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62996閱讀:325來源:國知局
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作為扁平導體,存在柔性基板(fpc)、扁平電纜等。上述的扁平導體多連接于在電路基板安裝的電連接器。作為供上述的扁平導體連接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例如公知有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連接器。

該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中的金屬板制的端子維持金屬板的平坦的板面不變,在與板厚垂直的方向隔開間隔排列多個,且被殼體保持。該端子在該專利文獻1中,混合排列兩種,雙方端子均具有相互大致平行的上部的按壓臂部與下部的支承臂部,兩臂部在它們的長邊方向的中間部被連結部連結。各端子在殼體的上壁以及底壁的各自的對置內表面插入并收納于左右貫通形成的端子槽。在上壁側的端子槽收納有按壓臂部,在下壁側的端子槽收納有支承臂部。一方的端子的支承臂部的比連結部更靠右端側的部分被殼體的上壁固定保持,另一方的端子的支承臂部的左端側的部分被殼體的底壁固定保持。在殼體的上壁與下壁之間形成接受部,該接受部形成為由接受扁平導體的空間連通上述多個端子端。

在具備上述的端子的專利文獻1中,具有被支承為能夠從開位置向閉位置轉動的可移動部件,在可移動部件位于開位置時,扁平導體能夠在上述長邊方向從后端側在按壓臂部與支承臂部之間插入上述接受部,使在前端側具有位于兩臂部之間的凸輪的可移動部件朝向閉位置轉動,并通過該凸輪按壓上述按壓臂部的前端側,能夠利用杠桿的原理使該按壓臂部的后端側向支承臂部一方彈性位移,而將扁平導體按壓于支承臂部。

對于被扁平導體按壓的兩種端子的上述支承臂部而言,若可移動部件從開位置朝向閉位置轉動,則在從上述連結部的位置至設置于該支承臂部后端側的上緣的突起狀的支承部的位置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彈性(撓曲)位移。

如此,扁平導體位于兩種端子的按壓臂部與支承臂部之間,被按壓部按壓并維持該接觸壓地與支承部電連接。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212007

對于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而言,即便在未將扁平導體插入接受部的非插入時,也能夠進行可移動部件的轉動移動操作。在扁平導體的非插入時,處于按壓臂部的按壓部應該按壓的對象的扁平導體不在的狀態(tài),若無意地將可移動部件移動操作至閉位置,則按壓部件的按壓部大幅超過通常的相對于扁平導體的按壓狀態(tài),并移位至最大彈性位移量的位置。這是不必要的彈性位移量,若反復產(chǎn)生該最大彈性位移量的移動操作,則對于按壓臂部而言,即便是移動操作解除后的自由狀態(tài),也殘留塑性變形部分,從而該按壓部件的按壓部來到與最初的位置相比接近支承臂部的支承部的位置。即,按壓部與支承部之間的間隔被縮窄。這使扁平導體的使用時的插入變困難,另外,若上述間隔變小而超過允許值,則扁平導體的前端朝向前方與按壓臂部的后端碰撞而對其給予沖擊力。該沖擊力作用于按壓臂部長邊方向,因此也存在在該按壓臂部產(chǎn)生彎曲的情況,從而對扁平導體與連接器的連接帶來較大的妨礙。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鑒于上述的情況,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即使在扁平導體的非插入時將可移動部件朝向閉位置操作,也不使按壓臂部進行產(chǎn)生塑性變形的程度的彈性變形,另外,能夠不使按壓臂部產(chǎn)生彎曲地確保按壓臂部的保護與按壓臂部處的規(guī)定的彈性位移量,始終順利地將扁平導體插入接受部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具備:金屬板制的端子、在與上述端子的板面垂直的方向隔開規(guī)定間隔地保持上述端子的殼體以及能夠在可供扁平導體向前方插入至形成于該殼體的接受部的開位置與利用端子按壓該扁平導體的閉位置之間移動的可移動部件,端子具有以扁平導體的插拔方向為長邊方向延伸的按壓臂部以及通過連結部與該按壓臂部連結并沿上述長邊方向延伸的支承臂部,上述按壓臂部在作為扁平導體的插入側的后端側具有用于按壓該扁平導體的一個面的按壓部,并且在相比該按壓部靠前方的位置具有接受來自凸輪部的力的受壓部,按壓臂部利用受壓部接受來自凸輪部的力,使該按壓臂部在與端子的板面相同的面內產(chǎn)生彈性位移,從而由按壓部按壓該扁平導體。

