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點裝置及搭載有該接點裝置的電磁繼電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接點裝置及搭載有該接點裝置的電磁繼電器。接點裝置(1)具備:接點塊(3),其具有形成有固定接點(35a)的固定端子(35)和形成有可動接點(29b)的可動觸頭(29);驅動塊(2),其具有安裝可動觸頭(29)的驅動軸(25),且驅動可動觸頭(29)??蓜佑|頭(29)以沿著驅動軸(25)的軸向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安裝于該驅動軸(25),并且通過與限制部(60)抵接而沿著軸向的相對移動受到限制。并且,在可動觸頭(29)與限制部(60)之間形成有對限制部(60)產生的可動觸頭(29)的向軸向的相對轉動的限制進行緩和的轉動限制緩和部(80)。
【專利說明】接點裝置及搭載有該接點裝置的電磁繼電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接點裝置及搭載有該接點裝置的電磁繼電器。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作為接點裝置,已知有如日本特開2010-010056號公報(以下,標記為專利文獻I)所示的結構,即,具備接點塊和驅動塊,該接點塊具有設有固定接點的固定端子和設有與固定接點接觸或分離的可動接點的可動觸頭,該驅動塊具有對可動觸頭進行驅動的驅動軸。
[0003]在該專利文獻I中,在沿著軸向往復移動地形成的驅動軸的一端部安裝有能夠沿著驅動軸的軸向相對移動的可動觸頭。并且,可動觸頭由第一軛部及第二軛部夾持,在由第一軛部限制了相對于驅動軸的相對移動的狀態(tài)下安裝于驅動軸。
[0004]然而,在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不僅通過第一軛部限制可動觸頭的向軸向一端側的平行移動,而且可動觸頭的向軸向的相對轉動也由第一軛部限制。即,在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由于通過第一軛部限制可動觸頭的向軸向的相對轉動,因此成為難以使可動觸頭向軸向相對轉動的結構。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種能夠使可動觸頭更容易地向驅動軸方向相對轉動的接點裝置及搭載有該接點裝置的電磁繼電器。
[0006]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的宗旨在于,一種接點裝置,具備:接點塊,其具有形成有固定接點的固定端子和形成有與所述固定接點接觸或分離的可動接點的可動觸頭;驅動塊,其具有安裝所述可動觸頭的驅動軸,且以使所述可動接點與所述固定接點接觸或分離的方式驅動該可動觸頭,在所述接點裝置中,所述可動觸頭以沿著所述驅動軸的軸向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安裝于該驅動軸,所述接點裝置具備限制部,該限制部通過所述可動觸頭的抵接而限制該可動觸頭的沿著所述軸向的相對移動,在所述可動觸頭與所述限制部之間形成有轉動限制緩和部,該轉動限制緩和部對所述限制部產生的所述可動觸頭的向所述軸向的相對轉動的限制進行緩和。
[0007]本發(fā)明的第二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可動觸頭與所述限制部通過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而沿著所述軸向分離配置。
[0008]本發(fā)明的第三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限制部以在俯視下將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的與所述可動觸頭或所述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分覆蓋的方式形成。
[0009]本發(fā)明的第四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是在所述可動觸頭及所述限制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的突部。
[0010]本發(fā)明的第五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通過對所述可動觸頭及所述限制部中的至少任一方進行彎曲加工而形成。
[0011]本發(fā)明的第六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通過與所述可動觸頭及所述限制部不同的不同構件形成。
[0012]本發(fā)明的第七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突部形成有多個。
[0013]本發(fā)明的第八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在與所述可動觸頭或所述限制部對置的對置面具有臺階部。
[0014]本發(fā)明的第九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在與所述可動觸頭或所述限制部對置的對置面具有傾斜面部。
[0015]本發(fā)明的第十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在與所述可動觸頭或所述限制部對置的對置面具有曲面部。
[0016]本發(fā)明的第十一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接點塊具備:對所述可動觸頭向所述驅動軸的軸向的一側施力的施力部;在所述可動接點與所述固定接點抵接的狀態(tài)下,至少配置在所述可動觸頭的所述軸向的另一側的軛部,所述施力部具有施力端,該施力端位于比所述軛部的所述軸向另一側的面靠所述軸向一側的位置,且不經(jīng)由所述軛部而使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可動觸頭。
[0017]本發(fā)明的第十二特征的宗旨在于,在電磁繼電器搭載有上述接點裝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表不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電磁繼電器的立體圖。
[0019]圖2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電磁繼電器的分解立體圖。
[0020]圖3是將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接點裝置的一部分分解表示的分解立體圖。
[0021]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電磁繼電器的圖,(a)是側剖視圖,(b)是沿著與圖4(a)正交的方向剖切的側剖視圖。
[0022]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接點裝置的接點部的圖,(a)是將接點部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立體圖,(b)是示意性地表示上下的軛部及可動觸頭的配置關系的剖視圖。
[0023]圖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可動觸頭及限制部的動作的側視圖。
