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蓄電單元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90069閱讀:282來源:國知局
蓄電單元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在單元盒內裝入多個蓄單體電池,構成用于儲存電力的蓄電系統(tǒng)的蓄電單元。



背景技術:

為了儲存電力,并將儲存的電力供給至外部,開發(fā)了蓄電系統(tǒng)。蓄電系統(tǒng)用于工廠、辦公樓時,在使用電力達到最高峰時支援電力,在使用電力少時可以向蓄單體電池充電。另外,為了一邊維持電力需求平衡一邊穩(wěn)定地利用風力發(fā)電、太陽光發(fā)電等分散型可再生能源,也可使用蓄電系統(tǒng)。

用于儲存電力的蓄電系統(tǒng)具備包含鋰離子二次電池、鋰離子電容器等的多個蓄單體電池。多個蓄單體電池被裝入單元盒內,由蓄單體電池和單元盒組裝成1組蓄電組即蓄電單元。蓄電單元以多段的形式被裝入在上下隔著間隔而設有多個塔板的殼體即蓄電架。在電源室內配置多臺裝入有蓄電單元的蓄電架,形成蓄電系統(tǒng)。

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在殼體內多段地配置有多個電池單元的電池單元盤。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96908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如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在殼體內多段地配置有電池單元的形態(tài)中,在殼體的正面壁設置有供氣口,通過搭載于殼體的冷卻扇而在殼體內生成冷卻風。生成的冷卻風在單元盒內從正面?zhèn)认虮趁鎮(zhèn)攘鲃佣鋮s電池單體即蓄單體電池。

用于形成蓄電系統(tǒng)的蓄電單元由于長時間連續(xù)地使用,因此不僅要求蓄單體電池的散熱性,還要求高可靠性。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高蓄電單元的可靠性。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本發(fā)明的蓄電單元是具有圓柱形狀的多個蓄單體電池的蓄電單元,具有:下側蓄單體電池組,其由相互隔著間隙并排配置的多個前述蓄單體電池構成;設有下側單體電池架的底蓋,上述下側單體電池架保持前述下側蓄單體電池組中的前述蓄單體電池的兩端部;上側蓄單體電池組,其由相互隔著間隙并排配置的多個前述蓄單體電池構成;設有上側單體電池架的上蓋,上述上側單體電池架保持前述上側蓄單體電池組中的前述蓄單體電池的兩端部;設有中間單體電池架的中框架,在上述中間單體電池架與前述下側單體電池架之間夾持前述下側蓄單體電池組中的前述蓄單體電池,在上述中間單體電池架與前述上側單體電池架之間夾持前述上側蓄單體電池組中的前述蓄單體電池;以及正面板,其設于由前述底蓋、前述上蓋和前述中框架形成的盒主體的正面,在前述正面板上設有:與前述底蓋和前述下側蓄單體電池組之間的下側的冷風通路相對的下側的冷風流入口、與前述上蓋和前述上側蓄單體電池組之間的上側的冷風通路相對的上側的冷風流入口、以及與前述上側蓄單體電池組和前述下側蓄單體電池組之間的中間的冷風通路相對的中間的冷風流入口。

發(fā)明效果

蓄電單元具有由分別隔著間隙而配置的多個蓄單體電池構成的下側蓄單體電池組和上側蓄單體電池組,下側蓄單體電池組的蓄單體電池被保持于底蓋的單體電池架與中框架的單體電池架之間,上側蓄單體電池組的蓄單體電池被保持于上蓋的單體電池架與中框架的單體電池架之間。冷卻風從下側的冷風流入口向下側的冷風通路流入,冷卻風從上側的冷風流入口向上側的冷風通路流入,冷卻風從中間的冷風流入口向中間的冷風通路流入。由此,蓄電單元的散熱性提高,能夠提高蓄電單元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蓄電單元的外觀的正面?zhèn)鹊牧Ⅲw圖。

圖2是表示蓄電單元的外觀的背面?zhèn)鹊牧Ⅲw圖。

圖3是表示構成蓄電單元的單元盒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表示單元盒的底蓋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單元盒的中框架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單元盒的上蓋的立體圖。

圖7(a)是表示單元盒的一個側板的內表面的立體圖,(b)是表示單元盒的另一個側板的外表面的立體圖。

圖8是表示設于單元盒的正面的控制箱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在單元盒的正面板形成的冷風流入口的正面圖。

圖10是表示在單元盒的背面板形成的冷風流出口的正面圖。

圖11是從輸出端子側觀察具有多個蓄單體電池且被裝入單元盒內的蓄單體電池組的立體圖。

圖12是從圖11的相反側觀察蓄單體電池組的立體圖。

圖13是表示單元盒內的冷卻風的流動的蓄電單元的縱截面圖。

圖14(a)是表示圖12所示的上側蓄單體電池組的平面圖,(b)是表示下側蓄單體電池組的平面圖。

圖15是表示設于蓄單體電池組的檢測配線的接線狀態(tài)的配線圖。

圖16是表示在蓄單體電池組的輸出端子側遍布的檢測配線的蓄單體電池組的正面圖。

圖17是表示在蓄單體電池組的圖16的相反側遍布的檢測配線的蓄單體電池組的正面圖。

圖18是表示在中框架上遍布的溫度檢測傳感器的檢測配線的立體圖。

圖19是表示溫度檢測傳感器的檢測配線被安裝于中框架的狀態(tài)的中框架的正面圖。

圖20是表示與電壓檢測線及溫度檢測線連接的控制電路的框圖。

圖21(a)是表示安裝于單元盒的蓄單體電池的一個端部的截面圖,(b)是(a)中的a部的放大截面圖。

圖22(a)是表示側板的內表面的后端部的放大正面圖,(b)是(a)中的b-b線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蓄電組即蓄電單元10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的單元盒11,如圖11所示,包含12個蓄單體電池12a~12l的蓄單體電池組13被裝入單元盒11內。各個蓄單體電池12是鋰離子二次電池,形成為圓柱形狀。蓄單體電池組13包含由6個蓄單體電池12a~12f構成的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和由6個蓄單體電池12g~12l構成的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在單元盒11內,蓄單體電池12被安裝成上下二段。