在本發(fā)明中,上述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端子的按壓臂部與殼體或者安裝于該殼體的部件的至少一方設置有限制機構,限制機構限制該按壓臂部的相比連結部靠后端側的部分的彈性位移量。

在扁平導體的非插入的情況下,若使可移動部件朝向閉位置移動,則在其移動過程中,按壓臂部受到限制機構的不使彈性位移量進一步增大的限制,因此該按壓臂部的相比連結部靠后端側的部分的彈性位移量達不到規(guī)定量以上。上述規(guī)定量被確保為在扁平導體插入時可充分按壓扁平導體的量,另外,即便在扁平導體非插入的情況下,按壓臂部也不過度地彈性位移。因此,在按壓臂部不產(chǎn)生塑性變形,從而按壓部與支承部的間隔與最初的設定量相比不縮窄。其結果,能夠實現(xiàn)扁平導體的順滑插入、避免或極力減小由于與按壓臂部的碰撞所引起的按壓臂部的彎曲,保護按壓臂部。

在本發(fā)明中,限制機構能夠設置于下述位置,使得扁平導體的非插入時的可移動部件的移動所引起的按壓臂部的彈性位移量比在未受到該限制機構的限制的情況下可移動部件被移至閉位置時的按壓部的最大彈性位移量小,并且比扁平導體插入接受部時的可移動部件向閉位置移動過程中的按壓部開始與扁平導體接觸的接觸開始位置的彈性位移量大。在該方式中,限制機構對彈性位移量的限制值小于扁平導體的非插入時的按壓臂部產(chǎn)生的最大彈性位移量且大于插入時的按壓部與扁平導體的接觸開始時的彈性位移量,因此在連接器使用時確保能夠充分地按壓被插入的扁平導體的狀態(tài),并且即使在扁平導體非插入時無意地使可移動部件移動至開位置,也不在按壓臂部產(chǎn)生塑性變形。

在本發(fā)明中,限制機構具有在殼體或安裝于殼體的部件上形成的限制部以及形成于按壓臂部的一部分并能夠與該限制部抵接的被限制部,如此便足夠實現(xiàn)本發(fā)明目的,限制部、被限制部的位置以及形狀不受限定。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限制機構的一方式,被限制部形成為與端子的上述板面共面并相比按壓臂部的按壓部向后方突出的后端突部,限制部形成為在殼體的后端朝向前方突出至上述按壓臂部的后端突部的下方的位置的后端支承部,另外,作為限制機構的其他方式,可以為被限制部形成為在相比按壓部靠后方的位置從端子的上述板面向側方彎曲的側方突部,限制部形成為在殼體的后端位于上述按壓臂部的側方突部的下方的側方支承部,作為限制機構的又一其他方式,也可以為被限制部能夠由在按壓臂部的長邊方向上處于接近連結部的中間位置的該按壓臂部的下緣形成,限制部形成為在端子的側方位置向側方突出至上述被限制部的下方從而支承上述限制部的中間支承部。

形成怎樣的方式能夠根據(jù)端子本身的設計條件、以及與殼體的關系中的設計條件適當?shù)剡x擇。

本發(fā)明如以上那樣,在扁平導體的非插入的情況下,即使使可移動部件朝向閉位置移動,在其移動過程中,按壓臂部也受到限制機構的不使比連結部更靠后端側的彈性位移量大于規(guī)定量的限制,因此不產(chǎn)生過度的彈性位移量,從而不產(chǎn)生塑性變形。其結果,即使反復進行可移動部件的開閉,在扁平導體的非插入的情況下,按壓部與支承部的間隔也不縮窄,能夠確保恒定間隔以上,扁平導體在使用時始終順利地進行,并且可靠地實現(xiàn)規(guī)定量的彈性位移量,并且避免由于扁平導體的前端與按壓臂部的后端碰撞而產(chǎn)生彎曲,因此實現(xiàn)端子的保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扁平導體非插入時的整體立體圖,且表示可移動部件處于開位置的狀態(tài)。

