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鍵盤,其包括:底板;至少一按鍵,設置于該底板上,該至少一按鍵包含:鍵帽;以及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設置于該底板與該鍵帽之間且與該底板以及該鍵帽可樞轉地連接,以帶動該鍵帽相對該底板于釋放位置以及收合位置之間移動;以及鍵盤框架,可活動地設置于該底板上且對應該至少一按鍵的位置上形成有破孔,該破孔套設于該至少一按鍵以使該鍵盤框架抵接該第一連桿,籍由鍵盤框架水平移動以推動按鍵的第一連桿樞轉的設計,以使鍵帽可隨著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的樞轉而移動至收合位置,從而達到降低鍵帽高度的功效以進一步縮減鍵盤整體高度,從而利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薄型化設計并解決鍵帽會傷及顯示屏幕的問題。
【專利說明】鍵盤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關于一種鍵盤,尤其是一種使用鍵盤框架推動按鍵的第一連桿樞轉以收合鍵帽的鍵盤。
【背景技術】
[0002]就目前的筆記型電腦的使用習慣而言,鍵盤為不可或缺的輸入設備之一,用以輸入文字、符號或數(shù)字。近來,由于筆記型電腦薄型化的趨勢,應用于筆記型電腦上的鍵盤亦隨之有薄型化的需求。
[0003]習知的按鍵內常設置有彈性元件,例如橡膠墊圈(Rubber Dome)等,以作為按鍵使用時,鍵帽復位的彈力來源。然而,習知的彈性元件具有特定的高度,故當筆記型電腦的上蓋與下殼體收合時,為避免設置于下殼體上的鍵帽傷及設置于上蓋的顯示屏幕,上蓋與下殼體之間常保留有余隙以容置鍵帽,如此即會限制筆記型電腦的外觀尺寸設計,而不利于筆記型電腦的薄型化趨勢。
【發(fā)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使用鍵盤框架推動按鍵的第一連桿樞轉以收合鍵帽的鍵盤。
[0005]本發(fā)明的一種鍵盤,其包含:底板;至少一按鍵,設置于該底板上,該至少一按鍵包含:鍵帽;以及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設置于該底板與該鍵帽之間且與該底板以及該鍵帽可樞轉地連接,以帶動該鍵帽相對該底板于釋放位置以及收合位置之間移動;以及
[0006]鍵盤框架,可活動地設置于該底板上且該鍵盤框架對應該至少一按鍵的位置上形成有破孔,該破孔套設于該至少一按鍵以使該鍵盤框架抵接該第一連桿,當該鍵盤框架往接近該至少一按鍵的方向水平移動時,該鍵盤框架推動該第一連桿樞轉,以使該鍵帽伴隨該第一連桿以及該第二連桿從該釋放位置移動至該收合位置。
[0007]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該底板具有第一磁性區(qū),該至少一按鍵另包含第二磁性區(qū),該第二磁性區(qū)設置于該鍵帽對應該第一磁性區(qū)的位置上,當該鍵盤框架往遠離該至少一按鍵的方向水平移動時,該第一磁性區(qū)與該第二磁性區(qū)之間所產(chǎn)生的磁吸力驅動該鍵帽伴隨該第一連桿以及該第二連桿從該收合位置移動至該釋放位置。
[0008]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該第一磁性區(qū)以及該第二磁性區(qū)的其中之一為磁性件,該第一磁性區(qū)以及該第二磁性區(qū)的其中之另一為磁性件或導磁性件。
[0009]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該第一磁性區(qū)為自該底板彎折成形的突出板。
[0010]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該鍵盤框架對應該第一連桿樞接于該底板的一端形成有凹陷部,當該鍵盤框架推動該第一連桿樞轉至使該鍵帽移動至該收合位置的位置時,該凹陷部容置該第一連桿樞接于該底板的一端。
[0011]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該底板上延伸形成有突出導引槽,該鍵盤框架具有相對應的滑塊,該滑塊可滑動地設置于該突出導引槽中以引導該鍵盤框架相對該底板水平移動。
[0012]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該第一連桿與該第二連桿相互平行且可朝同一方向樞轉地連接該底板以及該鍵帽,以帶動該鍵帽相對該底板于該釋放位置以及該收合位置之間移動。
[0013]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該鍵帽相對該底板于該釋放位置以及該收合位置之間移動的軌跡為弧形。