如圖11和圖12所示,構成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的蓄單體電池12中,從配置于單元盒11的正面?zhèn)鹊男顔误w電池12向配置于背面?zhèn)鹊男顔误w電池12附有符號a~f。圖1表示單元盒11的正面?zhèn)?,圖2表示單元盒11的背面?zhèn)取A硪环矫?,構成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的蓄單體電池12中,從配置于單元盒11的背面?zhèn)鹊男顔误w電池12向配置于正面?zhèn)鹊男顔误w電池12附有符號g~l。各個蓄單體電池組13a、13b是蓄單體電池12相互隔著間隙并列排列而構成的。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和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中的蓄單體電池12以上下隔著間隙而重疊的方式并列配置。說明書中,表示特定部位的蓄單體電池12的情況下,附上符號a~l進行說明。

如圖3所示,單元盒11具有長方形的底蓋21,在底蓋21安裝有中框架22,在中框架22安裝有上蓋23。由底蓋21、中框架22和上蓋23來構成將全部的蓄單體電池12相互隔著間隔收納的骨架結構的盒主體11a。在該盒主體11a的一側安裝側板24,在另一側安裝側板25。

在盒主體11a的正面?zhèn)?,如圖1所示,安裝有正面板26,正面板26由上下的通氣框26a、26b和中央的通氣框26c形成。在盒主體11a的正面?zhèn)?,靠近側?5而設有控制箱27,控制箱27由罩蓋27a覆蓋。在盒主體11a的背面?zhèn)?,如圖2所示,安裝有背面板28,背面板28由上下的通氣框28a、28b和中央的通氣框28c形成。

蓄電單元10具有由圖3所示的構件組裝而成的單元盒11和被裝入其內部的多個蓄單體電池12。通過將多個蓄電單元10多段地配置于蓄電架內而構建蓄電系統(tǒng)。蓄電單元10的上下和前后表示蓄電單元10被配置于蓄電架內的狀態(tài)下的位置和方向,蓄電單元10使正面?zhèn)燃凑姘?6與蓄電架的前面相對而配置于塔板上。

底蓋21由樹脂一體成型,如圖4所示,具有底壁31和在其內表面向長度方向延伸的3個下側單體電池架32。單體電池架32從底壁31突出而設置在底壁31的左右的側邊和底壁31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在各個單體電池架32,與構成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的6個蓄單體電池12g~12l對應地形成有6個大致半圓形狀的凹面33,蓄單體電池12g~12l成為各個蓄單體電池12的兩端部和中央部的下側半圓部進入凹面33內的狀態(tài)而被下側單體電池架32保持。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凹面33之間,設有抵接面34。

如圖6所示,上蓋23具有上壁35和在其內表面向長度方向延伸的上側單體電池架36。與底蓋21的單體電池架32對應地設有3個單體電池架36,上蓋23也由樹脂一體成型。在各個單體電池架36,與構成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的6個蓄單體電池12a~12f對應地形成有6個大致半圓形狀的凹面37,各個蓄單體電池12a~12f成為兩端部和中央部的上側半圓部進入凹面37內的狀態(tài)而被單體電池架36覆蓋。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凹面37之間,設有抵接面34。

如圖5所示,中框架22具有平行延伸的3個中間單體電池架41,各個單體電池架41被夾入設于底蓋21的下側單體電池架32與設于上蓋23的上側單體電池架36之間。單體電池架41由在橫向即橫切盒主體的方向上延伸的配線導向管(配線導向部)42和4個空氣導流件43連結成一體,配線導向管42靠近單元盒11的正面?zhèn)榷O置。

這里,對配線導向管42進行說明。如圖5所示,配線導向管42接合于在上述橫切盒主體的方向(蓄單體電池12的長度方向)上配置在一端的中間單體電池架41a、配置在其相反側的另一端的中間單體電池架41b、以及配置在大致中央位置的中間單體電池架41c。即,配線導向管42與3個中間單體電池架41接合。配線導向管42為例如圓筒形的中空結構,在其中空部分能夠收納后述的電壓檢測線、溫度檢測線等多個配線。即,可以使多個配線通過配線導向管42的中空部分。詳細而言,圖5所示的結構中,中間單體電池架41具有與蓄單體電池12接觸的3個部分,單體電池架41a、41b,41c,從上述橫切盒主體的方向(蓄單體電池12的長度方向)上的一端的部分(單體電池架41a)一直到相反側的另一端的部分(單體電池架41b)形成有中空結構,因此,從一端的外表面?zhèn)戎料喾磦鹊牧硪欢说耐獗砻鎮(zhèn)韧ㄟ^配線導向管42的中空結構而貫通。配線導向管42的外形設為圓形,但也可以是不妨礙冷卻風流動的形狀,例如菱形等。

配線導向管42與中間單體電池架41一體地形成,因此能夠提高圖5所示的中框架22的剛性。

另外,在配置于上述兩端的兩個單體電池架41(41a、41b)上并排設有多個如下區(qū)域,所述區(qū)域是在配置于上述兩端的兩個單體電池架41(41a、41b)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相鄰的4個蓄單體電池12之間的區(qū)域(相當于設置后述的空氣導流件43的空間的區(qū)域)。在這些多個區(qū)域中,如圖17所示,配線導向管42設于最接近控制器(控制部)74的區(qū)域。換言之,配線導向管42如上所述靠近圖1所示的單元盒11的正面?zhèn)榷O置。

由此,能夠縮短從配線導向管42至控制器74的距離,因此能夠縮短配線根數(shù)最多的部位的距離,能夠提高在配線根數(shù)多的部位的多個配線的聚集程度。即,從配線導向管42至控制器74的區(qū)域是使從配線導向管42送出的多個配線與其他的配線匯合而布線的區(qū)域,因此配線根數(shù)必然變多。因此,通過將配線根數(shù)必然變多的該區(qū)域的距離縮短,能夠減少各配線散開的情況,提高多個配線的聚集程度。

另外,如圖16和圖17所示,配線導向管42設于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與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之間的位置。由此,無論是來自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的配線還是來自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的配線,都能夠以幾乎相同的長度進入配線導向管42,可以使來自上下的多個配線無浪費地聚集之后進入配線導向管42,或從配線導向管42取出。換言之,能夠提高配線的布線自由度。

