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檢查用同軸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57323閱讀:676來源:國知局
檢查用同軸連接器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檢查用同軸連接器,更詳細而言,涉及一種能夠簡便地實施與連接有同軸電纜的連接部的連結的檢查用同軸連接器。



背景技術:

同軸電纜由置于電纜中心的內(nèi)部導體、包圍其的絕緣物質、外部導體以及最外殼的外部被覆層構成,具有以中心的內(nèi)部導體為同心圓的軸的結構。通過這種同心圓結構,能夠在與普通電線相比受到的電干擾較小的情況下傳送信號。

這種同軸電纜能夠安全地、可靠地向各種測試裝置或精密電子裝置傳遞電信號而被廣泛利用,因而要求一種能夠使同軸電纜穩(wěn)定地連接到成為檢查對象的裝置的連接部例如RF開關且可容易拆卸的連接器。

這種連接器以各種方式開發(fā),使用多樣種類的連接器。

對于普通的同軸連接器的構成及連接關系,在“同軸連接器及測量用同軸探測器(注冊專利10-0905888,專利文獻1)”、“檢查用同軸連接器及插座(注冊專利10-1239309,專利文獻2)”等中具體公開。

但是,就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而言,在把同軸連接器連接于插座的情況下,作業(yè)者需要使用雙手把同軸連接器連接于檢查對象物的連接部,因此存在同軸連接器的連接麻煩的缺點,且在窄小的空間需要利用雙手啟動同軸連接器,因而存在檢查對象物的連接部損傷的危險較大的問題。

作為所述的背景技術而說明的事項只用于增進對本發(fā)明的背景的理解,不得視為屬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已經(jīng)知曉的以往技術。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韓國注冊專利10-0905888(2009.06.25)

專利文獻2:韓國注冊專利10-1239309(2013.02.26)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所要解決的課題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把同軸電纜容易地連接于檢查對象物的連接部并分離的檢查用同軸連接器。