[0014]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當該鍵帽于該釋放位置被外力按壓移動至可觸發(fā)按鍵信號的位置時,該鍵盤輸出該按鍵信號。
[0015]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采用鍵盤框架水平移動以推動按鍵的第一連桿樞轉的設計,以使鍵帽可隨著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的樞轉而移動至收合位置,從而達到降低鍵帽高度的功效,如此一來,鍵盤即可處于鍵帽高度下降的狀態(tài)以進一步地縮減鍵盤的整體高度,從而有利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薄型化設計并且有效地解決先前技術所提到的鍵帽傷及顯示屏幕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所提出的鍵盤的立體示意圖。
[0017]圖2為圖1中鍵盤的部分爆炸示意圖。
[0018]圖3為圖1中鍵盤沿剖面線X-X的剖面示意圖。
[0019]圖4為圖3中鍵帽位于收合位置的剖面示意圖。
[0020]【符號說明】
[0021]10鍵盤12底板
[0022]13,23 轉軸座14按鍵
[0023]16鍵盤框架18第一磁性區(qū)
[0024]20第二磁性區(qū)22鍵帽
[0025]24第一連桿26第二連桿
[0026]28破孔30突出導引槽
[0027]32滑塊34凹陷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28]為使對本發(fā)明的目的、構造、特征、及其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茲配合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0029]請參閱圖1以及圖2,圖1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所提出的鍵盤10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中鍵盤10的部分爆炸示意圖。如圖1以及圖2所示,鍵盤10包含底板12、復數(shù)個按鍵14,以及鍵盤框架16。需說明的是,鍵盤10較佳地應用于一般具有由上蓋與下殼體組成開合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上(例如筆記型電腦)。于實際應用中,鍵盤10可采用常見的連動設計以驅動鍵盤框架16可相對底板12水平移動的設計,舉例來說,鍵盤10可使用連桿連動機構以使鍵盤框架16隨著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上蓋相對下殼體開合而相對水平移動,至于連桿連動機構的結構設計與作用原理,其常見于先前技術中,故于此不再贅述。
[0030]為求簡化說明,以下僅針對底板12以及鍵盤框架16與單一按鍵14之間的結構設計進行描述,其他按鍵14與底板12以及鍵盤框架16之間的結構設計可以此類推。請參閱圖2以及圖3,圖3為圖1中鍵盤10沿剖面線X-X的剖面示意圖。如圖2以及圖3所示,在此實施例中,鍵盤10采用磁力吸引的方式來達到按鍵14可自動回位的功效,舉例來說,底板12具有第一磁性區(qū)18,按鍵14包含第二磁性區(qū)20、鍵帽22、第一連桿24以及第二連桿26,第二磁性區(qū)20設置于鍵帽22對應第一磁性區(qū)18的位置上。第一磁性區(qū)18可為自底板12彎折成形的突出板,換言之,第一磁性區(qū)18可與底板12—體成型,當?shù)装?2由導磁性材料(例如:鐵或其它金屬)制成時,第一磁性區(qū)18即為導磁性材料。第二磁性區(qū)20可為磁性件(例如:磁鐵),以與第一磁性區(qū)18產(chǎn)生磁吸力。需說明的是,第一磁性區(qū)18亦可為獨立設置于底板12上的磁性件或導磁性材料。當?shù)谝淮判詤^(qū)18為磁性件時,則第二磁性區(qū)20亦可為設置于鍵帽22上的導磁性材料。此外,于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磁性區(qū)18與第二磁性區(qū)20皆可為磁性件,換句話說,在本發(fā)明中,第一磁性區(qū)18及第二磁性區(qū)20的其中之一為磁性件,且第一磁性區(qū)18及第二磁性區(qū)20的其中另一為磁性件或導磁性材料,視實際應用而定。
[0031]第一連桿24與第二連桿26設置于底板12與鍵帽22之間且分別與底板12及鍵帽22可轉動地連接。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連桿24與第二連桿26相互平行且可朝同一方向轉動,并且第一連桿24分別可轉動地連接底板12的轉軸座13與鍵帽22的轉軸座23 (對應圖3右側的轉軸座)以及第二連桿26分別可轉動地連接底板12的轉軸座13與鍵帽22的轉軸座23 (對應圖3左側的轉軸座),但不以此為限,以帶動鍵帽22相對底板12上下移動。鍵盤框架16可活動地設置于底板12上且鍵盤框架16對應按鍵14的位置上形成有破孔28,破孔28套設于按鍵14以使鍵盤框架16抵接第一連桿24(如圖3所示)。