圖2是使圖1的連接器在端子位置剖切的、可移動部件處于開位置的剖面立體圖。

圖3是圖1的連接器的扁平導體非插入時的端子位置處的剖視立體圖,且表示可移動部件處于閉位置的狀態(tài)。

圖4是圖1的連接器的端子位置處的剖視圖,(a)、(b)分別表示在扁平導體的非插入時可移動部件處于開位置、閉位置的狀態(tài),(c)表示在扁平導體的插入時扁平導體處于閉位置的狀態(tài)。

圖5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導體非插入時的端子位置處的剖視立體圖,且表示可移動部件處于開位置的狀態(tài)。

圖6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導體非插入時的端子位置處的剖視立體圖,且表示可移動部件處于閉位置的狀態(tài)。

圖7是圖5的連接器的端子位置處的剖視圖,(a-1)、(a-2)表示在扁平導體的非插入時可移動部件處于開位置的側剖視圖、局部主剖視圖,(b-1)、(b-2)表示在扁平導體的非插入時可移動部件處于閉位置的側剖視圖、局部主剖視圖,(c-1)、(c-2)表示在扁平導體的插入時可移動部件處于閉位置的側剖視圖、局部主剖視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端子位置處的剖視圖,(a)、(b)分別表示在扁平導體的非插入時可移動部件處于開位置、閉位置的狀態(tài),(c)表示在扁平導體的插入時扁平導體處于閉位置的狀態(tài)。

符號說明

1…扁平導體用連接器;12…支承臂部;10…端子;30…殼體;11…按壓臂部;30a…接受部;11a-1…受壓部;31b…限制部(后端支承部);11b-2…被限制部(后端突部);34b…限制部(側方支承部);11b-3…按壓部;37a…限制部(中間支承部);11b-5…側方突部;40…可移動部件;11b-6…被限制部;41…凸輪部;11b-7…被限制部;f…扁平導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圖1是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整體立體圖,且表示在扁平導體的非插入時(插入前)可移動部件處于開位置的狀態(tài)。圖2是使圖1的連接器在端子位置剖切時的立體圖。圖3是圖2的連接器在可移動部件來到閉位置時的立體圖。另外,圖4是利用(a)~(c)表示各種狀態(tài)下的剖面的剖視圖。

在圖1~圖3中,連接器1具有金屬板制的端子10、金屬件20、排列保持該端子10、金屬件的殼體30以及能夠相對于殼體30轉動移動的可移動部件40。

端子10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由在可移動部件40處于開位置時的狀態(tài)下表示該端子10的位置處的剖面的圖4中的(a)可見,端子10形成與紙面平行的板面,并具有在上方位置沿橫向(在紙面內為左右方向)延伸的按壓臂部11、在下方位置與上述按壓臂部11相同地沿橫向延伸的支承臂部12以及在它們的中間位置將兩者連結的連結部13。

上述按壓臂部11具有比連結部13更靠前方(在圖中為右方)部分的上前臂部11a以及比連結部13更靠后方(在圖中為左方)部分的上后臂部11b。上前臂部11a相比連結部13的上端位置向前方且向上方傾斜,而后大致向前方延伸,在該上前臂部11a的前端附近位置形成有下緣呈凹狀的受壓部11a-1。與此相對,上后臂部11b的后端部形成向上方隆起的上鼓起部11b-1,其后端(左端)具有上緣為錐形部、下緣為水平部,并向后方突出的后端突部11b-2,將上述下緣形成為用于與后述的限制部31b抵接的被限制部11b-3。上鼓起部11b-1在與其下緣的上述被限制部11b-3相鄰的前方位置也具有形成大致三角形并向下方突出的按壓部11b-4。

