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管狀電池結構。
[
背景技術:
]
能源短缺和環(huán)境污染已成為限制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大障礙。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人類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了傳統(tǒng)動力能源的供應緊張、可持續(xù)力不強以及高能耗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這些都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人類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在此大背景下,鋰電池在技術上逐步趨于成熟,并進入高速普及階段。鋰電池的安全性與一致性、鋰電自行車的一次充電續(xù)行里程與鋰電池的使用壽命、鋰電自行車的輕量化、鋰電自行車的智能化技術與傳感技術等方面都有了明顯進步,隨著電動自行車用鋰電池產品的發(fā)展,鋰電自行車產品也將逐漸走向成熟,因此,唯有掌握鋰電自行車核心技術,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其產品附加值。未來幾年內,鋰電自行車將不斷提升鋰電自行車產品檔次,不斷開發(fā)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內容。
[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fā)明克服了上述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管狀電池結構,其豎向電池組主體中各模塊連接方便,整體裝配方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
一種管狀電池結構,包括有中空管1,所述中空管1中通過導向機構滑入有豎向電池組主體3然后通過固定機構將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3固定在中空管1中,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3包括有上下依次卡接的控制電路板模塊31、若干的電池組模塊32、電源輸出模塊33、以及再若干的電池組模塊32,所述控制電路板模塊31向所述中空管1側壁方向設置有充電輸入接口311,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向所述中空管1側壁方向設置有充電輸出接口331,所述中空管1側壁上設有與所述充電輸入接口311對應的第一通孔11和與所述充電輸出接口331對應的第二通孔12。
如上所述的一種管狀電池結構,所述導向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中空管1內側壁上的若干導向柱21和設置在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3外側壁上與該若干導向柱21對應的若干缺口槽22。
如上所述的一種管狀電池結構,所述固定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上的若干第一定位螺孔41、設置在所述中空管1側壁上與該若干第一定位螺孔41對應的若干第二定位螺孔42、以及通過所述第二定位螺孔42與對應第一定位螺孔41后將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固定的若干螺絲43。
如上所述的一種管狀電池結構,所述固定機構還包括有蓋合在遠離所述控制電路板模塊31的所述中空管1一端部上用于頂壓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3的蓋體44,所述中空管1與所述蓋體44之間設有第一防水塞45。
如上所述的一種管狀電池結構,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上還設有熔斷器332,所述中空管1側壁上設有與所述熔斷器332對應的第三通孔13,所述第三通孔13上設有第二防水塞14。
如上所述的一種管狀電池結構,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與所述控制電路板模塊31之間的電池組模塊32為2個,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另一側的電池組模塊32為3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案豎向電池組主體包括控制電路板模塊、若干的電池組模塊、電源輸出模塊、以及再若干的電池組模塊,各模塊之間上下依次卡接,其連接方便,然后通過導向機構滑入中空管中和通過固定機構固定,其裝入方便,當豎向電池組主體滑入中空管后,所述控制電路板模塊位于豎向電池組主體的一端和所述電源輸出模塊位于豎向電池組主體的中部,所述控制電路板模塊向所述中空管側壁方向設置有充電輸入接口,所述電源輸出模塊向所述中空管側壁方向設置有充電輸出接口,如此,便于有關線路分別從中空管側壁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引出,充電輸入接口和充電輸出接口相隔一段距離,避免線路交錯在一起的發(fā)生。
2、導向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中空管內側壁上的若干導向柱和設置在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外側壁上與該若干導向柱對應的若干缺口槽,如此,便于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相對所述中空管的滑入滑出。
3、固定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電源輸出模塊上的若干第一定位螺孔、設置在所述中空管側壁上與該若干第一定位螺孔對應的若干第二定位螺孔、以及通過所述第二定位螺孔與對應第一定位螺孔后將所述電源輸出模塊固定的若干螺絲,如此,便于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滑入所述中空管中進行定位固定,以便于控制電路板模塊上充電輸入接口對準所述中空管上第一通孔和電源輸出模塊向上充電輸出接口對準所述中空管上第二通孔等。
4、固定機構還包括有蓋合在遠離所述控制電路板模塊的所述中空管一端部上用于頂壓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的蓋體,所述中空管與所述蓋體之間設有第一防水塞,如此,便于中空管端部的蓋合與防水,便于豎向電池組主體中模塊之間的緊密連接,防止模塊之間受振動而松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案的爆炸示圖之一。
圖2是本案的爆炸示圖之二。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特征及其它相關特征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以便于同行業(yè)技術人員的理解:
如圖1所示,一種管狀電池結構,包括有中空管1,所述中空管1中通過導向機構滑入有豎向電池組主體3然后通過固定機構將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3固定在中空管1中,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3包括有上下依次卡接的控制電路板模塊31、若干的電池組模塊32、電源輸出模塊33、以及再若干的電池組模塊32,所述控制電路板模塊31向所述中空管1側壁方向設置有充電輸入接口311,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向所述中空管1側壁方向設置有充電輸出接口331,所述中空管1側壁上設有與所述充電輸入接口311對應的第一通孔11和與所述充電輸出接口331對應的第二通孔12。
如上所述,本案豎向電池組主體3包括控制電路板模塊31、若干的電池組模塊32、電源輸出模塊33、以及再若干的電池組模塊32,各模塊之間上下依次卡接,其連接方便,然后通過導向機構滑入中空管1中和通過固定機構固定,其裝入方便,當豎向電池組主體3滑入中空管1后,所述控制電路板模塊31位于豎向電池組主體3的一端和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位于豎向電池組主體3的中部,所述控制電路板模塊31向所述中空管1側壁方向設置有充電輸入接口311,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向所述中空管1側壁方向設置有充電輸出接口331,如此,便于有關線路分別從中空管1側壁的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引出,充電輸入接口311和充電輸出接口331相隔一段距離,避免線路交錯在一起的發(fā)生。
如上所述,具體實施時,所述導向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中空管1內側壁上的若干導向柱21和設置在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3外側壁上與該若干導向柱21對應的若干缺口槽22,如此,便于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3相對所述中空管1的滑入滑出。
如上所述,具體實施時,所述固定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上的若干第一定位螺孔41、設置在所述中空管1側壁上與該若干第一定位螺孔41對應的若干第二定位螺孔42、以及通過所述第二定位螺孔42與對應第一定位螺孔41后將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固定的若干螺絲43,如此,便于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3滑入所述中空管1中進行定位固定,以便于控制電路板模塊31上充電輸入接口311對準所述中空管1上第一通孔11和電源輸出模塊33向上充電輸出接口331對準所述中空管1上第二通孔12等。
如上所述,具體實施時,所述固定機構還包括有蓋合在遠離所述控制電路板模塊31的所述中空管1一端部上用于頂壓所述豎向電池組主體3的蓋體44,所述中空管1與所述蓋體44之間設有第一防水塞45,如此,便于中空管1端部的蓋合與防水,便于豎向電池組主體3中模塊之間的緊密連接,防止模塊之間受振動而松動。
如上所述,具體實施時,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上還設有熔斷器332,所述中空管1側壁上設有與所述熔斷器332對應的第三通孔13,所述第三通孔13上設有第二防水塞14。
如上所述,具體實施時,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與所述控制電路板模塊31之間的電池組模塊32為2個,所述電源輸出模塊33另一側的電池組模塊32為3個。
如上所述,本案保護的是一種管狀電池結構,一切與本案結構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都應示為落入本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