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插頭零組件制造機,尤指一種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
背景技術:
一般電源插頭的制造,其前置作業(yè)往往是先將電線放置于一剝皮鉚線機的預設的輸送履帶,分別先后進行剝皮(即將電線的一端部剝除外覆的膠皮,而使得芯線裸出),再進行將該端子與剝皮后的電線鉚接而形成端子半成品。
又由于插頭射出成型,通常會進行內(nèi)架組合作業(yè),該內(nèi)架組合作業(yè)主要以一內(nèi)架料件與該端子半成品先行固接,以便于后續(xù)的塑膠外殼的射出成形作業(yè)。
但是端子半成品先行固接在內(nèi)架上,往往是憑借端子半成品分別穿伸于該內(nèi)架,利用卡接或其他初步定位的機構達成、甚或以手工完成。
由前述觀之,由于無法建立一種端子半成品得以快速固接在內(nèi)架上的生產(chǎn)設備與流程,因此也影響到鉚線作業(yè)的連貫性。如此一來生產(chǎn)進步緩慢而欠缺一貫作業(yè)的生產(chǎn)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背景技術所述不足之處,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提高生產(chǎn)效率。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內(nèi)架送料機:包括一料盤,該料盤連接一內(nèi)架輸送槽,沿該內(nèi)架輸送槽形成一第一輸送路徑;該料盤可供放置復數(shù)內(nèi)架料件,以供驅(qū)使或迫使各內(nèi)架料件沿該第一輸送路徑行進;
一會合組立機:設于該第一輸送路徑末端,該會合組立機可供接收一端子半成品、及該內(nèi)架料件,并將該端子半成品與該內(nèi)架料件進行組立;
一動力輸出單元:該動力輸出單元動力連接該會合組立單元,以供帶動該 會合組立單元進行作動。
所述的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其中:該會合組立機包括一壓著單元、一第一輸送單元、及一組立單元,該壓著單元可供對該端子半成品的端子單元片進行壓著,并通過該第一輸送單元將該端子半成品輸送至該組立單元,以供該組立單元將該端子半成品與該內(nèi)架料件進行組立。
所述的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其中:該壓著單元包括一上壓著平臺及一位于該上壓著平臺下方的下壓著平臺;該動力輸出單元包括一馬達,該馬達的輸出軸連動性連接一第一連動機構,該第一連動機構連動性連接該上壓著平臺或該下壓著平臺,以供帶動該上壓著平臺或該下壓著平臺進行移動,令該上壓著平臺與該下壓著平臺共同壓著該端子單元片。
所述的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其中:該上壓著平臺的底面向內(nèi)設有一凹陷部,一壓著柱設于該凹陷部內(nèi),一第三彈簧的一端連接該壓著柱頂面,另一端連接該凹陷部頂面。
所述的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其中:一放置平臺設于該下壓著平臺的一側方,令該放置平臺與該下壓著平臺共同界定出一放置空間以供放置該端子半成品;該第一輸送單元設于該放置平臺與該下壓著平臺之間,該第一輸送單元包括一限位板、一頂推件,該限位板底緣的水平位置略高于該放置平臺的頂面水平位置,該頂推件頂緣向下形成一第一缺部;該動力輸出單元包括一連動性連接該輸出軸的第二連動機構、及一連動性連接該輸出軸的第三連動機構,該第二連動機構連動性連接該頂推件,以供該馬達帶動該頂推件由下而上移動至該第一缺部底緣的水平位置高于或等于該放置平臺的頂面水平位置,且該頂推件與該限位件可供共同夾持該端子半成品的電線,或由上而下移動至該頂推件的頂緣水平位置低于該放置平臺的頂面水平位置,該第三連動機構連動性該第二連動機構,以供該馬達帶動該第二連動機構往該組立單元方向移動、或遠離該組立單元方向移動。