上述的按壓臂部11的寬度(上下方向寬度)在上述連結部13的前后比較小,從而具有彈性,能夠以上述連結部13為支點呈杠桿狀傾斜的方式彈性位移。

在上述按壓臂部11的下方與該按壓臂部11對置并排設置的支承臂部12具有比上述連結部13更靠前方部分的下前臂部12a與比連結部13更靠后方部分的下后臂部12b。上述下前臂部12a具有相對于上述連結部13從正前方位置立起并向前方延伸的呈梯形隆起的凸輪支承部12a-1與在該凸輪支承部12a-1的前端位置的下方部分向前方突出的連接部12a-2。上述凸輪支承部12a-1位于形成于上述按壓臂部11的上前臂部11a的受壓部11a-1的下方并與該受壓部11a-1對置,包含受壓部11a-1的對置位置呈直線狀沿前后延伸。另外,上述連接部12a-2位于其下緣與后述的殼體30的底面相同水平或稍向下方突出的水平的位置,該下緣的面焊接連接于電路部件(未圖示),而形成焊接連接面12a-2a。該連接部12a-2在其后緣形成有形成彎曲槽的固定槽12a-2b,該固定槽12a-2b具有以與設置于殼體30的后述的前端固定部32a嵌合的方式固定安裝于殼體30的功能。此外,上述連接部12a-2的右端突緣是為了從端子與載體(未圖示)連接的半成品狀態(tài)形成成品而從載體被切去的緣部。

上述支承臂部12的下后臂部12b從連結部13的位置向后方延伸,并到達至比按壓臂部11的被限制部11b-3略靠近前位置,即在前后方向到達至比上述被限制部11b-3稍靠前方的位置。在該下后臂部12b的挨著連結部13的后方位置設置有以咬入設置于殼體的后述的中間固定部37的方式向上方突出的卡止突起12b-1,另外,在后端設置有與按壓臂部11的按壓部11b-4在上下方向對置并在前后方向上向上方突出的支承部12b-2。該支承部12b-2與按壓部11b-4之間的間隔被設定為在端子10為自由狀態(tài),即扁平導體f(參照圖4中的(c))的非插入時,大于該扁平導體f的厚度尺寸。

如上形成的端子10在圖1~圖3中的成為左高右低的橫向(在圖4中為與紙面垂直的方向)的連接器寬度方向隔開規(guī)定間隔被殼體30排列保持多個。

排列保持端子10的電絕緣材制的殼體30具有:遍布寬于端子排列范圍的寬度的上壁31、下壁32、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兩端保持該上壁31與下壁32的側壁33(參照圖1)以及在雙方的側壁33之間隔開規(guī)定間隔地連結上壁31與下壁32的隔壁34,從而形成扁平的大致長方體外形。

上述上壁31形成有切口部31a,該切口部31a的前方部分以連接器寬度方向跨過端子排列范圍覆蓋直至側壁33附近位置的較寬的范圍向前方開口。即,該切口部31a也向上方敞開。在形成有該切口部31a的連接器寬度方向范圍內,上述隔壁34也被裁下,從而殼體30形成前方敞開部35。該前方敞開部35作為后述的可移動部件40的配置以及轉動空間發(fā)揮功能。

在殼體30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從上述前方敞開部35延伸至殼體30的后端的端子槽36。該端子槽36在端子10的規(guī)定排列位置設置有多個,由形成于上壁31的下表面的上槽36a與同其對置并形成于下壁32的上表面的下槽36b成對而構成一個端子槽36。即,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相鄰端子槽36彼此之間形成隔壁34。

在各端子槽36的、在前后方向與已經(jīng)敘述的端子10的卡止突起12b-1對應的位置設置有將該端子槽36的兩側的隔壁34彼此連結的島狀的中間固定部37,中間固定部37在上下方向位于端子10的按壓臂部11的上后臂部11b與支承臂部12的下后臂部12b之間。

上述殼體30在后部(在圖4中為左部)形成有向后方開口的扁平導體插入用的接受部30a,接受部30a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上壁31與下壁32之間。該接受部30a以貫通隔壁34的方式在該圖中沿與紙面垂直的方向延伸,并與多個端子槽36連通。

上述上壁31具有鉤壁部31c,鉤壁部31c在上壁31的后端向下方垂下而后向前方突入從而呈橫u字狀,在該鉤壁部31c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壁部形成作為相對于端子10的按壓臂部11的后端支承部的限制部31b。該限制部31b位于設置于端子10的后端的被限制部11b-3的正下方,將該被限制部11b-3中的彈性位移量限制為規(guī)定量。