[0032]除此之外,由圖3可知,底板12上可延伸形成有突出導引槽30且鍵盤框架16可具有相對應的滑塊32 (于圖3中以虛線簡示之),滑塊32可滑動地設置于突出導引槽30中以引導鍵盤框架16相對底板12水平移動,從而可進一步地避免鍵盤框架16在相對底板12移動的過程中出現(xiàn)斜向偏移而與按鍵14的其他元件產(chǎn)生干涉卡死或碰撞損壞等情況。需注意的是,本發(fā)明用來引導鍵盤框架16相對底板12水平移動的設計可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其亦可改采用其他常見的結構引導設計,例如使用滑塊與導軌互相配合的引導設計等,其相關描述常見于先前技術中,于此不再贅述。
[0033]以下針對按鍵14的高度調整的作用原理進行詳細說明,請參閱圖3以及圖4,圖4為圖3中鍵帽22位于收合位置的剖面示意圖。當鍵盤框架16從如圖3所示的位置相對底板12水平移動至如圖4所示的位置時(也就是往接近按鍵14的方向水平移動時),抵接于第一連桿24的鍵盤框架16就會推動第一連桿24樞轉,以使第一連桿24與第二連桿26相對于底板12共同樞轉,而隨著第一連桿24與第二連桿26的樞轉,固定于鍵帽22上的第二磁性區(qū)20即可克服第二磁性區(qū)20與第一磁性區(qū)18之間的磁吸力而往遠離第一磁性區(qū)18的方向移動至如圖4所示的位置,進而使鍵帽22以弧形軌跡相對應地從如圖3所示的釋放位置移動至如圖4所示的收合位置。如此一來,當鍵盤10應用于一般具有由上蓋與下殼體組成之開合機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上(例如筆記型電腦)時,即可藉由連動機構使鍵盤框架16隨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上蓋相對下殼體閉合而相對底板12水平移動,使得鍵帽22被鍵盤框架16推動而移動至如圖4所示的收合位置,藉以達到鍵帽22可隨著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閉合而降低其高度的功效,換句話說,當鍵盤框架16相對底板12水平移動至如圖4所示的位置,鍵盤10可處于鍵帽高度下降的狀態(tài)以進一步地縮減鍵盤10的整體高度,從而有利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薄型化設計并且有效地解決先前技術所提到的鍵帽傷及顯示屏幕的問題。需注意的是,由圖4可知,在此實施例中,鍵盤框架16對應第一連桿24樞接于底板12的一端的位置上可形成有凹陷部34,藉此,當鍵盤框架16推動第一連桿24樞轉至使鍵帽22移動至如圖4所示的收合位置的位置時,凹陷部34可容置第一連桿24樞接于底板12的一端,從而有效地防止鍵盤框架16與第一連桿24發(fā)生干涉卡死或碰撞損壞的問題。
[0034]另一方面,若是鍵盤框架16從圖4所示的位置水平移動回如圖3所示的位置(也就是往遠離按鍵14的方向水平移動時),在此過程中,由于鍵盤框架16已不再抵接住第一連桿24,因此,第一磁性區(qū)18與第二磁性區(qū)20之間所產(chǎn)生的磁吸力就會驅動鍵帽22伴隨第一連桿24以及第二連桿26的樞轉而以弧形軌跡從如圖4所示的收合位置移動回如圖3所示的釋放位置。如此一來,當鍵盤10藉由連動機構使鍵盤框架16隨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上蓋相對下殼體打開而相對底板12水平移動時,鍵帽22即可連動地往如圖3所示的釋放位置移動而回到原來的高度以便使用者進行后續(xù)按壓操作,也就是說,在鍵帽22位于如圖3所示的釋放位置時,使用者可施力下壓鍵帽22以使鍵帽22向下移動至可觸發(fā)按鍵信號的位置而完成按鍵按壓操作以執(zhí)行對應的輸入功能(即鍵盤輸出此按鍵信號至對應的電子裝置完成輸入),此時,設置于鍵帽22上的第二磁性區(qū)20就會受到鍵帽22向下移動的驅動而克服第一磁性區(qū)18與第二磁性區(qū)20之間的磁吸力且隨即往遠離第一磁性區(qū)18的方向移動,而當使用者停止按壓鍵帽22時,第二磁性區(qū)20就會受到第一磁性區(qū)18與第二磁性區(qū)20之間的磁吸力的驅動而移動回如圖3所示的位置,從而驅動鍵帽22移動回如圖3所示的釋放位置,藉以達到鍵帽22可自動回位的功效以供使用者可進行下一次的按鍵按壓操作。
[0035]值得一提的是,驅動鍵帽22自動回位的設計可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所采用的磁力吸引方式,其亦可采用其他常見的自動回位設計,例如采用以彈簧或橡膠墊圈(RubberDome)連接鍵帽22與底板12以提供回位彈力的設計等,至于其相關描述,其常見于先前技術中,故于此不再贅述。
