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連接器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USB Type C連接器分體式防EMI結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今的電子產(chǎn)品均朝向小型化、高性能及高反應度,使得電路間變得更密集,因此增加了電磁干擾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 的機會,EMI可能會造成訊號絮亂,嚴重還可能造成組件損壞。因此在需要高反應度以及較密集的電路上,防止EMI變成結構設計的一大重點。
EMI主要可以包括輻射性EMI與傳導性EMI,而輻射性EMI能在空間中傳遞并干擾其他電路,因此一般是以遮蔽或是接地方式來防止干擾,而傳導性EMI是由電路系統(tǒng)內(nèi)產(chǎn)生的干擾,因此必須通過電路系統(tǒng)的設計來進行改善。
一種具有多組信號端子的電連接器,如 USB2.0 TYPE-C PLUG上,其傳輸理論值高達 10Gbps,其高速傳輸下所產(chǎn)生輻射性 EMI 的機率非常高,又現(xiàn)行2.0 TYPE-C傳輸速率不斷的在提升,因此克服輻射性 EMI 成了突破USB電連接器速度傳輸上限的重要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USB Type C連接器分體式防EMI結構,實現(xiàn)EMI端子的分體以及與其它端子的一體,生產(chǎn)成型容易,為后續(xù)的Molding成型和組裝提供方便。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一種USB Type C連接器分體式防EMI結構,包括
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該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兩側分別有A1端子和B12端子,A12端子和B1端子;
EMI端子組,包括位于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兩側的第一EMI端子和第二EMI端子,第三EMI端子和第四EMI端子;
夾緊彈片,包括位于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兩側的第一彈片和第二彈片;
所述第一EMI端子、第二EMI端子、第一彈片和第二彈片一體式連接在一尾端的橫向支架上,該A1端子或B12端子與第三EMI端子一體式連接,該A12端子或B1端子與第四EMI端子一體式連接。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EMI端子和第二EMI端子位于上排端子的兩側;所述第三EMI端子和第四EMI端子位于下排端子的兩側。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EMI端子與第四EMI端子上下正對;所述第二EMI端子與第四EMI端子上下正對。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A1端子和B12端子上下正對,所述A12端子和B1端子上下正對。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橫向支架包括橫桿,位于橫桿兩端的第一合并部、第二合并部,該第一EMI端子和第一彈片在第一合并部匯合為一體,該第二EMI端子和第二彈片在第二合并部匯合為一體。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橫向支架的橫桿兩側后端設有左側插接腳和右側插接腳。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上排端子、下排端子、第三EMI端子和第四EMI端子與一絕緣座一體鑲嵌成型形成半成品,所述橫向支架組裝于該半成品上。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A1端子或B12端子與第三EMI端子匯合于第三合并部,該第三合并部的尾端連接第一GND焊腳;所述A12端子或B1端子與第四EMI端子匯合于第四合并部,該第四合并部的尾端連接第二GND焊腳。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前端形成夾口式彈性接觸部,尾端為焊腳部,各焊腳部排成一排形成SMT焊接結構。
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其主要是將其中兩個EMI端子(例如第一EMI端子和第二EMI端子)與另外兩個EMI端子(例如第三EMI端子和第四EMI端子)分體,再將其中兩個EMI端子(本實施例指第一EMI端子和第二EMI端子)與左右兩側的夾緊彈片設為一體,第三EMI端子與A1端子或B12端子設為一體,第四EMI端子與A12端子或B1端子設為一體,實現(xiàn)EMI端子的分體以及與其它端子的一體,生產(chǎn)成型容易,為后續(xù)的Molding成型和組裝提供方便。
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端子結構正面視角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反面視角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各端子Molding成型以及組裝成型后的半成品正面視角示意圖。
圖4是圖3的反面視角示意圖。
圖5是圖3的俯視圖。
圖6是圖3的主視圖。
圖7是圖3的后視圖。
圖8是圖3的右視圖。
附圖標識說明:
10、上排端子 101、彈性接觸部
102、焊腳部 20、下排端子
30、EMI端子組 31、第一EMI端子
32、第二EMI端子 33、第三EMI端子
331、第三合并部 332、第一GND焊腳
34、第四EMI端子 341、第四合并部
342、第二GND焊腳 40、夾緊彈片
41、第一彈片 42、第二彈片
50、橫向支架 51、橫桿
52、第一合并部 53、第二合并部
54、左側插接腳 55、右側插接腳
60、絕緣座。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8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是一種USB Type C連接器分體式防EMI結構,該USB Type C連接器包括上排端子10和下排端子20、EMI端子組30、夾緊彈片40。
其中,該上排端子10和下排端子20的兩側分別有A1端子和B12端子,A12端子和B1端子;該EMI端子組30包括位于上排端子10和下排端子20兩側的第一EMI端子31和第二EMI端子32,第三EMI端子33和第四EMI端子34;該夾緊彈片40包括位于上排端子10和下排端子20兩側的第一彈片41和第二彈片42。所述第一EMI端子31、第二EMI端子32、第一彈片41和第二彈片42一體式連接在一尾端的橫向支架50上,該A1端子或B12端子與第三EMI端子33一體式連接,該A12端子或B1端子與第四EMI端子34一體式連接。這樣,將分布于上下兩排的EMI端子分離后,再與各自臨近的其它端子設為一體,實現(xiàn)EMI端子的分體以及與其它端子的一體,生產(chǎn)成型容易,為后續(xù)的Molding成型和組裝提供方便。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EMI端子31和第二EMI端子32位于上排端子10的兩側;所述第三EMI端子33和第四EMI端子34位于下排端子20的兩側。所述第一EMI端子31與第四EMI端子34上下正對;所述第二EMI端子32與第四EMI端子34上下正對。所述A1端子和B12端子上下正對,所述A12端子和B1端子上下正對。
所述橫向支架50包括橫桿51,位于橫桿51兩端的第一合并部52、第二合并部53,該第一EMI端子31和第一彈片41在第一合并部52匯合為一體,該第二EMI端子32和第二彈片42在第二合并部53匯合為一體。此外,所述橫向支架50的橫桿51兩側后端設有左側插接腳54和右側插接腳55。還有,所述A1端子或B12端子與第三EMI端子33匯合于第三合并部331,該第三合并部331的尾端連接第一GND焊腳332;所述A12端子或B1端子與第四EMI端子34匯合于第四合并部341,該第四合并部341的尾端連接第二GND焊腳342。所述上排端子10和下排端子20的前端形成夾口式彈性接觸部101,尾端為焊腳部102,各焊腳部102排成一排形成SMT焊接結構。這樣,生產(chǎn)成型時,所述上排端子10、下排端子20、第三EMI端子33和第四EMI端子34與一絕緣座60一體鑲嵌成型(Molding成型)形成半成品,所述橫向支架50組裝于該半成品上。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設計重點在于,其主要是將其中兩個EMI端子(例如第一EMI端子31和第二EMI端子32)與另外兩個EMI端子(例如第三EMI端子33和第四EMI端子34)分體,再將其中兩個EMI端子(本實施例指第一EMI端子31和第二EMI端子32)與左右兩側的夾緊彈片40設為一體,第三EMI端子33與A1端子或B12端子設為一體,第四EMI端子34與A12端子或B1端子設為一體,實現(xiàn)EMI端子的分體以及與其它端子的一體,生產(chǎn)成型容易,為后續(xù)的Molding成型和組裝提供方便。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