殼體30的下壁32與上述上壁31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呈平坦的板狀延伸,該下壁32的前端延伸至殼體30的前端的附近,并且該下壁32的后端延伸至殼體30的后端。上述下壁32在比上壁31的前端更靠前方具有位于殼體30的前方敞開部35的下方的部分,位于后方的該下壁32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位于與上壁31的后端一致的位置。上述下壁32的前端(右端)形成下表面呈錐狀且末端變細的前端固定部32a。該前端固定部32a被壓入端子10的固定槽12a-2b內而固定該端子10。

這樣,排列保持端子10的殼體30如圖1所示,在端子排列范圍外的兩側還保持金屬件20。該金屬件20具有突入并卡止于在扁平導體形成的切口槽狀的被卡止部(未圖示)內的卡止部21b,用于防止插入后的該扁平導體的脫落。該金屬件20的整體形狀與已經(jīng)敘述的端子大致相同,在后述的可移動部件40向閉位置移動時,相當于端子10的按壓臂部11的上臂部21彈性位移。僅此時,與端子10的不同點在于,端子10的按壓部11b-4與扁平導體的面抵接,與此相對,在該金屬件20中,上述卡止部21b不與扁平導體抵接,而在突入至扁平導體的形成為切口部的上述被卡止部。

對具有上述的不同點的該金屬件20的后端側的形狀進行說明。

該金屬件20在相當于端子10的按壓臂部11的上臂部21的后端形成有突狀的卡止部21b,卡止部21b位于相比按壓臂部11的后端稍靠后方的位置,具有與上述按壓臂部11的按壓部11b-4類似的形狀,且比該按壓部11b-4大(參照圖1),下臂部22延伸至殼體30的后端的位置,直至該下臂部22的后端附近位置呈直線狀。上述的金屬件20不是本發(fā)明的發(fā)明點,因此省略對金屬件20的進一步的說明。

如上形成的端子10以及金屬件20在使它們的后端側位于殼體30的前方敞開部35后,朝向后方壓入端子槽36以及金屬件槽(未圖示),在端子10的情況下,設置于下后臂部12b的卡止突起12b-1咬入殼體30的中間固定部37,另外,將殼體30的前端固定部32a壓入至形成于下前臂部12a的固定槽12a-2b,從而能夠實現(xiàn)將該端子10插入端子槽36直至規(guī)定位置以及該位置處的端子10的保持與防脫。金屬件20也與上述端子10相同地被壓入金屬件槽,實現(xiàn)該規(guī)定位置處的防脫。此外,為了能夠增大金屬件20的上臂部21的后端的向上方的彈性位移量,而在殼體30形成有狹縫狀的避讓槽38(參照圖1)。

可轉動移動地支承于上述的形成于端子10的前端部的受壓部11a-1與金屬件20的相同的受壓部(未圖示)、并對該受壓部11a-1作用朝向上方的力的可移動部件40如圖4中的(a)所示,具有收納于上述受壓部11a-1的凸輪部41。在該圖中,可移動部件40形成為沿與紙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狀部件,并能夠在該圖所示的開位置與圖4中的(b)、(c)所示的閉位置之間以上述凸輪部41為中心轉動移動。

上述可移動部件40以在連接器寬度方向遍布殼體30的前方敞開部35的整個寬度的方式形成為沿與圖4中的(a)的紙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部件,并以能夠在圖1、圖2、圖4中的(a)的開位置與圖3、圖4中的(b)、(c)的閉位置之間轉動移動的方式被端子10、金屬件20支承(在圖中,未表示金屬件20支承的樣子)。

可移動部件40形成有槽部42,在可移動部件40處于圖4中的(a)的開位置而立起的姿勢下,槽部42在下半部分別收納端子10的受壓部11a-1附近的后端部以及金屬件20的受壓部附近的后端部,在該槽部42內的該可移動部件40的下端設置有凸輪部41。該凸輪部將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位于槽部42的兩側的槽內壁連結。