所述的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其中:該限位板的一側設有一壓制塊,該壓制塊上方設有一臺體,且該臺體與該壓制塊之間設有一連結件,該臺體的底面向內(nèi)設有一第一缺槽,該第一缺槽內(nèi)設有一第一彈簧,該第一彈簧的一端抵住該壓制塊的頂面,另一端抵住該第一缺槽的內(nèi)側頂壁,以令該第一彈簧對該壓制塊施以向下的彈性恢復力,使該壓制塊向下移動而與該放置平臺供同夾制該端子半成品的電線;該頂推件的一側設有一輪體,以令該頂推件于向上頂推過 程中頂推該壓制塊,而解除對該電線的壓制。
所述的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其中:該會合組立機更包括一第二輸送單元,該第二輸送單元可供將位于該第一輸送路徑末端的內(nèi)架料件往該組立單元輸送。
所述的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其中:該組立單元包括:二相間隔的平臺,各平臺可供分別放置一端子半成品,且該端子半成品的端子部局部朝向二平臺的間隔形成裸出;該組立單元包括一第一下壓件、及一第二下壓件,該第一下壓件位于二平臺的間隔上方,該第一下壓件相對二平臺的相反二側分別朝向根部形成收斂,該第二下壓件位于該第一下壓件的一側方且遠離該平臺,該第二下壓件的末端包括第一叉件、第二叉件、第三叉件,該第二叉件的兩側邊形成由上而下由外向內(nèi)的斜邊,且該第一叉件與第二叉件之間有一間槽,且該第二叉件與第三叉件之間有一間槽;一推升單元設于該第二插件下方,且該第二輸送單元可供將該內(nèi)架料件輸送至該推升單元,該推升單元可供將該內(nèi)架料件由下往上推升;該動力輸出單元包括一第五連動機構,而該第五連動機構分別連動性連接該輸出軸、該第一下壓件、及該第二下壓件,以供當該馬達帶動該推升單元將該內(nèi)架料件由下往上推升時,通過該第五連動機構帶動該第一下壓件、及該第二下壓件向下移動,迫使各端子半成品往該二平臺的間隔翻轉(zhuǎn)而落入該內(nèi)架料件內(nèi)。
所述的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其中:該二平臺設于一基座頂面,且該基座頂面設有一凹陷槽,且該凹陷槽位于該第一下壓件下方,一塊體設于該凹陷槽內(nèi),且該塊體于該凹陷槽之間設有一第二彈簧,該第二彈簧可供該塊體局部相對于該凹陷槽形成裸出,且該塊體分別與各平臺之間具有一間隙,以供各端子半成品受該第一下壓件壓制而分別翻轉(zhuǎn)至該間隙內(nèi)。
所述的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其中:在該二平臺的間隔中設一推塊,該推塊的一端設有一對應該塊體的第二缺部,該推塊的頂面水平高度與該二平臺的頂面水平位置同高,該推塊頂面設有一定位塊;該動力輸出單元包括一第六連動機構,該第六連動機構連動性連接該馬達及該推塊,以供當該端子半成品放置于該二平臺頂面時,該馬達通過該第六連動機構帶動該推塊移動,直到該塊體納設于該第二缺部內(nèi),以令該定位塊推動該端子半成品而形成定位,而當該端子半成品落入該內(nèi)架料件時,該馬達帶動該推塊移動,以令該推塊推動該內(nèi)架料件離開該推升單元。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的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可供現(xiàn)有的銜接端子鉚線機的后置加工機臺,該機臺可以將剝皮后的電線與端子進行鉚線作業(yè)后所產(chǎn)生的端子半成品、及內(nèi)架料件,通過該會合組立機進行組立,達成自動化、效率化的生產(chǎn)作業(y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外觀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會合組立機的構造示意圖(一);
圖3是本發(fā)明的會合組立機的構造示意圖(二);
圖4是圖3中虛線圓圈X的放大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局部壓著單元與動力輸出單元的連動性連接暨局部組立單元與動力輸出單元的連動性連接示意圖;
圖6是圖5中虛線矩形的放大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輸送平臺與動力輸出單元的連動性連接的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壓著單元與動力輸出單元的連動性連接暨局部組立單元示意圖;
