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直流接觸器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自動減壓直流接觸器。
背景技術:
直流接觸器的制作工藝過程中包括抽真空和充氣體兩個階段,抽真空主要是通過靜觸點支架上的氣孔將殼體內部空氣以及樹脂內的空氣排出干凈,充氣體主要是再經過抽真空后的殼體內充入惰性氣體,以提高直流接觸器的可靠性。當完成抽真空和充氣體兩個階段的工藝后,就將氣孔封死密封。
當直流接觸器在使用過程中內部溫度會升高,因此,造成內部的壓力增大,由于氣孔是封死的無法進行泄壓,壓力過大會使直流接觸器發(fā)生爆炸或直接損壞,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減壓直流接觸器,在氣孔處安裝單向的減壓閥,通過減壓閥進行泄壓保證直流接觸器的使用安全。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要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動減壓直流接觸器,包括殼體以及設置在殼體內部的線圈組件、靜觸點組件和動觸點組件,所述靜觸點組件包括靜觸點支架和靜觸點銅螺柱,所述靜觸點銅螺柱與所述靜觸點支架固定連接,所述靜觸點支架上設有連通殼體內外的氣孔,所述氣孔內密封連接有單向減壓閥。利用單向減壓閥實現殼體內外氣壓的平衡,提高直流接觸器的安全性。
具體的,所述單向減壓閥包括閥芯殼以及設置在閥芯殼內部的閥芯、閥芯座、閥芯墊、O型圈和彈簧,所述閥芯置于所述閥芯殼內部,所述O型圈密封連接在閥芯和閥芯殼的上端,用于所述閥芯與閥芯殼之間的密封,所述閥芯的下端內部與所述閥芯墊連接,所述閥芯的下端的外部套設所述閥芯座,且所述閥芯座底部開設有通孔,所述彈簧套設在O型圈與閥芯座之間的閥芯上,且所述彈簧下端與所述閥芯連接,且所述彈簧為閥芯產生向下的恢復彈力,所述閥芯殼、閥芯座和閥芯形成連通殼體內外的單向降壓通道。
進一步,所述閥芯的中心設有軸向連通閥芯上下的中心孔,所述閥芯的側壁上設有與中心孔連通的側孔,所述閥芯墊與所述側孔下方的中心孔連接,所述閥芯下端插設在所述閥芯座內,且與所述閥芯座間隙配合,所述中心孔、側孔、閥芯座與閥芯之間的間隙以及通孔形成降壓通道。側孔處的閥芯做削薄處理,減少了閥芯與彈簧的接觸面積,減小了摩擦,同時,也縮短了氣體的流經路徑,減小了阻力,實現快速降壓。
進一步,為了便于彈簧的支撐,所述側孔下方的閥芯上設有向外延伸的凸緣,所述彈簧下端與所述凸緣連接。
進一步,為了使閥芯墊與閥芯座能夠及時有效分離,所述閥芯座底部與所述閥芯墊之間設有支撐環(huán),所述支撐環(huán)環(huán)設在所述通孔外圍,所述支撐環(huán)的高度為中間高兩側低,呈逐漸遞減的結構。采用支撐環(huán)減小了閥芯墊與閥芯座之間的接觸面積,在殼體內氣壓升高時更加容易快速有效分離,提高減壓閥的靈敏性。
進一步,所述通孔下端為小端向上的錐形孔,所述通孔上端為底部與所述錐形孔小端連接的圓柱孔。通孔橫截面變小可以使壓強增大,氣流速度增加,更容易頂起閥芯墊。
進一步,為了避免灰塵的污染,使減壓閥的中心孔堵塞,影響降壓效果和降壓速度,所述單向減壓閥的外側還罩設有防塵帽。
泄壓時,當殼體內部壓力增大,內部壓力通過通孔作用在閥芯墊的底面上,當壓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會將閥芯墊頂起,由于受到閥芯墊的支撐力的作用,閥芯也向上運動,使閥芯座與閥芯墊分離,從而使通孔依次與間隙、側孔、中心孔形成的降壓通道連通,使內部壓力沿降壓通道排出。同時閥芯推動彈簧,使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
當壓力下降到一定值后,由于受到彈簧的彈力作用,閥芯和閥芯墊落下,閥芯墊重新將通孔封閉,使通孔與降壓通道斷開實現內部的密封。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自動減壓直流接觸器,在氣孔處安裝單向的減壓閥,通過減壓閥進行泄壓保證直流接觸器的使用安全。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單向減壓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C的放大示意圖。
圖中:1、殼體,1-1、固定耳座,4-1、靜觸點支架,4-2、銅螺柱,8、防塵帽,9-1、閥芯,9-11、中心孔,9-12、側孔,9-13、凸緣,9-2、閥芯座,9-21、通孔,9-22、支撐環(huán),9-3、閥芯墊,9-4、O型圈,9-5、彈簧,9-6、閥芯殼。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此圖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自動減壓直流接觸器,包括殼體1以及設置在殼體1內部的線圈組件、靜觸點組件和動觸點組件,所述殼體1底部沿徑向對稱設有兩個固定耳座1-1,所述靜觸點組件包括靜觸點支架4-1和靜觸點銅螺柱4-2,所述靜觸點銅螺柱4-2與所述靜觸點支架4-1固定連接,所述靜觸點支架4-1上設有連通殼體1內外的氣孔,所述氣孔內密封連接有單向減壓閥。為了避免灰塵的污染,使減壓閥的中心孔9-11堵塞,影響降壓效果和降壓速度,所述單向減壓閥的外側還罩設有防塵帽8。
所述單向減壓閥包括閥芯殼9-6以及設置在閥芯殼9-6內部的閥芯9-1、閥芯座9-2、閥芯墊9-3、O型圈9-4和彈簧9-5,所述閥芯9-1置于所述閥芯殼9-6內部,所述O型圈9-4密封連接在閥芯9-1和閥芯殼9-6的上端,用于所述閥芯9-1與閥芯殼9-6之間的密封,所述閥芯9-1的下端內部與所述閥芯墊9-3連接,所述閥芯9-1的下端的外部套設所述閥芯座9-2,且所述閥芯座9-2底部開設有通孔9-21,所述彈簧9-5套設在O型圈9-4與閥芯座9-2之間的閥芯9-1上,且所述彈簧9-5下端與所述閥芯9-1連接且所述彈簧9-5為閥芯9-1產生向下的恢復彈力,所述閥芯殼9-6、閥芯座9-2和閥芯9-1形成連通殼體1內外的單向降壓通道。
進一步,所述閥芯9-1的中心設有軸向連通閥芯9-1上下的中心孔9-11,所述閥芯9-1的側壁上設有與中心孔9-11連通的側孔9-12,所述閥芯墊9-3與所述側孔9-12下方的中心孔9-11連接,所述閥芯9-1下端插設在所述閥芯座9-2內,且與所述閥芯座9-2間隙配合,所述中心孔9-11、側孔9-12、閥芯座9-2與閥芯9-1之間的間隙以及通孔9-21形成降壓通道。
所述側孔9-12下方的閥芯9-1上設有向外延伸的凸緣9-13,所述彈簧9-5下端與所述凸緣9-13連接。
所述閥芯座9-2底部與所述閥芯墊9-3之間設有支撐環(huán)9-22,所述支撐環(huán)9-22環(huán)設在所述通孔9-21外圍,所述支撐環(huán)9-22的高度為中間高兩側低,呈逐漸遞減的結構。
進一步,所述通孔9-21下端為小端向上的錐形孔,所述通孔9-21上端為底部與所述錐形孔小端連接的圓柱孔。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的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