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芯卷繞機領(lǐng)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電池卷針及電芯卷繞機。
背景技術(shù):
目前,鋰離子電池廣泛應(yīng)用于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shè)備、移動電源、電子煙、各種數(shù)碼產(chǎn)品、電動工具、動力、儲能等領(lǐng)域,其市場應(yīng)用廣、潛力大。隨著鋰離子電池的應(yīng)用日益廣泛,電池容量越來越大,人們對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要求也越來越高,提高離子電池的安全性成為一種迫切而普遍的要求。
其中,為了提高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一種方式是采用凝膠卷針來制備鋰離子電池。在鋰離子電池的制備過程中,電芯卷繞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將電芯卷繞在電池卷針上之后,需要將電池卷針抽取出來。傳統(tǒng)的電池卷針與凝膠卷針之間存在較大的靜電和摩擦力,導(dǎo)致電芯卷繞之后卷針抽取困難,甚至可能在抽取卷針時不慎將電極芯一同抽出,破壞電池結(jié)構(gòu),降低電池生產(chǎn)的良品率。
此外,傳統(tǒng)的電池卷針,在卷繞過程中與電池隔膜無縫貼合,導(dǎo)致卷繞完成后電池卷針難以取出。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電池卷針及電芯卷繞機,能夠可以解決電池卷針和電池隔膜之間摩擦力過大及存在靜電的問題,同時能夠使得電芯卷繞完成之后,電池卷針更易拔出。
一種電池卷針,包括卷針本體,所述卷針本體包括連接部、第一針體及第二針體,所述第一針體和所述第二針體分別與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電池卷針還包括覆蓋設(shè)置于所述卷針本體外表面的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具有若干沿所述卷針本體長度方向延伸的條形凹槽和/或條形凸起。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的厚度與所述卷針本體的厚度之比為0.02~0.5:1。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的厚度與所述卷針本體的厚度之比為0.06~0.25:1。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針體包括遠離所述第二針體的第一外表面和靠近所述第二針體的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針體包括遠離所述第一針體的第三外表面和靠近所述第一針體的第四外表面,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覆蓋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三外表面和所述連接部的外表面。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設(shè)置有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上沿長度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一條形凹槽,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設(shè)置有在所述第三外表面上沿長度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二條形凹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若干第一條形凹槽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上均勻分布,所述若干第二條形凹槽在所述第三外表面上均勻分布。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若干所述第一條形凹槽的總面積和所述第一外表面的面積之比為(0.1~0.45):1,若干所述第二條形凹槽的總面積和所述第三外表面的面積之比為(0.1~0.45):1。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設(shè)置有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上沿長度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一條形凸起,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設(shè)置有在所述第三外表面上沿長度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二條形凸起。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表面設(shè)置有兩第一條形凸起,所述兩第一條形凸起分別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外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相接的兩側(cè);所述第三外表面設(shè)置有兩第二條形凸起,所述兩第二條形凸起分別設(shè)置于所述第三外表面與所述第四外表面相接的兩側(cè)。
一種電芯卷繞機,其包括卷繞機構(gòu)及如上述任一所述的電池卷針,所述電池卷針可拆卸設(shè)置于所述卷繞機構(gòu)上。
上述電池卷針及電芯卷繞機,能夠解決電池卷針和電池隔膜之間摩擦力過大的問題。對于采用凝膠隔膜的電池來說,由于凝膠隔膜表面涂覆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材料含有氟元素,上述電池卷針的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同樣含有氟元素,兩者對電荷吸引能力相當(dāng),摩擦?xí)r不易產(chǎn)生靜電,因此還能解決卷針和電池隔膜之間的靜電問題。