[0024]圖7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較例的可動觸頭及限制部的動作的側視圖。
[0025]圖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可動觸頭及軛部的向驅動軸安裝的安裝狀態(tài)的分解立體圖。
[0026]圖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可動觸頭及軛部的向驅動軸安裝的安裝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27]圖10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可動觸頭設有轉動限制緩和部的結構的剖視圖。
[0028] 圖11是示意性地表示在限制部設有轉動限制緩和部的結構的剖視圖。
[0029]圖12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1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0030]圖13是示意性地表示轉動限制緩和部的平面形狀的俯視圖。
[0031]圖14是示意性地表示通過與可動觸頭及限制部獨立不同的不同構件形成了轉動限制緩和部的結構的剖視圖。
[0032]圖15是示意性地例示在圖14中使用的轉動限制緩和部的形狀的立體圖。
[0033]圖16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圖14中使用的轉動限制緩和部的安裝狀態(tài)的變形例的剖視圖。[0034]圖17是示意性地表示將驅動軸的頭部作為轉動限制緩和部的結構的剖視圖。
[0035]圖18是示意性地表示在限制部設有轉動限制緩和部的結構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0036]圖19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可動觸頭設有轉動限制緩和部的結構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0037]圖20是示意性地表示通過與可動觸頭及限制部獨立的不同構件形成了轉動限制緩和部的結構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0038]圖21是示意性地表示轉動限制緩和部的平面形狀的變形例的圖。
[0039]圖22是示意性地表示上下軛部的變形例的側視圖。
[0040]圖23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支架保持可動觸頭的結構的圖。
[0041]圖24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支架保持可動觸頭的結構的變形例的圖。
[0042]圖2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支架設有轉動限制緩和部的結構的平面形狀的俯視圖。
[0043]圖26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可動觸頭設有轉動限制緩和部的結構的平面形狀的俯視圖。
[0044]圖27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支架保持可動觸頭的結構的另一變形例的圖。
[0045]圖28是示意性地表示在驅動軸的頭部設有轉動限制緩和部的結構的剖視圖。
[0046]圖29是示意性地表示在驅動軸的頭部設有轉動限制緩和部的結構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0047]圖30是示意性地表示電磁繼電器的變形例的側視圖。
[0048]圖31是示意性地表示線圈部分的變形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9]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以下,以圖4(b)的上下左右為上下左右,并以圖4(a)的左右為前后進行說明。
[0050]本實施方式的電磁繼電器100是在初始狀態(tài)下成為接點斷開的所謂常開型的結構,如圖1?圖3所示,具備將位于下部的驅動塊2與位于上部的接點塊3 —體組合而構成的接點裝置I。并且,接點裝置I收納在中空箱形的殼體5內。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使用在初始狀態(tài)下成為接點接通的所謂常閉型的電磁繼電器。
[0051]殼體5具備:大致矩形形狀的殼體基部7 ;以覆蓋該殼體基部7的方式配置的收容驅動部2及接點部3等搭載部件的殼體罩9。
[0052]在殼體基部7上,分別接受一對線圈端子20裝配的一對狹縫71、71設置在圖4中的下部側。而且,在殼體基部7上,接受一對主端子10、10的端子部10b、IOb裝配的一對狹縫72、72分別設置在圖4中的上部側。另一方面,殼體罩9形成為殼體基部7側打開的中空箱形。需要說明的是,插通孔71成為與線圈端子20的截面形狀大致相同的形狀,插通孔72成為與主端子10的端子部IOb的截面形狀大致相同的形狀。
[0053]驅動塊2具備:接受線圈13卷繞的中空圓筒狀的線圈骨架11 ;固定于線圈骨架11并將線圈13的兩端分別連接的一對線圈端子20。
[0054]線圈骨架11在圓筒部的上下兩端具備向圓周方向突出的大致圓形的凸緣部lie,在上下的凸緣部Ilc之間形成有接受線圈13卷繞的卷繞主體部lid。
[0055]線圈端子20使用銅等導電性材料而形成為平板狀,在一對線圈端子20分別設有中繼端子20a。并且,卷纏于線圈骨架11的線圈13的兩端的引出線以纏繞的狀態(tài)釬焊于各中繼端子20a。
[0056]并且,通過經(jīng)由一對線圈端子20對線圈13通電而對驅動塊2進行驅動。通過如此對驅動塊2進行驅動,而后述的接點塊3的由固定接點35a和可動接點29b構成的接點開閉,能夠切換一對固定端子臺35問的導通、非導通。
[0057]另外,驅動塊2具備由磁性材料構成且包圍線圈骨架11的跟片6。在本實施方式中,跟片6由與線圈骨架11的上端面抵接的矩形形狀的跟片上板21和與線圈骨架11的下端面及側面抵接的矩形形狀的跟片19構成,且沿著前后方向打開。
[0058]跟片19配置在線圈13與殼體5之間,該跟片19具備底壁19a和從底壁19a的周緣立起的一對側壁19b、19b。在本實施方式中,底壁19a及一對側壁19b、19b通過將一張板折彎而連續(xù)一體地形成。而且,在跟片19的底壁19a上形成有圓環(huán)狀的貫通孔19c,在該貫通孔19c裝配有由磁性材料構成的套筒16。并且,在跟片19的一對側壁19b、19b的前端側(上端側),以將卷纏于線圈骨架11的線圈13覆蓋的方式配置上述的跟片上板21。
[0059]另外,驅動塊2具備:固定在線圈骨架11的圓筒內部,通過通電的線圈13而被磁化的固定鐵心15 ;沿著上下方向(軸向)與固定鐵心15對置,且配置在線圈骨架11的圓筒內的可動鐵心17。固定鐵心15形成為大致圓筒狀,凸緣部15b沿著圓周方向突出地設置在形成有貫通孔15c的突起部15a的上端。
[0060]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驅動塊2在固定鐵心15及可動鐵心17與線圈骨架11之間,具備由磁性材料構成且形成為上表面開口的有底圓筒狀的柱塞帽14。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線圈骨架11的中心形成的貫通孔Ila內配置有柱塞帽14。此時,在線圈骨架11的上側形成有圓環(huán)狀的座面11b,在該座面Ilb載置有柱塞帽14的凸緣部14a。并且,使柱塞帽14的突出部14b與貫通孔Ila嵌合。而且,在線圈骨架11的圓筒內部設置的柱塞帽14內收納有固定鐵心15和可動鐵心17。需要說明的是,固定鐵心15配置在柱塞帽14的開口側。