解決課題方法

本發(fā)明一種實施方式的檢查用同軸連接器與連接于同軸電纜的前端,且拆裝于檢查對象物,該同軸連接器包含:外殼單元,其為導電性,與所述同軸電纜的外部導體接觸,且兩端沿軸向連通;信號針(signal pin),其為導電性,插入到所述外殼單元的內(nèi)部,且與所述同軸電纜的內(nèi)部導體電連接,并配置成使相應前端部突出于所述外殼單元的前端部;電介體,其插入到所述外殼單元的內(nèi)部并包圍所述信號針;接地針(ground pin),其為導電性,插入到所述外殼單元的內(nèi)部且與所述外殼單元電連接,在包圍所述電介體的同時,借助于所述電介體而與所述信號針絕緣,并配置成相應前端部突出于所述外殼單元的前端部;定位單元,其配置成在所述外殼單元的內(nèi)部與所述接地針的軸向移動聯(lián)動旋轉,決定所述接地針的軸向移動后停止位置。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地針的外周面,在彼此相對的位置具備一對凸起,所述定位單元供所述接地針沿軸向貫通,且在所述接地針貫通的區(qū)域的外周,沿圓周方向形成有供所述凸起配置并移動的內(nèi)部空間,在所述內(nèi)部空間的上端及下端,形成有通過約束所述凸起而決定所述定位單元的旋轉及停止位置的多個定位槽。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位單元形成的多個定位槽包含:第一定位槽,其在所述內(nèi)部空間的下端形成,且沿一側方向向下傾斜并形成有最大深度區(qū)域;第二定位槽,其在所述內(nèi)部空間的上端形成,且在所述第一定位槽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上部沿一側向上傾斜,并且在與所述第一定位槽最大深度區(qū)域正上部位置相比更靠一側方向隔開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區(qū)域;第三定位槽,其在所述內(nèi)部空間的下端形成,且在所述第二定位槽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下部沿一側向下傾斜,并且在與所述第二定位槽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下部位置相比更靠一側方向隔開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區(qū)域;第四定位槽,其在所述內(nèi)部空間的上端形成,且在所述第三定位槽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上部沿一側向上傾斜,并且在與所 述第三定位槽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上部位置相比更靠一側方向隔開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區(qū)域;及第五定位槽,其在所述內(nèi)部空間的下端形成,且在所述第四定位槽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下部沿一側向下傾斜,并且在與所述第四定位槽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下部位置相比更靠一側方向隔開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區(qū)域;所述第三定位槽的位置形成在與所述第一定位槽及第五定位槽的位置相比,更接近所述第二定位槽及第四定位槽的位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槽至第五定位槽在所述定位單元的內(nèi)部空間,沿一側方向相互隔開,依次形成,從而形成第一定位槽群,接著所述第一定位槽群,第一定位槽至第五定位槽在所述定位單元的內(nèi)部空間沿一側方向相互隔開,依次形成,從而形成第二定位槽群,且所述第一定位槽群的第五定位槽成為第二定位槽群的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群的第五定位槽成為第一定位槽群的第一定位槽。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單元、接地針、電介體及信號針以所述信號針為中心軸,依次配置于同心軸上,所述信號針及接地針各自的相應后端部被第一彈簧及第二彈簧支撐,從而受到向前端方向按壓的力。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單元包含:上部外殼,其具備圓筒形狀,并與所述同軸電纜的外部導體接觸;及下部外殼,其以與所述上部外殼連通的方式連接于所述上部外殼的下部;在所述上部外殼的內(nèi)部,形成有把其內(nèi)部空間劃分為第一區(qū)域與第二區(qū)域的劃分板,在所述下部外殼的內(nèi)部,配置有所述定位單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電介體貫通所述上部外殼的劃分板進行配置,在所述電介體中與所述上部外殼的第一區(qū)域對應的后端區(qū)域內(nèi)部,配置有后端密閉、向前端開口的圓筒形的連接導體,所述連接導體的后端與所述同軸電纜的內(nèi)部導體電連接,在相應內(nèi)部配置有所述第一彈簧,所述信號針的后端插入到相應前端開口區(qū)域而被所述第一彈簧支撐。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外殼的第二區(qū)域,配置有所述第二彈簧,支撐所述接地針的后端區(qū)域。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具有如下效果:只通過使接地針與檢查對象物的連接部連接并使外殼單元沿軸向移動這樣的動作,就能夠將接地針及信號針與檢 查對象物的連接部容易地結合或分離。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檢查用同軸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檢查用同軸連接器的局部切開立體圖,

圖3及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作為檢查用同軸連接器主要部分的定位單元的圖,

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檢查用同軸連接器的運轉狀態(tài)的圖。

<符號說明>

10:同軸電纜 20:RF開關

100:同軸連接器 110:外殼單元

111:上部外殼 112:下部外殼

120:信號針 130:電介體

140:接地針 141:凸起

142:切開部 150:定位單元

151~155:定位槽 160:連接導體

170:第一彈簧 180:第二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更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但是,本發(fā)明并非限定于以下公開的實施例,而是以互不相同的多樣形態(tài)體現(xiàn),不過,本實施例使得本發(fā)明的公開更完全,且為了使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完全了解發(fā)明的范疇而提供。在附圖上,相同符號指稱相同的要素。

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檢查用同軸連接器作為連接于同軸電纜的前端并與檢查對象物結合或分離的同軸連接器,在本發(fā)明中,作為檢查對象物的連接部,以RF開關為例進行說明。當然,本發(fā)明的同軸連接器不限定于RF開關的檢查,可應用于具有連接同軸電纜的多樣種類的連接部的對象物。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檢查用同軸連接器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檢查用同軸連接器的局部切開立體圖,圖3及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作為檢查用同軸連接器主要部分的定位單元的圖。

如圖所示,檢查用同軸連接器100大致包括外殼單元110、信號針120、 電介體130、接地針140及定位單元150。

外殼單元110作為連接于同軸電纜10并在其內(nèi)部設置所述信號針120、電介體130、接地針140及定位單元150的機構,以兩端沿軸向連通的方式形成為圓筒形。所述外殼單元110為了制造及組裝的便利而分成上部外殼111與下部外殼112進行制作。

此時,所述上部外殼111以圓筒形狀配備,并與所述同軸電纜10連接而與外部導體(圖中未示出)接觸。而且,所述下部外殼112以與上部外殼111連通的方式配備成圓筒形狀,并連接于所述上部外殼111的下部。

