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插頭連接器組件,尤其是關(guān)于插頭連接器組件的抗電磁干擾結(jié)構(gòu)。
背景技術(shù):
:2011年9月6日公告的公告號為US8011960的美國專利揭示了一種插頭電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收容于絕緣本體的若干導(dǎo)電端子、包覆絕緣本體的金屬殼體、固持在絕緣本體中且部分凸露出金屬殼體的鎖扣件,金屬殼體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所述上殼體與下殼體組裝包覆所述絕緣本體。然而這種電連接器組合的缺陷在于:所述上殼體與下殼體通過組裝固定在一起,其之間的間隙會導(dǎo)致其抗電磁干擾的性能較差。鑒于以上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插頭連接器組件以改善上述不足之處。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插頭連接器組件,該插頭連接器組件具有較強的抗電磁干擾能力。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一種插頭連接器組件,用以與對接連接器對接,所述插頭連接器組件包括對接件、沿對接方向與所述對接件電性連接并沿垂直于對接方向延伸的電路板、包覆部分對接件與部分電路板的金屬殼體、與所述金屬殼體配合安裝的屏蔽殼體及與所述電路板電性連接的若干線纜,所述線纜垂直于所述電路板及所述對接件延伸超出所述屏蔽殼體,所述金屬殼體包括一件形成的周邊封閉的第一部分及自所述第一部分延伸出來的第二部分,所述金屬殼體的第二部分與所述屏蔽殼體共同封閉包覆所述電路板。具體實施結(jié)構(gòu)如下:所述對接件安裝于電路板的一端,所述屏蔽殼體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四周分別向上延伸形成的側(cè)壁及設(shè)置于屏蔽殼體一端的蓋板,所述蓋板覆蓋所述電路板未安裝所述對接件的另一端。所述對接件包括對接部及位于所述對接部下方的安裝部,所述金屬殼體的第一部分包覆所述對接件的安裝部,所述第二部分包覆所述電路板。所述金屬殼體的第二部分包括若干第一凹槽,所述屏蔽殼體對應(yīng)的位置設(shè)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與所述第二凹槽配合形成供線纜延伸出來的出線口。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末端均為圓弧狀。所述各線纜均包括芯線、包覆所述芯線的編織層及包覆所述編織層的外皮。所述線纜的編織層與所述金屬殼體的第一凹槽焊接。所述線纜的編織層與所述屏蔽殼體的第二凹槽焊接。所述對接件的安裝部設(shè)有向外突起的突塊,所述金屬殼體的第一部分設(shè)有卡持所述突塊的開孔。所述插頭連接器組件還包括成型包覆所述金屬殼體及所述屏蔽殼體的外殼體。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shù),本發(fā)明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插頭連接器組件的金屬殼體的第一部分為一件形成周邊封閉的結(jié)構(gòu),其第二部分與屏蔽殼體共同封閉包覆電路板,該封閉的結(jié)構(gòu)增強了插頭連接器組件的抗電磁干擾的能力?!靖綀D說明】圖1是本發(fā)明插頭連接器組件的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組件的部分分解圖。圖3是圖2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組件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圖。圖4是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組件的又一部分分解圖。圖5是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組件的又一部分分解圖。圖6是圖5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組件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圖。圖7是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組件的分解圖?!局饕栒f明】插頭連接器組件100對接件1對接部11安裝部12突塊121插槽122導(dǎo)電端子13電路板2第一表面21第二表面22前導(dǎo)電片23后導(dǎo)電片24金屬殼體3第一部分31彎折部311開孔312第二部分32第一凹槽321屏蔽殼體4底壁41側(cè)壁42蓋板43第二凹槽44延伸部45線纜5芯線51編織層52外皮53外殼體6出線口7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jié)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揪唧w實施方式】如圖1至圖6所示,本發(fā)明揭示一種插頭連接器組件100,其用以與對接連接器(未圖示)對接,所述插頭連接器組件100包括對接件1、沿對接方向與所述對接件1電性連接并沿垂直于對接方向延伸的電路板2、包覆部分對接件1與部分電路板2的金屬殼體3、與所述金屬殼體3配合安裝的屏蔽殼體4、與所述電路板2電性連接的若干線纜5及包覆所述屏蔽殼體4的外殼體6。