上述凸輪部41具有:轉動軸部41a,其具有適于在形成于端子10的凹狀的受壓部11a-1轉動的曲面;以及被支承部41b,其在圖4中的(a)中從該轉動軸部41a向右方突出延伸,形成橫向較長的大致梯形的剖面。該被支承部41b的下緣形成朝向右方下降并具有坡度的直緣部41b-1,被支承部41b的右端形成上下延伸的端緣部41b-2。該端緣部41b-2在凸輪部41從圖4中的(a)的開位置以上述轉動軸部41a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轉動而來到圖4中的(b)、(c)的閉位置時,來到端子10的凸輪支承部12a-1上。圖4中的(a)的開位置姿勢中的凸輪部41的橫向長度大于該圖中的受壓部11a-1的槽底與凸輪支承部12a-1的上緣之間的間隔,在凸輪部41成為圖4中的(b)、(c)的閉姿勢時,凸輪部41將來自凸輪支承部12a-1的反作用力傳遞至上述受壓部11a-1,而使端子10的上前臂部11a向上方彈性位移,擴大上述間隔,形成立起姿勢。如此,若端子10的上前臂部11a向上方彈性位移,則按壓臂部11以連結部13為支點呈杠桿狀位移,結果上后臂部11b朝向下方彈性位移,其后端附近的按壓部11b-4向下方移動,而將扁平導體f向下方按壓。

以下,也根據(jù)圖4,對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要領進行說明。

如圖4中的(a)所示的那樣,在未將扁平導體插入連接器1時(插入前),端子10的按壓臂部11的按壓部11b-4與支承臂部12的支承部12b-2之間,端子10處于未彈性位移的自由狀態(tài),因此保持較大的間隔,從而處于扁平導體(未圖示)能夠從左方容易地插入接受部30a的狀態(tài)。在上述的狀態(tài)下,端子10的被限制部11b-3處于上方,相對于殼體30的限制部31b處于非抵接狀態(tài)。

接下來,在扁平導體的非插入時,在無意或者為了保管連接器1而使可移動部件40向閉位置移動的情況下,可移動部件40的凸輪部41形成立起姿勢,由此按壓臂部11的受壓部11a-1從該凸輪部41受到朝向上方的力,從而該按壓臂部11的上前臂部11a產(chǎn)生以其前端揚起的方式傾斜的彈性位移。該上前臂部11a的彈性位移使上后臂部11b基于以連結部13的位置為支點的杠桿的原理朝向下方彈性位移。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在端子10設置的被限制部11b-3與在殼體30設置的限制部31b被設置為在上下方向相互對置,因此如圖4中的(b)所示的那樣,在可移動部件40向閉位置移動的過程中,上述被限制部11b-3與限制部31b抵接,按壓臂部11的上后臂部11b不會進一步彈性位移,在此狀態(tài)下,可移動部件40到達閉位置,僅上前臂部11a的彈性位移量增加。

如此,在扁平導體的非插入時,即使可移動部件40接受移動操作直至閉位置,按壓臂部11的上后臂部11b也在中途接受限制而不產(chǎn)生過大的彈性位移,因此在返回開位置時,不會如以往那樣殘留塑性變形,從而端子10的按壓部11b-4與支承部12b-2的間隔不因塑性變形縮窄,而被保持為規(guī)定量以上。因此,在扁平導體的插入時,該扁平導體始終能夠順利地插入接受部30a。

在連接器的使用時,將扁平導體f插入接受部30a。如上述那樣,在扁平導體f的插入前,上述按壓部11b-4與支承部12b-2的間隔被充分確保,因此扁平導體f容易向上述接受部30a插入至規(guī)定位置。在此之后,若如圖4中的(c)那樣,將可移動部件40朝向閉位置移動操作,則在被限制部11b-3未與限制部31b抵接的狀態(tài)下由按壓部11b-4將扁平導體f朝向下方向按壓,從而扁平導體f相對于支承部12b-2具有規(guī)定接觸壓。這樣,扁平導體f與按壓部11b-4和支承部12b-2抵接,該扁平導體f的電路部與按壓部11b-4和支承部12b-2的至少一方電連接。在該圖4中的(c)中,在按壓部11b-4按壓扁平導體f時,被限制部11b-3與限制部31b不抵接而處于留有間隙的狀態(tài),從而絲毫不對按壓部11b-4相對于扁平導體f的按壓力產(chǎn)生影響。另外,被限制部11b-3與限制部31b不抵接不是必須的,只要按壓部11b-4具有充分的按壓力來確保按壓扁平導體f的狀態(tài),則被限制部11b-3與限制部31b也可以抵接。