于是,所述上部外殼111的開口的上端被蓋子190密閉,在下部外殼112的下端形成有供所述信號針120及接地針140貫通的貫通孔112a。為此,所述下部外殼112的下部區(qū)域具有越向下端直徑越逐漸減小的倒圓錐形狀。特別是對于所述貫通孔112a的直徑而言,為了使所述接地針140沿軸向順利移動,優(yōu)選形成為比所述接地針140的直徑稍大。

另一方面,在所述上部外殼111的內(nèi)部,形成有把其內(nèi)部空間沿軸向劃分的劃分板111a。此時,在所述上部外殼111的內(nèi)部區(qū)域中,把所述劃分板111a的上部區(qū)域定義為第一區(qū)域111a1,把所述劃分板111a的下部區(qū)域定義為第二區(qū)域111a2。所述第一區(qū)域111a1的內(nèi)徑與第二區(qū)域111a2的內(nèi)徑可以彼此相同,但為了固定所述電介體130,優(yōu)選使第一區(qū)域111a1的內(nèi)徑形成為比第二區(qū)域111a2的內(nèi)徑大。

而且,使所述下部外殼112的內(nèi)部空間內(nèi)徑比所述第二區(qū)域111a2的內(nèi)徑大,在相應內(nèi)部空間配置有所述定位單元150。

另一方面,就所述上部外殼111及下部外殼112而言,為了與同軸電纜10的外部導體電接觸而執(zhí)行接地作用,優(yōu)選由導電性材料形成。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由黃銅制造所述上部外殼111及下部外殼112。

信號針120作為與同軸電纜10的內(nèi)部導體11電接觸并與RF開關20的電極接觸的機構,配置成:插入到所述外殼單元110,相應后端部連接于同軸電纜10的內(nèi)部導體11,前端部貫通所述下部外殼112的貫通孔112a而突出到外部。例如,所述信號針120具備沿軸向長長地形成的針(pin)形狀,配置成貫通所述上部外殼111的劃分板111a與下部外殼112的貫通孔112a。于是,信 號針120的后端區(qū)域配置于所述上部外殼111的第一區(qū)域111a1,前端區(qū)域突出到下部外殼112的外部。

另一方面,所述信號針120的相應后端部被第一彈簧170支撐,以便在沿軸向移動既定距離的同時,始終受到向信號針120的前端方向按壓的力。此時,所述第一彈簧170配置成始終保持某種程度壓縮的狀態(tài),信號針120即使借助于所述第一彈簧170的彈力而向后端方向移動,也始終受到向前端方向按壓的力。

而且,為了提供供所述信號針120沿軸向移動既定距離的空間的同時,把所述第一彈簧170配置于所述上部外殼111的第一區(qū)域111a1,配備連接導體160。

連接導體160作為后端密閉、向下端開口的圓筒形的導體,在其內(nèi)部插入配置有所述第一彈簧170。于是,所述第一彈簧170的后端被所述連接導體160的后端支撐,在第一彈簧170的前端固定有所述信號針120的后端區(qū)域。在本實施例中,形成在所述信號針120的后端區(qū)域中的一部分形成直徑比其它區(qū)域大的停止部121,把所述第一彈簧170的前端連接于所述停止部121。所述信號針120的停止部121形成為直徑比所述連接導體160的內(nèi)徑稍小,以使所述信號針120能夠在連接導體160的內(nèi)部沿軸向順利移動。

所述連接導體160還執(zhí)行將同軸電纜10的內(nèi)部導體11與信號針120的電連接的作用。為此,同軸電纜10的內(nèi)部導體11連接到所述連接導體160的后端,連接導體160的前端借助于第一彈簧170的彈力而始終與信號針120的停止部121接觸。

所述連接導體160與信號針120由導電性材料形成。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由黃銅或鈹銅制作。

電介體130作為使所述連接導體160及信號針120與所述外殼單元110及接地針140絕緣的機構,在包圍所述連接導體160及信號針120的同時,沿軸向插入所述外殼單元110的內(nèi)部。

