置在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的兩根第一導向條,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外側突出于所述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的外側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的相對側各自向第一導向條的內側形成一個第一楔形槽,所述第一楔形槽的截面為一個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邊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以及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的相對側;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二扣合結構包括凹陷設置在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的兩根第二導向條,所述兩根第二導向條的外側與所述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所述兩根第二導向條的相背側各自向第二導向條的內側形成一個第二楔形槽,所述第二楔形槽的截面為一個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邊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以及所述兩根第二導向條的相對側,所述第一楔形槽與所述第二楔形槽對應互補。
[0009]進一步,在所述第一導向條的上方設置第一定位塊,所述第一楔形槽止于所述第一定位塊。
[0010]進一步,在所述第二導向條的下方設置第二定位塊,所述第二楔形槽止于所述第二定位塊。
[0011]進一步,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一扣合結構還包括設置在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上的卡扣,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二扣合結構還包括設置在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上的卡塊,所述卡扣與所述卡塊呈對應扣合形狀。
[0012]進一步,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三扣合結構與第四扣合結構呈對應契合互補形狀。
[0013]進一步,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三扣合結構與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一扣合結構具有相同形狀,所述連接模塊的第四扣合結構與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二扣合結構具有相同形狀。
[0014]進一步,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有第二個電源模塊,所述第二個電源模塊的結構與所述電源模塊的結構相同,所述第二個電源模塊可以安裝于所述電源模塊的遠離所述信號模塊的外側表面上,或者安裝于所述信號模塊的遠離所述電源模塊的外側表面上。
[0015]進一步,所述連接模塊上的第一扣合結構與第二扣合結構的形狀相同,所述連接模塊上的第三扣合結構與第四扣合結構的形狀相同。
[0016]進一步,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一扣合結構包括設置在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的兩根第一導向條,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外側突出于所述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的外側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的相對側各自向第一導向條的內側形成一個第一楔形槽,所述第一楔形槽的截面為一個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邊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以及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的相對側;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三扣合結構包括凹陷設置在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的兩根第二導向條,所述兩根第二導向條的外側與所述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所述兩根第二導向條的相背側各自向第二導向條的內側形成一個第二楔形槽,所述第二楔形槽的截面為一個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邊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以及所述兩根第二導向條的相對側,所述第一楔形槽與所述第二楔形槽對應互補。
[0017]進一步,所述電連接器是插頭連接器,所述信號模塊是一個獨立的信號插頭體,所述電源模塊是一個獨立的電源插頭體,所述信號基座包括位于前方的對接部和位于后方的安裝部,所述第一扣合結構與所述第二扣合結構分別設置于所述信號基座的安裝段的左側外表面與右側外表面上。
[0018]進一步,所述電連接器是一插座連接器,所述信號模塊是一個獨立的信號插座體,所述電源模塊是一個獨立的電源插座體,所述信號端子位于所述信號基座的內部,所述電源端子位于所述電源基座的內部。
[0019]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電源模塊與信號模塊上設置的扣合結構,這樣電源模塊可以連接至信號模塊上,并且還可以根據(jù)需要無限制地安裝更多數(shù)量的電源模塊或者信號模塊,從而完成電源與信號的不同排列組合,使得電連接器的適用性更加廣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0020]附圖1為本發(fā)明的插座連接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信號模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3是電源模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4是電源模塊的另一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5是插座連接器的另一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6是插頭連接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7是插頭連接器的另一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1]附圖中的標記分別為:
1.電連接器;2.信號模塊;
3.電源模塊;4.信號基座;