如圖16和圖17所示,配線導向管42設于在蓄電單元10的取下側板24、25后的側面視圖(從側面方向觀察的視野)中與多個匯流條分別不重疊的位置。由此,通過了配線導向管42的多個配線分別在與多個匯流條分別不接觸的情況下布線,因此能夠減少多個配線由于與匯流條接觸而損傷的情況。

如圖5所示,在各個單體電池架41的下表面,與構成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的6個蓄單體電池12g~12l對應地形成有6個大致半圓形狀的凹面44,各個蓄單體電池12g~12l成為兩端部和中央部的上側半圓部進入凹面44內的狀態(tài)而被單體電池架41和單體電池架32夾持。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凹面44之間,與底蓋21的抵接面34對應地設有抵接面34a,成為雙方的抵接面34、34a發(fā)生了抵接的狀態(tài),各個蓄單體電池12g~12l以夾持于即夾入于底蓋21與中框架22之間的狀態(tài)被保持。

在各個單體電池架41的上表面,與構成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的6個蓄單體電池12a~12f對應地形成有6個大致半圓形狀的凹面45,各個蓄單體電池12a~12f成為兩端部和中央部的下側半圓部進入凹面45內的狀態(tài)而被單體電池架41和單體電池架36夾持。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凹面45之間,與上蓋23的抵接面34對應地設有抵接面34a,成為雙方的抵接面34、34a發(fā)生了抵接的狀態(tài),各個蓄單體電池12a~12f被夾持于上蓋23與中框架22之間。

這樣,圖11和圖12所示的構成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的6個圓柱形狀的蓄單體電池12成為兩端部和中央部被設于底蓋21的下側單體電池架32和設于中框架22的中間單體電池架41夾持的狀態(tài)而被裝入盒主體11a內。構成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的6個蓄單體電池12成為兩端部和中央部被設于上蓋23的上側單體電池架36和設于中框架22的中間單體電池架41夾持的狀態(tài)而被裝入盒主體11a內。予以說明的是,各個蓄單體電池12的兩端部對于由全部蓄單體電池12形成的蓄單體電池組13而言,構成左右側面部。在全部蓄單體電池12被收納于盒主體11a內的狀態(tài)下,利用未圖示的螺絲構件在中框架22的下側緊固底蓋21,在中框架22的上側緊固上蓋23。在盒主體11a的兩側利用未圖示的螺絲構件緊固側板24、25。

圖21(a)是表示被裝入單元盒內的蓄單體電池的一個端部的截面圖,圖21(b)是圖21(a)中的a部的放大截面圖。圖21中示出了夾持于底蓋21的單體電池架32與中框架22的單體電池架41之間的蓄單體電池12,剖面線已省略圖示。在各個凹面33、44的底部,收納槽46露出于凹面33、44而形成。在收納槽46中插入由軟質樹脂或橡膠等形成的彈性構件47。彈性構件47的表面與凹面33、44相比向徑向內部突出。因此,使蓄單體電池12位于單體電池架32的凹面33與單體電池架41的凹面44之間而使單體電池架32與單體電池架41抵接時,彈性構件47在徑向上收縮變形從而蓄單體電池12被保持在單元盒11內。具體而言,蓄單體電池12通過上下相對置的一對彈性構件47而從徑向兩側被夾住而保持。此時,收縮變形了的彈性構件47由于彈性恢復力而密合于蓄單體電池12的外周面。前述一對一組彈性構件47相對于一個單體電池以至少兩組以上來夾持單體電池。

將蓄單體電池12的半徑設為r1、凹面33、44的半徑設為r2時,凹面33、44的半徑r2設定為大于蓄單體電池12的半徑r1,在凹面33、44與蓄單體電池12的外周面之間形成δr的間隙48。將收納槽46的半徑設為r3時,收納槽46的深度d0為d0=r3-r2。將收縮變形前的彈性構件47的初期厚度設為d1時,彈性構件47的變形量即擠壓量大致為δd。在其他凹面37、45,也設置同樣的彈性構件47。例如,將彈性構件47的初期厚度d1設為2.6mm、深度d0設為2.2mm時,擠壓量δd為0.2mm。將壓縮率k設為擠壓量δd除以初期厚度d1所得的比例時,壓縮率k=100×δd/d1=100×0.2/2.6=7.7%。優(yōu)選的是,以壓縮率k成為5至15%程度的范圍內的方式選擇彈性構件47的初期厚度d1、擠壓量δd。

如圖21所示,將與上下相鄰的蓄單體電池12的中心線正交且在上下方向上橫穿上下相鄰的蓄單體電池12的中心線的垂直線作為基準線o。彈性構件47以基準線o為中心在圖21(a)中以在左右方向上為角度θ的范圍在圓周方向上延伸。本實施方式中,角度θ設定為約30度。即,本實施方式中,彈性構件47在距離基準線o左右分別30度以內的范圍內延伸。隔著彈性構件47在凹面33、44之間夾持蓄單體電池12時,不僅能夠實現(xiàn)蓄單體電池12的中心位置定位,還會使凹面與蓄單體電池12的外周面不直接接觸。由此,即使硬質樹脂制的底蓋21和中框架22等有加工誤差,也可防止它們陷入蓄單體電池12,可防止因陷入而造成的蓄單體電池12的損傷,能夠提高蓄電單元10的可靠性。

而且,通過彈性構件47與蓄單體電池12的外周面密合,能夠提高蓄單體電池12的散熱性。在圓周方向的一定范圍內使彈性構件47介于蓄單體電池12與凹面之間時,在凹面33、44與蓄單體電池12的外周面之間形成間隙48,因此利用通過間隙48的冷風可實現(xiàn)蓄單體電池12和彈性構件47的冷卻,也可實現(xiàn)在兩端部的單體電池架41的外側配置的部件的冷卻。由此,能夠提高蓄單體電池12的散熱性,能夠提高蓄電單元10的可靠性。

