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屬于半導體封裝【技術領域】。其在硅基本體(1)的正面設置下凹的型腔(12),LED芯片(2)通過金屬柱(22)倒裝于型腔(12)的底部,硅基本體(1)的背面設置起導電作用的下層再布線金屬層Ⅰ(321)和下層再布線金屬層Ⅱ(322)、起散熱作用的下層再布線金屬層Ⅲ(323),芯片電極(21)經(jīng)硅通孔(11)與下層再布線金屬層Ⅰ(321)和下層再布線金屬層Ⅱ(322)實現(xiàn)電氣連通,下層再布線金屬層Ⅲ(323)設置于LED芯片(2)的正下方。本實用新型通過設計有利于LED芯片散熱的倒裝封裝基板和熱電分離結構,提升了LED芯片到封裝體外引腳的散熱性能,顯著降低了封裝結構的熱阻。
【專利說明】—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屬于半導體封裝【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大功率LED在照明、汽車電子、顯示等領域有諸多應用,但大功率LED產(chǎn)品在實際應用中最為關注的是產(chǎn)品壽命與發(fā)光效率,即單位功率的流明數(shù)。影響LED產(chǎn)品壽命與發(fā)光效率的主要因素除芯片本身外,主要在于封裝結構的設計,尤其是LED芯片發(fā)光面產(chǎn)生的熱(約占輸入功率的25%)如何通過封裝結構傳出封裝體外,成為大功率LED封裝性能表現(xiàn)優(yōu)劣的關鍵。如圖1所示,傳統(tǒng)的大功率LED芯片采用正裝結構,LED芯片4置于光學透鏡I內(nèi),封裝是通過引線鍵合的方式(電極引線2)將外加電流(或電壓)加載給LEDLED芯片2,這種封裝結構的不足在于LEDLED芯片2發(fā)光面在藍寶石基體上,如圖2所示,其散熱通道中藍寶石、藍寶石與陶瓷基板(或預包封引線框架基板)(基板3)之間的界面材料均會成為其散熱通路的主要障礙,其熱阻值偏高,在8-15°C /ff (差異源于基板導熱系數(shù)的不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LED芯片的封裝結構的不足,提供一種提升LED芯片到封裝體外的散熱性能的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
[0005]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其包括硅基本體、帶有若干個芯片電極的LED芯片和填充物II,所述硅基本體的上表面設有下凹的型腔,所述型腔的底部表面設有絕緣層I,所述LED芯片倒裝于型腔的底部,所述填充物II填充型腔,
[0006]所述絕緣層I的表面設有選擇性不連續(xù)排布的上層再布線金屬層I和上層再布線金屬層II,所述上層再布線金屬層I和上層再布線金屬層II的表面設置金屬柱,所述LED芯片的芯片電極通過金屬柱分別與上層再布線金屬層I和上層再布線金屬層II連接,所述上層再布線金屬層I與上層再布線金屬層II于相鄰的所述芯片電極之間斷開,
[0007]所述型腔的下方設置有若干個硅通孔,所述硅通孔設置于LED芯片的垂直區(qū)域之夕卜,且其上端口不大于其下端口,
[0008]所述硅通孔的內(nèi)壁和硅基本體I的下表面設置絕緣層II,所述絕緣層II于硅通孔的頂部形成開口,所述開口向上貫穿絕緣層I,且露出上層再布線金屬層I和上層再布線金屬層II的下表面,所述絕緣層II的表面設置不連續(xù)排布的下層再布線金屬層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I,所述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 一端覆蓋硅通孔,并通過開口分別與上層再布線金屬層1、上層再布線金屬層II對應連接,其另一端形成輸入/輸出端,
[0009]所述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I位于LED芯片的正下方,且與下層再布線金屬層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隔離。
[0010]本實用新型所述金屬柱的個數(shù)不止兩個。
toon]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填充物I,所述填充物I填充芯片與上層再布線金屬層1、上層再布線金屬層II之間的空間。
[0012]本實用新型所述下層再布線金屬層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除輸入/輸出端外的剩余表面覆蓋保護層。
[0013]本實用新型所述填充物II的上表面呈凸面。
[0014]本實用新型所述LED芯片的發(fā)光面涂覆熒光物質(zhì)或于填充物II內(nèi)混合熒光物質(zhì)。
[0015]本實用新型在所述填充物II的上表面涂覆熒光物質(zhì)。
[0016]本實用新型所述熒光物質(zhì)的表面設置透鏡。
[0017]本實用新型所述硅基本體的型腔的上沿整體設有臺階,所述臺階有若干級,所述熒光物質(zhì)填充臺階所在的水平區(qū)域,所述熒光物質(zhì)的表面設置透鏡。
[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實用新型通過設計有利于LED芯片散熱的倒裝封裝基板和熱電分離結構,提升了 LED芯片到封裝體外引腳的散熱性能,顯著降低了封裝結構的熱阻。
[0020]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傳統(tǒng)正裝LED芯片的封裝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0022]圖2為傳統(tǒng)LED芯片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0023]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0024]圖4為圖3的LED芯片與硅通孔位置關系的正面的示意圖(圖3為圖4的A-A剖面示意圖);
[0025]圖5為圖3的熱電分離電極組件與硅通孔位置關系的背面的示意圖;
[0026]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的實施例的變形一的剖面不意圖;
[0027]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的實施例的變形二的剖面示意圖;
[0028]圖8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的實施例的變形三的剖面示意圖;
[0029]圖9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的實施例的變形四的剖面示意圖;
[0030]其中,硅基本體I
[0031]硅通孔11
[0032]型腔12
[0033]臺階121
[0034]絕緣層I 13
[0035]絕緣層I開口 131
[0036]絕緣層II 14
[0037]開口15
[0038]LED 芯片 2
[0039]芯片電極21
[0040]金屬柱22
[0041]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
[0042]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
[0043]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 321