[0061]此外,固定鐵心15及可動鐵心17分別形成為外徑與柱塞帽14的內徑大致同徑的圓柱狀,可動鐵心17在柱塞帽14的圓筒內部滑動。該可動鐵心17的移動范圍設置在從固定鐵心15分離的初始位置和與固定鐵心15抵接的抵接位置之間。而且,在固定鐵心15與可動鐵心17之間夾設有由螺旋彈簧構成且對可動鐵心17向復位到初始位置的方向施力的復位彈簧23??蓜予F心17被該復位彈簧23向從固定鐵心15背離的方向(圖4的上側)施力。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固定鐵心15的貫通孔15c內的整周設置有朝向中心側突出而減小孔徑的突起15d,該突起15d的下表面15f成為復位彈簧23的彈簧支承部。
[0062]另外,在跟片上板21的中央部貫通設有接受固定鐵心15插通的插通孔21a。并且,在將固定鐵心15插通時,將固定鐵心15的圓筒部15b從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zhèn)炔逋?。此時,在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大致中心設有與固定鐵心15的凸緣部15b大致同徑的凹部21b,通過將固定鐵心15的凸緣部15b嵌入凹部21b而進行防脫。
[0063]而且,在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zhèn)仍O有由金屬制成的按壓板49,左右端部固定在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并且,按壓板49的中央的凸部形成將比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更突出的固定鐵心15的凸緣部15b收納的空間。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固定鐵心15與按壓板49之間設有由具有橡膠彈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橡膠)構成的鐵心橡膠18,以免來自固定鐵心15的振動直接向按壓板49傳導。該鐵心橡膠18形成為圓盤狀,在中央部貫通設有接受后述的軸(驅動軸)25插通的插通孔18a。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鐵心橡膠18將凸緣部15b包裹而嵌接于固定鐵心15。
[0064]在柱塞帽14的開口側形成有沿著圓周方向突出的凸緣部14a,該凸緣部14a固定在跟片上板21的下表面上的插通孔21a的周圍。并且,柱塞帽14的下端底部向在底壁19a的貫通孔19c裝配的套筒16插通。此時,在柱塞帽14的下部收納的可動鐵心17與套筒16的周部被磁接合。
[0065]通過設為上述結構,在向線圈13通電時,固定鐵心15中的與可動鐵心17對置的對置面和底壁19a中的與套筒16對置的周部作為一對磁極部而相互成為不同極性,可動鐵心17由固定鐵心15吸引而向抵接位置移動。另一方面,當對線圈13的通電停止時,可動鐵心17通過復位彈簧23而向初始位置復位。需要說明的是,復位彈簧23向固定鐵心15的插通孔15c插通,上端與突起15d的下表面15f抵接,并且下表面與可動鐵心17的上表面抵接。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柱塞帽14內的底部設有由具有橡膠彈性的材料構成且形成為與可動鐵心17的外徑大致同徑的緩沖橡膠12。
[0066]另外,在驅動塊2的上方設有根據(jù)線圈13的通電的通斷而對接點進行開閉的接點塊3。
[0067]接點塊3具備通過耐熱性材料形成為下表面開口的箱狀的基體41。并且,在基體41的底部設有兩個部位的插通孔41a,—對固定端子35隔著下凸緣32而向插通孔41a插通。固定端子35由銅系材料等導電性材料形成為圓筒形。在固定端子35的下端面形成有固定接點35a,在上端部形成有沿著圓周方向突出的凸緣部35b,在凸緣部35b的中心設有凸部35c。并且,下凸緣32的上表面與固定端子35的凸緣部35b通過銀焊料34密閉接合,下凸緣32的下表面與基體41的上表面之間也通過銀焊料36密閉接合。
[0068]另外,在固定端子35安裝有與外部負載等連接的一對主端子10、10。主端子10、10使用導電性材料形成為平板狀,前后方向中間部呈臺階狀彎曲。在主端子10、10的前端形成有接受固定端子35的凸部35c插通的插通孔10a、IOa,通過對插通了該插通孔10a、10a的凸部35c進行旋鉚加工而將主端子10、10固定于固定端子35。
[0069]另外,在基體41內以跨一對固定接點35a之間的方式配置可動觸頭29,在可動觸頭29的上表面的與固定接點35a對置的部位分別設有可動接點29b。并且,在可動觸頭29的中央部貫通設有插通孔29a,該插通孔29a接受將可動觸頭29與可動鐵心17連結的軸25的一端部插通。
[0070]軸25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且具有:在可動鐵心17的移動方向(上下方向)上較長的圓棒狀的軸主體部25b ;在軸25的從可動觸頭29向上方突出的部分上以沿著圓周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凸緣部25a。
[0071]而且,在可動觸頭29與按壓板49之間設有:由絕緣材料形成,且以覆蓋按壓板49的方式形成的絕緣板37 ;由螺旋彈簧構成且接受軸25插通的接觸按壓彈簧(施力部)33。需要說明的是,在絕緣板37的中央設有接受軸25插通的插通孔37a,可動觸頭29由接觸按壓彈簧33向上方(軸向的一側)施力。
[0072]在此,以在可動鐵心17處于初始位置時可動接點29b與固定接點35a相互分離、且在可動鐵心17處于抵接位置時可動接點29b與固定接點35a接觸的方式,設定可動鐵心17與可動觸頭29的位置關系。S卩,在未對線圈13通電的期間,接點裝置3斷開,由此將兩固定端子35之間絕緣,在對線圈13通電的期間,接點塊3接通,由此將兩固定端子35之間導通。需要說明的是,可動接點29b與固定接點35a之間的接觸壓由接觸按壓彈簧33確保。
[0073]然而,當在可動觸頭29的可動接點29b與固定接點35a、35a接觸的狀態(tài)下流過電流時,通過該電流,而電磁排斥力作用在固定接點35a、35a與可動觸頭29之間。當電磁排斥力作用在該固定接點35a、35a與可動觸頭29之間時,接點壓下降,接觸電阻增大,而焦耳熱急劇增加,或接點分開而產生電弧熱。因此,可動接點29b及固定接點35a可能發(fā)生熔敷。
[0074]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包圍可動觸頭29的方式設置軛部50。具體而言,通過在可動觸頭29的上側配置的上側軛部(第一軛部)51和將可動觸頭29的下側及側部包圍的下側軛部(第二軛部)52來構成將可動觸頭29的上下表面及側面包圍的軛部50。如此,由于利用上側軛部51和下側軛部52將可動觸頭29包圍,而在上側軛部51與下側軛部52之間形成磁回路。
[0075]并且,通過設置上側軛部51及下側軛部52,在可動接點29b與固定接點35a、35a接觸時而電流流過之際,會產生使上側軛部51及下側軛部52基于電流而相互吸引的磁力。如此,由于相互吸引的磁力產生,而使上側軛部51與下側軛部52相互吸引。由于該上側軛部51與下側軛部52的相互吸引,而可動觸頭29被向固定接點35a按壓,可動觸頭29從固定接點35a分開的動作受到限制。如此,通過限制可動觸頭29從固定接點35a分開的動作,可動觸頭29不會由固定接點35a排斥而可動接點29b吸附于固定接點35a,因此能抑制電弧的產生。其結果是,能夠抑制電弧的產生所引起的接點熔敷。