圖9是圖8中虛線圓圈X的放大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的組立單元與動力輸出單元的連動性連接示意圖;
圖11是圖10中虛線圓圈的放大示意圖;
圖12是本發(fā)明的組立單元局部剖視圖;
圖1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示意圖;
圖14是圖2中虛線圓圈的放大示意圖;
圖15是圖3中虛線圓圈Y的放大示意圖;
圖16是圖8中虛線圓圈Y的放大示意圖;
圖17是本發(fā)明的限位板及頂推件的實施例示意圖;
圖18是本發(fā)明的端子半成品與內(nèi)架料件組立后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A-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B-端子鉚線機;C-內(nèi)架料件;D-端子半成品;1-內(nèi)架送料機;11-料盤;12-內(nèi)架輸送槽;2-會合組立機;21-壓著單元;211-上壓著平臺;212-下壓著平臺;213-凹陷部;214-壓著柱;215-第三彈簧;22-第一輸送單元;221-限位板;222-頂推件;223-第一缺部;224-壓制塊;225-臺體;226-連結件;227-第一缺槽;228-第一彈簧;229-輪體;220-螺孔; 2211-螺桿;2212-第二缺槽;23-組立單元;231-平臺;232-基座;233-第一下壓件;234-第二下壓件;2341-第一叉件;2342-第二叉件;2343-第三叉件;2344-間槽;2345-間槽;235-推升單元;236-凹陷槽;237-塊體;238-第二彈簧;239-推塊;2391-第二缺部;230-定位塊;24-放置平臺;25-輸送平臺;26-第二輸送單元;27-調(diào)節(jié)件;3-動力輸出單元;31-馬達;311-輸出軸;32-第一連動機構;33-第二連動機構;34-第三連動機構;36-第五連動機構;37-第六連動機構;4-分線器;41-三叉件;5-第一偵測單元;6-第二偵測單元;7-第三偵測單元。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憑借圖式的輔助,說明本發(fā)明的構造、特點與實施例,俾使貴審查人員對于本發(fā)明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請參閱圖1所示,本發(fā)明關于一種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該端子與內(nèi)架的組合機A包括:
一內(nèi)架送料機1:
請參閱圖1配合圖4所示,該內(nèi)架送料機1包括一料盤11,該料盤11連接一內(nèi)架輸送槽12,沿該內(nèi)架輸送槽12形成一第一輸送路徑,該內(nèi)架送料機1以震動或以輸送機構等手段,驅(qū)使或迫使該料盤11內(nèi)的復數(shù)內(nèi)架料件C沿該第一輸送路徑移動。請再參閱圖13、配合參閱圖18的所示,于該第一輸送路徑的始端較佳設有一分線器4以供將端子半成品D電線與端子單元片進行鉚接后的半成品的二電線進行分離以避免相互迭壓,而以本說明書的圖式為例,該分線器4較佳包括一三叉件41,通過由上而下移動而對該端子半成品D的二電線進行分離,且,以本說明書的圖式為例,該分線器4較佳設于一端子鉚線機B。
此外,請再配合參閱圖14、配合圖18所示,該第一輸送路徑的始端較佳設有一第一偵測單元5,且該第一偵測單元5電性連接后述的動力輸出單元3,該第一偵測單元5可供感測若該端子鉚線機B將該端子半成品D輸送至該第一輸送路徑,則控制該動力輸出單元3進行作動,以供將該端子半成品D逐漸往該第一輸送路徑末端移動,且該動力輸出單元3每次作動時較佳僅提供間接帶動該端子半成品D移動一預設距離。通過該第一偵測單元5可避免當該端子鉚線機B未將該端子半成品D輸送至該第一輸送路徑時,造成整體作業(yè)流程紊亂、停擺。此外,如圖所示,該第一偵測單元5較佳設于該限位板221的一端。
一會合組立機2:
請參閱圖2配合圖3及圖18所示,該會合組立機2設于該第一輸送路徑末端,而可將收到的端子半成品D與該內(nèi)架送料機1所送來的內(nèi)架料件C進行組立。