5.信號端子;6.對接部;
7.安裝部;8.電源基座;
9.電源端子;10.插頭部;
I1.電源安裝部;12.第一扣合結構;
13.第二扣合結構;14.第三扣合結構;
15.第四扣合結構;16.第一導向條;
17.第一楔形槽;18.第一定位塊;
19.卡扣;20.第二導向條;
21.第二楔形槽;22.卡塊;
23.第二定位塊;24.信號插接腳;
25.電源插接腳。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電連接器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0023]參見附圖1,電連接器I為插座信號連接器(母連接器),其連接模塊為信號模塊與電源模塊,它包括有一個信號模塊2與兩個電源模塊3,信號模塊2為一個獨立的信號插頭體,其包括信號基座4和一組信號端子5,信號基座4包括一個位于前方的對接部6和位于后方的安裝部7,在對接部6形成信號接口,信號端子5的頭部從安裝部的后部插入而伸入信號接口內,從而可以與插座連接器的信號端子形成電性對接;而信號端子的尾部則伸出安裝部7的底部,用于接線。電源模塊3為一個獨立的信號插頭體,其包括電源基座8和一組電源端子9,電源基座8包括一個位于前方的插頭部10和位于后方的電源安裝部11,電源端子9的扁平頭部從電源安裝部的后部插入,從而可以與插座連接器的電源端子形成電性對接;而電源端子的尾部則伸出電源安裝部11的底部,用于連接電源線。在信號模塊2的左側外表面設置第一扣合結構12,在信號模塊2的右側外表面設置第二扣合結構13 (參見附圖2);電源模塊3的左側外表面設置第三扣合結構14 (參見附圖3),電源模塊3的右側外表面設置第四扣合結構15 (參見附圖4);第四扣合結構15與第一扣合結構12呈對應契合互補形狀,第三扣合結構14與第二扣合結構13呈對應契合互補形狀,電源模塊3安裝至信號模塊2上,當電源模塊3的第四扣合結構15與信號模塊的第一扣合結構12嚙合時,電源模塊3的右側外表面與信號模塊2的左側外表面相互貼靠并連接在一起;當電源模塊3的第三扣合結構14與信號模塊的第二扣合結構13嚙合時,電源模塊3的左側外表面與信號模塊2的右側外表面相互貼靠并連接在一起,組合成一個電連接器I。
[0024]繼續(xù)參見附圖1,信號模塊2的第一扣合結構12包括設置在信號模塊2的左側外表面的兩根第一導向條16,兩根第一導向條16外側突出于信號模塊2的左側外表面,兩根第一導向條16的外側位于同一平面上,在兩根第一導向條16的相對側各自向第一導向條16的內側形成一個第一楔形槽17,第一楔形槽17的截面為一個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邊分別位于信號模塊2的左側外表面以及兩根第一導向條16的相對側;在第一導向條16的上方設置兩個第一定位塊18,第一楔形槽17止于第一定位塊18。在兩個第一定位塊的中間位置設有卡扣19,卡扣19有一個向下向內傾斜面,在傾斜面的上方形成一個勾子???9可以向內壓入而并可自動恢復。
[0025]參見附圖2,信號模塊2的第二扣合結構13包括凹陷設置在信號模塊2的右側外表面的兩根第二導向條20,兩根第二導向條20的外側與所述信號模塊2的右側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在兩根第二導向條20的相背側各自向第二導向條的內側形成一個第二楔形槽21,所述第二楔形槽的截面為一個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邊分別位于信號模塊2的右側外表面以及兩根第二導向條20的相對側,第一楔形槽17與所述第二楔形槽21對應互補。在兩根第二導向條20的上方設置卡塊22,卡塊22與卡扣19呈對應扣合形狀??▔K22的下表面為平面,用于與卡扣19傾斜面上形成的勾子相配合,使信號模塊2與相配合的連接模塊牢固固定。在第二導向條20的下方設置第二定位塊23,第二楔形槽21止于第二定位塊23。
[0026]參見附圖3、4,電源模塊3上的第三扣合結構14的形狀與尺寸與信號模塊2上的第一扣合結構12相同,電源模塊3上的第四扣合結構15的形狀與尺寸與信號模塊2上的第二扣合結構13相同。
[0027]繼續(xù)參見附圖1,電連接器I包括兩個電源模塊3,第二個電源模塊3的結構與第一個電源模塊3的結構相同,第二個電源模塊安裝于第一個電源模塊的遠離信號模塊的外側表面上,安裝時,通過電源模塊3上的第三扣合結構14與第四扣合結構15進行哨合完成。另外,第二個電源模塊3也可以安裝于信號模塊2的遠離電源模塊的外側表面上。還可以根據(jù)生產中的實際需要,將信號模塊2和電源模塊3進行任意排列,排列成適合電子設備需要的連接關系。
[0028]電連接器中連接模塊不限于信號模塊與電源模塊之間的連接,也可以是純粹信號模塊與信號模塊之間的連接,也可以是純電源模塊與電源模塊之間的連接。電連接器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生產中的實際需求進行調節(jié),最少可以兩個模塊之間的連接,多的情況可以是幾個或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相連。
[0029]相對于附圖1的一種變動,信號模塊上2的第一扣合結構12與第二扣合結構13的形狀相同,而電源模塊3上的第三扣合結構14與第四扣合結構15的形狀相同。而第一扣合結構12與第三扣合結構14呈對應契合互補形狀,各扣合結構的形狀與上述的扣合相對應,第一和第二扣合結構的形狀為原來第一扣合結構的形狀,第三和第四扣合結構的形狀為原來第二扣合結構的形狀。生產出不同扣合結構的信號模塊2和電源模塊3,各種模塊配設不同形狀的扣合結構,也可以實現(xiàn)多個信號模塊和電源模塊的隨意拼接。
[0030]參見附圖1及附圖5,電連接器I是一個插座連接器,其信號模塊2的信號輸入端位于其對接部6,對接部6設有陣列的多個插接口,插接口內為信號端子5,陣列的多個插接口用于信號的接入,可以是從一個電子設備的輸出端接入到信號模塊。信號模塊2的輸出端位于安裝部7的反面,為陣列的多個針式插接腳24。圖中的信號插接腳24為24個。電源模塊3的中間為一扁平的收容通道,在此收容通道內,安裝電源插接腳25,電源插接腳25的彈性片狀頭部從對應的電源端子收容通道伸入電源模塊的電源接口內,以便與進入插座連接器的電源端子形成電性連接,電源插接腳的尾端則伸出安裝部7的底面,用于連接到另一電子設備。
[0031]參見附圖6、7,電連接器I是插頭連接器,信號模塊2是一個獨立的信號插頭體,電源模塊3是一個獨立的電源插頭體,信號模塊2的對接部6有插針接線端子,用于信號的輸入,而信號模塊2的安裝部7中部也中空,設有陣列的插線針腳,用于信號的輸出。電源模塊3的中間為一扁平收容通道,收容通道內的電源端子用于連接到輸入的電源端子上。電源端子的尾端則伸出安裝部7的底面,用于連接到另一電子設備。
[0032]本發(fā)明的信號模塊和電源模塊的接線端子可根據(jù)需要進行自定義,而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可以進行互相對接,實現(xiàn)不同電子設備之間的連接。
