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插接件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汽車線束插件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線束插件是電流傳遞的過渡結構,插件結構設計及固定可靠性對線束安全至關重要。
線束插件在生產(chǎn)線裝配,插件的規(guī)范可靠裝配有利于線束插件功能正常實施,否則易導致各類接觸不良等故障發(fā)生?,F(xiàn)有技術的插件結構如圖1所示,結構簡單,通過簡單推入,實現(xiàn)安裝,然后通過插件上的彈片等實現(xiàn)固定,但是固定可靠性低,傳統(tǒng)插件因為是用于推插件后部,安裝時容易插接不到位。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線束插件安裝結構,以解決插件安裝不方便,固定可靠性不高及存在安全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汽車線束插件安裝結構,包括手柄、插件及對配插件;所述插件與所述對配插件通過所述手柄插接配合;
所述手柄整體呈長方體形,且所述手柄的下部設置為弧形;在所述手柄的下部設置有第一開口槽、第二開口槽及第三開口槽;在所述第二開口槽的頂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二開口槽連通的圓形凹槽;
所述第一開口槽將所述手柄的下部分割成卡爪結構;
在所述手柄設置有第二開口槽的表面設置有臺階面結構;
在所述手柄的上部設置有矩形槽,在所述矩形槽內設計有彈片;
所述插件整體呈方形,在所述插件內由隔板分隔為手柄插接部和對配插件插接部;
在所述手柄插接部的所述隔板一側設置有第一凸臺、第二凸臺及第三凸臺;
所述第一凸臺與所述彈片卡接配合,所述第二凸臺與所述臺階面結構卡接配合;所述第三凸臺與所述圓形凹槽卡接配合,且所述手柄以所述第三凸臺為軸轉動;
在所述手柄插接部與所述隔板相鄰的側面上設置有第四凸臺,所述第四凸臺對所述卡爪結構限位;
在所述隔板的下方設置有開口部;在所述對配插件插接部內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與所述手柄插接部連通;
所述對配插件包括對配插件本體,在所述對配插件本體上設置有凸臺及圓柱形凸臺;所述凸臺活動式插入所述凹槽內,且與所述卡爪結構相抵,所述圓柱形凸臺通過所述開口部卡入所述第三開口槽內。
所述第二開口槽為非軸向貫通的開口槽;所述第二開口槽為矩形;所述第三開口槽呈類似拋物線狀;所述第一開口槽呈月牙形。
在所述卡爪結構的端部設置有臺階結構;所述臺階結構的縱向邊與水平面呈60度夾角,所述臺階結構的橫向邊與水平面呈150度夾角。
所述臺階面結構自所述第三開口槽向所述第一開口槽方向依次包括第一臺階面、第二臺階面、第三臺階面及第四臺階面;
所述第一臺階面為弧形面,所述第二臺階面為平面,且所述第二臺階面與水平面呈120夾角,所述第三臺階面為弧形面,所述第四臺階面為水平面。
在所述手柄設置有第二開口槽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一臺階面上設置有平行于所述手柄的第四開口槽,所述第四開口槽與所述第一凹槽連通。
在所述彈片上設置有凸臺結構,所述凸臺結構與所述第一凸臺卡接配合。
所述第一凸臺的中點、所述第二凸臺的中點及所述第三凸臺的中點均位于同一直線上。
所述第二凸臺為楔形,所述第三凸臺為圓柱體,且在所述圓柱體的端部設置有長方體結構。
所述開口部與所述第三凸臺相對。
所述第四凸臺的下平面位于所述插件的高度的上三分之一處。
所述圓柱形凸臺的中心點到所述對配插件上表面的高度等于所述插件高度的一半。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術方案解決了傳統(tǒng)插件存在鎖止不到位的情況,本技術方案只有對配插件推入安裝到位擠壓到手柄下部的卡爪結構后,才可以實現(xiàn)扳動手柄,實現(xiàn)卡接,反之,手柄無法運動,無法卡接。