如圖7所示,所述對接件1安裝于電路板2的一端以便電路板2的另一端預(yù)留出足夠的讓位空間,所述對接件1包括對接部11及位于所述對接部11下方的安裝部12及設(shè)置于所述安裝部12之間的若干導(dǎo)電端子13,所述安裝部12設(shè)有向外突起的突塊121。所述安裝部12相對的兩側(cè)設(shè)有卡持所述電路板2的插槽122。電路板2沿平行于對接件1的方向延伸,所述電路板2包括第一表面21及與所述第一表面21相對第二表面22,所述第一表面21及第二表面22于電路板2的一端均設(shè)有若干與所述導(dǎo)電端子13電性連接的前導(dǎo)電片23,所述電路板2的后端設(shè)有若干與所述線纜5焊接的后導(dǎo)電片24。所述金屬殼體3套設(shè)于所述對接件1上并將對接部11露出所述金屬殼體3,所述金屬殼體3包括一件形成的周邊封閉的第一部分31及自所述第一部分31延伸出來的第二部分32,所述第一部分31的頂端相對彎折形成彎折部311,所述金屬殼體3的第一部分31包覆所述對接件1的安裝部12,所述第二部分32與所述屏蔽殼體4共同封閉包覆所述電路板2。所述金屬殼體3的第一部分31設(shè)有卡持所述突塊121的開孔312,所述金屬殼體3的第二部分32向著線纜5的一側(cè)包括若干第一凹槽321,所述第一凹槽321為圓弧形。所述屏蔽殼體4包括底壁41、自所述底壁41四周分別向上延伸形成的側(cè)壁42及設(shè)置于屏蔽殼體4一端的蓋板43,所述蓋板43覆蓋所述電路板2未安裝所述對接件1的另一端。所述屏蔽殼體4對應(yīng)于第一凹槽321的位置設(shè)有第二凹槽44,第二凹槽44的末端也為圓弧狀,所述第一凹槽321與所述第二凹槽44配合形成供線纜5延伸出來的出線口7。本實施例中,未焊接電路板2的一端由屏蔽殼體4的蓋板43彎折覆蓋。所述屏蔽殼體4未安裝之前,其蓋板43自屏蔽殼體4背對線纜5一方的側(cè)壁42延伸出來,所述蓋板43繼續(xù)延伸形成延伸部45,所述延伸部45上設(shè)有第二凹槽44,該第二凹槽44與相對側(cè)壁42上的一個第二凹槽44配合形成一個出線口7。屏蔽殼體4安裝后,彎折其蓋板43包覆所述電路板2,再彎折其延伸部45使得延伸部45上的第二凹槽44與另一第二凹槽44形成一個出線口7。本實施例中有三根線纜5,所以對應(yīng)的出線口7也為三個,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根據(jù)需要設(shè)置對應(yīng)的出線口7。所述線纜5垂直于所述電路板2及所述對接件1延伸超出所述屏蔽殼體4,所述各線纜5均包括芯線51、包覆所述芯線51的編織層52及包覆所述編織層52的外皮53。所述線纜5的編織層52與所述金屬殼體3的第一凹槽321焊接,所述線纜5的編織層52與所述屏蔽殼體4的第二凹槽44焊接,借此以加強編織層52于金屬殼體3及屏蔽殼體4的固定,同時接地良好,從而保證了良好的EMI性能。所述外殼體6成型包覆所述金屬殼體3及所述屏蔽殼體4。組裝所述插頭連接器組件100時,先將電路板2的一端沿著對接方向插入對接件1的安裝部12的插槽122內(nèi),此時導(dǎo)電端子13分布于電路板2的第一表面21及第二表面22,將導(dǎo)電端子13與第一表面21及第二表面22上的前導(dǎo)電片23焊接固定。將線纜的外皮53刺破翻折露出編織層52,芯線51向與電路板2的后導(dǎo)電片24焊接后沿垂直于電路板2及對接件1的方向延伸出來,將金屬殼體3自對接件1的對接部11套設(shè)于對接件1上,此時金屬殼體3第一部分31頂端的彎折部311抵持于對接件1安裝部12與對接部11相近的表面上,金屬殼體3第一部分31上的開孔312與對接件1安裝部12上的突塊121卡持固定,所述金屬殼體3的第二部分32延伸至電路板2的兩側(cè)。將屏蔽殼體4自對接件1的下方安裝至組裝好的部分上,彎折屏蔽殼體4的蓋板43包覆所述電路板2,再彎折其延伸部45使得延伸部45上的第二凹槽44與另一第二凹槽44形成一個出線口7。如此,金屬殼體3與屏蔽殼體4已將整個電路板2封閉包覆,僅使得線纜5自所述出線口7延伸出來,將線纜5的編織層52與出線口7處的第一凹槽321及第二凹槽44焊接固定。最后將外殼體6成型包覆所述金屬殼體3及屏蔽殼體4。至此,整個插頭連接器組件100已經(jīng)組裝完成。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實施方式,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通過閱讀本發(fā)明說明書而對本發(fā)明技術(shù)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變化,均為本發(fā)明的權(quán)利要求所涵蓋。當(dāng)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