所述電介體130與所述信號針120同樣地具備沿軸向長長地形成的圓筒形狀,配置成貫通所述上部外殼111的劃分板111a而延長至下部外殼112的貫通孔112a。于是,電介體130的后端區(qū)域配置于所述上部外殼111的第一區(qū)域 111a1,前端區(qū)域配置于下部外殼112的內(nèi)部。

此時,使所述電介體130形成為后端區(qū)域的外徑與所述上部外殼111的第一區(qū)域111a1內(nèi)徑相同的大小,以便固定于外殼單元110的內(nèi)部。不過,為了使所述接地針140軸向移動,將電介體130的前端區(qū)域外徑形成為比所述上部外殼111的第二區(qū)域111a2內(nèi)徑小了所述接地針140的厚度。于是,在所述電介體130的外周面與所述上部外殼111的第二區(qū)域111a2內(nèi)周面之間,形成與所述接地針140的厚度相應的隔離空間。優(yōu)選地,為了使接地針140順利地軸向移動,將所述電介體130的外周面與所述上部外殼111的第二區(qū)域111a2內(nèi)周面之間的間隔形成為比接地針140厚度稍大為宜。

為了使所述連接導體160及信號針120與所述外殼單元110及接地針140絕緣,所述電介體130由絕緣材料制作。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由聚四氟乙烯制作。

接地針140作為使本發(fā)明的同軸連接器100結合于RF開關20的機構,與外殼單元110電連接,并且與RF開關20的接地部結合或分離,其中,所述外殼單元110與所述同軸電纜10的外部導體電連接。

接地針140配置于所述上部外殼111的第二區(qū)域,在包圍所述電介體130的前端區(qū)域的同時,相應前端部貫通所述下部外殼112的貫通孔112a而突出到外部。于是,所述接地針140形成為兩端沿軸向連通的圓筒形狀。此時,在所述接地針140的前端區(qū)域,為了與RF開關20的接地部順利地結合或分離,按既定長度形成沿軸向切開的切開部142。所述切開部142沿接地針140的圓周方向按等間隔隔開,形成至少一個以上的多個。

另外,所述接地針140的前端形成有鉤部143,從而提高與在RF開關20形成的接地部的結合力。例如,接地針140的鉤部143結合于在RF開關20的接地部形成的鉤槽21。

而且,為了發(fā)揮接地作用,所述接地針140由導電性材料制作。例如,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接地針140由鈹銅制作。

另一方面,在所述接地針140的后端區(qū)域的外周面上,在彼此相對的位置配備有一對凸起141。

而且,所述接地針140的相應后端部被第二彈簧180支撐,以便在沿軸向 移動既定距離的同時,始終受到向接地針140的前端方向按壓的力。此時,第二彈簧180配置成始終保持某種程度壓縮的狀態(tài),即使接地針140借助于所述第二彈簧180的彈力而向后端區(qū)域移動,也始終受到向前端方向按壓的力。

所述第二彈簧180配置于所述上部外殼111的第二區(qū)域111a2,其后端被所述劃分板111a支撐,在其前端固定有所述接地針140的后端區(qū)域。

另一方面,定位單元150作為決定所述接地針140沿軸向移動后停止位置的機構,配備成在所述下部外殼112的內(nèi)部區(qū)域,與所述接地針140的軸向移動聯(lián)動旋轉。

如圖3及圖4所示,所述定位單元150供所述接地針140沿軸向貫通,且在所述接地針140貫通的區(qū)域的外周,沿圓周方向形成供所述凸起141配置并移動的內(nèi)部空間。此時,在定位單元150的內(nèi)部空間,在其上端及下端形成有通過約束所述凸起141而決定所述定位單元150的旋轉及停止位置的多個定位槽151~155。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制造及組裝的便利,所述定位單元150分成上部旋轉體150a和下部旋轉體150b進行制作。

此時,所述上部旋轉體150a及下部旋轉體150b具備圓筒形狀,所述接地針140貫通并穿過其中央。此時,為了使上部旋轉體150a和下部旋轉體150b以相同的旋轉速度進行旋轉,在上部旋轉體150a的接合面形成結合凸起156,在下部旋轉體150b的接合面形成供所述結合凸起156插入的結合槽157,使所述結合凸起156與結合槽157結合。