此外,由于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 層具有若干沿所述卷針本體長度方向延伸的條形凹槽和/或條形凸起,使得電池卷針與電池隔膜之間存在空氣,從而使電池卷針更易拔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電池卷針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電池卷針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a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電池卷針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b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電池卷針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電池卷針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jié)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能夠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nèi)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改進,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此外,術(shù)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shù)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一種電池卷針,包括卷針本體,所述卷針本體包括連接部、第一針體及第二針體,所述第一針體和所述第二針體分別與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連接部中設(shè)置有彈性緩沖層,所述電池卷針還包括覆蓋設(shè)置于所述卷針本體外表面的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具有若干沿所述卷針本體長度方向延伸的條形凹槽和/或條形凸起。
為了進一步說明上述電池卷針,一個例子是,請參閱圖1,該電池卷針10包括卷針本體11,所述卷針本體包括連接部111、第一針體112及第二針體113,所述第一針體和所述第二針體分別與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電池卷針還包括覆 蓋設(shè)置于所述卷針本體外表面的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12。
本實施例中,將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包覆在卷針本體表面,由于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的摩擦系數(shù)極低,具有潤滑作用,因此可以解決電池卷針和電池隔膜之間摩擦力過大的問題。此外,對于采用凝膠隔膜的電池來說,由于凝膠隔膜表面涂覆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材料含有氟元素,上述電池卷針的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同樣含有氟元素,兩者對電荷吸引能力相當(dāng),摩擦?xí)r不易產(chǎn)生靜電,因此還能解決卷針和電池隔膜之間的靜電問題。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具有若干沿所述卷針本體長度方向延伸的條形凹槽和/或條形凸起。這樣,能夠避免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與電池隔膜無縫連接,使得在電芯卷繞完成之后,由于電池卷針和電池隔膜之間存在縫隙,使電池卷針更易拔出。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針體和所述第二針體分別與所述連接部固定連接,并且所述第一針體和所述第二針體相對設(shè)置。這樣,能夠避免在電芯卷繞過程中,第一針體和第二針體產(chǎn)生滑動,從而提高電芯卷繞的效率。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針體和所述第二針體分別具有兩相對的弧形側(cè)面。這樣,能夠避免在電芯卷繞過程中,電池隔膜被刮破,從而提高電芯的良品率。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中設(shè)置有彈性緩沖層。這樣,連接部的厚度可調(diào)整,從而使得整個電池卷針的厚度可調(diào),使得在電芯卷繞完成之后,通過壓縮彈性緩沖層減小電池卷針的厚度,使電池卷針更易拔出。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的厚度與所述卷針本體的厚度之比為0.02~0.5:1。例如,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的厚度與所述卷針本體的厚度之比為0.06~0.35:1。又如,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的厚度與所述卷針本體的厚度之比為0.25:1。這樣,能夠具有較好的潤滑效果及除靜電效果。
其中,在制備上述電池卷針時,首先根據(jù)需要計算出成品卷針的寬度、厚度等尺寸參數(shù);扣除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的尺寸,得到卷針本體的尺寸;根據(jù)卷針本體的尺寸采用預(yù)設(shè)材料制成卷針本體,例如采用金屬材料制成 卷針本體;在卷針本體上包覆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得到成品卷針,即上述電池卷針。上述電池卷針用于電池的電芯卷繞,制備鋰離子電池。尤其適用于凝膠隔膜電池的電芯卷繞。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針體和所述第二針體為片狀結(jié)構(gòu)。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針體包括遠離所述第二針體的第一外表面112a和靠近所述第二針體的第二外表面112b,所述第二針體包括遠離所述第一針體的第三外表面113a和靠近所述第一針體的第四外表面113b,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覆蓋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三外表面和所述連接部的外表面。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針體遠離所述連接部的一端設(shè)置有一對極耳卡槽112c。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與所述極耳卡槽相對應(yīng)的位置設(shè)置有開口121。極耳卡槽用于在進行電芯卷繞時,放置電芯上的正極耳和負極耳。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設(shè)置有至少一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貫穿所述連接部。所述定位孔用于配合將所述電芯卷繞機構(gòu)使用,將電池卷針安裝在電芯卷繞機構(gòu)上。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三外表面分別具有兩相對的弧形側(cè)面。光滑的弧形側(cè)面能夠避免電池隔膜被刺破或刮破,提高電芯的良品率。例如,所述第一針體和所述第二針體分別為半橢圓柱體。又如,第一針體和所述第二針體分別為半圓柱體。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三外表面還分別具有一平面,所述平面分別連接所述兩相對的弧形側(cè)面。這樣,既能避免電池隔膜被刺破或刮破,又能避免電池卷針的厚度過厚。