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同軸連接器,尤其涉及端子的固持結構。
背景技術:
與本發(fā)明相關的現(xiàn)有技術,參閱公開號為US20130040481的美國專利。該專利揭示了一種同軸連接器,其包括屏蔽殼體、收容于屏蔽殼體內(nèi)的絕緣體、前后延伸超出絕緣體的中心端子及彈性塑膠件,所述中心端子的前端收容于彈性塑膠件內(nèi),當對接連接器刺破彈性塑膠件與中心端子對接時,由于中心端子是貫穿絕緣體的,所以對接端子的插入或拔出力可能會使中心端子前后移動,這樣容易導致連接器接觸不良。
所以,有必要設計出一種新的同軸連接器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同軸連接器,防止中心端子前后移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同軸連接器,其包括屏蔽殼體、收容于屏蔽殼體內(nèi)的絕緣本體及固持于絕緣本體內(nèi)的中心端子,所述中心端子的末端延伸超出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前半部分及與前半部分配合的后半部分,所述絕緣本體的后半部分包括后端面,自后端面向前延伸超出前配合面的第一凸出部,所述該第一凸出部抵頂于中心端子,防止中心端子前后移動。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的中心端子被絕緣本體上延伸出的第一凸出部所抵住,因此中心端子不易發(fā)生移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同軸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的同軸連接器的部分分解圖。
圖3是圖1所示的同軸連接器的爆炸圖。
圖4是圖1所示的同軸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爆炸圖。
圖5是沿圖1中A-A方向的剖視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同軸連接器100,其包括屏蔽殼體10、收容于屏蔽殼體10內(nèi)的圓柱形的絕緣本體20、套設于絕緣本體20前端的彈性橡膠件30及固持于絕緣本體20內(nèi)的中心端子40,所述中心端子40的末端延伸超出絕緣本體20。
如圖3至圖4所示,所述絕緣本體20包括前半部分21及與前半部分21相配合的后半部分22,所述前半部分21包括前端的對接面210及與后半部分22配合的后配合面211。對接面210上設有一供對接端子插入的通孔212,后配合面211上設有自后配合面211上向前延伸的一缺口213。后半部分22包括與前半部分21配合的前配合面220、圓柱形的外側壁221、位于外側壁221底部的后端面222及設于外側壁221內(nèi)的用以收容中心端子40的收容腔223,所述該收容腔223由一腔體224圍成,該腔體224自后端面222向前延伸。同時腔體224上設有延伸超出前配合面220的第一凸出部225。外側壁221上也設有延伸超出前配合面220的第二凸出部226。所述前半部分21與后半部分22組裝在一起時,第二凸出部226收容于前半部分21的缺口213內(nèi),有效的防止安裝時中心端子40的誤插。
所述中心端子40包括接觸部41、自接觸部41的一側邊向后延伸的彎折部42及自彎折部42水平向后延伸超出絕緣本體20的尾部43。所述接觸部41大致成長方體,其包括頂壁410、底壁411、連接頂壁410與底壁411的一對側壁412,所述彎折部42自底壁411一側向后延伸,所述側壁412上分別設有一彈性接觸臂413,所述兩個彈性接觸臂413相互靠攏。
如圖5所示,所述第一凸出部225與第二凸出部226自前配合面220延伸超出相同的長度。所述絕緣本體20的前半部分21還包括收容中心端子40的接觸部41的收容空間214,所述中心端子40的接觸部41收容于該收容空間214內(nèi),第一凸出部225抵頂于中心端子40的接觸部41上,防止對接端子插入接觸部41時,中心端子40由于插入力的作用而向后移動。所述腔體224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為第一凸出部225,第二部分為未延伸超出前配合面220的部分。所述中心端子40的彎折部42位于腔體224的第二部分的前端且抵接于第二部分。所述絕緣本體20安裝入屏蔽殼體10后,對屏蔽殼體10的尾部進行收鉚,使位于前半部分21前端與屏蔽殼體10之間的彈性橡膠件30受到擠壓,這樣緊固了絕緣本體20。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兩種實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本發(fā)明說明書而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變化,均為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