本技術方案的凸臺沿凹槽運動,當接觸到手柄下部的卡爪結構時,圓柱形凸臺已經(jīng)處于第三開口槽內,能夠保證手柄將對配插件卡接住;同時,圓柱形凸臺中心點到所述對配插件上表面的高度等于所述插件高度的一半,保證了對配插件的圓柱形凸臺位于開口部內;且手柄轉動到位后,通過彈片上的凸臺結構與第一凸臺的卡接,完成手柄的固定。
本技術方案能夠防止插件未插接到位,且手柄繞第三凸臺的轉動僅在0到30度之間,卡接方便,裝配效率及插件固定可靠性均提升。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線束插件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線束插件分解圖;
圖3為手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手柄正視圖;
圖5為手柄的另一方向示意圖;
圖6為卡爪結構與水平面的角度示意圖;
圖7為插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插件的另一方向結構示意圖;
圖9為插件的俯視圖;
圖10為圖7的A-A剖視圖;
圖11為對配插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手柄插入插件過程示意圖;
圖13手柄轉動過程中第四凸臺與卡爪結構擠壓示意圖;
圖14為手柄轉動過程中,第四凸臺與卡爪結構擠壓另一示意圖;
圖15為對配插件卡接過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手柄,2插件,3對配插件,101第一開口槽,102第二開口槽,103第三開口槽,104圓形凹槽,105卡爪結構,106第一凹槽,107臺階面結構,108矩形槽,109彈片,110臺階結構,111第四開口槽,1051臺階結構,1052臺階結構的縱向邊,1053臺階結構的橫向邊,1071第一臺階面,1072第二臺階面,1073第三臺階面,1074第四臺階面,1091凸臺結構,21手柄插接部,22對配插件插接部,23隔板,201第一凸臺,202第二凸臺,203第三凸臺,204開口部,205凹槽,206第四凸臺,301對配插件本體,302凸臺,303圓柱形凸臺。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以下的實施例僅是示例性的,僅能用來解釋和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限制。
本申請?zhí)峁┢嚲€束插件安裝結構,如圖2至圖15所示,包括手柄1、插件2及對配插件3如圖1所示;插件與對配插件通過手柄插接配合;在本申請中,手柄、插件及對配插件的材質可以均為絕緣的工程塑料或相應的其它材質均能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
手柄整體呈長方體形,且手柄的下部設置為弧形;在手柄的下部設置有第一開口槽101、第二開口槽102及第三開口槽103;在第二開口槽的頂端設置有與第二開口槽連通的圓形凹槽104。
在本申請中,第一開口槽呈現(xiàn)類似月牙形,第一開口槽將手柄的下部分割成卡爪結構105,卡爪結構的下端與手柄的本體連接,在卡爪結構的端部設置有臺階結構1051,此處的臺階結構為直角拐角;臺階結構的縱向邊1052與水平面呈60度夾角,臺階結構的橫向邊1053與水平面呈150度夾角。在本實施例中,均是以手柄垂直地面的方式對其結構的分析,同樣道理,插件及對配插件也均是以放置于水平地面上對其結構的分析,在此不考慮本申請的線束插件結構最終所應用的位置關系,僅是通過這樣來說明本申請的各部件的結構。
此處通過卡爪結構的端部的臺階結構的兩個邊與水平面所成特定的角度,以實現(xiàn)當卡爪結構與后面的第四凸臺206進行限位時,以防止在對配插件沒有插入插件時的手柄轉動或移動。
第二開口槽為非軸向貫通的開口槽;第二開口槽為矩形;第三開口槽呈類似拋物線狀;第一開口槽呈月牙形。
在手柄設置有第二開口槽的表面設置有第一凹槽106及臺階面結構107。
臺階面結構107自第三開口槽向第一開口槽方向依次包括第一臺階面1071、第二臺階面1072、第三臺階面1073及第四臺階面1074;
