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磁繼電器,尤其涉及動靜觸點都在腔體里面的電磁繼電器。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對于動靜觸點都在腔體里面的電磁繼電器,由于觸點的位置,造成觸點間的間隙很難進行直接測量,在間接測量會造成較大的誤差。需要解決觸點間隙測量的問題。
其次 由于繼電器結構特點,影響觸點間隙大小的最大因素是靜簧壓入的距離(或者說靜簧壓入的深度)。由于底座尺寸的散差及機臺一致性問題,很難靜簧壓入的一致性,尤其是扁平化繼電器,不僅不易通過自動生產(chǎn),連人工校正間隙都不容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動化生產(chǎn)且觸點間隙免校正率和產(chǎn)品一致性都得到提高的電磁繼電器。
為了便于理解本新型,特對新型涉及方向作如下規(guī)定:
本新型所述軸向為如圖2所示底座的觀看視角對應的X軸方向,且X軸方向為主視圖投影方向。
為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新型提供了以下兩種技術方案:
方案一:
一種觸點間隙免調整的電磁繼電器,所述電磁繼電器在底座上裝配有動簧片和靜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靜簧片與動簧片設有一凸部,且動簧片在靜簧片上的投影不覆蓋所述凸部;所述底座在靜簧片凸部對應位置設有一定位凸臺,所述靜簧片凸部與底座凸臺相頂靠。
所述凸臺從底座表面算起的高度為0.4mm-0.8mm之間。
所述凸臺從底座表面算起的高度優(yōu)選為0.6mm。
方案二:
一種觸點間隙免調整的電磁繼電器,所述電磁繼電器在底座上裝配有動簧片和靜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靜簧片設有一凸部,且動簧片在靜簧片上的投影不覆蓋所述凸部;所述底座在靜簧片凸部對應位置設有一根限位柱或多根限位柱,所述靜簧片凸部與底座限位柱相頂靠。
所述限位柱從底座表面算起的高度為0.4mm-0.8mm之間。
所述限位柱從底座表面算起的高度優(yōu)選為0.6mm。
上述兩種方案均可采用以下優(yōu)化方案:所述凸部朝X軸正方向延伸。
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之處在于:
1、本新型通過底座凸臺或限位柱與靜簧凸部的配合,只要靜簧到位,動靜觸點間的間隙就確定了,進而保證動靜觸點間的觸點間隙。這樣可以節(jié)省靜簧壓入距離的調整、繼電器觸點間隙的測量及觸點間隙調整工序。
2、本新型在批量生產(chǎn)過程可以保證動靜觸點的觸點間隙,提高生產(chǎn)效率。
以下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新型作進一步的介紹。
附圖說明
圖1系傳統(tǒng)繼電器示意圖;
圖2系實施例1底座及動、靜簧片配合示意圖及其及坐標系圖;
圖3系實施例1 AA向示意圖;
圖4系實施例2底座與靜簧片配合示意圖;
圖5系實施例2底座與動簧片配合示意圖;
注:圖4中的虛線為靜簧片上與動簧片重疊的輪廓線。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2-3所示的一種觸點間隙免調整的電磁繼電器,所述電磁繼電器在底座1上裝配有動簧片2和靜簧片3,所述靜簧片3設有一凸部31,且動簧片2在靜簧片3上的投影不覆蓋所述凸部31;所述底座1在靜簧片3凸部31對應位置設有一定位凸臺11,所述靜簧片3凸部31與底座1凸臺11相頂靠。
所述凸臺11從底座1表面算起的高度為0.4mm-0.8mm之間。
所述凸臺11從底座1表面算起的高度優(yōu)選為0.6mm。
本實施例中所述凸部,呈手指狀,且朝X軸正方向延伸為最佳實施例。
實施例2:
如圖4-5所示的一種觸點間隙免調整的電磁繼電器,所述電磁繼電器在底座1’上裝配有動簧片2’和靜簧片3’,所述靜簧片3’ 設有一凸部31’,且動簧片2’在靜簧片3’上的投影不覆蓋所述凸部31’;所述底座1’在靜簧片3’凸部31’對應位置設有4根限位柱11’,所述靜簧片3’凸部31’與底座1’限位柱11’相頂靠。
所述限位柱11‘從底座表面算起的高度為0.4mm-0.8mm之間。
所述限位柱11‘從底座表面算起的高度優(yōu)選為0.6mm。
上述兩個實施例中所述底座凸臺或限位柱的作用:限位柱的高度決定靜觸點位置,限位柱到底座表面的距離約為0.6mm。
上述兩個實施例中靜簧凸部主要用于與底座的限位柱或凸臺配合,因此所述靜簧凸部長度應滿足:即凸部必須能夠搭到限位柱或凸臺上,才能夠起到定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