[007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上側軛部51形成為大致矩形板狀,下側軛部52通過底壁部52a和從底壁部52a的兩端立起形成的側壁部52b形成為大致U字狀。此時,如圖4(a)所示,優(yōu)選使下側軛部52的側壁部52b的上端面與上側軛部51的下表面抵接,但也可以使下側軛部52的側壁部52b的上端面與上側軛部51的下表面不抵接。
[0077]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動觸頭29經(jīng)由下側軛部52而由接觸按壓彈簧33向上方施力。具體而言,接觸按壓彈簧33的上端與下側軛部52的下表面抵接,并且下端與突起15d的上表面15e抵接。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突起15d的上表面15e成為接觸按壓彈簧33的彈簧支承部。
[0078]另外,在上側軛部51、下側軛部52及按壓板49分別形成有接受軸25插入的插通孔51a、插通孔52c及插通孔49a。
[0079]并且,如以下那樣,在軸25的一端部安裝有可動觸頭29。
[0080]首先,從下側依次配置可動鐵心17、復位彈簧23、跟片上板21、固定鐵心15、鐵心橡膠18、按壓板49、絕緣板37、接觸按壓彈簧33、下側軛部52、可動觸頭29、上側軛部51。此時,復位彈簧23插通到固定鐵心15的貫通孔15c內,該固定鐵心15的突起部15a與跟片上板21的貫通孔21a及柱塞帽14的貫通孔14c嵌合。
[0081]并且,將軸25的主體部25b從上側軛部51的上側向各個貫通孔51a、29a、52c、37a、49a、18a、15c、21a及接觸按壓彈簧33、復位彈簧23插通,并向可動鐵心17的插通孔17a插通而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軸25的向可動鐵心17的連結通過將前端壓扁并進行鉚釘結合來進行。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在軸25的另一端部形成螺紋槽而與可動鐵心17螺合,由此使軸25與可動鐵心17連結。[0082]這樣,在軸25的一端部安裝了可動觸頭29。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上側軛部51的上側形成有圓環(huán)狀的座面51b,在該座面51b收納軸25的凸緣部25a,由此抑制軸25的向上方的突出,并進行軸25的防脫。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利用激光焊接等將軸25固定于上側軛部51。
[0083]另外,關于設置在固定鐵心15上的插通孔15c,至少以避免軸25與固定鐵心15接觸的方式設定為比軸25的外徑大的內徑。通過設為上述結構,可動觸頭29與可動鐵心17的移動連動而沿著上下方向移動。
[0084]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可動接點29b從固定接點35a被拉離時,為了抑制在可動接點29b與固定接點35a之問產生的電弧,而向基體41內封入氣體。作為此種氣體,可以使用以產生電弧的溫度區(qū)域中的導熱最優(yōu)異的氫氣為主體的混合氣體。為了將該氣體密封,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了將基體41與跟片上板21的間隙覆蓋的上凸緣40。
[0085]具體而言,基體41具有并列設置了一對貫通孔41a的頂壁41b和從該頂壁41b的周緣立起的方筒狀的壁部41c,形成為下側(可動觸頭29側)打開的中空箱形。并且,在將可動觸頭29從打開的下側向壁部41c的內側收容的狀態(tài)下,經(jīng)由上凸緣40將基體41固定于跟片上板21。
[0086]在本實施方式中,基體41下表面的開口周緣部與上凸緣40的上表面通過銀焊料38而氣密接合,并且上凸緣40的下表面與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通過電弧焊接等而氣密接合。而且,跟片上板21的下表面與柱塞帽14的凸緣部14a通過電弧焊接等而氣密接合。如此,在基體41內形成封入有氣體的密封空間S。
[0087]此外,與使用了氣體的電弧的抑制方法并行地,在本實施方式中,也進行使用了密封軛部(capsule yoke)的電弧的抑制。密封軛部由磁性構件30及一對永久磁鐵31構成,磁性構件30由鐵等磁性材料形成為大致U字狀。該磁性構件30通過相互對置的一對側片30a和將兩側片30a的基端部連結的連結片30b而一體形成。
[0088]永久磁鐵31以與兩側片30a分別對置的方式安裝于磁性構件30的兩側片30a,通過該永久磁鐵31,對基體41施加與可動接點29a的同固定接點35a的接觸或分離方向大致正交的磁場。由此,電弧向與可動觸頭29的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拉伸,且由封入到基體41內的氣體冷卻,電弧電壓急劇上升,在電弧電壓超過接點問的電壓的時刻將電弧隔斷。即,在本實施方式的電磁繼電器100中,通過由密封軛部產生的磁風和由封入到基體41內的氣體產生的冷卻來采取電弧對策。如此,能夠將電弧在短時間內隔斷,能夠減小固定接點35a及可動接點29b的消耗。
[0089]然而,在本實施方式的電磁繼電器100中,可動鐵心17由柱塞帽14沿著移動方向(上下方向)引導,從而與移動方向正交的平面上的位置受到限制。因此,在與可動鐵心17連接的軸25中,與可動鐵心17的移動方向正交的平面內的位置也受到限制。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固定鐵心15中,通過向插通孔15c插通軸25來限制與可動鐵心17的移動方向正交的平面內的軸25的位置。S卩,固定鐵心15的插通孔15c以形成有突起15d的部位的內徑與軸25的外徑成為相同程度的方式形成。即,設定成為能夠限制軸25的向前后左右的移動且使軸25向上下方向移動的程度的直徑。
[0090]通過設為上述結構,軸25通過柱塞帽14和固定鐵心15的突起15d這兩個部位來限制相對于可動鐵心17的移動方向的傾斜。因此,即使軸25相對于可動鐵心17的移動方向發(fā)生傾斜,與可動鐵心17的移動方向正交的平面內的軸25的位置也由可動鐵心17的下端和固定鐵心15的突起15d這兩個部位限制,因此軸25的傾斜受到限制。其結果是,能夠確保軸25的直行性,能夠抑制軸25的傾斜。
[0091]接下來,說明接點裝置I的動作。
[0092]首先,在線圈13未通電的狀態(tài)下,復位彈簧23的彈性力超過接觸按壓彈簧33的彈性力,可動鐵心17向從固定鐵心15分離的方向移動,可動接點29b成為從固定接點35a背離的圖1(a)、(b)的狀態(tài)。
[0093]當從該斷開狀態(tài)對線圈13通電時,可動鐵心17通過電磁力克服復位彈簧23的彈性力,由固定鐵心15吸引而向固定鐵心15接近移動。伴隨著該可動鐵心17的向上側(固定鐵心15側)的移動,軸25以及安裝于軸25的上側軛部51、可動觸頭29及下側軛部52向上側(固定接點35a側)移動。由此,可動觸頭29的可動接點29b與固定端子35的固定接點35a接觸而這各接點相互電導通,從而接點裝置I接通。