將彈性構件47設于凹面的整個周向時,可提高蓄單體電池12的調心功能。另一方面,將彈性構件47設于凹面的周向的一部分時,可形成圖21所示的間隙48,可提高散熱性。另外,無論是彈性構件47設于凹面的整個周向的情況還是設于周向的一部分的情況,彈性構件47的表面都密合于蓄單體電池12的外周面,因此蓄單體電池12以適度的力被牢牢地固定,可防止蓄單體電池12的位置偏移。圖21所示的角度θ優(yōu)選為15度至45度的范圍。角度θ大于或等于15度時,與蓄單體電池12接觸的彈性構件47的接觸面積變大,因此蓄單體電池12因搬運時、地震時等的振動等而從預定位置移動的擔憂變得更少。如設置在移動體、產(chǎn)生振動的電動機等動力源附近的情況那樣需要對振動更加提高可靠性的情況下,優(yōu)選將角度θ設為接近45度的大的角度。另外,角度θ小于或等于45度時,在凹面33、44與蓄單體電池12的外周面之間,δr的間隙48的開口部變得更大,蓄單體電池12異常時的排出氣體的流通可更加順利地進行。彈性構件47的材質優(yōu)選為硅橡膠,但也可以使用耐藥品性優(yōu)異的epdm、氟系橡膠。

彈性構件47過于柔軟時,即使蓄單體電池12與彈性構件47的界面密合,在對單體電池圓周方向施加力的情況下,彈性構件47也會在相同方向上彈性變形,有蓄單體電池12在相同方向上旋轉的擔憂。另一方面,彈性構件47過硬時,難以變形,有單體電池圓周方向上的蓄單體電池12與彈性構件47的密合度降低的擔憂。

因此,對本案發(fā)明人等為了尋求彈性構件47的合適硬度而進行的實驗結果進行說明。以下的表1示出了通過此次實驗獲知的彈性構件47的硬度、螺絲構件的擰緊力矩(t1)、與彈性構件47的剪切位移量的關系。另外,螺絲構件的擰緊力矩(t1)是將中框架22與上蓋23緊固的螺絲構件的擰緊力矩。旋入該螺絲構件時,彈性構件47在其厚度方向上被壓縮而發(fā)生彈性變形。此時,如果彈性構件47的壓縮量(變形量)適當,則蓄單體電池12與彈性構件47必要且充分地密合。此次實驗中,準備尺寸相同(厚度:2.75mm,寬度:6.2,長度:30.0mm)但硬度不同的多個彈性構件47,測定為了將這些彈性構件47的厚度壓縮為2.4mm所需要的擰緊力矩(t1)。另外,將彈性構件47插入收納槽46時,彈性構件47的寬度被壓縮至6.0mm。

另外,彈性構件47的剪切位移量是在對蓄單體電池12施加圓周方向的力時在密合于蓄單體電池12的彈性構件47上產(chǎn)生的相同方向上的彈性變形量。如后所述,匯流條通過螺栓被固定于蓄單體電池12的端子電極。此時,伴隨固定端子電極與匯流條的螺栓的擰緊,圓周方向的力施加于蓄單體電池12。此次實驗中,測定對固定端子電極與匯流條的螺栓施加6n·m的擰緊力矩(t2)時的彈性構件47的剪切位移量(彈性變形量)。

[表1]

由表1可知,當彈性構件47的硬度為大于或等于40且小于或等于65的范圍內時,彈性構件47的厚度通過小于或等于5n·m的擰緊力矩(t1)而被壓縮至2.4mm,且即使施加6n·m的擰緊力矩(t2)也可將彈性構件47的剪切位移量抑制為小于或等于1.0mm。

最佳的擰緊力矩(t1)根據(jù)螺絲構件的種類而不同,例如,使用最佳的擰緊力矩(t1)為6n·m的螺絲構件的情況下,優(yōu)選使用硬度50~55的彈性構件47。這是因為,硬度50~55的彈性構件47通過相對于最佳的擰緊力矩(6n·m)具有充分余度的3.0~3.3n·m的擰緊力矩(t1)而被壓縮為2.4mm,且即使施加6n·m的擰緊力矩(t2)也幾乎不發(fā)生剪切位移。

如圖1和圖9所示,在構成正面板26的通氣框26a設有冷風流入口51a,在通氣框26b設有冷風流入口51b,在通氣框26c設有冷風流入口51c。另一方面,如圖2和圖10所示,在構成背面板28的通氣框28a設有冷風流出口52a,在通氣框28b設有冷風流出口52b,在通氣框28c設有冷風流出口52c。

如圖13所示,在上蓋23與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之間形成上側的冷風通路53a,在底蓋21與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之間形成下側的冷風通路53b。進一步,在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與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之間形成中間的冷風通路53c。冷風流入口51a及冷風流出口52a與冷風通路53a相對,冷風流入口51b及冷風流出口52b與冷風通路53b相對,冷風流入口51c及冷風流出口52c與冷風通路53c相對。上下的冷風流入口51a、51b與冷風流出口52a、52b的開口面積分別設定為大致相同。中央的冷風流入口51c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冷風流入口51a、51b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長,中央的冷風流入口51c設定為與上下的冷風流入口51a、51b相比開口面積大,成為約2倍的開口面積。中央的冷風流出口52c也同樣地,成為冷風流出口52a、52b的約2倍的開口面積。

在正面?zhèn)鹊?個蓄單體電池12a、12b、12l、12k之間形成的空間,配置有配線導向管42,在與其相比的下游側的4個蓄單體電池12之間形成的4個空間,分別配置有空氣導流件43。

蓄電單元10配置于蓄電架時,蓄電架內生成的冷卻風從形成于正面板26的冷風流入口51a、51b、51c流入單元盒11內。從中央的冷風流入口51c流入的冷卻風通過最上游側的上下兩個蓄單體電池12a、12l之間的冷風通路53c而沖撞配線導向管42。沖撞后的冷卻風的一部分分為上下而流入兩個蓄單體電池12a、12b之間的間隙以及兩個蓄單體電池12l、12k之間的間隙。向上方分流的冷卻風與從冷風流入口51a流入并沿著上蓋23的內表面在冷風通路53a流動的冷卻風沖撞,沿著蓄單體電池12a的背面?zhèn)群托顔误w電池12b的正面?zhèn)攘鲃佣鋮s各個蓄單體電池。同樣地,向下方分流的冷卻風與從冷風流入口51b流入并沿著底蓋21的內表面在冷風通路53b流動的冷卻風沖撞,沿著蓄單體電池12l的背面?zhèn)群托顔误w電池12k的正面?zhèn)攘鲃佣鋮s各個蓄單體電池。這樣,配線導向管42具有作為將冷卻風向上下分流的空氣導流件的功能,配線導向管42也被冷卻風冷卻。