另一方面,在所述上部旋轉體150a與下部旋轉體150b的接合面,形成有供在接地針140的外周面形成的凸起141移動的內(nèi)部空間。如前所述,該內(nèi)部空間在接地針140貫通的區(qū)域的外周沿圓周方向形成,且形成與接地針140沿軸向移動的距離相應的軸向空間。

特別是在通過所述上部旋轉體150a與下部旋轉體150b的結合而形成的內(nèi)部空間的上端和下端,形成所述多個定位槽151~155。于是,通過接地針140的凸起141與所述定位槽151~155接觸,根據(jù)定位槽151~155的形狀及位置,使所述上部旋轉體150a及下部旋轉體150b一體旋轉,與此聯(lián)動,決定接地針140的位置。

例如,在所述定位單元150形成的多個定位槽151~155包括:第一定位槽151,其在所述內(nèi)部空間的下端,即,在所述下部旋轉體150b的上端形成,且沿一側方向向下傾斜并形成有最大深度區(qū)域;第二定位槽152,其在所述內(nèi)部空間的上端,即,在所述上部旋轉體150a的下端形成,且在所述第一定位槽151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上部沿一側向上傾斜,并且在與所述第一定位槽151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上部位置相比更靠一側方向隔開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區(qū)域;第三定位槽153,其在所述內(nèi)部空間的下端,即,在所述下部旋轉體150b的上端形成,且在所述第二定位槽152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下部沿一側向下傾斜,并且在與所述第二定位槽152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下部位置相比更靠一側方向隔開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區(qū)域;第四定位槽154,其在所述內(nèi)部空間的上端,即,在所述上部旋轉體150a的下端形成,且在所述第三定位槽153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上部沿一側向上傾斜,并且在與所述第三定位槽153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上部位置相比更靠一側方向隔開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區(qū)域;第五定位槽155,其在所述內(nèi)部空間的下端,即,在所述下部旋轉體150b的上端形成,且在所述第四定位槽154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下部沿一側向下傾斜,并且在與所述第四定位槽154最大深度區(qū)域的正下部位置相比更靠一側方向隔開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區(qū)域。

此時,第一定位槽151與第五定位槽155以相互相同的高度形成,第二定位槽152與第四定位槽154也以相互相同的高度形成,所述第三定位槽153形成在與所述第一定位槽151及第五定位槽155的位置相比,更接近所述第二定位槽152及第四定位槽154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在接地針140上形成一對凸起141,為了使各個凸起141被所述多個定位槽151~155中相同的定位槽151~155所約束,把所述第一定位槽151至第五定位槽155在彼此相對的位置形成一對。如果拓展說明,所述第一定位槽151至第五定位槽155在所述定位單元150的內(nèi)部空間沿一側方向相互隔開,依次形成,如此形成第一定位槽群,接著所述第一定位槽群,第一定位槽151至第五定位槽155在所述定位單元150的內(nèi)部空間沿一側方向相互隔開,依次形成,從而形成第二定位槽群,使得與所述第一定位槽151至第五定位槽155分別相對。于是,所述第一定位槽群的第五定位槽155 成為第二定位槽群的第一定位槽151,第二定位槽群的第五定位槽155成為第一定位槽群的第一定位槽151。

參照附圖,說明如上所述構成的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檢查用同軸連接器的運轉狀態(tài)。

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檢查用同軸連接器的運轉狀態(tài)的圖。

圖5(a)、圖5(b)、圖5(c)、圖5(d)、圖5(e)分別是凸起處于圖5(f)中的定位槽的各位置a、b、c、d、e時的剖面圖。

首先,如圖5的(a)所示,把檢查用同軸連接器100連接于同軸電纜10后,使RF開關20位于同軸連接器100的正下方。此時,在接地針140上形成的一對凸起141處于位于定位單元150的第一定位槽151的狀態(tài)。

