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帶有多個電流電池(2)蓄能器單元(1),其中,所述電流電池(2)分別具有包括第一電極(5)的第一外側(cè)(3)和包括第二電極(6)的第二外側(cè)(4),并且所述電流電池(2)通過所述電流電池(2)的相互并列部(9)利用外側(cè)(3、4)經(jīng)過所述電極(5、6)彼此電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單元(1)包括直接地或間接地彼此相連的第一框架元件(7)和第二框架元件(8),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元件(7)布置在所述電流電池(2)的相互并列部(9)的一個端部(10)處,并且所述第二框架元件(8)布置在所述電流電池(2)的相互并列部(9)的另一個端部(11)處。
2.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框架元件(7)和第二框架元件(8)之間布置有至少一個第三框架元件(12),該第三框架元件至少部分地包圍所述蓄能器單元(1)的至少一個電流電池(2),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元件(7)經(jīng)過所述至少一個第三框架元件(12)與所述第二框架元件(8)相連。
3.按照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第三框架元件(12)相應(yīng)地布置在蓄能器單元(1)的互相電連接的電流電池(2)的相同大小的編組之間。
4.按前述權(quán)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元件(7、8、12)分別具有至少一個固定元件(13、14、21),其中,相鄰的框架元件(7、8、12)分別經(jīng)過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元件(13、14、21)彼此相連。
5.按前述權(quán)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其特征在于,第一框架元件(7)和/或第二框架元件(8)和/或所述至少一個第三框架元件(12)分別具有至少一個接觸元件(20),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接觸元件(20)觸接所述蓄能器單元(1)的至少一個電流電池(2),以用于測定所述電流電池(2)的至少一個參數(shù)。
6.按照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元件(7)和/或第二框架元件(8)和/或所述至少一個第三框架元件(12)分別具有至少一個連接元件(15),該連接元件與所述至少一個接觸元件(20)能夠?qū)щ姷叵噙B,其中,所述至少一個連接元件(15)與電池監(jiān)控單元(19)相連和/或與電池監(jiān)控單元能夠相連。
7.按前述權(quán)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其特征在于,第一框架元件(7)和/或第二框架元件(8)和/或所述至少一個第三框架元件(12)包括電池監(jiān)控單元(19)。
8.按前述權(quán)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其特征在于,第一框架元件(7)和/或第二框架元件(8)和/或所述至少一個第三框架元件(12)分別構(gòu)造為冷卻裝置,以用于對所述蓄能器單元(1)的至少一個電流電池(2)進行調(diào)溫。
9.按前述權(quán)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元件(7)和/或第二框架元件(8)和/或所述至少一個第三框架元件(12)分別包括至少一個伸進由所述框架元件(7、8、12)撐開的面(22)中的支托元件(23),蓄能器單元(1)的至少一個電流電池(2)利用該電流電池(2)的支托區(qū)域(24)靠置在該支托元件處。
10.按前述權(quán)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單元(1)包括至少一個安全屏障(35),該安全屏障布置在蓄能器單元(1)的兩個相鄰布置的電流電池(2)之間,其中,所述安全屏障(35)提供了在這些電流電池(2)之間的能夠?qū)щ姷倪B接(37)并且被構(gòu)造用于:阻礙在這些電流電池(2)之間的熱學(xué)的鏈?zhǔn)椒磻?yīng)。
11.按照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個安全屏障(35)還構(gòu)造為冷卻裝置,以用于對包圍所述安全屏障(35)的電流電池(2)進行調(diào)溫。
12.按照權(quán)利要求10或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第三框架元件(12)構(gòu)造為安全屏障(35)。
13.按照權(quán)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其特征在于,蓄能器單元(1)的所述電流電池(2)構(gòu)造為按照權(quán)利要求21至2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組電池。
14.用于與按照權(quán)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蓄能器單元(1)進行使用的電池組電池(2),其中,所述電池組電池(2)具有至少一個由第一半介殼(28)和由第二半介殼(29)包圍的帶有至少一個陰極(32)和至少一個陽極(33)的電極裝置(27),其中,所述第一半介殼(28)和第二半介殼(29)經(jīng)過連接區(qū)域(42)相連,并且所述第一半介殼(28)包括所述電池組電池(2)的第一電極(5)并且第二半介殼(29)包括所述電池組電池(2)的第二電極(6)。
15.按照權(quán)利要求14所述的電池組電池(2),其特征在于,第一半介殼(28)包括金屬的第一膜(38),并且第二半介殼(29)包括金屬的第二膜(39)。
16.按照權(quán)利要求15所述的電池組電池(2),其特征在于,電池組電池(2)按照袋式電池的類型來構(gòu)造,其中,金屬的第一膜(38)借助深沖方法成形為第一半介殼(28),并且金屬的第二膜(39)借助深沖方法成形為第二半介殼(29)。