[0094]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動觸頭29以相對于軸(驅動軸)25沿著軸25的軸向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安裝于該軸25。具體而言,可動觸頭29以能夠進行沿著軸(驅動軸)25的軸向的平行移動且能夠進行向軸向的相對轉動的方式安裝于軸25。需要說明的是,可動觸頭29相對于軸25的向軸25的軸向的相對轉動是指在以軸向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軸25的狀態(tài)下,可動觸頭29的一端向上方移動,另一端向下方移動的情況。尤其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以軸向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了軸25的狀態(tài),且從可動觸頭29的寬度方向觀察的狀態(tài)(以在軸25的兩側至少存在各一個可動接點29b的方式觀察的狀態(tài))下,將可動觸頭29的一端向上方移動且另一端向下方移動的情況規(guī)定為可動觸頭29相對于軸25的向軸25的軸向的相對轉動而進行說明。
[0095]并且,該可動觸頭29的沿著軸向的平行移動及向軸向的相對轉動通過與限制部60抵接而受到限制。
[0096]在本實施方式中,上側軛部51相當于限制部60,該上側軛部51與可動觸頭29的上表面抵接,由此限制可動觸頭29的向一端側(上方:軸向)的相對移動(平行移動及相對轉動)。
[0097]然而,如圖7所示,在僅使用平板狀的上側軛部51A來限制可動觸頭29的向一端側(上方:軸向)的相對移動(平行移動及相對轉動)的結構中,難以使可動觸頭29向軸向相對轉動。
[0098]具體而言,可動觸頭29以在使平板狀的上側軛部51A的下邊部分的一方與可動觸頭29的上表面抵接的狀態(tài)下,另一方的下邊部分從可動觸頭29的上表面分離的方式轉動(參照圖7(b))。
[0099]另一方面,為了限制形成磁回路而可動觸頭29從固定接點35a分開的動作,必須增大上側軛部51A的寬度。
[0100]另外,在因組裝誤差等而一對固定接點35a、35a的高度不同的情況下,需要通過使可動觸頭29轉動規(guī)定角度,而使一對可動接點29b、29b的高度不同,從而能夠吸收組裝誤差。并且,當增大上側軛部51A的寬度時,如圖7(b)所示,轉動規(guī)定角度的狀態(tài)下的軸25的從可動觸頭29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量增大。因此,在增大上側軛部51A的寬度時,為了使可動觸頭29轉動規(guī)定角度而能夠吸收組裝誤差,需要增大軸25的移動距離(行程)d2。[0101]如此,在僅使用平板狀的上側軛部51A時,需要增大軸25的移動距離(行程)d2,成為了難以使可動觸頭29向軸向相對轉動的結構。
[0102]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使可動觸頭29更容易地相對轉動。
[0103]具體而言,在可動觸頭29與限制部60之問形成有對限制部60產生的可動觸頭29的向軸向的相對轉動的限制進行緩和的轉動限制緩和部80。
[0104]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上側軛部51的下部中央一體形成向下方(可動觸頭29偵U突出的突部51c,該突部51c與可動觸頭29的上表面抵接。并且,在可動觸頭29及上側軛部51 (限制部6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上側軛部51 (限制部60)形成的突部51c為轉動限制緩和部80。S卩,在可動觸頭29及作為限制部60的上側軛部51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上側軛部51形成的突部51c兼作為轉動限制緩和部80。需要說明的是,突部51c通過對板狀的構件進行半沖(夕出)加工而能夠形成。如此,若通過對板狀的構件進行半沖加工來形成突部51c,則在突部51c的形成的同時能夠形成座面51b。而且,通過形成作為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突部51c,轉動限制緩和部80在與可動觸頭(可動觸頭或限制部)29對置的對置面80a具有臺階部80b。
[0105]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上側軛部51上部的平板部51d相當于限制部60,上側軛部51下部的突部51c相當于轉動限制緩和部80。
[0106]此時,可動觸頭29和限制部60 (上側軛部51上部的平板部51d)通過轉動限制緩和部80(突部51c)而沿著軸向分離配置。而且,限制部60 (上側軛部51上部的平板部51d)以在俯視下將轉動限制緩和部80 (突部51c)的與可動觸頭29 (可動觸頭或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分覆蓋的方式形成。
[0107]通過設為上述結構,即便為了限制形成磁回路而可動觸頭29從固定接點35a分開的動作,而增大了上側軛部51的平板部51d的寬度,也能夠減小與可動觸頭29的上表面接觸的接觸寬度。即,能夠使比平板部51d窄幅的突部51c與可動觸頭29的上表面抵接,并利用平板部51d來形成磁回路。
[0108]這樣,在固定接點35a、35a的高度不同的情況下(與圖7相同的狀態(tài)時),在使可動觸頭29轉動與圖7(b)相同的規(guī)定角度之際,與圖7的結構相比,能夠減小使軸25移動的距離(行程)dl(dl <d2)。
[0109]如以上說明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可動觸頭29與限制部60之間形成對限制部60產生的可動觸頭29的向軸向的相對轉動的限制進行緩和的轉動限制緩和部80。其結果是,限制部60產生的可動觸頭29的向軸向的相對轉動的限制得到緩和,能夠使可動觸頭29更容易地相對轉動。
[0110]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作為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突部51c設置在上側軛部51,與可動觸頭29接觸的接觸寬度減小。因此,與未設置突部51c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為了轉動規(guī)定角度而使軸25移動的距離(行程),能夠抑制接點裝置I的可動性受損的情況。
[0111]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可動觸頭29及上側軛部51 (限制部6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上側軛部51 (限制部60)形成的突部51c設為轉動限制緩和部80。因此,能夠實現(xiàn)部件個數(shù)的減少,而且能夠更容易地組裝。
[011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動觸頭29與限制部60 (上側軛部51上部的平板部5Id)通過轉動限制緩和部80 (突部51c)而沿著軸向分離配置。因此,可動觸頭29在平板部51d的下邊部分抵接之前,不受限制部60(平板部51d)的干擾而能夠相對轉動。另一方面,通過平板部51d的下邊部分的抵接,而可動觸頭29的進一步的相對轉動由限制部60 (平板部51d)限制。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轉動限制緩和部80(突部51c)能夠容易使可動觸頭29相對轉動,并通過限制部60 (平板部51d)能夠限制可動觸頭29的過度相對轉動。
[0113]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限制部60(上側軛部51上部的平板部51d)以在俯視下將轉動限制緩和部80 (突部51c)的與可動觸頭29 (可動觸頭或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分覆蓋的方式形成。其結果是,不會極力損害上側軛部51的作為軛部的功能,能夠通過轉動限制緩和部80 (突部51c)容易地使可動觸頭29相對轉動。