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3a所示,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設(shè)置有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上沿長度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一條形凹槽,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設(shè)置有在所述第三外表面上沿長度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二條形凹槽。第一條形凹槽和第二條形凹槽能夠使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與電池隔膜之間充盈空氣,避免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與電池隔膜真空貼合, 從而使電池卷針更易拔出。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若干第一條形凹槽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上均勻分布,所述若干第二條形凹槽在所述第三外表面上均勻分布。
在一個實施例中,若干所述第一條形凹槽的總面積和所述第一外表面的面積之比為(0.1~0.45):1,若干所述第二條形凹槽的總面積和所述第三外表面的面積之比為(0.1~0.45):1。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3b所示,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設(shè)置有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上沿長度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一條形凸起,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設(shè)置有在所述第三外表面上沿長度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二條形凸起。第一條形凸起和第二條形凸起能夠使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與電池隔膜之間充盈空氣,避免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靜電層與電池隔膜真空貼合,從而使電池卷針更易拔出。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表面設(shè)置有兩第一條形凸起,所述兩第一條形凸起分別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外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相接的兩側(cè);所述第三外表面設(shè)置有兩第二條形凸起,所述兩第二條形凸起分別設(shè)置于所述第三外表面與所述第四外表面相接的兩側(cè)。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針體和所述第二針體分別與所述連接部固定連接,并且所述第一針體和所述第二針體相對設(shè)置。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所述連接部包括第一連接部111a、第二連接部111b和分別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之間的彈性連接件111c,所述第一針體與所述第一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二針體與所述第二連接部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彈性連接件設(shè)置有彈簧。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彈性連接件設(shè)置有彈性樹脂層。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彈性連接件設(shè)置有彈簧及彈性樹脂層。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部、所述彈性樹脂層與所述第二連接部的厚度比為(0.6~1.5):1:(0.6~1.5)。這樣,彈性樹脂層的厚度與第一連接部/第二連接部的厚度接近,具有足夠的壓縮空間,又不至于影響卷針本體的厚度及強 度。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包括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插接設(shè)置,所述第一針體與所述第一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二針體與所述第二連接部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設(shè)置有連接孔,連接孔內(nèi)壁置有至少兩個環(huán)形凹槽,第二連接部設(shè)置有與所述連接孔匹配的連接柱,連接柱上設(shè)置有凸緣。或者,第二連接部設(shè)置有連接孔,連接孔內(nèi)壁置有至少兩個環(huán)形凹槽,第一連接部設(shè)置有與所述連接孔匹配的連接柱,連接柱上設(shè)置有環(huán)形凸緣。其中,連接孔內(nèi)壁設(shè)置有彈性層。
這樣,在卷繞電芯時,連接柱上的環(huán)形凸緣嵌入連接孔內(nèi)部的第一環(huán)形凹槽中,以固定第一針體和第二針體。當(dāng)卷繞完成,需要取出電芯時,緊捏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使得連接柱上的環(huán)形凸緣嵌入連接孔內(nèi)部的第二環(huán)形凹槽中,縮短第一針體和第二針體之間的距離,使得卷針整體直徑變小,容易取出。
一種電芯卷繞機,其包括卷繞機構(gòu)及如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電池卷針,所述電池卷針可拆卸設(shè)置于所述卷繞機構(gòu)上。例如,所述電池卷針通過定位孔可拆卸設(shè)置于所述卷繞機構(gòu)上。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shù)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shù)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shù)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yīng)當(dāng)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yīng)當(dāng)指出的是,對于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gòu)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yīng)以所附權(quán)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