17.按照權(quán)利要求15或權(quán)利要求16所述的電池組電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電極裝置(27)的陰極(32)與所述第一半介殼(28)能夠?qū)щ姷叵噙B,并且所述至少一個電極裝置(27)的陽極(33)與所述第二半介殼(29)能夠?qū)щ姷叵噙B,其中,在第一半介殼(28)和第二半介殼(29)之間在所述連接區(qū)域(42)中如此地布置有至少一個絕緣元件(30),即所述第一半介殼(28)相對于所述第二半介殼(29)電絕緣。
18.按照權(quán)利要求15或權(quán)利要求16所述的電池組電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裝置(27)由不能夠?qū)щ姷膬?nèi)層(43)包圍,第一半介殼(28)和第二半介殼(29)向外連接至該內(nèi)層。
19.按照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電池組電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電極裝置(27)的陰極(32)經(jīng)過第一連接元件(31)與第一半介殼(28)能夠?qū)щ姷叵噙B,并且所述至少一個電極裝置(27)的陽極(33)經(jīng)過第二連接元件(31')與第二半介殼(29)能夠?qū)щ姷叵噙B,其中,所述第一連接元件(31)和第二連接元件(31')從所述內(nèi)層(43)和所述電池組電池(2)的半介殼(28、29)中向外引出,并且所述第一連接元件(31)在該第一半介殼(28)的外側(cè)(3)處能夠?qū)щ姷赜|接該第一半介殼,并且所述第二連接元件(31')在該第二半介殼(29)的外側(cè)(4)處能夠?qū)щ姷赜|接該第二半介殼。
20.按照權(quán)利要求14至19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組電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池組電池(2)包括帶有陰極(32)和陽極(33)的至少一個第一電極裝置(27)和帶有陰極(32)和陽極(33)的至少一個第二電極裝置(27'),其中,第一電極裝置(27)的陰極(32)能夠?qū)щ姷赜|接所述電池組電池(2)的第一半介殼(28),第二電極裝置(27')的陽極(33)能夠?qū)щ姷赜|接所述電池組電池(2)的第二半介殼(29),并且所述電池組電池(2)分別在第一電極裝置(27)和第二電極裝置(27')之間包括能夠?qū)щ姷?、將第一電極裝置(27)從第二電極裝置(27')在空間上分離的分離元件(41),該分離元件被第一電極裝置(27)的陽極(33)和第二電極裝置(27')的陰極(32)能夠?qū)щ姷赜|接。
21.按照權(quán)利要求14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組電池(2),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半介殼(28)和第二半介殼(29)之間在連接區(qū)域(42)中布置有至少一個冷卻裝置,以用于對電池組電池(2)調(diào)溫。
22.按照權(quán)利要求14至21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組電池(2),其特征在于,第一半介殼(28)和第二半介殼(29)在所述連接區(qū)域(42)中分別具有扁平地走出的圍邊部(25),其中,所述第一半介殼(28)的圍邊部(25)與所述第二半介殼(29)的圍邊部(25)彼此以不能夠?qū)щ姷姆绞较噙B。
23.按照權(quán)利要求14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組電池(2),其特征在于,第一半介殼(28)和第二半介殼(29)借助于卷邊粘合連接部和/或借助于粘-插連接部彼此相連。
24.按照權(quán)利要求14至2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組電池(2),其特征在于,陰極(32)與第一終端元件(45)觸接,其中,所述第一終端元件(45)在第一半介殼(28)的外側(cè)(3)穿通該第一半介殼,并且其中,第一終端元件(45)相對于第一半介殼(28)電絕緣,和/或陽極(33)與第二終端元件(46)觸接,其中,第二終端元件(46)在第二半介殼(29)的外側(cè)(4)穿通該第二半介殼,并且其中,第二終端元件(46)相對于第二半介殼(29)電絕緣。
25.用于制造按照權(quán)利要求14至2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組電池(2)的方法,其中,
從金屬的第一膜(38)中成形帶有第一外側(cè)(3)的第一半介殼(28),
從金屬的第二膜(29)中成形帶有第二外側(cè)(4)的對應(yīng)于第一半介殼(28)構(gòu)造的第二半介殼(29),所述成形如此地進行,即帶有陰極(32)和陽極(33)的至少一個電極裝置(27)能夠由第一半介殼(28)和第二半介殼(29)包封,
電極裝置的陰極(32)和陽極(33)如此地能夠?qū)щ姷赜|接,即經(jīng)過第一半介殼(28)的第一外側(cè)(3)實現(xiàn)陰極(32)的觸接,并且經(jīng)過第二半介殼(29)的第二外側(cè)(4)實現(xiàn)陽極(33)的觸接,并且
第一半介殼(28)和第二半介殼(29)彼此以不能夠?qū)щ姷姆绞较噙B。
26.按照權(quán)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金屬的第一膜(38)處如此地布置有不能夠?qū)щ姷膬?nèi)層(43)和/或如此地布置有不能夠?qū)щ姷耐鈱樱?4),即所述內(nèi)層(43)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一半介殼(28)的內(nèi)側(cè)處并且所述外層(44)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一半介殼(28)的外側(cè)(3)處,和/或在金屬的第二膜(39)處如此地布置有不能夠?qū)щ姷膬?nèi)層(43)和/或如此地布置有不能夠?qū)щ姷耐鈱樱?4),即所述內(nèi)層(43)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二半介殼(29)的內(nèi)側(cè)處并且所述外層(44)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二半介殼(29)的外側(cè)(4)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