在該狀態(tài)下,如果作業(yè)者為了使同軸連接器100與RF開關20結合而把外殼單元110向前端方向加壓,則如圖5的(b)所示,接地針140及信號針120與RF開關20接觸。在該狀態(tài)下,如果把外殼單元110向下方繼續(xù)加壓,則在第一彈簧170與第二彈簧180被壓縮的同時,接地針140及信號針120向后端方向移動。如此一來,由于接地針140的移動,在其外周面上形成的凸起141與定位單元150的第二定位槽152的傾斜部分接觸,由此定位單元150因第二定位槽152的傾斜而旋轉。于是,定位單元150進行旋轉,如果凸起141到達第二定位槽152的最大深度區(qū)域,則定位單元150停止旋轉。

在該狀態(tài)下,如果作業(yè)者消除曾施加于外殼單元110的加壓力,則如圖5的(c)所示,借助于第一彈簧170及第二彈簧180的彈力,將信號針120及接地針140向前端方向按壓的力進行作用,從而信號針120及接地針140向前端方向移動。此時,信號針120與RF開關20的電極接觸,接地針140與RF開關20的接地部結合。特別是在接地針140向前端方向移動的同時,凸起141也一同向前端方向移動,與第三定位槽153的傾斜部分接觸,由此定位單元150因第三定位槽153的傾斜而旋轉。于是,定位單元150進行旋轉,如果凸起到達第三定位槽153的最大深度區(qū)域,則定位單元150停止旋轉。此時,根據(jù)第三定位槽153的位置,接地針140的形成有切開部142的部分成為引入既定部分下部外殼112的內(nèi)部的狀態(tài),并且成為接地針140的端部夾緊RF開關20的接地部狀態(tài)。

在該狀態(tài)下,作業(yè)者實施RF開關20的檢查。

RF開關20的檢查結束后,如果作業(yè)者為了將同軸連接器100與RF開關20分離,再次把外殼單元110向前端方向加壓,則如圖5的(d)所示,在第一彈簧170與第二彈簧180被壓縮的同時,接地針140及信號針120向后端方向移動。如此一來,由于接地針140的移動,在其外周面上形成的凸起141與定位單元150的第四定位槽154的傾斜部分接觸,由此定位單元150因第四定位槽154的傾斜而旋轉。于是,定位單元150進行旋轉,如果凸起141到達第四定位槽154的最大深度區(qū)域,則定位單元150停止旋轉。

在該狀態(tài)下,如果作業(yè)者消除曾施加于外殼單元110的加壓力,則如圖5的(e)所示,借助于第一彈簧170及第二彈簧180的彈力,將信號針120及接地針140向前端方向按壓的力進行作用,從而信號針120及接地針140向前端方向移動。此時,在接地針140向前端方向移動的同時,凸起141也一同向前端方向移動,與第五定位槽155的傾斜部分接觸,由此定位單元150因第五定位槽155的傾斜而旋轉。于是,定位單元150進行旋轉,如果凸起141到達第五定位槽155的最大深度區(qū)域,則定位單元150停止旋轉。此時,根據(jù)第五定位槽155的位置,接地針140的形成有切開部142的部分成為完全脫出到下部外殼112外部的狀態(tài),并且成為接地針140的端部松開RF開關20的接地部的狀態(tài)。于是,作業(yè)者可以輕松把接地針140從RF開關20分離。

如前面所作的說明,第一定位槽群的第五定位槽155成為第二定位槽群的第一定位槽151,因此可以反復進行如上所述作業(yè),連續(xù)地實施。

參照附圖和前述的優(yōu)選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不限定于此,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書而限定。因此,只要是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便能夠在不超出上述的權利要求書的技術思想的范圍內(nèi),多樣地變更及修改本發(fā)明。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明溪县| 湘潭县| 彭水| 蒲城县| 屏南县| 隆尧县| 金阳县| 道真| 扎赉特旗| 宣威市| 镶黄旗| 巴楚县| 贞丰县| 丁青县| 新宾| 广汉市| 武义县| 高清| 通山县| 沙坪坝区| 洛隆县| 辽中县| 顺昌县| 梁山县| 嵩明县| 航空| 毕节市| 龙陵县| 晋宁县| 平远县| 青州市| 临邑县| 武清区| 肇州县| 益阳市| 天台县| 霍山县| 屏东市| 陇西县| 沭阳县|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