[0036]相較于先前技術,本發(fā)明采用鍵盤框架水平移動以推動按鍵的第一連桿樞轉的設計,以使鍵帽可隨著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的樞轉而移動至收合位置,從而達到降低鍵帽高度的功效,如此一來,鍵盤即可處于鍵帽高度下降的狀態(tài)以進一步地縮減鍵盤的整體高度,從而有利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薄型化設計并且有效地解決先前技術所提到的鍵帽傷及顯示屏幕的問題。
[0037]本發(fā)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fā)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實施例并未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相反地,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所作的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鍵盤,其特征在于該鍵盤包含: 底板; 至少一按鍵,設置于該底板上,該至少一按鍵包含: 鍵帽;以及 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設置于該底板與該鍵帽之間且與該底板以及該鍵帽可樞轉地連接,以帶動該鍵帽相對該底板于釋放位置以及收合位置之間移動;以及 鍵盤框架,可活動地設置于該底板上且該鍵盤框架對應該至少一按鍵的位置上形成有破孔,該破孔套設于該至少一按鍵以使該鍵盤框架抵接該第一連桿,當該鍵盤框架往接近該至少一按鍵的方向水平移動時,該鍵盤框架推動該第一連桿樞轉,以使該鍵帽伴隨該第一連桿以及該第二連桿從該釋放位置移動至該收合位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鍵盤,其特征在于,該底板具有第一磁性區(qū),該至少一按鍵另包含第二磁性區(qū),該第二磁性區(qū)設置于該鍵帽對應該第一磁性區(qū)的位置上,當該鍵盤框架往遠離該至少一按鍵的方向水平移動時,該第一磁性區(qū)與該第二磁性區(qū)之間所產(chǎn)生的磁吸力驅動該鍵帽伴隨該第一連桿以及該第二連桿從該收合位置移動至該釋放位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鍵盤,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磁性區(qū)以及該第二磁性區(qū)的其中之一為磁性件,該第一磁性區(qū)以及該第二磁性區(qū)的其中之另一為磁性件或導磁性件。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鍵盤,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磁性區(qū)為自該底板彎折成形的突出板。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鍵盤,其特征在于,該鍵盤框架對應該第一連桿樞接于該底板的一端形成有凹陷部,當該鍵盤框架推動該第一連桿樞轉至使該鍵帽移動至該收合位置的位置時,該凹陷部容置該第一連桿樞接于該底板的一端。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鍵盤,其特征在于,該底板上延伸形成有突出導引槽,該鍵盤框架具有相對應的滑塊,該滑塊可滑動地設置于該突出導引槽中以引導該鍵盤框架相對該底板水平移動。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鍵盤,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桿與該第二連桿相互平行且可朝同一方向樞轉地連接該底板以及該鍵帽,以帶動該鍵帽相對該底板于該釋放位置以及該收合位置之間移動。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鍵盤,其特征在于,該鍵帽相對該底板于該釋放位置以及該收合位置之間移動的軌跡為弧形。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鍵盤,其特征在于,當該鍵帽于該釋放位置被外力按壓移動至可觸發(fā)按鍵信號的位置時,該鍵盤輸出該按鍵信號。
【文檔編號】H01H13/705GK104201030SQ201410437616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8月29日
【發(fā)明者】陳基煌 申請人:蘇州達方電子有限公司,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