通過了上下兩個蓄單體電池12b、12k之間的冷風通路53c的冷卻風沖撞到空氣導流件43。關于空氣導流件43,橫截面為十字形,具有向上方突出的上突起部43a、向下方突出的下突起部43b、以及向上游側水平地突出的水平突起部43c。因此,沖撞到最上游側的空氣導流件43的冷卻風的一部分向上下分流而流入2個蓄單體電池12b、12c之間的間隙、以及2個蓄單體電池12k、12j之間的間隙。向上方分流的冷卻風與沿著上蓋23的內表面流動的冷卻風沖撞,沿著蓄單體電池12b的背面?zhèn)群托顔误w電池12c的正面?zhèn)攘鲃佣鋮s各個蓄單體電池。同樣地,向下方分流的冷卻風與沿著底蓋21的內表面流動的冷卻風沖撞,沿著蓄單體電池12k的背面?zhèn)群托顔误w電池12j的正面?zhèn)攘鲃佣鋮s各個蓄單體電池。關于下游側的其他3個空氣導流件43也同樣地,使冷卻風分流而確實地冷卻蓄單體電池12。這樣,冷卻風被導向蓄單體電池12的外周面,能夠確實地冷卻蓄單體電池12,因此能夠提高蓄電單元10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中間的冷風流入口51c的開口面積設定為大于上下的冷風流入口51a、51b,因此與使中間的冷風流入口51c的開口面積與上下的冷風流入口51a、51b的開口面積相同的實施方式相比,在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與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之間流動的冷卻風在上下的蓄單體電池之間的間隙被擠壓,與沿著上蓋23在冷風通路53a流動的冷卻風和沿著底蓋21在冷風通路53b流動的冷卻風相比流速提高。由此,在單元盒11內流動的冷卻風中,混合存在流速不同的冷卻風,冷卻風自動地被攪拌混合從而可提高蓄單體電池12的冷卻效果。關于冷風流出口52a~52c,也能夠通過設為與冷風流入口51a~51c對應的開口面積而使冷卻風攪拌從而提高蓄單體電池12的冷卻效果。

在蓄單體電池12的兩端面設有端子電極,構成蓄單體電池組13的蓄單體電池12串聯(lián)連接。為了串聯(lián)連接,在水平方向上相鄰的蓄單體電池12的兩端的端子電極相互為相反極性,在上下方向上相鄰的蓄單體電池12的兩端的端子電極也相互為相反極性。如圖11和圖14所示,使配置于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的正面?zhèn)鹊男顔误w電池12a的右端面的端子電極為正極時,在該端子電極安裝蓄電單元10的正極端子的匯流條61a,在其下側的蓄單體電池12l的端子電極安裝蓄電單元10的負極端子的匯流條61b。在這些蓄單體電池12a、12l之間串聯(lián)連接其他蓄單體電池,在相互相鄰的蓄單體電池12的端子電極安裝中間匯流條61。在具有合計12個蓄單體電池12的蓄電單元10中,包括11個中間匯流條61以及正極和負極的匯流條61a、61b在內,設置合計13個匯流條。

在側板24的前端面,如圖1所示,設有匯流條61a突出的開口部62a,并設有匯流條61b突出的開口部62b。將多個蓄電單元10配置于蓄電架,并將蓄電單元10電連接時,通過供電構件使從開口部62a、62b突出的匯流條61a、61b與其他蓄電單元10的匯流條連接。

由全部蓄單體電池12的匯流條61、61a、61b形成的電連接狀態(tài)如圖15所示。為了檢測蓄單體電池12的輸出電壓是否為設定值,電壓檢測線63a~63m的一端部連接于各個匯流條。各個電壓檢測線63a~63m的另一端部連接于控制箱27內的控制基板上的控制器(控制部)74。即,檢測多個蓄單體電池12的各個輸出電壓的多個電壓檢測線(多個配線)63a~63m的一端部連接于與多個蓄單體電池12分別對應的匯流條,另一方面,多個電壓檢測線63a~63m的另一端部連接于控制器74。

如圖5所示,在與蓄單體電池12的兩端部對應的兩個單體電池架41的外表面,向外方突出地設置有多個支撐突起(突起)64,在各個支撐突起64設有插入配線的水平方向的狹縫65。各個支撐突起64與空氣導流件43的位置大致對應。即,在兩個單體電池架41的各自上,多個支撐突起64設于在蓄電單元10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相鄰的4個蓄單體電池12之間的區(qū)域中,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與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之間的位置。兩個單體電池架41中,在從正面觀察處于左側即控制箱27側的單體電池架41的支撐突起64,如圖5所示,設有上下方向的狹縫66。

圖16表示與蓄單體電池組13的右側的匯流條連接的電壓檢測線。與正面?zhèn)鹊男顔误w電池12a、12l連接的兩根電壓檢測線63a、63m以及與在背面?zhèn)群托顔误w電池12l相鄰的蓄單體電池12k連接的電壓檢測線63k直接插入配線導向管42內而與控制箱27內的控制器74連接。其他4根電壓檢測線63c、63e、63g、63i與其他3根電壓檢測線63a、63k、63m相比沿著蓄單體電池組13的端面長長地延伸,分別插入支撐突起64的狹縫65而保持于單體電池架41。

由于在多個支撐突起64設有水平方向的狹縫65,從而能夠使介由匯流條與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的蓄單體電池12連接的電壓檢測線和介由匯流條與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的蓄單體電池12連接的電壓檢測線在支撐突起64附近匯合并一起插入狹縫65,通過支撐突起64來保持。進一步,由于在支撐突起64設有水平方向的狹縫65和上下方向的狹縫66,從而在具有上下方向的狹縫66的支撐突起64處,能夠使從多個方向引出的電壓檢測線匯合并將其保持,并且能夠將這些電壓檢測線向同一支撐突起64的正下方送出。另外,也可以在具有上下方向的狹縫66的支撐突起64處,將送出電壓檢測線的方向根據(jù)需要分成多個方向。根據(jù)以上,能夠增大電壓檢測線的布線自由度。

圖17表示與蓄單體電池組13的左側的匯流條連接的電壓檢測線。如圖16所示,與右側的匯流條連接的7根電壓檢測線如圖17所示從配線導向管42送出而保持于狹縫65、66,并延伸至控制箱27。與左側的匯流條連接的兩根電壓檢測線63l、63j不被支撐突起64保持而與控制箱27內的控制器74直接連接。其他4根電壓檢測線63b、63d、63f、63h與兩根電壓檢測線63l、63j相比沿著蓄單體電池組13的端面長長地延伸,分別插入支撐突起64的狹縫65而保持于單體電池架41。

