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無線充電領(lǐng)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無線充電裝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無線充電又稱作非接觸式感應(yīng)充電,其利用線圈耦合的方式將能量從充電裝置傳送至電子裝置(待充電裝置),電子裝置接收到能量后對其內(nèi)部的電池進行充電。由于充電裝置與電子裝置之間以線圈耦合的方式傳送能量,兩者之間無須連接線路,因此無線充電比有線充電更為方便。
現(xiàn)有包括一線圈的無線充電裝置中,線圈設(shè)置于基板之凹槽中,然而該凹槽僅根據(jù)該線圈之最外層的形狀設(shè)計一空間以供該線圈容納,并未根據(jù)該線圈由內(nèi)至外各圈的形狀設(shè)計,使得該線圈的固定性不佳。
此外,現(xiàn)有包括多個線圈的無線充電裝置中,這些線圈迭放于基板之凹槽中,然而由于線圈不易彎折,導(dǎo)致這些線圈迭放于基板之凹槽時不易組裝。
因此需要提出一種制造無線充電裝置的方法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線圈的固定性不佳以及不易組裝的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線充電裝置的制造方法,其能解決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線圈的固定性不佳以及不易組裝的問題。
本發(fā)明之無線充電裝置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一第一金屬片、以及一第二金屬片;于該基板上形成若干圈溝槽,每一圈溝槽包括至少一第一溝槽以及至少一第二溝槽,該至少一第一溝槽具有一第一深度,該至少一第二溝槽具有一第二深度;對該第一金屬片及該第二金屬片進行金屬加工成型制程以形成一第一線圈及一第二線圈;以及將該第一線圈容置于該至少一第一溝槽中,并將該第二線圈容置于該至少一第二溝槽中。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在將該第一線圈容置于該至少一第一溝槽中,并將該第二線圈容置于該至少一第二溝槽中的步驟之后,該方法進一步包括:將一電源模塊設(shè)置于該基板上。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在將該電源模塊設(shè)置于該基板上的步驟之后,該方法進一步包括:將該電源模塊電性耦接至該第一線圈及該第二線圈。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線圈具有一第一端,該第二線圈具有一第一端,將該電源模塊電性耦接至該第一線圈及該第二線圈的步驟包括:將該第一線圈之該第一端電性耦接至一第一出線端;將該第二線圈之該第一端電性耦接至一第二出線端;以及將該第一出線端及該第二出線端電性耦接至該電源模塊。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金屬片包括若干個待去除區(qū)域, 該第二金屬片包括若干個待去除區(qū)域,對該第一金屬片及該第二金屬片進行金屬加工成型制程以形成該第一線圈及該第二線圈的步驟包括:輪流沖壓該第一金屬片之這些待去除區(qū)域后以形成該第一線圈;以及輪流沖壓該第二金屬片之這些待去除區(qū)域后以形成該第二線圈。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對該第一金屬片及該第二金屬片進行金屬射出成型以形成該第一線圈及該第二線圈。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在將該第一線圈容置于該至少一第一溝槽中的步驟之后,該方法進一步包括:將至少一隔離片設(shè)置于該第一線圈上方。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每一圈溝槽的該至少一第一溝槽及該至少一第二溝槽交替設(shè)置。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這些溝槽呈螺旋狀。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線圈及該第二線圈呈螺旋狀。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線圈及該第二線圈為對稱之態(tài)樣。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深度不同于該第二深度。
本發(fā)明之制造無線充電裝置的制造方法中,由于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分別容置于具有不同深度的溝槽中,因此將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組裝在基板上時可具有良好的固定性。再者,由于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可以模塊化生產(chǎn),因此可以大幅降低無線充電裝置的制造成本。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內(nèi)容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優(yōu)選實施 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之制造無線充電裝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2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方法所制造的無線充電裝置之立體圖。
圖3顯示無線充電裝置另一視角之立體圖。
圖4顯示基板之立體圖。
圖5顯示圖4中區(qū)域a之放大圖。
圖6以及圖7分別顯示第一金屬片以及第二金屬片的示意圖。
圖8顯示沖壓第一金屬片之區(qū)域b的示意圖。
圖9以及圖10分別顯示第一線圈以及第二線圈的示意圖。
圖11顯示第一線圈容置于至少一第一溝槽的局部放大圖。
圖12顯示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容置于基板的局部放大圖。
圖13顯示線圈模塊進一步包括至少一隔離片的示意圖。
圖14顯示圖3之電源模塊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3,圖1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之制造無線充電裝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圖2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方法所制造的無線充電裝置之立體圖,圖3顯示該無線充電裝置 另一視角之立體圖。
