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是指一種適用于正反插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參照中國發(fā)明第CN104716505A號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電連接器。所述電連接器包括具有基座及由基座突伸形成舌板的絕緣本體、設置于絕緣本體之導電端子及圍設于所述絕緣本體外的外殼。所述導電端子具有設置于所述舌板的接觸部、固定于所述基座的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延伸出所述基座設有的后端面的焊接部,所述外殼具有環(huán)設于基座的筒部及位于筒部后端的抵靠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的后殼部。所述后殼部對應所述焊接部的位置設置有前后方向上貫通的開槽。
然,所述開槽設置會致使電連接器的焊接部暴露,從而導致電連接器與其他電子元件之間電磁干擾大,影響產(chǎn)品的高頻新能。
因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電連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緊湊且能夠有效屏蔽干擾的電連接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端子模組及包覆所述端子模組的殼體,所述端子模組具有絕緣本體及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的導電端子,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基座及由所述基座的前端面向前突伸的舌部,所述導電端子具有設置于所述舌部的接觸部、固定于所述基座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延伸出所述基座設有的后端面的焊接部,所述殼體包括圍設于所述基座與所述舌部的主體部及遮蔽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的后板部,在前后方向上,所述后板部與所述基座的后端面相對的內壁面在對應所述焊接部的位置凹設有拉大與所述焊接部之間距離的凹陷部。
進一步地,所述凹陷為后板部的內壁面對應所述焊接部的位置打薄形成。
進一步地,所述后板部在對應所述焊接部的位置向后翻折一角度形成彎折段,所述凹陷部設置于所述彎折段。
進一步地,所述后板部擋止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包括圍設于所述端子模組外的筒狀的遮蔽殼體及固持于所述遮蔽殼體外的金屬殼體,所述主體部為遮蔽殼體,所述后擋板部設置于所述金屬殼體。
進一步地,所述遮蔽殼體前后貫通形成收容所述端子模組的收容空間,所述舌部與所述收容腔之間形成對接腔,所述基座的前端面處凹設有限位槽,所述遮蔽殼體設有向所述收容空間內突伸的收容于所述限位槽的限制所述端子模組向前過度裝入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向前突伸出基座的前端面而進入所述對接腔。
進一步地,所述基座的上端鄰接所述后端面處突設有兩個間隔設置于基座的橫向兩側的凸塊,所述兩個凸塊之間形成凹槽,所述遮蔽殼體設有的頂壁具有向后插置于所述凹槽的板狀插入部及分別設置于所述板狀插入部橫向兩側的限制所述凸塊于內以限制所述遮蔽殼體向后移動的穩(wěn)固槽。
進一步地,所述遮蔽殼體在所述穩(wěn)固槽處進一步向收容空間內突伸形成抵靠臂,所述抵靠臂擋止于所述凸塊的前端。
進一步地,所述金屬殼體具有上壁及位于所述上壁橫向兩側的側壁,所述上壁與所述側壁分別焊接固定于所述遮蔽殼體的頂壁及頂壁的兩側,所述凸塊的后端頂緣設有倒角,所述板狀插入部的末端相較所述基座的后端面之間預留一定距離,所述后板部自所述上壁的末端向下彎折并貼靠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
進一步地,所述金屬殼體的兩個側壁的后端設有向后超出所述基座的后端面并在橫向方上將所述導電端子的焊接部完全遮擋的焊接片。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殼體的后板部的凹陷部用于讓位所述焊接部焊接,后板部與焊接部之間結構緊湊,后板部遮罩所述焊接部避免電連接器與外部電子元件之間的干擾。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安裝至一電路板的立體組合圖。
圖2是圖1另一視角的立體組合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圖3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端子模組的立體分解圖。
圖6是圖5中端子模組進一步分解的立體分解圖。
圖7是圖6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遮蔽殼體組裝于端子模組而金屬殼體與遮
蔽殼體分離的立體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安裝至電路板的側視圖。
圖10是圖1沿A-A線的剖視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電連接器 100 絕緣本體 1
第一絕緣本體 11 第一基座 111
第一舌板 112 凹槽 113
貫通孔 114 第一穿孔 115
卡持孔 116 第二絕緣本體 12
第二基座 121 第二舌板 122
凸起 123 凸塊 124
第二穿孔 125 卡持塊 126
第三絕緣本體 13 第三基座 131
第三舌板 132 鏤空部 133
固持槽 134 基部 135
主體部 136 導電端子 2
第一端子 21 頭部 210
第一接觸部 211 第一固定部 212
第一焊接部 213 第二端子 22
第二接觸部 221 第二固定部 222
第二焊接部 223 加強件 3
通孔 30 第一支撐部 31
第二支撐部 32 缺口 321
突出部 322 連接部 33
焊腳 34 固持片 35
抵持部 351 密封部 4
遮蔽殼體 5 套設部 50
頂壁 51 第一固定腳 511
底壁 52 側壁 53
第二固定腳 531 開孔 532
夾持臂 55 止位壁 54
容納孔 540 收容槽 541
防水墊圈 6 凸棱 61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圖1至圖10介紹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1000的具體實施方式。定義所述電連接器1000與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插接的端口為插接端,插接方向為前后方向。