如以上所述,在配置為距控制器74最遠的單體電池架41(單體電池架41a)的外側配置的多個電壓檢測線(配線),通過(介由)配線導向管42而被送出至配置為距控制器74最近的單體電池架41(單體電池架41b)的外側,并且在此處與其他多個電壓檢測線匯合,在多個電壓檢測線全部不散開而聚集的狀態(tài)下與控制器74連接。由此,能夠使多個電壓檢測線通過配線導向管42的內部并送出至相反側的單體電池架41(單體電池架41b)的外側,能夠使配線不散開而送出至相反側。

這樣,在各個側板24、25的內側遍布且沿著蓄單體電池組13的端面長長地延伸的作為電壓檢測線的配線被保持于支撐突起64,并被固定在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與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的匯流條之間,因此不會由于在單元盒11內流動的冷卻風、振動等而偏移,可防止電壓檢測線與蓄單體電池12接觸。另外,即使上段的蓄單體電池12與匯流條的緊固螺絲松弛,一個緊固部脫落,也能夠利用支撐突起64來防止匯流條向下方下垂,能夠防止與下段的蓄單體電池12發(fā)生電氣短路。支撐突起64的厚度設為3mm。支撐突起64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mm時,即使由于匯流條的下垂而與支撐突起64碰撞也不產(chǎn)生裂紋、缺口,因此優(yōu)選。另外,支撐突起64的前端與側板24的內表面之間的間隙小于或等于5mm,即使萬一因振動等而發(fā)生了偏移,電壓檢測線也不會從狹縫65、66脫落。支撐突起64的截面形狀設成了矩形,但也可以是包含圓弧的形狀、l字形、十字形。由此,能夠提高蓄電單元10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另外,如圖16和圖17所示,在蓄電單元10的取下側板24、25后的側面視圖(從側面方向觀察的視野)中,多個支撐突起64分別設于與多個匯流條分別不重疊的位置。由此,能夠以與多個匯流條分別不重疊的方式分別布線多個電壓檢測線,能夠減少電壓檢測線與匯流條接觸所導致的損傷。

為了檢測蓄單體電池12的溫度,將作為溫度檢測傳感器的熱敏電阻安裝于蓄單體電池12。也可以使用熱敏電阻以外的鉑測溫電阻體、線性電阻體。圖18是表示溫度檢測傳感器71a、71b和來自各個傳感器的溫度檢測線72a、72b的立體圖,圖19是表示將溫度檢測線安裝于中框架的狀態(tài)的中框架的正面圖。圖19中,省略了圖示電壓檢測線。

如圖18和圖19所示,溫度檢測傳感器71a安裝于從蓄電單元10的正面?zhèn)乳_始的第二個、即從冷卻風的上游側開始的第二個蓄單體電池12k的正面?zhèn)?。另一方面,溫度檢測傳感器71b安裝于從背面?zhèn)乳_始的第二個、即從冷卻風的下游側開始的第二個蓄單體電池12h的背面?zhèn)取?/p>

溫度檢測傳感器71a、71b分別介由溫度檢測線72a、72b而與控制箱27連接。

對溫度檢測傳感器71a、71b的安裝方法沒有限制,例如,如圖18所示,使用粘接膜、粘接劑等安裝于圓柱形狀的蓄單體電池12k、12h的彎曲側面。另外,溫度檢測傳感器71a、71b的安裝位置是蓄單體電池12k、12h中彎曲側面的中央部與端部之間,且是側板25側(端部側)。即,配置于控制箱27側的單體電池架41的內側。

如圖18所示,各個溫度檢測線72a、72b通過設于單體電池架41的貫通孔73a、73b而被引出至單體電池架41的外側,并延伸至控制箱27。另外,通過貫通孔73a、73b而被引出至單體電池架41的外側的溫度檢測線72a、72b,與前述的電壓檢測線同樣地被支撐突起64保持。即,溫度檢測線72a、72b被與蓄單體電池12的兩端部對應的兩個單體電池架41中側板25側的單體電池架41的外表面的支撐突起64保持。該支撐突起64在水平方向上設有狹縫65,通過在該狹縫65中插入溫度檢測線72a、72b,從而將溫度檢測線72a、72b保持于單體電池架41。

這樣,通過將溫度檢測傳感器71a、71b設于控制箱27側,從而與設于控制箱27的相反側時相比,能夠縮短溫度檢測線72a、72b的長度。另外,通過將溫度檢測傳感器71a、71b配置于蓄單體電池12k、12h的彎曲側面,能夠確保寬的粘接面積,能夠牢固地固定溫度檢測傳感器71a、71b。另外,通過將溫度檢測傳感器71b設于蓄單體電池12h中彎曲側面的側板25側(端部側),從而能夠測定與中央部相比容易成為高溫的端部側的溫度,其有助于溫度管理。另外,通過使溫度檢測線72a、72b通過設于單體電池架41的貫通孔73a、73b并引出至單體電池架41的外側,利用單體電池架41的外側的支撐突起64來保持,從而不會因冷卻風、振動等而偏離,能夠防止溫度檢測線與蓄單體電池12接觸。由此,能夠提高蓄電單元10的可靠性。

蓄單體電池12通過在單元盒11內流動的冷卻風被冷卻,因此蓄單體電池12不會發(fā)生過度的溫度上升。配置于單元盒11內的蓄單體電池12的溫度存在冷卻風的上游側的蓄單體電池12低于下游側的蓄單體電池12的傾向。也可以對全部蓄單體電池12安裝溫度檢測傳感器,但如果代替這樣的形態(tài)而對上游側和下游側的兩個蓄單體電池12的溫度進行檢測,則可以基于高溫側的蓄單體電池的溫度和低溫側的蓄單體電池的溫度來進行構成蓄單體電池組13的全部蓄單體電池12的溫度管理。例如,可以通過上游側和下游側的兩個蓄單體電池12的溫度的運算處理來算出全部蓄單體電池12的平均溫度,其有助于溫度管理。

