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按鍵,尤其涉及一種具有發(fā)光效果的按鍵模組。
背景技術:隨著外觀設計對消費者對吸引力越來越大,按鍵的設計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其中的一種便是具有發(fā)光效果的按鍵?,F(xiàn)有的一種發(fā)光按鍵的結構包括一個導光板以及多個LED燈,該多個LED燈均勻排布在導光板外側,從而使得導光板的正面或內側的光較為均勻。然而,此種結構中,位于外側的LED燈為了達到出光均勻的效果,必需使用多個LED燈,導致此種結構顯得較為浪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需要較少光源的按鍵模組。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按鍵模組,包括操作件;電路板,具有用于感測該操作件上的觸摸的圖形;按鍵,設置于該電路板;導光元件,包括正面、相對的背面、位于該正面及背面之間的容置空間、開設于該背面的凹部、通過該正面將該容置空間連通至外部的通孔以及自該凹部內表面延伸至該正面的光路;其中,該操作件、電路板及按鍵依次收容于該容置空間,該操作件至少部分收容于該通孔,該按鍵抵頂該導光元件。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按鍵模組,包括導光基座,其上開設有一個凹部;導光上蓋,其與該導光基座相對設置并開設有一個通孔,還包括一個環(huán)繞該通孔的出光環(huán)面;操作件,其至少部分收容于該通孔;及按鍵,其連接件至該操作件并抵頂該導光基座;其中,該導光基座及該導光上蓋共同定義出一個自該凹部內表面延伸至該出光環(huán)面的光路,該光路的內徑大于該出光環(huán)面的外徑。本發(fā)明中,設置于凹部的光源射出的光線將沿著導光元件定義的光路從凹部的內表面延伸至正面并射出。如此,本實施方式提供的按鍵模組僅需要一個光源便可,節(jié)省了所需光源的數(shù)量。附圖說明下列附圖用于結合具體實施方式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各個實施方式。應當理解,附圖中示意出的各元件并不代表實際的大小及比例關系,僅是為了清楚說明而示意出來的示意圖,不應理解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按鍵模組的示意圖。圖2是圖1的按鍵模組的部分分解示意圖。圖3是圖2的另一個角度的視圖。圖4是圖1的按鍵模組的剖視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提供的按鍵模組的剖視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多個實施方式及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并且,其顯示不代表本發(fā)明各元件的實際比例關系,僅做示意。結合圖1至圖4,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按鍵模組8包括操作件10、電路板20、按鍵30以及導光元件40。操作件10為一薄片,在本實施方式中呈圓形薄片狀,當然在其它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其它形狀,可根據(jù)具體需求設計。電路板20具有用于感測操作件10上的觸摸的圖形22。該圖形22可以是通過印刷電路板的制程方式制作而成,或者是通過ITO或碳納米管等材料通過絲網(wǎng)印刷等其它方式形成的三角形、手指交叉形等形狀的圖形,不限制于具體的實施方式,只要能實現(xiàn)感測觸摸功能便可。按鍵30設置于電路板20。導光元件40包括正面44a、相對的背面42a、位于正面44a及背面42a之間的容置空間46、開設于背面42a的并用于容置一個光源7的凹部42b、通過正面44a將容置空間46連通至外部的通孔44b以及自凹部42b的內表面42c延伸至正面44a的光路48。導光元件40可由常用的具有良好導光功能的導光板材料制成,凹部42b可根據(jù)具體的光源大小設置。操作件10、電路板20及按鍵30依次收容于容置空間46,操作件10至少部分收容于通孔44b,按鍵30抵頂導光元件40。工作過程中,要實現(xiàn)按鍵功能時,直接按壓操作件10后,操作件10將通過電路板20按壓按鍵30,從而實現(xiàn)按壓功能。按鍵30優(yōu)選處于操作件10的中間部位,以使按壓操作件10邊緣各處時對按鍵30的壓力一致。