請參照圖1至圖7所示,本發(fā)明電連接器1000安裝于一電路板2000。所述電連接器1000包括端子模組100及包覆所述端子模組100的殼體200。所述端子模組100包括絕緣本體1、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1的上下兩排導電端子2及設置于所述兩排導電端子2之間的中間接地片3。
所述絕緣本體1包括基座11及由所述基座11的前端面111向前突伸出的舌部12,所述導電端子2具有設置于所述舌部12的接觸部21、由接觸部21向后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基座11的固定部22及自所述固定部22延伸出所述基座11的焊接部23。具體而言,所述絕緣本體1包括上下組裝在一起的分別固持有導電端子2的第一端座13與第二端座14及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端座13與第二端座14外的第三端座15。所述第一端座13包括第一基部131及自所述第一基部131向前突伸出的第一舌部132,所述第二端座14包括第二基座141及自所述第二基座向前突伸出的第二舌部142,所述第一端座13與所述第二端座14的前后兩端設置有鎖扣配合的鎖扣結構。所述第一舌部131的前端貫穿上下兩側板面設有位于其中部的固持槽1311而后端的橫向兩側凹設有一對固定槽1312,所述第二舌部141的前端及后端分別突伸有與所述固持槽1311及所述固定槽1312鎖扣配合的第一卡扣1411及第二卡扣1412。所述第三端座15包括第三基座151及自所述第三基座151向前突伸出第三舌部152,所述第三端座15注塑成型于組裝配合于一起的第一基座13與第二基座14外后,所述第一基座131、第二基座141與第三基座151共同構成所述基座11,所述第一舌部132、第二舌部142與所述第三舌部152共同構成所述舌部12。所述中間接地件3設置于所述第一端座13與第二端座14之間并設置有若干第一孔洞31,所述第一端座13設置有若干第二孔洞133,所述第二端座14設置有若干第三孔洞143,當所述第三端座15注塑成型于第一端座13與第二端座14外過程中,形成所述第三端座15的塑膠會流入所述第一孔洞31、第二孔洞143及第三孔洞143以使三者之間可靠結合。
所述殼體200包括圍設于所述基座11與所述舌部12的筒狀的主體部201及遮蔽于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2的后板部202。優(yōu)選地,所述殼體200包括遮蔽殼體4包覆于所述遮蔽殼體4外的金屬殼體5,圍設所述基座11與所述舌部12的筒狀的主體部201由所述遮蔽殼體4構成,所述后板部202設置于所述金屬殼體,具體而言,所述金屬殼體5具有包覆所述遮蔽殼體4的上壁51、位于上壁51的橫向兩側的側壁52及由所述上壁51后端向下延伸出的所述后板部202,所述金屬殼體5的上壁51及側壁52通過點焊固定于所述遮蔽殼體4。當然,所述殼體200也可以僅設置一個,即所述后板部自所述筒狀的主體部的后端一體向下彎折形成,只是相較于設置遮蔽殼體4及金屬殼體5而言屏蔽干擾的性能差。
所述遮蔽殼體4前后貫通并形成有收容所述端子模組200的收容空間41,所述基座11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41,所述舌部12與所述收容空間41之間形成有供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插置的對接腔42。所述基座11的前端面111處的上下表面凹設有限位槽1111,所述遮蔽殼體4設有向收容空間41內突伸的收容于所述限位槽1111的限制所述端子模組100向前過度裝入的突出部43,所述突出部向前突伸出所述基座11的前端面111而進入所述對接腔42,防止所述對接連接器(未圖示)過度插入而損壞基座11。所述基座11的上端鄰接所述后端面112處突設有兩個間隔設置于所述基座11的橫向兩側的凸塊113,所述兩個凸塊113之間形成凹槽114,所述遮蔽殼體4的頂壁具有向后插置于所述凹槽114的板狀插入部44及分別設置于所述板狀插入部44橫向兩側的限制所述凸塊113于內以限制所述遮蔽殼體向后移動的穩(wěn)固槽45。所述遮蔽殼體在所述穩(wěn)固槽45處進一步設置有向所述收容空間41內突伸的抵靠臂451,所述抵靠臂451擋止于所述凸塊113的前端以限制所述端子模組100完成安裝后向后移動。
請參照圖1至圖7并結合圖8至圖10所示,所述凸塊113的后端頂緣處設置有倒角,所述板狀插入部44的末端相較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2之間預留一定距離,如此,所述后板部202可自所述金屬殼體5的上壁51的末端向下彎折并貼靠擋止于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2。所述后板部202貼靠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2是為了使得電連接器1000整體結構緊湊,同時還可以有效限制所述端子模組100在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插入后帶動端子模組100向后移動。
設置于所述第一端座12與所述第二端座13的兩排導電端子2中的至少一排導電端子的焊接部23向后突伸出所述基座11的設有的后端面112。為了保證金屬殼體5的后板部202盡可能遮蔽所述導電端子2的焊接部23而減小電連接器1000與其它電子元件(未圖示)之間的信號干擾,在前后方向上,所述后板部202與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2相對的內壁面2021在對應所述導電端子2的焊接部23的位置凹設有凹陷部2022,所述凹陷部2022可拉大焊接部23與后板部202之間的距離而不影響后板部202貼靠于所述后端面112,所述凹陷部2022為所述后板部202在對應所述焊接部23的位置打薄形成。所述后板部202在對應所述焊接部23的位置還可向后翻折一角度形成一彎折段2020以進一步拉大與所述焊接部23之間的距離。當然,所述后板部202與所述后端面112之間也可以具有一定間隙,間隙越大,所述彎折段2020的翻折角度可相應設置越小。此外,所述金屬殼體5的兩側壁52的后端設有向后延伸并超出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2的一對焊接片521,所述中間接地片3的后端設有一對位于所述焊接部23的橫向兩側的焊腳32,所述一對焊接片521在橫向方向上位于所述焊腳32及焊接部23的外側并遮擋焊腳32與焊接部23,即所述一對焊接片521位于所述焊腳32及焊接部23的橫向兩外側可進一步屏蔽與外界的信號干擾。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本實用新型說明書而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變化,均為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