這樣,通過檢測高溫側和低溫側的至少兩個蓄單體電池12的溫度,能夠進行對蓄電單元10內的蓄單體電池12的平均溫度進行檢測等溫度管理。另外,如果根據(jù)在單元盒11內流動的冷卻風量、環(huán)境溫度而可知高溫側和低溫側2部位的溫度,則由于預先已通過模型情形獲知了各電池的溫度差會產(chǎn)生多少,因此通過與其溫度分布數(shù)據(jù)對照,即使在檢測了溫度的電池以外變成異常溫度的情況下,也能夠有助于其異常檢測。

根據(jù)本發(fā)明人等的研究,監(jiān)視了全部蓄單體電池12的溫度,結果發(fā)現(xiàn):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中從上游側開始的第二個蓄單體電池12k的正面?zhèn)鹊臏囟壬仙畹?,從蓄單體電池組13b的下游側開始的第二個蓄單體電池12h的背面?zhèn)鹊臏囟壬仙罡?。因此,如圖13、圖18和圖19所示,在蓄單體電池12k的正面?zhèn)劝惭b溫度檢測傳感器71a而檢測了溫度成為最低的蓄單體電池12k的溫度,在蓄單體電池12h的背面?zhèn)劝惭b溫度檢測傳感器71b而檢測了溫度成為最高的蓄單體電池12h的溫度。予以說明的是,此處,從監(jiān)視的結果可知,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中,作為低溫側的蓄單體電池的溫度,使用從上游側開始的第二個蓄單體電池12k的溫度,作為高溫側的蓄單體電池的溫度,使用從下游側開始的第二個蓄單體電池12h的溫度,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作為低溫側的蓄單體電池的溫度,可以使用上游側的4個蓄單體電池12a、12b、12l、12k中任一單體電池的溫度,另外,作為高溫側的蓄單體電池的溫度,可以使用下游側的4個蓄單體電池12e、12f、12g、12h中任一單體電池的溫度。另外,也可以以單元盒11(盒主體11a)的中央部為基準而選擇上游側或下游側的蓄單體電池。即,作為低溫側的蓄單體電池的溫度,可以在從與單元盒11(盒主體11a)的中央部相比配置于正面板26一側的蓄單體電池組中選擇的蓄單體電池組(圖13中為12a、12b、12c、12l、12k、12j)中的任一個上安裝溫度檢測傳感器,作為高溫側的蓄單體電池的溫度,可以在與單元盒11(盒主體11a)的中央部相比配置于正面板26的相反側的蓄單體電池組(圖13中為12d、12e、12f、12g、12h、12i)中的任一個上安裝溫度檢測傳感器。這樣,檢測溫度的蓄單體電池的組合可適宜變更。

圖20是表示將電壓檢測線及溫度檢測線連接的控制電路的框圖,電壓檢測線63a~63m分別與控制器74連接??刂破?4設于被裝入控制箱27內的控制基板。在控制器74,基于來自電壓檢測線63a~63m的檢測信號,運算各個蓄單體電池12的正極側端子與負極側端子之間的電位差。另外,溫度檢測線72a、72b也分別與控制器74連接。在控制器74,基于來自溫度檢測線72a、72b的檢測信號,運算兩個蓄單體電池12的溫度。

各個運算結果的信號被送到外部的顯示部75,在顯示部75顯示蓄單體電池12的電壓值和溫度值。作為電壓值的顯示方式,可以顯示全部蓄單體電池12的電壓值,或者顯示最高電壓與最低電壓的蓄單體電池。另外,作為溫度的顯示方式,可以顯示兩個蓄單體電池的檢測溫度,或者顯示前述的平均溫度,或者顯示通知異常的警鈴、警報,或者閃爍,或者鳴警報音。另外,可以在蓄單體電池12的平均溫度高于預定溫度時使冷卻風量增加而降低蓄單體電池12的溫度,或者在低于預定溫度時使冷卻風量減少而降低冷卻扇的耗電量。另外,兩個蓄單體電池中任一方的單體電池的溫度高于預定溫度時,可以通過用警告音、閃爍等進行通知,或認識到溫度異常并將異常信號通信至系統(tǒng)控制部77來切斷主電路。另外,蓄單體電池12的電壓值超過預定電壓值,或者低于預定電壓值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根據(jù)警告音、閃爍等進行通知,者將異常信號通信至系統(tǒng)控制部77來切斷主電路。另外,可以基于蓄單體電池12的電壓值的經(jīng)時變化推定蓄單體電池的壽命,通過用警告音、閃爍等進行通知,或將異常信號通信至系統(tǒng)控制部77來切斷主電路。另外,蓄單體電池12的各單體電池間的電壓值的偏差大于預定的電壓偏差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將預定的信號通信至系統(tǒng)控制部77來進行充放電工作,以使其處于預定的電壓值范圍內。

作為蓄單體電池12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在內部封入有液態(tài)或凝膠狀的電解質。萬一蓄單體電池12的溫度超過穩(wěn)定溫度的范圍,溫度過度上升,則可預計蓄單體電池12的內部壓力會超過預定壓力(第二預定壓力)。因此,為了在萬一內部壓力超過該預定壓力時將蓄單體電池12的氣體放出至外部,如圖16和圖17所示,在蓄單體電池12的兩端面設有安全閥76。該預定壓力是使蓄單體電池12的安全閥76工作的壓力。伴隨蓄單體電池12的內部溫度上升,蓄單體電池12的內部壓力上升,當內部壓力達到第二預定壓力即工作壓力時,安全閥76被開放。各個安全閥76設于蓄單體電池12的兩端面。因此,即使安全閥76工作即開放而將氣體化了的內容物放出至外部,所放出的氣體也會噴射在側板24、25的內表面,不會對單元盒11內的其他蓄單體電池12造成損傷。

如果萬一安全閥76工作,則放出氣體從蓄單體電池12向單元盒11內噴出,單元盒11的內部壓力瞬間急劇上升。由于急劇上升的內部壓力而導致單元盒11被破壞時,根據(jù)破壞部位,有可能會破壞控制器、配線等部件。因此,萬一安全閥76工作時,積極地使單元盒11中特定的部位破壞。本實施方式中,積極地使單元盒11的長度方向中央與單元盒11的背面之間的特定部位破壞。