第一臺階面為弧形面,第二臺階面為平面,且第二臺階面與水平面呈120夾角,第三臺階面為弧形面,第四臺階面為水平面。
在第一臺階面上設置有平行于手柄的第四開口槽111,第四開口槽111與第一凹槽106連通。第一凹槽的作用是當?shù)谝慌_階面與第二凸臺進行卡接過程中,能夠使得第一臺階面變形,防止出現(xiàn)對第一臺階面的損傷;同樣,第四開口槽也是當?shù)谝慌_階面與第二凸臺進行卡接過程中,通過第二凸臺對第一臺階面的擠壓過程中,通第四開口槽的變形來減少卡接的力及防止第一臺階面的損傷。
在手柄的上部設置有矩形槽108,在矩形槽內設計有彈片109;在彈處上設置有凸臺結構1091,在本實施例中,凸臺結構的橫截面為直角梯形,在彈片的外邊緣設置有臺階結構110,便于解除彈片與第一凸臺之間的卡接。
插件2整體呈方形,在插件內由隔板23分隔為手柄插接部21和對配插件插接部22;在本申請中,手柄插接部的內腔呈凸字型結構;對配插件插接部為沒有底面的殼形結構,對配插件3通過插件的底部插入插件內。
在手柄插接部的隔板一側設置有第一凸臺201、第二凸臺202及第三凸臺203;第二凸臺為楔形,第三凸臺為圓柱體,且在圓柱體的端部設置有長方體結構。第一凸臺與彈片卡接配合,第二凸臺與第一凹槽卡接配合;第三凸臺與圓形凹槽卡接配合,且手柄以第三凸臺為軸轉動。
第一凸臺的中點、第二凸臺的中點及第三凸臺的中點均位于同一直線上,且該直線同水平面呈15度夾角,這樣的結構能夠保證當手柄插入到插件后,通過與手柄上相應開口槽的配合,實現(xiàn)手柄與插件之間的相對固定。
在手柄插接部與隔板相鄰的側面上設置有第四凸臺206,第四凸臺對卡爪結構限位;第四凸臺的下平面位于插件的高度的上三分之一處。
在隔板23的下方設置有開口部204,在本實施例中,開口部為喇叭口型,開口部與第三凸臺相對;在對配插件插接部內設置有凹槽205,凹槽與手柄插接部連通。
圓柱形凸臺303的中心點到對配插件上表面的高度等于插件高度的一半。
對配插件包括對配插件本體301,在對配插件本體上設置有凸臺302及圓柱形凸臺303;凸臺302活動式插入凹槽205內,在插入過程中,凸臺的上端與卡爪結構的外側邊相抵,此時,圓柱形凸臺通過開口部已經(jīng)卡入第三開口槽內,隨著對配插件的繼續(xù)插入,凸臺推動卡爪結構向第一開口槽方向運動,使得第一開口槽的開口減小,從而解除第四凸臺對卡爪結構的限位,這樣能夠轉動手柄,當壓下手柄后,第三開口槽通過圓柱形凸臺將對配插件卡接到位。
組裝過程:
手柄和插件為兩個獨立部件,將手柄豎直插入到手柄插接部內,實現(xiàn)第三凸臺卡接入圓形凹槽內,此時手柄可繞第三凸臺旋轉運動。
用力順時針旋轉手柄,此時卡爪結構受擠壓變形,朝第一開口槽方向靠攏,手柄運動獲得阻尼感。此時,第二凸臺擠壓第一臺階面處,第四開口槽的結構設計更加方便了第一臺階面的變形及變形恢復,使得手柄獲得擋位阻尼感。
繼續(xù)順時針旋轉手柄,此時第四凸臺對手柄實現(xiàn)限位,保證手柄無法繼續(xù)順時針旋轉運動。同時第二凸臺與第二臺階面卡接,使得手柄無法反向運動。通過上述的兩點限位,共同保證手柄與插件此時處于鎖止相對靜止狀態(tài)。通過調整第二凸臺與第四凸臺的相對位置,可使手柄保持不同的靜止角度,本發(fā)明優(yōu)選手柄與水平面保持30度角。
對配插件的卡接,對配插件推入對配插件插接部的過程中,凸臺沿凹槽運動,當凸臺接觸到卡爪結構的外側邊時,此時圓柱形凸臺正好處于第三開口槽的開口部位,繼續(xù)推入對配插件,凸臺擠壓卡爪結構向第一開口槽方向靠攏,卡爪結構端部的臺階結構越過第四凸臺,此時,壓動手柄的階梯狀部位,帶動圓柱形凸臺在第三開口槽內向上運動,實現(xiàn)對配插件進入到插件內。
插件的拆卸,按動彈片,扳動手柄至與水平面夾角為30度狀態(tài)后,帶動對配插件退出,手柄穩(wěn)定在與水平面呈30度夾角的狀態(tài)。
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形,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極其等同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