<第二實施方式>

接下來,根據(jù)圖5~圖7,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前面的實施方式中,端子10整體呈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的形狀,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被限制部沿板厚方向彎曲形成。在圖5~圖7中,僅端子10的被限制部與殼體30的限制部與圖1~圖4所示的前實施方式不同,其他的部位相同,因此在圖5~圖7中,針對與圖1~圖4共通的部位標注相同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

在扁平導體f(參照圖7中的(c1))的非插入時,如表示可移動部件處于開位置的狀態(tài)的圖5以及圖7中的(a1)、(a2)所示的那樣,按壓臂部11的比按壓部11b-4更靠后方部分朝向側方彎曲而形成側方突部11b-5,將該側方突部11b-5的下緣設為被限制部11b-6。另一方面,在殼體30的上述側方突部11b-5指向的一側的隔壁34沿前后方向形成貫通槽34a,該貫通槽34a的形成下表面的部分被形成為用于支承上述側方突部11b-5的側方支承部,并且作為位于被限制部11b-6的正下方的限制部34b形成。

如上,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扁平導體f的非插入時,若將可移動部件40朝向閉位置移動操作,則在其移動過程中,被限制部11b-6與限制部34b抵接,而限制按壓臂部11的上后臂部11b的進一步的彈性位移。該限制帶來的塑性變形的避免的效果和使用時的扁平導體f的插入時的動作同前面實施方式的情況相同。因此,在使用時,在被限制部11b-6與限制部34b之間形成有間隙,不使兩者抵接(參照圖7中的(c1)、(c2))。另外,被限制部11b-6與限制部34b不抵接不是必須的,只要能夠確保按壓部11b-4具有充分的按壓力來按壓扁平導體f的狀態(tài),則被限制部11b-6與限制部34b也可以抵接。

<第三實施方式>

接下來,根據(jù)圖8,對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8中的(a)、(b)、(c)在與圖4中的(a)、(b)、(c)分別對應的狀態(tài)下被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被限制部未設置于端子的后端而設置于前后方向中間位置,除此之外,與圖1~圖4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情況相同。因此,即便在本實施方式中,端子也成為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的形狀,在圖8中,對與圖4共通的部位標注相同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

在圖8中的(a)所示的本實施方式中,在端子10中,在按壓臂部11的后端存在按壓部11b-4,在其后方不具有圖4中的(a)那樣的作為被限制部11b-3的后端突部,將接近上后臂部11b的連結部13的部位的下緣設為被限制部11b-7,另一方面,殼體30的島狀的中間固定部37的上表面形成作為限制部的中間支承部37a,該中間支承部37a處于上述被限制部11b-7的正下方,將與該被限制部11b-7之間的間隙規(guī)定成限制彈性位移為規(guī)定量的位置。扁平導體f(參照圖8(c))的非插入時的限制部與被限制部的動作、使用時的動作如圖8中的(b)、(c)所示的那樣進行,從而能夠獲得與前實施方式的情況相同的效果。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毕节市| 澄城县| 永嘉县| 太康县| 安丘市| 阿鲁科尔沁旗| 西青区| 沁源县| 临武县| 怀宁县| 昭通市| 平定县| 肥西县| 泗洪县| 南开区| 定西市| 临高县| 兰溪市| 襄垣县| 新昌县| 光泽县| 瑞金市| 友谊县| 临沧市| 攀枝花市| 石柱| SHOW| 迭部县| 嘉黎县| 惠来县| 玉溪市| 黄浦区| 民乐县| 荥阳市| 任丘市| 泗洪县| 乌兰浩特市| 彭山县| 宜川县| 荣昌县| 黄浦区|