請參閱圖2、圖3配合圖4、及圖18所示,該會合組立機2主要包括一壓著單元21、一第一輸送單元22、及一組立單元23,由于端子單元片容易因外力變形、或復數(shù)端子單元片于排列時形成高低不齊的狀況,而不利該組立單元23將該端子半成品D與該內(nèi)架料件C進行組立,爰此,該壓著單元21主要對該端子半成品D進行壓制,可令其較為平整,再通過該第一輸送單元22將壓制后的端子半成品D輸送至該組立單元23進行組立。
其中,請參閱圖8配合圖9所示,該壓著單元21較佳可以實施為:該壓著單元21包括一上壓著平臺211、及一位于該上壓著平臺211下方的下壓著平臺212,該上壓著平臺211或該下壓著平臺212二者至少其中之一受一動力輸出單元3的帶動,而由上而下移動或由下而上移動,令該上壓著平臺211與該下壓著平臺212共同夾住該端子單元片。以本說明書的圖式所示為例,該動力輸出單元3較佳包括一馬達31,該馬達31的輸出軸311連動性連接一第一連動機構32,而該第一連動機構32連動性連接該下壓著平臺212,以令該下壓著平臺212由下而上移動。
再者,請再配合參閱圖9的所示,為令該壓著單元21具有較佳的壓著效果,該上壓著平臺211的底面進一步向內(nèi)設有一凹陷部213,一壓著柱214設于該凹陷部213內(nèi),一第三彈簧215的一端連接該壓著柱214頂面,另一端連接該凹陷部213頂面。其中,該凹陷部213、該壓著柱214、該第三彈簧215的數(shù)量不限為一,可根據(jù)需求進行調(diào)整。
請參閱圖2配合圖3、圖5、圖7、及圖18的所示,其中,該會合組立機2可以實施為:一放置平臺24設于該下壓著平臺212的一側方,令該放置平臺24與該下壓著平臺212共同界定出一放置空間以供放置該端子半成品D。而該第一輸送單元22較佳則是設于該放置平臺24與該下壓著平臺212之間,該第一輸送單元22包括一限位板221、一頂推件222,該限位板221底緣的水平位置略高于該放置平臺24的頂面水平位置,該頂推件222頂緣向下形成一第一缺部223,該動力輸出單元3包括一第二連動機構33、及一第三連動機構34,該第二連動機構33分別連動性連接該輸出軸311及該頂推件222,以供該馬達31帶動該頂推件222向上移動,令該頂推件222的第一缺部223底緣的水平位置等 于或略高于該放置平臺24的頂面水平位置,以令該頂推件222與該限位板221共同夾住該端子半成品D的電線,再通過該第三連動機構34分別連動性連接該輸出軸311及該第二連動機構33,以令該馬達31帶動該頂推件222往該組立單元23方向移動,的后該頂推件222向下移動,使得該頂推件222的頂緣水平高度低于該放置平臺24的頂面水平高度,再朝遠離該組立單元23的方向移動,如此不斷重復后,最后將該端子半成品D輸送至該組立單元23。而上述中,該第二連動機構33主要提供連動該頂推件222作垂直向移動,而該第三連動機構34主要提供該第二連動機構33進行水平向移動。
請再配合參閱圖17配合圖18所示,為令發(fā)明在輸送該端子半成品D的過程中更為順暢,不易受到電線的影響而干擾整體的輸送流暢度,本發(fā)明還可以實施為:該限位板221的一側設有一壓制塊224,該壓制塊224上方設有一臺體225,且該臺體225與該壓制塊224之間設有一連結件226,該臺體225的底面向內(nèi)設有一第一缺槽227,該第一缺槽227內(nèi)設有一第一彈簧228,該第一彈簧228的一端抵住該壓制塊224的頂面,另一端抵住該第一缺槽227的內(nèi)側頂壁,而該頂推件222的一側設有一輪體229,以令該頂推件222于向上頂推過程中會頂推該壓制塊224,并通過該輪體229的特性而得以受到該第二連動機構33的帶動而于頂推狀態(tài)下進行橫向移動。爰此,該壓制塊224會受到該第一彈簧228的彈力恢復力影響而向下與該放置平臺24共同夾住該電線,而當該頂推件222上升時,該輪體229會向上頂推該壓制塊224令該電線解除壓制,以供該端子半成品D得以受該第二連動機構33的帶動,往該第一輸送路徑末端移動。
此外,該臺體225較佳由頂面向內(nèi)設一螺孔220,且該螺孔220與該第一缺槽227相通,一螺桿2211螺合該螺孔220且該螺桿2211的一端抵住該第一彈簧228的另一端,爰此,通過轉(zhuǎn)動該螺桿2211而可調(diào)整該第一彈簧228提供該壓制塊224的壓制力。且,該壓制塊224的頂面相對于該第一缺槽227處向內(nèi)設有一第二缺槽2212以供放置該第一彈簧228。