要實現(xiàn)觸摸操作的功能時,則不必按壓操作件10,直接在操作件10上劃出想要的軌跡便可,該些軌跡將會被電路板20上用于感測觸摸的圖形22所感測,從而實現(xiàn)觸摸功能。當在凹部42b處放置一個光源,比如LED燈后,光線將至少部分在導光元件40內發(fā)生全反射,從而沿著導光元件40定義的光路48從凹部42b的內表面42c延伸至正面44a,并從正面44a射出。如此,本實施方式提供的按鍵模組8僅需要一個光源便可,節(jié)省了所需光源的數(shù)量。必須指出的是,圖中示出的光路48只是一個光線的具體示意圖,實際上的光路應該是圖4中導光元件40的剖視面。具體地,導光元件40包括導光基座42及相對的導光上蓋44。導光基座42大致呈盤狀,其底部包括上述背面42a及凹部42b,還具有一個背對背面42a的第一結合面(圖未標)以及連接背面42a及第一結合面的側面42d。導光上蓋44大致呈環(huán)狀,其包括上述正面44a及通孔44b,還包括背對正面44a的第二結合面(圖未標)以及連接正面44a及第二結合面的側面44c。第一結合面及第二結合面相互結合構成相互結合面,從而結合成整體的導光元件40。光路48穿過兩個結合面而向正面44a延伸,如此,光路48包圍容置空間46。優(yōu)選地,導光基座42及導光上蓋44之間具有第一定位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定位結構包括開設在導光基座42上的多個第一凹孔42e以及自導光上蓋44的第二結合面向外凸出并容置在該多個第一凹孔42e內的第一凸柱44d。同理,優(yōu)選地,操作件10與電路板20之間具有第二定位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二定位結構包括開設在電路板20上的多個第二凹孔24以及自操作件10向外凸出并容置在該多個第二凹孔24內的第二凸柱12。當然可以理解,上述兩個定位結構中的凹凸方向也可以反過來,或者是其它方式,只要能起到定位效果即可。優(yōu)選地,導光上蓋44定義出一個位于正面44a并環(huán)繞通孔44b的出光環(huán)面44e,導光上蓋44的正面44a除了出光環(huán)面44e之外的表面以及其側面44d、導光基座42的背面42b除了凹部內表面42c之外的表面及其側面42d均設置有反光涂層。如此,可有效防止光線通過非預設出光的面射出導光元件40,提高出光環(huán)面44e的亮度。更優(yōu)選地,導光元件40面向容置空間46的內表面也設置有反光涂層,即導光元件40除了出光環(huán)面44e及凹部內表面42c之外的表面均設置有反光涂層,如此,更進一步避免光線外射。優(yōu)選地,光路48的內徑大于出光環(huán)面44e的內徑,更優(yōu)選地,光路48的內徑大于出光環(huán)面44e的外徑。具體地,正如上所說,光路48是圖4中導光元件40的剖視面,具有一定的寬度區(qū)間。本實施方式中導光元件40呈圓形,光路48在垂直于圖4的剖視平面的面上的剖視圖是呈圓環(huán)形,因此,光路的內徑對應的是圖4中的距離D1。出光環(huán)面44e的內徑指的則是圖中的距離D2,外徑指的是圖中的距離D3。在光路48的內徑大于出光環(huán)面44e的內徑的情況下,光路將有向按鍵模組8的中部出射的效果,有利于光線在操作件10上方匯聚。更優(yōu)選地,出光環(huán)面44e的內側向導光基座42傾斜,此特征更進一步加強匯聚效果。請結合圖5,其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提供的按鍵模組9的剖視示意圖,其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按鍵模組8的區(qū)別主要在于,不包括電路板20,按鍵30抵頂操作件10及導光基座42。此時也可實現(xiàn)上述按鍵功能及節(jié)省光源的效果。即是說,第二實施方式的按鍵模組9包括導光基座42,其上開設有一個凹部42b;導光上蓋44,其與導光基座42相對設置并開設有一個通孔44b,還包括一個環(huán)繞通孔44b的出光環(huán)面44e;操作件10,其至少部分收容于通孔44b;及按鍵30,其連接至操作件10并抵頂導光基座42;其中,導光基座42及導光上蓋44共同定義出一個自凹部42b的內表面42c延伸至出光環(huán)面44e的光路48(如圖4),光路48的內徑D1(如圖4)大于出光環(huán)面44e的外徑D3(如圖4)。優(yōu)選地,按鍵30為帶按鍵式旋轉編碼器,如此,旋轉按鍵30可實現(xiàn)上述觸摸圖形22所能實現(xiàn)的感測旋轉的功能。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