[0044]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 322
[0045]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I 323
[0046]輸入/ 輸出端 3211、3221
[0047]熒光物質(zhì)4
[0048]填充物I 51
[0049]填充物II 52
[0050]透鏡53
[0051]保護層6。
【具體實施方式】
[0052]現(xiàn)在將在下文中參照附圖更加充分地描述本實用新型,在附圖中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從而本公開將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充分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然而,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實現(xiàn),并且不應被解釋為限制于這里闡述的實施例。
[0053]實施例,參見圖3至圖9
[0054]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硅基本體I的上表面設有下凹的型腔12,型腔12的底部表面設有絕緣層I 13,絕緣層I 13的表面設有選擇性不連續(xù)排布的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和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和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為設有再布線層的鋁層或銀層。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的表面設置金屬柱22,金屬柱22的個數(shù)不止兩個,通常設置2至9個金屬柱22,如圖3中所示。金屬柱22的上端與芯片電極21之間、金屬柱22的下端與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之間均有焊錫層或錫銀等低熔點錫基合金層,使金屬柱22為復合層結構,以利于LED芯片2倒裝固定。此兩處的焊錫層或錫基合金層未示出。
[0055]帶有兩個芯片電極21的LED芯片2倒裝于型腔12的底部,左側(cè)的芯片電極21通過3個金屬柱22與同側(cè)的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連接,右側(cè)的芯片電極21通過I個金屬柱22與同側(cè)的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連接。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與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于相鄰的芯片電極21之間斷開,以避免短路。
[0056]型腔12的下方設置有4個娃通孔11,如圖4中所不,娃通孔11設置于LED芯片2的垂直區(qū)域之外。硅通孔11上端口不大于其下端口,其縱切面呈梯形狀、直孔狀或開口向下的喇叭孔狀。
[0057]硅通孔11的內(nèi)壁和硅基本體I的下表面設置絕緣層II 14,絕緣層II 14于硅通孔11的頂部形成向上貫穿絕緣層I 13的開口 15,且開口 15露出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
I311和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的下表面。絕緣層II 14的表面設置不連續(xù)排布的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 32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 322、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I 323。如圖5中所示,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 32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 322 —端覆蓋硅通孔11,并通過開口15分別與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對應連接,其另一端形成輸入/輸出端3211、3221,起導電作用。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I 323位于LED芯片2的正下方,且與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 32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 322隔離。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 32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 322、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I 323的表面還可以設置化學鍍的鎳/金層或化學鍍的錫層,圖中未示出,以防止金屬銅表面氧化,或滿足焊接可靠性的要求。
[0058]保護層6設置于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 32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 322的除輸入/輸出端3211、3221外的剩余表面,以確保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I 323與下層再布線金屬層
I32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 322隔離。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I 323起散熱作用,其延展面積越大越好。
[0059]型腔12內(nèi)填充覆蓋LED芯片2的硅膠、光學樹脂等填充物II 52,其上表面呈凸面,類似凸透鏡狀,以匯聚光線,如圖3所示。
[0060]在LED芯片2的發(fā)光面涂覆熒光物質(zhì)4,并選擇發(fā)藍色光的LED芯片2,通過藍光激發(fā)黃色熒光物質(zhì)以獲得白光,形成大功率的白光LED的封裝結構,如圖6所示。該熒光物質(zhì)4也可以混合于填充物II 52,與填充物II 52 一起成形。
[0061]填充物II 52的上表面呈平面,其上涂覆熒光物質(zhì)4,選擇發(fā)藍色光的LED芯片2,通過藍光激發(fā)黃色熒光物質(zhì)以獲得白光,也可以形成大功率的白光LED的封裝結構,如圖7所示。為匯聚光線,可以在熒光物質(zhì)4的表面設置透鏡53,如圖8所示。
[0062]硅基本體I的型腔12的上沿整體設有若干級臺階121,填充物II 52填充型腔12至臺階121附近,其上表面呈平面,熒光物質(zhì)4填充型腔12剩余的臺階121所在的水平區(qū)域。選擇發(fā)藍色光的LED芯片2,通過藍光激發(fā)黃色熒光物質(zhì)以獲得白光,也可以形成大功率的白光LED的封裝結構,如圖9所示。為匯聚光線,可以在熒光物質(zhì)4的表面也可設置透鏡53。