請參閱圖5配合圖6、圖8至圖12、及圖18所示,該組立單元包括:二相間隔的平臺231,而該二平臺231較佳設于一基座232頂面,以供該第一輸送單元22將壓制完成的端子半成品D輸送至各平臺231頂面,且各端子半成品D的端子部局部朝向該二平臺231的間隔形成裸出。該組立單元23包括一第一下壓件233、及一第二下壓件234,該第一下壓件233位于二平臺231的間隔上方, 該第一下壓件233相對二平臺231的相反二側分別朝向根部形成收斂,該第二下壓件234位于該第一下壓件233的一側方且遠離該平臺231,該第二下壓件234的末端包括第一叉件2341、第二叉件2342、第三叉件2343,該第二叉件2342的兩側邊形成由上而下由外向內(nèi)的斜邊,且該第一叉件2341與第二叉件2342之間有一間槽2344,且該第二叉件2342與第三叉件2343之間有一間槽2345。
該會合組立機2更包括一第二輸送單元26,該第二輸送單元26可供將位于該第一輸送路徑末端的內(nèi)架料件C往該組立單元23輸送。該組立單元23更包括一推升單元235設于該第二下壓件234下方,且該第二輸送單元26較佳將該內(nèi)架料件C輸送至該推升單元235,再通過該推升單元235將該內(nèi)架料件C由下而上推升。該動力輸出單元3包括一第五連動機構36,該第五連動機構36分別連動性連接該輸出軸311、該第一下壓件233、及該第二下壓件234,以供當該馬達31帶動該推升單元235將該內(nèi)架料件C由下往上推升時,通過該第五連動機構36帶動該第一下壓件233、及該第二下壓件234向下移動,迫使各端子半成品D往該二平臺231的間隔翻轉(zhuǎn)而落入該內(nèi)架料件C內(nèi),且該第二下壓件234也具有導引該端子半成品D落入該內(nèi)下料件C位置的效果。此外,更設一調(diào)節(jié)件27分別連接該第一下壓件233及該第二下壓件234,以供調(diào)節(jié)該第一下壓件233、及該第二下壓件234與該塊體237之間的距離,以達到微調(diào)該組立單元23的作動時序。
而為提升該端子半成品D與該內(nèi)架料件C的組立精密度,于該基座232頂面較佳設有一凹陷槽236,且該凹陷槽236位于該第一下壓件233下方,一塊體237設于該凹陷槽236內(nèi),且該塊體237于該凹陷槽236之間設有一第二彈簧238,該第二彈簧238可供該塊體237局部相對于該凹陷槽236形成裸出,且該塊體237分別與各平臺231之間具有一間隙,以供各端子半成品D受該第一下壓件233壓制而分別翻轉(zhuǎn)至該間隙內(nèi)。也因此,通過各間隙而分別對各端子半成品D造成限位,而得以較準確控制各端子半成品D落入該內(nèi)架料件C的位置。
此外,為令上述各端子半成品D與該內(nèi)架料件C的組立更為精密,該組立單元23更進一步可以實施為:于該二平臺231的間隔中設一推塊239,該推塊239的一端設有一對應該塊體237的第二缺部2391,該推塊239的頂面水平高度與該二平臺231的頂面水平位置同高,該推塊239頂面設有一定位塊230;該動力輸出單元3包括一第六連動機構37,該第六連動機構37連動性連接該馬達31及該推塊239,以供當該端子半成品D放置于該二平臺231頂面時,該馬達 31通過該第六連動機構37帶動該推塊239移動,直到該塊體237納設于該第二缺部2391內(nèi),以令該定位塊230推動該端子半成品D而形成定位,而當該端子半成品D落入該內(nèi)架料件C時,該馬達31帶動該推塊239移動,以令該推塊239推動該內(nèi)架料件C離開該推升單元235,以完成整體組立流程,請再配合參閱圖18所示,為端子半成品D與該內(nèi)架料件C組立后的示意圖。
值得一提得是,本發(fā)明僅通過一馬達31,再配合各連動機構32-37的作動,而各連動機構32-37則是分別設有一凸輪,利用凸輪所造成時間差的效果,便可帶動其他元件依序作動,而完成整體組立過程。
不僅如此,請再參閱圖15、配合圖18的所示,該第一輸送路徑末端較佳設置一第二偵測單元6,且該第二偵測單元6電性連接后述的動力輸出單元3。當該第二偵測單元6偵測到該第二輸送路徑末端存有該端子半成品D時,會控制該動力輸出單元3暫停作動,以避免該端子半成品D源源不絕的往該組立單元3輸送。
請再參閱圖16的所示,該第三偵測控制單元7主要作為偵測異常之用,以避免機臺因該內(nèi)架料件C放置的異常而受損。例如當該內(nèi)架料件C未正確放置到該推升單元235時如該內(nèi)架料件C未完全落入該推升單元235、又或者該內(nèi)架料件C未如期輸送至該推升單元235時,均會被認定發(fā)生異常而停止該動力輸出單元3作動。
以上說明對本發(fā)明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