[0114]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雖然例示了接觸按壓彈簧33經(jīng)由下側軛部52而將可動觸頭29向上方(軸向的一側)施力的情況,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例如圖8、9所示的結構。
[0115]在圖8、9中,在上側軛部51的下部中央一體地形成有向下方(可動觸頭29偵U突出的突部51c,該突部51c與可動觸頭29的上表面抵接。并且,在作為可動觸頭29及上側軛部51 (限制部6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上側軛部51 (限制部60)形成的突部51c作為轉動限制緩和部80。
[0116]而且,接觸按壓彈簧(施力部)33具有施力端,該施力端位于比下側軛部(第一軛部)52的下表面(軛部50的驅動軸方向另一側的面)52d靠上方側(驅動軸方向的一側:可動觸頭29側)的位置,且不經(jīng)由下側軛部52 (軛部50)而使向上方的作用力作用于可動觸頭29。
[0117]具體而言,如圖9所示,使下側軛部52的捅通孔52c的直徑比可動觸頭29的插通孔29a的直徑及軸25的直徑大,并且將插通孔52c與插通孔29a配置成同心狀。并且,使接觸按壓彈簧(施力部)33的上部插通于插通孔52c與軸25之間的間隙,從而上端(施力端)33a與可動觸頭29的下表面29d(下表面29d中的從下側觀察時與下側軛部52不重復的部位)抵接。
[0118]如此,在圖8、9中,在下側輒部52至少形成沿著驅動軸方向貫通的插通孔(孔部)52c,在該插通孔(孔部)52c內收容接觸按壓彈簧(施力部)33的上端(施力端)33a。
[0119]這樣的話,接觸按壓彈簧(施力部)33的上端(施力端)33a不與下側軛部52 (軛部50)抵接(不經(jīng)由軛部)而使向上方的作用力作用于可動觸頭29。即,在圖8、9中,接觸按壓彈簧(施力部)33不經(jīng)由下側軛部52(軛部50)而直接對可動觸頭29向上方施力。
[0120]需要說明的是,上端(施力端)33a只要在上下方向(驅動軸方向)上與下側軛部52(軛部50)不抵接即可。即,與下側軛部52 (軛部50)不抵接的記載并不是表示不包括例如由于接觸按壓彈簧(施力部)33的向橫向的位置錯動而上端(施力端)33a與下側軛部52(軛部50)的側面(插通孔52c的內周面)抵接的結構。
[0121]即使形成為上述形狀,也能夠起到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
[0122]另外,在圖8、9中,接觸按壓彈簧(施力部)33具有上端(施力端)33a,該上端(施力端)33a位于比下側軛部(第一軛部)52的下表面(軛部50的驅動軸方向另一側的面)52d靠上方側(驅動軸方向一側)的位置,不與下側軛部52 (軛部50)抵接(不經(jīng)由軛部)而使向上方的作用力作用于可動觸頭29。其結果是,能夠實現(xiàn)接點裝置I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驅動軸方向)的小型化。[0123]需要說明的是,轉動限制緩和部80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結構,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形成。
[0124]例如,轉動限制緩和部80也可以如圖10(a)?圖10 (j)所示那樣形成。
[0125]在圖10(a)中,示出通過使板狀的上側軛部51的下表面?zhèn)瘸蛲鈧惹疑戏絻A斜,而與可動觸頭29接觸的接觸寬度減小的情況。這種形狀例如通過鍛造等而形成。并且,通過形成為上述形狀,轉動限制緩和部80在與可動觸頭(可動觸頭或限制部)29對置的對置面80a上具有傾斜面部80c。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形成為后述的圖10(e)、圖10(f)的形狀,轉動限制緩和部80在與可動觸頭(可動觸頭或限制部)29對置的對置面80a上也具有傾斜面部80c。
[0126]在圖10(b)中,示出形成上述實施方式所示的突部51c且未形成座面51b的結構。這種形狀例如也可以通過鍛造等形成。并且,通過形成為上述形狀,轉動限制緩和部80在與可動觸頭(可動觸頭或限制部)29對置的對置面80a上具有臺階部80b。需要說明的是,即便形成后述的圖10(c)、圖10(d)、圖10(g)?圖10(j)的形狀,轉動限制緩和部80在與可動觸頭(可動觸頭或限制部)29對置的對置面80a上也具有臺階部80b。
[0127]在圖10 (C)、圖10(d)中,例示了通過對板狀的構件進行半沖加工而形成了突部51c的結構中,加工部分的寬度上下不同的情況。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加工部分的寬度上下相同的情況。
[0128]在圖10(e)、圖10(f)中,示出了通過對板狀的構件進行彎曲加工,而使上側軛部51的下表面?zhèn)瘸蛲鈧惹疑戏絻A斜,與可動觸頭29接觸的接觸寬度減小的情況。尤其是在圖10(f)中,示出了如圖10(e)那樣進行了彎曲加工之后再對前端進行了彎曲加工的形狀的情況。
[0129]在圖10(g)?圖10 (j)中,示出了通過向板狀的上側軛部51的插通孔51e插入不同構件的圓筒構件51f,而形成了突部51c的情況。如圖10(g)所示,圓筒構件51f也可以使用僅是圓筒狀的結構,如圖10 (h)所示,也可以在上側設置凸緣部51g,通過該凸緣部51g進行防脫而形成突部51c。而且,如圖10 (i)所示,也可以在下側設置凸緣部51g,而該凸緣部51g成為突部51c。該凸緣部51g可以形成為圖10(j)所示的形狀,也可以形成為其他各種形狀。
[0130]即便形成上述形狀,也能夠起到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
[0131]另外,如圖11所示,在可動觸頭29也可以形成作為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突部29c。在圖11中,突部29c通過對板狀的構件進行半沖加工而形成。此時,在可動觸頭29的下表面?zhèn)刃纬砂疾?9d。并且,通過形成為上述形狀,轉動限制緩和部80在與作為限制部的上側軛部(可動觸頭或限制部)51對置的對置面80a上具有臺階部80b。
[0132]另外,轉動限制緩和部80也可以如圖12(a)?(j)所示那樣形成。
[0133]在圖12(a)中,示出了通過使板狀的可動觸頭29的上表面?zhèn)瘸蛲鈧惹蚁路絻A斜,而與上側軛部51接觸的接觸寬度減小的情況。這種形狀例如可以通過鍛造等形成。并且,通過形成為上述形狀,轉動限制緩和部80在與上側軛部(可動觸頭或限制部)51對置的對置面80a上具有傾斜面部80c。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形成為后述的圖12(e)、圖12(f)的形狀,轉動限制緩和部80在與上側軛部(可動觸頭或限制部)51對置的對置面80a上也具有傾斜面部80c。[0134]在圖12(b)中,示出了形成圖11所示的突部29c且未形成凹部29d的情況。這種形狀也可以通過例如鍛造等形成。
[0135]在圖12(c)、圖12(d)中,示出了在通過對板狀的構件進行半沖加工而形成了突部29c的結構中,加工部分的寬度上下不同的情況。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1中,例示了加工部分的寬度上下相同的情況。
[0136]在圖12(e)、圖12(f)中,示出了通過對板狀的構件進行彎曲加工而使可動觸頭29的上表面?zhèn)瘸蛲鈧惹蚁路絻A斜,與上側軛部51接觸的接觸寬度減小的情況。尤其是在圖12(f)中,示出了在如圖12(e)那樣進行了彎曲加工后再對前端進行了彎曲加工的形狀的情況。
