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通訊線纜的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通訊線纜的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
通訊線纜是有線通訊設備實現(xiàn)信號傳輸?shù)那?,通訊線纜跟通訊設備連接時一般通過連接頭進行連接,一般一根大直徑的通訊線纜內(nèi)設有多股小線纜,需要在多股小線纜上分別安裝連接頭,才可以與通訊設備進行連接,而且一般小線纜的連接頭安裝上后其就成為一根整體,當需要回收此線纜時,只能通過將線纜剪斷才能取下連接頭,這樣就使線纜損失了部分,且連接頭也一般也只能作為報廢處理。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發(fā)明的目的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方便通訊線纜與帶線纜的通訊設備連接頭進行連接使用,從而重新利用本作為報廢的通訊設備連接頭,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通訊線纜的連接裝置。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通訊線纜的連接裝置,包括矩形的連接座,所述連接座上成型有貫穿連接座上下端面的槽道,所述槽道一側的側壁中部嵌置有連接件,所述連接件為導電材質(zhì);槽道的兩端分別插接有兩個移動載框,連接件兩側的槽道側壁上固定有兩個移動導軌,所述移動載框的一側插接在所述移動導軌上,移動載框另一側的外壁上成型有與連接座縱向方向平行的移動齒條,所述移動齒條嚙合連接有轉動齒輪,所述轉動齒輪插接在連接座的側壁上;移動載框內(nèi)設有夾持塊,所述夾持塊上成型有V型的夾持槽口,夾持塊的一側固定插接有一轉軸,所述轉軸與夾持塊以及移動載框均垂直設置,轉軸的一端穿出連接座的側壁,轉軸可在連接座上沿連接座的縱向方向移動。
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為一種作為剪斷后的通訊設備連接頭與通訊線纜連接的連接裝置,剪斷后的通訊設備連接頭一般帶有一部分線纜,通過本發(fā)明的連接裝置即可將連接頭上的線纜和通訊線纜接上,從而重新利用本作為報廢的通訊設備連接頭,提高資源利用率。使用時,先將線纜頭部的絕緣外皮剝離,再將兩個線纜的頭部分別插接到連接座兩端的移動載框內(nèi)夾持塊的V型夾持槽口內(nèi),然后轉動插接在連接座上的轉動齒輪,帶動移動齒條及移動載框向槽道內(nèi)部移動,移動載框的另一側在移動導軌上移動,此時轉軸在連接座上沿連接座的縱向方向移動;當移動載框和夾持塊移動到槽道內(nèi)的連接件的一側時,轉動插接在夾持塊上的轉軸,轉軸轉動帶動夾持塊繞著與轉軸的連接處向連接件轉動,直至夾持塊上的線纜頭部與連接件接觸,由于連接件為導電材料,因而連接件實現(xiàn)連接座兩端的線纜導通。
通過上述方案,本發(fā)明的連接裝置方便將通訊線纜和本作為報廢的帶線纜通訊設備連接頭進行連接使用,連接方便快捷,從而有效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并且也可以應用于線纜與線纜之間的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所述連接件一側的槽道的兩端開口處分別插接并粘貼固定有橡膠塊,所述橡膠塊上成型有V型的壓持槽口,所述壓持槽口所在的連接座的側壁與連接件所在的槽道側壁相對,壓持槽口與夾持槽口不處于同一直線上。按上述方案,線纜頭部通過橡膠塊的壓持槽口伸入槽道中,并且當線纜插接到夾持塊的夾持槽口中時,壓持槽口亦可對線纜的絕緣外皮進行壓持。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所述連接座的一面?zhèn)缺谏涎剡B接座的縱向方向開設有長條形的移動槽,所述轉軸的一端穿過所述移動槽并成型有轉動手柄。按上述方案,當移動載框和夾持塊向著槽道內(nèi)部移動時,轉軸在移動槽內(nèi)移動,并通過轉動轉動手柄來使轉軸轉動從而帶動夾持塊向連接件轉動。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所述連接座的側壁上開設有插接孔,所述轉動齒輪插接在所述插接孔上,轉動齒輪的小部分位于連接座的槽道內(nèi)、大部分位于連接座外,轉動齒輪的中心處固定連接有一轉動把手,轉動齒輪位于連接座外的部分設置在一罩殼內(nèi),所述罩殼固定在連接座的側壁上,所述轉動把手的把手處穿出罩殼。按上述方案,轉動齒輪位于罩殼內(nèi),罩殼對轉動齒輪進行保護,并統(tǒng)統(tǒng)轉動轉動把手來使轉動齒輪轉動。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所述連接件所在的槽道側壁呈圓弧形,連接件的側壁也呈圓弧形。