[0063]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不限于上述優(yōu)選實施例,如實際封裝過程中,LED芯片2與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之間的空間還會利用硅膠等填充物I 51填充,以避免填充物II 52填充型腔12時造成的虛填充,如圖3所示。
[0064]通過設計硅通孔11的個數(shù)及其排布方式,可以實現(xiàn)重新排布LED芯片2的輸入/輸出,硅通孔11的個數(shù)根據(jù)實際需要確定;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 321和下層再布線金屬層
II322與硅通孔11可以一對一設置;一個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 321或下層再布線金屬層
II322也可以同側(cè)覆蓋兩個以上硅通孔11 ;LED芯片2可以帶有不止兩個芯片電極21,LED芯片2也可以不止一個,通過R G B混光也可以獲得白光。
[0065]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界定的保護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其包括硅基本體(I)、帶有若干個芯片電極(21)的LED芯片(2)和填充物II (52),所述硅基本體(I)的上表面設有下凹的型腔(12),所述型腔(12)的底部表面設有絕緣層I (13),所述LED芯片(2)倒裝于型腔(12)的底部,所述填充物II (52)填充型腔(12), 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層I (13)的表面設有選擇性不連續(xù)排布的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和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所述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和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的表面設置金屬柱(22),所述LED芯片(2)的芯片電極(21)通過金屬柱(22)分別與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和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連接,所述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與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于相鄰的所述芯片電極(21)之間斷開, 所述型腔(12 )的下方設置有若干個硅通孔(11),所述硅通孔(11)設置于LED芯片(2 )的垂直區(qū)域之外,且其上端口不大于其下端口, 所述硅通孔(11)的內(nèi)壁和硅基本體(I)的下表面設置絕緣層II (14),所述絕緣層II(14)于硅通孔(11)的頂部形成開口(15),所述開口(15)向上貫穿絕緣層I (13),且露出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和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11(312)的下表面,所述絕緣層II(14)的表面設置不連續(xù)排布的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 (32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 (322)、下層再布線金屬層111(323),所述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 (32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 (322) 一端覆蓋硅通孔(11),并通過開口(15)分別與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 (311)、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對應連接,其另一端形成輸入/輸出端(3211、3221), 所述下層再布線金屬層111(323)位于LED芯片(2)的正下方,且與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32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I (322)隔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柱(22)的個數(shù)不止兩個。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填充物I (51),所述填充物I (51)填充LED芯片(2)與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311)、上層再布線金屬反射層II (312)之間的空間。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層再布線金屬層I (321)、下層再布線金屬層11 (322)除輸入/輸出端(3211、3221)外的剩余表面覆蓋保護層(6 )。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II (52)的上表面呈凸面。
6.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LED芯片(2)的發(fā)光面涂覆熒光物質(zhì)(4)或于填充物II (52)內(nèi)混合熒光物質(zhì)(4)。
7.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填充物II (52)的上表面涂覆熒光物質(zhì)(4)。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熒光物質(zhì)(4)的表面設置透鏡(53)。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本體(I)的型腔(12)的上沿整體設有臺階(121),所述臺階(121)有若干級,所述熒光物質(zhì)(4)填充臺階(121)所在的水平區(qū)域。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帶有熱電分離結構的圓片級LED的封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熒光物質(zhì)(4)的表面設置透鏡(53)。
【文檔編號】H01L33/48GK204067418SQ201420356860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7月1日
【發(fā)明者】張黎, 賴志明, 陳棟, 陳錦輝 申請人:江陰長電先進封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