[0137]在圖12(g)?圖12(j)中,示出了通過向板狀的可動觸頭29的插通孔29e插入不同構件的圓筒構件29f,而形成突部29c的情況。如圖12(g)所示,圓筒構件29f可以使用僅是圓筒狀的結構,如圖12 (h)所示,也可以在下側設置凸緣部29g,通過該凸緣部29g進行防脫而形成突部29c。而且,如圖12 (i)所示,也可以在上側設置凸緣部29g,該凸緣部29g成為突部29c。該凸緣部29g既可以形成為圖12(j)所示的形狀,也可以形成為其他各種形狀。
[0138]即便形成為上述形狀,也能夠起到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
[0139]需要說明的是,在通過彎曲加工形成轉動限制緩和部80時,轉動限制緩和部80一體地形成于上側軛部51或可動觸頭29,因此能夠實現(xiàn)部件個數(shù)的減少,能夠更容易地組裝。
[0140]另外,在使用不同構件而在上側軛部51或可動觸頭29上一體地形成轉動限制緩和部80時,不受上側軛部51或可動觸頭29的加工性的影響而能夠形成轉動限制緩和部80,能夠提高形狀自由度。而且,通過將轉動限制緩和部80在上側軛部51或可動觸頭29上一體地形成,能夠實現(xiàn)部件個數(shù)的減少,而且能夠更容易地組裝。
[0141]另外,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平面形狀可以形成為圖13所示的形狀。S卩,如圖13(a)所示,可以呈圓環(huán)狀,如圖13(b)所示,也可以使外周側成為大致矩形形狀。而且,如圖13(c)所示,可以向插通孔的兩側呈線狀突出,如圖13(d)所示,也可以將插通孔的周圍包圍地設置多個突部(轉動限制緩和部80)。
[0142]即使形成為上述形狀,也能夠起到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
[0143]另外,如圖14及圖15所示,也可以通過與可動觸頭29及限制部60不同的構件形成轉動限制緩和部80,并以獨立的狀態(tài)組裝。
[0144]這樣,不受限制部60或可動觸頭29的加工性的影響,而能夠形成轉動限制緩和部80,能夠提高形狀自由度。
[0145]另外,在使用不同構件的轉動限制緩和部80時,如圖16所示,可以在限制部60或可動觸頭29形成收容凹部61h或29h而收容轉動限制緩和部80。
[0146]另外,如圖17所示,也可以通過將軸25的凸緣部25a固定在上側軛部51 (限制部60)的下表面,而使凸緣部25a作為轉動限制緩和部80發(fā)揮功能。此時,也可以使凸緣部25a收容于在上側軛部51 (限制部60)形成的收容凹部51h (61h)(參照圖17(b))。
[0147]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轉動限制緩和部80與可動觸頭29、或轉動限制緩和部80與限制部60分體設置,或者使用不同材料一體設置,由此通過不同構件來構成轉動限制緩和部80與可動觸頭29、或轉動限制緩和部80與限制部60。
[0148]而且,如圖18?圖21所示,也可以在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與可動觸頭29或限制部60抵接的抵接部分的外側形成曲面部81。即,轉動限制緩和部80在與可動觸頭29或限制部60對置的對置面80a上可以具有曲面部81。
[0149]圖18例示了在將轉動限制緩和部80設于限制部60的結構中,在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外周側設有曲面部81的情況。
[0150]圖19例示了在將作為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突部29c設于可動觸頭29的結構中,在突部29c的外周側設有曲面部81的情況。
[0151]圖20例示了在通過與可動觸頭29及限制部60不同的不同構件形成轉動限制緩和部80并以獨立的狀態(tài)進行組裝的結構中,在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外周側設有曲面部81的情況。需要說明的是,曲面部81既可以如圖20(a)所示,僅設置在上下方向的一側(上側),也可以如圖20(b)、圖20(c)所示,設置在上下方向的兩側。
[0152]圖21例示了在如圖13(d)那樣以包圍插通孔的周圍的方式設置了多個突部(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結構中,在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外周側設置了曲面部81的情況。需要說明的是,可以使多個突部(轉動限制緩和部80)整體呈半球狀地突出。
[0153]即使形成為上述形狀,也能夠起到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
[0154]另外,通過在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與可動觸頭29或限制部60抵接的抵接部分的外側形成曲面部81,可動觸頭29相對轉動而能夠使高低差吸收時的移動順暢。其結果是,在反復使用時,能夠抑制可動觸頭29或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變形,能夠實現(xiàn)長壽命化。
[0155]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上側軛部51形成為大致矩形板狀,下側軛部52通過底壁部52a和從底壁部52a的兩端立起地形成的側壁部52b形成為大致U字狀的情況。然而,上側軛部51及下側軛部52的形狀也可以形成為圖22所示的形狀。
[0156]具體而言,如圖22(a)所示,可以是大致矩形板狀的上側軛部51由大致U字狀的下側軛部52的側壁部52b、52b夾持,由此通過上側軛部51和下側軛部52將可動觸頭29包圍。
[0157]另外,如圖22(b)所示,可以通過L字狀的上側軛部51和L字狀的下側軛部52將可動觸頭29包圍。
[0158]另外,如圖22(c)所示,也可以通過U字狀的上側軛部51和U字狀的下側軛部52將可動觸頭29包圍。此時,如圖22(d)所示,對置面也可以傾斜。
[0159]另外,如圖22(e)所示,也可以通過U字狀的上側軛部51和大致矩形板狀的下側軛部52將可動觸頭29包圍。此時,大致矩形板狀的下側軛部52由大致U字狀的上側軛部51的側壁部51i夾持,但也可以如圖22(f)所示,大致矩形板狀的下側軛部52與大致U字狀的上側軛部51的側壁部51i抵碰。
[0160]即使形成為上述形狀,也能夠起到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
[0161]另外,如圖23所示,可以將可動觸頭29設為由支架90保持的結構。
[0162]在圖23中,例示了在側視大致矩形形狀的支架90固定了軸25的結構。在圖23(a)及圖23 (b)中例示了向支架90內部插入了可動觸頭29及壓縮的接觸按壓彈簧33的結構。因此,在圖23(a)及圖23(b)中,通過支架90的頂壁部91來限制可動觸頭29的沿著軸向的平行移動及向軸向的相對轉動。[0163]S卩,在圖23(a)及圖23(b)中,支架90作為限制部60發(fā)揮功能。因此,在支架90的頂壁部91的下表面形成有作為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突部91a。
[0164]即使形成為上述形狀,也能夠起到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