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所述移動載框是一個呈矩形的框體,移動載框的前后兩面無側壁,所述轉軸的一端插接在移動載框的下側壁上、另一端穿出移動載框的上側壁。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所述連接座、移動載框和夾持塊均為絕緣材質(zhì)。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nèi)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發(fā)明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其中: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A線剖視圖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的俯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中連接座的表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fā)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參見圖1、圖2,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通訊線纜的連接裝置,包括矩形的連接座10,所述連接座上成型有貫穿連接座10上下端面的槽道11,所述槽道一側的側壁中部嵌置有連接件20,所述連接件為導電材質(zhì),所述連接件20所在的槽道11側壁呈圓弧形,連接件20的側壁也呈圓弧形;槽道11的兩端分別插接有兩個移動載框30,所述移動載框是一個呈矩形的框體,移動載框30的前后兩面無側壁,連接件20兩側的槽道11側壁上固定有兩個移動導軌40,所述移動載框30的一側插接在所述移動導軌40上,移動載框30另一側的外壁上成型有與連接座10縱向方向平行的移動齒條31,所述移動齒條嚙合連接有轉動齒輪50,所述轉動齒輪50插接在連接座10的側壁上。
參見圖1、圖3、圖5,移動載框30內(nèi)設有夾持塊60,所述夾持塊上成型有V型的夾持槽口61,夾持塊60的一側固定插接有一轉軸70,所述轉軸與夾持塊60以及移動載框30均垂直設置,所述轉軸70的一端插接在移動載框30的下側壁上、另一端穿出移動載框30的上側壁并穿出連接座10的側壁,所述連接座10的一面?zhèn)缺谏涎剡B接座10的縱向方向開設有長條形的移動槽12,所述轉軸70的一端穿過所述移動槽12并成型有轉動手柄71,轉軸70可在移動槽12內(nèi)沿連接座10的縱向方向移動。
參見圖1、圖4,所述連接件20一側的槽道11的兩端開口處分別插接并粘貼固定有橡膠塊80,所述橡膠塊80上成型有V型的壓持槽口81,所述壓持槽口81所在的連接座10的側壁與連接件20所在的槽道11側壁相對,壓持槽口81與夾持槽61不處于同一直線上。
參見圖1、圖2,所述連接座10的側壁上開設有插接孔13,所述轉動齒輪50插接在所述插接孔13上,轉動齒輪50的小部分位于連接座10的槽道11內(nèi)、大部分位于連接座10外,轉動齒輪50的中心處固定連接有一轉動把手51,轉動齒輪50位于連接座10外的部分設置在一罩殼90內(nèi),所述罩殼90固定在連接座10的側壁上,所述轉動把手51的把手處穿出罩殼10。
本發(fā)明中,所述連接座10、移動載框30和夾持塊60均為絕緣材質(zhì)。
本發(fā)明為一種作為剪斷后的通訊設備連接頭與通訊線纜連接的連接裝置,剪斷后的通訊設備連接頭一般帶有一部分線纜,通過本發(fā)明的連接裝置即可將連接頭上的線纜和通訊線纜接上,從而重新利用本作為報廢的通訊設備連接頭,提高資源利用率。使用時,先將線纜頭部的絕緣外皮剝離,再將兩個線纜的頭部分別插接到連接座10兩端的移動載框30內(nèi)夾持塊60的V型夾持槽口61內(nèi),然后轉動插接在連接座10上的轉動齒輪50,帶動移動齒條31及移動載框30向槽道11內(nèi)部移動,移動載框30的另一側在移動導軌40上移動,此時轉軸70在連接座10上沿連接座10的縱向方向移動;當移動載框30和夾持塊60移動到槽道11內(nèi)的連接件20的一側時,轉動插接在夾持塊60上的轉軸70,轉軸70轉動帶動夾持塊60繞著與轉軸70的連接處向連接件20轉動,直至夾持塊60上的線纜頭部與連接件20接觸,由于連接件20為導電材料,因而連接件20實現(xiàn)連接座10兩端的線纜導通。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連接裝置方便將通訊線纜和本作為報廢的帶線纜通訊設備連接頭進行連接使用,連接方便快捷,從而有效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并且也可以應用于線纜與線纜之間的連接。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通訊線纜的連接裝置,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