[0033]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連接器,包括多個連接在一起的連接模塊,所述連接模塊包括一個基座以及至少一組位于所述基座中的端子,其特征在于:定義相鄰的兩個連接模塊中左側的模塊為第一模塊,右側的模塊為第二模塊,在所述第一模塊的左側外表面設置第一扣合結構,所述第一模塊的右側外表面設置第二扣合結構;所述第二模塊的左側外表面設置第三扣合結構,所述第二模塊的右側外表面設置第四扣合結構;所述第四扣合結構與所述第一扣合結構呈對應契合互補形狀,所述第三扣合結構與所述第二扣合結構呈對應契合互補形狀,當所述連接模塊的第四扣合結構與第一扣合結構嚙合時,相鄰兩個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與左側外表面相互貼靠并連接在一起;當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三扣合結構與第二扣合結構嚙合時,相鄰兩個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與右側外表面相互貼靠并連接在一起。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模塊為信號模塊和/或電源模塊。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連接器包括至少一個信號模塊與至少一個電源模塊相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一扣合結構與第二扣合結構呈對應契合互補形狀。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一扣合結構包括設置在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 的兩根第一導向條,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外側突出于所述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的外側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的相對側各自向第一導向條的內側形成一個第一楔形槽,所述第一楔形槽的截面為一個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邊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以及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的相對側;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二扣合結構包括凹陷設置在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的兩根第二導向條,所述兩根第二導向條的外側與所述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所述兩根第二導向條的相背側各自向第二導向條的內側形成一個第二楔形槽,所述第二楔形槽的截面為一個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邊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以及所述兩根第二導向條的相對側,所述第一楔形槽與所述第二楔形槽對應互補。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導向條的上方設置第一定位塊,所述第一楔形槽止于所述第一定位塊。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導向條的下方設置第二定位塊,所述第二楔形槽止于所述第二定位塊。
8.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一扣合結構還包括設置在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上的卡扣,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二扣合結構還包括設置在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上的卡塊,所述卡扣與所述卡塊呈對應扣合形狀。
9.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三扣合結構與第四扣合結構呈對應契合互補形狀。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三扣合結構與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一扣合結構具有相同形狀,所述連接模塊的第四扣合結構與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二扣合結構具有相同形狀。
11.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有第二個電源模塊,所述第二個電源模塊的結構與所述電源模塊的結構相同,所述第二個電源模塊可以安裝于所述電源模塊的遠離所述信號模塊的外側表面上,或者安裝于所述信號模塊的遠離所述電源模塊的外側表面上。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模塊上的第一扣合結構與第二扣合結構的形狀相同,所述連接模塊上的第三扣合結構與第四扣合結構的形狀相同。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一扣合結構包括設置在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的兩根第一導向條,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外側突出于所述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的外側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的相對側各自向第一導向條的內側形成一個第一楔形槽,所述第一楔形槽的截面為一個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邊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模塊的左側外表面以及所述兩根第一導向條的相對側;所述連接模塊的第三扣合結構包括凹陷設置在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的兩根第二導向條,所述兩根第二導向條的外側與所述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所述兩根第二導向條的相背側各自向第二導向條的內側形成一個第二楔形槽,所述第二楔形槽的截面為一個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邊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模塊的右側外表面以及所述兩根第二導向條的相對側,所述第一楔形槽與所述第二楔形槽對應互補。
14.根據(jù)權利要求3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連接器是插頭連接器,所述信號模塊是一個獨立的信號插頭體,所述電源模塊是一個獨立的電源插頭體,所述信號基座包括位于前方的對接部和位于后方的安裝部,所述第一扣合結構與所述第二扣合結構分別設置于所述信號基座的安裝段的左側外表面與右側外表面上。
15.根據(jù)權利要求3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連接器是一插座連接器,所述信號模塊是一個獨立的信號插座體,所述電源模塊是一個獨立的電源插座體,所述信號端子位 于所述信號基座的內部,所述電源端子位于所述電源基座的內部。
【文檔編號】H01R13/514GK103996925SQ201310053670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2月20日
【發(fā)明者】陳信智 申請人:歐品電子(昆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