如圖2及圖3所示,本發(fā)明之無線充電裝置主要包括一基板10、一線圈模塊20、以及一電源模塊30。
該線圈模塊20設(shè)置于該基板10上。該電源模塊30設(shè)置于該基板10上且電性耦接至該線圈模塊20,該電源模塊30用于提供電能予該線圈模塊20。于本實施例中,該線圈模塊20及該電源模塊30分別設(shè)置于該基板10的兩面,于另一實施例中,該線圈模塊20及該電源模塊30可設(shè)置于該基板10的相同面上。
請參閱圖1至圖10,圖4顯示該基板10之立體圖,圖5顯示圖4中區(qū)域a之放大圖,圖6顯示一第一金屬片200’,圖7顯示一第二金屬片202’,圖8顯示沖壓該第一金屬片200’之區(qū)域b的示意圖,圖9顯示一第一線圈200,圖10顯示一第二線圈202。該線圈模塊20包括該第一線圈200及該第二線圈202。
于步驟s10中,提供該基板10、該第一金屬片200’、以及該第二金屬片202’。
于步驟s12中,于該基板10上形成若干圈溝槽,每一圈溝槽包括至少一第一溝槽100以及至少一第二溝槽102,該至少一第一溝槽100具有一第一深度,該至少一第二溝槽102具有一第二深度,該第一深度不同于該第二深度,于圖5之實施例中,該至少一第一溝槽100之該第一深度大于該至少一第二溝槽102之該第二深度。
如圖4所示,該基板10呈一平板狀且大致上為一矩形,然而并不限于此,于該基板10上形成三圈溝槽,該三圈溝槽大致 呈螺旋狀。此外,從圖5可知,每一圈溝槽的該至少一第一溝槽100及該至少一第二溝槽102交替設(shè)置。
于步驟s14中,對圖6之該第一金屬片200’及圖7之該第二金屬片202’進行金屬加工成型制程以形成圖9之第一線圈200及圖10之第二線圈202。舉例來說,沖壓圖6之該第一金屬片200’以形成圖9之該第一線圈200,并沖壓圖7之該第二金屬片202’以形成圖10之該第二線圈202。于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金屬片200’及該第二金屬片202’為銅片。如圖9所示,該第一線圈200大致呈螺旋狀,也就是說,需將圖6之該第一金屬片200’沖壓成圖9之該第一線圈200的螺旋狀,舉例來說,先沖壓圖8中的區(qū)域b以將該區(qū)域b的材料去除,然后持續(xù)沖壓其他需去除材料的區(qū)域,使得最后制成之該第一線圈200呈螺旋狀。也就是說,該第一金屬片200’包括若干個待去除區(qū)域(例如區(qū)域b),輪流沖壓這些待去除區(qū)域后以形成該第一線圈200。將圖8中該第一金屬片200’的空白區(qū)域全部去除后即形成如圖9所示之該第一線圈200。
同樣的方式,將圖7之該第二金屬片202’沖壓成圖10之該第二線圈202的螺旋狀。也就是說,該第二金屬片202’包括若干個待去除區(qū)域,輪流沖壓這些待去除區(qū)域后以形成該第二線圈202。
此外,于另一實施例中,金屬加工成型的方法還可以包括對圖6之該第一金屬片200’及圖7之該第二金屬片202’進行金屬射出成型(metalinjectionmolding;mim)以形成圖9之第一線 圈200及圖10之第二線圈202。
如圖9及圖10所示,該第一線圈200及該第二線圈202大致呈螺旋狀且兩者為對稱之態(tài)樣。更明確地說,該第一線圈200及該第二線圈202的形狀分別對應(yīng)至該至少一第一溝槽100及該至少一第二溝槽102的形狀。
請參閱圖1、圖11以及圖12,圖11顯示該第一線圈200容置于該至少一第一溝槽100的局部放大圖,圖12顯示該第一線圈200及該第二線圈202容置于該基板10的局部放大圖。
于步驟s16中,如圖11所示,將該第一線圈200容置于該至少一第一溝槽100中,接著如圖12所示,將該第二線圈202容置于該至少一第二溝槽102中,由于該第一線圈200及該第二線圈202分別容置于具有不同深度的該至少一第一溝槽100及該至少一第二溝槽102中,因此第一線圈200及第二線圈202可以穩(wěn)固地容置于該基板10中。
請參閱圖1以及圖13,圖13顯示該線圈模塊進一步包括至少一隔離片204的示意圖。
于上述步驟s16中,在將該第一線圈200容置于該至少一第一溝槽100中的步驟之后,本發(fā)明之制造無線充電裝置的制造方法進一步包括:將該至少一隔離片204設(shè)置于該第一線圈200上方,使得該至少一隔離片204設(shè)置于該第一線圈200及該第二線圈202之間,其目的在于使該第一線圈200及該第二線圈202保持電性隔離。
請參閱圖1至圖3、圖13以及圖14,圖14顯示圖3之該電 源模塊30的示意圖。
于步驟s18中,將該電源模塊30設(shè)置于該基板10上,如上所述,該電源模塊30可與該第一線圈200及該第二線圈202設(shè)置于相同面或相反面。
于步驟s20中,將該電源模塊30電性耦接至該線圈模塊20(即電性耦接至該第一線圈200及該第二線圈202),如圖13所示,該第一線圈200具有一第一端2000,該第二線圈202具有一第一端2020,步驟s18具體包括:將該第一線圈200之該第一端2000電性耦接至一第一出線端206;將該第二線圈202之該第一端2020電性耦接至一第二出線端208;以及將該第一出線端206及該第二出線端208電性耦接至該電源模塊30。
當(dāng)該第一線圈200及該第二線圈202接收到該電源模塊30所提供的電力后,該第一線圈200及該第二線圈202以耦合的方式將能量傳送至一待充電裝置以進行充電。
如圖14所示,該電源模塊30包括兩端點300、302、一電源連接器304、以及至少一指示器306。
該兩端點300、302分別電性耦接至圖10之該第一出線端206及該第二出線端208。該電源連接器304電性耦接至一電源(未圖示)以提供該第一線圈200及該第二線圈202耦合時的能量。該至少一指示器306用于顯示該無線充電裝置的工作狀態(tài),舉例來說,該至少一指示器306可以為發(fā)光二極管,當(dāng)發(fā)亮?xí)r代表充電中的狀態(tài)。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之制造無線充電裝置的制造方法中,由于 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分別容置于具有不同深度的溝槽中,因此將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組裝在基板上時可具有良好的固定性。再者,由于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可以模塊化生產(chǎn),因此可以大幅降低無線充電裝置的制造成本。
綜上所述,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優(yōu)選實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均可作各種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權(quán)利要求界定的范圍為準(zh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