[0165]需要說明的是,如圖23(c)所示,也可以在由上側軛部51和下側軛部52包圍的狀態(tài)下,將可動觸頭29及壓縮的接觸按壓彈簧33向支架90內部插入。
[0166]另外,如圖24所示,也可以取代側視大致矩形形狀的支架90而使用向上方開口的U字狀的支架90,并在可動觸頭29與限制部60 (上側軛部51)之間設置轉動限制緩和部80。
[0167]需要說明的是,作為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突部91a的平面形狀可以如圖25所示形成為一或多個橢圓狀。
[0168]另外,如圖26所示,在可動觸頭29的上表面也可以形成一或多個橢圓狀的突部29c。
[0169]另外,如圖27所示,支架90的形狀也可以形成為在側視下成為C字狀。這樣,通過上側的按壓部93能夠抑制可動觸頭29等,無需如圖24所示使可動觸頭29等由側壁部92、92夾持。
[0170]另外,如圖28所示,也可以使軸25的凸緣部25a作為限制部60發(fā)揮功能,并在凸緣部25a形成作為轉動限制緩和部80的突部25c。需要說明的是,如圖29所示,轉動限制緩和部80也可以由與凸緣部25a不同的不同構件構成,并將該轉動限制緩和部80安裝在軸25的軸主體部25b。
[0171]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固定端子35、35相對于可動觸頭29而設置在驅動塊2 (線圈等)的相反側的結構。然而,如圖30所示,固定端子35、35也可以相對于可動觸頭29而設置在與驅動塊2相同側。
[0172]即使形成為上述結構,也能夠起到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
[0173]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并未限定為上述實施方式,能夠進行各種變形。
[0174]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在I個線圈骨架11上卷繞線圈13的結構,但也可以如圖31所示,在多個(2個)線圈骨架11上分別卷繞線圈13。
[0175]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通過上側軛部51和下側軛部52包圍可動觸頭29的結構,但也可以僅設置上側軛部51及下側軛部52中的任一方。而且,也可以不設置軛部本身。
[0176]另外,上述實施方式及其變形例所示的結構可以適當組合。
[0177]另外,可動觸頭或固定端子、其他細微部的規(guī)格(形狀、大小、布局等)也可以適當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接點裝置,具備:接點塊,其具有形成有固定接點的固定端子和形成有與所述固定接點接觸或分離的可動接點的可動觸頭;驅動塊,其具有安裝所述可動觸頭的驅動軸,且以使所述可動接點與所述固定接點接觸或分離的方式驅動該可動觸頭, 所述接點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可動觸頭以沿著所述驅動軸的軸向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安裝于該驅動軸, 所述接點裝置具備限制部,該限制部通過所述可動觸頭的抵接而限制該可動觸頭的沿著所述軸向的相對移動, 在所述可動觸頭與所述限制部之間形成有轉動限制緩和部,該轉動限制緩和部對所述限制部產生的所述可動觸頭的向所述軸向的相對轉動的限制進行緩和。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點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動觸頭與所述限制部通過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而沿著所述軸向分離配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點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以在俯視下將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的與所述可動觸頭或所述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分覆蓋的方式形成。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點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是在所述可動觸頭及所述限制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的突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點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通過對所述可動觸頭及所述限制部中的至少任一方進行彎曲加工而形成。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點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通過與所述可動觸頭及所述限制部不同的不同構件形成。
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接點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部形成有多個。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點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在與所述可動觸頭或所述限制部對置的對置面具有臺階部。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點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在與所述可動觸頭或所述限制部對置的對置面具有傾斜面部。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點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轉動限制緩和部在與所述可動觸頭或所述限制部對置的對置面具有曲面部。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點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點塊具備: 對所述可動觸頭向所述驅動軸的軸向的一側施力的施力部; 在所述可動接點與所述固定接點抵接的狀態(tài)下,至少配置在所述可動觸頭的所述軸向的另一側的軛部, 所述施力部具有施力端,該施力端位于比所述軛部的所述軸向另一側的面靠所述軸向一側的位置,且不經(jīng)由所述軛部而使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可動觸頭。
12.一種電磁繼電器,其特征在于,搭載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點裝置。
【文檔編號】H01H50/54GK103915294SQ201310741259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fā)明者】伊東督裕, 西村司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