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尤指扳動件為利用斜插的方式進入至座體的對接空間內,并通過按壓扳動件使扳動件的扣持部卡合于對接空間二側的定位部內部,以達到組裝容易且提高保持力、結合性的效用,進而縮小整體體積,由此降低整體的制造成本。
背景技術:
現(xiàn)今電子科技與因特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各式各樣電子相關產品陸續(xù)推陳出新,并逐漸趨向輕、薄、短、小,易于攜帶且運算及傳輸速度加快方向邁進,為了能使各種電子產品體積縮小,電子產品內部不同功能作用的電子零組件,則需更為微小化且精密,整體結構強度亦需加強,以因應目前電子產品的發(fā)展趨勢。
再者,為了使電子相關產品中的電子零組件能夠發(fā)揮其本身應有的功能,一般皆會以電連接器接口作為彼此之間進行電氣信號傳輸與溝通的橋梁,且因信號傳輸用電連接器的設計者通常會特別針對增加信號傳輸量及體積微小化的雙重發(fā)展進行設計,所以端子數(shù)目多而體積輕、薄、短、小的軟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xiàn)PC)型式的電連接器便應運而生,并越來越得以廣泛運用于計算機及其周邊的電子設備中。
然而,一般現(xiàn)有的電連接器大多是于座體內部穿設有多個彈性端子,并于座體一側形成有插口,而蓋板可利用二側臂桿于座體二側的滑槽內滑動位移,以供蓋板作開啟、蓋合動作,由此可通過旋動或推移蓋板的方式來直接抵持于扁平電纜與多個彈性端子相互接觸形成電性連接,此種蓋板組裝于座體上的結構設計,由于蓋板二側臂桿與座體的滑槽活動嵌卡后容易形成有一間隙,使得蓋板旋動或推移的過程中便會因受力不平均而產生偏移的情況發(fā)生,以致使整體組裝上必須非常的準確,否則便可能出現(xiàn)蓋板抵持于扁平電纜與多個彈性端子相接觸時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甚至是導致扁平電纜容易自座體內部脫落而造成電性連接失效或中斷的缺點,則有待從事于此行業(yè)者重新設計來加以有效解決。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故,創(chuàng)作人有鑒于上述缺點,乃搜集相關資料,經(jīng)由多方評估及考慮,并以從事于此行業(yè)累積的多年經(jīng)驗,經(jīng)由不斷試作及修改,始設計出此種電連接器的新型專利。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在于該扳動件為利用斜插的方式進入至座體的對接空間內,并通過按壓扳動件表面使扳動件的扣持部卡合于對接空間二側的定位部內,同時,該對接空間后方所設的凸部便會伸入至按壓部表面穿孔中,使座體與扳動件之間呈一互補結合定位,即可通過此種互補結合方式來提高座體與扳動件間的保持力、結合性,進而縮小整體的體積、降低整體制造成本,且僅需通過斜插、按壓二種動作,便可將扳動件確實定位于座體的對接空間內,以達到組裝快速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乃在于該座體的多個第一端子與扳動件的多個第二端子為分別通過第二接觸端的扣合部及第三接觸端的卡合部來相互卡合扣持,即可增加座體與扳動件間的保持力、結合性,以確保多個第一端子與多個第二端子間信號傳輸?shù)拇_實性,進而達到避免信號不穩(wěn)定的狀況產生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包括座體及扳動件,其特征在于,其中:
該座體為具有一基座,并于基座二側處形成有側壁,且基座與二側壁之間形成有前方具開口且供默認軟性電路板定位的對接空間,而對接空間后方底面處則凸設有凸部,再于對接空間朝二側壁方向分別剖設有定位部,又于基座上定位有供與默認電路板及默認軟性電路板形成電性連接的多個導電端子,而凸部內定位有供與默認電路板形成電性連接的多個第一端子;
該扳動件為傾斜進入再按壓定位至座體的對接空間內,并具有定位于對接空間內且位于凸部前方處的基部,而基部前方二側處向外延伸設有供傾斜進入并壓入定位至定位部內的扣持部,再于基部后方形成有按壓部,而按壓部表面上貫穿設有供凸部穿過定位的穿孔,再于基部上定位有供與默認電路板形成電性連接且電性接觸于多個第一端子上的多個第二端子。
其中該定位部前方壁面處為凹設有定位槽,并于定位槽下方處凹設有缺槽,而該扣持部前方凸設有供插入于定位槽及缺槽內的抵持凸塊。
其中該座體的基座表面上為由前向后設有供多個導電端子定位的多個第一端子槽,且該凸部設有從前方貫穿至下方且供多個第一端子定位的多個第二端子槽,而該扳動件的基部底面處設有前、后貫穿的多個第三端子槽。