圖22(a)是表示側板25的后端部的放大正面圖,圖22(b)是圖22(a)中的b-b線截面圖。

在側板25的后端部的內表面,設有上下兩個壓力破壞部81a、81b。各個壓力破壞部81a、81b由兩個平行槽82、83以及使兩個平行槽82、83的一端部彼此(本實施方式中為背面板側的端部彼此)連通的連通槽84劃分,成為舌片形狀,所述平行槽82、83相互平行且在前后方向即正面板26與背面板28的相對置的方向上延伸。以下的說明中,有時將平行槽82、83的背面板側的端部稱為后端部,將正面板側的端部稱為前端部。被3邊的槽劃分的壓力破壞部81a、81b在與側板25相同厚度的基部與側板25相連。圖22表示設于側板25的壓力破壞部,但在其他側板24也相應地設有壓力破壞部。壓力破壞部81a、81b和安全閥76(圖22中未圖示)在蓄單體電池12的長度方向(軸向)上相對地設置。由于這樣與安全閥76相對且緊鄰地設有強度弱的部分,因此即使對于由來自安全閥76的放出氣體引起的瞬時的內壓上升,壓力破壞部81a、81b也會迅速打開,能夠防止單元盒11的全損。如圖16、圖17所示,在蓄單體電池12中,由于安全閥76設于軸向的兩端面,因此壓力破壞部也與其相對地設于單元盒11的兩側板24、25,但僅在一方的端面的1處設有蓄單體電池12的安全閥76的情況下,只要僅在與其相對的側板設置壓力破壞部即可。

平行槽82、83和連通槽84的底面與側板25的外表面之間的壁厚比側板25的其他部位薄。如果安全閥76工作而向單元盒11內放出氣體,單元盒11內的壓力變得高于預定壓力(第一預定壓力),則壓力破壞部81a、81b由于氣壓而在槽的部分被破壞。第一預定壓力是使壓力破壞部81a、81b打開的壓力。單元盒11的內部壓力上升而達到第一預定壓力即破壞壓力時,壓力破壞部81a、81b被破壞。換言之,第一預定壓力即破壞壓力是伴隨單元盒11的內部壓力上升而作用于壓力破壞部81a、81b,將壓力破壞部81a、81b向單元盒11的外側折彎的力。由于破壞壓力,至少任一個舌片狀的壓力破壞部在槽的部分被破壞,在側板形成氣體放出用的連通孔。即使壓力破壞部81a、81b被破壞,壓力破壞部81a、81b的基部也不會從側板24、25分離,可防止壓力破壞部81a、81b向外部飛散。進一步,如果構成壓力破壞部81a、81b的槽的部分被破壞,則壓力破壞部81a、81b會以基部為固定端部,按照與基部為相反側的端部(自由端)向外側轉動的方式折彎。因此,放出至單元盒11內的氣體被導向壓力破壞部81a、81b并向單元盒11的后方噴出。壓力破壞部81a、81b的平行槽82、83中,槽的深度從前端部向后端部變深。壓力破壞部81a、81b中,連通槽84的槽深度最深。壓力破壞部81a、81b的平行槽82、83的底面和連通槽84的底面與側板25的外表面之間的壁厚中最薄的壁厚設為側板25的壁厚的25%。壓力破壞部81a、81b的槽設于蓄單體電池12側(側板24、25的內側),但也可以位于側板24、25的外側。

設置壓力破壞部81a、81b的部位不限于單元盒11的背面?zhèn)?。但是,如果在與設有控制箱27的單元盒11的正面相離的位置設置壓力破壞部81a、81b,則即使這些壓力破壞部81a、81b被破壞,也可防止損傷控制箱27內的控制器74的控制電路。這樣,萬一蓄單體電池12的安全閥76工作,也可防止蓄電單元10的非有意的部位破壞,因此能夠防止由安全閥76的工作所引起的連鎖性的異常發(fā)生。由此,能夠提高蓄電單元10的可靠性。

作為壓力破壞部81a、81b的形態(tài),不限于圖示的形態(tài),也有使舌片狀的壓力破壞部81a、81b旋轉90度的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中,平行槽82、83在底蓋21與上蓋23相對置的方向上延伸,連通槽84使平行槽82、83的底蓋側的端部彼此或上蓋側的端部彼此連通。另外,也可以代替平行槽82、83和連通槽84而設為間隙薄的狹縫。進一步,本實施方式中,蓄單體電池組13在上下層疊有2段,因此在上下并排配置有兩個壓力破壞部81a、81b。由此,無論是在上側蓄單體電池組13a所含的蓄單體電池12的安全閥76工作時,還是在下側蓄單體電池組13b所含的蓄單體電池12的安全閥76工作時,都能夠得到上述效果。蓄單體電池組13的層疊段數(shù)增減的情況下,可以與它相應地增減壓力破壞部的數(shù)目。

另外,如圖16和圖17所示,在蓄電單元10的取下側板24、25后的側面視圖(從側面方向觀察的視野)中,多個電壓檢測線和溫度檢測線分別以與多個安全閥76分別不重疊的方式布線。由此,能夠減少由安全閥76工作時的氣體放出的影響造成的多個電壓檢測線和溫度檢測線各自的損傷。

配線導向部(配線導向管42)的形狀不限定于圓筒形,與圓筒形的長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截面形狀可以為例如l字型或u字型等,只要是能夠保持多個配線的形狀即可。

本發(fā)明不限定于前述實施方式,可以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圖示的蓄電單元10具備12個蓄單體電池12,但蓄單體電池12的數(shù)目不限于12個,可以為任意的數(shù)目。另外,蓄單體電池12為鋰離子二次電池,但也可以設為鋰離子電容器。

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蓄電單元可適用于用來儲存電力并將儲存的電力供給至外部的蓄電系統(tǒng)。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绵阳市| 琼结县| 华阴市| 建昌县| 昌图县| 玛曲县| 德阳市| 海城市| 关岭| 台南市| 绍兴市| 安阳县| 阿克| 无锡市| 利辛县| 酒泉市| 郎溪县| 麻江县| 易门县| 太仆寺旗| 大名县| 信宜市| 错那县| 隆安县| 秦安县| 巴彦淖尔市| 荆门市| 固镇县| 武安市| 沙湾县| 株洲市| 山东省| 乌兰浩特市| 湄潭县| 永修县| 盐亭县| 漳浦县| 华宁县| 吕梁市| 江陵县|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