其中該多個第一端子槽相對二外側處為分別設有定位孔,而該多個第三端子槽二側設有上、下貫穿且對位于定位孔上的通孔,而通孔內定位有供插入至定位孔內的定位插梢。
其中該座體的多個導電端子一側為延伸有從開口伸出至座體外側的第一焊接端,而多個導電端子另側則延伸有懸空至對接空間內的第一接觸端。
其中該座體的多個第一端子一側延伸有從凸部底部伸出至座體外側的第二焊接端,而多個第一端子另側則連續(xù)彎折有從凸部前方伸出至對接空間內的第二接觸端,且該多個第二端子前側延伸有第三焊接端,而多個第二端子另側則反折有供扣合于第二接觸端上的第三接觸端。
其中該多個第一端子的第二接觸端一側為形成有凹陷狀的扣合部,而該多個第二端子的第三接觸端反折部位形成有供扣入于扣合部內的卡合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組裝容易且提高保持力,進而縮小體積,降低整體制造成本。
附圖說明
為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以下結合實施例及附圖詳細說明如后,其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電路板及軟性電路板組裝前的立體外觀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電路板及軟性電路板組裝后的立體外觀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圖5中A線側視剖面的組裝流程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圖5中B線側視剖面的組裝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構造,以下結合附圖就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征與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請參閱圖1至圖5所示,是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電路板及軟性電路板組裝前的立體外觀圖及電路板及軟性電路板組裝后的立體外觀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用新型是包括座體1及扳動件2,其中:
該座體1為具有一基座11,并于基座11二側處形成有側壁12,且基座11與二側壁12之間形成有前方具開口101的對接空間10,而對接空間10后方底面處則凸設有凸部102,再于對接空間10朝二側壁12方向分別剖設有定位部103,且定位部103前方壁面處凹設有定位槽1031,并于定位槽1031下方處凹設有缺槽1032,又基座11上定位有多個導電端子13,而凸部102內定位有多個第一端子14。
上述座體1的基座11表面上由前向后設有供多個導電端子13定位的多個第一端子槽111,并于多個第一端子槽111相對二外側處分別設有定位孔112,再于凸部102設有從前方貫穿至下方且供多個第一端子14定位的多個第二端子槽1021;而該多個導電端子13一側延伸有從開口101伸出至座體1外側的第一焊接端131,且多個導電端子13另側則延伸有懸空至對接空間10內的第一接觸端132,而多個第一端子14一側延伸有從凸部102底部伸出至座體1外側的第二焊接端141,再于多個第一端子14另側連續(xù)彎折有從凸部102前方伸出至對接空間10內的第二接觸端142,而第二接觸端142一側形成有凹陷狀的扣合部1421。
該扳動件2為具有一基部21,并于基部21底面處設有前、后貫穿的多個第三端子槽211,且多個第三端子槽211二側設有上、下貫穿的通孔212,而通孔212上定位有定位插梢213,再于基部21前方二側處向外延伸設有扣持部22,且扣持部22前方凸設有抵持凸塊221,又于基部21后方形成有按壓部23,且按壓部23表面上貫穿設有穿孔231,再于基部21的多個第三端子槽211上定位有多個第二端子24,且多個第二端子24前側延伸有第三焊接端241,而多個第二端子24另側則反折有第三接觸端242,并于第三接觸端242反折部位形成有卡合部2421。
請搭配參閱圖4至圖7,是為本實用新型電路板及軟性電路板組裝前的立體外觀圖、電路板及軟性電路板組裝后的立體外觀圖、圖5中A-A線側視剖面的組裝流程圖及圖5中B-B線側視剖面的組裝流程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用新型于實際使用前,是先將座體1定位于電路板3上,并通過表面黏著技術(SMT)或穿孔焊接(Through Hole)等結合方式將多個導電端子13的第一焊接端131及多個第一端子14的第二焊接端141分別穩(wěn)固接合于電路板3的多個第一焊點31及多個第二焊點32上,以使座體1的多個導電端子13及多個第一端子14與電路板3形成電性連接,且該扳動件2上便可定位有軟性電路板4,其扳動件2內部穿設的多個第二端子24前側的第三焊接端241即可結合于軟性電路板4一側表面的多個接點41呈一電性連接狀態(tài),以供進行后續(xù)的組裝作業(yè)。
當本實用新型于實際使用時,是先將扳動件2以斜向方式從遠離座體1的對接空間10的開口101一側處插入至座體1的對接空間10內,以使扳動件2的基部21伸入至對接空間10內并位于凸部102前方處,且扳動件2二側的扣持部22伸入至對接空間10二側的定位部103內,而電性連接于扳動件2上的軟性電路板4便位于對接空間10前方的開口101中。
再按壓扳動件2后方的按壓部23表面,以使扳動件2向下蓋合至水平,其扳動件2的扣持部22前方所凸設的抵持凸塊221即會向前位移并插入至座體1的定位部103前方壁面所凹設的定位槽1031內,而凸部102便會伸入至按壓部23表面的穿孔231中,且多個定位插梢213亦隨之插入至多個定位孔112內呈一穩(wěn)固定位,同時,在向下蓋合的過程中,該扳動件2的多個第二端子24一側的第三接觸端242即會彈性抵壓于座體1的多個第一端子14一側的第二接觸端142,其多個第一端子14受到抵壓而產生彈性壓縮變形,且持續(xù)向下蓋合,其第三接觸端242的卡合部2421便會進入至第二接觸端142的扣合部1421內以解除抵壓狀態(tài),其第二接觸端142即彈性復位,使扣合部1421與卡合部2421呈相互扣合狀態(tài),另外,該軟性電路板4下表面的多個接點41亦會與多個導電端子13的第一接觸端132形成確實的電性連接,同時使軟性電路板4的抵持肩部42抵持于定位部103內壁面處形成擋止定位,以防止軟性電路板4受到外力的拉扯時向外脫出或滑動位移的情況發(fā)生,并確保整體電性接觸的效果,進而完成扳動件2組裝于座體1的作業(yè)。
而當使用者欲將扳動件2自座體1的對接空間10內予以取出時,是先扳動于扳動件2的按壓部23使其向上開啟,其扣持部22的抵持凸塊221便會向下轉動而伸入至定位槽1031下方處凹設的缺槽1032中,以使按壓部23脫離于凸部102的限制,同時,該多個第二端子24一側的第三接觸端242即會再次抵壓于多個第一端子14一側的第二接觸端142,以使多個第一端子14產生彈性壓縮變形,且持續(xù)向上開啟的過程中,其第三接觸端242的卡合部2421即脫離于第二接觸端142的扣合部1421扣持,以解除相互扣持的狀態(tài),且待卡合部2421完全脫離于扣合部1421扣持時,便可再將扳動件2從座體1的對接空間10內朝后方斜向取出,以使軟性電路板4下表面的多個接點41分離于多個導電端子13的第一接觸端132而未形成電性連接,以完成將扳動件2從座體1上取出的作業(yè)。
本實用新型的扳動件2為利用斜插的方式進入至座體1的對接空間10內,再通過按壓扳動件2的按壓部23表面使扳動件2的扣持部22卡合于對接空間10二側的定位部103內,同時,該對接空間10后方所設的凸部102便會伸入至按壓部23表面穿孔231中,使座體1與扳動件2之間呈一穩(wěn)固結合定位,即可通過扣持部22與定位部103相互卡合及凸部102伸入至穿孔231中的互補結合方式,來提高座體1與扳動件2間的保持力、結合性,以防止扳動件2輕易從座體1的對接空間10內脫離,而且利用此種互補結合方式,亦可縮小整體的體積,以降低整體的制造成本,然而,僅需利用斜插、按壓二種動作,便可將扳動件2確實定位于座體1的對接空間10內,且呈電性導通狀態(tài),以達到組裝快速的效果。
再者,本實用新型座體1的多個第一端子14與扳動件2的多個第二端子24為分別通過第二接觸端142的扣合部1421及第三接觸端242的卡合部2421來相互卡合扣持,即可進一步增加座體1與扳動件2間的保持力、結合性,且通過此種扣合方式可確保多個第一端子14與多個第二端子24間信號傳輸?shù)拇_實性,以避免接觸不良所導致信號不穩(wěn)定的狀況產生。
上述詳細說明為針對本實用新型一種較佳的可行實施例說明而已,惟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申請專利范圍,凡其它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變化與修飾變更,均應包含于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專利范圍中。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上述的電連接器于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實用新型誠為一實用性優(yōu)異的新型,為符合新型專利的申請條件,故依法提出專利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